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体验斋饭
昨天去一处佛学院参访,我是掐着点去的,所以中午得留饭,于是,生平第一次吃到正式的斋饭。这里的「正式」意思是如理如法烹饪的斋饭,就是僧侣们的午餐,不是素食餐厅或者寺庙提供对游客销售的素斋。你可以想象,当我听到吃饭的钟声敲响时,内心是何等欢欣雀跃。由于是正式的斋饭,菜肴在型和味上和外面的素食和素斋完全不同。没有什么素鸡,素鱼、素火腿,素虾仁、素红烧肉,也就是说,厨师绝对不会费心费力把素食食材做成鸡鸭鱼肉的外形,继而追求用食材做出肉菜的口感和味道---没有这回事,就是食材本来的样子,豆角就是豆角,茄子就是茄子,而且没有什么深度加工,基本都是新鲜菜。至于说到味道,我认为相当于家常小炒。说不上是美味,但也并不难吃。不过这也有它的道理,佛教认为吃饭只是为了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如同吃药。如果吃饭激发起人的口腹之欲,反而是一种过失,所以不会是美味佳肴。但也绝对不至于难吃,起码不会做米日勒巴尊者日常维生用的绿色荨麻汤,喝到全身变绿,太过于苦行也不符合佛陀关于中道的教导。
值得一说的是豆干和豆角,烹饪这种事情重在经验。我猜想他们的厨子应该一年到头大量、反复烹饪豆干和豆角,所以对这两种食材的处理做得很好,能够轻而易举地品尝出它们天然具有的香味,口感也不错。看我吃得过于高兴,最后还给我再加了一份。再加一份说的不是小炒,斋饭是食堂做的大锅菜,然后做成自助餐形式,各人自取。只是因为我们远来是客,所以用盘子和碗盛好然后找张圆桌放下,看起来像是宴席,其实就是自助餐变形。给我多加的那一份,也就是去自助餐台前再打一份的事。当然,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大锅炒菜的味道,肯定不如小炒那么新鲜热辣,色香味的色就不要太强求。通常人们认为吃斋是一种健康饮食,但是一顿斋饭我吃下来觉得有几个问题:一个是主食太多。现在是北方的冬季,天气寒冷,人的消耗很大,所以食堂提供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我统计了一下,有米饭、烙饼、菜包还有煮玉米。这其实是不得了的事情,一顿两顿可以,顿顿如此身体哪里受得了?僧侣日常活动有限,除了处理一些杂务,或者是参加行禅,哪里消耗得了那么多碳水化合物?
消耗不掉,根据营养学常识,它们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于是世俗社会里就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只要见到大胖和尚,就说是偷嘴了,偷吃肉了。顿顿大量吃碳水,加上身体吸收很好,人就是会发胖,这个道理很简单,河马、大象也吃素,但是身量照样巨大,也没见瘦骨嶙峋。
斋饭中的大量碳水化合物,除了会造成社会负面影响之外,还很容易诱发糖尿病。每顿饭这么吃下来,人都要忍受高血糖冲击,脾脏忙到冒烟努力分泌胰岛素,报废只是个时间问题。这时候大众又要说话了:「但凡修持有成,怎么会老来得病?」。
另一个问题是盐和油太多。斋菜有许多是结构致密的蔬菜,不放一点盐烹饪的时候没法变软变熟。又因为蔬菜味道平淡,厨师又要加酱油调色增鲜。这样一来二去,斋菜里的盐就多了。昨天我没蹭到早饭,但我猜早饭肯定有各种各样的粥,那么咸菜就肯定少不了。东加一点盐,西加一点酱油,钠的摄入量很容易超标,高血压也就在路上了。
碳水提供的热量是有限的,除非吃到一个惊人量,所以厨师代偿性地使用植物油烹饪,作为一种替代能量。席间我吃了一道茄子,味道固然还不错,但是好味道是因为茄子吸满了菜籽油。素菜加一点植物油相对还好,最可怕的是在台湾,寺庙里的斋菜会提供油炸的面点,而且是甜味的。油脂加淀粉再加糖,供能是充足了,但是碳水炸弹也爆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蛋白不足。虽然说斋饭里不能有动物蛋白,但是植物蛋白还是应该补充一些的。即便是动物蛋白不好用,奶制品其实也是没有问题的。而我在餐桌上放眼望去,都是一片碧绿金黄:西兰花、豌豆尖、豆角、土豆、玉米......想一下,欧洲修道院经常是奶酪著名生产商,这里面难道没有一点道理么?蛋白摄入不足,哪里会有肌肉。肌肉少而脂肪多,那就会变成松松垮垮的胖子,如何健康得起来呢?因此,在席间我又絮絮叨叨说了一通,希望他们邀请一些营养学的专家来办个讲座,介绍一下素食如何搭配如何烹饪才营养全面,才有利于健康。尤其是这种传统的米饭、白面加蔬菜的传统斋饭,其实早就应该做出改变,最起码改为粗粮杂粮都能改善一些。斋饭里摄入大量植物纤维,这是好的。斋饭里都使用原始食材,初级加工食材,这也是好的。斋饭烹饪方式简单,尽可能保持食材营养,这还是好的。然而,高碳水高油盐少蛋白的配置始终是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人家会不会烦我?这人跑来蹭吃蹭喝,嘴一抹还要挑一堆理,这不对,那不好,着实是有点烦人。尤其是劝人喝酸奶吃奶酪吃坚果,更显得多事,人家本身就不太看重所谓「臭皮囊」。但我又认为自己蹭吃蹭喝完了,说一句「多谢款待」感觉哪里不大对,说一句「我感觉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感觉也假得厉害。所以我只能这么说:为久住世间,救度众生之故,恳请善自珍摄,更改食谱。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