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卦中学习
以前我不大能理解为什么旧社会的人们对相声演员如此鄙夷,为什么会那么看不起能给人带来欢乐的艺人?最近几周看京津地区相声演员的直播大乱斗,我理解了前人。正所谓脸都是别人给的,面子都是自己丢的,怨不得任何人。
除了通过八卦获得一点历史心理学的脚注之外,我个人还有一点别的收获。那就是我发现有相当数量的长期关系,走到后来都只剩下双方相互之间深深的鄙夷。很奇怪的事情,一开始人们都是因为欣赏和喜欢走到一起,但是保持这种欣赏和喜爱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人,相互厌倦,压抑住心底的强烈鄙夷可能才是常态。以前我看过一句话,把这个过程形容得很好:因为误解而走近,因为理解而离开。朋友,情侣,夫妻,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世界不单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而且里面的大多数人都是对付着过。
所以,我就有一个问题:持续地欣赏和喜欢一个人究竟有多难?用这个社会里的流行腔调,很容易说出“做人要知道感恩”之类的话。但要感恩什么呢?感恩一个人一直有优点?感恩一个人一直让人喜欢?这怕是不成立的事情。习惯之力,无可抵御。
无论是欣赏具体的哪一个点,时间久了,就会变得习惯。一旦习惯,就会变得熟悉,因为熟悉,就很容易看轻。既然看得轻了,也就没有了欣赏。而喜欢的情况还要更糟糕一些,所有人都有类似的体验---得到可以轻易地摧毁一切喜欢。无论之前多么喜欢,一旦到手,开心不过五秒钟。人们真正在意的是自己喜欢的人和物不能在江湖上游荡,有落入他人之手的危险,必须落袋为安。一旦落袋,签了名,盖了章,贴了封条,就可以放在博古架上不用再多看一眼。
所有的这些习惯,这些习以为常,这些视而不见,都隐藏着鄙夷的种子。这个社会里流行的话又说:双方都要保持自我成长,任何一方不掉队始终保持适配才是长期稳定关系的基础。相当精明的说法,问题是自我成长指向何方?双方都持续做大做强,那也不过是习惯变大变强,习以为常和视而不见还是会发生。因为习惯和熟悉,一切都已经看过太多,也许反而增加了鄙夷之情呢---你就那两下子,老是那两下子。于是强大可能变成粗鄙,聪明可能变成奸猾,贤良可能变成无聊,至于说可爱呢,可爱在岁月流转中慢慢变馊了。幸好,习惯之力,无可抵御,所以大家继续对付着过吧。我想,这可能还是个自我认知问题。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并不熟悉,那么他所谓的喜欢也好,所谓的欣赏也罢,都是不牢靠的。他觉得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而已,其实他并没有真实的眼光去找见自己真实所喜,他也并没有能力去支付和维持自己的喜欢和欣赏。稍微时过境迁,心念转变,一切喜欢和欣赏就荡然无存。当然无存,因为一开始的基础就不存在,一切都是“我觉得”而已,一切都是“应该那样才对”而已。
古话说:贵易友,富易妻。在今天可以这么理解:人看重的是外部条件,以及外部条件约束下的选择,但并不在乎自己的内心,也不在乎自己是个什么人。所以,地位提升了就要换一批朋友,发家致富了就要换几个老婆。至于说按照这个人的本心本性究竟和什么人待在一起才舒服自在,没有人关心这个,换就是了,换到满意为止。
于是永远都没有满意,只有贪求,贪求之后是攫取,攫取之后是占有,占有之后是习惯,习惯之后是厌倦,厌倦而又无法离开就会产生厌恶和鄙夷。因为极度厌恶和鄙夷而离开之后,继续重复同一循环,直到老到折腾不动,循环终止。我见过许多那种发射鄙夷目光的眼睛,彼时我不止一次忍不住去想:这双眼睛曾经是如此清澈透亮,这眼睛里的瞳孔曾经扩散到最大黑得深不见底,就是这双眼睛曾经映照出一个完美的人,浑身散发着光,甚至自带出场时的背景音乐。然而转瞬之间这一切就都消失了,只剩下略比仇恨低一个等级的鄙夷。消失掉的并非是眼中的光亮,消失的是心光。有一句国外西方传记书里经常出现的句子,句子本身朴实无华,但是每一次读到都能深深将我打动,它说:从此,他们之间保持了终身的友谊。保持一辈子的欣赏和喜欢究竟有多难?大多数人把这归结为运气。我不认为是运气,这是两个内心清明,清楚认识自己本性本性的人相遇。这样的人知道自己是谁,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为对,所以不会习惯,谁见过左手鄙夷自己的右手呢?谁见过左脚厌倦了右脚呢?人真正鄙夷的是自己,起码是过去的那个自己。人真正难于相处的也是自己,很可能就是此时此刻的那个自己。所以,也就总要存在一个“对方”来承载一切。这就是我从八卦中学到的东西。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