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30

围剿代糖

 


昨天的中文网络世界里哀嚎一片,因为世卫组织癌症研究机构透过媒体表示,无糖可乐等大量饮料和食品使用的这款甜味剂可能是致癌物质,相关结论很快就会对外公布。无数手机和电脑前的宅男宅女,看看屏幕,再看看手边的可乐,心中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这件事情早有端倪,​大家可以现在就验证一下。在微信顶部的搜索框里,麻烦你输入关键词:Nature 代糖,看看搜索出来的结果​都是什么?这里的Nature 指的是《自然》杂志,你会看到从9个月前开始就已经​开始陆续报道代糖的危害。在微信搜索结果的第一屏里,代糖​可能产生的危害就有: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121%、提高糖尿病风险、抑制免疫系统活性、引发血栓、永久性改变肠道菌群​等等。

那么长时间,那么多报道,公众都毫无反应,一直到世卫组织+无糖可乐+致癌这一组关键词出现,代糖的危害才突然浮出水面,大家纷纷在微博​在朋友圈在群聊天里点燃烽火,传播警讯。

其实,这并不是世卫组织第一次​警告公众。我翻了翻我的朋友圈,在2023年5月16日,我就转载了世卫组织​的新闻截图。​当时的新闻标题翻译为中文是:《世卫组织在最新发布的指引中建议人们不要使用代糖控制体重》​,文章中的观点认为代糖在长期而言对体重控制毫无帮助,并且会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成人死亡率的风险。总之,除了糖尿病患者之外,​世卫组织不向任何人推荐代糖。

​那么如果不出我的预料,今天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大概会有两波传播热潮。一波热潮是医学科普,主要是谈世卫组织给代糖定的致癌风险是什么级别,2A或者2B,论证这种级别的风险和咖啡一类的食品在同一水平线上,和酒精、烧烤、尼古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另一波大概就是大型饮料商的紧急公关行动,要么和阿巴斯甜立即切割,要么论证自家产品中的阿巴斯甜​含量极低,要么和医学科普合流,揭示人们日常生活中摄取的食品饮料其实有许多都符合​世卫组织的致癌标准​。届时会有许多新段子,​比如:小明一边嚼着槟榔,一边愤愤地​把可乐扔进了垃圾箱。

关于这件事,我​自己的看法是这样的:

由于我之前佩戴过血糖实时监控仪,亲身观察到自己摄入代糖饮料之后,​血糖所发生的波动。所以我相信医学论文里说的结论,虽然代糖在结构上根本就和食糖无关,但是舌头上的味觉细胞照样会向身体传递和吃了糖之后同样的电信号,​于是在体内会产生类似的生理反应。

根据这种观察,我​对于所有的零卡零糖饮料都敬而远之。如果某一天的某一刻,我突然很想吃点甜味的东西,那我宁可选取那些天然的糖类,比如蔗糖​。理由是​虽然大量摄取对身体有害,但是身体和它们打过很长时间的交道,适应它们的存在,能用正确无误的方式对它们进行处理和应对。所以,这就是个​总量控制问题,​吃天然糖类,但是控制好量。

在​现代生活里,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生活经验都来自过去,比如说吃水果,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天可能需要吃二三两​,​多到半斤,这样自己的身心就得到了满足。问题在于,随着时间推移,水果种植商一直在做品种优化,一直在致力于提升水果的​糖度,因为人们更喜欢​甜味高的水果。同样的,糕点里常用的玉米糖浆​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虽然和过去一样,吃下同样分量的水果或者糕点,但是我们从中实际摄取到的糖分却​悄然提升了很多。

​于是,人们就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局面:面前有更优质的水果,更美味的糕点或者甜食,但是​个人每顿却反而要吃得更少才对,这就相当令人为难,相当难以控制。

回到代糖的问题上来,虽然现在的各种结论来自世卫组织或者《自然》杂志一类的权威组织,但是我内心深处还是藏着​一丝丝怀疑。因为从现实的角度看,甘蔗和​甜菜和农业有关,和大量农业人口的就业有关,代糖和天然糖类本身就存在着利益冲突,​尤其是在所谓的无糖饮料开始流行之后。再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当初糖业商人大量赞助研究机构,发布关于糖类和健康之间的论文,得出有利于糖类消费的结论,乃至​压制糖类对健康有害的观点,这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所以,当前对代糖的围剿,从正面可以理解为医学界对代糖的研究在最近出现了首批结果,也可以从负面理解为代糖如今风光无两,到了需要打一耳光踩一脚刹车的程度,免得它彻底毁掉了糖业。​前者叫做客观科学发现,后者叫做低俗阴谋论,但我认为它们之间可能没有那么大的矛盾,​完全可以同时成立。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三氯蔗糖。三氯蔗糖比普通蔗糖甜600倍,被广泛使用在苏打水、冰激凌、糖果、酸奶​之中。同样是在今年,同样是在《自然》杂志,英国一家研究所发表的论文称三氯蔗糖可以抑制T细胞的增长,​而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通过抑制T细胞,有望治疗因为免疫系统异常活跃造成的1型糖尿病、牛皮癣、炎性肠病、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等等​疾病。

还记得前面我提到的​代糖危害么?有一条叫抑制免疫系统活性​。这话听起来就像是会让人更容易生病,​是一种危害。但同样是这种特性,​针对免疫系统异常活跃的病人而言,则可能是一种治愈。你要反对代糖,同样一篇论文你可以大张旗鼓强调前者,你要支持代糖,你就可以欢天喜地宣传后者​。

这个案例最微妙的地方还不在于它可以给正反双方都能提供弹药,而在于三氯蔗糖虽然是代糖,但是它是通过真正的蔗糖​制造而来,由伦敦大学在70年代发明。它背后的企业是英国泰莱糖业公司和美国强生公司,它们两家联合创办了​Splenda。

现在,我只需要​平平淡淡加上一句作为结尾:宣称三氯蔗糖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拥有潜在医疗价值的那家研究所,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ion)。​那么,阴谋论的感觉就可以拉满。

​但我并不想这么做。​我想说的是:今天是周五,关于代糖致癌的话题可能会热闹上​一整天。在你动身​奔赴这种热闹之前,我个人希望你能先看看这篇文字。这样的话,当你在热闹之中陷入激动、愤怒、恐慌、焦虑、轻蔑等等情绪的时候,​也许这些文字能帮到你。

唯一正确的解决之道是减少高糖分水果、糕点、​零食的摄入,无论其中是天然糖分还是代糖。但这太难了,人们不大愿意去控制自己的欲望。但是在网络的争论之中,人们却乐于投入,并且​为了所谓的真理和谬误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仿佛只要能证明自己一方的观点正确了,身体就能​克服糖的负面影响一样。



------

2023-06-29

内衣问题

 


​一位班主任读者留言问我:
菜婶,有高中女生上学的时候不穿内衣。冬天不穿也就罢了,现在是夏天,只穿校服,白色短袖T恤。作为班主任,我感觉自己想法比较单一,无法说服学生。请求菜婶的帮助和指点。
随后,这位班主任又补充说:
我中午的时候把女生单独组织在一起讨论,把上述问题编了一个假设的情境。女孩子们普遍的观点:这是她的自由,与我无关,尊重她的选择。我问如果这是你的女儿呢?女孩子们说:我将来不生孩子。我问如果你是这个女生的班主任呢?女孩子们说:我们都穿了。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来自一位负责任的班主任,然后周围是一群​滑头女中学生。然而,我和班主任都是成年人,成年人之间讨论问题,就不能像小女生那样滑头,用一堆流行话术​来绕过自己真实的想法。
作为一个成年人对另外一个成年人的对话,​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这里不存在什么内衣问题,​这里存在的是秩序问题。就是说,班主任要在班级里确定某种​穿衣规范,然后要让女学生去遵照执行。然后,对于这种新秩序的建立,班主任的想法是通过说服教育,​或者在女生群体里获得共识来达成。
在这个案例里,秩序不可能通过这样柔性的​形式达成。理由是班主任和女生们​并不从属于同一个群体,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是自己人。通过说服和共识来建立秩序,​只可能出现在自己人之中。有一次我们四个朋友去欧洲旅行,一开始大家​总是会迟到,于是不得不你等我我等你。​然后有人提议说,以后迟到 5 分钟就罚款 100 欧元,然后每多五分钟加倍​。理由是大家多多少少都做点小生意,商人守时是​基本操守,是判断是否靠谱的基础标准。
大家都同意了这个动议,​后续的旅行中再没有人迟到过,一种新的旅行秩序建立了起来。为什么​能够建立?首先大家都是朋友,都是自己人,自己人可以商量着来,达成共识就可以​真正执行。但如果当时有个外人来给出相同的建议,或者有个导游来要求我们必须准点,那么多半​大家是不会接受的。此外,那就是大家对守时是一种基本操守有共识,​认为这么做是对的,而且理性判断这么做对每一个人都只有好处。于是为了维护这种共识,​每个人都愿意承担罚款的风险。
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团体之间,并不是这种平等​的关系。学生团体内部,也不存在多年老友之间那种熟悉、紧密、信任​的人际关系。所以,这是老师​对学生团体单向输出某种秩序。为了帮助思考,我们这里可以​先考虑一下极端情况:伊斯兰教士对​民众实施沙里亚法。
行沙里亚法,意味着妇女要蒙面,不得上学,​恋爱婚姻由父兄安排。而男性要蓄须,缴纳税金,确保每天都​不能错过祈祷,严格按照宗教​指引生活。​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接受?当然,便当的解释是因为教士们掌握着暴力,​小到砍掉小偷的一只手,大到用石刑处死私奔的青年男女,暴力惩戒作为一种​维系秩序的威慑手段。
然而,更为复杂的解释是人们希望砍掉小偷的一只手,而家长尤其是父兄们都支持​包办婚姻,认为这是维系家族荣誉和稳定的必要手段,否则家庭可能因此解体,或者在社区内部落入不名誉的境地。也就是说,行沙里亚法意味着许多约束和控制,​以及许多的不自由。但是作为一种秩序的建立,​它为所有人提供了额外的好处,而且这种好处是他们所需要的。
秩序不能仅仅只是一种规范,其主要手段是禁止和约束,人们需要在这种秩序里得到好处,​才会愿意支持这种秩序。阿富汗的情况当然很糟糕,但是比之前军阀林立,漫山遍野的酋长和分水人设卡割据,一帮贪污腐化的官员屁事不干为所欲为要好​一点---现在大棍子和 AK47 无差别地落在他们脑袋上,那多出这么一点秩序对于民众而言,足够抵消​那些生活中新增的不便。伺候一个乖戾的主人,总比伺候一堆形形色色的主人​要好。
现在再去看班主任的内衣问题,会发现 1、班主任并没有强硬的手段可以去推行和维护自己的新秩序;2、在内衣问题上班主任和女生群体并不存在任何共识,因此选择沟通和对话作为策略在一开始就注定失败​;3、最重要的一点,这种新秩序除了增加针对女生的新约束,并不能让她们得到其他任何肉眼可见的好处。
一个班主任可以要求学生服从晚上 19:30 之后的晚自习或者穿统一廉价班服的新规,虽然所有学生因此而失去了部分自由,但是他们对于这种新规的结果---成绩提升,​内心有所期待和认同。对于所有人都不能在衣着上搞个性化,因此无法区隔阶级和财富的做法,内心有所​赞同和支持。
规定必须​穿内衣则不是,除了班主任,没有人因此而​额外获益。这就像是公司里规定加班,但是没加班费,加班也没有额外创造效益,​那人们就会倾向于离开。也正因为这样,女生团体用个体自由作为理由,软性地抵抗班主任的​企图。她们当然很清楚,班主任想干什么,她们也都很聪明,绝对不愿意让新规定打着自己的旗号出笼,不给班主任说出“大家都那么认为”​的机会。
所以,对于这位班主任读者而言,他用错了手段,找错了同盟,​秩序就无从得以建立。如果他以专心学习为大义名分,以分心分神作为威胁,召唤家长们开个会,要求他们去约束自己的孩子,​可能结果会完全不同。新的秩序建立起来了,但是不依靠班主任的权威或者学校的管理,家长的共识和家长在家庭内部的权威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唯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这位班主任负责班级里所有人的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人际纠纷问题,校园霸凌问题,学生家长关系问题,能够给出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置---也就是说,他彻底成为班级内的秩序维护者,那么别说让女生都穿上内衣来上学,哪怕是要求所有男生都光着上身来​听课都没有问题。因为如果不服从的话,代价是所有上述内部秩序自己都无缘继续​享受,人人都会算这笔账。
希望我已经回答了这位班主任的问题。

------

2023-06-28

翻过窗子去理发

 


之前我曾经抱怨过,在自己附近的美发店剪一个头最低价格是1​20元。只有一家现在还提供这个价格,其他几家是从260元起跳,并且会向我推荐580元​的发型总监。
这让我觉得非常不值当,因为在超过10​年时间里,我去到理发店所提出的要求不过是六个字:​6号卡尺,推光。而无论是总监还是学徒,​都是在五分钟内解决战斗。我既不会要求两鬓打薄,也不允许修出刀裁一样的发际线,​总之是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这样一个多快好省的活,​前前后后连上两次洗头,也就是15分钟时间。按照120元计算,那就是时薪480元,仅有抢劫和金融​才能比得赢。
120元那一家​其实也不是什么好选择,因为既然我挂着一张120元的脸,​那么店员就要想尽办法劝说我去办卡。从洗头开始,就不断问我住在哪里,是在附近吗,先生第一次来吗,多长时间理一回发,要不要办个年卡,年卡​折算下来多么划算。每次去都是如此,每次去我都回答是路过,是​约人吃饭,努力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同时保证对方不会注意到我,以免下一次在回忆中猛然想​起我来。
通过这种反复的问答过程,​我理解了以前新闻报道里对于惯犯的一句描述:面对审讯时,该犯由于先前拥有丰富的受审经验,因而体现出了极为强大的反侦查能力,心理素质一流。
​但是最近我算是解脱了,因为我在稍远一些的临街老旧小区发现了几家​老式理发店。说是理发店也不对,因为那根本就不是店面,而是一楼的居民​住宅。没有什么窗明几净的环境,没有漂亮的巨大镜子,也没有轻柔的音乐、饮料、湿巾纸和眼镜布,就是人家的客厅,然后放了一把简单的靠背椅,​理发师傅就在里面开干。
一开始我是有点迟疑的。因为​等我第一次看见红白蓝三色旋转灯的时候,知道那就是一家理发店。但是​,这家理发店没有门,只有​一扇窗子。隔着窗子,能看见理发师傅在​给人剪头。再仔细看时,窗子的一角里挂着个牌子,上面写着:请进。然后,还画了一个向下的箭头。
我顺着箭头继续看下去,发现窗子下面​垫了几层砖头,有些店家放的是铁花架,​最夸张的是放了一堆防汛沙袋。那我就懂了,顺着这些简易版的阶梯,我先爬到窗口,然后拉开窗子,果然发现窗子下面还有个小梯子,方便我这样翻窗而过的人​安全入室,​给我一种找到内应的踏实感。

这些店家生意其实还不错,我去的第一家让我等了半小时,实在是等不了我才不得不选择了我现在常去的这家​理发店。​虽然店面很小,大概就十几个平米,但是也放了三四把椅子。​我去时有人正在理发,但明显已经在收尾。所以我就选了个椅子坐下,坐下发现椅子的朝向很奇怪,刚好错开正在理发的那个人。我想伸手​移动一下椅子,却根本拉不动。于是,理发的客人和​等候的客人绝无可能在镜中目光交错,一种非常好的设计理念。
我没问价格就开始理发,觉得这样的沉稳气质会让理发师傅认为我是本小区住户,​不会痛宰我一刀,也不会太过敷衍潦草。总之,全程基本上没有什么对白,只有电动推子的轻微​蜂鸣声。结束之后,我问了一嘴:多少钱?​师傅回答说:和以前一样,​35块。顿时我就觉得心花怒放,脸上笑逐颜开,心里打定主意以后​就把这里设为定点。当我再次翻窗出去的时候,扭身对理发师傅说了句“咱们下次再见”,最近十年没有哪一次比这一次说得更加真心实意。
去得多了,​我才知道这里也办会员。但是和美发店不同,理发师傅从不主动推销,而是用一张纸把不同会员等级和充值金额​写了挂在镜子边上。客人如果问,他就推荐​其中一档。客人如果不问,他多一句话都不会说。我问他像我这样的客人,一个月要理多少个才能够付房租​?他想了想回答说​:200个。​又想了想继续说:没事,这里主要靠女顾客做头发赚钱。然后,房间里又只剩下​电动推子的嗡嗡声。“是个体面的人呢”,我心里​反复念叨。
在半条街上都是这样的小店,​客人都需要翻窗进出。原本临街的这一面墙上都开了门,从2016年开始禁止破门开店,就​封了门,砌起了墙,只允许留下一扇窗子。在这一扇扇窗子后面,依然开着理发店、盲人按摩店、打印店、缝纫店、夫妻小超市。在所有的窗子下面,​都有形形色色的简易梯子,随时有人翻窗进出。
如果你也路过我家附近这条街,看见街边某个窗口突然窜出一个穿Polo衫,裤线烫得笔直,宝马车钥匙挂在腰间的男子,或者一位穿着连衣裙,脚踏高跟鞋,一手提包,一手挽起裙裾的女子,小心翼翼地开始翻进窗子去,​请一定不要紧张。这不是刑事案件,也不是桃色事件,​这些人和我一样,只是去理发而已。


------

2023-06-27

技巧教完了,剩下的都得靠你自己


昨天,一位山东的读者跑来感谢我。说是她女儿考文科,数学考了 95 分,​这个成绩已经是全班第一。感谢我的理由是因为一篇我去年写的文章,小朋友读后有所启发。
其实那是一个系列,包括两篇文章,它们分别​是:
  1. 给数学考了29/150的小朋友
  2. 再致数学考了29/150的小朋友

现在我早就没本事告诉小朋友应该如何具体学习数学,​我想我自己的数学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只能谈谈应试技巧,以及分享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
所有这些东西都会过去的,人生中很快就不会再有考卷和答题卡​,也就不再需要那些答题和拿分技巧。甚至是看待事物的视角也是如此,它们不管怎么变化,最终都会沦落为鸡汤或者是丛林法则的​注脚。当人生难题摆在面前,​人想要换个视角去看,却发现痛苦和焦虑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分毫。
而且,届时大概率也没有什么叔叔可以询问。
人们的想法通常都是类似的​:因为我遇见了某个困难​,所以我要去找寻一个方法。我找到了​一个方法解决了问题,那么一切都就此结束。于是,下一次再遇见什么困难,再去相同的地方找相同的人寻求方法。那么在我看来,这就白吃了那么多苦,白走了那么长路,​因为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个人学习到的东西是零。
​学到某个具体法子,解决自己某个具体的苦难,这不是学习。​知道这法子为什么能奏效,又为什么能解决自己的困难,这才是学习。理由很简单,具体的法子或者工具,改变的是自己的身外之物。但是知道法子和工具之后的道理,改变的则是自身​的想法和认知。身外之物有 100 万件,那你就要学习 100 万种方法和工具,​穷极一生也完成不了。而稍微改变一下自身的想法和认知,一次之后就可能解决 100 个​类似的问题。
​不止于此。你有问题,你去问人,​别人给你一个答案或者方法。你拿了答案或者方法就走,追求起效,​那么你其实什么都没带走。答案还是别人的,方法还是别人的,​你自己并没有得到。​于是,下一次该你受难你还会受难,该你不会你依然不会。和能不能管用,能不能奏效相比,​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拿到答案和方法之后多问一句:​这背后他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得出的答案和方法?每这么问一次,每这么想一次,​对于个人都有莫大的好处。不问直接去做,你无非是在帮别人验证​他的想法。问了再去做,你迟早也可以变成可以教​别人的人。
这里始终存在着一个假设,这个假设人人都知道,但是​不一定会说得出来。那就是假定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每个人最终都是能自立自全​的。基于这个假设,所有人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努力靠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努力靠自己找寻方法和工具,努力靠自己解决​问题和困难,并不需要假手他人。
因为必须有某个人帮助,你才能解决某个问题,​那么你就是那个人的奴隶。​必须有某个工具的帮助,你才能解决某个问题,那么你就是那个工具的奴隶。我过去很喜欢举一个例子​:你每次都用 U 盘拷贝文件,今天手头没 U 盘你应该怎么做?​有人会回答说借一个,买一个,诸如此类。非得 U 盘不行,​那这就是 U 盘的奴隶。但其实还可以用网盘拷贝,用邮件中转站拷贝,可以用通讯软件直传,甚至可以插上手机,直接拷贝到手机里去---手机本身也有储存器,和 U 盘​储存是同一个原理。
有人会说,​这是脑子灵活与否的问题。我不那么看,即便是极为愚笨的人,在​使用 U 盘第一次拷贝文件之后,如果能问一句:​这是什么,这是怎么做到的?那么他迟早会发现还存在无数类似的选项和可能,并非一定只能是 U​ 盘。所有的储存设备,无论在云上还是在线下,​都可以做类似的事情,它们服从同一个原理。
今天一个人可能会发现自己数学不灵,明天这个人可能会发现自己专业课不灵,后天这个人可能发现自己的工作业绩不灵,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在数学不灵的时候,有人可以帮助自己。但是到了业绩不灵的时候,​大概就没人可以帮助自己了。
但是,在解决数学不灵的时候,解决业绩不灵的方法​也已经同时潜伏其中。只是人们喜欢具体方法,人们喜欢特别技巧,人们喜欢用奏效与否衡量,不大喜欢多想一想,​于是此后的人生中多受限制和束缚,​于是总要依靠他人,依靠工具,依靠这依靠那,始终无法自立自全。
所以一早就确定,到得头来只剩自己,也只能仰仗自己​,人因为自立自全就是自由的。



------

2023-06-26

面对蟑螂,人们为什么不笑


我所在的小区住户群常年有四项保留节目:1、声讨谁家遛狗不捡屎;2、声讨谁家在地库扔垃圾;3、控诉楼上楼下又在装修;4、惊呼家里有蟑螂。然后每次都要求物业按摄像头,要求物业把垃圾放回当事人家门口,要求物业协调装修时间,最好集中装修,要求物业安排专业公司上门杀虫。

于是我就习惯了这种生活:小区公地上永远有狗屎,住户永远在电梯或者地库扔垃圾,一年四季楼上楼下转圈装修,然后永远有人跳出来表示对蟑螂的恐惧,大家纷纷跟进表示恐惧。

最后这一项特别一点,因为每次惊呼完毕之后,物业就会安排专业公司上门杀虫。杀完之后能消停几天,然而蟑螂会迅速回来。我就忍不住怀疑,是不是每当蟑螂想要嗨一下,就出来恐吓居民,于是杀虫公司就来喷药,蟑螂吸了药之后好在地板下面开大趴体。

看他们每次都大呼小叫,每次都喊打喊杀,我就觉得这些人杀业甚重,将来不利于投胎。那么想着,我就打算开导一下他们,首先要祛除他们内心对蟑螂的恐惧和厌恶,这样他们可以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这些居家昆虫。于是,我就发了一张网图在群里,提示他们说:请看,蟑螂有时候也会令人感动:


我自己看这张图的时候,笑了一下午。但是我的邻居则不然,有的人甚至问我:请问,感动的点在哪里?为此,我不得不去抄了一段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抄完之后,我觉得索然无味,笑话最怕的就是需要解释。不过我也因此认识到几个问题,第一是《背影》虽然是国民散文,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但未必人人都读过,读过未必也能记住。

第二是许多人都应该按照老师要求,背诵过这篇课文。但是记得原文,和面对一张蟑螂的照片,在朱自清散文的字句和蟑螂的姿态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也许有的人就是只有机械记忆能力,在背诵课文的同时,从未在脑海中转化成任何具体形象。所以,看到图片并不会激发联想,于是也就笑不起来。

第三点可能最为复杂​,那就是:我们的感动是从哪里来的?首先从文字上来看,朱自清用的是民国时代的白话文,​并不好读,也不好背。比如说“显出努力的样子”,简直就不是大家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中文。所以,对于这种文字人们​的直觉反应是抗拒的。

然后从内容上来看,胖子翻铁道本身没有什么美感,也没有什么特别,倒是略微会让人发噱,仅此而已。所以,当年在读书的时候,​人们对这一段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也没有什么特别深的印象。

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人叫做老师​。老师在孩子们还不懂得人情冷暖,世道艰难的情况下,直接告诉​他们:这是很美的散文,这是很感人的一幕,你们应该为这位父亲的举动所深深打动才是。那么,孩子们不觉得美,不觉得感动怎么办?没关系,这些都是要考的,麻烦你们背下来正确的情感反应​,免得丢分。

所以,我的意思是人们因为《背影》而产生的感动,这是人为教育的结果​,结论在个人体悟之​前。小孩子不觉得美,理解不了美,但是​不得不接受这是一种美。小孩子不觉得感动,理解不了朱自清流泪的原因,但是不得不​学习感动。这些外来的结论,并不能和​个人的内心真实体悟结合在一起。从学校毕业之后,​这些情感绑定就崩解了。

​那么生活中也会继续考试的,但是题目要比在学校的时候灵活得多,比如说我发出来的这张网图。人要能笑得出来,首先需要理解图片上的提示文字,知道“朱自清 背影”这​5个字是指一篇散文。然后根据这个提示,能联想到原文里“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句话。

最后,还要把这句话在自己脑海里所形成的鲜明形象,和网图里的形象进行联想对比,这时候人才会笑​起来。而笑得多厉害,取决于散文里那一幕有多打动自己---这是喜剧的精髓,在放声大笑后面一定要放一颗眼泪,于是大笑才会变成一种情感宣泄,不是单纯地觉得滑稽​可笑。

我觉得教育毁了这个笑话​,应记应背应会的应试教育毁灭了人的感知和​情感。要我说的话,朱自清的《背影》应该放进高中语文教材才对,这时候的学生才大概知道了一点人世间的艰难困苦,多少能理解原文中的情感,于是内心有所相应。因为有这种相应,​多年后看到我提供的那张网图才会会心一笑,原因是内心里存在着​完整的理解和坚固的情感连接,只要触发就能​点燃。

在现实中,人们也会因为《背影》的一句话而哈哈大笑,它就是那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网友已经把这句话变成了一个日用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侧面证明,说明人们能记得《背影》,但是建立的情感联系非常浅表粗暴,​玩的是“我是你爸爸”的伦理梗。而人们之所以记得,估计还是因为语文考试的缘故---为什么朱自清的父亲让​他站在原地不要走动?正确答案是虽然朱自清已经是成人,但是父亲依然把他当做是个孩子来看。

于是,可以用理性推论得出:​如果你想把一个成人当做是孩子,你想占他辈份上的便宜,​你就可以说那句话。这里面有多少对人的理解,对父子关系的理解,对中国式父亲之爱的理解?不需要,教科书标准答案指引​着人们望向占口头便宜的方向。

我们小区在蟑螂问题上从来态度高度一致,​唯有两次发生过翻车。​一次是我贴网图,希望大家从蟑螂身上看出感动来。另一次是在大家大呼小叫之后,一个邻居说应该禁止做餐饮的人进入小区,因为他们身上可能带着蟑螂卵,​甚至就是蟑螂。然后群就炸了,因为小区里有好几家人都开餐厅,还是那种中高档餐厅,​经常在群里发小广告。

蟑螂的那张图让我笑了一下午,而炸群这件事让我笑了一整天。我开始有点理解,可能对于中产阶级而言,对蟑螂表示出足够的恐惧和厌恶,是​自我表征阶级地位的固定方式。所以,​因为蟑螂而惊呼,问题不在于蟑螂,蟑螂就是豌豆公主所需要证明自己的那一颗豌豆,惊呼就是她身上必须​出现的青紫颜色。

与此同时,在广东某地,一只美洲大蠊爬上桌角,挥动着两根长长的触须,在风里找寻食物的方向。主人继续目不斜视地看着电视,不动声色地缓缓伸出手去,顺着小腿一直摸到脚板,​无声无息地摘下了拖鞋。


------



2023-06-25

在 40°C高温下买T 恤

 


北京已经连着几天最高气温达到 40°C 以上。​这是一种北方的干热,相对南方高温要好忍受一些,​而且还有风,​只不过是热风而已。如果去到树荫一类阴凉的地方,吹着大风,其实还算​惬意。真正的问题是所有的钢筋混凝土都吸满了热量,对外不断辐射,会让人觉得皮肤正在被红外线​炙烤。总体上来说,我个人在户外的感受是自己像一块挂在空调外机出风口的​风干肉。
我想着去买几件 T 恤,​要求除了宽松就只有宽松,另外还有一点奢望那就是清凉,不过站在热风里那么不断烘烤着,​清凉也就是个皮肤的幻想。对于我这种心宽体胖的人而言,最理想的夏天衣物就是 T 恤加短裤,而且最好是穿起来之后悬浮在空中,衣服不会和皮肤接触,然后有风不断从衣服和皮肤之间​吹过。但是人类科技都用去研发火箭、AI、机器人一类的东西去了,所以我只能要求宽松,衣服不要黏在自己身上。
​这事一点都不容易。首先我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面料,之前我就知道棉​。大概有个什么克数来表示它的细密程度,数字越低质量越差。于是我就买了一件 XXXL 的黑色棉 T 恤,商家说是 500​ 克。到手之后我惊呆了,那就是一件棉布防弹背心。以它的细密厚实程度,我在 40°C 的天气里穿着出门,​估计还没到小区门口就能中暑晕倒。

我又想是不是​蚕丝会比较好一些?因为面料会很轻,也很柔软,看起来皱巴巴的,有一种历经生活​磨难的沧桑感。然后我就去翻了一下,​也是大为惊叹。一个问题是面料反光,而且很多还加了暗纹,​一眼看过去就是狗汉奸和土地主的标准造型,就差穿上之后在太阳穴贴一片膏药。另一个问题是贵,随随便便就要​ 500 块钱以上。既然到了这样的价格,那我为什么不去买 50 块钱一件的 T 恤,​每天换一件穿。三轮下来​最热的天气就已经过去,而 每件T 恤还能保持挺括?
这时候淘宝的算法认为已经找到了我的穴位,开始不断给我推荐什么丝绸的,什么冰丝的,什么醋酸的,什么氨纶的面料,看上去都闪闪发光,光洁顺滑。所有的模特穿上之后都要迎风而立,好让我看到T 恤在风中激发出来的水波纹,​以及听见衣摆和袖口在风中的猎猎作响,主打一个潇洒。我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没听见,我就看见男模胸口那两大点激凸迎风而起,想着难道我也有为了穿衣服要去买乳贴的一天​吗?
​麻,我想到了,应该是亚麻。这种材料很轻,也很吸汗,​最关键的是干得快。主要原因是材质很粗,可以把一件亚麻的 T 恤理解为一张人形渔网,或者是用麻线穿起来的无数个​小孔。当然,它也是皱巴巴的,看上去很随意,​给人以夏天轻快愉悦的感觉。
但到了这个时候,因为我已经搜索过棉质 T 恤,搜索过蚕丝 T 恤,也曾经点开过蚕丝 T 恤、冰丝 T 恤、醋酸 T 恤、氨纶 T 恤,这时候淘宝的​搜索结果就不能看了。虽然我输入搜索框的是亚麻 T 恤,但是搜索结果里还是有大量不相干的结果,依然给我展示棉质 T 恤、蚕丝T 恤它们。我感觉到了一种来自算法的奇异怜悯:这个人痴呆了,不晓得自己要找什么,​幸好有我。


通过反复搜索和点击,我终于让亚麻 T 恤的​搜索结果占据了半个屏幕。也就这样了,还有半屏依然在推荐我之前买过的猫粮和袜子​,当然,还有其他材质的 T 恤。亚麻 T 恤也有新麻烦,​这里是所谓国风或者唐风的重灾区。本来 T 恤是一种很简单的存在,有了这些风之后就不同了,它们要给 T 恤加上各种立领,安上各种布纽扣,加装各种飘带和​口袋,有些还要剪到前后长短不一,又或者是在里面衬上一层丝绸​或者香云纱,充满了小资产阶级对古代纨绔子弟生活的想象,有浓烈​的薛蟠即视感。
最后,在不知道花费了多少时间之后,也不记得是一路找到哪一个角落,我终于找到了一件黑色的,圆口的,没有任何装饰和暗纹的​亚麻 T 恤。而且,还是珍贵的 XXXXL​ 款---找 T 恤的一大痛苦也在于此,商家默认中国人最大的体型就是 XXL,XXX 以上尺码大多数商家常年处于​缺货状态。
就在我下单付款之后的一秒钟之内,推荐页面的内容全都变了,到处都是这种纯色的,亚麻或者棉麻面料的,款型极为简洁​干净的 T 恤。我因此就有了一种崭新的​领悟:​我不是买了一件 T 恤,而是交了一份投名状。因为我买了这样一件麻质T 恤,算法系统​因此确定:嗯,此人对于买这类型的衣服是认真的,是严肃的,是真掏钱的。好了,以后就推这一类的衣服给他,不用再​推荐其他类型,反正推了他也不会买。
今早起来,当我看到天气预报说最高气温 37°C时,就​想紧紧攥着我的新 T 恤​蹲在地上无声地哭。


------

2023-06-24

历史的细节



我有一位历史学家朋友,拜他所赐,经常在朋友圈得以见到他转发的史学文章,大多数内容都是某位历史学家考据某个历史细节,要么就是两位历史学家就某个史实进行辩论,我在其中学会了许多极隐晦然而极为极恶毒的说法。

看得多了,我就有些疑惑。一方面我承认这些历史学家有某种较真的精神,凡事都要去问一问什么才是历史上的真实。但与此同时,我也忍不住疑惑,他们在知道了那么多真实,尤其是那么多细微处的历史细节之后,究竟能不能增进人们对历史的认知?
比如说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曾经写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这里对应的史实是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撤离长安,前往四川避难。行至马嵬坡,皇帝陛下的禁军却突然哗变,要求处死专权的将领杨国忠。在处死杨国忠之后,禁军依然不满意,要求皇帝处死杨国忠的妹妹杨贵妃。唐玄宗无奈之下,只能下令缢死杨贵妃,军团这才愿意继续簇拥着皇帝前进。

这是马嵬坡之变的事件框架,任何一本历史书里都会那么说。关于杨贵妃是真死假死,有哪些可能的结局,在中国和日本已经出过很多本书。但是我并不关心这种细节,杨贵妃究竟是不是假死,是不是后来变成了一个嗓音沙哑的蒙面女,我没兴趣了解,而且我认为即便知道了历史的真实也没有什么价值。我更希望历史能够解答一些别的问题,比如说:
为什么是在马嵬坡?为什么禁军离开长安不久之后就开始哗变?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禁军作为皇帝的亲卫,他们的荣誉感和忠诚度呢?为什么面临藩镇的军事打击,帝国已经陷入内乱,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逃难,不是反攻,而是干掉一个叫做杨国忠的人?为什么干掉杨国忠那么重要,他们是怎么想的?
而在这一切之上,事情是怎么一点点发展到这一步的?有什么端倪,有什么决定性事件?然后从更大的图景下来看,马嵬坡发生的事情是不是一种必然?还是某种历史的巧合?如果是一种必然的话,这种必然的线索是怎样的?是谁在什么时候埋下了第一颗种籽?
我认为知道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历史,理解人类会有所帮助,哪怕是对于今天的一个小老板,一个包工头也都有现实意义。

同样的,在阅读东罗马帝国的覆灭时,历史书都会强调雇佣军的崛起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看书上说,帝国招募了大量的蛮族勇士替代帝国的正式军队,然后因为财政困难无法支付足够的军饷,使得雇佣军的指挥权落入贵族或者是蛮族将领手中。于是雇佣军团在当地的劫掠就变得平常,事实上的军事割据就由此形成。
但是,这些全都是文字。拜占庭帝国的余晖依然照耀了数百年,才缓缓熄灭。站在一个当代人的角度,依照此时此刻的生活经验,很难理解和想象人类社会中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件---强盛的帝国一点点失去自己的勇武,因为对外扩张反而让正式国民失去了战斗意志,然后蛮族作为雇佣兵为帝国服役,作为正式军团的补充对外征伐,最终却可以决定帝国的命运。
想要在现代社会里观察到这一幕,相当于想要看到科技巨无霸公司不断外包,最终印度人控制了代码和服务器,成为了公司的CEO,然后让公司解体。这样的事情还从未发生,印度人的确当上了许多巨无霸公司的CEO,但都不是外包公司首领。
想要了解这种变化究竟如何产生,探索人类所建立的空前强大的组织架构如何崩解,需要一种近距离的观察,和一种切身的体会。于是,从类似东罗马帝国的缓慢衰亡之中,人们才可以汲取到有价值的经验。一个实例,胜过一万篇考据。
幸运的是,今天的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在俄乌边境上观察到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正在靠俄罗斯那一侧上演。过去,我们总是试图通过理解历史来理解现实,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现实来深入理解历史。最难得的是,这一次因为时间足够近,资讯足够多,我们能窥见足够丰富的历史细节。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