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蓝牙音箱选择心得
我的蓝牙音箱选择心得其实一句话就够了:不要上电商平台搜索,不要上电商平台搜索,不要上电商平台搜索。这是因为电商平台上隐藏着一条肉眼不可见的消费引导阶梯,你一开始定好了预算是 500 元,等你一旦开始搜索,平台就会通过相似商品算法推荐,商家就会靠商品详情页介绍,把你一步步引向更贵更高端的产品去。而且,每当你决定了某一款之后,很快你又能发现另一款更好的,更美的,直到你完全无法承受它的价格。
最后,你不得不往回走,买一款你需要咬咬牙才能买得起的蓝牙音箱。但你心头的那颗朱砂痣稳稳地还在。于是,买回家之后第一时间你就觉得有遗憾,忍不住去一想再想那一款完全超预算的美物,放不下,根本放不下---电商平台它们就是这样毁了你的幸福和快乐,你花了钱它们都照样毁。除了电商平台和商家,消费者也是帮凶无疑。习惯网购的朋友都明白,初步选择了一款商品之后,我们一般都会去翻一下商品评论和返图,还会去翻一翻问答区。在问答区里,你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回答:这款产品是纯垃圾,和 XX 相比,什么都不是。或者是:你想要达到 A 效果,这款产品肯定不行,你得去用 B 家的 C 产品。于是,为了看看 XX 或者是 C 产品究竟厉害在哪里,你就得到了路引,通过肉眼不可见的消费引导阶梯继续向上攀爬。消费指引阶梯的全部奥妙就在于不断增加你的选项,让你无所适从,永远遗憾,不停购买升级产品,所以,作为消费者我的选择就是通过不断明确自己的需求而缩小范围和减少选项,这样选择出来的蓝牙音箱自己也会发自内心地觉得满意。首先是使用场景,你得明确自己需要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蓝牙音箱?是放在电脑边上?是放在床头柜上?是放在客厅里?是不是需要带进浴室泡澡?还是打算出游的时候随身携带?场景一旦确定,很多原本看似成立的选择就不成立了。比如说你就是要泡澡的时候听,那么不防水的音箱就完全不能选。再比如说你要带着出去游玩,那么体积和重量大的音箱就根本不需要考虑。而电脑桌空间有限,客厅里可以用的大音箱在电脑旁边能不能找到足够空间摆放,你自然会有答案。然后是个人偏好,你得明确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或者说,你具体用蓝牙音箱来干什么?有的人喜欢听歌,也就是说需要音箱对人声的表现力要好。有的人喜欢听古典音乐,那么对应的音箱要音域宽广,对声音的表现细腻真实。还有的人喜欢摇滚乐或者电子乐,那么就肯定需要一款低音强劲清晰,功率较大的音箱。当然,最多人就是为了听个响,什么声音都不挑,那么也需要一款表现力较为平衡的音箱,起码不要有严重的失真。
现在你有一个具体的场景,还有一个具体的个人偏好,靠这两点就足够可以锁定某一个特定的蓝牙音箱品牌了。比如说喜欢摇滚乐的人会偏向马歇尔家的音箱多一些,喜欢人声的人会偏向 B&O 家的音箱多一些,喜欢强劲音乐又喜欢出游的人那么肯定会偏向 JBL 家的便携户外音箱多一些。选定特定品牌之后,最后就剩下预算一件事。在 1000 元以下,几十和几百的蓝牙音箱听起来的确差别很大。但是在 1000 元以上,价格上几百块钱的增幅,所带来的感知差异并不明显。所以,那种「如果我再加 500」、「如果我再加 1000」,就能够......的想法我个人并不支持。加了也就那样,不大可能有质的改变。而如果加更多,那也许只是为品牌溢价而付费,并没有买到多少实际价值。所以,我个人的原则是:放弃幻想,锁死预算。定了 500 就是 500,定了 1500 就是 1500,别想着再加一点换个更好的,那条阶梯向上无限延伸,靠的就是这种想法。唯一可以破例的地方是服务,就是说,如果官方店或者大渠道商价格要高一点的话,为了售后服务和维修一类的事情,是可以考虑追加一点预算。场景、个人偏好、预算,三者加起来,已经可以把选择范围压缩到一个相对省心的程度,思考这三者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清个人真实需求的过程。一般来说,一旦想明白了个人需求,那么选择上就会相当明确。最后只剩下一个问题:个人审美。即便到了下单之前,它依然会造成麻烦。好看不好看,好听不好听这种事情,相当主观,同时也相当有弹性。
的确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屎状的巧克力,也有很多人只要是巧克力就行。对此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深深祝福,反正我个人是不想在那条阶梯上继续攀爬,我是来买机器听音乐的,不是来爬楼梯锻炼手机屏幕的。世间没有那么多既要又要还要更要的好事,对此我很遗憾,但这就是世界。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