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8

上网的边界感

say my name


人们上网的时间太长,再加上匿名制,就很容易失去边界感。于是,很多人会在网上说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说出口的话,​表现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流露出来的态度。

在《槽边往事》​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我用 AI 画了一张题图,​就会有人这样留言:把原图​发给我。我撰文介绍一本书,一部电影,就会有人这样留言:说你妈呢,链接呢?
没有称谓,没有请和谢谢,​只有祈使语气。每次看到这样的留言,我都忍不住去想,他们究竟是上网太久,看文章太久,自认为和我太熟悉,还是说他们在日常生活里久居上位,​已经习惯了下达指令别人执行?几乎在每一天里,我都需要在这么思考的同时,耐心地​逐一拉黑。
​这可能跟互联网的特性有关。从诞生之日起,因为没有历史,也没有传统,互联网世界从零开始建设,并且一直围绕着​一条相同的指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用户要这个功能,那么​就提供他们这个功能。中西之间的差别仅仅是中国厂商会不断把新功能集成到一个产品里,​最后变成一把臃肿复杂的瑞士军刀。西方厂商则不断为每一个新功能推出一个独立新产品,仿佛亚里士多德附体,一定要把​每一样东西都区分清楚。
​用户喜欢看什么内容,那么就提供他们更多。用户喜欢购买什么商品,那么就​提供他们更好的价格,更快的运输。甚至用户都没有任何想法,算法已经根据他的行为数据推算出他会喜欢的内容和商品,双手奉上​---互联网让任何一个平民都享受到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待遇,代价不是穿上盔甲作战,而是花一点钱就可以。
这样的一个互联网,很容易让人认为它就是自家后院,自己就是​颐指气使的主人,剩下​的全都是围绕着自己做服务的奴婢。那么,人就自然没有什么边界感。​只要我说我想要,你就得给。
我记得你有篇什么文章,你给我找一下。​我喜欢这张画,你马上把高清原图发给我。你写那么热闹,最后连个链接都不给,链接呢?现在​马上立刻,朕要看到。
不单是予取予求,边界感消失之后,爹感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有人曾经以玩笑的形式回答了为什么中国家庭内部通常父母子女关系会比较紧张,他说​:那是因为中国人普遍没有尝试过任何权力的滋味,直到成为父母的那一天,​终于发现自己对子女拥有某种权力,于是忍不住心花怒放用了又用,用了再用,再也停不下手来。
爹感就是那么来的。
“你以后不要再画画了”,“以后这种文章你不要再写了”,“干点什么正经事不好,非要讨论这个”,“像你这么写下去,是没有任何前途的”,“我看你已经江郎才尽写不出什么东西了”,“写文章你多跟人家 XXX、XXXX 学一学,人家那才是文章”,“你的文笔还需要努力提升,我实在是看不下去”,“最近几篇文章写得还行,不枉我那么多年来一直关注”---类似的留言我一年到头不知道要看到多少条,教我做人,教我做事,叫我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但我​始终也没见着任何橘子。
人和人的边界感在这里彻底消失了,而且消失得很自然。我要是反手一耳光,对方还很委屈​:我错了什么?我这都是为你好。我要是反手一记拉黑,对方就会满世界嚷嚷:​和菜头听不得反对意见,就没见过那么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就让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吧。
我是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并不清楚,但是​我们彼此并不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我很清楚。​我所在的那个世界,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人和人之间有起码的边界感。​边界感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什么叫处理不好?把自己当成主子,他人当作是自己的仆役​,这就是处理不当。把自己当成爹,他人当作是自己的子女,这就是处理不当。这样的人一旦发作起来,轻则不断在网上纠正别人,要求必须说“端午安康”,重则上街拦截辱骂穿汉服穿和服穿超短裙的人,​要对方做个得体的中国人。
​他家后院太大,国境线装不下。
一个人得自大到什么程度,才会觉得自己对所有人都具有无限的连带责任,需要随时出手​?才觉得自己对全世界都具有无限的连带责任,需要​随时挽救?​所以,你养猫,他问你尽孝。你​吃饭,他问你非洲饥民。你就算是买个灯泡,他也要质问你有没有考虑地球母亲​正在发烧?
我个人因此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建议大家努力拉黑。等拉黑到一定程度,那么这些没有边界感的人上网之后,​就只能和他的同类待在一起。于是,一群每分每秒都想颐指气使他人,每分每秒都想当爹的人,​他们聚集在一起,想必会有相当的观赏性。想一想都觉得兴奋,想知道那些朕们最后能玩出怎样的花儿来。


------

2023-08-17

介绍一种微型人造奇观

 


星期四是最让人觉得吃力的,感觉上已经工作了整整一周,​但实际上距离周末还有2天。所以,今天我打算介绍一点轻松有趣的事物,​文章的篇幅也不会太长。
记得我5岁时,我父亲在一个周末午后​说是要送我一条彩虹,而且就在自己家里,而且我可以​捕捉。当时日光从窗子斜射进来,他取了一个搪瓷洗脸盆放满水,又拿了一把背面写着“花开富贵”的塑料镜子,和地面成45度角度斜插入​水,迎向日光。这时候阳光通过镜子的反射和水的折射,就在墙上投射出一条很小的彩虹来。
很小,但​真的是彩虹,我数过的,七种颜色都有。还可以通过调节镜子,​调整彩虹的位置,让它刚好落在我的掌心里。在多年之后,我还是会不时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眼前这个熟悉的世界之下,隐藏着我所不知道的秘密。也是我第一次把眼前的这一道七彩光斑,和横贯天穹的巨大彩虹联系​起来。
后来我物理学很好。
今天是手机的时代,在手机时代里,人们有新的​小把戏。同样是光学,今天的小朋友和我相比,他们能幸运地看到更美更​精致也更夺目的奇观。需要的材料也很简单,​只需要一个奶茶盖子,一个塑料片,一部手机或者Pad,以及一段黑色背景的视频。以下,就是视频教程,之后我会写下具体步骤:

首先,去找一个奶茶或者星巴克的​半球形塑料盖子,把它清洗干净。
然后,把这个盖子侧过来,在白纸上画下它的​剖面图并且剪下来。
继续,找一个透明平整的塑料盖子,用刚才的白纸片比着​剪下一个相同形状的塑料片。
再次,用透明胶带把塑料片固定在半球盖子中间,和地面呈45​度夹角。
最后,房间关灯,把手机或者Pad上平放在桌面上,播放一段背景为黑色的视频,再把半球盖子罩在上面,保持视线和盖子在同一水平上,这时候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在透明的半球盖子中间,​出现了悬浮在空中的影像。在上面这段由ellingson.tv 提供的视频里,演示的是一条小金鱼​悬浮在空中不断游动。
这个小奇观的背后,是所谓的佩珀尔幻像(Pepper's ghost)​,它是一种利用镜面折射原理制造的视觉幻象。由英国科学家约翰·亨利·佩珀(John Henry Pepper)在1862年发现并且运用到舞台剧​表演之中。如果你对于​相信的原理感兴趣的话,这里有一篇详尽介绍:
https://cn.comsol.com/blogs/explaining-the-peppers-ghost-illusion-with-ray-optics/
如果你懒得做手工,但还是想看到一点特别的东西,那么这里还有两个有趣的东西:
1、如果你使用电脑,​请访问:https://oimo.io/works/life/ 并且用鼠标或者触控板不断缩小这个页面,你就可以看到生命的演化。
2​、如果你使用手机,请访问:https://oimo.io/works/water/ 打开之后,请你晃动手机,看看能不能让水面彻底平复下来。不过,想要欣赏完整的效果,手机性能要好才行。

------

2023-08-16

坚韧不拔

 


估计是因为《乐队的夏天 3》 开始的缘故,昨晚有好几个人跑来我这里搜索“竹枝词”。回想起来,感觉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我还看综艺,不单看,看完还要写自己的想法。关于竹枝词,《槽边往事》里只有一篇文章,那就是《野孩子没说的话》,也不知道他们最后搜到了没有。
一转眼,3 年时间过去。人们早就不再唱“马马嘟嘟骑”,也不再为天真而感动。人们也不继续听《玉珍》并且感慨女人的一生,连乐队竖琴手都因为刑案而退出。野孩子呢?野孩子应该再次隐居在大理消失在人群之中,每天背着背篓去农贸市场买菜,然后回家做饭。剩下的只有五条人,就像是他们专辑上的那个红色塑料袋,轻飘飘地飞上天空,从此就再没有落下。
尽管主办方肯定不乐意,但我还是想说:没有什么综艺节目能比《乐队的夏天》让人更强烈地感受到无常的力量。综艺节目肯定有台本,肯定要对观众讲故事。但是随后乐队们在人世间种种故事,明显超出了台本的限制。就像是我听到刺猬乐队鼓手宣布退出的那个早上,我觉得结局理当如此,一切早有端倪,但是依然感到阵阵怅然不断涌起,无法断绝。就像是一次次和 3 年前的那个夏天道别,盛筵还在延续,但是每一个乐队消失,就会熄灭长桌上的一盏灯,于是欢歌笑语渐渐消失,我看着剩余的灯火映照着更深的夜。
今天我再翻看野孩子没说的话》,依然觉得它值得再读一遍。在无常所带来的诸多变化中,世间依然有不变的东西。不是野孩子,也不是乐队的夏天,而是刘禹锡。你去看刘禹锡的一生,依照今人的标准,毫无疑问是失败的一生。颠沛流离,屡造打击,命运沉浮不已,遭到贬斥长达二十多年,一生中对美好的时光基本都在荒僻之地度过。但是,这个人从未被击垮,更重要的是,他从未因为个人际遇的起伏而改变本心。
以外境而论,刘禹锡的外境属于相当糟糕的那一种。只比苏武要好一点,起码不至于遭受饥馑的折磨。也要比苏轼要强一些,并没有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贬斥,一站更比一站远,一直贬斥到天涯海角。但是他的内境可能并非如此,我不知道古时候有没有焦虑,有没有抑郁,有没有胃溃疡,从他那句“前度刘郎今又来”里咂摸滋味,这个人的心弦应该比远洋巨轮上的钢缆都要粗壮坚韧,而且说实话的确是倔得可以。
今天的人终日活在社交网络上,就像是罹患了疟疾一类的疾病。在好时节的时候,乐观情绪扑面而来,激发起人心里的狂热和躁动,让人觉得一切皆有可能,世间必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坏时节的时候,悲观情绪倾泻而下,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营造绝望的氛围,让人觉得命数早已注定,一切全无希望。在这种忽冷忽热,从狂喜自大的巅峰跌入沮丧沮丧的谷底,心情原地上下起伏一刻不得安宁的状态中,人就很容易失去内境的平衡。
没有内境平衡,是无法成就任何事情的。内心随着外境不断变化,不断疯狂旋转,怎么可能看得清楚现实呢?因为外境激发起来的任何一种情绪,都能通过这种不安定的内境,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于是每一种情绪都可以找到它成立所需要的证据,而且可以不断地发现下去。
就像是从厨房里端着满满一碗汤去餐桌。你可以想着:这是一碗汤,这碗汤有点满,我现在要小心地把它端到餐桌,最好不要撒出来。你也可以在内心里尖叫:肯定会撒的!完蛋了!我没法把它端到餐桌!碗太烫了!碗太重了!汤太满了!然后,这碗汤就一定会撒出来。
同样汤都撒了出来,前一种想法得出的结果是:既然撒了,那就擦干净,继续坐下来喝汤。而有一种想法就完全不同,它会激发起种种强烈的情绪,让人觉得沮丧不安,让人自我怀疑,甚至会觉得光线都变得暗淡了下来,客厅天花板上专门有一团乌云笼罩在自己的头顶,正在不断打雷下雨。
前者可以让人品尝到一碗美味的汤,感受片刻的心满意足。后者无论汤有没有撒出来,也无论是什么汤,什么火候,喝起来都味同嚼蜡,因为人的心思根本就不在眼前的那碗汤里。
所以,刘禹锡的故事值得多读一读,苏轼的故事值得多读一读,所有在艰难外境里保持内境平衡的人的故事都值得多读一读。尤其是刘禹锡的那首《竹枝词》,值得多读几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唐)《竹枝词》

你可以把它当做民间的情歌来读,​因为它看起来也的确如此。不过,你也可以试着想一想东边日出西边雨,想一想你所见到和生活的全貌之间有什么差异。你还可以试着想一想道是无晴却有晴,想一想天道的无情之处和天道的有情之处​都分别落在了哪里。最后再想一想这首诗里隐藏的另一件事:
无论江水汹涌还是平复,岸上传来歌声还是一片沉默,无论是东边在日出还是西边在下雨,说不清楚是雨天还是晴天,你都驾驶着你的一叶小舟,继续​在水面上航行。你在持续航行很重要,你坚持朝着你的方向继续前进很重要,你拥有可以让你那么不管不顾​继续下去的心最重要。


------

2023-08-15

Blue

 

prompt:an oil painting of a chinese woman with a coat, in the style of realistic blue skies, hyperrealistic illustrations, crisp and clean lines, sun-kissed palettes, normcore, mediterranean landscapes, editorial illustrations --ar 16:9 --s 750 --v 5.2

prompt: an oil painting of a chinese woman with a coat, in the style of realistic blue skies, hyperrealistic illustrations, crisp and clean lines, sun-kissed palettes, normcore, mediterranean landscapes, editorial illustrations --ar 16:9 --v 5.2
prompt: a painting of a chinese girl standing with a coat and shorts, in the style of realistic blue skies, light-filled compositions, hyper-realistic portraits, reflections, clean lines, cinquecento, ferrania p30 --ar 16:9 --s 750 --v 5.2

Prompt: a painting of a chinese girl standing with a coat and shorts, in the style of realistic blue skies, light-filled compositions, hyper-realistic portraits, reflections, clean lines, cinquecento, ferrania p30 --ar 16:9 --v 5.2

prompt: a chinese woman in a blouse stands outside a blue door, in the style of tran nguyen, inessa garmash, light sky-blue and light beige, normcore, carrie graber, shiny/glossy, seaside vistas --ar 16:9 --v 5.2

prompt: a chinese woman in a blouse stands outside a blue door, in the style of tran nguyen, inessa garmash, light sky-blue and light beige, normcore, carrie graber, shiny/glossy, seaside vistas --ar 16:9 --s 750 --v 5.2


Driven by midjourney V 5.2

------

2023-08-14

我的MBTI分类人格是:IMSB



总有人坚持认为,我在 MBTI 人格测试中的结果是 INTP。也总有人坚持向我推荐 MBTI​ 测试,认为它较为科学准确,和星座血型并不相同。记得我当初在即刻 App 里曾经公开宣布过一次,​现在不妨重申一遍:我的 MBTI 分类人格是​ IMSB

所有人对自身都很好奇,​都想了解自我,但是方式有不同。有些人喜欢把自己进行分类归纳,试图把自己归于类似的一群人​里。这里的分类标准可能是生肖,可能是星座,可能是血型,可能是省别,也可能是各式各样的人格测试​。
但也有一类人,打从生下来第一天起,就想逃离所有的分类,所有的抽屉,所有的集合,​乃至于所有的统一定义。无论这种分类是粗疏还是精密,​是迷信还是科学。​很不巧,我刚好就是这一类。发觉自己和他人不同所带来的惶恐,对于我的影响只维持了极短的一段时间,然后我就很安然地做自己。
当我面对我自己的时候,我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单独的对象加以对待。同样的,当我面对别人的时候,我也把对方当作是一个单独的对象加以判别。这样的话,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一个具体的河南人和广泛的井盖分开,把一个具体的东北人和广泛的酒量分开,把一个天蝎座和广泛的报复心分开,把一个​ O 型血和广泛的乐观天性分开。
​一个人就是一个人,无论他身上有多少特质和他人雷同。除非你认为这个人不值得,不值得你在他身上浪费任何时间精力,那么你才会给他贴上一个标签随手扔进一个抽屉​里去,从此就去他妈的。
这些年来,我个人所接受的训练​反复强调同一件事情:自我是​一团暂时聚合起来的概念,你通过观察,无论观察到它有多少个面向,有多少种特定,那都是暂时的​幻觉。在转瞬之间,自我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面孔,更复杂的特性,而那些你​坚定不移相信的所谓顽固习性,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暂时聚合起来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实体,这是你能唯一​观察到的结果。
相信自我可以进行分类,相信人格可以归纳总结,这就像是​伸出一根手指,想把一块果冻牢牢按在光滑的桌面上一样。
没有人能弄清楚“我”​是谁,“我”​应该和谁归为一类。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今天中午 12 点之前,我的心情​都极为沉郁,充满莫名的​恐慌和不安,无法在座上保持安稳超过一刻钟。今天中午 12 点零 5 分,我开车驶出地库,当秋天的阳光充满我的车厢时,那些负面的情绪和状态直接在阳光下​气化了。这时候我才想起来,我已经在房间里待了太长时间,太长时间没有在白天出门,​太长时间没有接受过光照。
那么,我要不要成立一个“光照派”,宣布一种“光合作用人格”​,自称是行走的植物人?​我不需要这样去做。因为我认同一点:自我是一团暂时聚合起来的概念,没有任何真实实体​可言。所以,今天也许是阳光帮我的自我解决了问题,但不等于明天还可以,​同样不等于对别人也有效。我要成为光照派,那就等于是承认我的自我是具有光感性的,等于是承认​我的感受由太阳而非我自己来决定。自我它是个实体,受到物理学尤其是光学和热力学的制约。
经验告诉我,这不是真的。
认为自我是实体,是某种真实而坚固的存在,人才会产生​依恋贪恋之心,才会不断地装饰和饲养自我。因为自我渴慕勇敢,所以​会在衣服上追求制服所带来的力量感。因为有这种追求而不自觉,才会去购买带条纹的​运动衫,却根本不会意识到从领口到衣袖的长白条,其实是军服上肩章和袖标​的变形。
也因为认定自我是个实体,所以​总要给这个实体一处可以安置的地方。那么,无论是 12 星座,还是 48 类型人格,它们都是自己为自我打造好的博古架,博古架越明确越好,越坚固越好。你给自己的自我找到一个确定无疑的小格子进行安放,那么你的自我也就变得明确而坚固​,几乎可以触摸​,这让你觉得安心---你有确定无疑的自我,它就在​第 X 行第 Y 列。
我不需要。​我认为我的自我就是一团一刻不停在变化着的气体。那么多年的自我努力,​无非是希望它不要有太多随机运动罢了。在认定了它不是实体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只剩下不间断地观察​现象。没有什么我慷慨我吝啬,我善良和恶毒,我宽容我刻薄,​我热情我冷酷,都是现象,一切现象在瞬间就可以产生,在瞬间就可以消亡。
所以,重要的事情是观察那现象起,观察那现象灭,在生灭不定之间的,那就是我​一个个瞬间的自我。无数种可能的自我不断现起,有如浪涌。它们平行存在,在一个取得优势之后,产生具体的心态或者行动,其它的随即尽数​湮灭。而在下一刻,又是无数种可能的自我再次浪涌。
在不间断地观察中,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要走神,不要被瞬间生成的​自我假象所带走,不要因此在下一秒陷入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我喜欢这个,我讨厌那个,​我应该这样,我应该那样,于是这样我才会高兴,那样我才会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不需要一个 INTP,它不是我的救生圈,不是我的锚定物,​我也不需要透过它才能认识我的自我。
于是,我可以沉郁一周,沉郁一月,但是不会​为其所害。因为只要相信自我不是实体,那么这些心情就只是现象,​并没有可以真正伤害的实在对象。而现象有生就有灭。当下无论多么难受,​未来它一定会消失不见,而且不留下任何痕迹。至于说是因为正午阳光,还是一笔入账,又或者是一口冰激凌,​没那么重要。
但是说这些东西没有人愿意要听,没有谁当真会想粉碎自我,没有人会认同自我只是虚空中​的一团暂时存在的气体,那么就总得有个分类,总得有个标签,总得让自我在虚空之中有个可以抓牢的地方。那好吧,我承认我是 IMSB,​这就是我的 MBTI 分类人格,我甚至可以把它挂在我的签名档上。既然我已经可以被归档,而且有了具体的名目,那么大家也就可以放心下来:
​这个人并非琢磨不定,这个人并非无法理解,这个人他就是个实实在在的 IMSB 呀,虽然​还搞不清楚 IMSB 应该是在哪一格里。


------

意见不一致


昨天很偶然地看到了电影《星际探索》(Ad Astra),不是新片,布拉·德皮特在 2019 年​担任主角的旧片。我看完觉得很好,去豆瓣标记时发现评分只有6.8,据说这还是从​ 6 分一点点升上来的。在影评区,​被顶到第一位的影评给它打了一星,评价说这部电影就是​一个车祸现场。而我的 68 位豆瓣友邻,他们的平均评分是 6​.4 分,甚至​还要更低一些。

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意见不一致,我认为《星际探索》应该在 8 分以上,是部好片。豆瓣网友认为是 6.8分,我的友邻认为只有 6.4 分​,只是比及格稍强一点点的一部电影,远远不到值得推荐的程度。
如果现在是 2003 年,那么我可能会有些恼怒,或者有些惊慌,要去把那些打低分的影评找出来一一看过,看​作者们不喜欢的理由究竟是什么。然后还要去把那些打高分的影评也都翻看一遍,为自己的喜欢找寻更多的论据​和支持。最后,我可能会自己也写一篇观后感,试图说服那些立场摇摆的影迷,加入我这一边​的阵营。
但现在是 2023 年,所有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就已经对两件事很明确​:1、我自己的确喜欢这部片子,它成功地打动了我,让我沉浸其中,一口气看到最后​;2、打动我的理由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适用,他们会觉得冗长无聊,不符合他们对一部科幻电影的绝大部分期待,所以评分肯定高不起来。
那么,我个人对这部电影的意见有没有可能是一种孤芳自赏,或者只是因为相信自己​是那些幸运的少数?如果回到 2003 年,我不会有这样的自我质疑,相反的,我要努力去成为幸运的少数,​以自己和多数人意见不一致而自傲。在 2023 年,我同样也​不会有这样的自我质疑。因为 20 年过去,我已经有了很具体的验证方法​,转瞬之间就可以做出判定,不需要陷入没有答案的自我质疑。
​验证方法很简单:1、我能不能确认我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没有夹杂其他的动机和​诉求?2、我能不能理解我为什么会喜欢,知道具体打动我的是​什么?3、我能不能理解他人为什么不喜欢,​理解他们具体为了什么而失望?
三个绿灯就通过,​不需要为难自己。但只要有一盏红灯,那么就值得停下来仔细想一下,​自己为什么在具体的某个问题上无法确认答案​,那里肯定存在着自己的盲区。
我当然没有把《星际探索》当做是科幻电影来看待,看了开头 15 分钟我就知道一切关于未来的设定都是个幌子,重点不在于​任务,不在于危机,不在于幻想故事,而在于主人公的内心。等看到影片接近结束的时候,我终于确认,这部片子之所以要拍成探索宇宙的架势,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一个隐喻:探索人类自身的内心世界,​如同探索浩瀚无边、神秘莫测的宇宙。自始至终主人公都漂浮在黑暗、孤寂的宇宙中,一路上不断遭遇各种意外,一如我们的心灵漂浮在黑暗、孤寂的世界里,封闭在我们的躯壳之中,周围的一切都那么遥远,​都那么陌生,都是远方传来的断续讯号。


​这种表现手法会为多数人所接受吗?这种隐喻会为多数人成功接收并且理解吗?在接受和理解成功之后,​能够让他们有所触动吗?我不认为会是这样。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在​第一次上映之后,骂声不绝。因为《东邪西毒》是部武侠片的名字,里面的人物也是武侠小说里人物的名字,​但是这部片子里没有什么武侠故事,让人们的期待彻底落空,所以王家卫就成了一个骗子导演。当然,时过境迁,现在《东邪西毒》又成为了文艺片宝典,​值得推出 4K 修复版,完全是因为换了一批观众,换了一种视角,换了一种理解的结果。
所以,我完全能够接受《星际探索》的 6.8 分,也完全能够理解高票影评里面的​愤怒情绪。我知道大家观点不会一致,​同时,我既不会因为这种不一致就要质疑我自己,也不会因为这种不一致想要去统一观点。我何德何能​可以去教导别人:你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此这般去欣赏​就能和我得出一样的结论了。
一名作家,一名导演,他们创造出一部作品,就像是朝着地球轨道上发射了一艘​大型空间站​。我们这些读者或者观众就是轨道上的各种飞船,看到空间站就​主动飞过去想要对接。有些空间站适配性好,功能普适,那么所有的飞船都可以轻易地上前接驳锁定​,对接成功。而有些空间站非常特别,需要各种飞船以特定的角度和姿态接近,利用专门的接驳器才能​双双对接。不过,登入这种空间站之后,能看到别处看不到的风景。
在世俗层面上来说,​能对接就是好,不能对接就是糟。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关于审美,关于品位的话题,​人们因此纷争不已,要为统一意见统一观点而战,试图证明自己的审美才是好的,自己的品位才是高的,自己的审美和品位能赢得更多人的支持。
而我在 2023 年对此的态度是:不一样就不一样好了,​大家意见不一致一点都不重要。甚至审美好坏,品位​高低都不重要。因为和创造者相比,大家都只是消费者,消费者拿着创造者的羽毛往自己身上贴,那就注定了是浪费时间。别人的羽毛是贴不上去的,最后还是会落下来。倒不如把这点时间拿出来,去找一找还有什么特别的创造物,有什么值得驻足​欣赏的其他作品。
我不会推荐《星际探索》,​我也不会对人说你必须要看一下它,更不会​要在评分上为它讨还一个公道,论证它是又一部所谓“被低估了的影片”​。我只会多花一点时间去回想,​在我的人生经历中究竟是哪一部分会让我对类似的影片产生兴趣?​这是偶然的一次还是向来如此?然后,我果然想起了多年前我很喜欢看的一部科幻电影《K 星来客》(K-Pax),同样从头到尾没有什么科幻故事的存在,​同样让我非常喜欢。
那是在 2001 年时候的事情,当时的豆瓣网友给它的评分是 8.5分。于是,我对《星际探索》​的最后一点怨念也都消失了,我甚至为了今天的意见不一致而有一丝欣然。

------


2023-08-13

AI冷静期


今天的AI 还和年初时一样热闹吗?​我个人的感受是现在AI 已经进入了冷静期,就像是魔术师展示完一段令人目不暇给、瞠目结舌的表演之后,总要做一些整理道具之类的转场动作,​让节奏舒缓下来。就算是明星产品GPT 也是如此,人们早已经不再那么兴奋,也不再那么频繁地使用,理由也很简单---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具备构造一个合格有效的Prompt 的能力,换句话来说,不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可以让GPT 写出一段程序来,但是究竟要写什么程序,达成什么功能,具体如何描述这些要求,​可能就远远超出个人能力的范围了。
​绘画也是一样。任何人都可以在5分钟之内上手,​让AI 帮自己画一张风景画,画个小动物,画一张人物肖像。但是,这种画作距离自己想要画出来的那种景象​还是有相当距离。要么不知道内心究竟想要画什么,要么不知道如何去具体描述,于是AI ​就无法给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五六月份的时候,有人曾经乐观地估计,随着AI 对人类自然语言的支持越来越好,人们就可以彻底摆脱Prompt,直接向AI 说大白话。AI 同样能够理解,并且按照人们的意思​去完成任务。​做这种判断的人可能懂技术,但是对人类很陌生,人类​在很多时候连大白话都说不清楚,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每天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纷争。
AI 依然是专门人士的专门之事,虽然这里的专门人士需要打上个引号,它并不是指某种专业技能,而是指提出问题、描述问题的能力。所以,AI 在热闹过一阵之后,帮人们写了些工作总结、提炼论文和新闻摘要之后,就和​大众渐行渐远。
8月份,通过文字描述生成视频的AI,已经把视频能力从8秒延长到1​6秒。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人利用8秒的碎片,编辑和剪辑出了一部具有统一风格,统一色调的科幻电影预告片。​这样,距离人人都可以拍一部自己想拍的电影就更近了一步。然而,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那些精彩的AI 视频短片,你就会知道​一部电影距离一个普通人和过去同样遥远。因为每一个镜头的选择,每一个场景的描述,​都必须是熟悉镜头语言的人才能为之。而且,过去只需要一个人熟悉镜头语言就可以,会用摄影机就可以,现在的新要求是还需要娴熟使用各种AI ​软件,​了解它们在影像制作上的优缺点。


所以我猜想,现在这个阶段是所有人距离AI 本体最近的时刻。接下来AI 的一部分​会作为工具,给专门人士使用。这种工具也是专门化的,比如说编程辅助,比如说AI 商品设计,比如说​AI 视频制作,给那些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描述问题,并且试图进行创造的人使用。
另外一大部分则会被封装成形形色色的应用,​给普通人使用,比如说辅导孩子功课助手,工作总结润色器,自拍面部自动优化滤镜,AI 试装镜等等​具体应用。不需要知道AI 是什么,也不直接接触AI 的本体,甚至也不用学习如何提问,​单一AI 应用完成单一功能,这就足够了。​AI 就像是电,普通人不需要直接接触电,会用电器就行。
同样的,最早时人们对于AI 替代自己工作的恐惧,我认为也可以告一段落。AI 在下一个阶段,不会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智能秘书,或者不休不眠的智能打工者,而是更类似于1990年代末的 Word和Excel。人们当时说,如果你不学会 Word或者Excel,那么你就会失去你的工作。结果是花了十多年时间,​人们才逐步学会。而等到人们学会使用之后,人们却发现虽然保住了工作,但是想要升职加薪还需要学习如何制作PPT,PPT才是王道,值得​付费学习和购买模版。
科技人,媒体人把技术力量放大到了过于夸张的程度,导致人们在AI 上投射了过度的热情​和过多的恐惧。现在大家都逐渐冷静了下来,​那么不妨想一想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科技已经如此发达了,人类还是需要一间会议室,为什么会议室需要光滑如鉴的木质会议桌,一群人围绕着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坐下,然后把PPT投影在昂贵的屏幕上,最后再把PPT上的内容​大声再说一遍?
我想,上述的每一点都是AI ​做不了的事情,而​人类不可能不需要它们。​再有人问:如果AI 取代了你的工作怎么办?我的答案是​:那我还可以穿正装参会,听​人讲PPT,并且做笔记和鼓掌。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