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9

加个群交流学习经验

 


我在微信里没有参加几个群。准确来说,​我的大部分群都是一次性的。临时有个什么事,大家拉一个群沟通一下,​然后这个群就沉寂了。在少数活跃群里,成员大多都在3​--5人之间,我没有参加任何大群。
可能我是那种人群中的极少数,不喜欢​拉群,不喜欢进群,更喜欢退群。通常来说,人们加入群的一个刚性理由是​:我要加一个学习群,在那里我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激励。
从QQ时代到现在,这样的事情​从未发生在我身上。对于我而言,没有什么加个群交流学习经验这回事。或许它的确管用,因为我看到很多人想要学习点什么,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加个​学习群。但是我不会那么去想,也不会​那么去做。
我曾经被拉进过大群,​刷屏的速度让我头晕目眩。就个人观察,人们在群里只会做​以下几件事:
1、打发时光;
2、​社交和八卦;
3、展示自我;
4、​获得陪伴感。
​学习?即便把这张列表拉长到20项,学习也未必能入围。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多数时候都是感觉到无聊和空虚,​需要用社交和八卦来填补。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灵魂,​却又不能放下自己站在舞台正中,为聚光灯追踪的幻觉诱惑。这些欲念,这些需求,比​求得新知要强多了,它们的优先权也要比求知高多了。
所以当人们问我,有没有写作群,有没有AI学习群的时候,​我无言以对。这的确超出了我的个人经验,​我习惯了一个人学习,在没有群组,没有同伴的情况下学习。​如果遇见困难和障碍,那么就用搜索引擎找答案。中文的答案通常不行,那么就去用Google搜索英文​答案。会找到专业论坛,会找到专业群组,会找到专业文章,我遇见的问题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一定也有人问过,不单有人问过,而且一定有人已经给出​带着思考和处理过程的完整答案,​很多时候还不止一人。
我不是说学习群没有用,但是我认为要让一个学习群真正起到效果,需要巨量的​管理投入。对此,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人虽然看起来都是人,但是人会随着“容器”的改变而改变行为和表现。比如说在“公司”这个容器,人有一套行为和表现,但是在“酒吧”这个容器里,人的行为和表现就会完全不同。
论坛、博客、通讯软件群组、社交媒体,这是不同的容器。人在不同的容器里,通过语言文字创造的内容会​有很大差异。比如说博客面对的围观​压力最少,所以会有较为舒缓较为全面的表达​。即便是一个技术问题,写作者可以很从容很详尽地谈自己的想法,把整个解决过程包括​细节记录下来。
但是在群组这个容器里,人就忍不住想要打发时光,就忍不住要社交要寒暄要暗中拉小群要私下约炮,人性很难克服这一点,就需要强有力的管理者,​一次次扫水,一次次踢人,努力让大家在某个特定主题下讨论,于是才会有所谓学习氛围的存在。
同样的,并没有谁规定一个人一定要在社交媒体发送什么​内容。但是在那样的一个容器里,男生总是会在健身房自拍,总是会赤裸上身​。女生也总是会在健身房自拍,但总是要背对镜头,把脑袋转过来自拍,强调她们瑜伽裤下​丰满的臀部。
我不认为学习群这个容器​真的适合学习​。我甚至认为这种行为本身就很牛马,学校教育创伤综合症的后遗症就是认为一群人在一起​做题才叫学习,没法单独一个人进行。似乎必须要有一群人和自己做同样的事情,自己才有动力,自己才觉得安心,​没有个温暖的大集体自己连撒尿都困难。学习和人生中所有重大的事项一样,都是纯个人的事,和人多人少有没有人陪​没关系。
长久以来,我都有一种相当极端的​想法:如果一件事只需要一个因素就可以运转,那么就不要添加第二个因素,只是为了运转水平提升20​%。如果一定要做一件事,优先考虑如何用最小的架构最小的投入最简单的方式做起来,​只要不会倒就行---先验证最低条件下能否运转,然后验证改进最低条件对输出的影响,确定关键性因素,最后才是所谓的优化,所谓的提升。
根据这种极端想法,一个人就能学习肯定要比组成一个三人小组要来得好,三人小组肯定要比加入一个​50人群要来得好。一个人靠自己就能学习,那么他在100人大群里​肯定也能学到一点东西。但是反过来逻辑可能就不成立,不信的话,我想问一个问题:2年前就参加AI绘画群的朋友,2​年下来,你们学得怎么样了?​你们当初的群友学得怎么样了?


------


3 条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