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30
自动调焦眼镜ViXion 01排雷
2024-04-29
过度
我的客厅有两组灯,昨天晚上我把其中一组全部从LED灯泡换成了钨丝白炽灯泡,剩下一组是智能灯具,虽然也是LED灯,但是可以调节色温。换好之后,我关闭了LED灯那一组,打开钨丝灯泡这一组---
温暖、模糊、昏暗的灯光轻柔而缓慢地从天花板上降下,北京正是阴雨天,又刚好是周末,抬头看着灯泡里闪亮的灯丝,让我觉得温暖,让我回想起童年,让我内心沉静安详。
LED灯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说太好了一点:节能、明亮、无阴影、智能控制、超长使用寿命,钨丝白炽灯没有一样能比得上。在LED灯光的照射下,后者连影子里都全是缺点。但有一点LED灯做不到,那就是它照不见生活的毛边。
当代生活里的一切都过度了。过于明亮,过于灿烂,过于清晰,过于齐整,过于精致,过于完美,过于受控,过于绿色环保,就像是这无瑕疵的LED灯光。在这种灯光下,我对一切都产生了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没有籽的西瓜,没有瓤的芒果,散发着芬芳的海棠花。
钨丝白炽灯属于前一个时代,有许多的缺陷,更有许多的粗糙,就算是灯光也显得那么硬,在房间里到处投下醒目浓重的黑影。然而它很像是生活本身,生活本身没有经过裁切,没有经过熨烫,更没有经过后期修图,从来都带着毛边,带着瑕疵,带来诸多的不满意,从来不管你高兴不高兴。
生活就是我的猫。当我周末的雨夜打开钨丝白炽灯,房间里笼罩着温暖昏暗的氛围,我坐在客厅地上,听一曲小野丽莎的歌,猫咪走过来,倚着我赤裸的脚板躺下。那一刻我觉得幸福,觉得安宁,但是我也很清楚,也许就在下一刻,猫咪就会毫无预兆地站起身来,扭头便走。猫咪要走近靠着我,她不需要理由,猫咪要起身远离我,同样也不需要解释。而且,这两者之间的转换甚至都不需要什么过度时间。
我可以在手机上养一只电子猫。4K屏幕上,电子猫咪要比真猫还要漂亮,还要干净,还要完美。我点击屏幕,让它叫它就会叫,让它握手它就和我握手,在我招手和挥手之间,它就顺从地走近或离去。我会赞叹它眼睛的清澈,我会赞叹它毛发的顺滑,我会欣喜于它的善解人意,但是我也会觉得没意思,因为真正的猫并不是这样的。在一天24个小时里,一只真正的猫大约有5分钟能够完全符合我的心意,所以那5分钟才分外珍贵。至于说另外的23小时55分,我只能由她去,那是我所左右不了的事情,那是为了这5分钟必须支付的代价。
连日光都不是完美的。入夜需要它的时候,它消隐在地平线下。阴雨天需要它的时候,它躲在云团后并不愿意出来。甚至你仅仅想要拍一张照片,它发射的光线通常要么过强,要么不足,只有清晨黄昏的短暂一刻,才有柔和美好恰到好处的光,和浓淡相宜边界清晰的阴影。
打开钨丝白炽灯的一刻,LED灯光所制造的完美世界消退了。粗糙的生活毛边在所有的地方重新出现,满眼望去都是瑕疵,都是问题,都有改进余地。一切都不够明亮,不够清晰,不够规整,不够准确,但是我没有任何意见。我坐在那昏黄的灯下,感觉世界和我之间再没有隔着一层,没有LED灯带来的那种自己必须再努力一点的感觉,这让我感觉到安然,感觉到自在,在那种充满瑕疵的黄色灯光中,我终于得到了松弛,甚至忘记了去想电费这件事。
今天早上醒来,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语音通知所有LED灯打开。明亮而冷静的光照下来,驱散了睡意,也驱散了暖意。只在灯光亮起来的一瞬,我就和这大城里所有刚刚苏醒的人再无任何区别。LED灯毫无声息,但我却听到了震耳欲聋的马达轰鸣声从大地深处传来。晨光微弱,小雨不停,LED灯照亮一切,LED灯笼罩一切。
2024-04-28
声音游戏
之前有朋友对我说:听觉也需要训练,如果你能听满1000小时高质量的音乐,你的耳朵就能训练出来,从此可以分辨声音好坏,音质高低。我心算了一下,觉得今年达成1000小时的目标希望很大,这样我就又多了一项能力。
但是所谓的“高质量”怎么定义?我去做了一点研究。结论是我们听音乐,全靠喇叭去模拟和还原当初歌曲、乐曲录制时候的真实声音,所以关键是喇叭质量。如果我上拼多多买一对10块钱的喇叭,即便我开通网易云音乐会员,用那对喇叭来播放,效果也就只有一个“糊”字。
所以我买了一套书架音响,刚好可以放在我的书桌上。买之前我看有音响专家介绍说,入门级HiFi音响的标准是3000块人民币,分析了原因,让我很是信服。不过以我的鸡贼,又忍不住去想一个问题:具体是什么3000块?
鸡贼归鸡贼,但你不能不承认我问得很有道理。因为现在市场上一套3000块钱的HiFi音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钱是给了营销、推广和渠道,那我买下来就不是很划算。那么,如果一套HiFi音响五年前、十年前卖3000块,甚至不止3000,由于很受欢迎,得到了消费者的验证,那么厂家势必会生产很多套出来,那么势必到今天都卖不完,那么势必不能再卖3000块。
我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选择:是五年前的3000块钱,还是现在的3000块钱?最后我选择了6年前的4000块,尊宝S801当时是这个价,现在亚马逊上全新一套售价不过是120美金,国内售价高一点,也就1000出头,还可以私信讲价,还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带小功放机的套件。当然,音响专家们也提到了一条购买原则:买新不买旧。我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不过我听完了装作是没听过。
到现在我应该已经听了50个小时以上的音乐,果然觉得耳朵灵敏了起来。小时候我听父亲有一句很粗鄙的话用于形容一个人听力好,说是“10公里之外山头上有只蚂蚁放了个屁他也能听得清清楚楚。”我不说是能听到蚂蚁放屁这种声音,但是对于声音的感知的确比以前丰富了许多。同样的一首歌曲,不管以前听过多少遍,现在我能从中听到更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此外,我也获得了以前不曾有过的体验。比如说用书架音响对着我的脑袋轰,我会感觉声音不是从左右两个喇叭里发出来,不是来自左边和右边,而是来自我的正前方。尤其是闭上眼睛时听人声,感觉像是歌手站在我的正前方,反而是乐器分别从左边和右边传来,各自都有清晰的位置,仿佛是自己正面对小舞台。
发烧音响界把这种感知称为“结相”,有点像摄影界的术语“聚焦”。聚焦是指调整镜头焦点,让拍摄对象清晰成像。结相说的是声音能够给人带来稳定、清晰、真实的位置感,仿佛在虚空之中有一处稳定的音源一样。我于是有点理解为什么会有音响发烧友,为什么他们会在音响上投入那么多钱,因为结相带个人的感觉很奇妙,人就会忍不住去升级换代,希望得到更为真实和清晰的结相。不单要听出人和乐器的位置,甚至要追求声音在反射回荡时带来的空间感。他们不止要听到声音,他们还想听到演奏表演时的场所。
几年前,大概是男人之间相互赠送机械键盘的风潮前后,还有段时间流行相互赠送高保真耳机。所以,我家里还有几套好耳机,但是因为全套设备很麻烦,我听了几天就收起来不用。现在,我的功放机上正好还有个耳机输出孔,我就找出耳机来体验了一下。
又是另外一种感受。如果说音响的结相是来自自己正前方的虚空,那么耳机的结相则在人的大脑里。具体说起来,就是大脑的正中,天灵盖的正下。以前我听禅师引导禅定,说到放松自己的大脑时,禅师强调要去想大脑这里是一片空间,要想象它无边无际。我就很困惑,大脑就是个具体的球,西瓜和冬瓜的区别,哪里来的无边无际的空间?
但是现在我略微有一点理解了。因为从耳机的听音效果上来说,脑袋里分明可以放下一整个小型乐队和一名歌手。歌手就站在大脑中央的白色圆形舞台上唱歌,喉结都会一动一动的。同样的,放上一个满编制的管弦乐队也没有任何问题,弦乐在前,管乐在后。大脑里确乎是存在着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只是我之前没有真实的体验去验证而已。
同样的,我也理解了那些整天耳机长在了脑袋上的年轻人。我理解了他们未必是沉醉于歌词或者是旋律,未必是沉迷于歌手的声线和色相。而是在咖啡店在图书馆在办公室在公交车地铁上,他们可以经由耳机进入一个脑海中无边无际的空间,那个空间可以把外界的一切人和事都遮蔽,只留下他们自己可以安全安心安定地待在这个空间里。他们真正迷恋的,是自己随身携带的这个空间---他们现实生活的副本,精神世界的洞天,如果不是GM级的乘警或者洞玄级的老板,任何人根本无力打破它们。
为什么人们会在耳机、耳机功放、耳机连线上投入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因为在这片神秘空间里听演出是比听音箱更为奇妙的感觉。听音响像是听堂会,歌手乐队在外,随时会曲终人散。耳机提供了一种专属自己的拥有感,歌手和乐队跟着自己走,就在自己脑海里,就像是带着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一样。听耳机的人,获得了一种类似帝王一般的体验,因为在他的行宫里永远有一支宫廷乐队在等待着他的召唤,专属于他一个人,哪怕是嫔妃和孩子都不能征调。所以,他要在脑海里“听”见每一丝气流在牙齿上的每一声摩擦,每一根琴弦的每一次震动,每一位乐手身上的每一条衣褶和他们各自的站位---王就应该如此。、
最后,我忍不住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人们如此投入一个脑海里形成的幻象,这是不是饲养出了更多更强的自我?是不是形成了更大更沉的沉迷?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之前,我又问了自己一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所有我通过耳朵感知到的这一切,究竟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还是大多数人都如此?也就是说,我们听到的究竟是一样还是不一样?我不知道,也许有人可以在留言区告诉我。
2024-04-27
最好的520纪念
2024-04-26
非著名校友
五一假期,朋友的遗孀想要带着女儿去看看父亲的母校。她专门在网上找到我,问我们当初住在哪一个校区,本部南园的哪一栋宿舍,我朋友具体住在哪一间房。怎么会不记得呢,我住在11舍南侧的204,他住在我隔壁的206室,就隔着一道墙。回想起来就像是昨天,我踹开他的宿舍门,把他从破凉席的一堆草里叫醒,大家一起去北园上课。
他是我生平见过的极少数聪明人。我们每天相约去北园,我去做毕业论文,他悄无声息地准备考研。然后我回乡找工作,他考上了北京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然后一步不差地赶上了互联网大潮,一切都刚刚好。我则兜兜转转,毕业后又额外花了十一年时间才终于得以进入互联网。
然后他就毫无预兆地离世了,剩下太太和年幼的女儿。转眼之间,女儿也到了要考大学的年纪,马上就要到我们当初相识的年纪。我想,在这个时节去父亲的母校看一看,看看父亲当年住在哪一扇窗户之后,想一想他从这里一无所所有走出来,一路走去北京,然后安家落户,也许对于孩子也是个激励吧。好父亲不一定需要说话,他们有别的方式和孩子沉默着交流,无声地陪伴,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他们总是有办法。
朋友太太的计划是五一节带着女儿,大家一起坐动车从北京去南京,到了学校看一看,然后转道去朋友在宜兴的老家。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女儿接下来要准备高考,未来一年多没有时间再去探访两位老人家。五一期间的动车很挤,朋友太太说,她们准备好了小马扎,一定要走这一趟。
然而,好容易抢到动车票之后事情进展并不是很顺利。母校现在不允许外人进入,想要进学校参观需要事先预约。朋友太太拿着手机等着开票,结果瞬间预约就已经全满,比当年的双十一还激烈,比她抢动车票还困难。
每个人进入大学校园参观,应该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我还是忍不住更偏向朋友的女儿一点,我希望她能够成行,能够站在父亲当初的寝室下看一眼。或许她还能看到父亲曾经在40°C天气里挥汗如雨的篮球场,那个父亲每天回宿舍都要驻足片刻的报刊栏还在。或许,她站在南园十一舍和八舍之间的小路上,能看见年轻时候的父亲和另外一个鸡窝乱发的胖子,双双穿着拖鞋短裤,手里抱着教科书,摇摇晃晃经过。
有生以来,我没有哪一个时刻像现在这样后悔。后悔没有在之前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多搞一些社交联谊,多在校友会里刷几次脸,这样的话,如果我现在是个著名校友,那么也许我会有渠道去帮她们申请进入学校参观的权限。我知道,这么做对其他申请而没能获准的人不公平,但我不在意公平,不在意因此而来的批评。小朋友能站在11舍楼下,能远远看上一眼,我觉得这件事对于她来说很重要。
可我连这种被曝光,被批评的机会都没有。我是公共生活里的隐形人,我是非著名校友,我没有关系,也没有门路,帮不了朋友的太太和女儿。也许,五一节她们千里迢迢赶到南京之后,只能去到汉口路看一看母校的两道大门,再去到广州路的后门和小粉桥的侧门,隔着围墙想象一下11舍的位置,想象一下我朋友的身影,就像是隔着阴阳两界。
我想,我所能做的事情唯有去见一次小朋友。坐下来和她说说我记忆里的朋友,她的父亲。建筑物和地理对她应该没什么太大帮助,而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心脏里,还保存着她父亲的一部分。父亲骤然离开,给女儿留下了一个拼图游戏。父亲离开了,但是在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心里,依然留有关于他的碎片。在她即将展开自己的独立人生之前,我作为碎片的持有者,应该去找她报到,帮助她完成拼图游戏的一部分。我们所有这些碎片持有人,这些非著名校友,都应该帮助她完成这张拼图。一张不那么完整,不那么真切的父亲拼图,也许也足够微笑着望向她,帮她照亮前路,不需要她未来再一次次往返北京南京去找。拼图她可以永远随身带着,就像是她的守护天使。
Update:
2024-04-25
当老板要做网红
2024-04-24
慢慢想,好好说
近期热门博文
-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我的音乐设备,不过在一开始,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为什么是它们,这比介绍它们是什么更有意义。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省得留言区里爹们纷至沓来:这个是垃圾,你为什么不用...... 在我的五感之中,味觉最为敏锐,视觉最为孱弱,听觉位于中间偏下的...
-
刚刚数了一下,我现在有大大小小 11 个葫芦。窗台上放着 8 个,电脑桌上放着 3 个。没事站在窗前看风景的时候,顺手拿起一个搓揉一番。写字卡住了,或者等电脑处理图片,伸手拿起一个又搓揉一番。 哪怕是在两年前,如果你让我去买几个葫芦玩,我怕也会翻个白眼:难道你觉得我就...
-
就我自己的观察,周围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焦虑孩子的。焦虑健康,焦虑成绩,焦虑就业,焦虑心理,焦虑恋爱婚姻......我又不好说什么,说了就是「你不懂」,说多了就是「你凭什么」。 但我我懂一点人,我也懂一点观察生活,碰巧情商也不算高,所以总可以口无遮拦。 ...
-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
继汉尼拔医生、齐木楠雄之后,昨天我已经启用我的第三套网络头像。一套两枚,一枚打算用于我的朋友圈,一枚已经用于网络世界。 用于朋友圈的头像是「揪心版」,T 恤配字为:失败固然可怕,但是朋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用于网络世界的头像是「杠精版」, T 恤配字为:与其反思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