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5
为什么要学古文
2024-09-04
租房的要件
家嫂从香港来看我,问:你只得一个人,为何住那么大间房?
这话不知道从何说起,我人生中租的第一套房是在丽江,两个人住,三室一厅。后来我去了北京,租的第一套房60平米,一个人住,此后再也没有租过比这更小的房子。
不止一个人说过我有病,“为什么在租房上浪费那么多钱?”,他们问。当初我用一个莫名其妙的回答去搪塞:“因为如果我是那样一个人的话,那么我现在应该还在家乡做一个生活安稳的国企员工,有房有车,我不会来这里,我们今生不可能在这里认识”。
人和人的想法不一样,不同的想法造就了不同的人。自从在丽江和同事合租过两套房之后,我就认为最好不要合租,租来的房最好能看得见风景。合租就会有顾虑,不能半夜做饭,要轮流使用洗手间,这就不是一个安全可靠让人感觉自在的巢穴,而是宿舍。看得见风景很重要,在丽江的第一套房的大玻璃窗外就是玉龙雪山。我每天起来拍一张雪山的照片,看过朝阳把山峰镀上一层红金,也看过白雪一点点覆盖下来,于是不觉得苦和累,只觉得人生丰富而美好。
来北京之后,我又多了一项要求:租房地点距离上班地点近,最好走路能到。许多人表示不理解,问这样住怎么可能攒得下钱来?还有许多人说了那句名言:在北京,家就是个每天睡觉的地方。
还好,我很早就习惯了不听“大家都那么说”。去到大城市漂泊的人,根本就是一无所有,赤身裸体,自己的肉身就是自己所有的工具,方法,道路。你得照顾好这具肉身,让它保持足够的活力和精力,于是你才可能在这大城里拥有一席之地。我不认为每天通勤两三个小时,精疲力竭回到住处睡六七个小时,能够让一个人保持敏锐的头脑,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同样的,我也不认为在一个物价奇贵的大城市,一个一代移民靠省靠储蓄能够拉平自己和坐地户之间的生活差距,你唯一能做的事情是让自己变得更值钱,或者让自己能赚更多钱---而这一切都需要一具运转良好,休息充分的身体。选择远郊便宜一些的房子,省下来的是纸,那些纸在燃烧,在燃烧你的时间你的精力还有你的未来。
很多人的想法和我相反,认为反而是我用房租烧掉了自己的未来,是个贪图享受,为了多睡几分钟而失去理性判断的人。他们说:这样你永远都买不起一套房。我回答说:那就是我命里没有。许多年后,我还在租房,命里果然没有。但我也没有成为这大城的三十年人肉干电池,驱动这大城顺利运转。
我是那么想的:在这大城里,你买的房子越大,背的贷款越多,你在这城里可以动用的资源和服务就越少,因为你不敢动,动不起。而你当初来这大城,不就是因为它这里什么都有么?当城市不能给你充电时,就是你在给城市充电。
至于说租房大还是小,那就完全是个心态问题了。80平米的房子肯定比150平米便宜,40平米的房子肯定比80平米便宜。如果是一个人生活,那么20平米的空间也足够了。很多人就是那么想的,在大城市打拼,家就是个睡觉的地方。但我不会那么去想。
在还没有开始在大城市生活之前,关于那种生活的所有幻想之中,最让我窒息的一种是住在没有洗手间没有窗子的地下室单间里,我会觉得自己被这城市吞噬或者活埋了。而人们选择住地下室,或者20平米的隔间,又或者是8人合租,是认为一切只是暂且忍耐,这种忍耐会换来美好的明天。
美好的明天就像是个梦魇,能把人压得动弹不得。现在可以租40平米,因为明天美好,为了明天先租20平米的房。而我会选择现在租40平米,这就是个心态问题,一串香蕉从烂的那一根吃起,还是从好的那一根吃起?
吃一根好香蕉,美好的明天就会跳出来威胁你:你堕落了,你犯罪了,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你不会有明天了。我就问美好的明天:那我现在怎么办?我不需要明天美好起来,我可以现在就很美好。我不需要等待你的承诺,我现在就可以自我兑现。在那个更好更强的我尚未出现之前,我认为现在这个不那么好不那么强的自己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美好生活。
反正对我自己,我说不出那种“家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之类的话,我也做不到通过不断压缩现在为了所谓的未来。当下就是当下,而相信美好未来则是在拒绝当下。不承认当下,不愿意接受当下,所以就变成了忍受,忍受指向美好未来。我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虐待,我不认为自己可以长久地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不认为我可以和当下持续处于对立对抗的状态之中。“只要我现在能.....将来我就......”,在我这里没有这种语法,因为我没见过几个等有钱了就恋爱成功,等退休了就全国旅行的人,他们一直没恋爱,没旅行。
事情就是这样,哪怕是一个人我也要租一套大一点的房,有一扇窗能看得见风景,可以带着猫咪从一个房间走到另外一个房间去。我知道,我的想法和很多人不同,但我并不打算劝说任何人,也不打算证明我是对的。在每一种生活背后,都有各自的代价。在每一种生活上方,都有不同的幸福定义。在每一种生活之中,都有各自安放自我的方式,愿我们各自安好。
我对我此刻能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很满意,我不需要等待明天来临。
2024-09-03
孩子问,为什么要学语文
2024-09-02
成功学与三个保罗
翻译:创始人模式
以下是保罗·格雷厄姆在9月份发布的最新博客内容,原题是《Founder Mood》(创始人模式),我把博客翻译为了中文,因为我自己一向很喜欢也很推崇这个人的思考。
这篇《创始人模式》博客的内容不让人惊奇,现在保罗他们才把它当作一个问题提交出来才让我惊奇。在没有讨论创始人模式和职业经理人模式的差异之前,他们的YC 在那么多年里也孵化了那么多创业公司,似乎创始人的哀嚎在历史上并没有变成什么问题,直到现在。
我猜想这篇文章在国内应该也会很快流行起来,因为它为创始人干掉职业经理人找到了理论依据,不需要伤感情地说出那句实话:你工资实在是太高了,几乎吃光了公司利润。
《创始人模式》
作者:保罗·格雷厄姆
地址:https://paulgraham.com/foundermode.html
在上周的YC活动中,布莱恩·切斯基发表了一次演讲,给在场的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创始人事后告诉我,这是他们听过的最好的演讲,罗恩·康韦甚至第一次忘了做笔记。我不会在这里试图重现那次演讲,而是想谈谈它引发的一个问题。
布莱恩演讲的主题是关于如何运营大公司的传统智慧是一种错误。随着Airbnb的成长,好心的人们建议他按照某种方式运营公司,以便实现规模化。这个建议可以乐观地总结为“雇佣优秀的人,并给他们发挥的空间。”然而,他按照这个建议去做,结果却是灾难性的。所以他不得不自己去找出方法,而他之所以那么做的部分原因是他研究了斯蒂夫·乔布斯是如何运营苹果的。到目前为止,这种方法似乎奏效了。Airbnb的自由现金流利润率现在是硅谷中最好的之一。
这次活动的听众中有很多我们资助过的最成功的创始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说,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他们在公司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同样的建议,但这些建议不仅没有帮助公司,反而损害了它们。
为什么每个人都在给这些创始人错误的建议?这是我最大的困惑。在思考了一段时间后,我找到了答案:他们实际上是被告知应该去如何运营一个他们没有创立的公司---就是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应该如何做的方式。然而,这种模式的效率要低得多,以至于创始人觉得它是无效的。创始人可以做一些经理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而不做这些事情对创始人来说就会感觉不对头,因为确实如此。
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公司运营方式:创始人模式和经理人模式。到目前为止,甚至在硅谷大多数人都暗中认为,扩大初创公司意味着切换成经理人模式。但是,我们可以从尝试过这种模式的创始人的沮丧感,以及他们试图逃离这种模式的成功中推测出另一种模式的存在:
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专门关于创始人模式的书籍。商学院不知道它的存在。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一些创始人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但是现在我们知道要寻找什么了,我们可以开始寻找它。我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创始人模式将像经理人模式一样被广泛理解。我们已经可以猜测到一些它会有所不同的方面。
经理人们被教导以某种方式运营公司,这种方式似乎像模块化设计一样,你将组织结构图中的子树视为黑箱。你告诉你的直接下属要做什么,由他们决定如何做。但你不参与他们做的事情的细节。这会被认为是对他们的微观管理,这是不好的。
雇佣优秀的人,并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当这样描述时听起来不错,不是吗?但实际上,判断依据创始人们的报告,这通常意味着:雇佣职业骗子,让他们把公司搞垮。
在Brian的演讲中以及事后与创始人交谈时,我注意到的一个主题是创始人遭遇煤气灯效应的感觉。创始人觉得他们被两边的人反复欺骗---一边是那些告诉他们必须像经理人一样运营公司的人,另一边是当他们这样做时为他们打工的人。通常情况下,当你周围的每个人都不同意你时,你的默认假设应该是你错了。但这是一个罕见的例外---没有创立过公司的风险投资人不知道创始人应该如何运营公司,而C级高管们,作为一个群体,包含了一些世界上最熟练的骗子。【1】
不管创始人模式具体包括什么,很明显它将打破CEO只能通过直接下属与公司接触的原则。“跨层级”会议将成为常态,而不是一种如此罕见以至于需要专门给它起个名字的做法。一旦你放弃了这个限制,就会有大量的变换方式可供选择。
例如,史蒂夫·乔布斯曾经为他认为苹果公司最重要的100个人组织过一次年度休假,而这些人并不是公司组织结构图上排名最高的100个人。你能想象在普通公司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吗?并且想象一下这样的事情可能会有多大的用处:它可以让一个大公司感觉像一个初创公司。如果这些休假没有效果,斯蒂夫大概也不会继续进行。但我从未听说过其他公司这样做。所以这是个好主意,还是坏主意?我们还不知道。我们对创始人模式知之甚少。【2】
显然,创始人不能像管理20人的公司那样管理一个有2000人的公司。一定会有一些委托的情况。自治的边界最终会在哪里,以及这些边界的清晰度可能会因公司而异。甚至在同一家公司内部,这些边界也会随时间变化,因为经理人获得了信任。所以创始人模式将比经理人模式更复杂。但它也会更有效。从个别创始人摸索出来的例子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一点。
实际上,我对创始人模式的另一个预测是,一旦我们弄清楚它是什么,我们会发现一些个别的创始人早已接近实现它——只不过他们在这样管理公司时被许多人视为怪异或更糟。【3】
奇怪的是,想到我们对创始人模式的了解还如此之少,这其实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想法。看看创始人们已经取得的成就,尽管他们是在逆风中取得这些成就的。想象一下,一旦我们能够告诉他们如何像史蒂夫·乔布斯而不是约翰·斯卡利那样运营公司,他们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注释
【1】用更外交的措辞来表述这个观点,就是说有经验的C级高管常常非常擅长向上管理。我认为任何了解这个世界的人都不会对此提出异议。
【2】如果举办这种公司休假的做法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连被政治主导的成熟公司也开始这样做,我们可以通过受邀者在组织结构图上的平均深度来量化公司的老龄化程度。
【3】我还有另一个不那么乐观的预测:一旦创始人模式的概念得到确立,人们就会开始滥用它。即使是连应该授权的事情都不会授权的那些创始人,也会用创始人模式作为借口。或者一些不是创始人的职业经理人会决定他们应该开始试着表现得像个创始人。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会奏效,但当它不奏效时,结果会很混乱;模块化的方法至少限制了一个糟糕的CEO所能造成的损害。
近期热门博文
-
如果你是 deepseek 玩家,那么以下这几个字你最近应该很熟悉:「 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 」。 deepseek 的官方网站和 APP,从春节前到现在一直在努力应对网络攻击,以及用户高速增长。我看到有传闻说,为了降低服务器负载,一个用户每小时可以使用深度思考功能的...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昨天《 介绍一种提升写作能力的方法 》一文如此受欢迎,完全超乎我的预料。从昨天到今天,我读到许多条读者反馈,分享他们的使用经验。我也在网上翻阅了大量相关文章和介绍,学习 deepseek 这种推理类 AI 的使用方法。AI 的发展太快,信息太新,需要我们边用边学。以下,就是我...
-
如今我终于开始体会到看似枯燥无聊的跑步所带来的乐趣,哪怕我并不是「真跑」,只不过是训练强度极低的原地超慢跑。我也终于开始理解那些跑者说过的话:「当我开始跑步时,会放下世间的所有烦恼,只感觉到轻松和快乐」。 随着一天天持续的练习,我发现跑起来之后的感受和先前的预想完全不同...
-
多年来一直有读者要求我开写作班,办写作营,我都哼哼哈哈应付过去了。主要有几点考虑: 一、能做事的人未必能教人,这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生活常识。擅长某件事和教会他人做这件事,对应的不是同一种能力,否则中小学里都应该是博士后当老师才对。 二、办一个哪怕 10 个学生的班,我个人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