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1

心仪的枕头

 


正骨师站在我身侧后方,用膝盖顶住我的腰,让我把右手肘蜷缩起来紧贴身体,他俯身用全部重量压下来,口中短促有力地“嘿”了一声​。再让我起身站立起来,观察之后满意地说:好了。紧接着​他又疑问道:为什么每次帮你复位之后,下一次你来还是会肩膀内扣?我不想回答他,​因为那是一个死循环。
按照正常的流程,我​应该回答他说:因为我的枕头矮了,而我的肩膀太厚,用矮枕头会被一直压着,​压到内扣。​接下来他也会再一次重申他的观点:你的枕头并不矮,刚刚合适,你有颈椎病​,万万不可以睡高枕头。
不会有结果的​。我回去继续睡矮枕头养颈椎,一周之后我见正骨师的时候肯定肩膀内扣​。他帮我复位之后,还​会继续问那个问题,如此​循环下去,所以我并不想回答,我觉得这就是人生,​不需要回答,默默承受就好了。
​很多年前当我开始发育,我的肩头就像是一面小圆盾,​厚而致密。侧身躺卧时,​头枕在正常枕头上,肩膀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而受到挤压。所有正常的枕头都这样,如果仰睡时它贴合颈椎的​曲度,那么侧睡时一定不可能满足我肩膀的需求。
于是,别人睡觉时是在找寻​睡意。我睡觉时却在花很长时间为肩膀找到空间,如果能找到合适的空间,我也能一瞬间睡过去,但是​这样的时刻很少出现。所以有些时候我用两个枕头,但是仰睡时会让颈椎很吃力,起床之后​反而觉得更加疲劳。有些时候我用手枕在枕头下,脑袋就睡在手臂和枕头上,这样睡到半夜经常会因为半身​麻痹而惊醒。
很多年来,我买了很多枕头,想要找到一款自己心仪​的枕头,可惜都没有成功。我在一家酒店睡过有生以来最舒服的枕头,为此我专门打电话到前台,一路联系到酒店的采购,最后自己成功从厂家买到了枕头,然而​,枕头来到我自己的床上,和酒店里完全是两种感觉。
我试过记忆棉,我试过乳胶枕,甚至还有复古的荞麦皮枕头,以及各种号称符合人体工程力学的枕头。都一样,仰睡时只要合适,​侧睡时就无处安放肩膀。最接近成功的时候,是我同时用三个枕头,把它们摆放成一个“冂”字型。中间横放的枕头矮一些,用于仰睡,​两边的枕头高很多,用于侧卧。
冂,汉语拼音是jiōng,一声,​意思是城外、郊外。我的脑袋轮流躺在三面城墙上,脖子以下的部分则躺在郊外。然而也并没有什么大用,因为睡起来之后,会发现脑袋已经摧毁了三面城墙,我还是​抱着一个枕头,枕在我的手臂上。
​关于枕头这件事,我感觉非常失望,对人类深深地失望。一样每天要用八小时,已经用了数千年的东西,​人类一直没有解决好。人类可以让潜水艇沉入比喜马拉雅山还要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可以把人送到38 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并且登陆,但是做不出一款​合适的枕头。以至于我每周把肩膀睡塌陷一次,然后又要请专业正骨师​复位一次,然后回家继续睡到再次塌陷。我脑海里不断回荡着那个黄色笑话里​狗熊对猎人的怒吼:你究竟是来打猎,还是来卖淫的?
本周,我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款新枕头,​一款我从未见过的缝合怪。它整体上看,是​一个枕头,但是又分成上下左右四个独立的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拉锁,拉开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往里面放填充物,或者是往外取填充物。这样一来,整个枕头的不同部分都可以调节高度。它看起来非常怪异,就像是任天堂的游戏手柄🎮​,两侧伸出长长的双翼,侧睡时可以靠在​其中之一,上下找寻适合自己的高度。
我觉得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用过的枕头里最科学的一个,虽然还没有尝试几次,但我觉得它的设计很有道理​。在那么多款不同的枕头里,它是第一个考虑到人在不同睡姿时对于枕头高度有不同要求的产品,同时,它还考虑到不同的人对于枕头各个部分的高度有个性化需求,因此设计了​用户自行调节高度的功能。这就是人类利用智慧应该去做的事情,但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年了没有人去这么​做,永远要去做那种长方形的枕头,​似乎枕头就必须是那个形状才对。
至于说正骨师和我之间的关系,​之前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对自己的手艺极度自信,在做完正骨之后可以精确地预言几天之内会还有点酸痛,在几天之后情况会得到好转,在几天之后能够彻底痊愈。一次,他帮我的颈椎复位之后,预言七天内症状就能消失。结果我再次去时,告诉他我感觉疼痛​日甚一日。
沉默良久之后,​他说:也许并不是每一个颈椎病患者都适合睡矮枕头,你回家以后,按照你的感觉,换你觉得适合的枕头,​也许那样可以让你的颈部肌肉真正放松。我感觉他的语气里有些沮丧,​就像是放弃了职业生涯中的某种重要原则。事实上,我回家之后换上了高枕,于是颈部疼痛就一天天​减轻下去。终于有一天,我再去时他不再需要​矫正我的肩膀,于是正骨师很高兴地对我说:你回去还是接着那么睡。
现在,我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找到一款心仪的枕头,让我无论仰睡侧睡,都可以丝滑地切换到合适的高度上,​让我的梦境不再上下颠簸。我觉得这件事情是有希望的,只要自己不再努力保持和所有人的想法一致,保持和教科书一致,​保持和“正确”一致,而是诚实地和自己身体的感受保持一致,那就很有希望。

------

2023-10-30

生之渴望

 


死亡在现代社会里是被刻意隐藏​着的事实。走在街头,每一张广告招贴上都是年轻健美的肉体,红润光洁的肤色,洁白​耀眼的牙齿,生作为一种永恒的意象被反复表达。
在我小时候,漫步田野或者山林,会遇见动物的尸骸,鸟、老鼠、蛇,有次甚至是一头巨大的水牛。就那么赤裸裸地倒在地上,任由成团的蚂蚁采撷,露出森然的白骨。我还在很多地方看见过农人弯腰辛勤劳作,在他们的身边,稍远一点稍高一点的坡头,矗立着坟茔---先祖就那么凝望着​子孙,坟茔和田地都在同一块土地​上比邻而居,就像是生和死​纠缠不清。
只有黑白照片在网络上​出现时,现代社会里的人们才会猛然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就像是一群人在游戏场上快乐地玩耍,偶尔无常会张开黑色的双翼从天而降,攫起一个人振翅飞走,游戏才会停顿片刻,人们仰头看着​天空里遥远的黑影陷入沉默。大部分时候是欢乐的,大部分时候是欢快的,大部分时候也是喧嚣忙碌的,一转脸人们就会回到游戏中去,就像是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人们是渴望生的,人们也是厌恶死的。人们是渴望乐的​,人们也是厌恶苦的。佛陀在​数千年前论断说:​世间的本质就是苦。大多数人不以为然,反问说​我拿到了这部新手机怎么会是苦呢?​我刚刚表白成功怎么会是苦呢?我​终于获得了提升怎么会是苦呢?现在我的嘴都合不拢,哪里会有什么苦呢?
随着时日流逝,手机的新鲜感消失,新手机所带来的虚荣和满足渐渐被程序卡顿和电量不足所带来的烦恼所​替代;甜蜜的爱情因为生活的发酵而逐渐变酸,充斥着鸡毛蒜皮小事所带来的烦恼与愤怒,当初的珍惜之心早就已经去到九霄云外​;而世俗的权柄与荣耀带来了更多压力和责任,就算是有一间带空调和饮水机的独立办公室,和那些沉重的负担和无尽麻烦相比似乎也变得毫无意义,不再让人觉得满足,只想在下班的那一刻飞速逃离,​在电梯里就伸手松开领带,嘴角都是苦涩。
站在生命的当下望向未来,是一种光景​。站在生命的终点回望​当下,则是另外一番光景。望向未来时,可以投射无数的欲望,无数的幻想,感觉自己有无穷无尽的时光,有无穷无尽的可能,然后自己可以永远那么存在下去,就像是果农沿着无尽延伸的​道路,不断摘去两边果树上甜美的果实。​然后就变酸,然后就变色,然后就坏灭,然后就伸手摸向下一个。
回望当下时,一切​都是短暂脆弱而易逝的,人就很容易接受一切终将​坏灭消失这个事实。怀抱这个事实来重新观照当下身边的一切事物,一切尚且存在的事物,刹那之间它们就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当我的猫咪正在走向无可挽回的衰竭时,很多个早晨​他躺在我身边看我打字。我不时会侧身低下头去,用脸贴着他暖烘烘毛茸茸的身体,​对他说:多好啊,咱们现在多好啊。那一刻,他正处在一只小奶猫和一捧灰烬之间,多好啊。
人们渴望生,人们渴望乐,但是在有生的日子里却很少感受到乐。那是因为人们很少去思维死亡,于是把眼前种种生的​显现当做了恒常。这种对恒常的执着是一种虚妄,于是就总是因为衰变和坏灭而感到苦,时常感叹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繁华盛景转眼成空,有些时候​甚至因此忘记了欣赏眼前的花开。在更多时候,又因为这种执着,把生命耗费在了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许多人认定钱可以带来幸福,但是一直到死他所积攒的钱都只是自己银行户头上的数字,从未在生活中换来​一分一秒的幸福时刻。​自己的幸福时刻,家人的幸福时刻,他人的幸福时刻,统统​都没有。
我在山林间漫步的时候,能在路边看到鸟的骸骨。看过灰败腐朽的残骸,再仰头望向天空,看见有飞鸟横掠而过,​心中就会燃起热情。就像是我看着那些在坟茔边上劳作的农人,看着晚风吹拂坟头的长草,再眺望远处村落里的炊烟袅袅升起,​心头就会升起暖热。​正因为万事万物都无法逃离那个黑暗的结局,所以才会让此时此刻变得熠熠生辉。不单是看见此时此刻熠熠生辉,而且会知晓究竟是什么才能让此时此刻​发出光亮来。他们说要找寻生命的意义,他们说要找寻生活的意义,那就需要用死亡作为镜子去观照。
​具体观照什么呢?有一种很有趣的说法,说人在​死亡时会看到自己的一生如同电影重放。这个是很好的譬喻,因为在电影里你能看到一个人在哭,看见他在笑,看见他在奔跑---但是如果你拿电影胶片出来,或者是拿视频文件出来,没有人哭,没有人笑,没有人奔跑,​有的只是一张张定格的图片。每一张图片都会变化一点点,当这种变化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定格的画面就出现了哭,出现了笑,出现了奔跑。
你可以把这理解为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不曾变过。你也可以把这理解为是一个瞬间的坏灭,紧接着是一个瞬间的升起,因为这个瞬间太过短暂,看起来就像是连续的,就像是恒常的,就像是不变的,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一旦用死亡的镜子照上去,连续的变化就中止了,​变回一个个固定的瞬间。它的意思是过去不可追回,未来不可思量,你所拥有只是此时此刻的一个瞬间,并且马上就要​坏灭。
生之渴望就从这一个瞬间里生出来,​从脚底板燃烧至头顶。于是你喝水时喝水,你吃饭时吃饭,你接吻时接吻,不会同时想着大盘指数,想着暴雨将至,想着家里的窗子你出门时​没有关上。所以水有水的滋味,饭有饭的滋味,唇有唇的滋味,虽然不免变化,不免坏灭,但是在那一瞬间你感受到了圆满。这些瞬间的圆满连续播放起来,就是一部叫做《小欢喜》的电影。


------

2023-10-29

再见,钱德宾


在这个雾气蒙蒙的早晨,当我得知在《老友记》里扮演钱德宾的演员马修·派瑞(Matthew Perry)在家里溺亡的噩耗时,清晰地听到我的心“啪”地裂开了一条口子。
钱德宾怎么可能会死呢?瑞秋、莫妮卡、菲比、罗斯、乔伊和钱德宾是永生的才对。死去的是演员马修,在他 54 岁的时候。而我的钱德宾还在,还在纽约的公寓和咖啡馆里讲他的烂笑话。任何时候,我只需要打开电视,他就会跳出来,继续神经质地挥舞自己的手臂,同时不断往后退却。
《老友记》对我具有很特别的意义。在我人生中最灰暗,最低沉也是最痛苦的时候,是《老友记》陪伴着我,如同在苦海里泅渡的人唇边的一滴甘露。我当时躺在我的红色沙发上,不知道用 DVD 机看过多少遍《老友记》。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因为剧情笑了起来。我知道,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老友记》又叫《六人行》,对于很多人而言,应该是《七人行》才对,不知不觉之中,自己就成为了其中一个看不见的没有台词的角色。这也是电视工业最为辉煌的胜利,让观众在虚幻的剧情故事里找到了终生陪伴的好友,让观众在世界各地不同的都市生活中面对严酷的生活却在内心相信生活里可能存在成人童话。
钱德宾同样对我具有很特别的意义。我不会自我代入罗斯,因为我不是真的书呆子。我也不会代入乔伊·崔比亚尼,因为我没有那么孩子气。钱德宾是《老友记》的男性群体中,最像都市男性的角色。一个平平无奇的人,他能够搞定自己的工作,他能够搞定自己的生活,但是他搞不定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不知道如何恰如其分地和他人相处,也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激烈的人际冲突,所以他总是用那些烂笑话来掩饰自己,每一次都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我一度觉得钱德宾是我的理想,这里我是指饲养乔伊的那一部分。这些年里我去过许多朋友家里做客,见识过各种稀奇古怪的物件,喝过世界各地的酒水,但没有哪一家能和我的一位朋友相比。当时他请我去他的家庭影院,进门赫然并排放了两把电视椅---和钱德宾家里一模一样。当我们躺在椅子上伸手拉动开关,椅子瞬间躺平,我们发出了和电视里同样的叹息---有一种友谊的延续,全靠在对方身上看到童年的延续,以及双双对这种延续的赞同。
都市生活的竞争和压力,没有把人异化成一个怪物,靠的就是这种赤子之心。理解了钱德宾为什么要养活乔伊,就理解了都市人如何滋养自己的心灵。而伴随都市生活而来的利益和规范,之所以没有把人束缚到无法喘息,还是因为乔伊·崔比亚尼这种没心没肺的存在,他像是最初的人一样只凭借本能和欲望行事,让钱德宾看到自己内心隐秘的欲望在乔伊身上实现。
如果说《老友记》有什么角色是我最喜欢的,那么毫无疑问就是乔伊。如果说《老友记》里有什么角色是我最爱的,有我羞于公开承认的认同和自我代入,有我内心深处无限温柔的怜悯,那就是钱德,钱德·宾,亲爱的小钱钱--- Oh~~~My~~~God!
坦白说,这些年里我并不关注马修·派瑞的动态。一旦离开了《老友记》剧组,他就成为了另外一个人,一点都不像钱德宾。我也非常不喜欢他酗酒的新闻,因为那分明是在提示我钱德宾的演员在都市生活里并没有找见他的乔伊,也并不存在电视机前的两张高级躺椅。连罗斯都还好,我在《兄弟连》里看到他时,他还是他自己,只是换了一份伞兵教官的职业。
对于我而言,从来只有钱德宾,没有马修·派瑞。但是在这个冬季的早晨,当我听闻马修·派瑞的噩耗时,感觉再一次看到了《老友记》的终季。很多年前,我固定在昆明市书林街的一家碟店购买《老友记》的盗版影碟。当我得知《老友记》终季的时候,一方面极为渴望去看,另一方面又极为惧怕它的真正终结。所以,我一次次去问老板:最后一季到了没有?每一次老板回答“还没有”,都会让我产生出一种古怪的快乐。我一直等到很久之后,才终于下定决心看了最终季,然后就掉头走入生活的洪流。
马修·派瑞之死,意味着再也没有什么《老友记》重逢特辑。无情的岁月之流,已经入侵Central Perk咖啡馆,并且从其中的一个座位上永久地带走了一个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直到沙发上空无一人。而那些关于欢笑,关于误解,关于欢聚,关于泪水,关于友谊,关于爱情的故事,将彻底和现实生活区分开来,永久地保留在三间公寓房和一处咖啡馆里,深埋在街头匆匆而过面无表情的都市人心底,成为永恒的成人童话。在这雾气蒙蒙的冬日,在这孤独的处境之中,在这死亡的无边寒意里,暖暖地燃烧着。
再见,钱德宾,多谢你曾经给我带来的无尽欢乐。


------







2023-10-28

这个时代的台式电脑

 


七年前,我买了一套台式电脑,想着​用它畅快淋漓地打游戏。所以,我请人帮我组装了一台,​用的是当时相当不错的配置。之前我有过不下十台电脑,​那是我最好的一台,也是最漂亮的一台。现在我还可以加上一句,更是我用下来最干净的一台---在这​七年间,我基本没怎么用,前后使用的时间加起来估计只有一年多,​风扇上连灰尘都没有多少。
人到四十岁之后会有一种变化,如果没有老婆孩子的话,那么你可以买很好的电脑,​那种你十几二十岁时候想都不敢想的电脑。然后,你可以随心所欲地下载游戏,不用担心买不起,也不用担心装不装得下,更不用担心机器带得动带不动。事实就是如此,我在Steam上下载了几百个G的游戏,整整齐齐码在我1T的​D盘上。
然而,十八岁时候的心却​不在了。就是那种焦虑地等到周末,然后通宵开干,两天打穿一款游戏,接着睡个昏天黑地​所需要的那颗心。没有了,它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离开了。我自始至终没有认真打过几款游戏,​甚至还发明出一种致敬式打法:买下一款当年玩过盗版的游戏,下载到电脑硬盘上,从此之后却一次都没有运行过。总体上来说,七年下来​Steam自动更新游戏的时长,要比我玩游戏的时间更长。
​除了游戏,我也很少用这台电脑写字,这里面也有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变化---小时候觉得没有什么玩具比电脑更好,但是在上了那么多年班之后,我开始觉得在公司​面对一台电脑坐上八小时,回家之后如果又要面对另外一台电脑,感觉就像是没有真正的下班。人在家里坐着,面对手机或者是笔记本电脑,感觉更像是在家里,更像是在​休息。
在家里,我可以在手机屏幕、笔记本屏幕和电视机屏幕之间不断相互切换,拖曳内容在不同的屏幕之间跑来跑去,这会给我带来一种古怪的​自由感觉---虽然我还是被限制在屏幕里,但我有很多块屏幕可以瞬移,​这让人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对现实世界有一种直接的控制。尤其是在疫情那几年里,这种自我感觉尤为重要。
直到我颈椎出现了问题我才醒悟,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用笔记本电脑会给颈椎带去沉重的压力---脑袋是个5公斤的大球,颈椎需要提供一个极大​力才能平衡力矩,把脑袋保持在​低垂前伸的位置上。所以,在七年之后我决定重启我的台式电脑,它有电脑桌可以放手肘,它有电脑椅可以支撑我的​后脑和颈部。
​我用了一周之后,感觉大为轻松。在这种轻松的心情之下,​我甚至开始打开游戏,温习了其中几款。​可惜的是,这样的轻松愉悦没有维持太长时间。毕竟是七年时光,毕竟是七年闲置,我的电脑会在运行时​莫名其妙地自动关机,然后再自动重启,从此陷入自动循环,必须要关闭电源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更为惊悚地是,我时常在梦中被光芒惊醒,醒来时发现电脑在深夜里自动接通电源启动,屏幕在黑暗中像魔怪的独眼目光​灼灼望向我。
请了工程师上门维修,先来的软件工程师,帮我把硬盘彻底格式化,重新安装了系统,一切​恢复正常。软件工程师前脚才走,毛病就又回来了,​半夜里我和电脑大眼对小眼,相顾无言。于是,我又请来了硬件工程师,这一次电脑很争气,工程师​在做硬件检测的时候,当着他的面直接关机重启再关机,一闪一闪亮晶晶。结果就是硬件工程师背起机箱,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走向​遥远的维修中心。
硬件工程师说,他怀疑是主板​故障。硬件工程师又说,这是七年前的主板,​今天估计找不到备件了。硬件工程师还说,如果最后你决定要换一块主板,那么连带芯片电源你都得一并换了,那样的话,你还不如买一台新的电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有一台很好的台式电脑,那么你就应该毫不吝啬地使用,用到键盘报废,硬盘冒烟。不然,你就别买​。在买之前,你需要想清楚​,它在你今天的生活方式里是否还存在着一席之地?是的,十六岁春节的时候,​老家的亲人送来一块老腊肉。猛火蒸熟之后,瘦肉部分是漂亮的鲜红,肥肉的部分是晶莹剔透的​半透明。咬上一口,芳香馥郁的油脂会顺着嘴角​流出来。四十岁的时候,​你却一口都吃不下去,味道依然芳香馥郁,但是你的​肠胃你的肝脏在疯了一样地尖叫警告,说是你要这么搞他们就不干了。
我的电脑时代从Laser310和苹果开始,从Basic开始,​从台式电脑开始。新时代的电脑时代从智能手机和平板开始,​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地址栏什么叫浏览器。所以,在手机和笔记本出现很多年之后,我依然会习惯性地购买台式电脑,​觉得那才是电脑,觉得家里就应该有一台这样的电脑。于是,​就会发生现在这样的事情:买一部台式电脑,放七年,等到所有硬件都已经过时,​才发现并没有多少维修价值。如果我一定要坚持过去的生活方式,那么就会每七年换一套新电脑,​然后等着它报废。
按照佛教的说法,这就是贪嗔痴里的​贪和痴。


------

2023-10-27

老生常谈

 


手机上可以看电子书---这是一句废话,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无需赘言的常识。如果多问一句:电子书从哪里来呢?可能有些人就要迟疑一下。因为电子书可以通过在线书城购买,也可以在线订阅,还可以从外部导入,人们并不是对每一种方式都熟悉。
什么叫在线书城,什么叫订阅,什么是导入,不同在线书城的电子书彼此能不能通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要说清楚其实并不容易。如果要谈外部导入,又要谈到导入的工具和方法,谈到文本格式转换软件,谈到排版和乱码的处理,甚至要比​前面这些问题更为复杂一些,​技术问题足够阻拦大多数人。
但是大家基本上对这个问题无感​对不对?因为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这些技术性的东西,大家在 99​%的时间里不会遇见。没有什么在线书城,在网上看​电子书对于个人而言非常具体:我在微信读书App 看,我在起点中文 App 看,我在番茄读书 App 看免费书,​等等等等。也没有什么订阅,什么购买,只有手机支付,也不管是直接付钱,还是购买代币书券,反正​付了钱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书。这就结束了,没有​概念问题,也没有技术问题。
现在,还剩下 1​%的例外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会出​问题。比如说有一本英文书、德文书、法文书、日文书,你因为工作、专业、兴趣的缘故,需要从中获取你必须得到的信息或者知识,但是它根本就没有中文版​,这时候应该怎么办?于是,就那么一下子,​上面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成为了问题。
你需要找到书的电子版,​这就涉及渠道和支付问题。你得到了电子版,还有翻译​和排版问题---有些时候,为了确切地​了解原文含义,你需要双语排版,方便你对照检查。
十年前,哪怕五年前,我都觉得​去了解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最重要的事情。按照这些年的流行话语,这叫做​增强自身竞争力。你有别人不具备的技术,你有别人没有的信息和知识,那么你就有了别人​所没有的竞争力。现在我不那么看了,​因为我成熟了,也因为我的数学更好了---
这是 1%的人​会做的事情,99%的人对此无感。前面我已经分析过了,99%的人在 99%的时间里根本不需要​。他们不需要亚马逊今天上线一本新书,​明天自己就能开始阅读。他们也不需要去找一本德文专著去研读,​去看读过的人写的笔记和总结就好。如果一本书对于自己很重要,但是没有中文译本,那么也没关系,因为“迟早都会有出版社翻译引进的”​。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他们不需要?而不是为什么如何普及电子书的知识,普及导入翻译​排版电子书的技术。知识、技术这些东西,通常被人们视为某种“干货”​,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动机、渴望、内心动力、自我认知这些东西,则是水货,都是心灵鸡汤,任谁都可以说,一听就懂,没有任何价值。
我现在就认为​水货比干货更有价值。喜欢干货的人,就是人群中的那 9​9%。同样是面对一本尚未翻译的新书,​他们喜欢说:何必么?急什么呢?这么做有意义么?这么做有什么价值么?而剩下的 1%的人会理解一点:​如果存在某种获得新知识新资讯的通路,和某一本具体的书,某一种具体的方法,某一个具体的观点相比,去学习和掌握这种通路要更为重要。
而为什么要保持通路通畅,这不是干货所能回答的,只有水货才能解答,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如何理解他自己,如何理解自身和​世界的关系。当然,因为是水货,所以也就总是有人轻蔑地评论说:这是老生常谈。
如何调伏自己的心,如何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如何解决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大多都是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敏锐的观点。​但是,那些表示轻蔑的人之中,又有几个人做到了呢?他们的心已经训练​完备了吗?他们的精神世界处于稳定状态吗?​他们正在安然和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相处吗?​既然如此,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表示出轻蔑来呢?
​这个世界上有一万种方式训练自己的内心,​强调专注的重要性。​于是,专注这个说法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老生常谈。那么,说这话的人能在​一个目标物上集中心念多久?5 分钟?10 分钟?怕是​ 30 秒都困难。越过了山丘的人,可以说老生常谈这种话,​不过往往带着唏嘘和感慨。还在山丘这一侧的人,说什么老生常谈呢?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这和​老生常谈是两回事。
没有知识分子稳坐书斋还有饭吃的命,就不要感染知识分子喜欢点评一切的病。


------

2023-10-26

回某位教师读者的话

 


昨天,在《第一念升起》文章的留言区,一位读者留下了一段话: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老师,每天都在思考怎么激发学生学文化课的第一念(因为他们要参加高职高考,但是个个心态都好到爆,反正我就是不学~(¯▽¯~)
今天早上,我用一篇接近一万字的翻译件回答了她的问题,那就是《翻译练习:《隐藏的潜能》序言翻译练习:《隐藏的潜能》序言》。我希望她能去读一下这本《隐藏的潜能》,同时,也希望《槽边往事里》为人父母的读者读一下这本书。
我个人认为,和写一篇读后感或者书评去介绍这本书相比,不如直接把它的序言翻译成中文​。序言本身的可读性就很强,因为故事性很强,而且节奏感很好,鼓点越来越密集,故事​走向越来越振奋人心,很多人应该愿意读这样的文字。毕竟作者是商学院教授,TED演讲者,畅销书作家,他自身的写作功力已经足够,单凭这个序言就应该能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
至于说我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在践行《第一念升起》里谈到的观点---翻译一篇上万字的序言是一件很辛苦的体力活,因为我付出了这样的体力,那么​这一点有助于读者升起第一念,把这本书当回事,起码愿意看一下序言。
书里讨论的话题并不新鲜,哪怕作者是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哪怕作者被评为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之一,​他还是在回答那个古老的问题:对于个人成就而言,更重要的是天赋还是​后天习得的​什么别的东西?
作者当然是支持后者,他认为天赋所带来的帮助有限,一个人后天的成长环境,自我品格塑造更为重要,这些元素能够成就一个人,解锁他身上的潜能,最终完成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成就。当然,为了让他的观点看起来更为坚实,他用了许多事例,用了许多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结果,然后还要提出一些“科学方法”,去帮助人们“解锁”。
这些都是真的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接受天赋论的话,绝大多数人可以立即躺平,不用再为难自己。那么,如果这本书里所说的观点​不是真的,那么大家看了其实也没什么损失。​但如果它是对的呢?如果它真的揭示了一些事实,那么它就有可能让人产生改变,​可能让许多人从现实困境中挣脱出来,从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挣脱出来。
就像是那位教师读者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她的中职学生不大想听她的,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活法。而这些自顾自的快乐活法,其实隐藏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们对自身的认知: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就是这样的水准和质素,​我为什么要为难我自己呢?
与此同时,我也听过许多朋友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我认为孩子就是个中人之资,没有多少天分,不是那么聪明,所以孩子能​平安庸碌过完一生就好,我实在是没有别的奢求了。​这个判断是不是正确呢?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知道,他们对孩子本身肯定有视而不见的部分,因为他们忙着去看天赋,发现没有天赋之后就把目光彻底移走了。
所以我会推荐《隐藏的潜能》这本书,会翻译序言给​所有人先看看。它的序言选取的例子很好,称得上是雄辩---国际象棋是天才人物才能参与的游戏,然而纽约贫困的黑人区哈林区里的一所公立学校,召集一群B级学生勉强组成了一只队伍,最终却能击败精英学校精英学生组成的精英队伍,​获得全国竞标赛冠军---那么,​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在天赋之外在起作用。
培养孩子,​四个字而已,谁都会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概意思可以翻译为:老子给你衣穿,老子给你饭吃,​老子给你学上,老子给你零花钱、手机、旅行和补习班,老子已经尽到了父母的义务。但是《隐藏的潜能》说,​培养孩子是个技术活,需要方法论。​父母打了地基还不够,还需要给孩子安装初步攀爬所需要的脚手架。
​发展自我,四个字而已,谁都在说。​那么具体应该发展什么,为什么而发展,自我发展的标准和方向是什么?可能许多人都没有答案,也不会有统一答案,最大的共识可能只有一句话​:钱,更多的钱​。《隐藏的潜能》​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你当培养自己的品格,如同培养某种能力。在作者看来,和天赋、家世这些外部条件相比,可能个人品格的养成更为重要,对于个人也更具关键意义。
对此,我还是不知道真假。​但我是这么看的: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世界,一种方式是类似天赋说,我们携带了不同的点数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些点在我们降生的那一刻就已经点到了个人技能树上。既然技能点已经一早分配完毕,那么我们就应该乐天知命,安于自己的人生,没事不要瞎折腾​,有多大碗吃多少饭,因为我们对于世界,对于自身,基本上无能为力。
另一种方式是改命说,同样是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携带的不是技能点和技能树,我们携带的是种子,可能性的种子,也就是个人潜能。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事情,​绝大部分人都能做到。​而之所以看起来如此参差不齐,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除了命运的拨弄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能否发现并且激发自己的潜能。也就是说,拿了单程票来到地球,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自己的人生,人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在不知道真假对错的情况,​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一些。因为从后者的角度来看,人们玩一次地球online,这个游戏是个开放性游戏,结果不确定,那么就值得一玩。反过来说,这个游戏如果是个封闭性游戏,结果一早确定,​那么它的可玩性就要低很多。
所以,这有关于相信。​相信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这就是你的第一念。​在你的第一念引导下,你将会走上不同的人生路。那么作为一种参考,我认为《隐藏的潜能》为某一类第一念的生起提供了​支持。也许,那位教师读者,以及她所面对的学生需要这种支持,​不至于限定于自己限定好的人生之中。也许,那些为人父母的读者也需要这种支持,免得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限制了孩子的未来​却毫无自知。
那么,有时间去读一下《翻译练习:《隐藏的潜能》序言》吧。当然,肯定也会有读者点开看了第一眼就会说:太长了,我看不下去---这同样也是第一念,这个第一念不止是会让人看不下去一篇10000字的序言,它所封禁它所阻止它所限制的远远不止是现在的一篇​文字。


------

翻译练习:《隐藏的潜能》

 



2023年10月24日,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亚当·格兰特,出版了他的新书《隐藏的潜能---获得更大成就的科学》(Hidden Potential: The Science of Achieving Greater Things)。

这里,我利用deepl、GPT3.5以及google,加上我个人的努力,把这本新书的序言翻译为中文。为什么要翻译,我的想法是什么,晚些时候我会再次发布一遍文章加以​解释。序言本身故事性很强,​你不妨先看一下。

序言《从混凝土中生长出来的玫瑰》
你听说过玫瑰
从混凝土的缝隙中生长出来吗?
它证明自然法则是错误的,
它学会了没有脚但是能走路,
它看起来很好笑,但它保持着梦想,
它学会了呼吸新鲜空气。
---《从混凝土中生长出来的玫瑰》图帕克·沙库尔
那是在1991年,一个寒冷的春日的周末,一些全美国最聪明的年轻人聚集在底特律郊外的一家旅馆里。当他们走向自己指定的座位时,大厅里的谈话声嗡嗡作响。钟声响起,大厅寂然无声,只有秒针在咔嚓,咔擦,咔擦。此时,所有人的视线都锁定在一排排黑白相间的方块上---这是全美初中国际象棋锦标赛。
在当时那几年,这场锦标赛一直是由私立中学和精英学校所把持。这些学校拥有足够的资源,可以让国际象棋成为学校课程。本届锦标赛的卫冕冠军就是纽约市的一所精英预科学校,道尔顿学院,它曾经连续三次夺取全国冠军。
道尔顿学院建了一所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训练中心。每个幼儿园的孩子都学了一个学期的国际象棋,每个一年级的孩子都学了整整一年。最有天赋的学生有资格在课前和课后接受全国最好的国际象棋老师的指导。道尔顿皇冠上的明珠是神童乔希·韦茨金,他的人生故事在两年后成为热门电影《寻找鲍比·菲舍尔》的蓝本。尽管乔希和另一位明星队员这一年没有参加比赛,但道尔顿拥有一支强大的象棋队。
没有人认为怒火战车队(Raging Rooks,Rook在国际象棋里是棋子,又叫城堡,可以在横纵两个方向无限移动,所以根据中国象棋的习惯,一般翻译为“车”)算得上是竞争者。当他们紧张地走进酒店时,成员引人注目。孩子们与他们富有的白人对手几乎没有共同之处:怒火战车队的成员是一群贫穷的有色人种学生---六个黑人男孩,一个拉丁美洲孩子,一个亚裔美国孩子。他们居住的社区被毒品、暴力和犯罪所蹂躏。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由母亲、阿姨或祖母抚养长大,她们的年收入都不够交道尔顿学院的学费。
怒火战车队的孩子都是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来自JHS 43,一所纽约市哈林区的公立中学。和来自道尔顿学院的对手不同,他们没有经过十年的训练或多年的比赛,其中一些人在六年级时才学会这个游戏。队长卡索恩·哈利在12岁时偶然学会了国际象棋,并在一个公园里和一个毒贩子一起练习。
在全国锦标赛上,每支队伍只取最好成绩,去掉低分。像道尔顿这样人才济济的队伍最多可以去掉6名队员的得分。但怒火战车队几乎没法凑齐足够的队员去参加比赛。每一个人的每一分都算数---他们没有退路。要想获胜,每一名队员都必须表现出他自己的巅峰状态。
怒火战车队一开始时表现很抢眼。早些时候,他们最弱的队员击败了一个积分比他高几百分的对手。队伍中的其他成员备受鼓舞,纷纷击败了他们经验更为丰富的对手。一共有63支队伍参赛,到了半决赛时,怒火战车队排名第三。
尽管孩子们缺乏比赛经验,但他们有一个秘密武器---他们的教练是一位年轻的国际象棋大师,名叫莫里斯·阿什利。莫里斯是一名20多岁的牙买加移民,当时,他致力于打破深色皮肤的孩子不那么聪明的刻板印象。他从个人经验出发,认为虽然天赋分布均匀,但机会却不均等。他能在别人忽略的地方看到潜力,他想要在混凝土里种出玫瑰。
但在倒数第二轮比赛中,莫里斯眼看着他的队伍开始下滑。在获得领先之后,队长卡索恩犯了个错误,差一点就没能打成平局。另一名队员正处于胜利前夜时,对手伏杀了他的皇后,并且击败了他。他泪流满面,逃出了房间。还有一场比赛开局太糟糕了,以至于莫里斯扭头走出了比赛大厅。太痛苦了,看不下去。在这轮比赛结束时,怒火战车从第三名下降到了第五名。
莫里斯提醒队员,他们只能控制自己所做的决定,而不能控制自己想要的结果。为了冠军,怒火战车队必须赢得他们的最后四场比赛,并祈祷最强的队输掉他们的比赛。但不管发生了什么,他们现在已经是全国最好的了。他们不需要赢得比赛来赢得人们的心。他们已经超越了所有的期望。
国际象棋被誉为天才的游戏。顶尖的年轻选手往往都是天才儿童,脑力超群,能记住顺序、快速分析情景,并能把棋路一直推演出许多步出去。如果你想组建一支冠军国际象棋队,最好的办法就是像道尔顿学院那样:招募一批神童,让他们从小接受高强度的训练。
莫里斯的做法正好相反:他从辅导一群中学生开始,这些孩子只是碰巧对国际象棋很感兴趣,也愿意学习。这些孩子中,有一个是班上的恶霸。他们大多是B级学生,他们选入象棋队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任何特殊的象棋天赋。莫里斯回忆道:“我们的团队里没有任何明星。”
然而,当最后一轮比赛开始时,怒火战车队还是设法保持了自己的排位。两名队员将死了对手获得完胜,而队长卡索恩在与一个等级更高的对手对战中仍然顽强地坚持着。尽管他有可能爆冷取胜,但怒火战车队知道这可能还不够。他们在那一轮的第一场比赛以平局告终。
几分钟后,莫里斯听到走廊尽头传来喊声,叫着他的名字:“阿什利先生,阿什利先生!”在最后阶段的激烈战斗中,队长卡索恩不可思议地击败了道尔顿学院的顶尖选手。这让所有人大为震惊---领先的队伍犯了错误,为怒火战车队争取并列第一名的机会开辟了道路。选手们欢呼雀跃地击掌、拥抱并庆祝。“我们赢了!我们赢了!”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这些来自纽约哈林区的穷孩子从国际象棋新手成长为全国冠军。但最令人惊讶的不是曾经的败犬获胜,而是他们获胜的原因---他们所努力发展出来的技能最终将为他们赢得比国际象棋冠军头衔更多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隐藏的潜能,这本书是关于我们如何解锁潜能的介绍。人们普遍认为伟大是天生的,而不是创造出来的。这使我们在学校里庆祝有天赋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庆祝有天赋的运动员,在音乐中庆祝天才儿童---但你不一定要成为神童才能成就伟业。我的目标是阐明我们所有这些普通人如何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为一名组织管理学心理学家,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推动人们进步的力量。我从中所学到的知识,可能会挑战你对个人潜能的一些基本假设。
在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心理学家着手调查音乐家、艺术家、科学家和运动员的非凡才能的根源。他们对120位古根海姆获奖雕塑家、国际知名音乐会钢琴家、获奖数学家、开创性的神经学研究者、奥林匹克游泳运动员和世界级网球运动员以及他们的父母、老师和教练进行了广泛的采访。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高成就者中只有极少数曾是神童。
在雕塑家中,甚至没有一个被小学美术老师认定为有特殊能力。一些钢琴家在九岁之前就赢得了大型比赛,但其他人只有在与他们的兄弟姐妹或邻居相比时才显得有天赋。虽然这些数学家和神经学家在小学和中学的成绩一般都很好,但他们在班上的其他强手中并不突出。几乎没有一个游泳运动员在早期就创造了纪录;大多数人在当地比赛中获胜,但没有获得地区或全国冠军。而且大多数网球选手在第一场比赛的前几轮就输了,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成为当地的顶尖选手。如果他们被他们的教练挑选出来,那不是因为他们有非凡的才能,而是因为他们有非凡的动机。这种动机并不是天生的,它往往始于一个让学习变得有趣的教练或老师。“世界上只要是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那么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项目的首席心理学家总结说,“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的条件。”
最近的证据强调了学习条件的重要性。一个学生要想掌握数学、科学或外语中的一个新概念,通常需要七到八次练习。这一数字背后是数千名学生,从小学生一直到大学生都是如此。
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在较少的练习之后就表现得很出色。但他们并不是学得更快,他们进步的速度与同龄人相同。让他们与众不同的是:他们带着更多的基础知识参加了第一次练习。一些学生因为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而得到了提升。还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很早就开始教他们,或者是这些孩子自己先开始自学。看似天赋上的差异,往往是机会和动机上的差异。
当我们评估潜力时,我们往往会发生问题焦点错误,即过分关注起点---那些立即可见的能力。在一个痴迷于天赋的世界中,我们假设那些立即脱颖而出的人是最有潜力的人。然而,高绩效者在最初的能力上存在巨大差异。如果我们仅仅根据他们在第一天能做什么来评判一个人,他们的潜力将会一直被隐藏起来。
你不知道人们从哪里开始,又会在哪里着陆。有了正确的学习机会和动机,任何人都可以建立技能,以实现更大的成就。潜力不是你从哪里开始的问题,而是你走了多远。我们需要少关注起点,多关注走过的距离。


(原书配图:国际象棋中,等级最低的棋子是兵,但是根据规则,小兵如果能抵达对方棋盘底线,就可以升级为棋盘上子力最为强大的皇后。上图英文为:你从哪里出发不重要,下图英文为:你能走多远才重要)

每出现一个莫扎特式的神童引起轰动,同时就有多个巴赫在慢慢上升,慢慢绽放。他们并不是天生就有看不见的超能力,他们的大部分天赋都是自己培养、自行发展的。取得重大进展的人很少是自然界里天生的怪物,他们通常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怪物。
忽视养育的影响具有严重的后果。它导致我们低估了可能取得的进展和可以学习的各种才能。结果是,我们局限了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我们固守着狭小的舒适区,错失了更广阔的可能性。我们没有看到他人的潜力,关闭了机会之门,我们剥夺了世界上更伟大的事物的出现。
这本书不是关于野心的。它关乎的是渴望。正如哲学家阿格尼丝·卡拉德所强调的,野心是你想要达到的结果,而渴望则是你希望成为的人。问题不在于你挣多少钱,得到多少【漂亮】的头衔,或者积累多少奖项。这些身份象征物都并不能真正代表进步。重要的不是你工作多努力,而是你成长了多少。而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心态,它始于一系列我们通常忽视了的技能---
正确的事
在20世纪80年代末,大约在同一时间,当怒火战车正在哈利区学习国际象棋时,田纳西州发起了一项大胆的实验。在79所学校(其中许多是低收入学校)中,他们随机将11000多名学生分配到从幼儿园到三年级的不同班级。最初的目标是测试小班教学是否更有利于学习。但是一位名叫拉杰·切蒂的经济学家意识到,由于学生和老师都是随机分配到教室的,他可以回过头来分析教室的其他特征是否会产生影响。
切蒂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是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得主。他的研究表明,优秀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依赖于我们的天赋。
田纳西州的实验包含了一个惊人的结果。切蒂仅通过观察幼儿园班级的老师就能预测学生成年后的成功。到25岁时,那些当初碰巧有更有经验的幼儿园老师的学生,此时要比同龄人赚的钱要多得多。
切蒂和他的同事计算出,从一个没有经验的幼儿园老师换成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每个学生在20多岁时的年收入会增加1000多美元。对于一个20人的班级来说,一名高于平均水平的幼儿园教师可能会带来320,000美元的额外终身收入。
幼儿园在很多方面都很重要,但我从来没有想到老师会在20年后的学生工资上留下如此明显的印记。大多数成年人甚至不记得自己五岁的时候。为什么幼儿园老师最后会留下这么长的阴影?
直观的答案是:好的教师帮助学生发展认知技能。早期教育为理解数字和单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出预料的是,在幼儿园结束时,有更有经验老师的学生在数学和阅读测试中得分更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的同龄人将会迎头赶上。
为了弄清楚学生从幼儿园到成年都带着什么,切蒂的团队转向了另一种可能的解释。在四年级和八年级,他们的老师对学生的一些其他品质进行了评价。下面是一个示例:
  • 主动性:他们是否经常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回答问题,从书本中寻找信息,并参与老师的课外学习?
  • 社会性:他们与同龄人的相处和协作情况如何?
  • 纪律性:他们是否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并抵制扰乱课堂秩序的冲动?
  • 意志力:他们如何始终如一地接受挑战性的问题,做比分配的工作更多的工作,并在面对障碍时坚持下去?

当学生是由更有经验的幼儿园老师教的时候,他们的四年级老师在这四个属性上给他们的评价更高。他们的八年级老师也是。主动性、社会性、纪律性和意志力比早期的数学和阅读技能在学生身上持续的时间更长,最终被证明更强大。当切蒂和他的同事们根据四年级的分数预测成年后的收入时,这些行为的评分是标准化考试中数学和阅读成绩的2.4倍。
想想这有多令人惊讶。如果你想预测四年级学生的收入潜力,你应该更关注他们的老师对他们行为模式的主观看法,而不是他们客观的数学和语言成绩。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些行为是天生的,但它们是在幼儿园里被教导的。不管学生们从哪里开始,学习这些行为会让他们在几十年后取得成功。
品格之力
当亚里士多德写到像自律和社会性这样的品质时,他称之为品格的美德。他把品格描述为人们通过纯粹的意志力获得和制定的一系列原则。我以前也是这样看待品格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对于明确的道德准则的承诺问题。但我的工作是检验和提炼哲学家们热衷辩论的各种观点。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收集到的证据促使我重新思考这个观点。我现在不再把品格看作是一种意志力,而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一套技能。
品格不仅仅是拥有原则。它是一种学会按照原则生活的能力。品格技能使得一个长期拖延者能够在一个对他们非常重要的人面前按时完成任务,使得一个害羞的内向者能够勇敢地对抗不公正,使得一个班级恶霸能够在重要比赛前避免与队友打架。这些是伟大的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技能,也是伟大的教练培育的。
当莫里斯·阿什利组建他的国际象棋队参加全国锦标赛时,一个名叫弗朗西斯·伊德汉的学生并不是最好的八名棋手之一。莫里斯还是选择了他,因为他的品格技能。““另一个孩子是一个优秀的棋手,”弗朗西斯告诉我,“但他没有培养出莫里斯认为重要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当怒火战车队在全国锦标赛倒数第二轮落后时,莫里斯·阿什利没有拿出一本秘密战术书。他根本不跟他们谈战略。“我提醒他们要遵守纪律,”他说----这是他们在一起练习了两年的技能。
他们的品格技巧引起了传奇国际象棋教练布鲁斯·潘多菲尼的注意,他曾指导多名学生参加过全国和世界锦标赛。在观看了“怒火战车”走向胜利后,潘多菲尼惊叹说:
“没有什么能让他们感到困惑。大多数在压力下的孩子会开始有些匆忙或表现出他们的情绪,但他们不是。他们耐心地花时间,在棋盘前面一点表情都没有。我从未见过这个年纪的孩子如此冷静。他们就像专业人士一样。”
如果棋盘上的一颗马是特洛伊木马,那么莫里斯在里面偷偷带来了一支品格技能的军队。它们帮助怒火战车在面对对手手足无措时迅速崛起。“他总是在不给人压力的情况下传授生活的教训。”弗朗西斯说。“这与其说是在执行一个棋局的策略,倒不如说是对自我的理解和自我的掌握。这对我的人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莫里斯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了品格技能的价值。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看到了母亲为了移民美国而牺牲了一切,而他的祖母则留在牙买加抚养他和他的兄弟姐妹。当他们十年后终于来到纽约时,他们知道机会不会自动降临,他们必须自己创造机会。
在高中图书馆偶然发现一本关于国际象棋的书后,莫里斯决定加入校队。但他很快发现自己不够好。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提高自己的水平上,后来成为了大学校队的队长。当他得到一个在哈林区学校教国际象棋,每小时50美元的工作机会时,他欣然接受了邀请。
今天,如果你问国际象棋界的任何人关于莫里斯的事情,他们会告诉你他是个杰出的战略家。在游戏中,如果你移动你的象而不是城堡,他可以告诉你他会在几步之后把你你将死,以及你是否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你的皇后。他同时和十个不同的对手打了十场比赛,而且都是蒙着眼睛赢的。但他认为品格比天赋更重要。
有证据表明,尽管儿童和初学者如果更聪明,学国际象棋会更快,但智力在预测成年人和高级棋手的表现时几乎是无关紧要的。在幼儿园的国际象棋比赛中,认知技能的早期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成为国际象棋大师平均需要20,000多个小时,达到特级大师需要30,000多个小时。为了保持进步,你需要主动性、纪律性和决心去研究旧的游戏和新的策略。
品格技能不仅能帮助你达到巅峰状态,还能推动你达到更高的巅峰。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在一篇研究综述中总结的那样,品格技能 "预测并造就人生的成功"。但它们不会在真空中成长。你需要机会和动力来培养它们。
如果你建造了脚手架,他们就能攀援而上
当人们谈论养育时,通常指的是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和支持孩子和学生方面持续的投入。但要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就需要不同的东西。这是一种更专注、更短暂的支持形式,让他们能够引导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心理学家将其称为脚手架。
在建筑中,脚手架是一个临时结构,使工作人员能够攀登超出他们能够触及的高度。一旦建筑完成,支撑就会被移除。从那时起,建筑物就能独立矗立。
在学习中,搭建手脚架起到了类似的作用。教师或教练提供最初的指导,然后移除支持。目标是将责任转移到你身上,这样你就可以发展自己独立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莫里斯·阿什利为怒火战车所做的。他建立了临时结构,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动力。
当莫里斯开始教授国际象棋时,他看到其他教练会排列好所有的棋子,教授标准的开局走法:国王的兵向前移动两步,接着骑士向上移动一步和斜对角移动一步。但他知道学习规则可能会很无聊,他不想让孩子们失去兴趣。因此,当他第一次向一群六年级学生介绍这个游戏时,他采取了相反的方式---他在棋盘上放了一些棋子,并从终局开始讲解。他教导学生们不同的将军方式,让他们理解如何在国际象棋中取得胜利---这就是它的第一个脚手架。
人们常常说,有志者事竟成。但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当人们看不到前进的道路时,他们就不再梦想目的地。为了激发他们的意愿,我们需要向他们展示道路。这就是搭建支架所能做到的。
通过倒过来教这个游戏,莫里斯点燃了决心之火。一旦学生们知道如何将国王逼入绝境,他们就有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一旦他们有了获胜的方法,他们就有学习的意愿。“你不会告诉孩子,‘好吧,你要学会耐心、决心和毅力,’因为他们马上就会睡着。”他大笑。“你这样说:‘这个游戏很好玩。走吧,我会打败你的激发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竞争之火。他们坐下来,开始学习游戏,当他们迷上了游戏,当他们输掉了游戏,他们就会想要去赢。”没过多久,卡索恩·哈利就会每晚上躺在床上,想象天花板上有64个方格,然后在脑子里下国际象棋。
莫里斯还引入了其他脚手架来支持玩家之间的相互发展。他教导他们创造性地分享技巧的方法:他们画了有关棋路的卡通,写了关于棋局的科幻故事,还录制了关于控制棋盘中心的说唱歌曲。他们学会了将一个孤独的游戏视为一项社会化的团队合作练习。当一个队员在全国锦标赛中哭泣时,并不是因为他输了,而是他为自己辜负了队友感到心碎。
随着他们逐渐成为一个团队,玩家们开始将学习的动力和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相互要求,在比赛中记录每一步棋,以便整个团队能够从个人的错误中学习。他们并不担心别人成为房间里最聪明的玩家,他们的目标是使整个房间变得更聪明。
在前一年的全国比赛中,由于预算限制,怒火战车在参赛选手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前10%的名次。当莫里斯为他们设定了在接下来一年中获胜的目标时,是队员们主动制定了计划。现在,他们有了技巧,也有了意愿。他们自己组建了一个临时的国际象棋训练营,整个夏天都在练习和阅读相关书籍。他们哄骗莫里斯投入他们的训练,并让他放弃自己的暑假。他们已经自己坐到了战车驾驶座上。
在理想的世界中,学生不需要依赖一个教练来获得这些机会。莫里斯创建的脚手架代替了一个破碎的系统。一个家长告诉莫里斯,当她看到她的儿子下棋时,她意识到自己之前从未相信过孩子可以。莫里斯不仅帮助他的队员挥潜力,还帮助他们的父母和教师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很少有幸拥有像莫里斯·阿什利这样的教练。我们并不总是能够接触到理想的导师,我们的父母和教师也并不总是能够为我们提供正确的支持和引导。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它成为那个脚手架。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推动我们走向更高境界的具体品格技能。你将从一个自学成才的职业拳击手身上了解这些技能,他自学了建筑;你还将会了解一个通过如饥似渴学习而逃离贫困的女性的故事;以及两个在学校中在某个特定科目中遇到困难的人,但现在却在跻身全球一流人才行列。
第二部分讲述了创建支撑动力的结构。即使具备强大的个人能力,没有人能免于疲劳、怀疑或停滞。但是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并不需要你成为一个工作狂,也不必将你推至精疲力尽的边缘。为了阐明保持动力的脚手架,我将介绍一位音乐家,他建立了一个临时结构来克服永久性残疾;一位教练,帮助将一个平庸的运动员培养成巨星;还有一群被忽视的军官候选人,他们证明了所有人都错了。你将会发现,在没有真实参与的情况下,实践就是不完整的;打转或许是前进的最佳方式;而鞋带不是只能一个人来拉。
第三部分专注于建立系统来扩大机会。社会应该向具有巨大潜力的人敞开大门,但往往对那些面临最大障碍的人错误地关闭了门户。对于每一个被低估或被忽视后突破困境的人,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没有机会。你将学习如何设计培养潜力而不浪费潜力的学校、团队和机构。通过参观一个建立了世界上最成功教育系统之一的小国,你将看到我们如何帮助每个孩子取得进步。研究人类历史上最奇迹般的救援之一将揭示如何使群体超越其个体之和。为了找出我们如何修复破损的选拔过程,我将带你走进NASA的宇航员选拔流程和常青藤盟校的招生幕后。通过改变那些过早拒之门外的制度,我们有可能提高弱势和后发者的几率。
我关心释放潜力,因为我亲身经历过。我最有意义的成就都是在我最初才能严重缺乏的领域取得的。多亏了出色的教练,我从学校最差的跳水运动员成长为全国最佳选手,从在小型讲座中惨败到在TED舞台上获得起立鼓掌。如果我根据早期的失败来判断我的潜力,我就会放弃。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的东西帮助我为未来的飞跃建立自己的支撑结构。这让我下定决心揭开我们如何超越我们所谓的极限的神秘面纱。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家,我从数据入手:随机实验、纵向研究和荟萃分析(对研究的研究),以量化累积结果。然后,我才开始进行个人反思,并寻找故事以将研究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我遇到了那些在各种环境中远远超越起点并发掘出他们隐藏潜力的人——从水下和地下到山顶和外太空。我希望了解他们通过改变自己、他人,有时甚至是周围的世界来走过漫长的道路。
这就是怒火战车所做的。他们的成功在改变国际象棋的面貌中起到了作用。教练估计,自从他们闯入国际象棋界以来,全国锦标赛上的少数族裔比例已经增加了四倍。莫里斯已经成为国际象棋的代言人,将其视为培养个人品格的工具,他助力的运动现在在美国的低收入学校中开展国际象棋计划。一个国际象棋非营利组织已经独自教授了超过五十万名孩子。
没有理由相信这种魔力仅仅局限于国际象棋。如果辩论恰巧是莫里斯的热情所在,他将引导学生们预见对方的反驳,并帮助他们一起完善回应。重要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你所学到的教训。正如莫里斯所说,“成就在于成长。”
由于莫里斯提供的机会和动力,怒火战车在国际象棋之外应用了他们的品格技能。他们在对抗诱惑下出短浅棋路时所展现的自律对于抵制帮派和毒品也很有帮助。他们为记忆图案和预测棋步而发动的决心和积极性同样适用于备考。他们通过共同练习和互相批评而培养的亲社会技能帮助他们成为出色的合作者和导师。
大多数选手设法超越了他们的环境。乔纳森·诺克来自一个犯罪率较高的社区,当他在一个成功的赛季里,经过一个篮球场时曾被抢劫,但如今他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和一家云解决方案公司的创始人。弗朗西斯·伊登曾在上学路上躲过刺伤和枪击,但他最终获得了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学位,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担任美国最大的公共事业公司的财务主管和一家投资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卡索恩·亨利曾经无家可归,并被一个黑帮成员招募,但如今却获得了三个硕士学位,并成为一位获奖的电影制片人和作曲家。“国际象棋培养了我的品格,” 卡索恩回忆道。“国际象棋提高了我的专注力和注意力……国际象棋点燃了我。有人点燃了一颗星星,它将在我活着的每一刻继续燃烧下去。”
在1994年,在JHS 43公立学校三个街区之外的另一所学校的校长恳求莫里斯来指导他们的黑暗骑士队。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们的男队和女队都连续赢得了全国冠军。到那时,莫里斯已经准备好迈出下一个历史使命的步伐。他暂停了教练工作,开始致力于提升自己的象棋水平。1999年,莫里斯成为首位美国非裔象棋大师。
那一年,在一位新教练的带领下,黑暗骑士队赢得了他们的第三个全国冠军。他们的助理教练是查鲁·罗宾逊,之后她在城市各个学校教授国际象棋,为无数孩子播下了种子。怒火战车不仅仅是混凝土缝隙中生长的孤芳自赏。他们耕耘土地,为更多的花朵绽放铺平了道路。
当我们钦佩于伟大的思想家、实干家和领袖时,我们经常只关注他们的表现。这导致我们推崇那些取得最大成就的人,却忽视了那些用最少成就最多的人。你潜在能力的真正衡量标准不是你达到的高峰的高度,而是你为了到达那里而攀登了多远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