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4

情绪稳定的人

 


如果暂且不去考虑那些高贵美好的个人品格,​那么我认为对于一个人最好的评价是:​此人情绪稳定。
什么叫情绪不稳定?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件事是在青春期,周围有同学会无缘无故地心情低落,甚至伏案痛哭,而就在几分钟前这人还​和我们哈哈大笑。又或者是直接告诉我们,今天都不要和他讲话,​因为他心情不好,不想说一个字,然后就一天一脸死样。但是放学的时候请他喝汽水一切又好像烟消云散,​和之前判若两人。
当时我觉得这都是别人的问题,我认为他们​情绪不稳定,喜欢在人前变脸。直到有天我在教室午睡,有同学在室内打篮球吵醒了我,我起身拿起一张课桌就向他扔了过去,这时候我才知道自己​虽然不忧郁,不消沉,但是相当暴虐。
一个人情绪稳定,意味着容易相处。因为他的言辞和行为是可以​预期的,也是可以解释和理解的。看起来这不是什么珍贵的特质,但是在人世间走过那么多年,我得承认​,情绪稳定的人在人群里其实很少。朋友之间,情侣之间,同事之间,一直都是情绪不稳定的人在制造压力,制造压抑,制造惊慌,​让生活变得非常艰难。
总是存在着无辜的大多数,不得不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去​探求答案:之前都好好的,​为什么突然不高兴了?为什么突然不说话了?为什么突然激烈反对​了?为什么突然破口大骂​暴跳如雷了?为什么突然阴阳怪气皮里阳秋了?为什么用情绪隔离中断来原先​正常的沟通?​通常都不会有答案,空气中的寒气或者火焰在不断伤害人。
我很喜欢我的老师,每次他来北京,我可以在他身边坐​上半天。不说话都可以,不提问都可以,就是坐在他身边​我都觉得自己心里很安乐祥和。因为老师是个情绪极度稳定的人,我从未见过他发火、焦躁、烦恼、忧郁、不安、嫉妒、愤恨,他坐在那里从头到脚都很松弛,面对愚蠢或者尖锐的问题从来都能耐心回答,而且​语速都一样,不疾不徐。
他唯一经常流露出来的强烈情绪是哈哈大笑,一边伸手摸头,​一边抬起头来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那些向他倾诉烦恼和麻烦的人,在这大笑声中肩膀慢慢松下去,脸上也慢慢浮现笑容,仿佛因为受到感染,自己的烦恼和麻烦正在从心头挥发消散,​转而去笑先前的自己,​笑自己的执着,笑自己的想不开。
我喜欢待在他身边,​喜欢他身边稳定而平和的力场,这让我自己也变得沉静和​松弛下来。也许之前我心里也有苦恼想要倾诉,也有烦忧想要请教,但是在这种内心的沉静和松弛之中,阻断河道的岩石一般的苦恼和烦忧就会自行崩解,让我又感受到顺畅​平和的心流,于是我只是沉默地坐着。
多年之后我终于明白,情绪不稳定是一种操控他人的工具,用于控制、威胁、勒索、压制​周围的人。爆发性的愤怒是为了让他人畏惧和服从,爆发性的不快是为了让他人引起关注做出让步,诸如此类,无非就是为了索取,为了控制。当一个人的情绪不可测度时,那么周围的人就要随时小心翼翼,随时保持关注。
唐人写的《春秋正义》​里有一句话:刑不可知,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意思是说,如果法律是不确定的,不可知的,刑罚随机降临,那么它的威力就是无限的,小民因此而畏惧​上位者。情绪不稳定的人与此类似,用这种方法在人群里制造阶级差,制造自我特殊化,则人畏己​也。
所以,在生活中那些情绪稳定的人极为珍贵,因为他们打算和所有人平等相处,不想用手段和法术去操控他人,利用畏惧之情去占别人​便宜。如果要选择自己周围的人,情绪稳定应该是​首选因素。即便不能完全做到,起码也应该有那么一两个情绪稳定的人,可以让人确认​不是自己真有什么问题,而是​生活里控制狂太多。
曾经我也很在意任何情绪不稳定的现象,要立即想办法改善解决。在经历了那么多的人和事之后,我有另外一种理解​:无论什么形式的情绪不稳定,​都是一种舞台表演。作为观众,坐在台下看就好,爬上舞台试图解决那就是自己的不是了。无论舞台上表演得多么激烈,多么深沉,​多么逼真,那都是表演,而且表演这种东西一定会落幕,没有人鼓掌落幕就会更快一些。
更重要的是,​自己不可能长久地做观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体验。于是,​我慢慢变成了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做自己的事,体验自己的生命,习惯和自己待着并且不期待别人能带来什么,人就会情绪稳定。面对任何不稳定的情绪爆发,我学会了​观众的心态,于是这些情绪就不能带来伤害,也不能​形成操控​,只是一种徒劳的表演。
正因为这样,我最近打算把自己的签名档改成​:我管你高兴不高兴。
                    

------


2024-08-13

是孩子在承载父母焦虑

 


这次回昆明我很惊奇地发现,昆明的父母正在和北京父母一样“肝娃”,不再像是我记忆里那个​舒缓宁静的小城。
中文流行语里有两个字,一个叫“鸡”​,打鸡血的简称,意思是鼓励激励他人去奋斗拼搏​;另一个叫“肝”,熬夜伤肝的简称,意思是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熬​出成果,原先是指打游戏,特别指那些不愿意付费的玩家,用大量耗时作为唯一方式去升级,去刷道具,于是一切都是“肝”出来的。与此对应的,付费直接买道具,快速升级的付费玩家,他们的行为叫做“氪”,或者“氪金”,是日文“课金”的中文转写。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说“鸡娃”​,带有某种正面的意味。而我根据个人的观察,认为说“肝娃”才更为​准确。今天已经见不到几个小朋友如同我们当年一样,在操场、街头、郊野中野蛮且自然地生长,我们用作疯玩疯闹的时间他们要用去参加各种培训班​、补习课,要不然就是刷作业刷卷子刷习题集,而且这​全然是因为父母坚定的意志。
我询问这些父母为什么现在的小朋友那么辛苦​,他们一摊手说:“不然将来怎么办?”。于是我就醒悟,小朋友今时今日的处境不是因为他们自己要求,不是他们真实需要,​而是因为父母的焦虑。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焦虑,于是选择​用肝作为解决方法。更多的培训,更多的训练,更多的重复,懂了还不行,懂了还得​会做;会做还不行,会做还得正确;正确还不行,正确还得提​升速度。又懂又做又对又快依然不够,还得​发挥稳定。
​在工厂打螺丝不过如此。
​学校生活本身就让人喘不过气来,这里的一切都带有强制色彩。时间、纪律、班规、排名、考试、课程表,​到点就必须做特定的事情,否则就会遭到惩罚。即便是在同龄人之间,也存在着成绩、体力、相貌上的竞争,​由此而来的鄙视链,任何一份子在这链上日日夜夜都会感觉到压力。
理论上来说,家庭应该是学童的城堡,父母应该是学童的守护天使。不单应该向学童提供衣食住行和安全稳定的环境,父母更应该为孩子分担和解除学校的​压力。现实恰恰相反,​学校有压力,回到家里依然有压力,今天的小朋友是片状​的。
学校这一部分的压力,源自现代社会的​国家意志,法律强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训练有素的​预备役工人和公民,个人面对这种强制力并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但是家里这一部分压力,则是人为选择,​并非所有的家庭都如此,但是肝娃的家庭变成了主流,而且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拥有最大的声量和话语权,做出其他选择的家庭​明智地保持沉默,以免被冠上“不负责任”​的帽子。
让我想一下,现实究竟是怎样的一幅图景:父母在单位肝自己,肝出工资和花红,然后拿肝出来的钱请人来肝自己的孩子,教会孩子如何肝自己,这样在未来的某天,​孩子可以有个单位可以继续肝自己。然后,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继续认为肝才是出路,接着肝自己的孩子​---这大概就是肝之循环和肝之遗传。
那么孩子的性灵呢?这个词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说了,它指的是人性中的纯真和活泼。有性灵,就能够感受生活,​就能保全自己的心性。心性这个词现在也已经少有人说了,它的意思是内心原本清净澄澈无染的状态。没有什么人谈这个问题,人们在谈素质,谈 IQ 和EQ,谈竞争力,谈抗压力,谈学习能力,从来不谈这个人是个怎样的人,ta 在生活和生命中感受到什么,​是否活得安然自在,是否觉得满足和幸福。因为肝才是一切,​当我们谈论一个孩子时,就像是谈论一匹赛马,谈论一部机器,我们讨论性能和表现,却不会去讨论存在本身。
夹在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这种存在,一年到头连续被肝的这种存在,叫做无间痛苦。
对生存感到焦虑的大多是父母,对未来感到焦虑的大多是父母,对孩子感到焦虑的还是父母,而承载这种焦虑的​却是孩子。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看孩子 12小时刷题,看孩子排满培训班课程,看孩子学钢琴学英文学芭蕾学国学,看着小机器人不停地转,​焦虑就得到了释放。 这和焦虑的老板用员工加班 14 小时​来缓解业绩焦虑有什么区别?看着所有人在加班,内心就得到了舒缓,那么业绩数据有变化么?员工按照 99​6 工作制坐在那里磨屁股当真有产出么?
在无间断的肝里,​除了训练服从之外我看不出任何东西。我也不认为肝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能够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是关键节点上的选择​。而如何选择取决于一个人的本心本性是什么,能否认识它的存在,能否遵循它​而不是外部力量的指引。而在技术层面上,它可能和一个人如何面对挫败,一个人如何深入问题探索本源,一个人如何不受约束地​使用不同方法去探索答案---肝里没有这些---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活泼泼的性灵,需要自主,​需要相信自己,需要​对生活对生命产生兴趣。
否则,一个人​就永远不得自由。童年身边站着父母老师,成年后身边站着领导老板,接受指令,执行指令,又懂又做又对又快又稳定,​去满足他们,去对他们有一个交代。交代完了,​剩给自己的时间就已经所剩无几。最糟糕的是,这样年复一年地肝下去,​一个人会适应了身边一定要有个人下达指令,好让自己肝起来,只有在肝里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才知道吃什么买什么玩什么如何过活。反而是离开了这个监管者,​立即就陷入茫然,不知道生命应该向何处去。
我知道,又会有人说:你没有孩子,你不配谈这个话题。​我没谈孩子,我谈父母的焦虑。我​能看出父母身上的焦虑,我也能看出父母正在把自身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自认为是在负责任,他们骄傲地把鸡娃变成褒义词,但我说:​是孩子在承载父母焦虑,于是连带这座平静的小城​都紧张起来。


------


我也知道,很多人看了这篇文章会很不高兴,不喜欢“是孩子在承载父母焦虑”这句话,​我管你高兴不高兴。​

2024-08-12

我没问你为什么做不到



我说每天写一段文字,记录下这一天,整理自己的情绪和思绪,长期做可以提升思维能力,就有读者留言说​下班都累死了,哪里有时间精力写字?我说每天花 5 分钟10 分钟打一座,放松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保持对念头的觉知,长期做可以产生定力,智慧逐渐增长,就有读者留言说每天忙到脚不沾地,孩子又哭又闹,哪里有时间精力打坐?
只要我说怎么做可能比较好,就一定会有人留言说​为什么他做不到。
我并没有问任何人为什么做不到,​事实上,我根本不关心​。无论谁认为自己做不到,​他自己知道就好了,不需要特地来通知我,更不需要向我解释。因为我支持信仰自由,一个人深深相信自己做不到,那就是​一种相当虔诚坚定的信仰。请保持自己的信仰就好,无需解释。
“我做不到”是一种信仰,相比“我会恋爱”“我会升职”“我会发财”之类的​念想,它要强烈且坚定得多,一旦生起就没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而且成功率高得可怕,一个人只要相信“我做不到”,那就有九成以上的可能当真​没做到,可以说是世间最灵验的信仰。
我自己已经快 50 岁了,从这些岁月里我学到一点点人生智慧,其中有一条就是​:别主动问别人为什么做不到,也别去听别人做不到的​理由,更不要结识任何​总是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人。​因为事实反复证明,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时间。
别人说自己做不到,我非说你做得到,​这叫做试图改变他人信仰。这件事但凡有任何一丝希望,人类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次宗教战争了。倾听他人做不到的理由,那是因为人太天真还有幻想,误以为听了理由自己帮着分析然后找出办法​,于是对方就可以做到。醒醒吧,等你好容易帮着找出办法,对方会继续​论证这些方法为什么他做不到。方法论什么时候打败过信仰?
在自己身边最好不要有这样的人,是因为他们会对你布道,日复一日,事​事如此,向你推销他们的我做不到信仰,向你提供无数种放弃的客观理由。你不需要这些慷慨的馈赠,因为任何一个人自己内心里就有足够多的摇摆​和畏惧,实在是不需要更多了。
去认识那些坦然承认自己正面对困难的人,那些承认有困难但是还​依然相信一定存在解决办法的人。去结识那些坦然承认自己获得失败的人,那些承认失败但是准备再战的人,​听这种人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他们不会把自己藏在“我做不到”​的四字盾牌之后,做最省事最省力的选择。
所以,有人说自己做不到每天写上一段,那就别写好了,不需要特别来通知我,不需要来论证为什么写不了。打不了一座,那就别打好了,我对此一点兴趣都没有,我也不想知道为什么​。学不了 AI,学不了英文,看不进去书,等等等等,​我没兴趣听。
在这个世间,想做能做真实去做的人本身就是少数,我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他们身上。“我能做到”也是一种信仰,拥有这种信仰​人多少可以成就一些事情。和这些人对话,和这些人讨论,无论是对自己的思考,还是对自己的心境​都会有所提升。而且,见证这些人最终做到,会让自己的内心产生极大的快慰​和满足,甚至感觉到生活在闪闪发光。
经过漫长的岁月,我身边那些嘈嘈切切的“你做不到”​逐渐消失了,慢慢变成了“我做不到”的喃喃低语。在我看来,他们都隶属于同一个教派。前者是他们的圣战者,十字军战士,后者是他们所谓的“温和派”​。我不认为这中间有什么区别,​就是同一种人,都信仰​做不到,都是人型泼冷水机。
知道​我对他们最为厌恶的一点是什么吗?​乏味。在几十年前,我所听到的各种理由,来来去去就是工作忙、​家庭累、孩子闹、没办法。我就从来没有听过有任何一个人说过​:我做不到是因为我刚割了包皮。或者:我做不到是因为​昨天我被一颗陨石砸中。​
一点想象力都没有,可以说是最为乏味的​信仰。
我希望下一次有人再来留言说自己做不到,最好有​个什么我没听过的解释,比如说心情不好​。为什么心情不好?​因为刚割了包皮。割了不是显得大吗,为什么​心情反而不好?因为上面文了自己最爱​之人的名讳。那是因为以后低头不见抬头也不见而难过吗?不是的,当时割下来正准备用一个玻璃瓶泡上福尔马林保存起来,结果一枚陨石从天而降,连瓶带皮全都砸成了​粉粉碎。

​类似这样的解释我愿意听,其他的就算了。 




------



2024-08-11

说说打卡学英文

 


由于我每天都更新,我这里也变成了网络打卡地。那些每天锻炼的读者,每天阅读的读者,每天学英文的读者,都会来打卡,记录当天自己的成绩。其中有一大类都在学英文,以前是记录自己的贝壳单词数据,现在大多则是记录自己的多邻国数据。
我自己的英文学习经历过完整的学校教育,也有漫长的自我教育时光,目前英文水平还勉强,能说听读能听但是不大能写,硬要写也可以写。因此,我觉得我可以谈一谈英文学习。
首先我不赞成背单词,不管是早起小树林背,还是打开手机用 App 背。学习一定要讲求方法,切忌使用蛮力,背单词就是用蛮力学习。英文是外文,那我们用中文母语来说好了:你觉得一个人背完一本《辞海》或者《新华字典》就能够成为作家吗?就能成为演讲者吗?或者简单一点,就能写好文章吗?
这里我说写作,说演讲,隐藏的含义是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要运用。学英文也是同样,如何用英文,和你背单词之间有什么关系?你知道一个英文单词具体什么意思,和你能不能用来说,用来写,用来阅读之间没有关系。
当然,总会有人跳出来说:词汇量是学习英文的基础。这就是中文的模糊之处,词汇量的确是学习英文的基础,但是这句话不直接等于提升词汇量需要背单词。背单词是学校教育搞出来的神话,因为人人背单词会极大方便学校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管理、考核、考评,唯独不是为了学生学好英文。就像是我们当年上课要求所有学生坐直,双手背在椅子后面一样,我看现在读国际学校的小孩子也没有变成驼背啊?也没有变成小混混啊?
我现在的词汇量要比大学时代还要大,但是我离开学校之后没有背过一天单词。一开始我很恐慌,觉得我怕是一毕业就废了,英文要全还给学校了,因为我是个废物,因为我没有毅力,因为我放弃了背单词。
事实上,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读英文文章,看英文影视节目,查找浏览英文网站,在不去背任何一个单词的情况下,词汇量发生了自然增长。
这段描述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以下几层含义:
1、英文课本是假英文,是死英文,是专为所谓英文学习设计出来的一种英文。而无论是看新闻,读文章,还是看英文影视节目,这里都是真英文,人们在真实使用。你去学这种英文,意味着你在学习人们真正使用的英文,意味着你可以和别人聊这些英文内容,意味着你在一处懂,那么真实世界里处处懂,因为人们正在那么用。而学完了英文课本,你往往会发现在现实世界里寸步难行,因为人们既不像课本里那么说话,也不像课本里那么书写。
2、我们都没有背过中文单词,但是我们却都可以使用中文。原因是当我们出生之后的每一天,我们都在真实环境中实际运用中文。我们也没有学过中文语法,甚至许多学校教育不足的人终身都不知道什么是中文语法,但是他们还是可以使用中文。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断听,不断说,不断模仿他人的句子,不断用中文和其他人交流,于是语法就自然而然植入大脑。
所以,学英文不需要把背单词放在首位。看懂一段话,读懂一篇报道,听懂一段视频或者是电视节目,要比背单词重要。在真实世界里的任何一个英文实际例子,都顺带教会你某个单词应该怎么用,应该放在句子的哪一个位置---学习英文,其实是学习种种语言表达的模式。
3、背单词除了无用之外,最大的危害是枯燥。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你喜欢的话题,总有你好奇的领域。假设你喜欢某个明星,那么看 ta 的英文报道时,因为你渴望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别人是怎么评价你偶像的,于是你会硬着头皮读完整篇文章,你会连猜带查去理解内容,顺便记住某些高频词。当你反复去读类似的报道之后,固定的表达形式,高相关的单词会自动进入你的内心,你可以同时学习语法、句型和记单词。而且,它们都是活的,你也可以照猫画虎用类似的方法表达出来。
我经常说,我是通过看影碟学习的英文口语。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这是文人的狡黠,以此彰显自己的风趣。但事实就是如此,许多电影我看过不止十次、二十次。一开始需要看字幕,后来只是听台词就知道是哪一句话,再后来每一句话里的每一个单词我都能听出来,再不需要看字幕。而且,作为一名狂热的影迷,难道不会背台词的么?你背得很熟练,你在心里模仿角色,那么在类似的生活场景里,你当然可以脱口而出。

每天来我这里打卡,每天坚持背单词,我对这种精神表示钦佩,对这种努力表示赞赏,但我对于这种方法并不赞同。背单词会在人的大脑里形成一种古怪的链路:先记忆中文意思,再背英文单词形式,等到真正看到这个英文单词时,首先检索记忆里的中文意思,想不起来就当场死机,坐在考场里汗流浃背,双手捶头:我之前明明背过的。
去问一问那些英文不错的人,当他们看到一段英文时,会不会先逐字翻译为中文,再把这些中文组合起来理解意思?不会的,他们采取“直读”的方式,看到英文就理解英文,不需要中文做中介。他们也不会理解每一个单词,而是先理解整一句话,看不懂的单词可以先跳过,等后来通过上下文关系去猜。当他们需要回忆某个单词的含义时,也不会去想脑子里的卡片,而是自己曾经在哪一篇文章里,哪一句对话里见过,当时具体是什么情景,这当然要比回想卡片要容易的多。
语言是一种日常使用的沟通工具,它不同于数学物理历史地理,记得概念和名词就能得分。沟通工具只能提供实际运用得到快速提升,当然,大量阅读,大量听音,大量看影像资料也很辛苦,但是花费同样的气力用去背单词的话,这种辛苦我个人感觉就很不上算,辛苦得毫无道理且蛮横。当然,我们的文化里向来鼓励这种蛮力学习,最后王羲之成为了伟大书法家,而一个个把家门口池塘都用墨汁染黑的人却毫无建树。只能看到勤奋,却看不到勤奋背后的方法和理念,也不愿意花心思去研究,只愿意相信蛮力的力量,在中文里有个成语形容得很贴切:沐猴而冠。



------





题图标题:《印花

2024-08-10

重访广益饭店



昨晚我又去了昆明北门街的广益饭店。

不是昆明没有别的饭店,在环绕翠湖的十八条小巷里有无数家餐厅。这次回来,我也品尝了其中一些,就是那种门庭若市,在小红书和抖音上备受推崇,不断有人上门打卡的饭店。
一小盘干椒牛肝菌要 200 块,一份青头菌炖火腿要 200 块,我尝了一筷头就放下筷子对朋友说:这个地方很好,不如保留这些建筑和装修,但是换广益饭店的厨子来做菜好了。
我也喜欢法式的古旧建筑,喜欢缤纷绚丽的插花,喜欢壁板上用暗金色漆画的凤尾竹,喜欢颓废且奢靡的古董金属吊扇徐徐吹来凉风,喜欢天窗里透出的一方昆明蓝天看着白云飞奔而过。但是不会做菜是重罪,不好吃是重罪,贵和挤都在其次,吃饭的又不是相机。
昨晚我特意没有通知钟阿姨,和朋友悄悄地就摸去了,不然的话,钟阿姨的一头白发又会从下午开始就出现在厨房里。我们算准了她已经和老伴在家已经吃过晚饭才赶到,点了我最爱吃的几道菜,然后惊喜地发现广益饭店又推出了新菜。
一道是烧鲫鱼,我们从小就吃鲫鱼,昆明话说鲫壳鱼,先炸酥了再烧,一般都是甜口。广益饭店这里做的是咸辣口,没有任何甜味。做法类似干烧,最后放了几块白豆腐再收干汤汁。由于用了一款他们家特意选定的酱料,烧鲫鱼极为入味,又有浓郁的酱香,我和朋友在吃完干煸牛肝菌之前,就把两条鱼吃得一点不剩。一边擦嘴,我一边忍不住露出了丑陋的嘴脸:云南人吃淡水鱼刺太多,要是换成黄鱼的话怕是吃起来会更爽。朋友没抬头没说话,伸手就把最后一个鱼头划到了自己盘子里。
另外一道菜是牛肝菌腊肉炖土豆。这道菜我从来没有吃过,据说是钟阿姨的儿子宝哥的新创。云南有很好的土豆,煮好之后沙粒感很强,称之为“沙洋芋”。云南的牛肝菌也很有名,或炒或煮或煸或焗,各种做法都有,都是为了强调菌香。把土豆和牛肝菌结合起来做菜,我还是第一次见。
这道菜我吃下来,发现其实所有的玄妙都在本地的老腊肉上。老腊肉的香气不会夺走土豆和牛肝菌本身的香气,反而有所辅助增益。同时,又能提供土豆和牛肝菌所必需的油脂,让土豆顺利溶解,释放出那些动人的小颗粒,让牛肝菌饱满丰腴,心甘情愿全然交出自己的菌香。于是,一锅浓汤混合三种香气,让人想要来一满盆白米饭,浇上浓汤连干三碗。
我跟朋友说,和看到钟阿姨身体健康,还在打理广益饭店相比,看到广益饭店还在推出新菜更让我觉得高兴。我吃过各种各样的新滇菜,各种挂珍珠的滇式融合菜,但我吃下来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新菜的背后究竟有什么脉络。感觉像是珍贵食材加更珍贵的食材,钱上摞钱,就是好菜。
在钟阿姨的广益饭店,我看到的情况不是这样。无论是烧鲫鱼还是牛肝菌炖土豆,它们的正根还是滇菜,但是又在传统滇菜上有所创新。但这种创新又不是往菜里添加鱼子酱松露菌,而是使用本地食材,按照本地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加上一点新的变化。之前我没吃过这样的滇菜,但当我吃下第一口依然会承认,这就是如假包换的滇菜。古人说过:此身虽异性常存。有人创新是用眼睛,而有的人创新则是动用了神魂。
所以,吃来吃去,每年飞回昆明,我总要去一次广益饭店。在我这里有个分类法,昆明是一个旅游热点城市,所以餐厅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网红店,游客专用,本地人除了网红达人没人去吃。一类是本地店,本地人专用,不解释不推荐自己人默默去吃。最后一类则是街坊店,这种店承载了本地人的情感和记忆,我们不是去饭店吃饭,而是像小时候一样去邻居家蹭饭。要的是那个人,要的是那个地方,要的是那个滋味。
钟阿姨说,现在已经没有街坊了,北门街的旧街坊大部分都已经搬走了,搬到了其他城区。我说我就是街坊啊,住得稍微远一点的街坊。不是街坊的话,为什么每次从北京飞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来广益?
不止如此,当我不在昆明的时候,我朋友来到这城,我都让他们去广益饭店。不止是因为我希望他们吃到我喜欢我认可的滇菜,更重要的是我可以把他们放心托付给我的街坊,他们在店里吃饭的时候,能和我感受到同样的昆明城昆明人,感受到自己同样作为街坊而非游客在异乡被热情招待。
我们坐在店里聊到深夜,中间我们说起昆明的甜酱油,​又说到童年最美味的炒饵丝。钟阿姨说​隔壁螺峰街有一家蒙自人开的小吃店,炒饵丝一绝。说着话,就让店员去端一碗来,放在一桌菜中间。我和朋友尝了一下,​果然就是童年的味道,甚至是一模一样的做法。
​如果有人问什么叫做街坊店,这就是。​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一去再去,这就是理由。

参考文献:

秋天,菌子开会

昆明天空下

广益饭店遗事

舌尖上的作家





------






2024-08-09

多睡了一小时

 


家乡还是要和别​处不一样一点的。
今天早上醒来,我发现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睡了​ 7 个小时,前一天晚上甚至还和朋友​喝了白酒。如果在北京的话,我最多只能睡 6 个小时,而且因为喝酒的缘故,​深度睡眠会完全消失。
家乡不存在这个问题。高原不是问题,罡风不是问题,辣椒不是问题,枕头不是问题,床垫不是问题,​连白酒也不是问题。睡前只有一只蚊子想和我聊天,最后也被我​客客气气请到客厅去观光。然后一觉就睡到天亮,起来看​深度睡眠也有 2 小时 53 分。
我在一个遥远地方里的更遥远的地方。这个地方遥远到一旦回去,之前所有的人和事都消失不见,偶尔有依稀的回音传来,但是我​丝毫也不关注。而我身在这里,大部分的街道我都不认识,大部分我认识的街道也已经​翻修过不止一次,于是我距离眼前的这座城和我离开的那座城同样遥远,我活在过去的记忆里,那些记忆和​回音同样模糊。
​但是我睡得很安然。8 月份的夜风和记忆里一样凉爽干燥​,夜空也依然亮着,可以看见一团团的白云​,周围还有北京​看不见的许多星星。我睡眠最好的时候都在这座城里,那时候我从来不受失眠的折磨,我总是能倒头就睡,我甚至可以在任何时候​任意姿势瞬间入眠。家乡有我所有的安睡经验,仿佛是一种承诺,只要回来了,这城就许我每夜​安睡。


真正的困扰反而是来自北京。我在家里安装了许多个传感器,隔着几千里,我不断打开手机,用摄像头去看我的猫,检查她的粮食和水,盯着温度和湿度数据,一会儿担忧她太热,一会儿担心她太闷。于是我要在手机上操控机器,一会儿打开电扇给她吹风,一会儿要​通过摄像头和她聊天。​一天到晚,没完没了。
剩下就没有什么事了,在​自己家里还能有什么事?Wi-Fi 上一次就修好了,这个季节的菌子已经托朋友买来了,我坐在沙发上就是一坨,​躺在床上就是一摊,​只是待在家里就觉得欣喜莫名,​内心安然。不需要禅定,不需要冥想,不需要瑜伽,人就是会这么自然而然地松松垮垮,自然而然地​安然自在。
在北京,​深度睡眠就是个神话。可能和药物有关,可能和酒精有关,还可能和天气、饮水、睡前电视剧​等等因素有关,也许​毫无任何关联。因为它随时都可能消失不见,第二天醒来时比​昨天睡前还要疲惫。只有北京土著才会在北京城里有深度睡眠,我们这样的外来者只会有浅睡,随时准备醒来,在半梦半醒之间永远要​先确认一下自己身在何处。
家乡不需要这样,在这里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照顾都不需要有,人就能自动获得​深度睡眠。我发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巨大的白云,在我的城市上空缓缓飞行。在空中我努力睁开眼,想要​找见我小时候的街道,于是我就飞行在老城上空,飞行在​四十年前。
我看见童年的我走在旧街上,梧桐树叶遮挡在头顶,我看见我一会儿在树荫之间出现,一会儿又​被树荫遮挡。我看见我很起劲地走着,我听见我的塑料凉鞋的硬底在青石条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我就这么看着,直到一只不知道哪里来的小狗,在我脚边撒了一泡​冰凉的尿。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在发梦,急忙把脚缩回温暖的​被窝。
​多出来的那一个小时,应该是从这里开始的。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