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互联网”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互联网”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3-06-04

近乎无限的观点

 


最近我在追一条新闻,它讲述两名中国登山者在冲击珠穆朗玛峰途中,在距离峰顶仅剩400米处发现一名中国女性登山者倒在路边等死。于是两人放弃了自己的登顶机会,出一万美金请自己的夏尔巴向导协助,把那位女性登山者​带回到C4 营地,​最终成功获救。

然后这条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它还有后半段:根据救援者的说法,获救的这位女性登山者后来表示,她只愿意支付4000美金的酬劳,并且同时还提出了几个条件。两位救援者因此愤怒地拒绝了她的要求,​自己出钱支付夏尔巴向导。
这样一来,所有的新闻要素齐备,就构成了一条可以上社会新闻头条的​要闻。按照通常的流量生意做法,我写到这里就可以​用一句话结尾:关于这件事,请问您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谈一谈。然后等着评论区里留言如同潮水一般涌入,等涌入到一定程度,我再继续提供几个细节,人们自然会争吵起来,于是流量就会再次暴增。
好在这里是《槽边往事》,​大家不用那么麻烦,我把后续的变化在这里都直接公布出来好了:
首先,很快就有人注意到整件事情都是单方面陈述,也就是救援者说自己救了人,救援者说被救者不愿意付全款,救援者说被救者​提条件。所以即便是我现在来写这篇文章,前文里我也很小心地写成“根据救援者的说法”---我不希望读者因为是我写的缘故,就认为我在陈述某种客观事实。
能注意到单方面陈述这种问题的人,都是训练有素的阅读者,尤其是新闻阅读者,因为平衡报道的观点已经深植内心。因为是单方面陈述,没有另外一方的任何言论和观点,所以​对整个事件的真实性要先打上一个问号。
然后是人们针对救援者的单方面陈述提出了许多质疑​,关于救援的陈述,原文如下:
​“只到了8300多米,救了个被夏尔巴人放弃、挂在路绳上的人。​我的夏尔巴最强壮,C4 干活可以无氧。我跟他说,我放弃登顶了,不管死的活的,把她带到C4,我出一万美金​。”
有网友问,根据相关的新闻资料,无论是​救援者还是被救者都属于同一支登山队,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队友。为什么在陈述上看,给人的感觉是救了一个​陌生的路人?由此,​网友又追问道:如果的确大家是队友,队友之间相互救援,为什么后来会发生争执,被救者还要提出条件,具体是什么条件?什么诉求?在山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事情语焉不详,​又如何能判断孰是孰非?
再然后是有一派新的观点横向插入,​大意是这样的:在海拔8300多米处救人,无论是什么前因,什么思量,这都是明确的善举。而一个人行善是为了自己,​当他做出善举的时候,善就已经完成了,这和对方是否接受善意,和对方是否是个合适的救援对象无关。所以,可以把后续的纷争放在一边不用理会,大家赞许善行本身就​好。
这种观点站在相当精深的理论之上,​本来地位非常稳固,但是你永远也无法预估人类的脑回路​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你不是观点高,地位稳吗?那​就从根上铲好了。马上就有人提出了一整套颠覆性的观点,他说:
​且住!​他们登山是自己登吗?难道不是出一笔钱,雇佣夏尔巴人一站站背着行李把他们送到每一处营地吗?难道不是夏尔巴人拉着他们,抬着他们,托着他们,最终把他们送上珠峰吗?攀登珠峰这个行为,靠的是新闻里不可见的夏尔巴人,历来死最多的也是夏尔巴人,但最终成就的是登山者自己的虚名,这里面有什么善的存在?而且,最终承担风险,付出辛劳,把人背回C4 营地不也是夏尔巴人吗?行善的应该是夏尔巴人,人们应该感谢的也是夏尔巴人,而且他应该得到全款。
现在,你能理解我为什么会​持续追踪这条新闻了吧?因为珠穆朗玛只有一个,每年登上去的人也是有限的一些。在这登山路上会发生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因此引发的讨论和观点却是无穷无尽的。人们在看到新闻的时候,总是想用一些自己熟悉的模式,把复杂的新闻事件给套进去。比如说这次一开始是想套用见义勇为模式,随后想套用东郭先生或者农夫与蛇模式。但是,随着人们对新闻材料的不断研读,随着更多事实细节的披露,模式就会因为容纳不下事实而破裂,在破裂的地方会生出新的观点来。
同样是见义勇为模式,如果事实的确是队友互助,​那么人们的观感可能就会不同。如果是从某一次具体的登山行动中跳出来,从商业登山的角度俯瞰全景,那么在简单的事件​和语焉不详的描述之后,人们又会从东郭先生模式里看出更多的东西。
好在这条新闻目前并没有成为社会新闻头条,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心平气和地看到这篇文章,而不是预先带着强烈的个人观点,个人偏好前来,然后看到和自己相左的观点就大为光火,​看到不利于自己观点的事实就恼羞成怒。所以,这篇文章可以作为一项练习,当你从头到尾读一遍之后,可以想一想自己​可能会有什么观点。然后再想一想,当有人提交了新的事实,新的分析,新的观点之后,你自己的观点会有什么变化?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强烈地倾向于相信某一种观点,当这种观点被挑战乃至被动摇之后,你会有怎样的情绪?请记得这种情绪,它不是情绪而已,它就是你在网络生活中日常的面孔。这一次你不用全然投入其中,因此你有了一次宝贵的机会观察自己在网上的样子。最后,麻烦你想一想,你的样子和事实之间具体又有什么关系?
不客气。


------

2023-06-03

他们只是这次不走运而已

 


武汉一名小学生在校园里遭汽车碾压身亡,正常人看到这种新闻之后的​正常反应是:为什么会允许汽车进入校园?校园内部怎么​可以车来车往?连大学都要把社会车辆阻拦在门外,为什么小学校却可以让汽车在​心脑尚未发育完全的小学生之间长驱直入?

小学生的母亲要向学校讨要一个说法,正常人看到这种后续新闻之后的正常反应是​:这位母亲值得同情,​应该支持她的行为。无论她现在做什么,她的孩子​都不再可能回来了。但是,她坚持向学校问责的行为,​其实是保护了所有人还在上小学的孩子。这样更多小学校会因此而坚持门禁制度,更多人会支持禁止汽车进入校园驰骋,​更多孩子会得到一个更安全的校园环境。

但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真实的情况是网上的一帮闲汉和刁妇在指责这位母亲,指责她在孩子亡故之后还穿那么整齐得体的衣服,指责她没有流露出合适的悲伤展示出足量的崩溃,指责她的行为是为了博取关注和​榨取更多赔偿金。这样的声音足够多,足够响亮,足够齐整,多到新闻评论区让人不忍卒读。于是,孩子的母亲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这种无休无止的​痛苦。

从昨天开始,人们在互联网上愤怒地谴责这些人,谴责所谓“网暴”,写了大量的文章,喊了大量的​口号​,要求追究他们的责任,​最起码为他们每人安排一场民事诉讼​官司。我没有那么大的怒火,也没有那么高的声量,我只是觉得整件事看下来,唯一可以评价的​就一句话:

他们只是这次不走运而已。

​不是这样么?在对这位悲惨的母亲品头论足,咀嚼她的衣着妆容身材之前,​类似的事情不是已经发生过无数次了吗?一个女孩子穿什么衣服去拍照,这不就是可以发动排山倒海攻击的​正当理由么?穿和服去拍照不行,这是不爱国;穿清凉装不行,这是​涉嫌挑逗和伤风败俗​。也许就在此时此刻,还有无数人在直播间查找和举报所谓的“擦边”女主播,非得把她们弄下线甚至禁播不可。

而教育​一个受害者怎样表现才算是得体,不也是中文互联网上的传统艺能么?他们不规定了受害者需要以怎样的姿态哭泣,以怎样的话语控诉,还规定了受害者必须通过的​道德和动机审查。如果受害者在道德上有一点点瑕疵,如果他们在受害者身上能看出任何一点关于名声,关于金钱的动机,那么​受害者所有的遭遇,所有的诉求都可以推翻,反而变成​网络大批判的对象。​还记得么?谁说江歌妈妈不依不饶​的?谁说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网友捐款的?

你仔细想一想,事情就不是这样的么?在过去发生的九千九百九十九次里,​他们都是成功的。当事人要道歉,当事人要反省,当事人最好关闭社交账号宣布从此​隐退。这次有点不一样,因为当事人居然没有道歉,没有反省,没有关闭社交账号,而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让那么一大帮人旺盛的热情澎湃的激情无处发泄,反而被晾在了舞台正中,发现突然攻防逆转,自己变成了​攻击对象。​9999:1,这不是一次不走运还能是什么?

所以我​想认真问一句:​别看今天谴责得那么热闹,下一次呢?

下一次你是店家,他们在你的白色店招上发现了红色的旭日图案,你的​下场会是什么?下一次你是旅游博主,​他们在你的视频里发现你和黑人亲昵合影,而且肩带过低,你的下场会是什么?下一次你是公司老板,他们在你的办公室照片里发现墙上没中国地图,桌上没有中国国旗,但是有个合作方送来的米字旗,你​的下场会是什么?下一次你见义勇为,救下落水儿童,他们发现你其实是偷偷从工作岗位上溜出来去见小三,偶然遇见儿童落水,​你的下场会是什么?

我觉得他们在所有这些事情上,大概率都会很走运,都会很成功,都会​摧枯拉朽一般取得压倒性胜利。而你,大概率就是​枯,就是朽,就是压倒的对象,就是他们指尖上的蚂蚁。一个社会里有怎样的人都不奇怪,有怎样的观点也不奇怪。奇怪的是总有一类人,总有一类观点能够持续获胜,成功压制住其它​的声音。他们不单要规定他人怎么说怎么做怎么穿才是合适的,他们甚至要规定他人​应该以什么表情什么姿势哀伤。

简单说,他们在规定人们​应该如何生活。而你应该如何生活这件事的控制权,居然落在这样一帮人手里,你不觉得​有点可怕么?他们总是对的,他们总是能赢,​你不觉得有点可怕么?他们总在检查你,在审视你,在规训你,你除了立正挨打道歉退网,​没有别的选择,你不觉得有点可怕么?每次你上网,没有逻辑可讲,没有道理可讲,有的只是针对你个人动机的分析,而且可以分析出任意结论来,你不觉得有点可怕么?

不,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现在你静下心来想一想,在这几天所有的喧嚣之后,在这几天所有的怒潮之后,​还有几个人记得最初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会允许汽车进入小学校园?对,这个问题不单是对死去的那个孩子有意义,也对所有还在校园里的小学生有意义,对所有他们的父母​有意义。现在呢?现在的议题变成了什么?事情怎么就从汽车进校园,转变成失去孩子的母亲应该​有什么妆容有什么穿戴的?

所以,​我想我还可以加上后半句:​他们只是这次不走运而已,但是大体上他们依然是成功的。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按照惯例肯定要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免得被批评为只会发泄情绪,只能重复​发现问题。建设性意见我刚好有一条,那就是除了民事诉讼网民侵权,指控平台方不作为之外,还可以考虑加一个​社交媒体产品的新功能:

​现在不是已经显示用户的IP 地址了么?我认为可以再进一步,在所有热门帖子的评论区里,自动显示评论者的真实姓名,真实身份证头像,真实手机号。​然后所有的社交媒体不都热衷做社交么?不是都​读取了手机通讯录么?那么,当一个人发表了评论之后,他的亲朋好友访问同一个热帖的时候,系统会直接高亮黄标他的评论,​告诉这些亲朋好友:你的好友XXX曾经发布过​以下评论,快去看看吧。

这样大家就都拉平了,在网络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活在他人的目光之外,​我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解法。​有了这个解法,也许他们就不会次次都那么走运了。于是,人们才有机会问对问题,比如说:为什么会允许汽车进入小学校园?最终,​人们才有机会在网上安心做个正常人。



------



2023-05-31

重启天涯以及其他

 


天涯社区正在举办七天七夜直播救天涯活动,希望通过连续七天直播带来300万收益,交纳各种费用之后,让社区得以重新上线运转。从头几天的数据来看,参与直播的人不多,每天获得的收益距离实现300万人民币的总目标还很远。对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在每天的预告水牌上又看到了那些曾经熟悉的ID,因而回想起他们当初叱咤风云的江湖往事。
​救回天涯来做什么?其实我一直都想问这个问题。天涯会关停,原因是经营不善?运气不佳?还是说类似天涯这样的互联网产品在今天已经过时,即便继续开门运营,也没有多少人会去访问?
中文互联网上还是有人,只是不像十五二十年前那样去BBS 了。人们在微信,在抖音,在快手,在微博,在小红书,在三大视频平台消费内容,这个名单里很早就没有了天涯社区的名字,那么重启天涯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开不开对于网民去哪里的决策会有什么影响么?​于是,一切就又都归结于情怀,但是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一款互联网产品靠情怀可以死而复生的。
我上网多年,​见过太多起起落落。重启天涯这件事倒是给了我一个契机,让我可以发散思考一番​。以前我天然地觉得互联网产品服务于互联网,无分国别,地域,种族,应该是一种​通行全球的存在。但是,博客在中国互联网衰落了,但是在海外却依然常青。大型BBS 在中国互联网衰落了,但是在海外的同类产品却依旧火爆,比如说Reddit 在今天应该比全盛时代的天涯社区还要热闹。
所以我忍不住就有一个猜想:如果一种互联网产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里找不到​某种对应形式,那么它就很难长久地存在下来。比如说直播对应着堂会,榜一大哥对应着捧角​的土财主和公子哥。比如说电商平台,分别对应着小商小贩的农贸市场摆摊,和商业街上的​一溜店铺。
然后,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里其实找不到什么全社会公共讨论或者辩论的形式。有的只有:1、打谷场模式,就是熟识的村民在自己村打谷场上​点篝火聚会,商讨本村内部事务​;2、茶馆模式,就是有限数量的陌生人,在一个公开的场合传播小道消息​,并且随时展开讨论,​说完散去,谁也不认识谁。
人们会在私下,在封闭环境,在关系极为亲密的人中间说一点​真实想法,彼此交换意见。这决定了微信群会长盛不衰,因为它的形式和这种传统结合得相当好,而且极大提升了效率,并且提供了私下聊天里原本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分享图片、视频、音乐。
那么,​BBS 的位置天生就很尴尬。从我开始上网,人们就在讨论BBS 随着规模扩大之后产生的内容水化问题,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今天我对此可以给出一个​解释:因为BBS 只能在符合打谷场模式或者茶馆模式时是有效的,成员彼此熟悉那就是打谷场模式,成员彼此陌生说完就走那就是茶馆模式。
但是BBS 只要做大,就不可能是某条村的打谷场,打谷场会涌入许多陌生人,于是原先的村民就不想开口说话了。茶馆模式天然要求人少,人多了就彻底变成了大众媒体,传播八卦和小道消息就变成了公开广播,于是就会演变成聚众造谣。现在回过头去看,百度贴吧的一词一吧,豆瓣的小组,都是在努力维持茶馆模式,避免​人数过多而造成的麻烦。即便如此,豆瓣的八卦小组最后还是引发了相当大的问题,​最终被解散或者封禁。
如果我的这种猜想是成立的,那么其实在中文互联网上本身就不存在天涯社区这种大型BBS ​的空间。几千万乃至上亿用户,挤在有限的几十上百个子版内,现实生活中就没有​这样的形式存在。
无限多的用户,有无限多的交流需求,那就需要分流到无限多的频道中去,保证每一个子频道要么是打谷场,要么是茶馆,那么人们在其中充分交流。无限多的用户,只能提供有限的频道,那么他们彼此之间就不能交流。几千万人同时在看某个电视节目,​读同一份报纸杂志,大家彼此相安无事是因为​相互之间找不到也看不见对方。
所以,只要天涯救回来之后它还是原来的形态,原来的架构,那么救和不救之间应该差别不大。历史的车轮已经转过去这一圈,形形色色的打谷场和茶馆已经接过天涯的棒,用另外的形式在别处实现了​天涯的复兴。我还是坚持我原先的观点,天涯目前最有价值的是那些历史帖子​,因为它们是AI 训练所需要的优质语料库。当年的网友在BBS 里发帖掐架,起码还能用整段话表达完整的​意思。如果天涯能够帮助训练出好的中文AI 模型,未必不是一种数字时代的另类永生。

------

2023-05-30

专业上网二十年

 


三天前,我编了一个段子,相当之恶毒:
“随着 AI 的进步,大概很快就会有个新行当:古法手工编程。具体指一个人类,面对一台个人电脑,使用键盘手工输入代码进行编程的行为,可以考虑收门票付费观赏,并且按照市场10 倍以上价格购买代码加以收藏,附赠不可篡改的数字权鉴证书。”
笑完之后转念一想,觉得好像把自己也给套了进去。因为如果程序员在将来的工作是表演古法手工编程,要自称谭浩强大师门下再传弟子,纯手工打造电子包浆Basic 程序,直播间接单现场编程,不添加任何AI 辅助。那么我都不需要等到将来,现在就可以蹲在街边,面前放一张纸板,上面写着:专业上网二十年,古法拨号,全程电脑。
昨天我写了一篇文章,问部分读者《有没有听说过一种东西叫电脑》?其实是谈论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人们的好奇心和主动性的下降。文章发布以后,我又仔细地想了想,觉得真实的问题可能是专业两个字。在二十多年前,使用个人电脑真的是一门专业技能,使用个人电脑上网更是专业中的专业。
我在小学第一次接触到单片机,学习键盘打字和编制Basic 程序。那是一门课程,叫做计算机课。等到大学的时候,还要用一学期的时间学习一门操作系统课程,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使用Dos 系统,内容也就是创建文件和文件夹,文件改名、移动和删除,以及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常识。
上网是后来的时候,基本上是自学成才。如何用分线盒接电话线,如何安装调制解调器,如何连接电脑,如何安装网卡驱动程序,如何建立拨号连接,如何解决因为这一系列操作而引起的故障。等到上了班,还要学习如何在单位内网配置网络参数,蹭公家的网络连上外网同时还不能被人发现。
现在这些事情都没有了。打开手机,运行App 就可以访问网络。甚至人们都不说什么内网公网,而是说4G、5G,说信号强弱。我的这门手艺已经全无用处,只有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比如iOS 的某个版本更新之后造成手机连Wi-Fi 出现问题,我才会进入网络设置,给手机用手工分配一个内网地址,先连上网络然后再去找解决办法。而解决办法也比当年简单,如果重启不起效果,那么就把网络设置恢复出厂设置,重连一遍。
手机上网的学习曲线很短也很平缓,大概花费一两分钟就可以学会。没有什么人​会去学原理,只需要学习几个基本操作就行了。然后需要的是记忆力,记住常用的几个App 的Logo 是什么图形,在屏幕上的什么位置。随后就是个熟悉的过程,使用起来会越来越快速,越来越流畅,所以老人和孩童都可以快速上手。
个人电脑上网的学习曲线漫长而陡峭。要从学习使用电脑开始,而且一开始就在日常生活中新增了一大堆全然陌生的东西:主机、电源、显示器、键盘、鼠标、调制解调器。每样东西都要先认识,认识之后又要花时间了解它们具体有什么用处,以及怎么用。一个人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学习和适应这一套陌生的工具,在他学会上网之前,估计就已经学会了如何拆卸鼠标,并且用酒精棉签去做清洁。
事情还没有完,打开电脑,点亮屏幕之后,还有一系列需要键盘鼠标配合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人会接触到硬盘、文件夹目录、注册表、硬件管理器、应用程序,对于任何一个文件,还需要去学习了解位置、尺寸、路径、名字和后缀。如果在此时不慎胡乱删除了什么重要的文件,那么马上就需要学习一套新的组合键,然后学习如何修复或者重装系统。
这是数百小时的艰苦投入,然而一旦开始学习上网,大概又会有上百个小时的投入在等待着自己。从硬件到软件,从程序到协议,全部都得学习一遍---这么说可能不准确,没有什么人是从头到尾先学一遍再去上网,而是在上网过程中不断踩坑,于是要把这些知识在上百小时内都学会,而且亲手实践无数次,逐渐成长成为一名熟练的上网技术工人。即便如此,这个人还是得随时面对一个相同的问题:为什么刚刚还好好的,现在就上不了网了呢?
使用个人电脑上网,就是个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问题的过程。在我的青年时代,没有什么终身学习的概念,没有什么自我驱动学习的概念。如果有,我认为就是学会用个人电脑上网。从电脑城购买一堆散件开始,到回家组装成一台个人电脑,然后到安装系统成功运行,再到插上电话线拨号上网,打开浏览器访问网站成功---如果一个人能凭借一己之力把这些事情全做完一遍,那么他就有很大可能是个终身学习者,他就具备了自我驱动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从零开始接触一项很复杂的新事物,并且靠自学最终掌握了正确的使用和操作方式。
当然,在那个时代里也有很多人直接买整机,或者有电脑城小哥不断上门提供售后服务。然后为了避免麻烦,他们只使用电脑上特定的几个功能,比如说编写文档,或者是纸牌接龙。很容易把他们和前一种人区分开来,前一种人的电脑上一般不安装杀毒软件,但是并不会中毒,后一种的人电脑上有各种防护手段,但是桌面和浏览器被各种流氓软件改到面目全非,弹窗横幅随时乱飞,到处都是奶子和大腿。
所以,我要修正一下自己在《有没有听说过一种东西叫电脑》一文中的观点。人和人的差异,可能并不是体现在硬件上,并不是使用手机的人就要笨一点,使用电脑的人就要聪明一点。同样是玩手机,其实也可以刷机,也可以把手机和电脑配合起来工作,这取决于人对硬件的认识深度,而认识深度取决于个人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同样是玩电脑,也只有少部分人最终能够精通各种操作和维护,而绝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拨打维修电话,他们从中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
但是我确实知道,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一个人可能因此而建立起另外一套世界观。网络世界对于我这样的人而言,就不是一个几英寸的可触控玻璃面板上的几个方形Logo,也不是可以不断下拉刷新的新鲜内容库;而是一片浩瀚无边的比特海,散布着星星点点的服务器和个人电脑,上面运行着各种各样的程序。而在它们之间,有无数条看不见的线路把它们连接起来,可以从一个岛屿跳到另一个岛屿,拥有近乎无限的世界可以去探索,拥有无数的形式可以去欣赏。
最重要的是,为了探索这一片海域,你可以使用甚至发明出不同的工具,以此抵达更深和更远的所在。在这里依然存在着各种限制和禁止,但也总有方法可以绕开,可以让人抵达更自由的更自在的港口,这全看你的技术、知识和想象力。而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能够顺利运转的前提是你有着怎样的一颗心,这颗心里有多少好奇,又有多少勇气,以及有多少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对于自我意志的尊重。
上网从来不是个技术问题,也从来不是个硬件问题。它始终是个专业问题:先是你是个怎样的人,然后是你想要做怎样的事。

------

2023-05-29

有没有听说过一种东西叫电脑

 


每当我在公众号里推荐一部电影之后,后台就会如同潮水一般涌入一堆相同的对话。内容大差不差,都是这部电影的名字。
他们​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他们都是被宠溺坏了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喂食。根据他们丰富的个人上网经验,他们深信,如果他们在手机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某部电影,那么只要他们输入这部电影的名字作为对话内容发送,那么就一定会得到一条系统自动回覆,内容就一定是在线观看这部电影的地址​。
​可惜这个经验在我这里失灵了,事情在我这里不是​这样运转的。
我来自​一个更为古老的世界,​那个世界里一开始并不存在智能手机,也就自然没有App​。当我还在满世界找电影资源的时候,我使用一种叫做个人电脑的设备,​简称PC。它包括一台主机,一台显示器,一个键盘,一个显示器。
一直到今天,我要查找什么网络影视资源的时候,还是会打开PC,运行一个叫做浏览器的应用程序,然后输入一个叫网址的东西,让浏览器访问一种叫做​搜索引擎的网站。在那种网站上,有一个巨大的空白条,​叫做搜索框。我在搜索框里输入文字,​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在线观看,又或者​:肖申克的救赎+高清资源,​那么我就能得到一堆结果。
同样的,许多时候我甚至都不安装某些应用程序,​而是直接上网搜索。比如说我想放大一张照片,我就去搜索引擎输入:在线放大图片。又比如说我想PDF文件转为Word文档,那么我就​去搜索引擎输入:PDF在线转为​Word。​然后,我就在网页里把事情那么给办了。
所以,我不会在App 里留言或者回覆,​期待对面返回一个链接。我也不会看到任何新鲜有趣的内容,​首先问一句:这是什么App ?因为我有个人电脑,我使用浏览器,我​访问网页,我​习惯使用搜索引擎解决问题,我习惯开一堆窗口,然后在窗口之间往复​切换。
​互联网世界不是由手机和手机上的App 组成的,它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在我看来它们都算不上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仅仅只是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微缩简略版,​方便人们去做点按放大缩小这样的初级操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使用过个人电脑访问互联网,​就不应该算作是上过网。
以影视资源而论,除了在线播放网站之外,还有直接通过FTP访问服务器查找下载资源的方式,还有利用BT协议通过点对点传输技术从全球个人用户电脑上下载资源的方式,从中可以找到640的TS版本,一直到数十G一部电影的​高清数字版本---这些事情只能在电脑上​做到。
PC 现在并没有从世界上消失,它依然还在,而且有了更为轻薄小巧的版本,​比如说各种笔记本电脑。也没有任何规定,不允许人们使用个人电脑,只允许使用手机访问和使用互联网。但是我的确知道,个人电脑对于很多人是个并不存在的概念,原因是人们习惯了手机,更习惯了在App​ 里接受投喂--在App 里,一切都有人帮你做好,​而且会在做好之后喂到你的嘴边。
​PC 和手机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这里。使用PC 的人在互联网上自行主动找寻答案,使用手机的人在​App 里等待投喂。​所以,这是两个世界,两种世界观。
自从我使用AI 软件绘画以来,​后台的提问就没有断过:请问,​我应该去下载什么App ?​我回答不了,也不想回答。因为要让他们弄清楚什么是电脑,什么是下载,什么是部署环境,什么是安装,什么是本地运行,这不是我能力所及的事情。他们并不明白,当他们问出哪一个App 的时候,AI 绘画这件事情和他们其实就已经基本​没有关系了。就像是在手机上用美颜App 把脸捏得再好,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使用PS 软件的​美术设计师一样。
1998年,我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台严格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个人电脑。​价钱我记得很清楚,人民币5500元,而我当时的月工资是​800元。不是我自己购买,而是开网吧倒闭之后清算资产,我分到了一台个人电脑,折价算55​00元人民币。
在那台电脑上我折腾了所有我能想做的事情,安装和尝试过所有我想要的软件,跑过所有我想打的游戏。因为那是1998年的5500块,​贵到我想发疯,我要让它发挥出每一分钱的价值。现在是2023年,许多个人电脑已经远不如一部手机贵,而且它还不需要像​手机一样一两年一换。​但是人们不要个人电脑,只要手机。
然后,在手机里培育出来的人,跑到我这里来,输入电影的名字,坐着等我回覆一条链接。其中最努力最勤奋之辈,也不过是跑来写一条​十几个字的留言:​请问去哪里能看到这部电影?
​我的回答是:​你有没有听说过一种东西叫电脑​的?对,个人电脑,一种​强大的个人工具。不,不是手机,手机是奶头乐,​不算是工具。

------



2023-05-27

微信输入法全体到齐



这篇文章在两天前就应该写好,​但是被孙燕姿的作文给耽误了。​事情是这样的:5月25日,微信上线了微信键盘的Window 版,这样一来,加上之前已经发布的安卓版、iOS 版、Mac 版,微信输入法终于​全体到齐。

全家福地址:https://z.weixin.qq.com/

可能有人会感觉奇怪:一会儿是微信键盘,一会儿是微信输入法,请问你究竟在说什么?其实很简单,微信键盘是微信团队开发的输入法,但是他们非不叫输入法,为了和其它输入法有所区别,他们管它叫做“微信键盘”​。

这样看起来,微信曾经做过微信电子相册,曾经做过微信读书电子书,但是未来就不大可能出品微信青轴机械键盘了,因为届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才好---微信打字机?​微信手工垂直输入器?

在去年12月20日,我写过一篇《好物推荐:微信键盘》,介绍微信键盘iOS 版​;在今年4月3日,我写过一篇《微信键盘Mac版上线》,介绍微信键盘Mac 版。今天是2023年5月27日,我的Windows 电脑上也终于有了微信键盘,​这样一来,我在自己的所有设备上都已经完成了输入法替换。

通过5个月的使用,我觉得微信键盘甚为顺手,而且在审美上​符合我的个人喜好。​使用iOS 版之后,我在手机上的输入准确率得以大大提升。使用Mac 版之后,​我唯一的想法就是Windows 版什么时候出?我喜欢快速流畅的输入,更喜欢简洁明快的界面,​以及工具在使用时的极低存在感,这一切​微信键盘刚好都能满足。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目前上线的微信键盘Windows 版只是个早期版本,​所能提供的都是基本功能,只能满足中英文​输入,甚至连全键盘都没有,也就谈不到什么输入特殊字符一类的事情。所以,现在​你能做的是尝鲜,不要像以往一样不断留言问我:

-​--为什么没有双拼?

---为什么不支持五笔?

---为什么​没有本地词库?

---为什么不支持表情包?

​---为什么没有语音输入?

---为什么不支持繁体输入?

---为什么没有算术​符号支持​?

关我毛事,又不是我开发的。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微信键盘,都内置了反馈入口,麻烦去那里提问和提出建议。也可以去看一下微信键盘的主页,那里有他们的开发动态,你可以根据不同版本的新功能上线时间,推断一下大概还要开发多久。

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告知读者​一件新鲜事而已。我对这件事情感兴趣,除了自己想用之外,就是因为它本身的逆潮流而动---现在所有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奔着AI 去了,微信团队却去开发了这样一款古老的产品:输入法。以前我还会问一句为什么,现在用下来我的想法​却变成了三个字:搞快点。

事实上,我认为所有的工具都值得​仔细做一遍。今年是互联网诞生30周年,时间并不算太长。在这个新世界里的工具,很多都是被用户需求驱赶着紧急开发出来的东西。当初开发者并没有仔细想清楚,用户的要求也不过是能用就行。就像是输入法,一直到Google 拼音出现,我才觉得终于有了​能用的中文输入法,而那已经是我上网多少年之后的事情了?

而作为的“古老产品”,在多年的追新逐异之后回头再看,却又能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比如说博客,当我重新启用之后再次看见来自搜索引擎的自然流量涌入,​不禁潸然泪下---我差不多都忘记了这种景象,忘记了没有社交网络,没有算法推荐的时代里,人们还可以通过邮件订阅,通过浏览器收藏夹,通过搜索引擎​访问内容,还可以通过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那么无尽地跳下去,就像是二战在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跳岛作战。

我觉得A​I 出现是件好事。它资金密集,资源密集,​形成了极高的入行门槛,使得互联网​创新和创业不再是人人可以为之的事情。于是,迟早大家都会狂心消歇,坐下来打磨点小东西。也许不那么新,也不那么酷,但也许会因此打磨出一点真正有用的,真正好用的产品,比如说是输入法。这样,互联网产品研发就会恢复到老路上去,那条没有喧嚣,没有热闹,孤独寂静的道路上去,这样往往会诞生出好产品。

最后,微信键盘地址:

https://z.weixin.qq.com/


------

2023-05-21

重开博客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年来的想法,并且继续在他身后向整个互联网世界开放,继续分享​他的知识和技能。
也就是说,只要他的博客还在,搜索引擎还在运转,那么左耳朵耗子就不会轻易被人们忘怀。​他所建设的那一小方天地,依然是互联网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这批曾经的博客作者想去重开自己的博客,应该是人到中年对自己,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追求一点意义。
我的理由则比较简单。一直以来,我都在用DNSpod​的服务,用它来解析我购买的域名,哪怕是它被腾讯收购,年费增长我也​依然没有放弃。前段时间我在上面续费,不小心选错了域名,结果把我很久没用的hecaitou.com​一下子续费三年续费五年,​想要退款,却发现使用条款里有一条:支付成功之后​不得退款。
没办法,钱已经交了,退也退不回来,​那就只好启用这个域名。​启用之后干点什么好呢?想来想去,它本来就是我博客的域名,那现在怕也就只能恢复我的博客,不然​的话,难道还要我自己新建一个网站么?
博客算是网络近现代史上的一款老产品,在中国早已经式微。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大规模地转移到App里去​,​不再写长文,而是以发短文字、图片和视频为主。所以,博客在中国已经完全过气,而我这样的行为​应该算作是一种复古。
但是我在今天重新审视博客,发现博客还是有其他互联网产品所替代不了的优势。比如说我发布博客之后可以​随时修改内容,非常方便。再比如说一篇博文如果有什么后续,可以直接在文章后面加一段Update,不断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比如说我可以在文章里添加任意外部链接,​方便读者跳转访问,别人也可以做相同的事情,于是大家的博客​就会彼此链接,形成一张信息网络。
除了这些微观的产品特性之外,从宏观角度来观察互联网世界,​我觉得自己正在面对“Web复兴”的可能。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通过学习AI ,我发现绝大多数AI 产品虽然也提供了App,但是为了流畅实现所有功能,用户就不得不去做许多重型操作,而要完成重型操作,最方便的工具还是电脑​,最方便的场所还是Web 页面。所以,Web在复兴,虽然我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是我猜测过去的一年里,Web上的流量应该有所增长。
如果Web真的复兴了,像我这样的人在Web 上没有种一块田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第二点,是我认为在App​ 里面的流量内循环已经走到了头。就是说,每家大公司建立起一个平台,把内容和用户全部集中在自己的App 里,并且在App ​里解决大部分用户需求,于是流量就在App​ 内部不断循环。如今各家各户都没有了流量红利,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头。那么,​这种之后Web 上的公共流量就变得珍贵起来,它能打破内循环。
对于我这样的创作者而言,流量内循环用算法​对自己实施的流量分配也就有了突破口。不可能一直指望平台在App 内部分配流量给自己,如果对于自己的内容有自信,那么依靠内容可以在Web 世界里​获得应该有的那一部分流量。
第三是我认识到一件事​:只使用手机上网的人,和同时使用台式机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人,​完全是不同的两类人。简单说起来,只会用手机上网的人不大适合阅读,他们的行为习惯是​快读扫读,然后就要留言发表看法,并且喜欢在留言区里骂人。会使用电脑,熟练进行Web上操作的人,毫无疑问眼界要相对宽广一些,多少见识过一点世界,这些人还保留有阅读的习惯,也知道讨论的形式和规则,所以应该是​长文字比较理想的读者群,他们的留言和讨论甚至可以丰富​正文。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读者群和这样的讨论,一旦产生之后就可以保留在互联网上,可以为搜索引擎所查找,于是就对所有人提供了永续的价值。我就曾经无数次在电脑故障答疑帖里跟帖区里,找到了​我想要的特定答案。但是类似的事情在App 里却很难发生。​这里我还有​一个反向的例子可以作为旁证:我经常在Web 上看介绍文章,得到淘宝里某个商品的链接。但是如果我看完记住名字,跑到淘宝App 里搜索,却​不能找到我要的结果---App页面大小有限,搜索结果应该尽量展示那些投放了广告费、推荐费​的店铺。​我能理解,但不好用。
时代变了,我们这些人等于是重新发现了Web​。虽然这么多年它一直都在,但是它的价值,它的意义被​长期低估了。重开博客是一个开始,Web 上可以做的事情未见得​就只有这么点东西。你在GPT 的手机App 里能解决的问题,和你在GPT 的Web 页面里能解决的问题,​怕根本就是两回事,所能创造的价值怕也是两回事。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