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4

在水面上写字

 


人们习惯于随时去互联网上找东西,比如说我就经常上网搜索“日文的的字怎么写”,然后就可以写“霜の哀伤”、“雷電法王の怒”一类的词。任何时候,只要我需要,我都知道可以在网上查到の​字。

因为有了这样的经验,经年累月重复体验下来,人就容易认为​1、互联网上什么都有;2、​互联网上的存在是永续不变的。​这不是事实,网上的内容大部分需要​放在服务器上,服务器需要​有人维护,需要有人花钱。服务器关了,​内容也就消失了。

我自己在BBS的帖子早就消失了,我的博客文章随着博客​关停一并消失,而我在电脑硬盘上的备份也因为频繁更换电脑的缘故,早已经变成了硅​灰。就算是我在公众号写的文章,因为历次升级,较为久远的文章也​很难搜索得到,其实也就是​失联了,无非是心理上自我安慰都还在,慢慢翻总是你能找到的。

对于我而言,网络世界的真实景象并不是包罗万有,永存永续,而是我一边在写,​文章一边在消失。所以我选择写得快一点,让消失速度赶不上我写作的速度,于是在任意一个时间点,​网上总能保有一定数量的文章。

有老读者问过我,当年的文章都还​在吗?听我回答说大多佚散之后就流露出极惋惜的​表情。没有什么惋惜的,如果所有文章都保留下来​,世界上就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完,这种存在的意义并不比消失​高多少。况且,在我全力写作的时候,一年可以写上百万字,我自己身为作者都不敢说​这一百万字都值得读,都值得流传下去。

又有读者说,当初看了我的一篇文章,深深感动,或者深受鼓舞,但是​现在却找不到了,要是还能再看一遍就好了。​我能理解,但是并不赞同。因为深深感动或者深受鼓舞,乃至什么“陪伴我度过人生中最低潮的一段时间”之类的事情,不是​都已经发生过了吗?你已经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触动,感觉到自己是个活人,你已经得到了自己需要的鼓舞,重新充满生活的信心,你也已经得到了自己需要的陪伴,​走出了人生的暗夜,那你还要回头看什么呢?

你需要记得的是心一动的感觉,血一热的感觉,​在暗夜里行路也不是孤身一人的感觉。至于说这些感觉当初是怎么升起的,没那么重要。在我看来,首先是你各种因缘已经具足了,于是某个微小的契机​才会发生引爆。这个契机一定会来的,而且也未必是我,错过了我的某篇文章,还有别的人,别的事​作为新契机。你一旦获得了心一跳的感觉,那就是得到了,谁也夺不走,也不会随着时日流逝而消失,这个感觉对于你而言要更重要一些,因为你知道你可以。

至于说文章消失的遗憾,​完全可以像我一样换个角度去想。你的生命是一条河流,我的生命是一条河流,在网上我们通过文章联系起来,两条河流乃至于无数条河流联系起来,​相互交汇,相互影响。我在网上所做的事情,不应该理解为​写了一篇又一篇单独的文章,而应该理解为我写了一条文章的河流---每天都有新文章问世,连绵不断,如同流水​,流经你日复一日的生活。

所以,此时此刻此地,我们都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空间里经历相同的事,我在网线这头感染了新冠而咳嗽,你在网线那头同样在发烧,我写文章记录这件事,文章就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共同生活过,​拥有共同的体验和记忆,无非是在你我之间,你负责生活,而我负责记录下来。

你能理解这一点吗?​你我的生命之流,我的文章之流,都是不断奔腾前行的河流。​问上游从何而来没有意义,问上游的某一朵具体的浪花也没有意义,大家此时此刻正在一起流淌才有意义。此时此刻此地,流淌本身才有意义。在河流中此刻有任何感触,有任何感悟,有任何思考,有任何欢笑或者愤怒,都是​你自身存在的证据,这就是​这些文章之流存在的意义,而不在于永续存在,也不在于某一篇特定的​文章。

你在家乡的大榕树下有一张很好的留影,而你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照片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它你能想起拍照那天日光如何透过树叶斑驳地落满你一身,光斑又是如何在你身上跳动。在你耳边树叶是如何沙沙作响,泥土的湿气在日光下蒸腾起来,是怎样一种熟悉的家乡味道,以及小飞虫偶然撞击在你的皮肤上,你感到的那种倏忽即逝​的痒痒......照片不重要,你坐在树下这件事情很重要,你在树下感知到的​一切很重要。

可以再进一步​,曾经的大榕树也并不重要,此时此刻你在什么树下才重要。当你顾念着曾经的大榕树时,​此刻你身边的一切正在白白流淌​。此时此刻,你身边的所有人所有事都需要具足了所有因缘才会出现,只要在哪一个点上稍微出那么一微微的差迟,​此刻你所见的一切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但是你毫不珍惜,你在顾念过去,你在担忧未来,你唯独没有在此刻​认真活过,你对转瞬即逝的​现在视而不见。

我不在意昨天的文章还在不在,我也不思虑明天起来我还能不能写​得下去,我只思维此刻我应该写什么。我并不把世界视为恒常不变的存在,更不用说互联网​这个小世界。我不会费心去思量过去哪一篇文章写得最好,也不会去幻想未来会写怎样一篇​完美的文章。我只是一条河流,我在那水面上写字,随生随灭,​但我每一笔都落在了现在。我有我的书写,你有你书写,​我希望你不要在顾念和担忧之间凝笔不动,竟然把此刻错过。



------


2024-05-23

去找会说人话的老师

 


因为我在过去经常推荐《观呼吸》一类的书籍,所以朋友们经常​问我相关的问题。昨天,几位朋友不约而同地转给我一条视频,要求我看看​讲得怎么样。我听了第一句就准备关闭,但为了对朋友负责,还是坚持听完了​第一分钟。​然后我回答他们说:我没看懂里面的逻辑,一句话跟下一句话不挨着。
这里,我先把视频第一分钟里的话抄录如下:
“冥想在海外现在是很流行。其实冥想、禅定跟我们的潜意识,这几个东西是一样的。冥想的一个基本逻辑是什么呢?就是你在专注一个点。因为我们对外界信息吸收的时候呢,有六个通路,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每一种通路进来的时候,对你都会有影响。你比如说我们皮肤你说会不会呼吸?皮肤也会呼吸的。这六根其实是相通的。但一旦受到干扰的时候,你这个神呢,经常是分散来分散去的。去年咱们中国跑出这个记录的那个短跑冠军,苏炳添,苏炳添其实也是用所谓冥想的道理,因为冥想根本逻辑是啥呢?就是观呼吸。因为你在静的时候,经常听到风声水声雨声,但你观不到你自己的呼吸声。你知道你关注你呼吸的时候呢,其实这时候你能专注到一个点上,而大多数人不能专注在一个点上。你把六个点都集中到一个点,这时候呢,你的能量会变得特别厉害。”
接下来,是我​听到这段话时候内心的想法:
冥想在海外现在是很流行---冥想在海外不是现在很流行,嬉皮士时代就已经风行,而且冥想在海外流行不流行和​它是什么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冥想、禅定跟我们的潜意识,这几个东西是一样的---怎么就其实起来的?怎么就突然扔出三个不同的概念,冥想、禅定和潜意识都来了,冥想是所有心灵训练共有的概念,禅定是佛教概念,潜意识是心理学概念,怎么就是一样的​?在哪一个层面上一样,怎么样一样起来的?
冥想的一个基本逻辑是什么呢?就是你在专注一个点---怎么就蹦出来的​基本逻辑了?专注一个点是一个具体的做法,这个和​逻辑有什么关系?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研究如何思考和论证一个问题,和专注一个点​有什么关系?这句话和上一句“冥想、禅定、潜意识是一样的”之间,我倒是很好奇,究竟有什么逻辑关系?
因为我们对外界信息吸收的时候呢,有六个通路,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一定要说是吸收也行吧,但最好还是说​结合。声音和具有听觉能力的耳根结合,瞬间产生了​人听见声音。
每一种通路进来的时候,对你都会有影响---应该说六根所产生的感,对人都有影响。
你比如说我们皮肤你说会不会呼吸?皮肤也会呼吸的。这六根其实是相通的---又来了。皮肤呼吸不呼吸,眼睛能不能看到声音,六根是否互通和​冥想有什么关系?​和专注一个点有什么关系?和​六根产生六感这件事本身又有什么关系?突然告诉我皮肤会呼吸,​让我的注意力转移,这是打算变魔术么?
但一旦受到干扰的时候,你这个神呢,经常是分散来分散去的---怎么来的?​这个神怎么来的?30秒时间不到,已经引入了禅定、潜意识、六根、六根互通、皮肤呼吸等等概念,​现在又多了个神。​神是什么?它和注意力,和心识​是什么关系?​它怎么就分散了?
去年咱们中国跑出这个记录的那个短跑冠军,苏炳添,苏炳添其实也是用所谓冥想的道理---对不起,​怎么又其实了?​你怎么又知道了?先是知道冥想、禅定、潜意识是一回事,现在又知道体育领域里的短跑运动员​靠什么取胜。​苏炳添考冥想夺冠,证据是什么?那其他运动员冥想不冥想?​为什么不学?都学的话,谁拿冠军?
因为冥想根本逻辑是啥呢?就是观呼吸---这个根本逻辑又是什么?​怎么来的?30秒前它不还是基本逻辑吗?不是说好了是​专注一个点吗?怎么现在又来了一个根本逻辑,根本逻辑又是观呼吸?那有没有终极逻辑?终极逻辑是什么?
因为你在静的时候,经常听到风声水声雨声,但你观不到你自己的呼吸声---看不懂,我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人在不安宁的时候,呼吸会变得很粗重,所以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而人在逐渐安静下来的过程中,呼吸会自然变得悠长缓慢微弱,在极为安宁的时候,甚至会​变得若有若无。而且,任何一种观呼吸的法门都没有说观察呼吸声,而是专注观察呼吸本身的进出。
你知道你关注你呼吸的时候呢,其实这时候你能专注到一个点上,而大多数人不能专注在一个点上---你知道你关注,这是一个特别的说法,意思是​保持觉知。​这里的关注呼吸,具体指的是什么?是关注上一句说的呼吸声,还是说关注呼吸本身?然后,苏炳添呢?​苏炳添去哪里了?
把六个点都集中到一个点,这时候呢,你的能量会变得特别厉害---好突兀,怎么就​六个点集中到一个点了?​具体哪六个点?胸口就两个点啊?​六个点的是二师兄。​要说是六根的话,六根怎么个集中法?把眼耳鼻舌身​全攥一块儿?​那有馅儿吗?要上笼屉蒸吗?然后又来了:能量。什么能量?​怎么叫厉害?​为什么六个点集中到一个点,能量就厉害了?是说把六筒搓成一筒。和牌全带幺番数高么?
你听完这一分钟的一段话,从什么是冥想开始,最后结在你的能量会很厉害。那么,​什么是冥想?听下来它和禅定、和潜意识一样​,那是什么?为什么不​叫潜意识就好了?然后它有一个基本逻辑​,还有一个根本逻辑。基本逻辑说它是专注于一点,根本逻辑说它就是​观呼吸。对了,你还知道了皮肤能呼吸,你知道了六根可以互换,你还知道了苏炳添靠冥想夺冠---知道了这一切之后,你知道冥想可以让你的能量变得很强。
那我现在问你:什么是冥想?你说苏炳添夺冠那个呼吸啊,你说潜意识里的禅定啊,​你说能量很强的充电宝啊,你说知道皮肤能呼吸吗?
市面上关于冥想的书很多,为什么我会一次再次推荐德宝禅师的《观呼吸》​?因为我不想听到一堆概念,一堆似是而非的说法,一堆东拉西扯的​例子,不断牵引着自己的注意力,从一个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故事跳到另外一个故事,最后觉得自己听到饱满,但是仔细一想什么都不知道。
德宝禅师这样的森林比丘,有完整的传承,接受过严格的指导,自己有过长时间的修行,拥有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所以这样的人会直接说人话。因为他真懂,真修持,真体验,所以他不需要借用复杂的概念,眼花缭乱的描述,东拉西扯的小故事,而是用最为朴实,最为简单的方式​把事情给说清楚。因为他真实去过那里,所以他可以直接说什么就是什么,​想要这样就要怎样,以及为什么。就像是我现在向你描述我面前的键盘一样:
这是一个纯黑色的FILCO忍者104键有线机械键盘,白色侧刻,​红轴。
我不会对你说,其实它和算盘、打字机一样。我也不会对你说,它的基本逻辑是​承接手指的打击,根本逻辑是盲打。我更不会对你说,马斯克​就是用这种键盘敲出来的SpaceX。我要是这么说,只能证明我根本没用过,根本不会打字。
过往因为出于礼貌的考虑,我从来不做横向比较,只是推荐我认为​好的东西,因为横向比较太伤人。但是以我读书之多,涉猎之广,关于冥想我反复推荐一本《观呼吸》,大家不觉得奇怪么?这是因为大多数同类书不值得读啊​,更不用说是​视频了。大多数人不要谈什么实证实修,一段话讲出来前后​能保持逻辑一致,自始至终知道自己在说什么都很困难。​多少人都是躲在概念后面,玩弄眼花缭乱的手法,只是为了遮掩自己其实根本不懂,只是为了避免用明白准确清晰的话进行定义和描述。
就像是我看过那么多关于呼吸方式的书籍,看过那么多不同的方法​和讲解,唯一有用的只有一句话:想要进行腹式呼吸,​那就去放松你的膈肌。一句话比100本书都有用,因为讲这句话的人自己真的能做到,因此准确而无虚言。
如果一个老师具有真实的知识和经验,​那么他会说人话。简单、直白、准确、生动,​易于理解,易于学习。一个人描述自己眼前能看到的东西,自己随手可做的事情,需要什么错综复杂,需要什么云遮雾绕?他既然已经走上了那条道路,那么他转身回来,一定也会给你简洁、准确、明白无误的指示,让你同样也能​走上去。
​去找寻这样的老师。


------


2024-05-22

当时整架飞机就一个迫降住了

 


​在中文里狂撒味精这件事情,媒体难辞其咎。比如说民航飞机的备降,十有八九会被媒体写成“迫降”,通常还会写成“紧急迫降”。
迫,隐含着不自主,不自愿的​意思。有劫机者,有机械故障,有操纵困难,发生火灾一类的意外,机长不得不把飞机尽快找个地方降落,​这叫迫降。
目的地天气不好,机上旅客突发疾病,飞机完全处于机长的控制之下,虽然无法按照原定计划飞往目的地机场,但是在航行计划中沿途都有可供选择的备降机场,机长主动选择前往备降机场降落,等待天气转好或者​医护人员前来,这叫备降。
一架飞机就算是撞入湍流,发生剧烈颠簸,导致旅客伤亡,只要飞机本身没有受损,所有组件工作正常,机长依然能够完全控制飞机,那么尽快在航路上找一个备降机场降落,要求地面尽快提供医疗救援,这​依然是备降。
但是“备降”听起来不够刺激,不够上新闻头条,所以媒体总喜欢写成“迫降”,让事情看起来很紧急一样。
问题是,每一个词语都有​自己特定的意涵。我们使用一个词汇而不是另一个,原因是在表达上​人们需要精准。​觉得备降不够劲,把所有备降都升级为迫降。那么,真正的迫降出现的时候,又应该用什么词语呢?​还能怎么升级呢?​正二八经迫降?超紧急迫降?​扑街降?
备降还是迫降,​这不是个中文审美问题。术语之所以是术语,那是因为它们​在现实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家机场接到报告,说一架飞机正在摇摇晃晃挣扎着飞过来,准备在本场迫降,一瞬间机场就像是被捅了的马蜂窝,跑道要清空,空中其他航班需要盘旋等待,停机坪要清场,消防车和救护车立即启动进入隔离区待命......而如果说是备降的话,那么机场一切如常,最多是安排一下车辆补油补水,找个角落让飞机待着,大家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
一架民航机遭遇湍流,一分钟之内下降6000英尺,旅客发生伤亡,​我认为这已经足够说明事态的严重了。不需要加上迫降,甚至是紧急迫降这样的说法。在表达上本身不严谨,是飞机本身受损了?​操控性下降了?还是​机组无法完全控制飞机了?而且这种说法莫名其妙。什么叫紧急迫降?难道还有从容迫降,舒缓迫降么?然而,早上翻了一下媒体,无论简体字繁体字,都在用紧急迫降。
我想,是不是现在的媒体从业者小红书上多了?看多了“姐妹们,当时整架飞机就一个迫降住了”​这种垃圾中文,​以至于觉得在中文里撒味精不是什么​事?用紧急迫降​替代迫降,那就说明迫降这个词废了,不足以表达。用迫降替代备降,那就说明备降这个词废了,​不足以表达。那我个人的看法是味精吃多了,所以觉得原味​不够劲,这不是原味的问题,而是舌头的问题,日常​膳食水准的问题。
有人说,这是文字的通货膨胀。我同意。我还想再加一句,文字的通货膨胀背后,是人们​快速地脱离真实生活。如果存在着真实生活,那么感动就是感动,而不是什么“这也太好哭了吧”;为什么就是为什么,而不是“难道就只有我一个人”​;如果真的发出过爽朗的笑声,就不会写什么“整个人都笑哭了”​。因为没有真实生活的真实质料,所以才会选择不断加味精,选择文字上的通货膨胀,让​空无一物看起来煞有介事的样子。
于是,等到直击真实的时候,这样的人反而会词穷,除了“我操”没有别的话语。就像是是媒体面对远远超出备降、迫降严重程度的坠毁时,啃了半天鼠标都找不到合适的味精,最后只能颤颤巍巍​在屏幕上打下三个字:硬着陆。


------


2024-05-21

飞机和草台班子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看起来很深刻的话:“如果你真的相信草台班子理论,你就不该坐飞机。

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草台班子做不出什么真正可用的东西,但这是不成立的。绝大部分父母没有接受过培训,并不通晓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但还是生了孩子,还是把孩子培养成人,但没有人说就不该投胎。相当数量的疾病人们并不知道其中的致病机理,也存在相当数量超出药物说明书的用药,但没有人说就不该看医生,不该吃药。过去十次重大的经济危机,经济学家成功预测出了其中的十五次,经济学教授炒股开公司赔到没裤衩,但没有人说就不该有经济学。

草台班子归草台班子,但并不意味着不可用,不实用。

飞机是个很好的例子。正因为草台班子知道自己是草台班子,草台班子不相信草台班子,所以飞机上存在冗余系统,一套系统不工作了,还有另外一套系统可以顶上。所以关闭飞机舱门,都需要有两个人进行,其中一个人要用手依次指住检查点并且大声念诵。所以正副驾驶不能同时吃同种餐食,以免同时食物中毒,始终保持驾驶舱里有一个人状态正常。类似空客那样的航空器公司,甚至会在飞行员操作失当的时候,直接用电脑强制接管飞机操纵。

还远不止于此:地面不止一套导航系统指引飞机起降,地空联系除了无线电语音还有电报系统。所以那句话应该这么说:如果没有草台班子理论,也就不会有飞机。同时,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最好都不要坐直升飞机。那句话还可以反过来问:那你要不要乘坐单一喷气引擎单一驾驶员单一系统控制的飞机?

回到最初的最初,莱特兄弟制造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的时候,应该并不知道背后的机理。现在是2024年,人们依然不能说自己已经完全知道了飞机为何能够飞起来的原理。也就是说,人们每天在做跨洋飞行,人们在初中物理教科书里就写了飞行原理,但其实人类并不清楚在机翼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果觉得这和你的常识相抵触,可以参考《科学美国人》2020年发表的这篇文章《没人能够解释为什么飞机能飞》/No One Can Explain Why Planes Stay in the Air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video/no-one-can-explain-why-planes-stay-in-the-air/
阅读英文有困难的话,也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的中文译版:
https://www.xuefeiji.org/cms/show-120.html#google_vignette

事实就是如此,在理论尚未完备的时候,飞机已经在天上飞行了120年。在彻底解决为什么之前,人类已经干了许多怎么做的活计。你可以从玩笑的层面去理解草台班子理论,体会到其中抱怨的因素,把它理解为一种对现实的讽刺。即便如此,这也意味着人们深信应该存在着更好的组织形态,更好的工作方式,更为可控的输出结果,因此人们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你也可以从很认真的层面去理解草台班子理论,那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大量案例,人们糊里糊涂,勉强强强,凑合成一件事,然后事情也就那么跌跌撞撞跑了起来。就像是先当父母,然后才学会了如何当子女。就像是先飞起来坠毁,然后才学会了如何制造飞机。草台班子是常态,并没有那么多正确的人,按照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现在的问题不是草台班子这个说法提得太多,而是人为包装和宣传做得太多,让人有些忘本,忘记了世界是个草台班子这个事实。在前网络时代,因为媒体的单一和强大,因为人们彼此隔绝,因为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增长,创造出许多神话。现在人手一部手机,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声,于是那些曾经光鲜靓丽,一时无两的存在,在多重角度的观察下,就露出了皮壳下的草来,无所遁形。
这让人感觉似乎并没有那么专业,似乎并没有那么科学,似乎并没有那么高效---但这个观察才是对的,更贴合实际。而之前的光鲜靓丽,丝滑顺畅,更接近于广告,是一种幻觉。
那句“如果你真的相信草台班子理论,你就不该坐飞机”的话语,就是从这种幻觉里衍生出来的结果。这个世界虽然由草台班子构成,但是还能运转,还能前进,原因是草台班子自己知道自己是草台班子。而说出那句话的人,是身为草台班子却不认为自己是草台班子,不知道自己的限度和边界所在,这才是真正的大麻烦。
做出波音737飞机的那个班子就是知道自己是草台班子的草台班子,而做出依靠单一迎角传感器信号就控制737Max飞机俯仰的那个班子,就是个不知道自己是草台班子的草台班子。


------


2024-05-20

都是有小毛病的凡人

 


朋友之间起冲突很常见,多年好友最终绝交也不稀奇。男性好友为了钱和面子绝交,女性好友为了爱情和背叛绝交,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但是在另一方面,每天也有关系破裂的旧友重归于好,虽然数量上可能没有每天绝交的人那么多。奇怪的是,当这些人重归旧好的时候,当初横亘在他们之间山一样高的心结似乎在岁月流逝之下,似乎突然不复存在,或者说感觉远不如当初那么重要,那么刺眼,那么难以忍受。
我想,可以把这种决绝转身和破镜重圆对照起来看看,想一下人们对于友情究竟有什么期待,而所谓的“在意”具体又是在意什么?
可能更多的还是在意自己吧?我付出什么,我得到什么。我相信什么,回馈我什么。我期待什么,我承受什么。

友谊不像是亲情,它是自己选来的。既然是自己选来的,默认就要符合自己的心意,满足自己的期待。不巧的是,对方和你一样是个人,这意味着对方和你一样有一身小毛病。不用大家有什么根本性的对立,即便是微小的毛病,只要双方刚好对上了,彼此都会产生很大的不快,都可能造成情绪剧烈的波动。更不用说这种小点如果和金钱,和面子,和情感有所勾连,那么引发的情绪波动怕是更加难以控制。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会过去。每个人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曾经放不下的过去的人和事,一段时间之后回头再去看,感觉根本不算什么。人和人的关系也是如此,所有此刻的不满,在将来未必还能构成一个问题。只是在情绪爆发的当下,人自己会认为这是绝对不可以的,那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等到时过境迁,往往发现一切不过是尘埃和泡沫而已。

所以我时常说,让你觉得自己难以容忍你朋友的某个问题时,不妨想一下,也许多年以来他们一直在同样艰难地容忍着你。没有人是完人,大家都是有小毛病的凡人,而有些小毛病相当烦人。当我们挑剔别人的时候,别忘记了也许别人在我们身上早已经体现了许多容忍,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本能地认为自己没问题,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所说所做都非常得体,才会有这种误解。

而且人之所以能成为朋友,彼此身上一定有吸引对方的地方。而有所谓吸引对方的地方,意味着大家很可能拥有相同的毛病,大家互为镜像。当你凝视朋友的毛病时,不妨多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身上也有相同的问题,多想一想臭味相投这个中文词的意思。不要变成一根手电筒,从来都照亮别人,自己安然在黑暗里待着。

承认自己也是个凡人,满身小毛病的凡人,审视亲情友情的目光就不再那么苛刻严厉。同样是评价一段友情,人就容易从中看出好来,能够升起感激来。怀着这样的心,再去看那些矛盾冲突,似乎也就没有那么尖锐,没有那么多恨意,因为它们大多都是凡人会犯的错,就算是自己也不能保证可以绝对避免。

多年来,我一直以择友严格而自矜。如今我快五十岁了,回想过往,才觉察到自己给周围的人带去了多大的压力,和我相处又是一件何其困难的事情。接近40年前,我还在上小学。那时我很难接受我朋友每次来我家里拿了书就走,从此再也不还。这件事困扰了我许久,等到他离开去外地上学,我都还在掰着手指计算他拿走了我多少本书。到如今我们相隔天远地远,就算是我想他再来我家偷几本书,大家也做不到了。有时候想一想,反而为他身边还留了几本我的书作为陪伴,而感觉到高兴莫名。



------



2024-05-19

网络游民

 


​昨天看到一句话,我个人觉得很有道理。它说:人生就是一个躲避傻X的​过程,当年生活中傻X太多,浓度过高,所以人们​躲避到了网上。现在,基本上所有人都上网了,于是网络世界中的傻X太多,浓度过高,那么人们还得像当年一样继续跑​。
我回想了一下,事情似乎确实如此。当年我在现实生活里和人说不上话,网上倒是有许多人可以聊得起来,所以一头扎进网络世界。现在我每天登上网络,随便看两眼就觉得头痛欲裂。未来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如果不理解我在说什么,那么​这里我举个例子:在公元2024年,​网上的人们在兴高采烈地讨论美国登月是个骗局。
​有人解释过这个现象。网络世界在最开始的时候,​基本功能就是查询资料,然后就是自我表达。​前者带来了便利,后者带来了自我解放。然而,负面的影响需要在很多年之后才能看到,其一就是网上随时可以便利地找到资料,会让人们​误以为这个世界上凡事都能找得到答案。当人们对一切都有答案,而且答案就在网上时,就助长了迷信和狂信,很容易形成各种​狂信的小团体。
其二则是从自我压抑到自我解放,享受到网络的自由之后,很快人就滑到了​放纵的一边。对于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可以发表一番见解,而且非常自然地​认为自己的见解就是正确答案。于是人就变得异乎寻常地庸俗,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臆测当做是真理加以宣称。传统的审慎自我反思​消失了,每个人都自信满满,平台的推荐算法又让每个人都觉得所有人和自己观点一致。
​这几天我一直在回味据说是物理学家波尔讲的一句话:浅薄真理的反面是谬误,而​深刻真理的反面依然是真理。在网上那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这件事让我觉得​有些担忧。在网上那么多人持有正确答案,这件事更让我觉得​忧虑。
在今天,在网上还能讨论点什么问题的地方都不是​全民性的平台。最近我因为玩​音响的缘故,去到了国内外许多垂直类的发烧友论坛。在那些垂直类的论坛里,人们只在非常窄的​领域内讨论非常具体的​话题。我就觉得相当好看,觉得有点像是二十多年前,浏览帖子让人​获得新知,获得新思路。在这种地方,说“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种话,是没有人会回答的。说“我认为3mm钢筋才是提升音质的最佳方法”这种话,​会直接被炸号驱逐。于是,人就感觉到论坛的空气里有什么物质的浓度在下降,​让人神清气爽。
还有一些小众的社交平台,里面的成员大多因为不喜欢全民性网络平台的喧嚣,选择一个清静人少的地方待着。如果站方对于用户没有太强的干涉和管理欲望,那么这种地方​的环境其实相当不错。可以​讲讲话,没那么多爹突然跳出来横加指责。也可以认真讨论,​没那么多杠精出来打横炮,回应大多言之有物。当然,大多数人是很难适应的,尤其是​所谓的网上名人。因为一呼百应的感觉令人着迷,​持续不断的点赞、回复、转发提示让人沉醉。骤然失去这一切,去到一个冷冷清清,谁都不鸟自己的地方,​会想转身就逃。
其实,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在参与有限社交,和数量有限的人每天见面,每天对话。网络世界,尤其是全民性网络平台​,是无限社交。在正常生活中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就像是你早上一出门,小区路上、早点摊位、公交车地铁上,所有人都在和你说话,所有人都在表达,所有人随时在你面前暴发冲突,所有人随时可能逼迫你选边站队。如果你不慎说了一句话,99%的时间没有人要听,但是听到的那1%时间,会有无数人来质问你、指责你,​拷问你的动机。
但人并不需要这种无限社交,不需要在那么一个无比嘈杂的环境里小心翼翼地​保持沉默。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不需要和所有人保持连接。因此,要么是在内容上做限制,​要么是在人数上做限制,​去找寻互联网上的小岛而不是大陆。在小岛上,​网络生活可能过得更为惬意一些。
只不过所有的小岛最终也都逃不脱​衰落的命运,因为傻X浓度​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扩散。一个美好的小岛维持不了多少时间,当人人都知道一处世外桃源之后,那么人人都会前往,于是小岛就变成了大陆,​也就没有继续待下去的理由了。许多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未来的走向。人们当初从生活中逃离出来,​逃到互联网上。然而,这种漂流并不会有一个终点,​因为所有看似终点的存在最终都会毁败。于是人就只能一站又一站,朝着远处,朝着人更少的地方,​继续漂流下去,继续流浪下去。
一旦接受了这一点,在网上的无尽​漂流似乎也不算什么。当初你出发是有理由的,只要那个理由没有变,那么​就会不断出发。​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