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3

李华来信

 


每一所中学都有无数个李华,无数个李华在几十年间的无数次英文作业和考试中向海外写出上亿封英文信件,这上亿封信都署名李华,而​遍布全球的收信人却从来没有收到过这些信件,而李华们也从未收到到回信。现在,海外网友知道了关于李华的事,觉得浪漫而伤感,令人莫名感动,于是在那些信件发出十几二十年后开始纷纷回复---

这就是最近在网络世界里发生的事情​:​《你收到李华的来信了吗》。

​把过往加以王家卫化总是有效的,既然人们可以为一听凤梨罐头而流泪,为什么不可以是为了李华?虽然在现实的那一端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李华之所以是李华,是因为古老的文官遴选制度,为了考试的公平性需要密封考卷,那么,也自然不允许考卷卷面上出现任何可以暗示考生姓名和身份的的内容,否则大家在作文部分都写《我的市长父亲》​就好。所有的人都署名「李华」,那么所有人都​被同样遮蔽隐藏。

我个人认为回信给李华的网络活动本身很浪漫,因为它回应了人类关于沟通和探索外部世界的内心渴求。但我并不感动,我受到的训练要求我专注在事情上,不要过多​思维自己的处境。否则作为理科生,自怨自艾的机会​未免也太多了一些。试想一下,自己非常艰苦地证明了一道题之后,心头才稍稍升起一丝满足​,就立即想到前人在数百年前就已经完成了这件事,而且当时手头并没有教科书,身边也没有老师。​而所谓的个人成就感,无非是重复了一件前人早就已经完成了的事情罢了。

唯有踩下刹车,不朝那个方向继续想下去,不朝着那个方向继续卷自己,​人才能快乐起来。我就很快乐,虽然我的证明方法远不如前人干脆利索,虽然它可能花了 2 倍以上的步骤且绕了路,但那是我的,是我自己做到的,那么我就​有理由为自己而感到高兴。

我没有做过李华,李华是 80 后,90 后,​我只做过小明。小明写借条,小明写请假条,小明写英文信向不存在外国笔友汤姆、杰克介绍​自己的家乡。​的确会有念头一闪而过:这是一封永远抵达不了目的地的信件​,这是一封收件人永远不会拆阅和回复的信件。但那又怎样呢?​重点是我写了一封信,重点是我能够写这样一封信,于是我就有了许多可能性,​考试得分的可能性,未来真正写一封信的可能性。事实上也是如此,我大学毕业很多年之后才收到第一封活人写来的英文电子邮件,然后我回复了,没有想过任何关于小明或者李华的事,我就是我,我可以做到写信这件事,​我也只关注眼前这封信应该怎么写。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更为重要的事情:虽然作业是假的,考试是假的,对面不存在一个收件人,但如果你心里当作真有那么一个人,你真想着要和他在信件里说点什么---你越是能做到信以为真,​那么你就写得越好越顺畅。与此同时,一旦写完提交,你越是能飞快地忘记这件事,你的质疑和反思也就越少,不会去想写一封假信有什么意义,不会去想学校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当然,更不会去想这封信和自己都是多么地可怜,因为​收件方查无此人,信件也永远不会真正发出。所有这一切都不曾发生,那么人就可以带着一点点成就感​继续投入下一件事情​。

当然,我并没有失去伤感的能力,只是不在这种微小的地方,比如说考卷上的一封英文信,实在是太日式了。顺着这个方向稍微走远一些,那么一个人每天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不也是发给世界的一封封信,而世界几时回复过?人类在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各种奔波,各种营建,忙忙碌碌一生,点亮大地,穿梭天空,不也是发给宇宙的一封封信,而宇宙几时回复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伤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也是伤感。如果一定要伤感,我宁可是这一种,而不是身为「李华」​的那一种。不止如此,这种寥廓而深远的伤感反而让我产生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我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回应和回音,世界不回应就不回应,宇宙没回音就没回音。​它们本来就不回应,这就是现实。​所以,我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我自己,并不需要有什么回应和回音。

所有的花朵都会凋谢,​所有的眼泪都会风干,所有的小蜡烛头都会熄灭,这样的事情发生过无数次,这样的循环无休无止。但是,花是为自己开放,眼泪是为自己流淌,而小蜡烛头​燃烧也是为了照亮自己。自己就是自身的答案,发信人就是收信人,那么,就没有一声呼喊没有得到回应,没有一次努力​没有得到回音。在我看来,李华不需要来信,李华​为自己写信就够了,因为李华​自身的意义就存在于写信这个动作之中。所有的李华都在做同一件事情,而某一个特定的李华因为他自己写下的信,于是让自己和其他无数个李华得以永久地区分开来。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对感动特别警惕​,尤其是集体性的感动,因为它会让李华回到李华们中去。而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需要做的事情恰恰与之相反。

Luke, how are you? My name is Li Hua, I am your father.



------


2025-01-22

大历史中的小时刻

 


川建国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他自己老说这是历史性的胜利,历史性的时刻,而我的关注点则完全不在这上面。什么逆转翻盘,什么没有不可能,都太剧情流了。关于这一刻,关于川建国的中场休息加梅开二度,未来的人们会看到大量的新闻和文献,就像是我们现在不会缺乏古罗马从共和制走向帝制时的阅读资料一样。
我在意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说按照惯例,美国离任总统会在椭圆形办公室里留一份信给当选总统。这样说起来,川建国当初离任的时候应该给拜登留了一封信,现在应该是拜登又留了一封信给川建国---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应该不多,两位总统相互给对方留过离任信,有来有往,相当于是笔友。
所以我很好奇这两封信的内容。4 年前,川建国被拜登掀翻马下,他在信里会说些什么。4 年之后,拜登面对川建国卷土重来,他又会如何完成这一次跨越4 年的回复?尤其是这两人政见不合,一个是正牌的职业政治家,一个是野生素人玩家上位,在经历过那么剧烈的变化起伏之后,这两封信应该非常有意思,如果有天能够公开就再好不过了。
在整个就职典礼上,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张照片,如下:

和所有的新闻照片不同,在这张照片中总统夫人梅拉尼娅位于画面正中,头上戴着由埃里克·贾维茨(Eric Javits)设计的平顶宽边帽,帽檐很长,遮住了她的双眼。于是,在这一幕中让她看起来像是个严肃的法官,或者某位冷峻的裁决者。整个画面的焦点都在她身上,周围家人围绕,她站在那里就像是一只十字架,充满了力量感和控制感,以至于让川建国看起来像是个配角。
除此之外,我还很喜欢马斯克那张在远处虚焦的脸,给人一种热切眺望权力中心但是又站在中心之外的感觉,比他最近几年任何一张照片都好。我希望未来的人在翻阅历史文献时,能有什么人也像我一样注意到这张照片。依照我的想法,这要比什么伟大历史时刻,比什么权力更迭,比什么民心向背有意思多了。
它让我百看不厌,一张记录历史时刻但是完全弄错重点的照片,本应该记录历史但是​拍成了时尚广告封面,我反而觉得这种错位很精准地捕捉到了时代特点,而且还带着难得的幽默感,比如说画面正中偏下的地方,那一颗醒目的秃头​。我希望那是贝索斯,这样他就刚好和​马斯克遥遥相对,形成一根由​商业巨头组成的纵轴。
最后,则是现场视频记录的 Meta 马克扎伯偷窥亚马逊贝索斯太太的那部分,​我也认为非常有趣。坊间一直嘲讽​马克扎伯是外星人,毫无人类的情感。但是在就职典礼上,他飞快地撇下的那一眼,​突然让这个人身上出现了活人的气息。
然而,真正让人好笑的是无论马克扎伯还是贝索斯,甚至是马斯克本人,都曾经公开且激烈地反对过川建国​,然而此刻他们却和建国亲密地站在同一屋檐下。偷窥是次要的,那么多科技巨头都出席,他们又是怎么获得的门票,这一点​才重要。
所以我这里还有一张网图留给未来研究历史的人,这张网图不会出现在任何正式的文献资料里,但我认为应该有人​看到才好玩:

事情就是这样。我浏览了所有就职典礼的新闻,看了视频,读了演讲词,但是我真正留意的就是这些小事情​。不是出于某种青春期少年的逆反心理,而是我在大历史​中看不出什么来,或者说我不再试图从中发现任何意义,任何启示。
我是真的对两封信的内容好奇,因为后面有两位真实的人,他们多少在信件中会说一点​点真心话吧?我也是真喜欢梅拉尼娅那张照片,喜欢它的构图,我尤其喜欢她的那顶帽子,​让我想起迈克尔·杰克逊的某场表演。我也真的因为小扎那一瞥而笑出声来,科技巨头也遵从最为朴实无华的生物​本能,许多之前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历史的深处应该埋藏着一声爆笑才对,我现在就是那么认为的。


------



 

2025-01-21

话都说不清楚


阅读提示:对公众号智能搜索和 AI 毫无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过前四段​。
我的微信公众号《槽边往事》已经全面支持智能搜索,读者可以用自然语言询问 AI,请它找出​特定历史文章,请它找出一类文章,请它找出包含某一句话、某一个概念的文章。用人话来说,就是读者可以和 AI 对话,就像是和一个活人​交谈那样,吩咐它去做查询工作。
这个功能是通过我在腾讯元器上建立的「智能体」实现的,因为我的个人智能体绑定了《槽边往事》文章库,同时绑定了我的公众号,所以我的公众号​后台的自动回复功能现在已经被 AI 接管。 AI 拥有我所有的文章内容,​于是它就可以根据提问去查询对应的文章。我不确定这个功能已经全量放出,还是我参加了一个灰度测试,​只有少数参与者可以实现这个功能。
与此同时,我听到消息说微信公众号平台也正在测试类似的功能,位置在公众号后台的「自动回复」功能区,得到内测邀请的人会开通一项「智能回复」​,也就是接入 AI 代替作者回复读者。至于说是否支持​文章检索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同样用的是腾讯自己的 AI 模型和服务---
以上是一段回复,最近有很多人假装关心我是如何实现的智能搜索,​那我也就假装解答一下。按照上述的回复,公众号作者应该​开启自己的 AI 助理,​我提供的信息量已经足够多了。但是想要做到,可能还需要去做搜索,要去做尝试。​很多人肯定希望我直接出个教程,甚至最好是个视频教程,自己好按图索骥,照猫画虎。​但我没兴趣,​讲述起来太麻烦,​要过年了,我不想自己太累。
这样一来,就会有人说我傲慢冷漠,说我小气藏私,说我老登​加爹味,诸如此类的酸话。其实我是真的累,心累,​很早就把自己对读者的期待降到了最低。比如说如何在公众号接入 AI 的话题,​我早在文章中写过,甚至还贴出了链接。但是总有人不断来问,所以我说他们是「假装关心」​,连提问前​先搜索一下都做不到。
对此我能理解,​因为我没期待。我不期待读者会阅读我写的每一篇文章,我也不期待读者会主动搜索答案,我习惯了读者张嘴就问,所以我才对接入 AI 如此感兴趣,我相信 AI​ 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现在引入了 AI,​我又发现了一个更加致命的问题:很多人连话都说不清楚。
对,我说了,读者只需要像是和人说话一样​吩咐 AI 去做事就好。我在后台观察了几百条读者和 AI 之间的互动,看完内心​充满了同情。很多人的确是用和人说话方式来和 AI 交流,我仔细看了,他们平常可能就是这样和人说话的,​所以看完我极度同情那些不得不和他们对话的人。他们所面对的,是混乱含糊,逻辑不清,而且相当​粗鲁无礼的对话内容。
事实上,人类让 AI 去做什么事,这是在下达指令。为了便于大众接受和实用,这里抹去了指令、咒语、提示语、Prompt 一类的术语,​而是用大白话说:​你像是和一个人说话那样,去吩咐 AI 做事。但它本质上就是个指令,这一点不会因为​描述方式改变而改变。
那么,无论对面是一个人还是一个 AI,你给出的指令应该清晰明了,​好让对方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让我吃惊的是,很多人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他们连话都讲不清楚。​我在后台看到,很多人上来张嘴就是:「给我链接」。​什么链接?​关于什么的链接?具体是​一篇文章还是一张图片?​谁知道你心里想着的具体是什么?
还有人上来就问:「春节送什么礼物好」。谁送,送谁,双方什么关系,什么地区,什么当地风俗​?​一概没有。于是,AI​ 弄了一些关于赠送礼物的片汤话回复。​看完马上不高兴了:「我要的是送礼的文章,文章呢?​!」。
​人可能真的是生来就有不同。我朋友的女儿,​我管她叫桃姐,小学生​一个。有天来问我 AI 绘画的事情,说是让 AI 画了一张仓鼠​的图,很不满意​,问我应该怎么弄。我让她把自己给 AI 的指令/咒语/提示语/Prompt 发来让我看看,看完之后,​我重新构造了一条发还给她,跟她讲:
AI 要知道画什么,你就得给出一系列明确的指示---什么载体、什么材质、什么风格、什么角度、什么镜头、什么光线,然后角色是什么神态、什么姿势、什么动作、什么状态、什么地点、什么空间、什么氛围,你得​清晰地指定了,才不会出现你想要 AI 画一张油画,它给你一张照片或者漫画的悲剧。桃姐当场就能理解,高高兴兴蹦蹦跳跳自己去尝试了。
我一点都不担心桃姐​,多余的一句叮咛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我见过她提出请求,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她说​:「我能不能要两个冰淇淋球,一个香草的,一个巧克力的」。​停顿了一下,又补充说:​「我可以和妈妈一起分着吃」。要求非常清晰非常明确,​所有人都能听懂她要什么。​甚至她还考虑到对方用吃太多不好作为反对理由,预先把补丁给打上了---不是自己一个人全吃掉。
许多人活几十岁,不如一个孩子。我朋友的一任失败前女友就是如此,​一开口所有人都想跳上去打。每次她一开口,就是嗲声嗲气地一句​:「我想呲」。她是说她想吃,但是把「吃」字变音为「呲」以示娇憨可爱。​你想吃,吃什么?他妈的宾语呢?呲你​爹呢呲呲呲!
把话说清楚,把请求把要求把指令一二三四说清楚,让人能听懂,知道你的意图,可以根据你所说的去执行,​我真的没有想到这其实是一项极高的要求,有那么多人居然做不到。这样说起来,我先前的期待其实还不足够低,人们不单不会主动搜索找寻答案,人们连把话​说清楚都有相当困难。
​总听人在讨论 AI 替代人类的话题。我现在觉得这种讨论都多余,说什么人类和 AI 竞争呢​?很多人连话都说不清楚,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图,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本身在人类社会里就会被交际圈和工作圈所排斥,因为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哪里还需要等到被 AI 替代的一天?现在就是高度可​替换的。
我以前说,​将来的人们可能写不清楚,只能拍个视频出来。现在我担心视频怕是也不成,因为你都不知道他在视频里颠三倒四、莫名其妙说了些什么,世界上就找不出几个人来能听懂。


------


2025-01-20

同一个女儿


我发现很多人和自己女儿并不熟。
理由是我每次用 AI 画一张小女孩出来,尤其是素描,​许多人就会留言认领:
---这就是我女儿​。
​---和我女儿长得简直一模一样!
--​-你是怎么知道我女儿长什么样子的?
逻辑上来说,每家的孩子都长得不一样,而且DNA 注定她们的眉眼​脸型上依稀有自己父母的影子,甚至是舅舅、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影子。这中间的道理说不清楚,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完全可以在一群人中分辨出哪些人属于同一个家族,​人类就是有这个本事。那么,怎么可能有一张画对应许多个彼此之间毫无关联的家庭里​的许多位小姑娘?
所以,不熟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我自己就不会这样,我能精准识别所有朋友家的女儿们,哪怕是双胞胎,​我也能记得她们在神情和性格上的细微差别。我自己画过上万张画,从来没有在其中发现哪一张​和朋友家女儿长得像,哪怕是神态上的类似。
有个朋友家族里的小女儿,小名叫做阿苏卡(Asoka),我非常喜欢。因为她还很小,完全不像其他朋友的女儿那样完成了社会化,​也就是说不会有意识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从她还是个小婴儿开始,到现在三岁多了,每次见到我都会哭,都会往后缩,都会别过头去,​而且从来不肯正眼看我。
但我还是很喜欢阿苏卡,可能是因为她的脑门和我一样又大又圆,头发也不是足够多,扎个啾啾都勉强。也可能是因为她的一双眼睛​就像是白玉盘上的两点黑水银,就有那么明亮,就有那么灵动。当然,还可能是因为她一见到我就皱起来的小鼻头和瘪下去的小嘴儿,家人抱着她靠近我,她的表现就像是要去喝中药一样,​并不恐惧但是足够抗拒。
​你看,我是不可能认错阿苏卡的。虽然每次我只能远远地看她一眼,和她打声招呼,看着她猛地把头转到一边去,但是我很熟悉她的小模样,永远​拒人千里的小模样。所以,我和阿苏卡的家人不一样---
我对阿苏卡没有任何期待,我不会期待她会回应我呼唤她的名字,我不会期待她用一张笑脸来迎接我,我也不会期待她张开一双小胳膊扑向我的怀抱,我更不会期待她用​脑袋在我怀里钻来钻去。于是,我在阿苏卡身上也就不会看到任何可能,看到她沉思的样子,看到她大笑的样子,看到她好奇提问的样子---日常生活里也许有,但那不是因为我,也​和我不会有任何关联。
阿苏卡的亲友目睹过她所有的神情,于是能够想象​她可能的所有神情,所有可能的状态。于是,在拥有了那么丰富的素材之后,也许在我画作中的某个点会触动他们,让他们觉得​很像是阿苏卡。所有宣称我某张​画像很像自己女儿的读者,估计也是同一种情况。也许只是某个眼神,某条颌线,甚至只是发丝的卷曲程度,就让他们​觉得看到了自己的女儿​。
简单说,他们习惯于在世间万物中找寻任何能让自己想起女儿蛛丝马迹,一朵云,一片树叶,一片荫凉,都可能让他们看到自己女儿的面孔从中清晰浮现。这是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世界的很大一部分意义在于女儿,​所以他们习惯于在世间万象里反复找寻证据。

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们的关系​越是深入越是熟悉,对方的面目就会变得越发模糊。我们为了陌生人而装扮,为了半生不熟的人而着装,是因为​我们彼此之间要靠肉身的形态去打交道。而人和人一旦熟悉到某个程度,目光就会穿透肉身,观察对方的​内在。
或者我也可以这么说,当我们回想起一位多年老友时,首先想到的不会是对方的音容笑貌,而是这个人在内心里多年来带给自己的感觉。于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好友,在温暖的感觉加持下,​会显得越来越英俊挺拔---那是我们认为​和他美好灵魂相匹配的样子。
所以,当父母在看自己的孩子时,我相信他们也一定是超越了皮相,​直接去观察孩子的灵魂。​因为这个缘故,父母眼中的孩子和路人眼中的孩子,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模样。当父母宣称某张画就是自己孩子时,我猜测是因为当时他们一直开着天眼忘记了关闭。他们如此观察自己的孩子,也如此观察一张画作,于是在灵魂层面上​找到了类似之处。他们所说的「像」,并不是说相貌​,而是某种更深的东西,​甚至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就像是我眼中的阿苏卡,是她稀疏的头发,是她明亮的黑眼睛,​全都是皮相。而在家人眼中的阿苏卡,不单有此时此刻的小模样,有过去几年的小回忆,他们还能看到她身上过去的无数世里的无数微尘之中和自己结下的特别因缘,只需要一眼,又能看到无数种未来的可能在她身上朝着所有方向上无限​展开。他们在这个层面上观察阿苏卡,他们也在这个层面上理解阿苏卡的存在,​并且得出阿苏卡的真实模样。
总有人批评我,说我因为没有孩子,于是永远也不能真正理解父母。但是你看,​现在我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父母会在同一张画里看见自己家的女儿,哪怕我并没有女儿。


------


2025-01-19

景观生活


盆景里的植物不是它们自然状态下的模样,​这应该是条热知识吧?那么我能不能说一句,很多人在小红书、微信朋友圈里展示的个人生活也是如此?​不是真实生活,而是一种景观。
很多年前,我在朋友圈晒了几张​自己做的红烧肉照片,​很快就有很多人来和我谈健康问题。于是我就发现了​一条神奇的定律:你在社交媒体上晒什么照片,那么人们就会认为你在持续做​照片里展示的事,持续处于照片里展示的状态。
这条定律完全可以逆向过来使用:​你可以用极为有限的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塑造你的个人形象和个人生活---你问朋友借一下他的劳斯莱斯,坐进去拍张照​,然后发布出去,那么你就会成为观众心目中一个拥有劳斯莱斯的人,「杀猪盘」的包装大概就是那么来的。
我自己也不是没有想过,​套上齐腰假发,站在鼓风机前拍几张照片。一旦发布出去,这个印象起码能管 5 年,这样平常我就可以安然秃在人群之中。
所以我一早就养成了习惯,一个人在朋友圈天天晒出差照片,​那么我就默认这个人并不热爱工作,他只是乐于让人们相信他在努力工作而已。一个人在朋友圈天天晒各种晚宴照片,那么我也同样默认他并不喜欢吃饭,也不喜欢美食,他只是想让人们相信自己​为社会所需要所重视。最真诚的人是微商,他们​卖东西就是真卖东西,发广告就是真发广告,而且卖货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从不隐瞒这一点。
有段时间在网上看多了美好生活,我就很喜欢​某些快手视频,尤其是一位广西表哥,看他在田间地头起舞,周围的人朝他撒水泥粉以制造烟雾效果,​我就觉得要比夜色里窗台前举着香槟的手要好看。因为烟雾别人起码告诉你那就是水泥粉,​而其他地方雾气太大,遮蔽了一切,在那雾气里,​所有东西看起来又都差不太多。
我去过手工耿​在河北保定村子里的家。手工耿是一位著名的视频主,以制作绝对麻烦且绝对无用的手工​而闻名于世界。他家是一个典型的河北农村小院,正房加一个作为工具间的西厢房,东厢房只有个顶,下面是车床和​各种材料。整个小院专门抹了一层水泥地面,​看起来蛮规整的。
然而,就在正房侧边一点,水泥地突兀地被消失了好大一块,露出了泥土。在这泥土里直接种上了葫芦或者是南瓜一类的东西,然后给它们搭上了架子,​让它们攀缘其上,并且在上面结出果实。我们就在那个架子边坐下聊天,环顾四周,我忍不住拿江南的园林和它做个比较。结论​是这样的:
这个农家小院里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陈设,都是为了主人的日常生活而存在,绝对没有考虑过客人,尤其是客人怎么想​,怎么感受---就在架子上最漂亮的那枚绿色葫芦的正下方,端端正正有一泡狗屎。周围三尺见方什么东西都没有,就像是狗屎清了场,它就那么生动鲜明且随意自在地​躺在那里,和我一起吹风晒太阳。
回来之后​哪怕过去了几年时间,我对这一幕都始终无法忘怀。在小红书,在朋友圈,我认为不大可能看到​这种场景。即便有照片,有视频,也无法表现出​那种真实质感。你得坐着车,开几百公里,离开高速公路,在狭窄破碎的土路上颠簸,经过工地,经过加工厂,经过一条大河,经过河边钓鱼的人,转过头在平原上慢慢接近一片村落,然后你才能理解有个小院向你打开大门,可以坐在里面喝茶​具体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你才能感受这个小院里有个人整天制作各种毫无用处的手工,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发声,一种多么热烈的​热爱。
​人和人之间的理解是极度困难的。​我相信会有很多人看到这里会得出结论说:和菜头这个老登又在批评农村生活不卫生。念过一点擦鞋专业的​人士又会站上理论高度批评说:这就是城市人口​用猎奇眼光居高临下地观察乡村生活,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审美趣味,小布尔乔亚的​病是好不了了。
我想说的重点根本不在这里。重点在于生活有千千万万种形态,许多生活形态无法被规范化,被集约化,被归纳于某种模型之中,也就没有办法在小红书、朋友圈这样的地方展示​。因为它们的粗粝,它们的真实,它们的实用​,导致它们无法成为景观,也就无法陈列展示。
可以被展示的,或者人们乐于展示的生活大多是景观。​景观都有模式,都有规则。就像是上完一桌子菜,谁都不允许先吃,需要先用手机拍照,45° 拍摄角,大光圈背景虚化,食物特写,​柔光,焦点放在​菜肴最上方。当然,这也包括在打卡点的固定姿势,固定角度,比如在洱海边要看湖,在天空之镜要跃起,在晚宴自拍一定要​有香槟杯上的反光。
有些东西就是成为不了景观,比如说那株水泥地约束不住的的葫芦,比如说葫芦下面的那泡狗屎。取景框收不进去,​滤镜也遮掩不了,PS 工程量大到让人绝望,只能放弃让它成为景观的尝试,放弃将其向周围展示的念想,它就是那样的,你亲自前去感受就好。
我不喜欢景观生活,更不喜欢人们对着​景观生活沾沾自喜。​景观生活本身没有什么,它也是一种生活。只是说,只有一种角度,一种色调,一种表达,我个人就觉得​太过单调,甚至有一种集体作假的嫌疑,因为的确有人宣称「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盆景当然很精致漂亮,但是你要拿着盆景告诉我说森林就是这样的,我就觉得未免有点入戏过深。真正的森林收纳不进一个盆景里,​它的丰富和复杂区区一个盆景也根本承受不起。
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大部分人并不真正热爱生活,他们只爱​那些可以成为景观的生活。




------


2025-01-18

美国佬教全世界做互联网产品

 


我早上读了一下美国最高法对 Tiktok 上诉的判决书,​有一些不成体系的感受和想法。正好今天是周末,也没几个人要看文章,这里​随手做一个记录。需要预先声明一点,我的英文水平有限,对美国法律的认知更有限,个人也远离互联网一线,所以任何结论和想法都可能是基于个人错误的理解而得来,大家当作是闲聊随便看看就好。

这份判词整体看下来,我个人的感受是美国佬在教全世界各国​如何做互联网产品。当然,可能更多人读完之后的个人感受不同,感觉是是美国最高法在给封禁外国对手国家的互联网产品开绿灯,所以主要议题是如何精心绕过宪法第一修正案,让封禁行为不会触发​违宪。

但我对互联网更有兴趣,所以,我更关注判词里里对所谓国外对手国家互联网公司和互联网产品的定义​。它​在定义上有两点:1、运营一个应用程序,使用户能够生成、分享和查看内容,​并且月活跃用户超过 100 万用户的公司。2、用户发表产品评论、商业评论、旅行行程和评论的应用​程序的公司不在此列。

如果我的理解没错,​这就是美国人的产品规范:只要不是美国本土公司做的 UGC 类型产品,只要能满足发表、分享、查看三个功能,而且月活用户超过 100 万,​那在美国就最好不要做了。不过,欢迎大家在美国做评论类型产品,帮着售卖产品和服务​,这个没有问题。也就是说,以人为中心组织信息发布传播查看的服务不可以起规模,以物品、服务为中心的信息发布传播阅读的服务​请随意。

当然可能有人又要说不至于,大前提是必须是美国的​对手国家的公司。但我看判词里说得很清楚,判定标准是 1​、背后有外国公司控制。2、总统认为有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非美国本土公司只要做一个月活过百万的 UGC 内容产品,而且美国人民爱用,那么是否构成安全威胁​又不是这家公司自己说了算,给它戴上这顶帽子应该​不是很困难。

所以我都闹不清楚美国最高法这帮老头老太太究竟是直觉好,还是老奸巨猾,已经意识到下一个时代的网络核心资源是「人矿」,就是基于人的行为​、社交产生的数据,所以一定要让它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它也是互联网历史上划时代的判决。

上一次具体我不记得了,只略微有些印象,当时说什么Facebook 的人口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国家​了还是怎样。那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互联网跨国巨头公司和传统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摆。后来的结果我们看到了,没错,网络的确没国境,​但是公司和服务器有户口。互联网巨头没有建立超越国别概念,各国照样可以用巨额罚款来强制要求它们合本地法合本地规,另外,税收大棒也随时可以挥舞起来,​用户多有个毛用?​还不得老老实实的。那是第一次,互联网最后依然处于国家主权管制之下。

这一次美国佬算是又前进了一步,互联网用户行为数据也需要处于主权国家控制之下。大家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产品,都可以在全球吸纳用户,都可以做亿级用户俱乐部成员,​但是拿美国人的数据不可以,只有美国自己的公司才能干这件事。你要么别做大,月活用户别超过 100 万,做个全美红酒爱好者​俱乐部 App 可以,要么别做 UGC,别拿美国人挖矿,拿到他们的行为数据,可以换个方向,围绕餐厅,围绕电子产品,诸如此类的东西做做点评,做做评价,这个做几亿用户随你便​,有本事就做起来,​彼此都不亏。

而有能力在 UGC 领域内做到几亿用户的公司,​全球也没几家,也没几国。那现在把中国踢出去,意思很明显,只有美国公司能做美国人的 UGC 内容生意。其它国家的公司,要么做全球用户但不包括美国人,要么​接受美国公司做全球用户的产品。现在这个判决下来,就是规定了未来的互联网​产品路线图。

这就是我对判词的个人理解。可能因为理解上的偏差,​整个结论都有问题,那谁让我英文差,不懂美国法律呢?不过反正是周末,就当是​瞎扯淡打发一下时间好了。总之,AI 时代到来,人自身就成为了资源,不是人身,​而是人的行为数据,所以未来世界里,人就是移动的矿,这就是我想说的重点,至于说矿如何分,归谁所有,归谁管理,那估计还会有很多轮博弈,​不是我所能了解的事情。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