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2
免费的代价
2025-01-11
今天你打算恨谁
歹戏拖棚的《再见吧爱人》终于结束了。尘埃落定,那么今天你打算恨谁呢?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这档节目,不单纯是因为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营销内容让人无处可逃,我真正在意的是人们每周四从三对夫妻中选出一个来恨,为了一个陌生人而上火,这种心态和行为属于典型的不善,对于心有负面的影响。
婚姻之所以是婚姻,之所以破破烂烂但是还能维系,我认为这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原因,甚至连当事人都没有注意到,这才是重点。而不在于谁是谁非,也不在于谁是那个坏人。毕竟,和人相处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和亲密的人长期相处更是艰难。
想要在一段婚姻里找出其中一方的错处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不是这样的么?在现实生活中,有谁没有听到过自己的亲友同事甚至是一面之缘的人抱怨自己的伴侣?举起手来我看看?那些夫妻和情侣们,有谁从没有在背地里向外人抱怨自己的另一半?举起手来我看看?
都分手了吗?都开启新生活了吗?未必见得吧。那怎么会在面对一档真人秀节目的时候,人们会认定某一段婚姻不合适,一定要选出一方来公审然后吊死?一定认为分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知道这些咬牙切齿的观众有没有想过一种可能:按照相同的逻辑,自己就是自己目前长期关系中应该被踢走的一方?那为什么自己到现在都还没有滚蛋出局呢?
对,这时候人才会去想一件事:也许自己也在一段情感关系中提供了某种价值,可能是情感上的,可能是经济上的,可能是肉体上的,甚至仅只是自己存在这件事本身。人的情感是复杂莫测的,人的相处模式是千奇百怪的,人自身提供的价值也许是在社会大众肉眼可以观测的范围之外。那么同样的,在自己痛恨的对象身上,是不是也可能存在着这种自己忽略或者观察不到的价值?
我说节目歹戏拖棚,就是因为这一点。它简单化了复杂的人类相处模式,脸谱化了两性关系中的任意一方,这样好方便人们不经思考进行判断,激发人们对某个人的恨意和仇视。而人们真正需要的,是通过观察别人而反思自身,是通过思考去理解生活中那些复杂的存在。简单的爱或者恨,情绪的起伏,只是增加了人们的偏见,以及对自己绝对正确的自信。那我当然要说这是「歹戏」,我当然说节目从立项那一刻开始就是相当不善的缘起。
不喜欢不习惯我这种说法的话,我还可以从纯功利的角度重新讲一遍,估计大家更喜欢这种角度:
和试图成就任何事业,任何人生一样,婚恋关系的失败风险要远高于成功的可能。恋爱大多以分手告终,婚姻大多以爱情熄灭,凑合着过活作为延续模式。因此,有所成就的是少数,不成才是常态。既然如此,人们应该多花心思研究一下如何才能成,而不是追究败的责任,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人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开除人籍。可以从一段恋爱,一桩婚姻里开除一方,但是开除不掉这个人的人籍。这个人还是会回到人群之中,还是会再次恋爱,再次结婚。无论再怎么仇视一个人,他还是会回归人群,还是会成为另一个人的潜在交往对象。所有人都如此,所有人都可能是别人眼中糟糕的那一方,需要背负责任的那一方,罪人组成了人群。
那么问题就从来没有变过:这些不完美的,有缺陷的,甚至是有问题的人们,如何两两相遇,在最少的尝试次数之后能够拥有一段不说成功,起码是过得去的婚恋关系?确定一个罪名,确认一个罪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金童配玉女,郎才配女貌不是答案,所有的瘸驴配破磨、歪锅配歪灶里才可能隐藏着答案。只看见瘸看见破看见歪是一种视角,看到磨在转饭在做则是另外一种视角,后者让普通人也能看到幸福的可能。
这就是功利主义角度的解释,也许大家更听得进去一些。
看一档真人秀节目,整天恨这个恨那个,骂这个骂那个,自己却过着狼狈不堪的感情生活,我觉得太多人大概就是这个状态。现在节目结束了,节目设计上也用结果为许多人出了心头一口恶气,那么今天的此时此刻,你又打算恨谁呢?
心中升起恨意不是什么好事,身心处于愤怒的状态也不是什么好事。能让人产生强烈情绪的往往只是简单,而生活本身很复杂,更不用说是婚恋关系。一段感情得以成立,一段关系得以维系,原因可能不足为外人道哉。那么,在观赏了那么长时间的愤怒和仇恨之后,我不妨以一个黄色笑话作为今天文章的结尾:
这个笑话需要你自己去查,它收录在《笑林广记》的《卷之四·形体部》,名字叫做《家当》。
2025-01-10
通往未来的门票
2025-01-09
坚持自己的眼光
2025-01-08
匮乏的印记
收你十个鸡蛋,当场要还你两捆葱,这是许多老人家会做的事情。他们不大会心安理得地收下来,必须要当场还礼。我不认为这是什么错处,那是匮乏时代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
2025-01-07
道歉要快,答谢要慢
有读者问我,怎样才是最好的道歉时机?说是一直在热身,但始终下不定决心向对方「低头」。
这个问题问我可能没什么用,因为我早就过了那个阶段,我现在的原则是有歉当场就道了,绝不过夜。道歉要快,这就是我的态度。在留言区,有时候我因为理解错误,或者过度自信,结果错怼了读者。我的做法是立即道歉,有时候还要把留言置顶,让更多人看到。
站在我的角度,我有更为充分的理由不能向网上的一位陌生人「低头」,我也有足够的语言技巧可以把问题搅得天翻地覆,反正大多数读者都会无条件站在我那一边。那我为什么道歉得如此爽脆?
因为从心理上来说,因为我的过错而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每多过一秒钟对方的愤怒都会上升一个等级。人在一开始是会期待道歉的,如果道歉准点到达,那么一切都好说。最可怕的是人等待到一定时间没有得到任何歉意,那么这个人就不再期待道歉,而是转向去想着报复,这就会把小矛盾变成私人恩怨,伤害就一定要用伤害来弥补。
所以,准点道歉都是不够的,最好提前道歉,越早越好。
至于说自己的面子,或者说是虚荣心,我是这么看的:世间最不值得投入时间精力金钱的就是这类东西,没有一次维护是成功的,没有一次维护从长远上看是有价值的。尤其是为了面子而坚持不道歉,最后很可能连面子带里子全部都会失去,自己会成为错误本身,也会成为错误的代价,而且会是高价。
有歉当场就道了,对于自己而言,无论自我感觉多么难堪,道完歉后对方表示原谅的一瞬间,事情就可以放下了。我认为这就是道歉的福利,人从此不再需要自我折磨,也无需活在后悔或者懊恼之中。问我什么是合适的道歉时机,问我究竟要不要道歉,这不是提问,这是人在受折磨。折磨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自己找的。
与此对应的,答谢要慢,类似的话我说过不止一次。但我觉得值得多说几次,因为人们道歉的机会少,但是需要答谢的场合多。收到他人的礼物,得到他人的帮助,受了他人的恩义,有些人坚持当场就要回报,就要答谢,觉得不那么做就是占别人便宜。在我看来,这要比坚持不道歉还要糟糕。
人际关系不是去小超市买东西。别人送你个礼物帮你个忙,就是老板给你一瓶水,你当场刷过去 3 块钱,大家就算是两清了。清不了的,别人帮助你,你首先得承情。承认这是个人情,是一份情意,然后接受这一份人情,接受这一份情意。立即答谢,那是要两清的意思,效果和直接打脸差不多---不承认礼物的心意,不承认得到帮助,不承认有任何恩义的存在,大家彼此之间就是个交易,不要有任何羁绊,不要有任何因果。
「蒙此大恩,容后再报」这不是单纯的客气话,「容后再报」的意思就是承情。去年,我大学好友的遗孀和女儿想去母校看看,但是找不到门路进去,问到我这里来。后来,经我在网上求助,许多老师校友伸出援手,非常妥帖地解决了参观的所有手续。接下来,我做了三件事:
1、事情结束之后,我专门写了篇文章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我向人求助,也得到了帮助。许多人关心这件事,那么我就有义务报告一下后续进展和结果。许多人不是这样,他们让事情敞着口。求助的时候微信都震麻了,得到了帮助从此就沉默。无论用没有用到别人的帮助,既然当初开口问了,最后总得给人个交代,表示一下感谢,别人的善意得到了结果,事情才算是完结。
2、我很明确地表示,这是「谢谢各位帮了我一个忙」,不是「谢谢各位帮了她们一个忙」。一旦说了后面一句话,将来就没人愿意再帮我任何忙,因为我背上立即会插上两面旗,一面写「鸡」,一面写「贼」,脚下踩着道德的云,飘在所有人的脑袋上。
3、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才去答谢提供帮助的人。而且不是以答谢作为理由,只是表示节日问候。如果我当时就答谢了,什么意思呢?我用谢礼和他们换门票?大家钱货两讫,以后谁也别再找谁?而节日问候是因为不想让对方尴尬,感觉自己的帮助不是那么纯粹。
这就是我的个人做法。道歉要从重从快,这样对方才会从不痛快变成痛快。道个歉还要分步骤,讲策略,那就是自找麻烦,每过一分钟都会让你的歉意贬值一大截。迟到的道歉就和迟到的正义一样,是一种羞辱。
答谢要慢要审慎,要考虑对方的想法,要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不好把人际关系变成生意或者是借贷,除非你的确不想承这份情,那么当场还礼就算是含蓄地拒人于千里之外。
现代人的习惯刚好相反,道歉的时候很慢,很审慎,开口索要帮助的时候很快,很频繁,得到帮助之后答谢更快,更干脆。总体上来说,给人一种不值得打交道的感觉,一切都是一笔交易货到付款的感觉。不过,如果现在人人都如此,也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主打一个短平快,主打一个不粘锅,也不是不可以,反正人间是所有人的人间。
近期热门博文
-
如果你是 deepseek 玩家,那么以下这几个字你最近应该很熟悉:「 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 」。 deepseek 的官方网站和 APP,从春节前到现在一直在努力应对网络攻击,以及用户高速增长。我看到有传闻说,为了降低服务器负载,一个用户每小时可以使用深度思考功能的...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昨天《 介绍一种提升写作能力的方法 》一文如此受欢迎,完全超乎我的预料。从昨天到今天,我读到许多条读者反馈,分享他们的使用经验。我也在网上翻阅了大量相关文章和介绍,学习 deepseek 这种推理类 AI 的使用方法。AI 的发展太快,信息太新,需要我们边用边学。以下,就是我...
-
多年来一直有读者要求我开写作班,办写作营,我都哼哼哈哈应付过去了。主要有几点考虑: 一、能做事的人未必能教人,这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生活常识。擅长某件事和教会他人做这件事,对应的不是同一种能力,否则中小学里都应该是博士后当老师才对。 二、办一个哪怕 10 个学生的班,我个人也没...
-
如今我终于开始体会到看似枯燥无聊的跑步所带来的乐趣,哪怕我并不是「真跑」,只不过是训练强度极低的原地超慢跑。我也终于开始理解那些跑者说过的话:「当我开始跑步时,会放下世间的所有烦恼,只感觉到轻松和快乐」。 随着一天天持续的练习,我发现跑起来之后的感受和先前的预想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