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生日快乐,和菜头先生(2025)


今天我满五十周岁。

人不是一下子就跳到五十岁,但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老去。此刻我对五十岁还没有多少概念,因为日子是一天天过下来的,变化也是一点一滴逐次降临,于是我很难觉察自己其实已经变了那么多,觉得自己只是刚刚从昨天走来。

这个昨天可能是1990年夏天的那个中午,我从昆八中骑着自行车从五一路的大坡冲下来,在十字路口的小杂货店一口气喝完整瓶橘子味的亚洲汽水。也可能是在 2000 年冬天的那个傍晚,我醉醺醺骑在马背上从纳帕海吃完烧烤出来,周围白雪飘飞,栈道上只有马儿的铃铛在响。

所有这些事情就在昨天,虽然我早已经没有一口气喝完一瓶冰镇汽水的铁胃,也不敢再次尝试在海拔 3400 米以上的高原喝醉,而且是在大雪里骑马。但这些事情都曾经发生过,而且一直都那么鲜活,以至于我总以为一切都没有过去很久,以至于我可以不用去思考我现在究竟有几岁,应该做什么事情才配得上这年纪。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50 岁是一个大到无法想象的岁数,我也无法想象什么是老去。记得我还是个小学生,午睡时和父亲玩过一个游戏:父亲伸平手掌,让我捏他手背上的皮肤。捏起的皱褶需要等一会儿才会慢慢平复,他说:「这就是老,等有一天你也这样的时候,你就老了」。然后轮到他捏我的手背皮肤,手指才松开,皮肤就立即弹回原位。

今天早上才起床,我偷偷捏了一下我的手背,还好,和之前的无数次一样,还能飞速回弹。

如今我真正到了五十岁,感觉要比四十岁的时候好很多,比三十岁时更好,三十岁的时候焦虑达到巅峰,之后就是逐渐变得自如自在的过程,对于年龄增长和逐渐成熟乃至老去可以平静接受。就像是一个愤怒急躁的人,有天终于看到「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句话,于是一下子彻底松弛下来一样。人会因为还那些自己没有见到的那部分世界而倍感焦虑,但是也会因为见到的越来越多而逐渐释怀。

一般来说,很多人在五十岁的时候会报一遍自己的病历,就像是百战返乡的老兵脱开上衣向乡人展示伤疤。也会总结回顾自己的人生,在唏嘘感慨中隐藏着微妙的自得,于是最后一定会给出一些人生教益。这两件事我都不想做,我是连续写作者,在过往的文章中我已经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大部分重要的事,没有必要在生日时再说一遍,就像是个酒后饶舌的老头子。

抛开那些往事,抛开那些自我,此刻我想很认真地说一些话:

生命是一段漫长而奇妙的旅程,无论人正处于哪一段,都无法预知自己将要前往何方,也无法断定自己就是个怎样的人,会有怎样的人生。从小我就是个做事没有长性的人,我也没想到自己从 2000 年开始,在网上一直写到了今天。我认定自己是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性格保守谨慎,我也没有想到我会从国企辞职,更没有想到我会去创业,而且不止一次。

站在我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分别眺望前方,曾经的一个个我无法预料我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如果我回到过去告诉他们,我会在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不单养一只猫,而且会成为猫奴,他们大概会惊掉了下巴。但生命就是这样的,不是么?许多预料之外的事情,许多自认为不会发生的事情,许多自己坚信不可能是自己会做的事情,不止会发生,而且会改变自己的人生。

我曾经为什么才是好的人生选择,什么是对的人生选择而苦恼焦虑,觉得不同的选择带来的结果天差地别。我也曾经坚信某一种人生才真正值得过活,某一种生活才会让自己真正满意,坚信必须去努力实现才有可能获得人生幸福。现在呢?现在我认为生命是一条河流,是河水选择了我,不是我选择了风景。随着河水一路漂流,一路相遇一路分离,一路得到一路失去,我要的幸福就在这无尽的流动之中,而不是在某一段河道,也不在于某一种流速,也不在某一处转瞬即逝的风景里。

因此,我不会再去想类似「等我六十岁的时候会怎样」一类的问题。「会怎样」三个字里包含了某种期待,某种认定,然而河流带着继续漂流,并不会按照我的想法流经我认定的地方。我也不会去想「为什么我现在会是这样」一类的问题,因为紧接着就是难为自己:会更好?还是会更糟?怎么才能更好,如何才能不糟?河水流淌,涛声阵阵,除了保持游动没有答案。

奇妙的人生之旅带着我前往未知的下一站,今天我还在这里敲击键盘,唯一能够的证明的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无论你是个什么人,你都会拥有独一无二的人生,你会实现部分梦想,但不是以你期待的方式;你会失去部分拥有,却不会如你想象中那么严重。在其中你会和所有人一样,都要经历起伏得失,欢喜悲愁,然而因此结出的果实只是你一个人的,无人能够分享或者体会那果实的滋味。

因此我们也许可以这么去看:整个世界如此广袤,但它只是你生命之流的背景。人生就是这段旅程拍成的电影,过去无法回溯,未来不可预知,你坐在整个宇宙中唯一的一把椅子上,看这部专为你一人拍摄的电影。这就是我在我这部电影进行到第 50 分钟时,想要对你说的话,也是对我自己说的话。无论在第几分钟,请相信你自己有一部精彩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值得。

生日快乐,和菜头先生!



------


2025-11-04

赶稿



今天正文之前,先分享一篇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文章,你有时间的话也可以读一读。即便不想读的话,看看里面的图片也是很好的:

「什么破晚霞,还美成这样」

以下正文:

昨晚耗时 2 个半小时,我赶在约定的截稿日期过去之前,赶完了五千多字的约稿。很久没有赶稿的经历,敲完最后一个字发送 Word 文档过去之后,我对自己的轻松程度感到有些惊奇。

在21 世纪初那几年,我曾经为报纸和杂志写过不止一次专栏。要求其实不算高,文艺副刊要的是 800 字随笔,一周一篇,但是要写满一年 52 篇。体育媒体要求日更,但仅限于著名杯赛的决赛阶段。那时候我感觉很痛苦,脑子里回荡着前人对我的提点:「不要接专栏,接专栏容易把手写废」。于是,我越发感觉到任务沉重,内心痛苦。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许你已经知道,我在《槽边往事》日更,有时候不止一篇。还有那么几年我每日双更,《槽边往事》要写一篇,得到的专栏还要写一篇。然后,这样的日更是以年来计算,回想起来我也不知道是如何做到的。

到了昨天这种截稿日,我要从日常写作的千字文切换为五千字的长文,并且赶在午夜之前如约交付。如果是在过去,我会感到许多压力,许多不适,感觉坐在电脑前是一种残酷的折磨。要喝茶,要洗澡,要倒立,要走来走去,要换好几把座椅,要专门去找一款合适的写作软件或者编辑器。但昨晚我只是在八点半的时候处理完这一天里大部分需要完成的事,然后坐在电脑前直接开始敲击键盘,从标题开始,一个字接一个字,一口气敲完那五千多字。

无论是多么艰巨的任务,也无论这任务多令人犯愁,人都是会适应的。

说起来很好笑,周更 800 字时候我所感觉到的压力和痛苦,相比日双更四千到五千字的时候,反而要更大一些。任务越轻松,感受越痛苦。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于我周更 800 字的时候,以为这就是一个写作者的极限。而我日更半万的时候,已经不假思索地接受了日更,接受了自己一天可以写那么多字,每天都可以找到新话题,哪怕是命题作文。

在小马过河的时候,人家对我说「手会写废」。在老马识途的时候,我感觉这和手没有多大关系,和具体的人有很大关系,和一个人有怎样的心有莫大关系,和这颗心认真相信什么有极大关系。

心有什么变化?以前我的心在接受稿约之后会聚焦在两件事上,一是事情有多难,二是写出来如果不好别人会怎么看我。然后就会产生畏惧和回避,就会想尽办法拖延时间,靠截稿时间来督促动员自己。现在我的心只会聚焦在一件事情上:写什么,我甚至都不去想怎么写的问题。至于说写出来别人会怎么看我,如何评价这篇文章,我早就不关心了。

因为一方面我很清楚,自己写得是否满意和读者是否买账之间没有必然关联;另一方面,没有一篇文章可以让所有人同时满意,有一部分人喜欢,有一部分有所得就好,还有一部分人会批评,那就由得他们去了。为了防御批评而写作,那不是我的初衷,我也不打算那么去做,更不相信那么做了会有任何成效。

你可以说这是厚脸皮,我并不会反对,因为我也是那么想的。经验告诉我,任何时候只要去思考诸如「会不会有人识破我写作水平不行」,「会不会有人看完认为我已经江郎才尽」,「会不会有人非常严厉地挑战我在文章中的观点」之类的问题,内耗就立即会开到最大功率,占用所有脑细胞,导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我很早就学会了不去那么想,保持足够的厚颜无耻。厚颜的意思是说,为什么是你来看我写的文章,不是反过来呢?可见我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刷子,但我可以继续刷下去,这才是重点。无耻的意思是说,不满意的话你来写就好,我也可以做批评家的,而且我的个人历史证明了我作为批评家和评论家的时候,要比普通刻薄要恶毒得更多,连唾液都有腐蚀性。

近些年我在厚颜无耻上又稍微前进了一点点,那就是明白了个人限度的存在。无论是我所想,还是我所写,都在个人限度之内。当然,我自己日拱一卒,努力拓展提升一下这个限度是有的。但这并不妨碍限度的存在,而且它的拓展提升也没有那么快,需要非常耐心,需要非常持久,才有纳米级的改变。

明确了自己身上存在着个人限度,事情反而会变得很简单:既然我是在这个限度内做事,只要我的发心是好的,纵然思考不够深入,表达不够周延,文字不够漂亮,这些都没关系。我做到我当下所能做的,尽了心意就好。想说 100 分的事情,真正讲出来只有 80分,我可以接受,70 也成,不行 60 分也可以对付。有 80 分的能力,却想着写 100 分乃至 120 分的文字,那我是绝对不肯干的,我不过是写字而已,又不是在搞什么竞技体育项目,更何况我也不对自己抱有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的期待。

当然,我内心深处也有一个隐约的猜测:当一个人写得足够多,足够久,那么人们会允许他胡说八道,对他的文字也变得不那么挑剔,这可能是老黄牛都会有的福利。继续以一牛之力耕地,不要糟蹋了这种宽容就好,不要想和边上的拖拉机比较就好。这样的话,我就总是可以顺利赶完稿。



------


2025-11-03

痛苦的教育


我的老师说:「希望菜头他能够经历足够多的痛苦,这样他可以升起必要的厌离心」。听到这句话,我认为它是很美好的祝福,甚至是这一年里我收到的最美好的祝福。

虽然我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尽量压缩日常生活中的事项,但我依然还是有很多乐子,还是有很多沉迷,我觉得那都是乐,从未觉察它们其实都是苦。我还有一些极为在意的事,因为这种执着而不间断地受苦,但依然紧抓住不肯放手,就像是某种本能。

推想老师的用意,他是希望我接受来自苦的教育,从中获得觉悟,因而得以从诸多自己制造的理念、羁绊,以及大量的「必须如此」里解脱出来。正确的厌离心一旦生起,那么从我心上延展出去的无数根触手就可以被干脆利索地斩断,不再不断试图牢牢抓住些什么。接下来,内心也许会因此而变得澄明一些,诸多烦恼和痛苦也会随之脱落。

这和传统的「痛苦教育」不大一样。我惯常听到的「痛苦教育」重点在「获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的目的指向成为人上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重点在于得到「成」;吃一堑,长一智---重点在于得到聪明。因此,我观察许多人时发现这种痛苦教育并未带来多少智慧启发或者内心快乐,反而因为期待中的所得迟迟不到,而让人陷入到更多的痛苦,更多的怨恨中去。

痛苦教育要想取得功效,我想在一开始就要接受两个设定:无论世事世人此刻令你多么快乐,最终都会变成形形色色的痛苦,不要幻想存在某个可以让自己永续快乐下去的对象。然后,当你感受到形形色色的痛苦时,即便难以忍受,艰于呼吸,也要努力同时顾念别人,相信其他人此刻也在承受着形形色色的痛苦。于是,你对自己的同情和怜悯,也可以同样分在他人身上。

能做到第一点,任何苦就没有白受。个人的贪爱,个人的执着,一次次被证明会带来痛苦,那么这种痛苦迟早会教会人放松,放手,不要再继续抓取。能做到第二点,自己和他人就不再是敌对关系,自己此刻的苦并非源自某人此刻的乐,自己所损失的并非刚好就是某人的所得;不认为自己此刻的苦才是苦,别人的苦则是活该自找,或者干脆就无视。

相信下一次一定会走运,相信自己才是那个唯一的受者,那么经历再多痛苦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因为人还是会下注下一次,有下一次就一定再受一回苦。因为人还是会觉得自己独一无二,围绕这种特别要安排种种造作,然后这些东西都会无法避免地崩坏,于是就陷入了更深的苦恼和苦痛中去。

为什么孩子打碎一个杯子,有的父母会立即暴跳如雷,而有的父母会立即带着孩子离开满地碎片,转去继续去做别的事情?区别在于怎么看待那个自己花了钱,花了时间,好容易弄来的杯子。是觉得它就必须永续存在,永远按照自己的心意在桌子上闪闪放光,还是觉得在任何一个下一刻它的破碎都是可以接受的必然结局,不值得为这个结局停留片刻。

为什么说同情心不是一个道德要求?因为一个人唯有通过认识他人的痛苦,认同他人痛苦的感受,这种共情最终才能真正作用在自己身上,帮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如果认定自己是世间唯一的那一个受苦的人,如果进而认定他人没有苦,或者他人的苦不如自己,那么这人几乎要遭受数倍的苦痛,而且伴随着这种想法,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幸福人,他的痛苦感受就不能止歇。没有人能强制谁必须产生同情心,因为同情心最终指向自己,一个不想赦免不想理解自己的人当然没有同情心,但自己也因此被永远困住。

因此,我理解了为什么痛苦在人世间经常有两副面具。一副是因为执取而产生的失望蓝脸,一副则是因为自私冷酷而常常显现出来的愤怒红脸。要么世界和世人都辜负了自己,要么就是世界和世人都在针对自己。

我想,我不会祝其他人经历足够多的痛苦,因为经历痛苦不必然地导致个人启发和自我觉悟。我祝福其他人能够经常性地得到自己想要的快乐,哪怕这种快乐在我看来脆弱而易逝,根本不足以安然躺在上面。最后,我祝福所有人都有可能通过某一次痛苦,或者某一种痛苦,从中真正领悟到一点什么,让自己得以走上痛苦最终止息的道路,就算只有一次,就算只有一秒钟的闪念都很好。

作为写作者,最后我个人建议试试去写点什么。一旦写一点什么,从他人那里很快就能收获失望,好处是失望和痛苦相比要轻微许多。那些惧怕痛苦的人,也许可以从失望开始,慢慢习惯世事世人总是不会如自己期待那般对待自己。如果你不因此而生气,也许接下来就可以尝试一下正确的痛苦教育,或许心的转变也会随之一并发生。



------


2025-11-02

AI又吹泡沫风


我怎么感觉人类的心态在年头和年尾完全是两回事呢?新年伊始,那就人人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情绪高涨,空前乐观。时近岁末,那就变得悲观沮丧,内心充满忧虑,对眼前的一切充满怀疑,总觉得未来埋了一颗大雷,自己正在无法自控地一步步走过去。

这两天关于 AI 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泡沫一说,已经从网络世界感染到了我的朋友圈。做互联网的,做投资的,做开发的人,都在讨论本轮 AI 潮是不是巨大泡沫这个话题。这时候我才想起,我还欠着一篇 5000 字的长篇稿件,内容是如何在 AI 大潮下做个人。人间的悲欢果然不同,他们在忧虑宏观上的巨大泡沫,我在为 5000 个字犯愁,为万一真有泡沫,万一泡沫真的爆炸,我那篇文章就会彻底报废而犯愁。

我去翻了一下历史文献,关于 AI 泡沫这个话题并不新鲜。最近的一次集中讨论是今年 8 月,OpenAI 推出了 GPT5,因为效果不如大家预期,那时候就有一轮关于 AI 是泡沫,泡沫要爆的讨论。但是远没有这一次热度高,因为 10 月底的时候,著名科技杂志《连线》和著名评论杂志《大西洋月刊》都下场,发文讨论泡沫问题。有重磅媒体的参与,人们的关注程度就和以往不同,时间又接近岁末,清算日接近,人们是会比较关注负面的讨论。

这种太大,太宏观的话题,加上结论太过黑白分明,太过尖锐对立,以我可怜的大脑算力,基本上不可能得出什么个人结论。我可能是个短文专家,可我不是经济学专家,也不是泡沫预测专家。不过,我个人倒是对 AI 泡沫的支持方和反对方的论证方式比较有兴趣。

支持本轮 AI 热潮就是泡沫的诸多论点之中,我最不喜欢的一个是用 AI 热潮比附上一次互联网的.com 泡沫破裂。因为.com 泡沫当年破裂过,AI 热潮和当年很类似,而 AI 热潮眼见着有泡沫产生,那它就会和上一次一样,重复一遍当年的过程,有人甚至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

不喜欢因为这是经验主义,在历史中找一个类似事件,然后套用在现实上,最后得出结论是必然重演。几遍不能重演,起码事情也会前后押韵。类似的论证方式容易说服人,人就是经验主义的动物,但说服与否和真实正确与否完全没有关系。

我比较喜欢的论点是 AI 投资占比已经占到了美国 GDP 增量部分的 92%,这起码是个硬数据,起码是陈述了一个事实。然后从这种论点出发,真正有意思的事情才会发生......

同样是面对这一个数据,这一条事实,有的人立即解读为 AI 劫持了美国经济增长,说明其他行业都一蹶不振,说明其实经济整体不行。一旦这个亮点也熄灭,那么带来的连锁反应会是惊人的。但也有人立即解读为和所有科技力量突破时候一样,资源会集中在最头部的突破方向上,这样会加速技术进步和变革的到来,于是超越之前的生产力提升就会到来。

是不是感觉到是两种人的相遇?一种人是年尾人,另一种则是年头人,两种人面对同一个事实,立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解读,进而产生想法,而同样的事实都可以被他们用去证明自己的观点。

又比如说互联网上有一张图,内容是Bloomberg 总结的 AI 巨头之间的交叉繁殖现状,有网友把它翻译为了中文:



这张图的内容来自财经报道,所以应该是个事实。事实就是巨头们透过复杂的相互投资,相互购买,形成了一个密切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团。但同样是面对这张图,有的人看到的是风险无限高,比如说下重注的甲骨文,可能在一次打击之后整家公司就会飞灰烟灭。而有的人则从这种抱团中看出了系统的坚韧性,认为抱团能够更有效地抵抗任何波动。很自然的,也有人要反问:既然都没事,也没泡沫,大家那么着急地抱团干什么?都在创造新的天量融资记录干什么?巨头们之所以集体那么做,是不是已经看到了什么?

现在,你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我所说的「有意思」了?同样的数据,同样的图表,同样的事实,落在不同人眼中会有不同的解读,然后得出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且同样的事实和证据可以被双方各自用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起来也都很顺滑,没有多少勉强之处。

所以在年末看完那么多突如其来的讨论之后,我的总体感受是大部分人都是经验主义的信徒,少部分看似在严肃论证的人往往又是观点先行---他们的心中先有了一个结论,然后围绕那个结论去找证据,去解读证据,把一切数据和事实都朝着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方向进行诠释。

而那个结论之所以是结论,原因是个人偏好。有人偏好认为是泡沫,会破裂,这种偏好后面是人类对于风险根深蒂固的恐惧之情。有人偏好认为没泡沫,或者泡沫不会那么快破裂,这种偏好后面是人类天生的贪婪之心。受这种情绪和这种心态的操纵,人很难摆脱自己的欲望,站在相对可观的额角度分析事物,恰如其分的运用数据和事实。

不止如此,这种偏好还会随着人的处境变化而变化。一个已经在大潮中获利的人,他会支持没泡沫。一旦他决定获利了结,保住胜利果实,那么他在结算收益的同时,会立即站到相反的一方去。因为如果在他空仓之后,AI 浪潮还在一波接一波上涌,那么他就是个踏空的傻子,唯有真的出现泡沫,泡沫必须爆开,他才能心满意足地抱着银行户口睡去。

我自己对于 AI 泡沫的想法是这样的:首先,我要承认我根本不懂什么是泡沫,对于它的程度判断,爆破时间点预测,都超出了我能力范围之外。基于这一点,那么我看过的讨论越多,我就会变得越发困惑和迷乱。因为每一篇讨论,每一次论证都会反复激发我内心的恐惧或者贪婪,而不是帮助我冷静思考,这就越发让我难于判断。

既然在宏观上我缺乏判断,那么我就只能考虑一些琐碎小事。比如说我日常使用的 AI 模型,看看背后的公司运转情况如何?假设真的有泡沫破裂的一天,它的产品服务机制和营收结构能不能保证它存活下来。这样的话,无论有没有泡沫,都不影响我未来每天出图。如果还能出图,意味着我还能继续顺利更新,那么起码这家公司在一个点上存在可以运行的商业模型。

至于说媒体的说法,我觉得媒体为了制造影响力有些时候不够厚道。比如说《大西洋月刊》这一次给出的结论是:无论AI 成败都是输---AI 泡沫爆了,那就是华尔街的金融动荡,无数纸面财富消失。 AI 成了,那就是大量工作岗位消失,人类因为自身的创造而使得自己人陷入困境。我想,这种结论除了给读者增加无法释放的焦虑之外没有别的用处,如同黑暗史诗,如同希腊悲剧一般的黯然结局,对这个世界和世人而言又有何益处呢?

不过我倒是从中得到了释怀---如果「成败都是输」就是这一轮 AI 热潮的命定结局,那我就不需要再去操心任何事情了,不是么?中午到了,且让我加个菜,点一杯泡沫红茶。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