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2点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肥伦秀的主持人吉米·法伦跳上他的桌子,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开始吟诵:O, Captain, my Captain!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当下就明白他这是在致敬著名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喜欢看电影的文艺中青年可能反应都和我一样。
然后我才想起,到今年8月11日罗宾·威廉姆斯就已经逝世十周年,而在我印象里那就是五六年前的事情。我上网去看是否还有人还在缅怀他,结果看完最后一篇贴子已经是凌晨三点。
我又温习了一遍罗宾的佚事,他如何用手语安抚一只刚刚失去朋友的大猩猩,让大猩猩从六个月的悲伤中走出来。他如何在《心灵捕手》里面对马特·达蒙临场发挥讲笑话,连摄影师都笑到镜头抖动。他如何在所有电影合同里增加条款,要求剧组必须雇佣一定数量的无家可归者,目的是为了让剧组成员近距离了解那些社会边缘人,也让那些无家可归者再次体会到工作和薪水所带来的个人自信......
人们的确在网上缅怀罗宾·威廉姆斯,不断张贴他在《死亡诗社》和《心灵捕手》里的剧照,吉米·法伦在我的搜索时间线上一次次跳上桌子,一次次吟诵“O, Captain, my Captain!”。
差不多也是我看完所有帖子的时候,社交媒体向我推送新闻说:柯文哲因为拒绝检察官夜间侦讯自己,说有本事让法官批准逮捕我,于是法官就遂了他的心愿。这个人曾经是一名成功的医生,后来以纯理工科毕业生出身,政治素人的形象和清廉正直的口号参加政治,连任两届台北市长。现在,他因为在任上通过特批项目,允许房地产商增加项目容积率大赚一笔,涉嫌利益输送和贪污腐败被检方紧紧盯住,并且正式被捕。
由于贪腐手法极度粗糙,有人评论说:十年前柯文哲发誓说自己不会贪污,十年后大家发现柯文哲的确不会贪污。又有人补充说:毕竟是个素人没经验。
凌晨三点的时候我前后脚遇见这两件事,感慨非常,唏嘘不已。我忍不住去想,名声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我父母辈经常提及的影星,大部分我都没有任何印象,也没有他们提起时的那份内心情感。然而我可以推想,在他们年轻的时代,那些名字都曾经如雷贯耳,对应着银幕上一个个让他们心潮起伏的片段。但是不到三十年,一切就随风而过,仿佛从未存在。
罗宾·威廉姆斯现在离开十年,再过二十年当我谈起《死亡诗社》《心灵捕手》时,也许大部分年轻人已经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也不理解为什么我看起来有点感动的样子。不过,也许他们真去看了这两部老片,会和我当初有同样的感触。而关于罗宾·威廉姆斯的那些轶事,生命力可能则会更为久远---
剥离了明星和名人的光环,剥离了特定时代的共同经验,这些事情本身依然有价值,依然闪耀着一个独特个人的光芒,人性的光芒。我认为这是一种持久的名声,而这种名声并不来自传媒的加持,万众的喜爱,而是来自行动本身具有的启发,在任何时代都可以持续启发,让人去思考。就算是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依然可以通过他的事迹,哪怕是片鳞半爪,让人心生仰慕。
而那些因为财富、权力、喧嚣浮华得来的名声,来得快也去得快。就像是我记不得小鲜肉的名字一样,必须承认他们的肉身很美,但是他们用这具肉身具体做了点什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我并不清楚,也就自然无法记住。类似柯文哲这样的人,我看了他十年的表演,看他一时以“阿伯”的朴素亲民形象风头无两,一度认为他会和其他台湾政客有所不同。现在看来,他的不同只是体现在贪污手法的精细程度上,这和他塑造出来的形象对比反而形成一种巨大的讽刺。
在这个时代里,几乎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V”。微博上的V,抖音上的V,小红书上的V,快手上的V,为了得到这个V,为了得到之后保住这个V,每个V都很努力。要增加更新频率,要抓住热点话题,要提升爆款技巧,诸如此类。然后呢?然后无坚不摧无物不破的遗忘之神就会降临,所有的风光连带当下的神话都会被一扫而空。沙上筑塔,水面做画,如同一场大梦。声音在山谷里还会有回声,这样的名声却连回声都未必会有。
O, Captain, my Captain! 船长的确是个名,但是以名称和头衔并不能成就一名船长,船长指的是他在船上能做的事,带领船员抵达目的地港口的能力---这就是我在八月最后一天里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