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读者”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读者”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3-05-15

一件值得高兴的小事

 


昨天深夜,一位名叫秋婉的读者​留言向我表示感谢。她在自家孩子幼儿园举办的园徽设计大赛中胜出,从今而后,那家幼儿园会使用她的设计方案作为​官方徽章。秋婉感谢我,说是因为我这一路走来不断分享AI 绘画方面的内容,促使她走进这个新世界,这次她的获奖作品就是她自己用AI 绘制出来的成果。
听闻这个消息,我很高兴。从去年5月18日我用AI 绘制第一张插图到现在,​还不到一整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过很多次来自读者的质疑,来自读者的​打击。记得在早期的时候,不止一位读者严肃地留言劝说我放弃,​并且表达了他们对AI 绘画的强烈厌恶之情。
一直到今天,每次发布文章之后,还有读者会留言挑错,不断指出画作里的人物表情有问题,手指有问题,透视有问题,以及​灵魂有问题。所以,我根本没有预料到有读者会因为我的缘故而受到鼓励,真的去了解和学习AI 绘画,而且最终取得了个人成果,获得起码一家幼儿园从​教师到家长的认可。
​秋婉在留言中说:​“您说的没错,为 AI 能不能代替人,有些人忙着打口水仗,而像我这种人,都是悄悄滴干活,学起来再说”。
​我为秋婉感到高兴,也为我自己感到高兴。我喜欢她在这句留言里流露出来的那种精神气,​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她也知道应该怎么去做,更知道如何巧妙地隐藏在人群之中,​一步一个脚印抵达自己的目标。
不像是我,因为是公开地去做AI 绘画,​因此要去面对无数迎面而来的否定和批评。如果我的精神世界稍微孱弱一些,​那么可能早在去年6月份就已经放弃。​为此,我在这里想再次提醒各位读者几件事:
在我们的文化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年缺乏对他人的肯定,人际关系中无论是单位还是家庭,又或者是朋友圈子,基本的氛围是​否定。因为空气中充斥着这种消极和负面信息,所以如果你要去做任何事情,最好别出声,别让人知道,自己径直去做,就像秋婉那样。只要你出声,只要你让人知道,就一定会有许多人不请自来,对你和你的行动做出点评,而且​点评一般都是以否定为主,会让人心情不好。
​同样的,这里也常年缺乏对他人的鼓励。仿佛肯定他人就已经是个人的人生失败,鼓励他人​就更是一种人生耻辱一般。在鼓励和打击之间,人们更倾向于后者,也许是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觉得更有力量吧。尤其是面对新鲜事,新举措的时候,人们的态度更​是如此。根据我多年来的生活经验,人们鼓励趋同,反对标新立异,​这是刻在大多数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你总可以把你周围的高楼大厦想象成一条小村,当大家都在弯着腰整齐划一地种水稻时,你试图引种猕猴桃改善一下​收成那就是大逆不道,没有什么人会拍拍你的肩膀说:你大胆地去做,能够蹚出一条新路的话,大家都会感谢你的。你得和大家一样种完水稻之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去自己家后院里悄悄​侍弄你的猕猴桃树,而且最好把它藏在许许多多杂树之间。
最后一点,那就是在这座广袤无边包罗万有的村落里,所有真正想做并且做了点什么事情的人,他们大多倾向于去做但却不说。而大多数人乐于去说,他们所说的话和事情本身没有多大关系,不会涉及到具体的方式、步骤、技巧,只会是​否定和批评。他们对于事情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可以通过否定和批评,以此维护自己的审美,维护自己的品位,维护自己的眼光,维护自己的​形象。他们甚至会非常认真严肃地投入其中,做出许多精妙严谨的论证,但无一例无会小心翼翼地避免接触任何具体的事,小心翼翼地避免一切创造和创作。
因此,在这样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背负着一项相同的使命---从喧闹的话语之外,去找寻那些沉默不语但是能做成事情的人。你得关闭耳朵,你得睁大眼睛。你得把目光中人群的中心移向边缘,你得去那些暗影里找寻,在那些丛生的杂树之间小心分辨,把做事情的人找出来,然后努力生活在这样一群人中间。​我认为,这是充实和幸福人生的基础。
相信在秋婉之外,也有许多读者正在默默地学习使用AI 绘画,​也在其中找到了乐趣。我很​高兴在这个过程中,充当那个站在前方吸引炮火的人。我想,秋婉她们可以通过对我的观察,​得出一个宝贵的结论: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生活,遭受否定和批评固然很糟糕,但是人们还是可以凭借着简单而顽固的信念​而前进。比如说和菜头这个人,当初就是为了得到几张免费的文章插图,舍不得花钱去购买图片库会员,竟然就那么自己画了一整年。​

------

2023-05-11

那些美好的仗你已经打过了

前几年有个概念很流行,叫做“逃离北上广”,说年轻人撤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超级城市,返回二三线城市,返回家乡。对此我并不相信,因为真正的告别从来都是悄然无声的。就像是最近这一两年,每个月都会有年轻读者给我留言,说是已经收拾好行李,买好车票,一早装箱运出租住屋里的所有家当,现在正抱着自己的小狗或者猫咪,准备告别大都市,返回家乡。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他们为什么要和我说这些事?哦,他们不想周围的人说再见,但总得有个什么地方去正式到个别。
无一例外,他们的情绪都有些低落。我认为他们在内心里,把自己当作是某种“失败者”。因为“失败”,所以没办法“留下来”。而当初他们从家乡出发,心里的唯一信念大概就只有八个字:能活下去,能留下来。如今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他们不得不撤离,我也能理解这种失落。
说不了什么安慰的话,我只能说说我个人的想法:
其实,是不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并没有那么重要。这世上没有几个人是为了一座具体的城而出发的,人们出发还是为了自己。而之所以是这些城市,原因是人们相信在那里可以找到自我发展的机会。所以,话应该这么说才对:年轻时想要的诗歌,想要的远方,又或者是某一座大城,只是因为自己认为需要去那里才能得到成长。
那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待了三五七年之后,怎么就把“待下去”当作了首要目的了呢?我认为,真正需要问的问题是自己在这些年里是否有成长?而不是责备自己为什么没能留下来。
无论按照什么标准进行统计,在超级城市里能待下来的人总是少数,或通过工作,或通过婚姻,或通过忍耐。大多数人都是过客,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待下去或者留下来不是一个好的标准,以此作为衡量自己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否更是毫无必要。
我在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租住过几年时间,房租令我时时心痛。在华侨城某个单元一楼的楼梯后面,有个鞋匠在那里搭了个小屋修了20年鞋。鞋匠其貌不扬,身上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但是据说靠修鞋他在20年里买了两套华侨城的房。
当时我在做互联网创业公司,经常为下个月还能不能发工资而备受煎熬。为了平复内心痛苦,就经常出门顶着40度的高温暴走,于是就要修鞋,于是就知道了鞋匠的故事。然后我就觉得特别荒谬:
华侨城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老社区,我们这些衣着鲜丽的人来了又走,带着野心和欲望,写着PPT画着大饼骗投资人,谈的都是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结果屁也没改变,但是我们这些人天天见人开会喝咖啡,于是会不断送鞋去给鞋匠修。就这样,我们这样的人风一样来去,留下一地尘埃,最后成就的却是那个缩在楼梯后的鞋匠。他因此在这城里找到了容身之处,不仅如此,他在这城里找到了发家之路,作为一名业主给各位房东和租户修鞋。
那么,以能不能留下来作为标准,你愿意不愿意去做那名鞋匠?我想,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拒绝的,因为大家都认为自己不止于此。所以说,这并不是留不留下来的问题,而是人人都想以自己认可的那种方式留下来。而现在离开的人,并不是留不下来,而是无法按照自己想要的那种方式留下来。比如说一份体面的工作,一叠厚厚的薪水,一个漂亮的头衔,以及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于是人们离开,去别的地方找寻。那在我看来,于一处找不到自己要的东西,去另外一处寻找,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又何谈什么失败呢?每个人都在找特定的东西,特定的生活方式,这和留不留在大城市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且,离开大城市并不意味着某种彻底的切断。无论一个人在一座大城里待了多长时间,他多少会因此而多了些见识,目睹或者亲身经历过一些事情,对于社会对于商业对于他人都多了一些理解,那我认为这就是个人成长。个人成长不是出租房,不会在你离开大城市之后就被切断在自己身后。你会带着你的见识,你的经验,你的个人成长前往下一站,在下一站你同样都还能用得上。
即便是回到你当初急于离开的家乡,在经历了所有这一切之后,你对你在家乡的生活可能会有更新更深入的理解,这就意味着也许你以后在这里的生活会更加安然,你的心也更加安定。因为你知道了生活是什么,家乡是什么,以及你自己是谁,可以做什么。在围城而入和破城而出之间,你迟早会理解,城墙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给人生一个成功或者失败的评价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自己想明白要怎样的人生。
所以,在撤离大城市之前倒也不必那么沮丧,不必那么自责。因为“那些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今而后,你可以安然生活。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