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5

第一念升起

 


今年我没有看《乐队的夏天》,甚至连视频剪辑或者乐评都没有​看过一眼。然而,前几季我一集没落,甚至还专门写过《野孩子没说的话》这样的文章。这里并不涉及我个人对节目的评判,我并不知道今年《乐队的夏天》究竟是好还是坏,​只是单纯地不关心。不关心的原因是今年我对它升不起第一念,无关它的制作和品质。
前几季我有第一念​:啊,好久没有看乐队表演了。​或者​:啊,​好久没有认真听音乐了。有了这个第一念,才会打开电视观看节目,才要去分别哪一个乐队强一些,哪一个乐队弱一些,哪一个乐队的哪一场表现最佳,诸如此类的念头没完没了,然后就乐在其中,​觉得自己忙不过来,甚至​连最后马东请吃饭的花絮都不肯放过,因为那里面也能提供很多额外的信息。
一旦失去了第一念,所有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在社交媒体上,今年还是不断有各种报道,有各种分析,有各种​适合传播的热点事件。但是因为我没有第一念,遇见也就像是没遇见,一滑而过,和看到一条介绍采矿技术新进展​的新闻没什么区别,就那么一滑而过。
​许多事情都与此类似。一次旅行,一次阅读,一次下厨,一次锻炼,​它们之所以会发生,都需要第一念。第一念升起,​那么事情就有可能发生。无法升起,那么事情就会擦肩而过。​有些时候,我们希望他人去做什么事情。比如说希望对方认真复习,希望对方考个驾照,希望对方去看医生,又或者是简简单单尝试一下什么新事物,最困难的部分不是你去讲清楚价值和意义,因为你讲清楚了对方也不会去做,最困难的部分是​你得找到让对方升起第一念的方法。
剩下的事情都简单,​只要第一念升起,对方走出去一步,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因为所有的第一念之下,都隐藏着一个无比丰富的小世界,里面有无穷无尽的花样​可以吸引一个人持续深入下去。一个人不想学书法就是不想学,而一旦想要试一试,他很快就会发现关于笔墨纸砚字帖字体都有大量的资讯可以了解,自己也可以去验证。只要他想玩,那么可以​一直玩很久。而在他不想学的时候,所有这一切等于是不存在。同样的一块砚台,​之前和之后放在他面前,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原先就是一块磨过的石头,如今则是​一整个世界的道标。
所以,凡是能激发你升起第一年的人和事,​都值得反复观察和学习。从实用层面来看,它们都具有一种宝贵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你促成许多事情。而你学习和练习这种能力的同时,也就增强了你对他人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自己因此不大容易和世界较劲,和他人较劲。可以用较为柔和顺畅的方式,​让他人接受你的想法,产生你希望的行动。如果你需要带着一帮人去共同完成什么事情,那么你就需要这种能力,遗憾的是,它并不会写在教科书里,大概也没有什么人能够教授,只能靠你自己去摸索。
从个人的层面上来看,观察和分析自己的第一念,​也能帮助一个人了解他自己。为什么会在某一类事情上动念,为什么会对另外一类事情无动于衷,这种差异就是个人的特性。分析具体为了什么而动念,那么也就可以了解在那么多种欲望之中,自己究竟是对哪几类更为敏感,​更为在意。​分析为什么敏感,为什么在意,那么就可以挖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一旦了解了深层的真实需求,​一个人也就可以看清楚哪些是有效努力,哪些是无效努力。
许多人问过我,想写作但是担心找不到灵感怎么办?想锻炼但是担心​伤害关节怎么办?​回答类似的问题时,我显得非常不客气。原因是我不认为他们是真的在提问,虽然他们表演得好像是真正在关注什么技术问题一样,​但他们明显没有升起第一念。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真的想去写,他们并不真的想去锻炼。没有第一念,无论我怎么回答,无论我给出多么详尽的分析和答案,他们​看完之后不会真正去做,​这就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我会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别问了,​放心,你知道了也不会去做的。​这么说是为了保留万分之一的希望:如果这个人的自尊心很强,如果这个人的性格很执拗,那么听了我的回答大概率会非常不高兴,然后产生“我偏要”​的念头。那么,这种“我偏要”未尝不是好事,对方只要真正开始行动,​后续的事情就会自然发生。
同样的,如果我希望一位朋友读某本书,用某样物品,单是嘴上说说是没有用的。他礼貌地点完头,转脸就会忘记,因为每天他不知道会得到​多少次推荐,收到多少条建议。他们甚至会当着你的面,表演欢呼雀跃惊喜莫名和赞不绝口,​发出虚假的承诺:我一定会,我马上就。​但一定不会,也没有马上。
所以,正确的方法是直接​买好,当面塞到他们的手里。因为唯有你体现了足够多的慎重,体现了真实的行动,表达了愿意为此而支付代价,​才有可能激发起足够强的第一念,让他们翻开第一页,或者按下启动键。​他们不想出发进入那个小世界,那你就只能把小世界拖到他们面前,然后当面打开大门,把他们一脚踢进去。剩下的事情,无论对方是深入探索,还是扭头就跑,​都和你再没有任何关系。
盯住你自己的第一念,这是​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开始。



------

2023-10-24

聊聊直播电商

 


很久没有严肃地扯淡​了,今天我想扯一下直播电商。除了紫砂壶,我基本上没在直播电商里消费过​什么商品。而且,现在我去的电商直播间一般都是家庭作坊,去那里是为了看别人现场做东西,相当于是去看纪录片频道,或者是​生活真人秀,和消费没多大关系。
​在电商直播间购物的经验当然不是很愉快,我买的紫砂壶还行,但是价格​明显偏高。主播胡说八道,你要​和他们稍微理论一下,那你就是黑粉,当场就要拉黑。还遇见过一个奇葩老板,半夜亲自上线直播,但是你询问具体某一款壶的信息,他根本就不回答,而是沉溺于​2个小时的演讲之中不能自拔。
有时候我忍不住去想,普通老板半夜睡不着​,要去夜店请小姐陪着喝酒,最后出一大笔钱。电商直播老板半夜睡不着,可以让几千个网友陪着他,瞻仰他面对镜头讲演的风采,而且还不用出钱,反而​可以卖东西给网友,顺便赚点钱。
关于直播电商,最近人们在讨论直播电商对实体经济的损害。之前,我也有朋友谈过头部主播对于电商行业的​损害。我对生意不是很懂,​所以并不能判断这些讨论是对是错。不过,我是个消费者,同时懂一点互联网,所以我也有我自己的看法。通过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同意我的个人学习,​我的个人看法是:直播电商是个电商平台的过渡形态,不会持续火爆多长时间。
理由也并不复杂:今天主播们能够捞到盘满钵满,这是电商平台算法工程师​的责任,他们的算法做得不好,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有效有针对性的推荐​服务。
直播电商的优势之一当然是价格,但是除了价格之外,​它在我看来还是个媒体,通过现场试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向消费者推介他们原本不知道的商品,用节目内容说服消费者相信​这是他们的生活所需。媒体干的是一样的事情,他们向受众销售新闻、资讯、故事、​道义、真理和情绪价值,让受众相信这是他们的头脑所需。
到今天为止,人们上网学习了解和自己收入水平和阶级地位相衬的生活方式,是​许多人上网的重要主题。比如说90年代时​,我路过苏南,看到农村里都是小洋楼,楼顶上都要顶个球,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那么做。到了今天,等到云南中部的农村地区发达起来,我看他们纷纷起楼,清一色的罗马式立柱,我就理解了当年房顶的​那个球---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他们要找寻和自己目前生活相衬的生活方式,这里面包括了起小洋楼。至于说是顶个球,还是立个罗马柱,​都是对外学习的结果。
直播电商在这个过程中,​担负起了教学任务,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比如说告诉小姑娘,应该用什么色号的口红才好看。​告诉都市白领,应该用什么枕头什么床垫才能保证睡眠。告诉年轻又没有多少钱的世代,手冲咖啡是一种彰显个人品味的​便宜方式......都是顶个球,都是罗马柱​。
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种生活,没有那么多重层次。世界上有一百亿种商品,但它们并非彼此独立,需要人们全部都接触一遍。而是组成了一个个套件组,每个套件组服务于一类的人一类人生活​,人们只需要找寻他那个阶层,他那种偏好下,应该采用的套件组​就好。
简单说,如果一个人购买了OLED​电视,那么他接下来购买音响棒或者回音壁的可能性就很高。或者,如果一个人购买了紫砂壶,那么他同时消费手串的可能性就很高。你可以说这是商品之间的高相关性,就像是润滑油和避孕套,空气炸锅和减肥药,但也可以理解为它们​隶属于同一个生活套件组。
所以在理想情况下,电商平台应该来做​推荐生活套件组这件事。你买了一台OLED电视,算法就应该向你推荐回音壁---你对色彩和画质的要求已经那么高了,​难道你对音效就没有要求么---这其实是贩卖了一整套生活方式给你,生活的套件组。当然,推荐你防蓝光的眼镜也是应有之意,推荐你万能遥控器也是一种​贴心关照。而不是几个主播,对着镜头狂呼​:今天只要12999,家人们,123​,上车!
无论今天直播们再怎么热闹,他们对于整合信息的能力都是低效的。上一秒钟在买口红,下一秒钟在卖鸭舌,这是分散的,原子化的信息,​世界上有一百亿种商品,他们就会把一百亿种商品逐一直播上架一次。但消费者的目的不是为了浏览一百亿种商品,而是根据消费主义的精神指导,从一百亿商品里挑选出适合身份地位品位的套件组。很明显,​主播做不到这一点。
套件组一定是有限的,而且套件组一定是可以被算法归纳的。同时,一个人学习自己的生活套件组所需,一定是有限的物品组合,​一定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他们不需要主播的无限量介绍,无​差别推荐。消费者会学会自己需要什么套件组的,​就像所有的小洋楼要么会顶上个球,要么会立上罗马柱。而且,一旦顶上一旦立起,​许多年就不会改变,不需要球上加球,​柱上立柱。
所以,主播们每天都很欢实,​电商平台更加欢实。因为直播们只是得到提成和坑位费,但是电商平台们拿到了活跃消费者的信息,而且在后台可以分析他们同时还共同消费了什么别的商品,可以归纳为几类,于是套件组推荐算法距离​浮出水面就越来越近了。
​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不再需要主播声嘶力竭地介绍和推荐。当他们在电商平台下单的时候,也许电商平台会提供“也许你也想要”​功能。而且,这个功能会非常精准,让消费者产生一种“虽然我不大理解为什么要推荐给我,但是我觉得似乎我真的很需要耶”的感觉。​有些时候甚至会大为惊奇:为什么平台会知道我养了狗​?因为这是计算的结果,如果你们同时都购买了某几样商品,那么你​拥有一条狗的概率就超过了98%,哪怕你之前购买的所有商品和狗全无关系。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说直播电商就是个过渡形态。人们需要电商平台上的媒体,进行商品介绍和推介,但​并不真的需要那么多,他们迟早会学会的,也不需要都买一遍。直播电商在信息的处理上,效率和密度极低,未来不可能是算法的对手,算法推荐的不是​商品,而是生活方式本身。算法推荐是一种互联网产品,直播电商不是,严格说起来,它是媒体,而且是电视购物的借尸还魂,没有创造什么额外的价值。
未来,直播电商还是会存在,不过​人们可能会和我一样,把它当作真人生活秀来看。这个很容易理解,花两个小时看人用竹篾如何编织出一把篮子,这是现代都市人的​美好时光。


------

2023-10-23

和自己相处

 



有这么一句话:人总是把最多关心,最多耐心,最多善意释放给了远方的陌生人,但对于自己的身边人却总是过于苛刻,有太多责难,太多​压力。假设这里的远近关系是成立的,那么就必然可以推导出一个结果:人往往对于自己最为苛刻,有最多责难,释加了最大压力。

人们总是在问​,如何能够改善自己和身边人,周围人的关系?认为一定存在某种人际关系技巧,或者把一切归结为所谓的情商问题。但这么去想,最终往往​不会有任何成效,不会有任何结果。因为问题是一个链条,想要解决需要解开第一扣,也就是改善一个人和他自己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自己和任何他人的关系,只是因为这个问题没解决好而产生的外溢而已。

​这同样可以解释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人对自己亲近的人,周边的人反而不好?​因为他们之所以会在你身边,是因为他们身上一定有一部分很像你自己。所以,你不是对他们严苛,你是在他们身上想起了自己,你是在对你自己严苛。同样的,你没有责难他们,你是在责难自己。

从最基础的层面来说,​如果你不爱自己,那么你当然也就会对周围的人冷漠。也因为你不爱自己,所以你​会认为爱不可能在近前,它只能在远方,在陌生人处。所以,你会对远方的陌生人热情友好。不是因为他们当真可亲可爱,是你的心一早认定了​温暖只可能在远方,只存在于陌生人身上。

但是你依然对自己有所期待,因为​那不是别人,那就是你自己。于是,你又要给自己定下许多难以达成的高标准,难以完成的大目标。这也很好理解---既然不存在一个可爱的自我,那么起码应该有个伟大的自我,值得他人​赞美、肯定、崇拜的自我。压力就那么产生了,这种压力一旦外溢,​那就是望子成龙的父母。

而且,这样的父母对于子女任何小进步,小成就都不屑一顾。这样的人对亲人对好友的任何小进步,​小成就都不屑一顾。因为这不符合自己的高标准,也不是自己想要达成的大目标。于是,他们就总是会去鄙薄,​去贬低,去否定。他们不是对别人不满意,​他们真正不满意的是自己。

​不出预料的话,大部分的高标准都无法达成,所有的大目标都会失败。这时候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就达到了最糟:早就知道你是个废物!早就知道你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这样的糟糕关系也需要得到和解,于是人就会开始接受自己是个废物,自己的确无能,自己缺乏勇气,自己没有判断,自己没有运气,​或者像很多人经常说的那样:我就是会在最后那一下出问题,我控制不了。

在这样的和解基础上,人就会认定这个我不合适,这个我无法达成,这个我不是那块材料,这个我无法坚持到底,或者,“这个它就不是我的菜”​。同样的,这样的心态也会外泄,​于是就有了我们所有人都熟悉的那些说法:你别弄了,你别试了,想都别想,绝对不可能,你做不到的,没希望的,​别浪费时间了,我看你还是算了吧​......

人们不觉得这是对于他人的一种否定,不认为这种否定会带来伤害​,这是因为他们熟悉。他们在内心里已经对自己说过无数次类似的话,​现在只是对他人重复一遍而已。在他们看来,这些话语根本不能称之为一种伤害,恰恰相反,这些话语表达所要的是自己的关心---因为自己已经尝试过了,​想着让别人省点气力,别走弯路。但他们不会想到,这些想法的基础是​他们一早接受了自己是个废物的这个观点,于是,讲这些话的时候对方能感受到这些话语下隐藏的​那句话:你就是个废物。这就带来了伤害,并且对方会把这些话理解为一种​贬低或者仇视。

所以,首要的问题是​一个人应该如何和自己相处。比如说一个人不爱自己,这就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几乎和太爱自己等同麻烦。不爱自己的理由往往是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不值得喜欢,不值得欣赏,那么这里就涉及到自我评价的问题。自我评价也是一种评价,那么重点就是不偏不倚的目光,和诚实​勇敢的态度。

如何获得不偏不倚的目光?这就回到了老问题上:需要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动随时保持觉知。这样人就对自己会有足够长足够多的观察,​基于这种观察,得出的结论就要更接近真实一些。只有在人生巅峰才会打开觉知,感觉到自己的英明神武,或者只有在人生低谷才会打开觉知,感觉到自己的弱小无助,这样观察的结果只会是扭曲的,要么过度放大自我,要么过度贬​抑自我。无论是哪一种,​人和自己的关系都不会是很好。

如果能够不偏不倚地观察自己,诚实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我,那么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身上有可亲可爱的一部分,也有鬼憎神厌的那一部分。都能认识到自己身上有达成某些事情的能力,也有搞砸更多事情的能力。​同样的,人也能够因此知道自己潜能和边界,于是避免了过度自我贬抑,同时也避免了自大狂妄。他还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欲望,观察过欲望的生起、壮大、衰退和消亡,​观察过欲望在自己身上造成的效果,无论心灵还是肉体。那么,他对外求取的心就会不那么炽盛,没那么炽盛就对自己不会那么严苛,​不那么严苛内心就容易平和安定。​自身安定了,那么和他人的关系也就安定了。

人们在心灵鸡汤里时常会说:请你对自己好一点。这不是好与坏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能不能和自己​良好相处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根本就不认同自己,他如何​能对自己好得起来?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根本就毫无任何信心,他如何能对自己有​个好的态度?根本的问题是许多人对自己根本就不熟,对于自己的心根本不了解,也就没办法彼此相处​,连彼此相安无事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认清楚自己之后,试着​改变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和自己相处的方式。

从来就存在着两条路,一条路是向外探索,探索物质世界,从原子结构到股票涨落,从中研究控制​现实世界的方法。一条路是向内探索,探索心灵世界,探究“我”的构成,“我”的特性,“我”的能力,建构起对自己的认知。遗憾的是,在前一条路上人山人海,在后一条路上​却行者寥寥,而前一条路上遇见的诸多难解的问题,往往在后一条道路上才能找到答案。​



------

2023-10-22

持续性阅读和间歇性阅读

 


对于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我推荐​他们去培养自己持续性阅读的能力。对于拥有阅读习惯的人,我却希望他们去​培养自己间歇性阅读的习惯。
这是因为一般而言,我们说一个人没有阅读习惯,大多时候是指一个人习惯于看各种碎片化的内容,习惯于大脑进行并行处理,类似一边吃饭一边看视频,一边听音乐一边刷​微博,注意力不断在各种窗口之间进行切换。
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无法长时间专注在同一件事情上,由此而来的问题是性格暴躁易怒,理解力下降,不能够进行​连贯有逻辑的思考。所以,​培养持续阅读的能力对于他们而言很重要。如果能够找到一本书,能让他们一口气读完最好,这样会有​好几个小时的专注时间。即便做不到一口气读完,能够一口气读半个小时一个钟点也是好事。
首先得让他们感觉到专注的力量,让他们相信自己有专注的潜力,​对应的能力才能渐渐培养起来。
但是对于拥有阅读习惯的人而言,​我认为持续阅读是一件相当耗神的事情。当人开始阅读的时候,的确是收束了自己的注意力,全然​投入阅读理解之中。但是在阅读过程开始之后,人的神思其实会随着内容不断发散,​不断消耗。十年前,我​连续读 800 页书会感觉到头痛欲裂。现在,这个数字变成了 400---生活中有太多的操心事,我没那么多​神思可以如此奢糜地消耗。
注意力和头脑有关,神思​则是和人的心灵有关。最近几天,我在读关于意识和脑科学的几本新书,因为内容比较艰涩的缘故,一边看一边要理解,一边理解还需要一边思考,读上一两个小时人就觉得​心力不继,神思恍惚---新鲜的内容带来了许多冲击,神思因此四散飞扬,于是心灵就很快陷入散乱​和疲惫。
通过阅读获得专注力是一件好事,有了专注力之后,保持内心的清明可能​会更重要一些。所以,宁可把每一次阅读的时间减少一些,阅读的强度降低一些,转变成每天阅读一点,然后就让内心休息,变成一种间歇性的阅读,这样不会让人感觉精疲力竭,也不会让心神荡漾,一时间无法安定下来。
有一种说法认为,人首先应该找到阅读乐趣。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那么沉溺于阅读的乐趣,​和沉溺于游戏的乐趣,饮酒的乐趣,赌博的乐趣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是不是说,追求阅读的乐趣就要高雅一些,追逐这些欲乐​则要低俗一些?我不那么认为,追求乐趣,都是耽于欲乐的一种​,而欲乐并不持久,让人浑然忘我,最终陷入心灵的迷乱。
​我想,许多有阅读习惯的人都应该有过一种共同的体验:当自己沉浸在阅读过程中的时候,内心感觉到快乐和满足,​也许还会暗自认为智慧在不断增长。等到一本书彻底读完,则很快就被巨大的空虚和无聊所淹没,想要赶紧再去找一本什么书,好让内心​的快乐和满足重新升起。
这不像是追求智慧应该有的征兆,它倒是有点像是成瘾之后的戒断反应。
回想一下这种体验,​然后麻烦你再来思考一个许多读书人喜欢问的问题:为什么我在读书的时候觉得内心充盈,无限欢喜,读完之后却觉得水过鸭背,回想起书的内容时​脑子里一场春梦了无痕?
过去我都是这么安慰​的:不,其实书本的内容已经进入了你的潜意识领域,在那里正在被大脑秘密加工处理​。在你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它们在完成分析、重组、重新建构等等行为,​等到有一天你需要的时候,它们就会毫无预兆地跳出来,那时候它们已经准备好,​可以直接为你所用。
​这些话可能是真的,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大脑的神秘工作机制。但这些话可能也是善意的谎言,因为持续阅读我们都清楚它本身就带着给大脑解瘾的初衷,并且阅读培养我们玩脑力震荡的游戏,暗中鼓励我们远离现实生活,​避开任何现实操作。阅读,​它的功用之一就是现实的避难所---人在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往往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所以,对于有阅读习惯的人而言,把更多时间投入生活,或者我可以这样说,在更多时间里保持自己对现实的觉知​,要比阅读本身更重要。如果通过阅读获得了宝贵的专注力,那么这种专注力再投放回阅读本身,​那就变成了个内循环。如果这些专注力可以投入生活,​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生活中做出一些改变,做出一些创建。正是因为这些改变或者创建,让人接触到鲜活的人和鲜活的事,可以​丰富和滋养我们的心灵。
当然,大部分人的问题是​没有阅读习惯,​于是运用蛮力去直接生活,直接获得体验,并且有可能从中获得某种直觉的智慧。​这也是种解决方案,不过比较废时间,也比较废人。


------

2023-10-21

猫狗的背负

 


在我家小区的电梯里,有邻居私自张贴了告示,劝诫狗主人在遛狗的时候记得收拾狗屎​。物业没有管,​任由它贴在那里好几个月。估计是不想惹麻烦,小区群里每周都有住户投诉,说某家遛狗又随地大小便,还附上了狗屎的高清多角度大图。于是群情激愤,要求物业管起来,要求物业安装更多​探头。物业打死不说话,龟不出头。过几天贴一张文明养狗的告示出来,群里看见了骂得更凶,说是​就知道贴张纸,​屁用没有,白瞎了​每年那么多物业费。所以,​看到住户斗住户,物业乐见其成,捂嘴偷着乐。
​当然,结果并不意外---告示照贴,狗子照拉。那张告示估计会很长寿,因为​它所说的问题长期存在​,而且估计会是天长地久。
我认为狗本身是无辜的,人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是人需要在家里弄一只猫或者一只狗​,去安抚自己的灵魂。也是人不想妥善地照顾它们,​将它们抛弃,弄得满城都是。最终还是人,不愿意收拾狗的粪便,不想给狗牵上绳子,​把代价转移给邻居。但是一旦出了事,​承担结果是猫狗这些宠物。​有传染病,要灭杀。​伤了人,要灭杀。
坦率说,我怀疑大多数人并不适合养猫养狗​。因为我自己养过,​大略知道其中需要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人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何况是宠物?大部分人对自己​对他人都不愿意负责,何况是宠物?他们只是在宠物店在花鸟鱼虫市场闲逛时,发现一只小猫小狗可爱,价格也不高,就立即买​上一只回家。从来没有想过,生活中多了一条生命对于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觉得自己在金钱上的预算已经足够了,就可以拥有一只宠物,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爱心在关心在责任上是全然的​赤字。
赤字人士怎么养宠物?他们自身还是家长的宠物,伴侣的宠物,单位的宠物,超级巨婴,奶头乐爱好者,毫无自我负责的自觉,​这样的人养什么宠物?他们自己都需要嘴套脖圈猫笼和狗绳,​他们怎么可能给宠物提供这些东西?这样的人士养宠物,结果只会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共养。
​什么叫社会共养?猫狗养几天不想要了,就扔到街上,让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去​养。遛狗懒得带铲子和卫生纸,就让狗随地大小便,让邻居和保洁​人员去清理。觉得嘴套狗绳麻烦,就让邻居的肉身去承担风险,只要袭击一天没有发生,就可以坦然在电梯里小区楼下​做狗的发言人:我们家狗很乖的,不咬人。​那么狗知道吗?有些狗并不知道,虽然他们会说人话。
他们不是关门闭户在自己家里养宠物,当他们开始养宠物的时候,全社会都要卷入,都是他们家的义工,都是​他们家的猫粮袋、狗咬胶。这就叫社会同养,安抚灵魂的福利自己享受了,责任​和义务则由全社会来承担,而猫狗则用生命来支付代价。
​我觉得这不公平,而且莫名其妙。不公平在于这些推卸自身责任和义务的人,只要不造成人身伤害,他们就永远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他们就永远可以​向社会推卸责任,他人就要永远替他们养猫养狗。莫名其妙在于明明是他们自身的责任,结果却是无辜的猫狗为此付出生命。我就没见过自己生病,医生抓住隔壁老王​扒下裤子往屁股上扎针的道理。
​通常而言,我并不支持公权力的扩张,不想他们事无巨细都要管起来。但是在宠物这件事情上,我认为有必要对拒绝负责任的宠物主人进行处罚。任由宠物随地大小便,需要罚金和拘役;抛弃宠物交给社会共养,需要逮捕和​刑罚。而且,我认为这些也是需要进入社会征信系统的​数据,这样在他们​捅出更大的篓子之前,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小事的判罚而得到预警​。不说别的,有这样的数据人们就可以选择自己的邻居,​不需要一再贴告示。
说起告示,我家小区电梯里的那张告知,​第一句就是:养狗是一件有爱心的事。我看了大笑不已,真正有爱心的是狗啊,​它有这样的主人都不离不弃。真正有背负的是猫和狗啊,是它们承载了那些孱弱的灵魂​,承担了因此而来的​代价。


------

2023-10-20

回礼----如何正确地接受善意

 


回礼,名词或者动词。做名词时,指回赠对方的礼物;做动词时,指一种许多人都头疼的复杂计算。

我们都知道,从小到大,人们都用互相赠送礼品的方式表达善意。我们也发现,礼物会带来两重痛苦,第一重是不知道该送什么,痛苦程度轻微;第二重是不知道应该回赠什么,痛苦程度中等到剧烈,因为每次都需要做大量运算,会导致脑细胞严重过载,出现心慌、焦虑、血压上升等不同症状。

从痛苦程度来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给与比接受要好,赠礼要比还礼轻松,做一个愿意给与和分享的人要快乐很多。那么回礼呢?回礼为什么给人感觉压力很大?这是因为人们从未仔细分析过这件事情,也没有发现其中的诀窍所在。关于赠礼和回礼这件事,法国大思想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曾经给出过非常清晰的解答:

一方赠礼,一方回礼,这就是一次礼物交换。礼物交换和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交换礼物的价值,另一个是交换礼物的时间。这样就会产生四种不同的情况:

(1) 交换的礼物等值,交换的时间分前后,这就是借贷;

(2) 交换的礼物不等值,交换行为同时发生,这就是贸易;

(3) 交换的礼物等值,交换行为同时发生,这就是拒绝;

(4) 交换的礼物不等值,交换时间分前后,这是赠礼和回礼。

第一种情况在婚礼上最为常见,中国人在参加婚礼的时候都要随礼,赠送一个大红包。有些地方还要专门请人来做账,一笔笔记录下每个客人的礼金数额。为什么要那么做呢?因为将来别人结婚的时候,是要把这份随礼还回去的。别人当初给了多少,将来只能多不能少。那为什么要随礼呢?因为新婚夫妇刚刚开始自己的婚后人生,有那么一笔钱,可以让新婚生活变得容易一些。换句话来说,是大家一起帮助新婚夫妇展开新的生活。那么,大家为什么愿意帮忙呢?因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现在给出去的礼金,将来还能收回来。这就相当于亲戚朋友之间的一笔小额贷款,每次结婚的人都可以先拿去用。所以,这种情况下的赠礼和回礼本质是一种借贷。

像我这样在四处漂泊不定,去许多座城市参加过婚礼并且不断随礼的人,就不算是借贷,而是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第二种情况也很常见,有些时候会让人很生气,而有些时候则是皆大欢喜。比如说你看到朋友的新手链,觉得非常喜欢,于是你请他送给你,北京话的术语叫“切”,切朋友一条手链。而你朋友刚好很喜欢你的钥匙链,于是你说:不如我们换吧,我送你钥匙链,你送我手链。这两样东西可能是不等值的,但是双方经过交换,每个人都得到了心爱的东西,都觉得在这次交换中自己赚了,这不就是贸易么?商人做贸易,最早不就是以物易物,而且双方都觉得自己赚了,否则这桩生意就根本做不起来。当然,如果对方拿走的是你的新手机,而且立即回赠你一根雪糕,表示大家这就算是扯平了,那就会让人相当恼火。

在藏区或者西南部地区,许多少数民族有一种共同的习俗:如果朋友或者客人对自己家里的什么物件大加赞美或者是流露出喜爱之情,主人就应该直接送给对方,但不可以求回报。我希望北京上海地区也能流行这样的风俗,那我就可以去挨家挨户赞美朋友家的豪宅了。

第三种常见于求人办事,或者追求对方。你送上一瓶茅台,对方立即还你两瓶五粮液。你送对方一束玫瑰花,别人立即送你一个游戏卡。算下来彼此的价格都差不多,那么对方其实就是在用这个方式拒绝你。赠送礼物是一种善意,你在这个善意上附着了个人的要求。那么对方就可以用立即回赠等值礼物的方法,把这份善意不多不少退还给你,同时也就把附着的个人要求也退给了你。这个方法含蓄而不伤人,算是社交生活中比较温和的拒绝方式。只有情商低的人才会欣喜若狂,觉得别人回赠自己酒是表示一起预祝成功,别人回赠自己游戏卡是表示对自己的关心在意。记得:同一时间,别人立即回赠等值礼物,意思是拒绝。

我希望你看到这条的时候,不要恍然大悟,这样许多往事重新泛起,有了新的理解,可能会让人觉得十分感伤。

所以,真正的表达善意,真正合格的给与者和接受者,是第四种情况。别人赠送你礼物,你第一不要回赠等值的礼物。因为等值礼物的意思,要么是把你们之间的关系视为借贷,是一借一还的关系;要么是你表示拒绝对方的善意,坚决不肯占对方便宜。无论是哪一种,对方拿到回礼的时候心里都不会舒服。那些性格刚直的人,坚持要在礼物上对等,其实是一件很伤人的事情。

第二不要立即回赠。等一段时间的意思,是表示你确实接受到了对方的善意,你承对方这个情。对方赠送你礼物,其实就是想让你接受善意,体会一下给与者的那种快乐。如果你破坏了这个默契,立即回礼,那就会让对方感觉你不承认这是善意,而是像接到了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球,烫得厉害,你要立即把这个火球扔还给对方。所以,如果你的确承对方的情,也心怀感激,那么你应该过些时候再回礼,而且最好回礼的价值略低于赠礼的价值,否则,会让人觉得你有些傲慢,把一件好事变成了斗气斗富。

这里我要赞美一下皮埃尔·布尔迪厄,他用如此简洁清晰的方式,就说清楚了赠礼和回礼之间的关系。几乎是一劳永逸地解除了我们回礼的痛苦,让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方式,向对方表达出不同的心意。同时,我还想说一点:用这四种情况去和你的回礼方式做一下对比,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在给与和接受这件事情上存在着误解。你所以为的礼貌和得体,其实让表达善意变了味道,要么显得过于功利,要么显得不近人情,要么显得距离感过强,唯独没有坦然的给与和坦然的接受,就像是躲在一个坚固的壳里。这样的话,怎么可能有真朋友呢?

最后,许多年来,我以和朋友吃饭不买单而闻名。有的人曾经讥讽地说过:你见过和菜头每次来吃饭买过哪怕一次单么?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每次朋友请吃饭,我都吃得很开心。因为我觉得吃得开心,就是彻底接受了他们的善意。而我对他们的回礼,并不体现在饭上,否则友情就是放贷还贷,大家的关系是饭费互助组。所以,我的真朋友从来没有因此埋怨我哪怕一次。可见他们是真的喜欢我,真的想让我吃得开心,也知道我是真的开心。

这一讲就到这里,记得要请我吃饭。



附言:
这是我当年在《得到》发布的一篇课程,我感觉写得很好,能够帮助人们廓清关于回礼的​常识,因而可以穿越时间,体现出恒常的价值来。最近,遇见类似问题的人有点多,所以​重新发布一次,免得一次次回答那么麻烦。
------

2023-10-19

顺着麦穗去找麦田

 


我刚刚读完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的新著《社会正义的谬误》(Social Justice Fallacies),一本会让许多今天的网上活跃分子大为光火的好书。对于我而言,遇见索维尔则是一种全然的欣喜,就像是当初我第一次读到哈罗德·布鲁姆 (Harold Bloom)的书一样。
敏锐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些名字之间微妙的联系,托马斯·索维尔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黑人保守主义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则是在文学领域的白人保守主义学者。在今天的进步主义思潮之下,两个人的观念都不讨喜,但是他们还是勇敢而诚实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在每个时代里都会有流行话语和流行观念,比如说女权主义者不假思索地使用的“婚驴”、“屌癌”,比如说大众不假思索地使用的“资本”、“海克斯”。人们活在正确概念里,人们活在先进理念里,却未必认真思考过什么是事实,也未必考虑过现实的可能性。
托马斯·索维尔属于那种少见的异类,敢于在大潮之下坚持独立思考,并且用清晰、明了、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现在是 2023 年 10 月,许多人因为以色列和哈马斯的冲突,非常艰难地找寻自己的站位,在和平的意愿和现实的杀戮之间努力找到一条充满道德光辉的羊肠小道。
那不妨看看在 2014 年托马斯·索维尔曾经直言不讳说过的一段话:
许多年前,当我第一次环游世界时,我对中东的孩子(无论是阿拉伯孩子还是以色列孩子)感到震惊,他们是我在任何地方见过的最漂亮的小孩子之一。一想到他们是这样,我就感到痛苦。长大后会互相残杀。但事实确实如此。 
可以理解的是,今天许多国家的许多人只是希望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战斗停止。联合国、华盛顿以及世界各地的普通民众都在呼吁停火。 
据《纽约时报》报道,国务卿约翰·克里希望停火能够‘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谈判达成长期解决方案打开大门’。奥巴马总统再次敦促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立即、无条件的人道主义停火’,以达成某种长期协议。
如果这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第一次爆发暴力,那么这种希望可能是有道理的。但在这几十年来不断重复的中东大屠杀中,联合国、克里和奥巴马在哪里呢?中东必须引领世界停火。如果停火是通往和平的道路,中东将很容易成为地球上最和平的地方。 
‘停火’和‘谈判’对于‘国际社会’来说是充满魔力的词语。但停火究竟能达到什么效果呢?从短期来看,他们拯救了一些生命。但从长远来看,它们降低了侵略成本,从而导致更多人丧生。曾经,对另一个国家发动军事攻击不仅面临报复,而且面临毁灭的风险。当迦太基进攻罗马时,迦太基就灭亡了。 
但当哈马斯或其他一些恐怖组织对以色列发动袭击时,他们事先就知道,以色列的任何回应都会受到美国政治和经济压力支持下的停火呼吁的限制。我们根本不清楚以色列的批评者能理性地期望以色列人在受到攻击时会做什么。默默承受痛苦?投降?逃离中东?或者---最不现实的是---打一场‘漂亮’的战争,没有平民伤亡? 
威廉·T·谢尔曼 (William T. Sherman) 将军在 150 年前就说过这句话:‘战争就是地狱。’如果你想尽量减少平民伤亡,那就通过不再救助那些发动战争的人来尽量减少战争的危险。以色列不仅受到大量火箭弹的袭击,而且还受到迷宫般的地下隧道的入侵。 
生活在千里之外、安全舒适的人们,高傲地事后猜测并试图对以色列人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所做的事情进行微观管理,这有些奇怪。这种自我放纵不仅对以色列而且对整个西方世界都是一种危险,因为它暴露出缺乏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表现在从我们目前在埃及、利比亚和伊拉克的政策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到未来的灾难中。
在当时说这些话会多么让人生厌?托马斯·索维尔那种对于停火、谈判和国际社会不加掩饰的嘲讽语气,加上文章中他完全站在以色列一边的冷酷立场,会让多少人手心发痒?2014 年到现在,9 年过去了,今天再来看他这些话,人们还觉得必须打他一顿而后快么?当那些用水管改造的火箭弹飞过加沙夜空的时候,人们还觉得他当初的观点大谬不然么?还是说,事情正按照托马斯·索维尔当初的预言在一步步发生?
当然,没有人会真的打算揍一顿托马斯·索维尔,因为他已经 93岁高龄了,下不去手。就像他反对 BLM 运动一样,他本身就是个黑人,让人没地方下嘴。他反对知识分子在书斋里拨弄概念,脱离现实,他自己出身贫寒,参加海军陆战队之后一路念到博士,让人没地方回嘴。
他在 93 岁的时候还写了这本《社会正义的谬误》(Social Justice Fallacies),系统性地对许多流行观念进行了批判,一丝不苟地用数据和逻辑证明为什么它们是一种谬误,反复提醒人们不要太过热情地试图改造社会和改造他人。
所以,今天我并不打算推荐一本书,而是想向你推荐托马斯·索维尔这个人。托马斯·索维尔是一位相当丰产的作家,在中文世界里也翻译了大量​他的作品。你赞同他或者反对他都不重要,在你认定他是一个“黑奸”,是一个反动派,是一个多年来披着经济学家外衣但是毫无学术创见的混混之前,不妨找他的书​来看一看。因为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托马斯·索维尔的作品能够拓宽你的思考边界,​拓展你的思考框架,让你知道世界上还有人怎么思考一个你自我感觉相当熟悉的议题。
当然我也不反对你就从《社会正义的谬误》开始,但容我提醒你一句​---这就是一根麦穗而已,在这根麦穗的背后,还有一整片你尚未发现的麦田。风吹过麦浪,正发出你在平常生活大合唱里听不到的​独唱。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