于是,我决定跳过这篇太过私人的文章,偷偷在文章开头放上他的名作之一《Against all odds》(勇往直前)就好,听过这首的人应该比知道他名字的人要多得多,也许人们会在留言里讨论一下。有人会说是玛利亚·凯瑞的歌,然后有人会纠正,接着就有一批人暴露年龄。 但是当我要在文章开头插入这首歌的时候,发现最好的版本是QQ音乐VIP会员专用。也就是说,我贴了也没用,没有会员的读者只能听十几秒。当然,版权区域外的海外读者根本就不允许播放。我只能退而求次,选择了现在这个版本。而随后当我把这篇文章发布在自己Blog上时,我又要去解决音乐的版权问题,最后估计只能贴Youtube的视频......这样的情况不是一天而已,也不是一篇文章而已,而是日日篇篇如此。即便是写文章那么简单的事情,我也会面对一大堆限制,这个不可以,那个做不到,大部分都和我的意图发生一点偏转,要做一点替代,要做一点迂回,要做一点修正。好在我已经习惯了。我早就不再幻想,可以100%按照我的个人意愿去写一篇文章。准确来说,每一次写文章都是二次创作三次创作。我有一个想法,然后在执行的时候发现现实条件限制,于是我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在这种限制下我可以做点什么,怎么做。考虑了现实条件限制之后,我在原先的意图上做二次创作,努力使我的意图得以继续实现,直到遇见下一个限制。习惯之后这就是个条件反射行为,大多时候是个取舍问题。比如说我可以接受今天的题图人物,我也可以接受今天的音乐版本,很明显,有总比没有强,虽然不是最好。同样的,我也能控制我自己。如果我想通过一篇文章去表达我对歌手和岁月的伤感,而菲尔·柯林斯不是最合适的载体。那么,我把这种情感埋藏起来,也许下一次可以用在另外一位合适的人身上,不是现在就必须写出来,必须让读者今天就认识谁是菲尔·柯林斯。届时,我自己知道我是在写菲尔·柯林斯就行,读者不需要知道。也许,这种隐忍反而是一件好事,会给文字带去一种别样的力量。在面对现实限制时自己应该怎么去做,我的经验来自英语角。那时候我还是高中生,不爱背单词,所以我有一张极为有限的词汇表,和一些简单的口语句型。但我还是去了,还是去和本地人、外国人聊了。我发现如果你一定要想和谁聊一聊,一定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你有无数种方法把你不会说的单词表达出来,让对方准确说出那个单词。你也总是有办法把一个复杂的想法拆分成对方可以理解的短句,让对方准确拼合你的想法。 这样的交流当然会比较困难,受限于自己的英文水平,你不得不说更多的话,打更多的手势,才能和对方交流。但是正因为有这种困难,你完成一次聊天,你就能提升一点,下一次你就能熟练一点,表达得更好一点,回去感觉英文歌也更能听懂一点,英文电影也能更看懂一点。大部分时候,大部分事情,人都是在受限条件下去完成。条件完全齐备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轮不到你去做。当然了,你努力齐备了所有条件,同样也轮不到你去摘桃子。按照那种老滑而事故的中国哲学,可以这么说:正因为条件不齐备,正因为现实受到限制,才保护了你,确保你可以去做,别人懒得抢夺这种辛苦的机会。我个人不喜欢这种丧事喜办的哲学,也不想去思考保护不保护,保全不保全的问题。我更喜欢更古早一点的比喻,流水的比喻。任何一条小溪动人的风姿,都源自它要流淌向下的天然本性,以及自然环境的重重限制,于是有了那些高差,有了那样的转折,有了那样的缓急变化,以及蜿蜒曲折的路线。完全没有阻碍和限制,一条小溪就是一条笔直流下来的水线,并没有任何值得观赏之处。所谓风姿,其实是力量对决,也是在每一个障碍处,每一个限制处,溪水现场发挥出来的创造性。就是这样,文章会写完的,事情会完成的,溪水也会流到山脚,汇入河流。而人们不会看到中间的限制,他们看到的是别样的风景。当他们身受限制时,又往往沉溺于痛苦,忽视了在这痛苦之中正在见证自己的力量积蓄,见证自己的创意爆发,没有看到自己其实就是风景,因为限制和阻碍而成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只有在很久之后回头望的时候,他们才知道去欣赏,也就间接地终于认识了自己。
还真贴了个YouTube视频😂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