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3

他们什么都有,除了林忆莲

 


虽然我已被确认为木耳,耳朵根本没有分辨音质的能力,但是组织上并不愿意就此放弃我(组织全称:Pan-Pacific West Coast Organization of Streaming Music & HiFi Audio Enthusiasts,泛太平洋西岸地区流媒体音乐与 HiFi 耳机爱好者组织,简称 PPWCOSMHAE)。 是的,组织的名字略长略复杂了一些,这主要是为了低调,人们不容易记住才是真正的低调。
组织上对我说:小和,事已至此,不如吃饭不如专修耳机。虽然你是个木耳,但是听耳机也许能让你的听音能力提升一些。以后音箱你就不要搞了,没希望的,请你专心致志用耳机听音乐。而且,一定要从入门级的便宜耳机开始听起,否则还是武功全废。组织上劝你不要自作聪明,又有什么一步到位,直接退烧一类的邪门儿想法。
于是,我遵照组织指示去购买了两条耳机。一条是飞傲 JD10 入耳式动圈 HiFi Type-C 版耳机,售价人民币 59 元(3.5mm插头版便宜 10 块,但我手机没这个接口)。另一条是水雨月的竹 II 入耳式动圈可换线设计 DSP 版 HiFi 发烧耳塞,售价人民币 119 元(无 DSP 版89 元,但我想试试调音)。两款据说都是当今年轻人的新宠,耳机内卷市场百元价位上的卷王卷后。
组织诚不我欺,试了一下音之后我非常羡慕现在的年轻人---刚出江湖,只用 100 块钱就可以买到这种音质的耳机。我念书时,刚工作时,用的都是什么垃圾耳机,什么垃圾音质,但又是什么价格? 
确认过音质,我戴上最便宜的那条飞傲,很自然地点开 Tidal,很自然地打开林忆莲的《野花》专辑,序曲才开始,我眼中噙着的羡慕嫉妒恨之泪就此干涸,因为那段歌词翻译为中文是这样的:
-任由她去哭,因为她是个女人;
-任由她去梦,因为她是个孩子;
-任由雨点撒落在她身上,
-她是自由而温柔的花朵,在野地里生长。
还是林忆莲,只有林忆莲,还有林忆莲。那么多年过去了,换CD,换书架音箱,换黑胶唱片,无论换什么新设备,我听的第一张专辑一定是来自林忆莲。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下意识的选择,可能的答案是自从我在中学时代第一次在磁带机上听到她的那首《灰色》,她就被我放在了一个单独的位置上,和所有香港、台湾、大陆的歌星完全区隔开来。
虽然当时我可能就已经是个木耳了,但那时候的我大概还是雨后木耳,多少能分辨出一点东西来,不像现在,只有一双超市干货区的脱水木耳。木耳也能听出来,那是不一样的音乐,不一样的唱法,还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人通过音乐想要表达点什么。
很快我就知道了她想表达什么---几年后,《都市触觉》里有她的完整表达。我可以这么说,当时我作为一名边陲小城里的少年,关于大都市生活,关于都市人的想象都源自于此,并且后续一直影响我到今天。尤其是她所塑造的现代都市女性形象,独立的,勇敢的,个性的。迅猛的,果决的,潇洒的,坦率的,漂泊无根但并不以为意的女性形象,同样一直影响我到今天。
我认为我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还没有见识过大都市生活,见识过世界之前,因为林忆莲音乐的缘故就已经提前建立起了正确的认知,后续只是去亲身探险并且验证而已。而且,在当时我就隐隐约约有一种感知,林忆莲的音乐和其他流行歌手不大一样。不一样不止于旋律、配器、编曲,而是它们背后一定隐藏了一片更为丰富、广袤、深邃的音乐世界,通过一张专辑里的几首歌可以感知到那个世界的存在。
后来的个人经历证明,她每一样都是对的,都是对路的。
所以我基本上会跳过 2004 年之后的一整段时间,不去听期间李宗盛为她制作的专辑。当然,那些歌让林忆莲变得极受欢迎,极度流行,占领所有的卡拉 OK。但在我看来,那已经不是林忆莲了,而是另外一个陌生人。我所认知的林忆莲怎么可能是一个开灯等浪子回家的小女人?怎么可能是一个把一切都寄托于某个男人身上却求而不得的怨妇?她可是野花啊。
在《野花》专辑里有一首《没有发生的爱情》,讲述在咖啡馆和旧情人相遇,歌词是这么写的:
-再悄望太阳,影子更长,
-从眼内看出了彼此所想。
-碰上是偶然,分开却经常。
-只好将咖啡再一杯饮光。
-又再说句再见,各踏各的方向。
没有什么拖泥带水,没有什么寻死觅活,只有拿得起又放得下,只有真实和洒脱。你说这首歌写的是《东京爱情故事》里的赤名莉香,我一点反对意见都没有。和更早期的《点唱机》一样,林忆莲擅长用轻快的音乐表达遗憾不舍的心情,于是给人的感受就是就是内心真实,珍视独立,保持尊严。和歌曲里的那个「他」,永远是平等关系,永远是互选关系,永远是相互成就,永远是缘尽则散,绝不回头。
李宗盛写的都是啥?我觉得是古风,思妇闺怨,良家妇女没工作,裹小脚又跑不掉。他把一个现代女性改成这样,在商业上极度成功,在我看来是打断了林忆莲原本的艺术道路。
人上了年纪就不爱听新歌,只喜欢在老歌里找回旧日记忆,找回青春感觉。我对林忆莲没有这种想法,我只是单纯喜欢她的音乐,到今天我都是当新歌来听,觉得那就是我此时此刻的都市生活状态,我此时此刻对都市生活的感受。并不是什么老歌,只是她当初太超前了一点而已,在 90 年代就已经窥见了当代人无根无依但是自由的状态。
除了音乐上的探索,除了她的声音能力,除了她通过歌曲的表达,我个人最喜欢林忆莲的一点,是在她当初的作品中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特性:确断。听她的作品,感觉她极度确定自己要的是什么,而且一旦确定就那么放手去做了。无论是对情感还是对生活,作品传递出来就是确断。不像很多歌手,自己都没活明白,还在歌曲里深一脚浅一脚对听众提问呢。为什么我总是可以把林忆莲的歌当做新歌来听,因为现代都市的生活里每一天都需要确断,然后只剩下当下。
这个时代的耳机很好,许多东西都很好。而且坦率说,都要比我曾经体验过的东西要更好,甚至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只不过没有林忆莲,或者我可以这么说,没有林忆莲和 90 年代的相碰撞。于是,没有了野花盛放,也少了许多无根漂泊,更没有那么多不假思索的确断,反而是菟丝子和爬山虎们紧紧抱成一团靠着大树繁茂生长,觉得那才是幸运。
耳机是用来放音乐的,所以,重点应该是音乐才对,不是么?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