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尖叫的小朋友
昨天在候机室听了一下午小朋友的尖叫。没有办法的事,飞机马上要起飞时间了,前序航班还在上一站趴着,飞过来有一千多公里,只能盘在座椅上等。小朋友不管这个,小朋友要站在原地起跳,一边跳一边尖叫。我一下午都没有转头过去看一眼,所以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有限的人生经验告诉我,千万不要回头,千万不要去看,只要小朋友发现自己的尖叫能够吸引成人的注意,那么他们就一定会变本加厉,跳得叫得更凶。
精疲力竭的母亲依然有耐心,一遍又一遍反复阻止孩子:你不要跳,你不要叫。但小孩子这种生物基本上就是一个上了发条的青蛙,在发条的劲头没有释放完全之前,是绝对不可能停下来的。而在那一刻之后,孩子会倒头就睡,事先一点预兆都没有。
许多人在这时候会写一篇小作文发到网上去,讲述小孩子的烦扰和自己内心的焦躁,激发起民众对于小朋友以及家长的同仇敌忾之心。我没有任何困扰,我高兴得很。我一年四季里小区门都不出几次,一出门就是坐飞机跑几千里,心情和一次旅行没有任何区别。其实我观察过不少小朋友,世界上有许多喜欢尖叫的小朋友,也有许多安静的小朋友。无论是哪一种,后来都长大成人,之前的表现似乎也没有影响到后续的结果。你问那个安静的年轻人,说你还记得你当年能原地蹦着尖叫一整天吗?对方只是茫然然后羞赧地一笑。你问那个狂暴的街边仔,说你还记得自己当年是曾经是那么安静的一个孩子吗?对方猛地站起身朝你吐了口唾沫转身就走。人是会变的,事情就是这样。
至于说那些喜欢尖叫的小朋友,有些时候他们只是临时抽风,而我则是适逢其会。小孩子做什么事又不需要理由,哭和笑只是在一转念之间,而且在一转念之间可以变化很多次。我猜想他们只是在练习表情,有些孩子练习强度高一些,有些孩子强度低一些。说控制就有点远了,他们连尿裤子都控制不好,何况是情绪?
另有一类则是和家长关系有问题,小孩子学会了如何拿捏父母。就是说父母一方很早就认定,作为负责任的父母,要对孩子的任何举动都做出回应。把孩子的需求放在最高优先级,可以放下手头任何事情跑过去。于是在小孩子的那一方,虽然他们的智商只有四十几点,但是已经足够他们敏锐地发现了自己拥有人形声控玩具,并且研究出了属于自己的声学---声音越强,声频越高,人形声控玩具反馈越快。
既然有那么灵敏,那么好玩的玩具,为什么不多玩几次?换了是我,我也玩,控制类的游戏,谁不喜欢玩呢?
成人的世界不是这样的。你有许多需求,你提出许多要求,但是绝大部分都没有什么反馈,即便有也不是及时反馈。在成人世界里,所有人都习惯了等待,都习惯了期待落空。尤其是年轻时在某一天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位于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轨道之后,人就学会了等待并轨那一刻所需要的耐心。儿童就是不断嚎叫的吉娃娃,不断耸动身体的泰迪,成人则是极富耐心的狼。
我坐在椅子上那么想着,不禁为那位耐心的母亲担忧起来。今天她对孩子的每一次尖叫都给出回应,永远那么温柔,永远那么耐心,永远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被忽视。但是终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会发现在一个叫做所谓的社会的地方没有几个人会对自己温柔,没有几个人对自己有耐心,也没有几个人会对自己做出回应。
对,这个时候转身回家,妈妈还在,妈妈还在那里,还在给出回应。然而,这种及时回应怕是反而会激发起他的愤恨,因为这种回应只在家里的小世界里有用,并不能改变家门外世界的万一。自己依旧无法得到回应,依然无人注目,就像是根本不存在。而且,如果自己在外面的那个世界尖叫,暴打很快就会到来,家里的人对此无能为力。
所以在网络世界里会有那么多喜欢尖叫的成人,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挨打也算是一种回应,比寂然无声要好。我很欣赏一种父母,他们的孩子一开始也会原地蹦跳,也会尖叫,但是他们很快就和孩子发展出了一套约定。什么暗号,什么动作,什么表情,这时候意味着父母必须给出回应。而在大多数时候,父母有父母的事,孩子要学会等待。如果把每一次请求都上升为优先级最高,那么孩子就得去体会被无视是什么感觉,可以体会孤独地原地蹦跳,孤独地原地尖叫,甚至是孤独地满地打滚。于是,他们要接受用特定方式在特定频道发送特定信息这件事,否则,接收频道会关闭。很多年后,当他们进入成人世界时,得以无摩擦地平滑进入,因为那里的情况也差不多。小朋友在尖叫,飞机也在轰鸣,一架又一架离开。飞机引擎的声音要比小朋友的嗓音响得多,但是不会让人觉得困扰。因为人人都知道,你改变不了飞机引擎的声音,飞机起降靠近时就会有这种巨大的声响。最关键的一点,所有人也都清楚,飞机如此轰鸣,没有任何希望引发你注意的意图。我一直没有回头去看,也没有受到困扰,因为我认为自己面前是大型宽体民航客机在起降,而在我身后是一架微型无人机在呼啸着上下起落,两者并没有多大区别。人在机场,这一切都很正常,你得习惯这里的噪音。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