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3

当下的反应


很多读者可能会很失望,因为他们来到这里想要搜索我对当下热点问题的文章却没有结果。还有的读者留言说:请问你对 XX 事件的看法是什么?有些读者很含蓄:你知道 XX 的那件事吗?

迟到了,他们迟到了。在十五年前,二十年前,来我所在的 BBS,来我所开的博客,一定可以看到我的时评文章,一定能看到我对当下事件的反应,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被网友视为「公知」。当「公知」在网友口中变成「死公知」的时候,我就逐渐减少类似的表达,直至彻底沉默。

一开始的确有怨恨,甚至很幼稚很好笑地觉得读者「不珍惜」。后来我逐渐明白,「任何一个人都会领受与他想法行为选择相抵当的命运,他人无法干预因果」。我也逐渐理解,和观点理论相比,身体的感受才是真实的,才会真正让人发生改变。当然,具体是什么落在自己身上,那也是命运的一部分。

所以我没什么好说的。一个观点,一个立场,一篇评论,它们所能激发的思考极少。事实上,它们都是某个人思考的结果,更多人只是喜欢直接来拿结论,比附在自己身上,以此证明自己的聪明或者是远见。在借胸毛贴胸口之外,还可以把它们作为武器,在网上打得昏天黑地。「昏天黑地」这个词我很喜欢,它好就好在「昏」上,一早就暗示了打到昏天黑地之后,双方会变成一样的人,想法类似,行为类似,只是观点上尖锐对立而已。而观点没那么重要,人的行为才表征了他是个什么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发生观点上的 180° 掉头,这种事其实一点都不难,因为向左走向右走都是相同的逻辑,相同的话术,各自沿着自己的方向左向右延伸到极处,就会相遇,共同形成一个漂亮的圆。

后来我连这点怨恨之心都没有了。那也许是一个早上,又或者是一个黄昏,我突然从「每个人都需要领受相抵当的命运」这一点出发,推论出我其实不对任何陌生人担负责任,大家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绑定---在那一刻,我立时得到了解脱---所有的一切想法,感受,思考,基于此得到的观点、结论,都只和我自己有关。我不需要让第二个人知道,我更没有义务去教育、改变、塑造第二个人,告诉对方什么才是对的---别人有别人的路要走。大家在路口相遇的时候聊两句是可以的,但是路途之上只会有自己。而事实上,大家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根本遇不见。

许多人看起来会朝着同一个方向通路很长一段时间,感觉上像是两根平行线,那不过是一段而已。然而,如果倒回去看,大家在出发点上就存在根本差异。由此延伸出来的路途,在最终可能完全在两个方向上,但并不妨碍途中会有一段时间平行。这段平行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于是大家相遇的机会渺茫,相遇时也并没有多少交流印证的动力。在网络上人为制造这种相遇,所谓的观点碰撞,所谓的观念交锋,本来就是个幻觉。对着马桶撒完尿用纸巾擦一下那么小的事情都无从建立习惯,根本无法改变收枪就走的习惯,遑论对人世对生活的看法?

现在我已经不去想强烈对立构成一个圆这样的事情,我重新考虑「当下的反应」这件事。当下发生什么,当下就要给出什么反应,这似乎是一种生物本能。但是,当下的反应通常是可疑的,因为它都不需要时间,不需要思考,依靠本能、习惯、经验就可以瞬间做出反应。我觉得时间太短,没有思维的参与,这种反应更多是情感上,是个人偏好上的,不大可信。

这就像是我为什么做不了测评博主一样,每次在我推荐之间,我会自己先用过很长一段时间,而不是用一次放下就开始写文章。记得以此我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款产品,因为它是天天都会用到的东西,我在连续使用了一年之后才终于下定决心推荐,然而这时候我才发现那家厂商之前就已经倒闭了。那我当然做不了测评博主,厂商最需要的是新品上市的那一周那一个月出测评,促进销售,对我这种等到产品凉了之后才做反应的写作者,没有任何正常理性的营销部门会批准经费。

我不需要做当下的反应,我甚至认为这种生物本能应该加以抑制,转为专心的观察和感受,先去搞明白一件事:这是什么。至于说我什么感受,我什么想法,我什么观点,这些事情都可以暂且放一放。它们肯定立即就会产生,但是可以放一放,不需要它们当下就跳到前台来,不需要我顺着它们引导的方向去思考。

面对当下的人,当下的事,立即拿到一个对应的观点或者说法,我现在认为没任何意义。理解这个人,理解这件事,靠当下观点是远远不够的。相反的,这种即时输出的观点是思考的休止符,似乎拿到了一个答案事情就此就已经圆满解决。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历史总在一再重复呢?为什么人们总是在提出相同的问题呢?不是上一次,上上一次,上上上一次就已经拿到答案了吗?为什么这一次依然要问:你怎么看?

金鱼的命运就是问:你怎么看?因为它的记忆只有七秒,它在七秒内就必须拿到和自己当下反应的对应解释,决定在七秒结束之前大声赞同或者激烈反对,然后进入下一次同样的轮回。

所以我没看法,也没评述,我不做当下的反应,我也不需要人众当下的拥护和反对。我倒是相信人很难改变,我相信人只会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我相信每个人有能力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且这件事情他人直接给出结论只是在帮倒忙,因为这只会让他习惯于不加思索地拿来或者停不下来地借贷,最终依然一无所有。
在漫长的时间里观察人,观察事,在每一个当下问自己:这是什么?我何以产生这样的感受?我何以立即产生这样的想法?这当然会耗费很多时间,当然会效率低下,但我又不急着要答案。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