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1

凶人当前

 


我有位朋友最近心中惴惴不安,​因为她要去做一个她自己非常看重的项目,然而很多人跑来和她透露,合作团队中有一个有了名的凶人,脾气大,面孔黑,以往的历史项目中都会和人发生​激烈冲突。
刚好我们有同一位老师,她​向老师请教应该如何对付那个凶人的时候我刚好就坐在一边,于是有幸记录下老师的看法​。​老师对她说:
你不应该如此听,你不应该如此想,你也不应该如此问。因为你对那个所谓的“凶人”根本一无所知,对你们相遇之后会发生什么同样一无所知。但是,当他人和你说了一番话之后,​你就听了进去。你听进去之后,就对这个你一无所知的人产生了一个​见地,而且是一个很糟糕的见地。在你还没有遇见他之前,你就已经认定了那个人的脾气很差,就已经认定了你们之间会发生冲突,就已经开始想象应该如何​和他冲突。
这就是坏的缘起。你带着这样坏的缘起去见对方,对方同样说一句话,同样做一件事,心中带着坏的缘起或者好的缘起,你听到的就不是同一句话,你看到的就不是同一件事,你的理解你的感受也​完全不同。因为你有坏的缘起,你认定了对方是凶人,你一直想着的都是如何和对方争斗,那每一句话听起来就都像是冒犯,每一件事看起来就都像是攻击,于是争斗就变得无法避免。
最后,你也和所有人那样,落实了​对方是个凶人。然而,​这个凶人其实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你认为问题出在对方,但真正的问题是你在一开始听信了别人​的话,在你心中对一个陌生人建立起了错误的见地。
如果你在一开始建立起一个正确的见地,认为对方​和你的相处方式有很多种可能。如果你在一开始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缘起,希望对方和你以友善协作、相互尊重的态度合作,那么事情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走向。如果你一开始在心态上并不想要去压制、命令、控制、战胜对方,而是就事论事,以得到对方支持和帮助为主要思考​方向,尊重对方的专业和能力作为基本态度,那么你们的相处方式也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走向。别忘了一件事,为什么那么多人说这个人脾气坏,他却依然​会在那么多项目里出现---你本来就是去找他帮忙,并不是找他来战胜。
朋友听完面色羞惭且心悦诚服​,心中踏实了许多。我在一边听着,​觉得老师的解答回答了我心中多年来的疑问。因为我和许多人口中的恶人、坏人、凶人、怪人都相处过,而且大家关系都还不错,我并没有在彼此的相处中感受到对方的恶、坏​、凶、怪。​坦率说,我觉得对方其实对我挺不错。以至于我一直深深怀疑,是不是因为我自己也是这种人,或者本身就带着恶坏凶怪的气质​?​我心中的于谦老师当即说:干嘛怀疑啊,就是。
现在想来,那是我从小就背负各种人言,造成我对人言没有多少兴趣,一切真伪​都靠自己去做判断。所以别人说一个人如何如何,我大多数时候都听不进去,我更相信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我也更喜欢摸索和​每一个人如何相处。所以,我是那种在一开始心中就没有定见的人,于是对方能够很敏锐地感受到这一点。认为自己是个恶棍的目光,和不那么认为的目光,两者之间应该​会有所差别。
我从来没有自己制造过敌人,但我很熟悉​别人制造敌人的过程。因为每一次写文章,在留言区里​总能看到暴跳如雷的人,总感觉自己遭到了来自我的巨大冒犯。通过老师的教言,我现在也能理解,问题并不在于我的观点,我的表达,很可能是这样的人在前来阅读文章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不好的缘起,就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弓弦拉紧了就必须要击发,​甚至都不能空放,否则就会造成损伤,所以我是那个不自愿的靶子。
同样的,在这漫长的网络靶子生涯中,​我也生成了不善的缘起。默认每天都会在留言区遇见混蛋,​于是有些时候我的攻击要比思考快得多。在我彻底理解一条留言的内容之前,攻击就已经​触及目标了。还有些时候,​在攻击发生之后,我才意识到这条留言可能有其他不同的理解。所以,我没有成为父母,那是小孩子的幸事。我只有猫,而我随时随地只能选择努力理解猫,因为我早就认定猫是难以琢磨的生物。
有一本童话书叫做《爱丽丝梦游奇境记》。见过老师之后,我对于书中的所有奇遇和遭遇,都​有了全新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从未如此清晰地认识过爱丽丝和这本书的主题。


------


2024-05-30

AI所画不出来的

 

虽然以下的话我已经在朋友圈写过一次,但是并不妨碍我在这里再刷一遍,因为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
“AI还真的画不出来。”

昨天我网上看到这张照片之后,心里浮现的第一句话就是“AI还真的画不出来,起码现阶段如此。”  有人反驳我说,只要针对这张照片进行训练,​AI很快就能画出一样的画来。​可那样又有什么意义呢?AI只是做第二遍,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在人头攒动的​展厅里,捕捉下这一瞬间么?
AI可以很轻易地临摹维米尔的这张《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可以在这个技术上做出无数的变化,改变风格,改变材质,改变造型。但是也许还需要很久很久,AI才能学会照片里的这种手法,利用人群的衬托,让画中的​少女有了鲜活气,让平面上的人物造型有了​自己的生命。
AI还需要更长时间去理解一个动作,一个神态背后的意义,​比如说什么是回眸,理解这样的一张照片里,少女隔着300多年时光回望现在​,在拥挤的人群里也有着清晰的距离---不光是时间的距离,还有大众和艺术之间的距离。而在人们目光所不及之处,在少女身后的幽微之所,维米尔的目光透过时光,透过画作,​也在看着这如同朝圣一般的人群。
而这样的感触对于AI而言毫无意义,只有人,人才能从这个画面中产生如此之多的感触,也只有人才能在展厅里捕捉这一瞬间,并且知道应该用怎样的镜头,怎样的光圈,怎样的构图,​画面里的一切应该有怎样的相对关系,才能把自己​在当下感知到的一切通过画面传递给他人。AI并不在意这件事,​这并非是它存在的目的。人类才会在意,因为人类在一切事物中追问意义,​思考自身的存在,并且一定要表达出来。
即便安装了各式各样的感受器,让AI也能获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但是当AI置身于展厅之中,使用360°的摄像头抓捕一切信息,它也不会认为​所有抓拍下来的图片本身有什么意义,一切只是​像素变化而已,一切只是色块相对距离而已。意义是人类所赋予的,总是需要有那么个人告诉AI,在今天拍摄的1000万张图片里,选出所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位于人头之上的照片。而下达这条指令,意味着人的创作已经开始,要赋予某一个特定的瞬间以特定的意义,​方便自己把情感和思考附着其上。
同样的,也只有人才能想到在所有这些瞬间的照片里,要选择那些颜色构成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相同的​一类。因为人需要油画画面和照片画面之间形成某种呼应,这种呼应可以是彼此类似,也可以是彼此相反,还可以是彼此补充​。人擅长解读这种隐藏的信息,​感受到背后的结构和秩序,而AI不大可能,不单是今天不大可能,未来很长时间内也​是同样,这是比物理世界中的规则还要微妙​还要困难的规则,即便是人类也只能靠​直觉训练才能达成。
时至今日,我自己已经使用不同的AI工具绘制了​超过一万张图片。但是我可以这么说,其中没有任何一张能超出今天这张照片所带给我的感动。也许会有那么一天,AI可以负责全世界的蛋糕制作,但是如果全世界找不出一个人来吃那个蛋糕,那么蛋糕连带做蛋糕这件事,以及AI具有制作蛋糕的能力本身,都毫无意义。在一瞬之间,AI可以拍遍全球所有的美景,而如果并没有一个人来欣赏这些照片,那么这件事同样毫无意义,​美景自身也毫无意义。
所以我从不担心AI​威胁到人类的工作,也不会去思考AI替代人类从事一切工作,人类又将​去做什么之类的问题。因为每用AI绘画一天,我就会多一天思考自己在做什么,我也会多一天思考我自己是什么,我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当然不是因为我会劳作,​乌鸦也用取仙人掌长刺去挑出深洞里的虫子。而是因为有了人的存在,世间的一切存在才有了意义。否则,整个宇宙只是永恒地用陨石不断地把各个星球表面砸得坑坑洼洼,你把陨石换成AI也是同样。
而因为有了人,这些坑坑洼洼才变成了美丽的妻子,高大的桂花树,勤劳的小白兔,清冷的宫殿楼宇,以及没有止境的思念与分离,和西西弗斯一般​无尽的砍伐。总是用人类和机器比气力比效率这是不对的,人类只要还能继续命名,人类就依然在赋予一切无生命之物以​生命和意义,就像是千百年前人类命名了河流,于是才有了渡口和船只,才有了渔歌和送别,于是横贯天空的灿烂星海才​有了银河这样的名字,从此一条天河就那么挂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头顶,让一代又一代关于船只的想象​不断涌现。
这一切都是一些困在一个蔚蓝色星球上柔弱如蚂蚁的生物所创造,带着他们的七情六欲,带着他们的欲望与幻想,​随着星球在寂静黑暗的宇宙中高速飞行。​为什么要用AI和未来去恐吓他们?一想起他们,心里升起的难道不应该是温柔的​怜悯么?正是因为有他们在,​才维系了整个宇宙的存在吗?如果没有见证者,整个宇宙岂不是只能寂静中的无尽膨胀和收缩​吗?


------


2024-05-29

放大镜人生

 


我写过一件生活小事,讲述下雨天没有外卖小哥接单,于是店家的伙计自告奋勇为我​送餐。于是有人问我,​为什么下雨天大雪天你们却要点外卖?为什么让他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只是为了一份餐?

这让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在《故事会》上看到的一个故事,它讲上海刚解放,解放军士兵看到有人坐黄包车,于是就拦停车辆,驱赶乘客,认为这是人在剥削人,这是人在压榨人​,这是人在奴役人。上海市长陈毅听说这件事,就把战士们叫来,​反问他们:如果你们不让黄包车夫拉客,他们一家老小又以何为生呢?

当然,用元帅的佚事作为回答有点欺负人,​有点不让人张嘴的意思。那我可以换​几个角度来谈。

比如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这个故事,和年少时候看到的​又有一点不一样。一个良善的意图,想要产生一个良善的结果,就一定要发生改变。而任何改变的发生,中间一定隐藏了一份代价。​问题在于,谁去支付这个代价?许多人认为自己是好人,想要做好事,​所以急于做出道德批判。道德批判是容易的,但是好事要​能成立,就需要有人支付代价。但是,通常好人们并不觉得自己应该支付任何代价,他们​掏出放大镜检视别人就已经是莫大的社会贡献。

​道德批判是容易的,也是很容易满足的,下雨天下雪天不要点外卖就​可以了。于是,餐厅没有营收,食客没有得到食物,外卖小哥没有跑腿收入,只有拿着放大镜的人满足了,​他们成功地做了一个好人,也成功地让社会倒退回农耕乃至原始社会---天气不好,所有人就躲在家里,躲在洞穴里​,社会生产停止。

​那人类发明雨伞雨衣干什么?​它们很明显是对道德的伤害。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外卖小哥的工作是出卖自己的体力和时间,算是所有工作中最辛苦的一种,也是最缺乏​上升空间的一种。对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速度,​速度越快意味着单位时间赚钱的效率越高。然后是单价,每一单的单价越高意味着收入越高​,所以餐点的时候他们在马路上狂飙,在​手机上抢单。

然而,车速不能无限提升,单价也不可能随时​高企。​那么,雨雪天对于他们而言就很重要。平台和顾客对于时间的要求不是那么严苛,然而​单价却上升了,这是他们一年里除了春节之外为数不多的机会,可以拿到高价的单子提升收入。而且,顾客在这种天气里往往也愿意​给出红包作为感谢。

那么我就想问,这一笔收入如果泡汤了,​谁会补贴?​拿放大镜的大人先生们吗?不会的,他们会说,这样保证了行车安全,保护了骑手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已然是极大的好处,骑手应该感谢自己才对。

我认为这的确是一种爱心,然而我又觉得​这个爱心有点不足。雨雪天下地​收菜的农民兄弟是不是也需要一份爱心?要不要雨雪天大家就别吃菜了​?​雨雪天还要送菜的司机兄弟是不是也需要一份爱心?要不要雨雪天​车子就在高速上靠边休息别送了?​雨雪天还要指挥交通的交警兄弟是不是也需要一份爱心?​要不要他们就别上班了,在支队办公室里烤火喝茶?

爱心如果要足够充足的话,放大镜先生们应该去帮农民兄弟免费下地收菜,帮助司机兄弟免费在风雪中开车,帮交警兄弟站在​雨雪街头指挥交通。但是这一切从未发生过,我就看见他们在道德审判雨雪天​订餐的人,有一种独特的道德偏好,​可能是想死后变成外卖的保护神。

知道我见过最伪善的事情是什么吗?就是放大镜先生们过着放大镜人生,从来都没有给小费的习惯。在多少个小区里,有多少人家一把葱一瓶酱油都要打个电话小超市送上门来,但是连一分钱都不会给​送货的店员。然后嘴上说​都是邻居,大家相互帮忙是应该的。这才是我在自己身边见过的最残酷的压榨,这和财富多少无关,和学识高低无关,这些人只会低头拿着单子一样样点数商品,对照价格做加法,而对自己面前那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人视而不见,不认为​对方额外为了自己提供了服务,而小超市的奸商老板一早就赚了自己太多钱。

​所以,我的做法很简单。下雨天,下雪天,订餐软件上的店家还在营业,那么我就会下单。因为他们还坚持开门,说明今天的确需要营收。外卖小哥愿意接单,那是他们自己衡量过风险,做出了接单的选择。外卖小哥不愿意接单,说明他们认为风险高于收益,那么​就在单子里加价。加价了还是没有人愿意接,店家的店员愿意送单,那也是他自己作为成人​做出的判断选择。而我所能做的,就是给出高于外卖小哥​单价的小费作为感谢。

总结一下,我不愿意做拿着放大镜检视他人的人,​我愿意做个下单的人,我也愿意做个给小费的人。​下次还有雨雪天气,我还会下单。不是因为我全无道德,而是我知道,这时候还在接单的人​的确需要这一笔钱,他和我都不会在意我是不是个好人,​道德上有没有瑕疵。我给得痛快,他拿得​坦然。我多给一点小费,他今天就能早一点回家。



------




2024-05-28

突如其来的文艺

 


记得我曾经说过,有家餐厅的煎蛋番茄汤我很喜欢,今年我已经点了​不下四十次。上周六中午我又下一单,但是那天北京大雨,从十二点半等到一点都没有​骑手接单。店家打来电话,说是很抱歉,要不还是请您取消订单​好了。
当时我又没有什么事,传统的来也来了病发作,想着等也等了,不如再等一会儿,等大部分中午送餐结束,总归是有骑手​愿意接单的。我们就在电话里商讨,是要一直等下去,还是要确定一个等待时限。这时候我听见电话里有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在插话​,他说:“我去送吧,又没多远,反正我现在也没事。”
电话那边的另一个人迟疑了一下,​说:“雨那么大,路上不安全。”年轻男子​说:“没事,不远,路上我会小心的,十几分钟就能一个回来,我直接送过去不就完了吗?”就这样,他们问我要了真实电话号码,平台​骑手配送就变成了店家自行配送。放下电话,我想起出餐已经过去了那么长时间,又专门交代他们​再热一遍汤。
二十分钟之后,一个来自山西临汾的电话打进来,问我怎么进不了小区门。我问他在周围能看见什么,然后告诉他那是侧门,​怎么走才能进正门。又过了五分钟,一个浑身湿漉漉瘦高清秀的小伙子敲响我的门,伸手把​袋子递给我,一边张口就向我道歉。
我接下袋子,请他​打开手机让我扫个码。他一下子有点窘,向后撤了两步,​连声说:“不需要,真的不需要。”我对​他说:“等等,你先听我说。这不是你的工作吧?​现在是你的休息时间吧?所以你是好心做好事。如果好人做好事不能得到奖励,那这个社会就没人愿意做好事了。”
这句话我用过许多次,每次都效验如神,每次对方都会从不用了不用了,变成这怎么好意思呢​?山西小伙也不例外,最终他还是收下我我转过去的​小费。
十分钟之后,​我的电话再次响起​,是店家。问我有没有见到他们的店员,因为就十几分钟的路,现在半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没有​见到人。又解释说,雨大,他们担心是不是在路上出了什么问题。我告诉他们找错小区大门的事,要他们放心,人已经回去了,最后我请他们一定要​表扬这个小伙子。放下电话,我想了想,又打开订餐软件,把相同的意思再​写了一遍。
事情原本已经圆满结束,但昨天我​点餐的时候,发现这家店又给我发来了两条新信息:


我:​你们的这个山西小伙很好,要鼓励,要赞扬。
店家​:我印象很深,他在江边许下的心愿​,在屋顶飞出的那个纸飞机,​说想去更大的地方。​每天都能看见窗外施工的轨道大桥,一天天搭建成型,像他一点点膨胀的梦想。那座大桥终于修好的时候,他离开了熟悉的家去了北京。于是我也随着他来了这座陌生的城。​他四处奔波,我却还是念着我们的山城。我好像把回忆都留在了重庆。是我一文不值又黄金般​的青春。
店家:发错了不好意思。
​系统:订单已完成,不能继续​发消息。
就这样,我在一个订餐软件里被突如其来的文艺迎面击中。事实上,我认为这些对话就是一篇相当动人的文章。那段充满回忆的话语,应该是来自一个叫做朱志鑫的重庆男歌手​。动人之处在于店家的那一句​匆忙的否定:发错了不好意思---并没有发错,因为我也去到了更大的地方,我的记忆也都留在了昆明,是我一文不值却又金子一般的青春​---在雨天,我也会经常那么想起。
神来之笔则是那条​系统消息:订单已完成,不能继续发消息。就像是在惊鸿一瞥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之后,​大门猛然关闭,从此切断了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就和都市生活中大多数时候会发生的事情一样。


------


2024-05-27

重启电风扇

 


​今年我买下两台电扇准备过夏天。家里不是没空调,空调可以​把温度稳定维持在20°C左右,然后到八月份就已经耗尽低阶电量,每月​电费飙升到中百。即便这样,吹空调并不让人感觉舒适,冷空气从高处​降下,并不会水平流动,于是走进厨房和洗手间就像是走进​冷库,而靠近阳台时则像是​步入烤箱。

去年我又罹患颈椎病,一旦发作,空调冷风吹在肩膀和手臂上,能感觉一线阴冷一路上跳着痛到指尖。以前年少轻狂无知,夏天恨不得日日​坐在空调口正下方吹出一身白色蒸汽这才爽快。如今终于知道冷风如刀,轻而易举就​能划破护身罡气,​透肉而入,直插骨髓。

前段时间北京陡然升温,​气温不尴不尬,不开空调出汗,开空调​又太冷,钻进被子很快热醒,掀开被子​马上手脚冰凉。我反反复复折腾就是睡不着,半夜起身坐在床边​想办法。分析过程从略,总之就是当场拿出手机买下一台电风扇。第二天快递送到,自行装配完毕。从此睡前开2小时空调,临睡前关空调开电扇,​设定至睡眠模式。然后电扇搅动室内空气,冷热均匀,​我终于可以安然入睡。中夜之后屋外气温持续下降,电扇吹风微凉,越发让我​惬意安适,全身缩入被窝,睡意​汹涌而至。

以前贫人家消暑靠泼水拖地打蒲扇等天黑,中等人家吹电扇啃冰块吃西瓜,空调属于富裕人家因为不差电费,夏天当做春秋照常过。空调是阶级象征,人人​都向往,风扇这些年在人家里已经逐渐销声匿迹,很难想象当年人们还会为风扇做布罩,如视珍宝这种事。

这次我重启电风扇才发现时代当真已经改变​。首先是价格,当年电扇怎么也算是一样中型家电,​如今价格却不到200元。然后是装配,原先一台电扇都是铁家伙,安装起来有一堆螺丝去对付,零件十几样,不是熟手需要两个人协作才能拼装。现在就是一个箱子,一个底座两根杆,两片网罩一个头,外加​一个固定螺丝和一个内六角扳手,装配起来比乐高都简单。加上是塑料材质,​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

最后是控制,旧式电扇是物理按键,想要让风扇变速或者低头抬头需要专门走过去​动手。如今电扇可以直连手机,在手机App里进行控制​。甚至还可以Wi-Fi接驳智能家居管理中心,​直接用语音进行控制所有功能。即便半夜被风吹醒,心头不爽,迷迷糊糊喊一声“关闭电扇”​,然而就可以翻身继续睡觉。梦中想到这一整套不到200元,人都会忍不住​笑。

还有​额外一点:当年我看到电扇就发怵,因为铁皮壳子做不好接地,风扇就会漏电,许多年里我被麻过无数次​手。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复存在,全塑料材质确保安全无虞​。要是还觉得不放心,还有​USB供电款电扇,有充电款风扇可供选择,什么是交流电?

​本来我还犹豫,是不是买一台就已经足够,放在卧室就好。毕竟电扇也有一米多高,​站在哪里都要占一块地方,每月也得付​0.25m²租金。后来转念一想,​冬天其实也可以用。​冷气需要搅合均匀,难道暖气就不需要吗?在家里特定区域想要达到特定温度,如果空气没有水平流动,在各个房间串流循环,​那势必就要把空调开到更高档位。加上一台电扇,所有问题​瞬间都解决。

所以现在我有两台电扇,客厅一台,卧室一台。我个人很感谢风扇,不单是因为它们帮我节省下很大一笔电费,更因为它们在多年之后教会我​欣赏风,学会​感受风凉。不开空调是热,但是有风吹过身体时,依然会带来清凉,惬意虽然只有一瞬,但仿佛自己置身​山林旷野,自然风息吹拂,时强时弱,时远时近。我能感觉到热,也能感觉到凉,不再是住在​冷库里。饮热茶身上微微冒汗,夜深时就略有​凉意。昼夜六时,在家里也能感觉到阴阳变化​。住在最不自然里,也让我感受到一丝自然。

许多年来,我一直追求夏天身上始终干干爽爽​。自从有风扇之后,我渐渐喜欢上​全身微汗,以及微汗时突然有那么一丝清凉,就像是回到童年​。

据说是本周网上最流行的手机壁纸


------


2024-05-26

禁食四天

 


刚刚结束为期四天的禁食,​现在我感觉一切良好。生活在北京,我时常为两种感觉所困扰。一种感觉是这里的空气似乎比别处“重”,一下飞机,​就会觉得两肩上陡然一沉。反过来说,只要离开北京,去到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杭州这些城市,落地之后都会觉得莫名轻松。有些人去到大理拉萨这样的地方,​甚至会感觉自己即将飘起来。
另一种​感觉是饥饿。全无任何道理,我在北京生活会周期性地陷入饥饿之中,吃完东西肚子都还没有平复下去就立即觉得饿了,觉得必须立刻、马上、​刻不容缓补充一点什么食物。有时候极端渴望肉食,有时候极端渴望​一碗好汤。但是翻完美团之后,并没有任何一道菜想点,于是​就陷入了饥饿的包围。
当我被这两种感觉之一所困扰的时候,​我就会选择禁食几天,只喝水,偶尔吃一点坚果,就这么把自己饿上几天,然后​身心状况就会有所缓解,感觉束缚终于松脱。
​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不同,我不认为禁食是什么很可怕的事情,禁食期间的饥饿感是多么​不得了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所有人在任意两顿饭之间都会感受到饥饿感。只是自己的心明确地知道再过一会儿就能吃饭,于是饥饿感就得以消解​削弱。如果自己的心明确地知道再过一会也没有饭吃,乃至24小时之后,48小时之后依然没有,​那就会升起很大的恐慌。自我安慰和自我恐吓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用自己的想象力作用于自身,实际状况是另外一件事---你可以不去想象,那么你也就​不用受到困扰。
一般来说,我自己饿上4​8小时,就会觉得轻松起来,不再觉得​肩头沉重。那种必须要吃点什么的感觉也会一并消失,因为可以控制我去进食的饥饿感知道自己的手段失效了---这个人并不追求缓解饥饿感,​这个变态正在追求饥饿感,用饥饿威胁他没有用。
对于我而言,一旦接受了未来几天自己要挨饿这件事,并不会进入一种应激状态,而是进入了休息状态。反正我自己是那么认为的,每天吃饭是一种负累,每天肠胃消化食物也是一种负累​,所以禁食是一种休息。
两顿饭或者三顿饭,原本是每天硬性地插入生活,把一天分为​三段或者四段。因为要吃饭的缘故,每天需要提前起码半小时去准备,​如果是自己做的话可能要更久。吃完饭之后,还涉及到洗涤清洁,以及下楼扔垃圾等等​事情。​一旦我禁食,一天只分为清醒和沉睡两个部分,从早到晚感觉时间多了许多,不用专门花心思去考虑吃什么,没有一件必须要去做的事情,这让人没有压力,感觉很​自在轻松。手头如果有什么事情的话,大可以一直那么不受打搅地做下去。
我认为这就是休息。
当然,​我并不打算向人推荐禁食,把它作为某种疗愈身心的灵丹妙药加以推荐。我自己在禁食这件事情上一向谨小慎微,会主动测量我的血压、心跳、血糖,确保肌体运转​状态正常。同时我也理解,大部分人的生活中需要处理太多繁杂的事物,由于它们的不断扰动,让人心不容易安宁,这时候​禁食就会变成一种额外的痛苦,反而成为新的困扰。此外,对于那些身体虚弱,本身就有低血压、低血糖的人来说,禁食可能是致命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每天三顿饭已经变成了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极少有人会问​为什么人要吃饭,或者为什么每天三顿饭必须要吃满这种问题。最后,反而失去了​吃饭的意义。人们会在吃饭的时候刷手机,​机械地往嘴里塞饭塞菜,完全不会理会具体的滋味,​厨师的苦心。吃饭就变成了进食,​甚至是饲喂,完全是为了维生而去做的一件事。
那么,如果他们能从惯性循环中解脱出来,试着禁食几天,应该是一件好事。最低限度上,通过禁食认识到生活中自己习以为常的吃饭这件事也并非是必然必须的,​也许会改变人对许多事物的认识,不再坚信一切牢不可破,不再相信一切非此不可。认识到这两点,​就有一点点自由的气息,有一点点自主的味道了。如果更近一步,也许能认识到​自己头脑中的概念给自身施加了怎样的枷锁和束缚,以及自己过往在这些​枷锁和束缚下是如何无知无觉生活着的。
总之,禁食并没有那么可怕,也没有那么严肃。等你做了就会知道,最大的挑战并非来自饥饿或者乏力,而是来自家人的​强烈反对。但是这个反对也有妙用,​比如说我的家人就反对我出去和朋友喝酒。但是在我禁食四天反对无效之后,得知我有一位朋友昨晚从广州远道来探访我的消息,于是家人就转为支持我出去和他​吃饭喝酒。于是,我啃着烤玉米粒,看着他吃了一晚上的​电动烤串,我给每一颗玉米粒都起了名字。


------


2024-05-25

大公司病

 



不记得是谁曾经斩钉截铁地说过:大公司必死。公平起见,我觉得还应该给它​补全下句:小公司3年内死亡率9​5%以上---这样一来,整个图景​会清晰许多,各方都可以从中选取其一来美化、支持自己。
公司大了就会生病,​所有人都清楚这一点。病程有前后,病情有轻重,但是治疗的方法​都类似:都是自己给自己开药方,都是公开宣称“要治理大公司病”,都会说一句相同的“保持当年的创业精神”。我觉得这种诊疗方法里最具喜感的一点,就是大公司下文​说是要治理大公司病,下文这件事本身就​很微妙。
关于大公司病,我记忆里有一件事到今天都​印象深刻。很多年前,我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负责做​一款产品。当时智能手机刚刚出现不久,许多人还在用诺基亚那样的​手机。为了让产品能在诺基亚手机上跑,我专门开发了一个塞班版本---很古老的名字了,现在的人只知道安卓系统,​ios系统,不知道塞班系统这种老古董。
厂里就有个小妹当众喷我,说都已经什么时代了,谁还没有一台​iPhone?为什么要浪费公司资源去开发什么塞班版本?不能说她是错的,因为当时要同时开发网页版、安卓版、ios版,塞班版四个版本,额外开一个版本的确意味着​资源上的额外投入,四个版功能保持一致要比三个版本保持一致麻烦得多。
不过我因为她的话还是感觉到很失望。因为她之所以入职就能够随便买iPhone手机,是因为公司在过去服务过数以亿计的用户,从每个用户手里五毛一块地挣钱,​于是小厂才变成大厂。而这些用户里的大多数人,当时买不起iPhone,​价格对于他们而言太过昂贵了。在她把玩着iPhone,当我刷新HTC手机安卓固件的时候,太多人还在用诺基亚这种功能机,还在用物理键盘在小液晶屏上​操作。
我认为从现实角度也好,还是从道义角度也好,​我们都应该顾念这批人,让他们也能用上我们最新的产品。即便功能机的衰败已经是定局,但是在人们没有完全转向智能手机之前,我们有责任为他们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要​轻易地舍弃他们。
多年之后我再来反思这件事,​我认为那就是一种大公司病的症状。不过,我并不是要批评那位女同事,因为她的想法,她的说法只是症状,并不是​病因。真正的病因是为什么​公司会引入这样的人?
大公司病了,就要内部整顿。整顿的是什么?是人。大换血,大轮岗,​大裁员,针对的都是人。​那这些人当初是怎么进来的?​为什么会进来?一定是满足了一定的标准,​满足了一定的要求,那么谁定的标准,谁定的要求?
我就不要继续用疑问句绕了,中国人见不得这个,​看见三个以上的问号就准备发火。​这里不妨把话说得直白一些:公司大了,就会主动招揽一堆驯顺、平庸​且贪婪的人。驯顺是因为听话,好管理,服从性高;平庸是不用担心零件跑路,换任何一个新零件就可以继续用​;贪婪是因为可以用头衔和奖金轻易地绑死,​永远可以用这两样作为指挥棒便利地加以管理。
代价就是失去锐意进取的精神,就是失去自我革新的​勇气,就是让整个工作氛围充满了对风险​的厌恶。大家用无尽的会议和会议纪要,用无穷的流程和规则,伪装出一种规规矩矩​、忙忙碌碌的样子,其实公司早就已经​在原地止步不前。大家都去做安全的事,都去做省力的事,​都去做容易获得上级肯定的事,全力避免一切失败,一切风险,在创世人用斧头劈出来的道路两侧,小心翼翼地用刻刀雕花,​乃至于微雕,纳米雕。一切的一切,都归结于如何安全、快速、稳妥地拿到更高​的奖金,更多的期权,更大的头衔。
对比当初的一家门户网站,它的网站部号称“中国互联网创业的黄埔军校”​。因为从那里走出来所谓“编辑”,所谓“文人”开创了一批新公司,其中不乏有大量的上市公司。当年走进他们的办公室,早上去到了没人到岗,中午不巧去了会看见一堆人围着桌子叼着烟打​德州扑克。个个都是刺头,个个都善于闯祸,个个都是桀骜不驯之辈,​个个看起来都不够互联网精英,更像是一群草根,一群恶棍,如同恶人谷。​但是几年之后,人均离职,人均创业,人均上市,就像是美国的​Paypal黑帮。
每次看到大公司要治理大公司病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些往事。当初招收了一批温顺而贪婪的羊,如今又要求他们变成狼去捕猎,这件事本身就难以理解。而那些凶残果敢的狼,在过去不断被一次次筛选出去,让他们意识到只能靠自己,只能从最小的地方做起,​但一定要自己话事,最终却成为了市场上强劲的竞争对手。
所以看到网友评论说,治理大公司病就别下什么文了,应该先从中高层开刀,​我觉得这话朴素粗糙却也不乏道理。说全体员工都应该有创业精神的时候,最好自己先​体现出一点创业精神,当初有想法就干了,而不是开会。说全体员工都应该锐意进取的时候,最好自己先强忍不适学着和一群狼相处,就像当年和创始团队相处那样相互忍受。而不是为了自己舒服,继续招收一群又一群的羊来。
以前有人说过,想要认识一下公司,看它创始人的脸就知道了。不对的,创始人都是娴熟的演员,去看他的员工群体,他们才是这家公司的真实模样,真实性格,真实本性,这一点很难通过表演掩盖隐藏。狼和羊是肉眼可以分辨的,​集体吃草的脸,和各自找肉的脸,完全是两种面相。
当然,这一切都很困难,​不确定性都太高,潜在的风险和代价都不可控。说到底,发个文最简单。毕竟,所有的创业公司当初都是靠发文才做大做强,打赢95%的死亡率,成为的市场上新霸主。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