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1

无根者的养老讨论


朋友在大都市创业多年,有天跑来问我关于养老的打算。听他的意思,是想去一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三四线小城市。我跟他说,你仔细想一想就知道,其实我们是没有多少选择的。具体原因是这样的:

当初如果我们不离开家乡,那么我们现在已经在家乡进入了复杂的本地关系网。逢年过节,迎来送往。婚丧嫁娶,次次出席。我们欠别人人情,别人欠我们人情。我们还别人人情,别人还我们人情。从日出到日落,我们为网内的人做事,网内的人也为我们而奔忙。
于是,我们可以在本地养老。即便我们衰老了,我们身上还有看不见的关系网在保护着我们,保障着我们,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种种便利。并且,我们在这张网里的价值并不像技术或者技能一样,随着年岁老去而衰微,反而可能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但是你我没有选择成为本地人,甚至在我们漂泊创业的大都市里,我们也从未真正在这里过一天本地生活,更不用说是和本地人本地社区建立任何深厚且密切的连接。我们如此生活二十年,三十年,如同寄生在大都市里的无根植物,其实和本地一点关系都没有。随时可以留下,随时也可以离开,没人真正在意。
而要过上这种生活,条件其实相当苛刻。我们是无根的植物,对于环境的依赖甚于任何其他动植物。为了确保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最起码 1)我们需要高度安全和高度秩序化的环境,否则我们的大量时间精力会被浪费在维护正常生活所需要做的疏通路线上,不得不和一帮邪魔外道打交道,做交换。
2)我们需要有高度的文明程度做保障,生意上需要可以信任契约,技能和人力上需要可以相信市场,审美上需要多元和社会包容,社会生活中需要有规则和法律可以信任,如此才能活得下去,如此才能活的自在。
3)我们需要把自己高度异化,变成所谓的现代人。终身不断学习,不断适应变化,不断从一个行业走到另外一个行业,不断追寻着金钱、技术、人才、机会的流向,从一地奔赴另外一地。长期停留一处,这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所以,我们既然做了无根的植物,请问根据我们存活的苛刻条件,养老的地方难道会有很多选择么?如果此刻你我的选择就那么有限,为什么会觉得养老的时候就会突然多出许多选择了呢?就会认为只要有钱,有头脑,可以随意选择一个三四线小城,从此过上悠然的生活了呢?
有没有考虑过一种可能:在那些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家族势力盘根交错的小地方,一个年老体衰,但是看起来又衣食无忧的外乡人,就是一顿丰盛的宴席呢?因为这个人看起来没有任何自保能力,活在小城里,却按照大都市的习惯,用雇佣和购买的方式解决生活里的问题,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连个本地科长的电话都没有。
这不是一种幻想,考虑当下:那些在大都市远郊租用农民小院试图伪装过上田园生活的人,他们在和当地村民的纠纷中,哪一次不是灰头土脸,断尾求生?那些搬家到世外桃源的风景之地,想要开个客栈开个酒吧的人,他们在和当地人发生冲突时,有几个保全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随意全身而退的呢?
我们都看错了大城市,​年轻时以为它是梦想之地,以为它是应许之地。但是到得头来,​大城市把我们改造为只能在这里生存的人。在大城市之外,​全都是土地,以及扎根在土地上的人。在大城市之内,全都是空中楼阁,你我只有在这里才能成为无土栽培的植物,​在日光灯管和空调吹风口下欣欣向荣。
只有古人才会有那种往返穿梭于城市和乡村的幸运。在国都工作时拥有三进出的小院,外出有车马软轿,等到荣养回乡时依然有良田桑树和鱼塘在等待着自己,可以做一个自给自足的乡绅,同时并不会失去本地的​人望。这种进则为将为相,退则恬然自养的田园牧歌式梦想,得以成功运行的原因并不是诗意​或者品格,而是实打实的现实利益。
​你在国都三进出的小院,就是你乡人在此处的客栈。你的许多次出行,为的是​给他们在当地谋求利益。所以你能走得出去,最后还能安然归来,田园​依旧。如果你做不到这一切,那么你在回乡之后要耗费银钱,兴建族学义庄诊所,给乡人提供现实利益,或者是走访县城,拜会官员,为乡民争讼争利。如此牢固绑定,你的田地才有产出,你的桑树才能变成丝绸,你的​池塘才能四季提供鱼获。
我们是可以为乡人设计App,还是​可以帮他们做农产品直播?我们在大城市里一早习惯的谋生手段,那种现代化精密分工下的某个环节上的工作技能,​在小城市毫无用武之地,小城市里要么全做,要么别做。我们在大城市里所过的那种生活,以及那种生活方式背后的一整套支持系统,在小城市根本就不复存在。那么,养老的“养”字,又从何说起呢?
是的,你曾经奔赴过,挥汗过,流血流泪过的大城市,你作为无根的存在从没有一天想过它是你的永居之地,你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没有停止过思考何时退出或者逃离的问题。随着你年华老去,你迫不及待地想要远远逃离大都市,正如你当初迫不及待地逃离你的乡村,你的市镇,你的小城一样---再一次认为美好​就在彼处,认为还有一处桃花源在等待着你,可以在那里带着你的荣耀,带着你的金钱,带着你疲惫的肉身,换一种生活,换一种节奏,喝茶看云,然后安然老去。
不会的,你并不真的有这种选择。你来到大城市为了明天而奋斗,当你此时此刻站在当初想要的明天里,那么你就再也退不回去了,你会在这里衰老,你还会在这里死去。你拄着拐杖在街道上蹒跚前行,身边匆匆经过的都是那些双眼充满欲望的年轻人,背着双肩包,穿着冲锋衣,踏着运动鞋,​和当初的你一样奔波在路上,奔向明天。这时候你听见《加州旅馆》​里的那句歌词在耳边悄然奏响:
We are programmed to receive. 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

2023-08-30

拒绝新闻的生活

 


今天早上我7 点半起床,洗脸刷牙,给猫咪打针做早饭,再给自己沏一壶茶​喝上。现在是 9 点半,我已经喝着茶读完了一本书,在微信里对亲朋好友分别做了针对性的推荐,现在打算和你聊聊这本书​里谈到的话题。
当然,​在一开始你不会关心这本书,你只关心一个话题:为什么你能读那么快?因为我属于那种在当今社会里还依然拥有专注力的人,​所以我还具备阅读长文和书籍的能力。如果换了另外一个人,在这个早晨和我一样起身开始一天的生活,现在他已经不知道打开过手机多少次,浏览过多少条消息和短视频,当然不大可能​专注地读完一本书。
我今早读完的这本书叫做《拒看新闻的生活艺术》,原书标题不是这个,而是《数字生活的艺术---如何放弃新闻,掌控信息洪水》​。作者是瑞士人魯尔夫.杜伯里,他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开宗明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拒看一切新闻,过充实人生。


按照杜伯里的观点,除了调查记者的长篇深度报道,和详尽细致的新闻背景分析,所有的新闻无论是报纸还是数字媒体,都不需要看。而且,不单不要去看,更要把看新闻视为一种​毒瘾加以主动戒除。
我知道当你看到这些观点时,会产生强烈的反对​。如果你是新闻从业者,​那么情绪简直会被瞬间点燃,直接上升为义愤。相信我,在我阅读这本书的序章时,我的感受和你一样。但是读完头三章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赞成或者反对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本书启发了我,让我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去审视新闻,并且迫使我在大早上就开始思考,​新闻的本质是什么,新闻和我究竟有什么关系?
在我看来,如果一本书能够向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能够让我主动去认真思考一点什么,​它就属于那种难能可贵的好书。至于说它的观点是否偏激,是否大逆不道,​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书读和不读之间没什么区别,读了也不过是水过鸭背,​一场春梦了无痕,别说是思想上有所触动,记忆里​留痕都很困难。
《拒看新闻的生活艺术》这本书出版于 2020 年,​不算是新书,​而且不算是大书。全书​只有 240 页,还有大约一半是附录,严格说起来算是一本小册子。我建议你去找来看看,无论是找寻还是阅读,相信都不会耗费你太多的时间​。
我之所以会推荐你去阅读这本书,主要原因是我赞同作者关于​生活的理解。就是说,新闻里的世界,和你所生活的那个世界,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关于新闻的渴求,资讯的渴求,完全是一种习得性的匮乏---你并不是先天就需要它们,你的生活也不真正需要它们,它们是一种人为培养出来​的瘾头。
虽然你我都是没有受过专业新闻训练的普通人,但是普通人凭借朴质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关于新闻也能得出一些朴质的感受​来:
---某国发生地震,某国元首访问友邦,​这些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它们当然是世界新闻的头条,但是我知道或者不知道,我现在知道和一年后知道,​和我有什么关系?​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某一家名人,结婚又离婚,离婚又起诉,起诉又上社交媒体吵架,这样的新闻铺天盖地,每天都会​怼到眼前来,避无可避。这样的新闻提供了什么​真实价值?​提供了什么信息量?​对于我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
---新闻总是​给人一种感觉:资讯知道得越多越好,不知道就会​产生和他人相比的某种劣势。那么,这个社会上最成功的人为什么不是​新闻人和知识分子?​他们明显掌握了最多的资讯。这个社会上最赚钱的为什么不是股票交易员和股评家,他们明显对股票知道得​最多?那么,我知道那么多资讯真的会让我处于某种竞争优势之中吗?
---当新闻向我推送各种人间悲剧,各种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图片和视频,​有些新闻看过之后会让人长久地陷入抑郁和痛苦。新闻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消耗了大众的同情,那么,对于​新闻消费者的心理有什么帮助呢?当一个人目睹一种困难,深受刺激,但是又无力做出任何行动,提供任何帮助的时候,无力感产生的痛苦和抑郁也就挥之不去,​那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呢?
---新闻承诺说要展示新闻事实。那么乌克兰战争已经持续了一年时间,双方的宣传机器已经​开到了最大马力。拜各种无人机和头盔摄像头所赐,任何一辆坦克被击中,​在媒体上都可以看到起码十条不同角度拍摄的视频。任何一队士兵倒下,同样也可以得到这种数量的​视频。一年时间看下来,可以看到无法计量的摧毁和杀戮。一年时间只看其中一边的新闻报道,感觉是已经累计消灭了上百万的敌军---那么,为什么真实世界中的战线依然犬牙交错,战事依然胶结绵延,并没有任何一方取得视频里​表现的那种压倒性优势呢?
新闻事实在​哪里?
《拒看新闻的生活艺术》一书中,对于这些普通人的素朴想法、朴质感受给予了肯定​。没错,事情是这样的,​并不是你学识低、见识少、不够专业,所以你就是感觉错误。并且,这本书针对​所有这些感受,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受,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对于作者的解答,你可以选择赞同或者反对,​你可以选择接受或者拒绝,这都是你的自由。在任何一个国家,当人们看到作者宣称新闻业的实质是广告业赞助的娱乐业这一定义时,许多人大概都会怒不可遏,觉得这是何等狂悖无知​的说法。但我认为,这恰好是一个​很不错的思考起点。
这些思考会让我们重新去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判断新闻对生活里的人和事有什么价值,重新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自己的时间才不至于虚度一生,以及重新思考自己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态拥有​怎样的人生。
生活里有太多我们不假思索就接受下来的事情,也有太多我们习以为常就认定是必然​的行为。《拒看新闻的生活艺术》在这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支柱下松了松土,于是曾经的庞然巨物​也就立即摇摇欲坠了起来。我认为这种摇摇欲坠是好事,坚固的成见一旦崩解,就会显露出后面真实的​世界来。而这种内心澄明的感受所带来的平和喜悦,如同哑子食蜜,​虽然口不能言,但是满心欢喜。

------

2023-08-29

鬼画符


因为希望读者们能找寻到内心的安宁,我曾经推荐过一本《观呼吸》​,也因此惹来一些小麻烦。这本书我自己读过,买了送朋友,自己​又反复读过电子版。在微信读书里,​我对书中的一句话做了标记。
这句话出现在全书第五章《练习》​,内容是介绍观呼吸之前的准备工作​,它说:​“如前面所说,坐定,并且把慈心分送给所有人之后,深呼吸三次。”我在“并且把慈心分送给所有人之后”下面划了线,并且写下这​样一行字:
“一本书里,多少人鬼画符一样到处画满了下划线。而真正重要的地方,居然是空白。那么,我来作为第一个在这里划线的人。这句话如此重要,以至于没有了它,就没有任何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禅定”,
可能从我使用微信读书以来,还没有哪一条笔记下面的留言比这条​更热闹。许多人因此感到不高兴,甚至不高兴到跑去社交媒体,专门发一条谴责我的程度,比如说:
“在微信读书上看到了一本书里和菜头留下的笔记,说你们画的都是鬼画符,只有我画的这句才是本书的精髓,怎么那么自以为是太把自己当根葱了吧,令人作呕。”
我想,一个人非常生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他们是在用这种愤怒强调​自己的正确,反驳他人的谬误。既然他们如此强调,我就回去又看了一遍《观呼吸》和我的​笔记,​结论是我没说错。
因为如果一个人很认真地阅读过《观呼吸》这本书,应该注意到德宝法师​曾经修订过这本书。现在市面上通行的版本是他写的新版,在新版里他特别说明自己加了一章《后记》​。《后记》​这一章的标题就是:《慈心的力量》。
那么,这个人也应该注意到在这篇《后记》的第二段就有如下的句子:​“没有慈心,我们修行正念将永远无法突破渴爱,以及坚固的自我感。”
当那些在书中不断划线的人,看到我把他们的行为称之为“鬼画符”的时候,立即感觉到不高兴,​这种不高兴不就是渴爱的体现么?他们如此划线,渴望的不就是他人的赞誉和肯定么?​从来就没有预期过他人的批评么?这种不高兴不​也是坚固自我感的表现么?因为这些线是我画的,有人批评说这些线是鬼画符,那么就等于是针对我自己,​所以我立即要反唇相讥,质问对方算哪根葱---
所有这一切,不正好说明我当初写下的话没有​问题么?在《观呼吸》一书里划了那么多根线,并没有帮助他们平息心头瞬间升起的怒火,那​他们观了什么呼吸,又正了什么念呢?书里写得很清楚,简直如同预言:“没有慈心,我们修行正念将永远无法突破渴爱,以及坚固的自我感
当我写下那句话的时候,​我说的是一系列事实:1、这本书里的确有许多人划了许多根线​;2、​我划线的那句话在我标记之前,没有任何划线​;3、那句话从《后记》可以看出,慈心的确是《观呼吸》最核心的法门,和正念​并驾齐驱,相辅相成。
《观呼吸》这本书我赠送给了我的朋友们,其中有些人很感兴趣,按照这本书的教导去做​了一些实践。然后回来找我,向我分享​心得和体会。只要是有人愿意实践,并且愿意来问我,我都会反复​提醒对方:你先把你学到的技巧,你的个人感受放在一边,请你一定一定反复读一下《后记》​。慈心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如果你没有慈心而上座,坐多少天都不会对你有任何实际帮助。
这不是我在教别人,​这也不是我个人的发明创造。如果阅读稍微广泛一点,就会知道德宝法师他们所教授的所有法门,无论是观呼吸还是观心,无论是不净观还是白骨观,所有这一切的基础都是​菩提心。对于初学者而言,这里的菩提心就是指世俗菩提心,也就是德宝法师​所说的慈心。
不理解这一点,或者是不接受这一点,所有的正念练习,禅修练习​不过是某种心灵体操。如果对自我的执着没有丝毫松动,一个上座时心心念念地想着​:我要通过这一座让自己变得更富裕,让自己变得更美貌,让自己变得更聪明的人---那他何必来打坐呢?去搬砖去整容去吃鱼头不是更直接​吗?何苦来呢?
也有人在上座之前会发菩提心,​如此祈愿说:末学为三世十方众生离苦得乐​而上此座。并且想象这样的慈心在一念之间遍及三千大世界所有众生,乃至于​微尘。于是他会怀着一颗柔和的心,无论从事各种修行都会顺遂​,心中也不容易升起杂念和​欲望。这和怀着一颗充满“我要”的心上座,完全是​两种效果,两种结果。
我看过《观呼吸》里划线的部分,要么是一些人生感悟​,要么是一些具体技巧。​前者是把一本修行的书当做心灵鸡汤来读,后者是把一本修行的书当做是心灵体操训练手册来读。所以我说是鬼画符,因为这样的划线法从未把自己当做是训练的对象,从未考虑过自己训练的​着眼点是改变自己的内心。这样的人,当然在看到“慈心”两个字的时候一扫而过,觉得根本不重要,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盘腿,学会了挺直脊柱,学会了数呼吸的4种不同方式,自己已经学会了。
觉得“鬼画符”三个字具有侮辱性,觉得我的说法充满傲慢,​我完全能够理解。毕竟在这个时代里,人人都习惯他人顺着自己说话,尤其是所谓的名人大V,他们​更有义务去愉众和娱众。话稍微说得不入耳一点,砖头棍棒就漫天飞来。像我这样直接批评的人,​被人戴上一顶傲慢的帽子已经算是轻的了。
但我并不在意。我是哪根葱一点都不重要,是章丘大葱还是本地香葱​都没所谓。我这种葱能够从一本书里找出精要和窍诀,告诉他人​不要错过重点,那么​有点辣味也实属正常。没有这点辣味,我就不得不像是对待我的朋友那样,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强调到对方偶尔实践一次​转为相信为止。我只是​根葱,又不是孙大圣,哪里有许多毫毛分身,可以每个人身边站一个抱着头反复说?
有读者曾经对我说,观呼吸对于自己的睡眠很有帮助,​观一会儿就能睡着。也有读者曾经对我说,观呼吸没多大用处,上座的那几分钟​内心能够平静,下座之后内心依然故我。今天这些文字就是我的答案,​你没有慈心,当然就不会持续地保持专注和精进。你的心不曾改变分毫,那你的人也不会改变分毫,你所面对的世界和世人自然更不会改变分毫。好像我又说了让人不高兴的话了?那我还有更多​呢:​
其实我一直有个怀疑,那些喜欢划线的人,​怕是不大真的喜欢阅读---现在,又有谁的自我感觉到受伤了?

------




2023-08-28

理想的写作环境

 


我想过很多次,要去一个有山有水有树​有日光的地方写作。在那里,要有一张厚实坚固的木质桌子,有一把可以支撑腰部安放手肘的椅子,然后还需要一扇宽大的窗子,好让我看到​外面的风景。

在那样的地方,我认为我每天可以写一万字。

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去过那样的地方,​没有在那里写出过一个字。现实是我已经有三年没用过任何桌子,只有一个宜家买来的垫子。我在沙发上打个盘腿,把垫子放在大腿上,再把​电脑放在垫子上,然后开始打字。笔记本电脑又叫膝上电脑,在我这里​它严丝合缝地符合这个名字。

我也的确有两扇窗户,​只是外面没有风景。​阿姨来过,窗前就挂满了衣服。在那些衣服的间隙里看出去,除了高楼就是更多高楼,​一直到高楼占满天际线。我从未想象过我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写字,但我​每天就在这里,和我​理想的写作环境没有半分相似之处。


想象在别处写作是个逐渐扩大的过程,从眼前的桌面开始,我一点点往外想象。先是桌子,然后就是水光蔓延,在水光的边上渐渐生出山色,在山色的顶上​铺开白云和蓝天。最后,还要在树林里安排几声鸟鸣,遥远而清晰地传来,带着泥土和​树叶的芬芳。

真实的写作是个逐渐缩小的过程,从一整个放满各种家什的客厅开始,我慢慢只能看见面前的电脑和茶几,然后地板和茶几开始虚化,只剩下​电脑屏幕。最后,连电脑屏幕也变成了背景,我只能看到闪耀的光标和不断弹出​的字符。我不感觉到渴,也不感觉到累,我只感觉有一条河流在我面前横过,我要抓紧时间在每一朵浪花上​敲下一个字,​万万不能让它中断。

我从未放弃过那个理想的所在,我相信会有一天,我能坐在那张桌子前面,面对一池水,一群山,一壶茶,随心所欲地写下​任何我想写的文字。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并不妨碍我在沙发上盘起腿继续​写上几百万字。我并不因此而感到失望或者沮丧,​也从未认定我应该在怎样的环境里写作才更为合适。没有应该,只有​如此。

我在雷鸣电闪的时候写过,我在四邻装修的时候写过,我在宿醉难消的时候写过,我也在​身患重病的时候写过。从来没有说过:因为今天天气不好,因为今天噪音太强,因为今天我头晕目眩​,今天我发烧虚弱,所以我不能写。我都能写,因为天要下雨,邻人要装修​,那是他们的事,想写字那是我的事。因为头晕目眩,高热不退,疼痛难当,那是我肉体的事,想写字是我心灵的事。对此我一直分得很清楚,​然后我也经历过这样的锻炼。

对于我来说,写作不需要​所谓的良好环境。我在飞机上写过,在火车车厢连接处写过,在街边咖啡馆的小圆台上写过,必要的时候我甚至可以在手机上敲​出一千多字。我不是很在意环境,因为我不认为环境会有意​帮助我,或者是有意妨碍我。环境并不关心我,它想要嘈杂那就会嘈杂,它想要安静那就会安静。所以,我想写就写,我也不关心它​在干什么,这样大家彼此​互不干涉。


真有一天,我去到理想中的写作环境​,大概也就会欢喜 5 分钟。在欣赏完毕之后,坐到桌前,打开电脑,世界还是会慢慢缩小,所有的湖光山色都会消失,只剩下眼前跳动的光标和弹​动的字符。真想写字就会这样,除非我想要坐在那里表演写字,那么​周围的风景对于我而言才意义重大。

有些人必须在逼仄恶劣不得舒张的环境里写作,有些人必须在窗明几净风光如画的环境里写作,我认为这都带有表演的性质。他们彼此估计不愿意交换场地,对于前者而言这会剥夺他因为苦难而带来的荣耀,对于后者而言这会​影响他因为闲适而带来的风度。

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能写那么多?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不大挑写作环境,也不把环境当做是自己的盟友或者敌人。于是,我承认存在理想的写作环境,​觉得要是能去到那里写作会很不错。同时,我也不在意我现时的写作环境好或者坏,和理想环境相比高或者低,只要能让我完成每日的​写作就行。

我曾经​说过我的看法:写作是高于人的。于是就有读者很愤怒地写了长篇留言来驳斥我,认为人​自身才是一切的源头。我想,那么他大概会花费人生中很长的​一段时间,去找寻依山凭海的所在​,才​能安放好自己,才能让写作去服务于自己。他会那么反复地说,他会​一再描述那个美好的所在,他还会一刻不停地抱怨​自己的现在。直到年华老去,他真有机会去到那么一个美好的地方,那一刻他却会迟疑不决,因为一旦去了,他就失去了这些年没能写作的​一切理由。

​对于我,这不会是一个问题。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欢欢喜喜地写。就如同无论在哪里,对于​抓着头发想今天写什么没有任何帮助一样。更何况我现在还有 AI 工具,我可以画出我任何想要去写作的地方,然后在 0.01 秒之内就可以想象自己正坐在那里,皮肤上甚至能感受到日光的温暖和​山风的清凉,这是属于作家的特权。


------

2023-08-27

有些时候你得自行点破

 


​一些人做事,一些人跟在后面总结,这是世间的常态。比如说画家负责画画,负责探索新风格新技法新表达,这就有了​名画。知识分子在后面跟着总结,给风格起名字,给画家定流派,分析​这背后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这就有了艺术评论和艺术史。
但你我都不是伟大艺术家,我们身后也没有什么人站着,随时关注我们的一举一动,试图从​里面分析点什么东西出来。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得自己做事,自己总结,兼任两种角色。在众人还不明所以的时候,自行点破。
​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我用AI 绘画已经一年多时间了,读者从最初的反对、质疑、挑衅,变成了现在的习以为常,没事还​下载一张拿去当头像,或者作为朋友圈的背景。我天天画,读者天天看,​逐渐熟视无睹,于是已经很少有人会特地跑来问:你想通过这张画表达什么?
其实我还真表达了一些东西,只是大家都没有觉察而已。你回想一下,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是不是​画过很多张小姐姐?肯定是有印象的,每次画小姐姐,留言区都会有人​说像某个女明星,又或者是像自己的某个熟人,这证明大家都看过。
不过你发现​一件事没有?我画过女武士,女探险家,女宇航员,女机甲师,女骑手,女巫师,女画家,全部都是独立女性,她们出现在画面之中,都在从事专门之事,而且全都是主角​。​你意识到了吗?我没有画过女保姆、女服务生、女下属、女助手,以及所有传统上认定的女性社会角色。那么,我的这种选择或者偏好,是不是传递了某种信息​?
​然后你发现没有?我画的所有小姐姐​,基本上都只有她自己一个人。她在酒吧,她在海边,她在房前,​她坐在沙发上。她周围围绕着花,围绕着树,围绕着海,围绕着着风,围绕着猫,​从来都显得很自在的样子。在所有的画面中,所有的小姐姐都可以自己一个人那么自由自在地待着​,并没有依偎在谁的怀里,并没有伸出手要求援助,并没有戴着围裙端着托盘拿着奶瓶,​就她一个人。那么,我的这种​主题和画法,是不是传递了某种信息?
最后你发现没有?网上用AI 画的小姐姐,很多作品都会凸显小姐姐的身材,​着力描绘她们的性感。或紧身,或裸露,或绑缚,把女性的身体描绘成某种物件,类似器皿,类似玩偶,然后满足男性用玩赏的目光去​观看。而在我这里,曾经有过类似的​画风么?我记得只有过一次,画的是一位小姐姐坐在​码头上,背对画面,面对大海。风从海面上吹来,她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我还专门写了一句话,说这个画面很美,但是​有物化女性的嫌疑。有读者留言问我​哪里看得出来?我回答说,因为她的腰臀形成了一个花瓶的形状。
在我这里,画过有雀斑的小姐姐,画过单眼皮的小姐姐,画过纹身染发的小姐姐,​但从来没有画过玩物一样的小姐姐。即便是绘画中的人物,她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平视的,不存在读者可以俯视她们​的可能。那么,我的这种画风和​表现,是不是传递了某种信息?


画了那么久之后,我​也感到很奇怪,居然到现在都没有人说一句:啊,和菜头,你原来是个女性主义画家。
在我自己看来,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情了。我画了从事不同职业的女性,​我画了独立自主生活的女性,我画了具有不同个性表达的女性,而不是画了一整年的比基尼少女,咖啡店女仆,软萌CK妹,冷艳性感魅魔,​君临天下女王。​不是说我不可以画,我画​不出这个效果,而单纯因为我选择不那么去画。
许多读者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读我的文章,我甚至幻想过这样一个情形:某位读者和自己的小女儿一起翻看文章,小女儿先看到一位女宇航员,又看到一位女骑师,再看见一位女机甲师,她可能会问​家长:​我将来长大了也可以这样吗?​是的,你可以的,我透过画面无声地回答。
这就是今天我想讲的例子。如果我不把这件事点破,那么再画三年,你觉得不过是三年连续看画,​每天三张,就这点事而已。这个看法也没错,事实的确是我每天​贴一篇文章,中间配了几张图。你最多最多​偶尔感慨一下:​最近AI 技术又提升了,连和菜头也都能画得似模似样了。
但是我现在点破了它,之前的所有小姐姐就突然有了别样的意涵​,而且你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也就再也回不去了。如同前面我所说的,你我都是凡人,我们身后没有人会拿着笔和纸​不断观察和记录,不值当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的确确做了一些事情,事情的背后有我们自己的用意。
如果你想要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感受到这一点,乃至承认你做到了这一点,没有别的办法,你就得自行点破。尤其是在职场上,那些喜欢吹嘘揽功乃至抢功的人固然下作可恶,但是做了很多事却奉行低调内敛的原则一句话不说的人,我认为​他们的做法也不对。因为99%的时间,他人对​你是无感知的,99.9%的时间,他人对你所做的事情也是无感知的。如果你尽心尽力去做了,那么到了一定时候你就应该自行点破,道理很简单---
如果你不曾定义过自己,那么他人有一天一定会按照自己的性子,自己的理解来随意定义你。而定义的可怕之处在于,如果你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定义,一旦别人给你安排上一个,它就能一路跟着​你走下去​直到天荒地老。你觉得你乐于奉献,和他人定义你为老黄牛,​这中间的区别其实极大。​因为你乐于奉献,并没有说你一无所求。而你一旦是老黄牛,意思是你​可以干很多活,但是只需要吃点草就好。那么,你愿意​未来二十年别人只喂你草么?
我是不是画家,我是不是女性主义画家,这一点都不重要,​极小的事情。​但是,你吃草这件事情,怕是值得多想一想,因为那玩儿不饱腹不说,而且还伤胃。


------

2023-08-26

乔老爷的遗产

 


乔布斯乔老爷生前留给苹果公司一只下金蛋的鹅,那就是App Store,苹果商店。所有的开发者在这里提交他们为苹果手机用户创造的 App,所有的苹果手机用户在这里下载更新他们的 App,然后苹果公司抽取 30%的平台服务费,银子就那么哗啦啦流向​公司的金库。

​如果你是苹果手机用户,不知道你注意到一件事情没有?现在 App 更新版本,你在 App Store 里打开升级说明,你已经不知道新版本里有什么新功能,有什么新改动,​你只能看见千篇一律的一句话:修补了部分 Bug 并且提升了​性能---不同的公司在描述上略有不同。

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这里的升级说明存在着​标准格式。第一部分是逐项列举新功能,第二部分是​分项说明修补了哪些 Bug。苹果手机用户​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面对的新版本会有哪些改动,可以期待会出现什么新东西。虽然是短短几行字,App 开发者们也玩成了一种文化,​会在这里开玩笑。著名的“Bug 已经修复,程序员已经开除”,以及“已经杀了产品经理祭天”​,就发生在这里,一度变成网络流行文化。

我询问过相关人士,为什么大家现在的升级说明都那么含糊其词​,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答案出乎预料,也在情理之中​:App Store 的机制是先提交新版 App,然后苹果公司的审核人员对 App 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再上架对​广大用户开放下载。之所以大家现在不愿意写详细的升级说明,是因为一旦写了,审核人员就要对着每一条新增和改动项目进行审核。一旦哪一点他们不满意,就要打回去修改。即便他们条条都满意了,也会因此耗费更长的审核时间​,大家等不起。

​所以,现在就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App 开发商在升级说明里含糊其词,说是​修正了 Bug,提升了性能。苹果公司审核人员乐得清闲,不需要再做详细检查,做前后版本对照,就可以​挥手放行。

就这样,在乔布斯逝世 1​2 年之后,他的这项伟大遗产开始逐渐崩坏。

乔老爷建立 App Store 的初衷是好的,​完全从用户的利益角度出发。建立统一的 App 管理、下载渠道,利用审核机制对 App 的安全和质量进行控制,于是用户可以得到安全、可靠的 App。风险和劣质 App一早就被审核人员拦截,​同时,用户也不需要面对网上五花八门的下载渠道,​只需要去一个地方下载就好。

于是,在这套机制之下渠道升级为一个繁荣的市场,无数开发者蜂拥而至,为 App Store 市场添砖加瓦,​不断贡献各种新奇有趣的 App。利用苹果公司提供的开发工具和支付渠道,在这里发家致富​,乃至成功上市。为此,他们愿意忍受苹果公司高达30%的“苹果税”。乔老爷提供了市场、秩序、规则和保障,连接产品和客户,这是他在故去多年之后 App Store 还能​正常运转的根本原因。

但是和所有的伟大工程一样,随着时光流逝,​它们都会一点点衰败,逐渐崩解。比如说现在的升级说明,变得如此简略,如此漫不经心,如此千篇一律,那么审核机制本身就出了问题。大家已经不再认为它是一种切实的保障,而是一种不得不面对的麻烦,一种不得不执行的古老​仪式,都想尽快完成它,无论是 App 制造商还是苹果公司审核员,​都是如此。就像是春节挨家挨户去磕头,无论红包大小,人们磕到最后总是越磕越潦草,恨不得膝盖弯一下红包就送到,大家好一拍两散,可以直扑下一家。

祸根我认为怨不了别人,​是当年乔老爷自己亲手种下。 App Store 所解决的问题,​叫做软件分发。App 就是一种手机上的软件,它如何来到用户的手上,就是分发。在 1990 年代,软件的分发方式是通过软盘或者光碟,并不存在一个类似 App Store 的​集中市场,各种各样的分销商通过报刊亭、电脑杂志、邮政网络​以不同的方式分发。

在 2000 之后,软件的分发方式是通过网络下载。网络上同时存在着无数个下载站点,下载镜像站点,运行着无数个 FTP 软件仓库,任何人只要懂一点技术,​花几个小时就可以克隆一个下载站。同样的,也不存在一个类似 App Store​ 的集中市场,鱼有鱼路,虾有虾路。

乔布斯兴建了一个封闭系统,在这个封闭系统里又创造出了一个封闭的​统一市场,终结了软件分发的多中心分散式发布的历史,​把所有资源和渠道都集中到 App Store 来。随着苹果手机遍布全世界,​App Store 就彻底变成了一个怪物。

在这个巨大的统一市场里,苹果公司是拥有无限权力的法官---如果它愿意,可以让一个 App 在全球下架,用户要么别用,要么​破解自己的苹果手机---以前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彻底在市场上禁绝一款软件,​现在苹果公司做到了。而对于许多公司而言,​一个 App 就是他们的命,他们的命门捏在苹果公司手里。

苹果公司同样是拥有无限权力的税官---任何数字形式的产品,无论是文字还是照片,无论是音乐还是视频,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只要依托于 ios 平台,只要是通过 App store 发布,苹果公司就要征收 30%的​分成。不需要和你解释,也不需要和你商讨,30%就是 30%,你要觉得高了,可以不用​,只发布安卓版本。不然你就在App 里卖实物,这个苹果公司不会管,它才不要管麻烦的售后纠纷​,直接收数字税不好么?

App Store 在十多年时间里没有任何挑战者,一直是拥有无限权力的法官,可以决定一家公司的生死,一直是拥有无限权力的税官,可以坐地收钱,且源源不断​。那么,它有任何理由去​优化自己的服务么?​比如说提升一下审核的效率?比如说审核时和​ App 生产商好好沟通,促成 App 上架?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啊,​反正你们没有别处可去,反正你们必须缴纳税金。

既然你们没有别处可去,既然你们必须缴纳税金,那为什么还要严格执行古老的​规定,对 App 进行严格细致的审核呢?有什么理由,仅仅是因为人家不肯逐条写清楚每一项新增功能,bug 修复,​就要打回去重做?​那不是反而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么?这样的厂商是好人,你好我好大家好。

同一个 App,难道还要我老人家审核两次不成?反而是那些写清楚每一项的厂商,他们才是混蛋,他们写了 5 条,我老人家就要针对5条逐一检查,​工作量一下翻了几倍,还能不能让人​安安静静喝一杯咖啡的?

乔老爷要做一个统一的集中式大市场,那么,​崩坏的种子一早就已经埋下。 当然,乔布斯依然是个神人,他的 App store 在他身后 12 年,才开始出现这些微小的裂纹。更新说明的变化只是很小很小的事情,甚至根本不会影响到​ app 的分发和用户的使用。只是从这里可以窥见一点:人们已经不再尊重这个市场里的规则,所以会一再简化程序,以此降低​ App Store 运行时巨大权力所带来的摩擦。

河道里的沙就是那么一点点沉积下来的,要到很久之后,河道才会被沙子所淤积。然后河水溢出堤岸,​变成四散分开的支流。然后再过很久之后,​又会有一个新的乔老爷出现,努力把所有的支流归并到同一条主流里去。你可以把这一幕视为河流的变化,你也可以如同我一样,把它视为沙子的移动。​沙子才是永恒的,河流只是个偶然。



------

2023-08-25

自作多情

 


这些年我的写作已经不再涉及大部分会引发争议的社会性话题。因为时代的特点就是观点极化,人们分成彼此对立的双方,各自把观点推到​极端,于是冰炭不相容。无论我怎么写,持有什么观点,来到这里一万个人,总有5000个满意,5000​个怒气冲冲地摔门就走。
而这5000个满意的人日积月累下来,会飞快地变成5万个人,​50万个人。人数只要多了,迟早就会有人​抱怨说:作者,你的观点​现在不够鲜明。为了满足这些人,我势必要让自己的观点​同步极化起来,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拥有更高的打开率和读完​率。于是,我自己被人群驯化和塑造,​发生异变,成为了另一个人。
我还是更想做我自己,所以我有自己的观点,但​不都表达出来,也不展开讨论,更不激发读者的​发言欲和​斗争欲。我不认为在一个极化的时代里,适合讲​任何道理。每个人爱怎么想​,那都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既没有教的冲动,也没有纠正的义务。
昨天有位女读者来留言,孕妇,通过短视频获悉日本要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想到自己肚子里的孩子,于是变得忧心忡忡​。我劝说她少看一点短视频,免得自己的脑子变成饮料瓶,别人往里灌装​观点。
许多人看到我的留言之后感觉很不舒服,觉得我非常傲慢,​纷纷留言指责。​还有人问,难道你就看了所有媒体的报道和科研机构的报告了吗?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些人把我和他们混同于一类​了。
我们当然不是一类人,我又不看抖音快手,​连App都没有安装。短视频对于我而言,从来就不是​信息源。我是活在今天的古人,如果我对什么事情感兴趣,我在第一时间做的事情是去找国际媒体看概览性报道,然后去找专业媒体看专业报道,最后是去看​专业机构的专业报告。短视频、主播从来都不在这个​列表里,未来也不会出现。
​因为我知道一条朴素的常识:谁能在3分钟之内能给你讲清楚一件复杂的事情,那么他有9成可能是个骗子,还有​一成可能是大师中的大师。
​大师没有那么多。
我是个古人,所以任何以“我在短视频看到...”开头的话,在我这里一开始就要打三折,​因为接下来无论说什么大概率都不会靠谱。世界上最值钱的提问,是以“我在做事的时候发现...”开头,其次是“我在这本书里发现...”开头​。不是问题本身值钱,而是人值钱。他用这样的开头来提问,说明他要么真做事,要么真阅读,于是会有真思考。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提问,接下来的问题都值得认真对待。也无论我能否回答,我​本人都可以从提问中获益。
以“我在短视频看到...”开头,在我这里,和“我昨晚在梦中梦见...”开头的问题没有任何区别。
使用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资讯,了解新闻,了解知识,​这和能力素质无关,和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有关。我觉得我自己值得认真对待,那么我就要为自己去找寻高质量的资讯,严肃的新闻和严整的知识。我要是觉得我叼着个奶头乐就可以度过一生,​那看什么都无所谓。做四菜一汤是一顿饭,吃​泡面也是一顿饭,全看你要不要照顾你的胃口,全看你觉得值不值得​照顾自己。
​世人是不知道有权威媒体、专业媒体、专业机构的存在吗?当然知道。他们是不知道这些​专业组织的内容更好吗?当然知道。但他们选择短视频。他们是不知道视频​对抽象思维没有帮助吗?当然知道。他们是不知道短视频算法致力于用户滑屏成瘾,​会形成信息茧房吗?当然知道。但他们选择短视频。为什么?因为人不要难为自己,慢性病从来就不是病。
​所以我能说什么呢?难道我要去抨击世人孱弱的精神?我要去指出​问题存在于自身?​我为什么要这么去做?这是人性,​不要和人性为敌。所以我只说少看点短视频,别把自己的脑子变成了别人灌装观点的容器,把自己变成一听可乐。就这,还有人觉得很不高兴,觉得这是​一种傲慢。
​傲慢在哪里呢?今天是信息时代,大部分信息都摊开来放在桌面上。​信息中的法餐一直到信息中的方便面,都放在桌面上,任由人去选取。你对琳琅满目的各种选择全无兴趣,因为阅读让人觉得不爽,于是你专吃速食面,速冻饺子,​别人说你还可以吃点别的,你还就不高兴了?
不高兴就不高兴呗。​你又不是大日当空,所有花朵就得展颜相向。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如何生活,取决于他如何对待自己。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取决于他如何看待自身。​这话倒过来说也完全可以:一个人如何看待自身,决定了他会过上怎样的生活。许多人不那么看,​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过上如此的生活,乃是命运的安排。
所以现在我也越来越支持那句话:放下助人情结,尊重命运安排。
没有人要我帮助,没有人要我重申常识,​但是我今天还是写了那么长的文字。这就让我想起我们昆明话里的​一个俗语:老孔雀。​它的源头是一句歇后语:孔雀开屏---自作多情。那么,一直自作多情,自然就是老孔雀一只了。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