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2

租房的尊严


我听到一个很奇怪的说法:租房没有尊严。

持有这种说法的人理由有很多:房东总是会扣押金,房东随时会收回房子,房子出问题自己就处于两难境地,在租来的房子里内心总是觉得不安定.......于是,这样住着觉得自己没尊严,一切都要仰仗房东的鼻息。

我觉得这种想法应该是源自很早之前房地产商的一种巧妙营销,它成功地进入人的潜意识,把自己和房东变成对立关系,把租房和个人尊严绑定,这样的话,买房等于自主,自住房等于有尊严,终点就是买房。

好在很久之前我就没尊严了,因为我一路都在租房。在香格里拉租,在昆明租,在丽江租,在北京租,在深圳租。在那么多年里,我没有真正体会过自己拥有一套房子是什么感觉,即便是在我名下的一套房子,我居住的时间也很短,体会不到什么叫「拥有」。如果真有什么尊严存在的话,这些年在不断的租房过程中它也应该消磨殆尽。

其实不需要租房,去一次北京上海深圳的繁华闹市,就站在街边看一小会儿,尊严就消失不见了。对于我而言,那是 2008 年的北京瑞士公寓对面。当时我和朋友从富隆酒窖出来,夜色阑珊,眼前的街道上跑过一辆辆上百万的车,对面的高层住宅楼每平方米价格我一年的工资都够不上。你告诉我,尊严在哪里?尊严此刻可以用在哪里?颈椎上吗?

帝都用这些实物,用它们你这一辈子都高攀不上的价格,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向上的箭头,指引、鼓励所有人向上攀爬。这样,等有一天你进了豪车,那么你就可以从里往外看到所有街景,而街上的行人却无法透过车窗玻璃看到你。等有一天你住进灯火通明有管家服侍的一梯一户,那么你就可以从落地窗俯视这城市的夜景,而这城市里的大多数人需要极力抬起头仰望才能看见你家窗口的灯火。

这是你的家,你的所有物,你人生的奖杯,你拉开窗子朝下面撒尿,尿液还没有来得及抵达地面,就被风吹散成细微的水滴。对,在向上攀爬的逻辑里总是隐藏着一种不会公开讲述的快意:你因此得以朝着楼下撒尿。

我没有顺着箭头指引的方向走,我对于向上攀爬的动力不足。但帝都有一点好,那就是包容,它允许各种在其他地方会被排斥、讽刺、打压、惩罚的各种神道怪物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租房当然也是其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做个无恒产却有恒心的人更是一种选择,人数也不少。


这些年来不是没有朋友劝说过我。房价上涨的时候劝说:再不买就更买不起了;房价下跌的时候劝说:再不买就买不在历史低点上了。我知道他们都是出于好意,不过他们并没有觉察到其中隐藏的规训:你是我们的好朋友,你应该按照我们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我们有自己的房子,你也应该有一处,大家要一样才好。

大家要都一样,我们就不会在北京遇见。我会在昆明买航空小区的房,一套接着一套,关上买完再买长水,就像是肚腩上的肥油和脖子上的颈纹,一层再摞上一层。
我交过房贷,我认为那才是没尊严。我把自己的未来抵押了,然后十年二十年不敢离职。不但不敢离职,在职时连大声说话都不敢。我买过那么多东西,商家都是那么客气周到。只有买房,你要去求,在售楼处求一套,在公积金中心求房贷,去银行求按揭方案。我觉得相比较而言,所有的房东都和蔼可亲。尤其是在北京,房东似乎更担心我停租搬走,可能因为我是个好租客。

一个人没有动过念头去置办恒产,那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租客。我没什么个人要求,租来的房子,怎么都能过。我也没有什么不满意,觉得这里要改,那里要修,租来的房子,又不是我自己的家。房东最担心租客改房子,转租约,开 party,毁设施,这些事情在我身上都没有。记得我在北京倒座庙租了第一套房,一周之后房东来敲门,进来问我:「你没事吧?我见过那么多租客,为什么你来了之后整天房间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我能怎么回答?因为我热爱睡觉。

我没什么要求,反倒是为了自己住得舒适一些,经常性地维修房间里的设施设备,保持所有设施设备稳定运行。可以这么说,当我离开一套出租房的时候,它的大体状况应该比之前要好。我是不想置办恒产,但并不意味着我是流氓无产---反正是租来的房子,所以就可劲地造,似乎这样可以把房租赚回来一点一样。

所以我和大多数房东都相处融洽。我尊重他们的房子,他们觉得那是尊重了自己,也就反过来尊重我,于是我们双方都保持了尊严。唯一难看的时候是每年续租的时候,大家就价格会拉扯一番。但大多数时候都还好,极少感受到「这是我的房子,你得听我的」,或者「这是老子花钱,你得顺着我」。这些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疫情期间大家都不容易,明年的租金我给你减一点吧」。

我认为租房也是有尊严的,不过要看是什么尊严。基于钱,基于房产的尊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那么就总是容易感觉到没尊严。基于人自身,基于个人选择,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那么尊严和平常时候一样,都是自己赢来的。当然,很多人觉得手里如果能牢牢握住点什么,这样才有尊严,那是他们的想法,我完全可以理解。不过依照我的个人想法,在这个尘世上我们都是过客,都是流星,你很难说我们能够真正「拥有」什么,也不大可能用这种「拥有」作为依仗,更不用说用它来作为内心安全和满足的保障。

我想说,如果你能接受其实我们什么都无法拥有这一点,其实很多麻烦和烦恼也就不复存在。我就很安心做个租客,安心自己在帝都没有任何恒产,也就没有关于尊严的问题。如果我现在买了一套 40m²的房子,那倒是马上会出来很多尊严问题,比如:我为什么住在别人家厕所的面积里?换成 140m²也一样:我为什么住在别人家的一层而已?要这么讨论尊严,哪里会有完结的时候?


------


2025-08-01

今天不出门


上个月 23 号我出过一次门,然后就在家里待到了今天。回想刚来到北京的时候,拿了工资掰着手指头算账,其中有一笔交际费总是令我皱眉。现在好了,一周难得出门一次,别说是交际费,连着装费都不需要考虑---在家里两套葫芦岛产的睡衣换着穿,还要什么着装费?一套衣服不到 50 块,穿三年连线头都没开,猫咪还喜欢趴在上面睡觉。

我朋友说我是睾丸酮分泌严重不足,懒得反驳,又没见头顶的头发重新长出来,怎么就不足了?不过心态的确是改变了,那种日落之后必须出去晃一圈的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悄然熄灭,然后就开始喜欢待在家里,觉得这么待着自己很幸福,在一个小世界里自己玩耍。

这里并没有i 人 E 人的那一套。有一次在朋友家聚会,席间来了一位新朋友,大家饮酒闲聊半晚,畅快异常。散场出来打车的路上,小 V(AKA.杨川生、永不磨损杨钢蛋)很惊奇地问我:「原来你没有社恐,原来你也能社交啊?」多新鲜呐?我当然没有社恐,我只是单纯不喜欢出门,单纯不喜欢社交而已,又不是这些事情我根本不能做,或者心存畏惧。

待在家里是我的选择,人活一辈子,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这点选择权么?在我看来,更多时候是人们不得不出门,不得不见人,不得不社交。有生活压力的因素,但也有自我强迫的成分。就像是我刚到北京的时候,觉得初来乍到,如果码头不全部拜一遍,人际网络不架一圈,就感觉哪里有点不对,心虚得厉害。

但随着内心越来越平和,越来越自由,去掉那些自我束缚和生活中的不得已,人就会逐渐恢复他最自然的状态。我最自然的状态就是待在家里,安安静静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当然也有一些人最自然的状态是在人群里,谈笑风生,引发所谓思维碰撞的火花,这也是有的。但我秃,就无需碰撞,我可以自反光。

吾与所护身语意三门之压制与束缚悉皆松散解脱。

我想,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多出门走走,多去见见人。因为见过足够多的人之后,会有一天突然意识到:在自己的生命中,没有那么多人需要去见,没有那么多人会发挥作用。有三五好友,能够提供一种内心上的稳定感就足够了。重点是大家长期维系一种稳定的人际关系,于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走钢丝就感觉腰上系了一根安全绳。意识到这一点,再选择进入人群吸取精气,或者待在家里不出门,才算得上是一种真正的个人选择。

虽然我不确信,但我猜测到了最后可能并没有什么「安全绳」,不过好消息是可能也不存在「钢丝绳」。他人不是我们理解的那样,世界也不是我们理解的那样,一切总是会变来变去,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十年前我为之奋斗,想要努力进入的未来世界我已经抵达,你也同样已经抵达,现在你目睹的一切和你当初的想象都一致么?我反正是没有预见到今天的模样,我甚至都没有想过我会养猫,我会整整一星期待在家里,更不用说用 Ai 绘画做视频一类的事情。

面对未来的时候,人总有许多期待,于是也有了许多焦虑,觉得非要走出门去,非要去做点什么事情不可。不走出门,不做点什么,这一天感觉就是荒废了,就像是吃饭没有来一碗米饭一样,缺乏安全感。但未来并不在我们的想象之中,对吗?世界也并不在我们的预测之中,对吗?生活的走向也不总在我们期待之内,对吗?

既然如此的话,没有那么多非此不可,也没有那么多必须前往的处所,那么多必须去见的人物,通往未来的门票不在那里,也不是通过找寻可以获得。事情就是这样,日落之后你就得和你自己待在一起,在人群里你依然是和自己待在一起,到了最后你还是得回到你的巢穴里回到黑暗里和你的想法独自躺下,那我只是跳过了这些过程而已。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