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31

重启天涯以及其他

 


天涯社区正在举办七天七夜直播救天涯活动,希望通过连续七天直播带来300万收益,交纳各种费用之后,让社区得以重新上线运转。从头几天的数据来看,参与直播的人不多,每天获得的收益距离实现300万人民币的总目标还很远。对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在每天的预告水牌上又看到了那些曾经熟悉的ID,因而回想起他们当初叱咤风云的江湖往事。
​救回天涯来做什么?其实我一直都想问这个问题。天涯会关停,原因是经营不善?运气不佳?还是说类似天涯这样的互联网产品在今天已经过时,即便继续开门运营,也没有多少人会去访问?
中文互联网上还是有人,只是不像十五二十年前那样去BBS 了。人们在微信,在抖音,在快手,在微博,在小红书,在三大视频平台消费内容,这个名单里很早就没有了天涯社区的名字,那么重启天涯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开不开对于网民去哪里的决策会有什么影响么?​于是,一切就又都归结于情怀,但是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一款互联网产品靠情怀可以死而复生的。
我上网多年,​见过太多起起落落。重启天涯这件事倒是给了我一个契机,让我可以发散思考一番​。以前我天然地觉得互联网产品服务于互联网,无分国别,地域,种族,应该是一种​通行全球的存在。但是,博客在中国互联网衰落了,但是在海外却依然常青。大型BBS 在中国互联网衰落了,但是在海外的同类产品却依旧火爆,比如说Reddit 在今天应该比全盛时代的天涯社区还要热闹。
所以我忍不住就有一个猜想:如果一种互联网产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里找不到​某种对应形式,那么它就很难长久地存在下来。比如说直播对应着堂会,榜一大哥对应着捧角​的土财主和公子哥。比如说电商平台,分别对应着小商小贩的农贸市场摆摊,和商业街上的​一溜店铺。
然后,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里其实找不到什么全社会公共讨论或者辩论的形式。有的只有:1、打谷场模式,就是熟识的村民在自己村打谷场上​点篝火聚会,商讨本村内部事务​;2、茶馆模式,就是有限数量的陌生人,在一个公开的场合传播小道消息​,并且随时展开讨论,​说完散去,谁也不认识谁。
人们会在私下,在封闭环境,在关系极为亲密的人中间说一点​真实想法,彼此交换意见。这决定了微信群会长盛不衰,因为它的形式和这种传统结合得相当好,而且极大提升了效率,并且提供了私下聊天里原本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分享图片、视频、音乐。
那么,​BBS 的位置天生就很尴尬。从我开始上网,人们就在讨论BBS 随着规模扩大之后产生的内容水化问题,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今天我对此可以给出一个​解释:因为BBS 只能在符合打谷场模式或者茶馆模式时是有效的,成员彼此熟悉那就是打谷场模式,成员彼此陌生说完就走那就是茶馆模式。
但是BBS 只要做大,就不可能是某条村的打谷场,打谷场会涌入许多陌生人,于是原先的村民就不想开口说话了。茶馆模式天然要求人少,人多了就彻底变成了大众媒体,传播八卦和小道消息就变成了公开广播,于是就会演变成聚众造谣。现在回过头去看,百度贴吧的一词一吧,豆瓣的小组,都是在努力维持茶馆模式,避免​人数过多而造成的麻烦。即便如此,豆瓣的八卦小组最后还是引发了相当大的问题,​最终被解散或者封禁。
如果我的这种猜想是成立的,那么其实在中文互联网上本身就不存在天涯社区这种大型BBS ​的空间。几千万乃至上亿用户,挤在有限的几十上百个子版内,现实生活中就没有​这样的形式存在。
无限多的用户,有无限多的交流需求,那就需要分流到无限多的频道中去,保证每一个子频道要么是打谷场,要么是茶馆,那么人们在其中充分交流。无限多的用户,只能提供有限的频道,那么他们彼此之间就不能交流。几千万人同时在看某个电视节目,​读同一份报纸杂志,大家彼此相安无事是因为​相互之间找不到也看不见对方。
所以,只要天涯救回来之后它还是原来的形态,原来的架构,那么救和不救之间应该差别不大。历史的车轮已经转过去这一圈,形形色色的打谷场和茶馆已经接过天涯的棒,用另外的形式在别处实现了​天涯的复兴。我还是坚持我原先的观点,天涯目前最有价值的是那些历史帖子​,因为它们是AI 训练所需要的优质语料库。当年的网友在BBS 里发帖掐架,起码还能用整段话表达完整的​意思。如果天涯能够帮助训练出好的中文AI 模型,未必不是一种数字时代的另类永生。

------

2023-05-30

专业上网二十年

 


三天前,我编了一个段子,相当之恶毒:
“随着 AI 的进步,大概很快就会有个新行当:古法手工编程。具体指一个人类,面对一台个人电脑,使用键盘手工输入代码进行编程的行为,可以考虑收门票付费观赏,并且按照市场10 倍以上价格购买代码加以收藏,附赠不可篡改的数字权鉴证书。”
笑完之后转念一想,觉得好像把自己也给套了进去。因为如果程序员在将来的工作是表演古法手工编程,要自称谭浩强大师门下再传弟子,纯手工打造电子包浆Basic 程序,直播间接单现场编程,不添加任何AI 辅助。那么我都不需要等到将来,现在就可以蹲在街边,面前放一张纸板,上面写着:专业上网二十年,古法拨号,全程电脑。
昨天我写了一篇文章,问部分读者《有没有听说过一种东西叫电脑》?其实是谈论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人们的好奇心和主动性的下降。文章发布以后,我又仔细地想了想,觉得真实的问题可能是专业两个字。在二十多年前,使用个人电脑真的是一门专业技能,使用个人电脑上网更是专业中的专业。
我在小学第一次接触到单片机,学习键盘打字和编制Basic 程序。那是一门课程,叫做计算机课。等到大学的时候,还要用一学期的时间学习一门操作系统课程,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使用Dos 系统,内容也就是创建文件和文件夹,文件改名、移动和删除,以及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常识。
上网是后来的时候,基本上是自学成才。如何用分线盒接电话线,如何安装调制解调器,如何连接电脑,如何安装网卡驱动程序,如何建立拨号连接,如何解决因为这一系列操作而引起的故障。等到上了班,还要学习如何在单位内网配置网络参数,蹭公家的网络连上外网同时还不能被人发现。
现在这些事情都没有了。打开手机,运行App 就可以访问网络。甚至人们都不说什么内网公网,而是说4G、5G,说信号强弱。我的这门手艺已经全无用处,只有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比如iOS 的某个版本更新之后造成手机连Wi-Fi 出现问题,我才会进入网络设置,给手机用手工分配一个内网地址,先连上网络然后再去找解决办法。而解决办法也比当年简单,如果重启不起效果,那么就把网络设置恢复出厂设置,重连一遍。
手机上网的学习曲线很短也很平缓,大概花费一两分钟就可以学会。没有什么人​会去学原理,只需要学习几个基本操作就行了。然后需要的是记忆力,记住常用的几个App 的Logo 是什么图形,在屏幕上的什么位置。随后就是个熟悉的过程,使用起来会越来越快速,越来越流畅,所以老人和孩童都可以快速上手。
个人电脑上网的学习曲线漫长而陡峭。要从学习使用电脑开始,而且一开始就在日常生活中新增了一大堆全然陌生的东西:主机、电源、显示器、键盘、鼠标、调制解调器。每样东西都要先认识,认识之后又要花时间了解它们具体有什么用处,以及怎么用。一个人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学习和适应这一套陌生的工具,在他学会上网之前,估计就已经学会了如何拆卸鼠标,并且用酒精棉签去做清洁。
事情还没有完,打开电脑,点亮屏幕之后,还有一系列需要键盘鼠标配合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人会接触到硬盘、文件夹目录、注册表、硬件管理器、应用程序,对于任何一个文件,还需要去学习了解位置、尺寸、路径、名字和后缀。如果在此时不慎胡乱删除了什么重要的文件,那么马上就需要学习一套新的组合键,然后学习如何修复或者重装系统。
这是数百小时的艰苦投入,然而一旦开始学习上网,大概又会有上百个小时的投入在等待着自己。从硬件到软件,从程序到协议,全部都得学习一遍---这么说可能不准确,没有什么人是从头到尾先学一遍再去上网,而是在上网过程中不断踩坑,于是要把这些知识在上百小时内都学会,而且亲手实践无数次,逐渐成长成为一名熟练的上网技术工人。即便如此,这个人还是得随时面对一个相同的问题:为什么刚刚还好好的,现在就上不了网了呢?
使用个人电脑上网,就是个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问题的过程。在我的青年时代,没有什么终身学习的概念,没有什么自我驱动学习的概念。如果有,我认为就是学会用个人电脑上网。从电脑城购买一堆散件开始,到回家组装成一台个人电脑,然后到安装系统成功运行,再到插上电话线拨号上网,打开浏览器访问网站成功---如果一个人能凭借一己之力把这些事情全做完一遍,那么他就有很大可能是个终身学习者,他就具备了自我驱动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从零开始接触一项很复杂的新事物,并且靠自学最终掌握了正确的使用和操作方式。
当然,在那个时代里也有很多人直接买整机,或者有电脑城小哥不断上门提供售后服务。然后为了避免麻烦,他们只使用电脑上特定的几个功能,比如说编写文档,或者是纸牌接龙。很容易把他们和前一种人区分开来,前一种人的电脑上一般不安装杀毒软件,但是并不会中毒,后一种的人电脑上有各种防护手段,但是桌面和浏览器被各种流氓软件改到面目全非,弹窗横幅随时乱飞,到处都是奶子和大腿。
所以,我要修正一下自己在《有没有听说过一种东西叫电脑》一文中的观点。人和人的差异,可能并不是体现在硬件上,并不是使用手机的人就要笨一点,使用电脑的人就要聪明一点。同样是玩手机,其实也可以刷机,也可以把手机和电脑配合起来工作,这取决于人对硬件的认识深度,而认识深度取决于个人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同样是玩电脑,也只有少部分人最终能够精通各种操作和维护,而绝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拨打维修电话,他们从中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
但是我确实知道,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一个人可能因此而建立起另外一套世界观。网络世界对于我这样的人而言,就不是一个几英寸的可触控玻璃面板上的几个方形Logo,也不是可以不断下拉刷新的新鲜内容库;而是一片浩瀚无边的比特海,散布着星星点点的服务器和个人电脑,上面运行着各种各样的程序。而在它们之间,有无数条看不见的线路把它们连接起来,可以从一个岛屿跳到另一个岛屿,拥有近乎无限的世界可以去探索,拥有无数的形式可以去欣赏。
最重要的是,为了探索这一片海域,你可以使用甚至发明出不同的工具,以此抵达更深和更远的所在。在这里依然存在着各种限制和禁止,但也总有方法可以绕开,可以让人抵达更自由的更自在的港口,这全看你的技术、知识和想象力。而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能够顺利运转的前提是你有着怎样的一颗心,这颗心里有多少好奇,又有多少勇气,以及有多少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对于自我意志的尊重。
上网从来不是个技术问题,也从来不是个硬件问题。它始终是个专业问题:先是你是个怎样的人,然后是你想要做怎样的事。

------

2023-05-29

有没有听说过一种东西叫电脑

 


每当我在公众号里推荐一部电影之后,后台就会如同潮水一般涌入一堆相同的对话。内容大差不差,都是这部电影的名字。
他们​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他们都是被宠溺坏了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喂食。根据他们丰富的个人上网经验,他们深信,如果他们在手机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某部电影,那么只要他们输入这部电影的名字作为对话内容发送,那么就一定会得到一条系统自动回覆,内容就一定是在线观看这部电影的地址​。
​可惜这个经验在我这里失灵了,事情在我这里不是​这样运转的。
我来自​一个更为古老的世界,​那个世界里一开始并不存在智能手机,也就自然没有App​。当我还在满世界找电影资源的时候,我使用一种叫做个人电脑的设备,​简称PC。它包括一台主机,一台显示器,一个键盘,一个显示器。
一直到今天,我要查找什么网络影视资源的时候,还是会打开PC,运行一个叫做浏览器的应用程序,然后输入一个叫网址的东西,让浏览器访问一种叫做​搜索引擎的网站。在那种网站上,有一个巨大的空白条,​叫做搜索框。我在搜索框里输入文字,​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在线观看,又或者​:肖申克的救赎+高清资源,​那么我就能得到一堆结果。
同样的,许多时候我甚至都不安装某些应用程序,​而是直接上网搜索。比如说我想放大一张照片,我就去搜索引擎输入:在线放大图片。又比如说我想PDF文件转为Word文档,那么我就​去搜索引擎输入:PDF在线转为​Word。​然后,我就在网页里把事情那么给办了。
所以,我不会在App 里留言或者回覆,​期待对面返回一个链接。我也不会看到任何新鲜有趣的内容,​首先问一句:这是什么App ?因为我有个人电脑,我使用浏览器,我​访问网页,我​习惯使用搜索引擎解决问题,我习惯开一堆窗口,然后在窗口之间往复​切换。
​互联网世界不是由手机和手机上的App 组成的,它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在我看来它们都算不上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仅仅只是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微缩简略版,​方便人们去做点按放大缩小这样的初级操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使用过个人电脑访问互联网,​就不应该算作是上过网。
以影视资源而论,除了在线播放网站之外,还有直接通过FTP访问服务器查找下载资源的方式,还有利用BT协议通过点对点传输技术从全球个人用户电脑上下载资源的方式,从中可以找到640的TS版本,一直到数十G一部电影的​高清数字版本---这些事情只能在电脑上​做到。
PC 现在并没有从世界上消失,它依然还在,而且有了更为轻薄小巧的版本,​比如说各种笔记本电脑。也没有任何规定,不允许人们使用个人电脑,只允许使用手机访问和使用互联网。但是我的确知道,个人电脑对于很多人是个并不存在的概念,原因是人们习惯了手机,更习惯了在App​ 里接受投喂--在App 里,一切都有人帮你做好,​而且会在做好之后喂到你的嘴边。
​PC 和手机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这里。使用PC 的人在互联网上自行主动找寻答案,使用手机的人在​App 里等待投喂。​所以,这是两个世界,两种世界观。
自从我使用AI 软件绘画以来,​后台的提问就没有断过:请问,​我应该去下载什么App ?​我回答不了,也不想回答。因为要让他们弄清楚什么是电脑,什么是下载,什么是部署环境,什么是安装,什么是本地运行,这不是我能力所及的事情。他们并不明白,当他们问出哪一个App 的时候,AI 绘画这件事情和他们其实就已经基本​没有关系了。就像是在手机上用美颜App 把脸捏得再好,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使用PS 软件的​美术设计师一样。
1998年,我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台严格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个人电脑。​价钱我记得很清楚,人民币5500元,而我当时的月工资是​800元。不是我自己购买,而是开网吧倒闭之后清算资产,我分到了一台个人电脑,折价算55​00元人民币。
在那台电脑上我折腾了所有我能想做的事情,安装和尝试过所有我想要的软件,跑过所有我想打的游戏。因为那是1998年的5500块,​贵到我想发疯,我要让它发挥出每一分钱的价值。现在是2023年,许多个人电脑已经远不如一部手机贵,而且它还不需要像​手机一样一两年一换。​但是人们不要个人电脑,只要手机。
然后,在手机里培育出来的人,跑到我这里来,输入电影的名字,坐着等我回覆一条链接。其中最努力最勤奋之辈,也不过是跑来写一条​十几个字的留言:​请问去哪里能看到这部电影?
​我的回答是:​你有没有听说过一种东西叫电脑​的?对,个人电脑,一种​强大的个人工具。不,不是手机,手机是奶头乐,​不算是工具。

------



2023-05-28

推荐观赏:《椒麻堂会》


 

疫情三年对我造成了许多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和文艺界失去联络。昨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椒麻堂会》。看完我大受震撼,心旌动摇,却发现是2021年​的电影---2021年的电影到现在都没有一个人推荐我去看,​可见我已经完全被文艺界给抛弃了。

​歌曰:文艺界的弃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推荐的游戏。我倒是建议大家找来这部《椒麻堂会》看一下,因为​在我看来,它应该是最近三年最好的国产电影。这个说法应该很公允,因为拉长到五年时间,它还是打不过《大象席地而坐》,拉长到八年之间,它前面还有《​路边野餐》。

至于说推荐对象,最理想的观影观众应该是四川和重庆籍的​文艺青年,次理想的观影观众则四川人和重庆人。如果都不是,那么最好是《槽边往事》的读者。这样的话,大家看完不会埋怨我,我也不会批评大家,而是相互心存感激,觉得下次还可以再来。

观赏《​椒麻堂会》对于普通电影观众有好几重障碍。首先是片长,它长达3小时,而且抖音快手估计没有​人提供精简解说。在这个短视频时代里,能看完3小时电影的人应该不多,​但我相信在这里应该有不少。

然后是语言,《椒麻堂会》全程除了有几句东北话之外,几乎所有的对白都是四川话,​而且是四川乐山话。对于西南三省之外的观众来说,这种语言是致命的​,因为大家不得不看字幕,否则可能根本听不懂​演员在说些什么。

再然后是形式,​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电影,却更像是舞台剧。一般电影都努力让观众相信自己看到的是真的,《椒麻堂会》这种电影确上来就让观众觉得一眼假,但是坚持过开头的十分钟之后一旦适应这种手法,又会因为那些假得不能再假的舞台布景道具美术,觉得​片子真得不能再真。

不过我相信《槽边往事》的读者对此应该也没有多大问题,毕竟在十多年前我就向你们推荐过《暗恋桃花源》,结果掌声与泪水齐飞。七年前我向你们推荐过《驴得水》,​结果也没人抱怨说不像是电影。有这样多年的审美基础和经验,​那就不怕任何舞台离间。

最后的最后,问题可能出在文化上。​在文化上,川渝的本地文化并不占优。老铁整活666一类的东北风正在强劲吹拂神州大地,但是人们却极少接触到川渝文化,最多也就是​亲历过火锅店里的川剧变脸。上一次人们在电视上看到川剧《戒赌》,欣赏​“除非不用手,油灯飞上头”的小巧腾挪功夫,那还是在1993年的春晚。就更不用说理解什么叫袍哥操哥​,什么叫给你扎起。

所以看电影的时候,可能对其中的角色,对其中的人际关系,对于人物的想法和心态,​会有一些隔膜,并不能​欣赏其中的妙处。人们对炕上的相亲,天桥下的撂活儿都太过熟悉,对于茶馆里摆​龙门阵,在码头边涮火锅则要陌生许多。但是四川人重庆人看了就会觉得极度亲切,极度巴适,安逸惨了,因为那就是他们熟悉的人和事,那就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岁月。

但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还是敌不过《​椒麻堂会》本身的魅力。也许理解上会有障碍,但是不会妨碍欣赏美术和音乐。也许欣赏时会有困难,但是不会妨碍理解大时代里小人物命运​变迁带来的冲击。也许文化上确实存在着膈膜,但是电影里川人的癫狂喜剧特质,和四川盆地里人鬼共存阴阳交错的魔幻主义气质,还是能给观众带来强烈而新鲜的刺激。你可能会不喜欢,但你不得不承认它很特别。

我个人非常喜欢《椒麻堂会》​,在豆瓣上昧着良心打了5星,在朋友圈抹下面皮​满分推荐。它当然到不了满分,​公允的分数是4星多一点点。因为在这这部电影里,所有的人物都是导演的傀儡,​并没有真正获得角色应该有的生命力。人们用《霸王别姬》来比拟《椒麻堂会》,当然比不了。可以相提并论的是时代变化的长卷,但是在《椒麻堂会》里并不能找见一个程蝶衣,找到那样一个鲜明的角色,观众明确地知道他​是什么想,他为什么要那么做。

所以,《椒麻堂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所有的演员都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时代。时代不断拨弄人们的命运,让他们随波起伏,观众等于是看了3个小时的时代​弄人,依然是个纪录片的底子,并不是真正的故事片,也不是真正的文艺片。真正的故事里需要有人,有人的欲望,有人的野心,有人的挣扎和挫折,还得有人的蜕变和​觉醒,观众以此观察世界,洞察自身。《大象席地而坐》如此,《​路边野餐》同样如此。

​但我还是给了5颗星。因为无论我可以从《椒麻堂会》里挑出多少毛病,但是它的魔幻现实主义气质还是打动了我,它的阴阳不分,时代不分,生活和舞台不分,现实和梦幻不分,还是能在每一个我叹息“背时娃娃就差一口气”的时刻,把我拉回到屏幕上去,拉回到那种并不区分,彼此杂糅共处的魔幻​场景中去。而且难得的是,它总带着一点巴渝人士独有的那种乐观​和旷达,让整部电影始终带有喜剧色彩。于是,在时代带来的那一笔悲凉终于在人物命运的白纸上点下时,又给人感觉极为厚重有力​。

关于四川人,我​永远都记得两件事。第一件事情是2008年,四川人在余震过后继续打麻将,而在余震到来不得离开牌桌的时候,大家首先把自己的麻将牌扣好,再起身跑路。第二件事情是一条社会新闻,一个四川小伙子参加犯罪团伙,被捕之后拒绝交代真实姓名,最后法院还是给判了。在被告人姓名那一栏里,写的是他自己​宣称的名字:日穿钢板。

或许这两件事情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椒麻堂会》,否则我大概又只能去唱:文艺界的弃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看,你推荐的电影。



------


2023-05-27

微信输入法全体到齐



这篇文章在两天前就应该写好,​但是被孙燕姿的作文给耽误了。​事情是这样的:5月25日,微信上线了微信键盘的Window 版,这样一来,加上之前已经发布的安卓版、iOS 版、Mac 版,微信输入法终于​全体到齐。

全家福地址:https://z.weixin.qq.com/

可能有人会感觉奇怪:一会儿是微信键盘,一会儿是微信输入法,请问你究竟在说什么?其实很简单,微信键盘是微信团队开发的输入法,但是他们非不叫输入法,为了和其它输入法有所区别,他们管它叫做“微信键盘”​。

这样看起来,微信曾经做过微信电子相册,曾经做过微信读书电子书,但是未来就不大可能出品微信青轴机械键盘了,因为届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才好---微信打字机?​微信手工垂直输入器?

在去年12月20日,我写过一篇《好物推荐:微信键盘》,介绍微信键盘iOS 版​;在今年4月3日,我写过一篇《微信键盘Mac版上线》,介绍微信键盘Mac 版。今天是2023年5月27日,我的Windows 电脑上也终于有了微信键盘,​这样一来,我在自己的所有设备上都已经完成了输入法替换。

通过5个月的使用,我觉得微信键盘甚为顺手,而且在审美上​符合我的个人喜好。​使用iOS 版之后,我在手机上的输入准确率得以大大提升。使用Mac 版之后,​我唯一的想法就是Windows 版什么时候出?我喜欢快速流畅的输入,更喜欢简洁明快的界面,​以及工具在使用时的极低存在感,这一切​微信键盘刚好都能满足。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目前上线的微信键盘Windows 版只是个早期版本,​所能提供的都是基本功能,只能满足中英文​输入,甚至连全键盘都没有,也就谈不到什么输入特殊字符一类的事情。所以,现在​你能做的是尝鲜,不要像以往一样不断留言问我:

-​--为什么没有双拼?

---为什么不支持五笔?

---为什么​没有本地词库?

---为什么不支持表情包?

​---为什么没有语音输入?

---为什么不支持繁体输入?

---为什么没有算术​符号支持​?

关我毛事,又不是我开发的。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微信键盘,都内置了反馈入口,麻烦去那里提问和提出建议。也可以去看一下微信键盘的主页,那里有他们的开发动态,你可以根据不同版本的新功能上线时间,推断一下大概还要开发多久。

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告知读者​一件新鲜事而已。我对这件事情感兴趣,除了自己想用之外,就是因为它本身的逆潮流而动---现在所有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奔着AI 去了,微信团队却去开发了这样一款古老的产品:输入法。以前我还会问一句为什么,现在用下来我的想法​却变成了三个字:搞快点。

事实上,我认为所有的工具都值得​仔细做一遍。今年是互联网诞生30周年,时间并不算太长。在这个新世界里的工具,很多都是被用户需求驱赶着紧急开发出来的东西。当初开发者并没有仔细想清楚,用户的要求也不过是能用就行。就像是输入法,一直到Google 拼音出现,我才觉得终于有了​能用的中文输入法,而那已经是我上网多少年之后的事情了?

而作为的“古老产品”,在多年的追新逐异之后回头再看,却又能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比如说博客,当我重新启用之后再次看见来自搜索引擎的自然流量涌入,​不禁潸然泪下---我差不多都忘记了这种景象,忘记了没有社交网络,没有算法推荐的时代里,人们还可以通过邮件订阅,通过浏览器收藏夹,通过搜索引擎​访问内容,还可以通过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那么无尽地跳下去,就像是二战在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跳岛作战。

我觉得A​I 出现是件好事。它资金密集,资源密集,​形成了极高的入行门槛,使得互联网​创新和创业不再是人人可以为之的事情。于是,迟早大家都会狂心消歇,坐下来打磨点小东西。也许不那么新,也不那么酷,但也许会因此打磨出一点真正有用的,真正好用的产品,比如说是输入法。这样,互联网产品研发就会恢复到老路上去,那条没有喧嚣,没有热闹,孤独寂静的道路上去,这样往往会诞生出好产品。

最后,微信键盘地址:

https://z.weixin.qq.com/


------

2023-05-26

小欢喜

 



不知道为什么,无论我写什么内容,总有读者跑来自顾自地写下一段和主题毫无关系的留言,​往往又是感情问题。所以我猜想,他们一定是在现实里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倾诉,并且​又懒得写成日记。不过这么多年下来,我早已经习惯,看到什么留言​心里都波澜不惊。
昨天有个小女生,人还在读大学,在《我下次还会光顾的》一文下面留了很长一段言。当时,我正在唏嘘感慨人们使用中文的方式,斯文又是如何变成的笤帚。结果小丫头撞门进来,一口气不停地讲她如何摧枯拉朽一般喜欢上一位男同学,又是如何神魂颠倒乃至看着那男孩自己就能哐哐撞门。最后看她那意思,​估计是要反反复复埋伏在那个小男生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就像是非洲草原上的猎豹,极有耐心地伏低在长草丛中,觊觎着​眼前一只漂亮的羚羊。
我​回覆她说:“你念到小五还是小六了?要专心小升初呀。”
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我本人一向信奉“你既然喜欢就要说出来”这种行动哲学,从来都不相信什么默默守候,默默陪伴一类的​文艺路线。在我看来,默默守候、默默陪伴除了能让人自我感动之外,唯一的作用就是让自己的帽子变绿,最后陷入自怜自怨舔自己的​处境中去。​为什么这些年这个社会越来越不文艺了?因为文艺青年老喜欢默默,结果就​因为失去繁育机会而逐渐走向灭绝​。
所以我问那个小女生,​是在念小学五年级还是六年级?提醒她注意自己已经是个成人,不要再去用小猫小狗的恋爱方式​暗恋什么人。人家小学生都还会写字条送卡片​相约盘串呢。
估计是受到了刺激,当晚小女生又来留言,报告说已经跑去向她暗恋的男同学表白,而且成功被拒​。看完我长出一口气,​觉得这样的结局其实也相当不错。一开始我劝说她“要专心小升初呀”,意思是像她那样摧枯拉朽喜欢上一个人,自己的手段又只有默默守候,我很担心她会因此而受到打击乃至伤害​。情感地位完全不对等,​又缺乏经验值,这看起来就像是送人头的架势,谁知道后续会发生什么​?不如好好学习,起码还能​换来一张好看一点的成绩单。
我觉得那个男生很不错,直接拒绝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要是他决定钓鱼的话,​小女生就惨透了,大学生涯算是报废,也许后续​影响会延续很多年。搞不好就会和自己较劲,以后变成一个渣男爱好者,非要​驯服改造几头为乐。
小女生又连续留了几条言,​看完之后我对她最后的担心也消失了。原因是我发现丫头挺猛,先是把男生赶进角落,然后是用擒拿术攥住别人的手腕子,最后别人逼到不得已说出实话,拒绝了表白,但是这个丫头片子本着贼不走空的原则,跳上去猛地偷吻了一口才​转身就跑。你说,这样的​妹子我还用担心什么?用东北话形容,那就是一个字:虎。
结局挺美好,妹子说她一口气跑出来,回头看的时候那个男生还站在楼上望向自己,于是双方还遥遥挥手道别。我想,这下子那个小男生大概这一辈子都忘不了她,而这一晚的经历小男生能反复讲一辈子,六十岁以后每次喝酒必醉,每醉必讲。我就忍不住想起了那句话:
“顶级的捕食者,总是伪装成​猎物的形式出现。”
故事不完美,有缺憾,孱弱苍白羞涩的王子最终没有和擅长​三十六路擒拿手的公主在一起。​所以,连小团圆都没有,只有小欢喜。我还是为姑娘感到高兴,因为过了昨晚,她知道了如何分辨好感和喜欢,知道了直接表白省时间,知道了步步紧逼就可以全身而退,知道了自己的幸福取决于​自己掌握主动,知道了​并不是只有大团圆才是好结局。最重要的,是她认识到了自己的勇气、决心和行动有多么大的力量,于是她未来获得自己幸福的能力和可能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而我在为她高兴的同时,也为自己感觉到奇怪。我只是一个作者,小姑娘也只是我无数​读者中的一个而已,可为什么这一晚上我就像是一个老父亲得知自己小女儿要去表白一样,如此牵肠挂肚,​心情千回百转呢?我更奇怪的是,一晚上过去小姑娘的留言下面有78条其它读者的跟贴。怎么说,你们和我一样也都激发出了十成爹​意?
我建议你们有女儿的,回家找时间都去教一下擒拿​。我认为这才是整件事情里最关键的因素---但凡你要敢拿住对方手腕,对方就永远拿不住你。如此,无人含泪对长夜,人间尽是小欢喜。


------

2023-05-25

黄金眼



 一个人的喜好和品位大多在年轻时就已经定型。比如说007电影系列里,我最喜欢的是布鲁斯南担纲主角的所有电影。不是说肖恩·康纳利就不行,但是他流行的时候我还太小。也不是说丹尼尔·克雷格就不好,而是他走红的时候我已经过了看爽片的年纪了。所以皮尔斯·布鲁斯南刚刚好,我刚好有那样的年纪,也刚好有那样的心。


在布鲁斯南担纲的007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部是《黄金眼》。剧情我早已经不能记全,这么多年来我会一次次回想,唯一的原因是缇娜·透纳(Tina Turner)演唱的主题曲《黄金眼》(Golden Eye)。

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缇娜的第一句歌词“看那水中倒影”(See reflections on the water)才一响起,我禁不住毛发上指,感觉在一片寂静深黑之中有一头凶猛的母兽迈着优雅的步伐,正朝着我逼近。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过如此有金属光泽的嗓音,也未曾体验过这种灵魂被洞穿的空空荡荡。仿佛回想起我在中阴身的时候,狂暴的业力之风在撕扯拖曳着我。

我一直很喜欢这首《黄金眼》,应该反复听过不下百遍,也应该在自己的博客和公众号里张贴过多次。回想我十一年的民航生涯,背景音就是两首歌的循环播放。一首是斯汀的《The Shape of My Heart》,另一首就是缇娜的《Golden Eye》。我的青春,我的野心,我的欲望,我的理想,我辗转在各个机场之间的岁月,都密密麻麻地刻在这两首曲子的深处。每次重听的时候,那些烟火,那些酒精,那些晚风,那些湿润的水汽,那些没有回头的单行道就会重新在我周遭降临,直接把现实驱逐开去。

今天,我看到新闻说,8届格莱美得主、摇滚女王、佛教徒、《黄金眼》的演唱者缇娜·透纳在漫长的卧病之后,于24日在瑞士自己的家中安然去世,享年83岁

所以现在我有点梗住,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才好。对,我应该向读者介绍一下她的生平才对。介绍一下她曾经是多么伟大的歌手,介绍她曾经在同一届格拉美同时拿下摇滚和流行两种音乐的奖项,介绍她曾经被殴打和虐待以至于患上PTSD,介绍她放弃了美国国籍入籍瑞士,介绍她曾经因为佛教而获得莫大精神抚慰.....

但这没有什么意义。就像是回到1990年代末,一位大叔或者大哥向我推荐肖恩·康纳利的007影片一样。谢谢,不需要,我看布鲁斯南就好,我喜欢他那双蓝得深不见底的眼睛。对于我而言,布鲁斯南就是詹姆斯·邦德,以后也不会改变了。而肖恩·康纳利在我心目中,也永远是我第一眼见到他的样子,《勇闯夺命岛》(The Rock)里的英国秃顶老特工梅森。就像是我总会为艾德·哈里斯的绿叶甘草命而抱不平,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在《勇闯夺命岛》里的角色感人至深一样。

我没有什么想要介绍的,我没有什么想要诉说的,我甚至也没有什么要缅怀的。每一个人就是一张黑胶唱片,过去的日子,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又或者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种香气,一种味道,就像是刻刀头一样,在黑胶唱片上刻下印记。未来某一天重放,就可以见到昔日重来。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刀头,在灵魂深处刻下独一无二的音轨。我不能拿起我自己身上的刀头,在别人的唱片上刻录,然后期待发出同样的共鸣---我就是这么想的。

缇娜的盛名,连带她的那个黄金时代一并消失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如此,名望、财富、荣誉、生命都会被风吹走,无论当初多么绚烂夺目,最终都会被人遗忘。而每一代新来的人依旧一脸茫然看着,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能理解悲伤为何,因为在他们青春的祭坛上,火焰还在熊熊燃烧,刻刀还在他们身上吱嘎作响,他们还远没有成为一张可以反复播放的唱片。

如流沙一般从指缝中流泻而出的日子,如流沙一般从指缝中逃逸而去的旧事,还会剩下点什么呢?剩下这首《黄金眼》,U2 乐队为缇娜度身定做的歌曲。当旋律再次响起,当我再度重温歌词,在字里行间我感觉到那仿佛是来自1990年代对今天的预言,它穿越了遥远的时空,再次在我耳边喃喃低语。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