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病
不记得是谁曾经斩钉截铁地说过:大公司必死。公平起见,我觉得还应该给它补全下句:小公司3年内死亡率95%以上---这样一来,整个图景会清晰许多,各方都可以从中选取其一来美化、支持自己。公司大了就会生病,所有人都清楚这一点。病程有前后,病情有轻重,但是治疗的方法都类似:都是自己给自己开药方,都是公开宣称“要治理大公司病”,都会说一句相同的“保持当年的创业精神”。我觉得这种诊疗方法里最具喜感的一点,就是大公司下文说是要治理大公司病,下文这件事本身就很微妙。关于大公司病,我记忆里有一件事到今天都印象深刻。很多年前,我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负责做一款产品。当时智能手机刚刚出现不久,许多人还在用诺基亚那样的手机。为了让产品能在诺基亚手机上跑,我专门开发了一个塞班版本---很古老的名字了,现在的人只知道安卓系统,ios系统,不知道塞班系统这种老古董。厂里就有个小妹当众喷我,说都已经什么时代了,谁还没有一台iPhone?为什么要浪费公司资源去开发什么塞班版本?不能说她是错的,因为当时要同时开发网页版、安卓版、ios版,塞班版四个版本,额外开一个版本的确意味着资源上的额外投入,四个版功能保持一致要比三个版本保持一致麻烦得多。不过我因为她的话还是感觉到很失望。因为她之所以入职就能够随便买iPhone手机,是因为公司在过去服务过数以亿计的用户,从每个用户手里五毛一块地挣钱,于是小厂才变成大厂。而这些用户里的大多数人,当时买不起iPhone,价格对于他们而言太过昂贵了。在她把玩着iPhone,当我刷新HTC手机安卓固件的时候,太多人还在用诺基亚这种功能机,还在用物理键盘在小液晶屏上操作。我认为从现实角度也好,还是从道义角度也好,我们都应该顾念这批人,让他们也能用上我们最新的产品。即便功能机的衰败已经是定局,但是在人们没有完全转向智能手机之前,我们有责任为他们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要轻易地舍弃他们。多年之后我再来反思这件事,我认为那就是一种大公司病的症状。不过,我并不是要批评那位女同事,因为她的想法,她的说法只是症状,并不是病因。真正的病因是为什么公司会引入这样的人?大公司病了,就要内部整顿。整顿的是什么?是人。大换血,大轮岗,大裁员,针对的都是人。那这些人当初是怎么进来的?为什么会进来?一定是满足了一定的标准,满足了一定的要求,那么谁定的标准,谁定的要求?我就不要继续用疑问句绕了,中国人见不得这个,看见三个以上的问号就准备发火。这里不妨把话说得直白一些:公司大了,就会主动招揽一堆驯顺、平庸且贪婪的人。驯顺是因为听话,好管理,服从性高;平庸是不用担心零件跑路,换任何一个新零件就可以继续用;贪婪是因为可以用头衔和奖金轻易地绑死,永远可以用这两样作为指挥棒便利地加以管理。代价就是失去锐意进取的精神,就是失去自我革新的勇气,就是让整个工作氛围充满了对风险的厌恶。大家用无尽的会议和会议纪要,用无穷的流程和规则,伪装出一种规规矩矩、忙忙碌碌的样子,其实公司早就已经在原地止步不前。大家都去做安全的事,都去做省力的事,都去做容易获得上级肯定的事,全力避免一切失败,一切风险,在创世人用斧头劈出来的道路两侧,小心翼翼地用刻刀雕花,乃至于微雕,纳米雕。一切的一切,都归结于如何安全、快速、稳妥地拿到更高的奖金,更多的期权,更大的头衔。
对比当初的一家门户网站,它的网站部号称“中国互联网创业的黄埔军校”。因为从那里走出来所谓“编辑”,所谓“文人”开创了一批新公司,其中不乏有大量的上市公司。当年走进他们的办公室,早上去到了没人到岗,中午不巧去了会看见一堆人围着桌子叼着烟打德州扑克。个个都是刺头,个个都善于闯祸,个个都是桀骜不驯之辈,个个看起来都不够互联网精英,更像是一群草根,一群恶棍,如同恶人谷。但是几年之后,人均离职,人均创业,人均上市,就像是美国的Paypal黑帮。每次看到大公司要治理大公司病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些往事。当初招收了一批温顺而贪婪的羊,如今又要求他们变成狼去捕猎,这件事本身就难以理解。而那些凶残果敢的狼,在过去不断被一次次筛选出去,让他们意识到只能靠自己,只能从最小的地方做起,但一定要自己话事,最终却成为了市场上强劲的竞争对手。所以看到网友评论说,治理大公司病就别下什么文了,应该先从中高层开刀,我觉得这话朴素粗糙却也不乏道理。说全体员工都应该有创业精神的时候,最好自己先体现出一点创业精神,当初有想法就干了,而不是开会。说全体员工都应该锐意进取的时候,最好自己先强忍不适学着和一群狼相处,就像当年和创始团队相处那样相互忍受。而不是为了自己舒服,继续招收一群又一群的羊来。
以前有人说过,想要认识一下公司,看它创始人的脸就知道了。不对的,创始人都是娴熟的演员,去看他的员工群体,他们才是这家公司的真实模样,真实性格,真实本性,这一点很难通过表演掩盖隐藏。狼和羊是肉眼可以分辨的,集体吃草的脸,和各自找肉的脸,完全是两种面相。当然,这一切都很困难,不确定性都太高,潜在的风险和代价都不可控。说到底,发个文最简单。毕竟,所有的创业公司当初都是靠发文才做大做强,打赢95%的死亡率,成为的市场上新霸主。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