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醉体质
据说东亚人种体内有一种负责分解酒精的酶天生就不足,具体说就是某个特定的基因点位的类型和白种人不同,导致身体代谢乙醛效率低下。整个生物化学过程很复杂,简单说就是东亚人更容易醉酒,民间传说中喝酒脸红就是解酒你能力强的说法并不正确,其实那是一种酒精中毒症状。在大家都比较容易酒精中毒的基础上再来划分人群,大家酒量都一般,但是总有人通常都能控制好饮酒量,而也总有一部分每次总是容易喝过喝高喝断片。对此有一种解释,说后者追求酒精带来的欣快感,但是这种感觉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会衰减。为了维持美好的欣快感,这种人就会不断饮酒,努力把美好的感觉不断推上去,结果每次都会主动喝酒,每次都不知不觉喝超量,于是每次都会飞快地醉倒。而前者则是命好,摄取同样分量的酒精,他们的欣快感可以在高位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于是他们就不需要不断补充酒精,喝得少且慢,甚至可以喝一通宵但是不至于醉倒,用时间来换解酒的空间。如果仔细观察这两类人,发现他们的性格也和他们喝酒的风格相关。易醉的人平常情绪波动也大,忽高忽低,会经常一时心血来潮,但是转眼之间又觉得索然无味,所以这样的人爱刺激、爱新鲜、爱冒险,不然就容易陷入沮丧。而另外一种人则情绪稳定,可以细水长流不徐不疾地享受生活中的小乐趣,而且可以在那点小快乐里停驻很久。因此,做人做事都比较有长性,更多体现出沉稳、耐心和坚毅的品质。医生给出的建议是最好不要喝,实在要喝也应该把两顿酒之间的间隔拉得越长越好。按照医生的意思,最好是按照年计、十年计,所以没多少人愿意听医生的。如果你是易醉体质,又喜欢喝几杯---那基本上是一定的,完全戒断并不容易,饮酒过程中努力自控也几乎不可能。不过,依然有办法改善每喝必醉的问题,前提是需要做一些训练。
饮酒是个逐渐失控的过程,失控的原因是贪欲。追求酒精带来的轻松、欣快感,这就是一种贪。问题在于,通常人们不会认为自己是贪爱,而是认定自己在追求美好的感觉,追求放松和快乐。所以,需要做一些思维上的训练,训练自己反复思考喝酒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如果能够承认和接受这是为了满足贪欲,那么人才会有动力去做一些改变。贪欲本身很正常,也并不可怕,任何人在一天十二时中总有无数次起心动念的时刻,但每个人不都在正常生活么?贪欲并不会造成立即的、严重的后果。真正的问题是迷失于贪欲之中,完全迷失了才会失去自控,正如完全迷失了才会喝醉一样。所以,解决办法是随时随地知道贪欲的存在,并且保持着对它的观察,不要让它成功逃逸出你的视线,更不要它成功做主,彻底控制住了你。从答应朋友出去喝酒的一瞬间,就应该仔细观察贪欲的升起。这是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出门,想要坐在酒桌上,想要和朋友频频举杯。一旦看到它升起的样子,它的威力就没有之前那么强了,也不能像之前一样驱使你不管不顾地冲出门,除了喝酒之外再也想不到别的念头。知道了再去做,和不知道就去做,完全是两回事。喝酒的时候也是一样,喝下去一杯,要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喝下一杯酒。这件事听起来很困难,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设想这样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果在一次宴会中,有人明显带着想要灌醉你的意图接近,换着各种话术劝你频频干杯。这时候你的人会处于一种警觉的状态,你会非常清楚地记得你喝了几杯,非常在意你身体的反应---所以,这是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且很多人都曾经做过,只是在一个相对亲密和相对安全的环境里,人就容易放纵自己,不愿意保持警觉,不愿意保持针对自己的观察。
如果每喝一杯自己都很清楚,那么体内的任何一点变化自己也会很清楚,你时刻留神观察着,就不容易迷失在贪欲之中。你能看到贪欲的运行,你在密切关注贪欲产生的点滴变化,你就有能力和有勇气做主,可以说出之前你不可能说的话:今天就到这里,或者:杯中酒。
当然,这样喝酒就不会像之前那么投入和忘形,从中得到的快乐也要大打折扣。有人会认为,这样就失去了喝酒的意义,毕竟在中国社会里喝酒是一种大家共同受苦,共同出丑的集体仪式,以此可以勉强建立起人和人之间的互信关系。所以就要看你自己怎么想了,你是习惯于沉醉,习惯于被控,习惯于后悔,还是你习惯于凡事自己做主,习惯于保持健全完整的意志,习惯于受控下的有限欢乐。喝酒会带来欢乐,也会在醉后带来烦恼,并且在身体里留下久远的隐忧。不过正如伟大的前辈禅师开示过的那样,所有的烦恼都可以拿来作为自己训练的机会,也都蕴藏着自我认识的可能,喝酒也不例外。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