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1

在八月的最后一天

 


昨晚12点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肥伦秀的主持人吉米·法伦跳上他的桌子​,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开始吟诵:O, Captain, my Captain!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当下就明白他这是在致敬著名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喜欢看电影的文艺中青年可能​反应都和我一样。

然后我才想起,到今年8月11日罗宾·威廉姆斯就已经逝世十周年,而在我印象里那就是五六年前的事情。我上网去看是否还有人还在缅怀他,结果看完最后一篇贴子已经是​凌晨三点。

我又温习了一遍罗宾的佚事,他如何用手语安抚一只刚刚失去朋友的大猩猩,让​大猩猩从六个月的悲伤中走出来。他如何在《心灵捕手》里面对马特·达蒙临场发挥讲笑话,连摄影师都笑到镜头抖动。他如何在所有电影合同里增加条款,要求剧组必须雇佣一定数量的无家可归者,目的是为了让剧组成员近距离了解那些社会边缘人,也让那些无家可归者再次体会到工作和​薪水所带来的个人自信......

人们的确在网上缅怀罗宾·威廉姆斯,不断张贴他在《死亡诗社》和《心灵捕手》里的剧照,吉米·法伦在我的搜索时间线上一次次跳上桌子,一次次吟诵“O, Captain, my Captain!”​。

差不多也是我看完所有帖子的时候,​社交媒体向我推送新闻说:柯文哲因为拒绝检察官夜间侦讯自己,说有本事让法官批准逮捕我,​于是法官就遂了他的心愿。这个人曾经是一名成功的医生,后来以纯理工科毕业生出身,政治素人的形象和清廉正直的口号参加政治,​连任两届台北市长。现在,他因为在任上通过特批项目,允许房地产商增加项目容积率大赚一笔,涉嫌利益输送和贪污腐败被检方紧紧盯住,并且​正式被捕。

​由于贪腐手法极度粗糙,有人评论说:十年前柯文哲发誓说自己不会贪污,十年后大家发现柯文哲的确不会贪污。又有人补充说​:​毕竟是个素人没经验。

凌晨三点的时候我前后脚遇见这两件事,​感慨非常,唏嘘不已。我忍不住去想,名声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我父母辈经常提及的影星,大部分我都没有任何印象,也没有他们提起时的那份​内心情感。然而我可以推想,在他们年轻的时代,那些名字都曾经如雷贯耳,对应着银幕上一个个让他们心潮起伏的​片段。但是不到三十年,​一切就随风而过,仿佛从未存在。

罗宾·威廉姆斯现在离开十年,再过二十年当我谈起《死亡诗社》《心灵捕手》时,也许大部分年轻人已经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也不理解为什么我看起来​有点感动的样子。不过,也许他们真去看了这两部老片,会和我​当初有同样的感触。而关于罗宾·威廉姆斯的那些轶事,生命力可能则会更为久远---

剥离了明星和名人的光环,剥离了特定时代的共同经验,这些事情本身依然有价值,依然闪耀着一个独特个人的光芒,人性的光芒。我认为这是一种持久的名声,而这种名声并不来自传媒的加持,万众的喜爱,而是来自行动本身具有的启发​,在任何时代都可以持续启发,让人去思考。就算是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依然可以通过他的事迹,哪怕是片鳞半爪,让人心生​仰慕。

而那些因为财富、权力、喧嚣浮华得来的名声,来得快也去得快。就像是我记不得小鲜肉的名字一样,必须承认他们的肉身很美,​但是他们用这具肉身具体做了点什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我并不清楚,也就自然无法记住。类似柯文哲这样的人,我看了他十年的表演,看他一时以“阿伯”的朴素亲民形象风头无两,一度认为​他会和其他台湾政客有所不同。现在看来,他的不同​只是体现在贪污手法的精细程度上,这和他​塑造出来的形象对比反而形成一种巨大的讽刺。

在这个时代里,几乎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V”​。微博上的V,抖音上的V,小红书上的V,快手上的V,为了得到这个V,为了得到之后保住这个V,​每个V都很努力。要增加更新频率,要抓住热点话题,要提升​爆款技巧,诸如此类。​然后呢?然后无坚不摧无物不破的遗忘之神就会降临,所有的风光连带当下的神话都会被一扫而​空。​沙上筑塔,水面做画,​如同一场大梦。声音在山谷里还会有回声,这样的名声​却连回声都未必会有。

O, Captain, my Captain! 船长的确是个名,但是以名称和头衔并不能成就一名船长,船长指的是他在船上能做的事​,带领船员抵达目的地港口的能力---这就是我在八月最后一天里​的心得。



------


2024-08-30

吃气质

 


看到一位名叫“诨名唤作巴布尔”的网友写了以下这段面试心得:

自从换上“不是你来选我,而是我来选你”的态度去面试之后,面试成功几率反而上升了。世界的真相是这样的,越是唯唯诺诺,委身求全,最后就是连一个基本的待遇很难得到,越是正本清源,把自己的需求放第一位,对万事万物都实行拿来主义,全世界都会给你的精气神让道

第一任莫卧儿王朝的皇帝陛下如今在网上教人如何面试,这让我唏嘘不已。其实这番话我同意大半,结论部分我不大赞同,不过可能是因为我看不懂拿来主义的缘故。

当你内心想着“我一定要得到这份工作”时,和想着“别搞错,不是你选我,而是我选你”时,整个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不同是会被他人感知到的。很难形容这种差异,所以大多时候权且以“气质”来表述。

于是,在社会上混有人吃脸,有人吃爹妈,有人吃手艺,还有的人吃气质。吃气质是个很过时的表述,现在的说法要复杂许多,要说“在气质这一块拿捏得死死的”。

那么什么是气质?怎么吃?更多人会关心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家里明明在等米下锅,请问怎么才能说服自己相信“不是你来选我,而是我来选你”,让别人觉察不到自己肚子饿,而是被自己的气质所慑服,纳头便拜?

如果是这样讨论的话,讨论的走向就会变成演技培养,变成一个纯技巧问题。我演技不行,没有能力在这个方向上展开,所以只能在另外一个方向上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许能带来一些不同的启发:

我认为气质来源于信念或者良知,而不是演技或者心理学技巧。之前有读者曾经谈起个人经历,说是遇见家长在公共场所残酷地对待自己的孩子,自己觉得极度不妥,但是没有勇气上前阻止。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有人挺身而出,严厉地指出对方的行为错误,要求立即中止侵害。有时候双方会因此发生冲突,有时候对方会迅速偃旗息鼓。

这种挺身而出的人就很有气质,而他们的气质来源于自己的信念---人不可以这么对待他人,也来源于自己的良知---这件事情是不对的,是不可以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信念和良知有足够的信心,并且打算不计一切代价去维护,这让他们在发声时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质。

会不会有关于冲突的担忧,当然有,人人都会有。所有人面对冲突的时候,都会默默计算双方的身高,体力,​社会地位等等因素。而忠于自己信念和良知的人,因为信心足够的缘故,因为愿意支付代价的缘故,​他们选择了不退让。这样的人通常都是女性,所以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是一个瘦弱矮小的女性挡在最前面,​寸步不让,而不是她身后的​壮汉。

对,所有人都会算计,都会担忧。那些一开始看起来强力、蛮横、粗暴的人也这样,看到对面的人无视自己这一身优势,寸步不让,他们自己就会开始算计,开始担忧,思量对方究竟是有什么依仗,于是胆气就会散去,就会​退让。

没有什么依仗,只是相信自己在做对的事情而已,​只是相信自己在做善的事情而已。这种相信的力量说服了所有人,让对面的人开始怀疑自己先前的相信,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吃气质,​靠气质的力量取胜。

回到一开始的那段话,我不相信什么“万事万物的拿来主义”,但是我相信一个人对自己的信念​。如果他的信念是自己所求的一切不是源自他人的恩赐和许可,而是因为自己可以,于是他就不是仰望而是平视,不是等待​对方准予而是坚持双向选择。那么,对面的人如果需要听话的羊会在第一时间拒绝,如果需要做事的人则会​觉得自己找到了人选,因为气质上的区分很明显。

世界也不会给谁的精气神让道,而是一个人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良知,那么他因为保全了自己的心性而感到​安宁自在,于是越发相信自己的信念和良知,觉得​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因为坚持而获得​理想的结果,这是奖励。因为坚持而遭到拒绝和挫败,这同样也是​也是奖励,因为自己并没有​屈服和退让​,变成另外一种人。

而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只要一想到坚持信念和良知可能头破血流就立即放弃了,​所以我们都没什么气质,只能看着别人身上的光。不过即便如此,自己心里知道也是好的,起码在心里还点着一盏小油灯​,可以小声​对自己说:这才是对的。



------


2024-08-29

给年轻人打个样

 


要取悦或者​激怒年轻人很容易。去赞美他们在意的东西,装作你很感兴趣就能赢得​掌声。我听到最廉价的话是在大学时代,任何一个脑满肠肥的秃子在演讲开始说一句“我一直认为我们XX大学是最好的大学,XX大学的学生是最棒的大学生”,下面大一新生就无法控制地开始​热烈鼓掌。

反过来,去批评和诋毁他们心爱的东西,比如游戏,比如漫画,比如说手办,那么就能​得到反击的狂潮。无论是取悦或者赞美,​都能收获许多流量。我觉得这是不道德的事情,​把人当猴耍。这些人并不特别在意年轻人,但是他们清楚地知道年轻人没钱有时间,精力充沛,整天泡在网上,刺激他们就能产生​流量,而流量能为自己带来好处---​用香蕉骗猴子后空翻摔个响的好收观众赏钱不过如此。

简单做个​中年人,老年人不好么?​你不懂网络流行梗和流行语,不用不行么?你不知道大热剧​畅销书,不知道不行么?你有你自己的生活,过你的生活,没事不要撩拨年轻人不行么?了解再多,取悦再多,你也变不回年轻人,老了就是老了。从中赚取再多,老了依然还是​会老下去,什么也无法阻止。

​但是年轻人却可以从中年人,老年人身上看到自己的未来。比如说我就在60岁以上的男性身上反复看到癫狂、蛮横、霸道、自负、专断、贪婪、愤恨、嫉妒,​以及全然自我为中心的言谈举止,这让我对未来就很焦虑,最近几年一直在研究​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如何才能避免落入相同的状态。所谓“优雅地老去”,我还真见到过几个例子。

因此我认为,中老年人有​道德上的义务为年轻人打个样。

在法国夏季假期的尼斯、戛纳、阿维尼翁,最好的酒店最贵的房间最好的演出场次里,坐着​的都是中老年人,因为他们有钱,​年轻人得住在远郊,那里他们才住得起。整个世界都是如此,​在体力最强胃口最好的时候,年轻人没有钱。财富的积累需要到中年才会初步完成,​如此才会有相对从容的生活,但是没胃口没体力没兴致没性能力。可以拥有一切好东西,但是没有了那颗可以去投入​其中欣赏和享受的心。​所谓有贼心有贼胆,但是贼没了。

贼去楼空这是个事实,​那就演示一下贼去楼空之后一个人还可以干点什么。人生中的生老病死谁也逃避不了,每个人都在体验着生,而老病死则需要达到特定​年岁之后才能体验,它们同时也是许多人心中最大的畏惧。

当老去降临在自身之后,如果一个人示现出来的是换鲜艳衣服,满口网络流行语,追逐新潮奇趣,又或者是蛮横霸道,老子什么不懂,老子什么没经历过,你们都给我闭嘴听着​。那么我觉得这么做可能对不起自己占据的那么多​社会资源,因为这么做什么用都没有,只会让人对老去产生恐惧,​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所作所为后面都是不甘、挣扎和绝望,对于其他人没有任何帮助。

我在宽慰那些父母生重病的中年朋友时​经常说这样一番话:你可以把身处病痛中的父母视为具有无量慈悲心的菩萨,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肉身变化向你示现​一个人会如何生病,会如何死去,以此给你一堂人生中最重要的课程。当你如实地看到疾病是如何发生,死亡是如何降临,你就不会继续活在基于狂想妄想的​无限恐惧之中。

具体的病,具体的死亡,对应着无数具体的事,具体的时光,你看到别人演示一遍,你自己就知道如何应对,你自己也就知道​生的意义。以自己的肉示现种种苦痛,使人获得​开悟,这就是毫无疑问的菩萨行。你当强忍悲伤,认真观察体会,因为这是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授课,将来你还需要用同样的方式向自己的孩子讲授,​帮助他们免于恐惧和痛苦,生的意义要通过这种方式得以传承,届时你要争取比你父母做得更好。

所以,中老年人不要整天纠缠骚扰撩拨年轻人,像是一个老朽的灵魂需要汲取年轻的精气续命一样​。是个中年人就好好做个中年人,忙你中年人应该做的事情去。是个老年人就好好做个老年人,忙你老年人应该做的事情去。活成你自己,活成你中年人的样子,活成你老年人的样子,不需要用年轻人来当背景音乐,或者是​生活道具。

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乐在其中,你在其中寻获到了意义,那么这就是一种​极大的善行,这么自顾自生活着就是一种善行。因为更年轻的人从中看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可能性,​免除了对于老病死的极度恐惧。他们因此知道,当生命的变化把自己带到下一阶的时候,前人已经示现过还是可以如此生活,​还是可以继续丰盈自己的生命,于是对自己也就产生了信心。​

此刻,我们都活着,但不​只是活着而已。



------


2024-08-28

一转念之间

 


常听人说起,我这里的留言区比正文还好看。虽然我听了内心很不爽但又没办法,因为这句话本身没错。比如说昨天我这里就有一条,优美到我不得不专门抄一遍发出来:
多年前有次出差结束,疲惫不堪登上北京回重庆的飞机,没想到边上坐一位抱着几个月大婴儿的女士。起飞后全程小孩的哭声就没停过,一开始我整个人非常崩溃,可是又没啥办法,只好干瞪着眼睛看窗外的流云。飞到中途的某一刻,我内心突然一下就平静了下来,因为发现那位母亲的宽慰声其实也一直没有停过。想到了我在那毫无自我意识的年纪,我的母亲应该也如她这般温柔。
---Burger (留言15次 关注8年)
我认为这段话很优美,文字很优美,事件很优美,而所有这一切都比不上Burger 内心转变那一瞬间的优美。因为它记录了一个身处烦忧困扰之中的人,如何在偶然间心中升起了智慧,智慧帮助这个人观察到一位母亲无厌倦的慈爱,而不是继续盯着让人头疼的哭泣宝宝身上。而就在观察到母亲慈爱的石火电光一刹那,这种慈爱让人回想起自己的母亲和曾经幼小的自己,于是慈悲心在这个人心头汹涌而起。
自己原先和哭喊声对抗的心消失了,变成了博大宽容的理解,如同瀑布变成了静流。那一刻还是在同一架飞机上,但是同时有两位母亲在安抚着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位母亲在此刻,一位母亲在过去,但是这种慈爱本身没有区别。Burger 记录自己心境转变的文字是如此优美:我的母亲应该也如她这般温柔。
许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扰,并不是说大家都乘坐航班,都会一身疲惫遇见哭闹不休的小婴儿,而是说人们经常处在不利于自己的环境中,经常面对不友善不礼貌的人,内心饱受困扰,又不得不苦苦支撑,用最后一口元气和这些人这些事对抗---日常生活里很难避免这样的情形。
Burger 的记录文字为他们提供了一次非常宝贵的实证,证明他们所受的这些苦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一颗和环境和他人相互对抗,相互敌对的心。在这种状态下,人就会受苦,就会感觉到烦躁,就会感觉到愤懑。同时,Burger 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如果心发生了改变,念头就会转变,原先的对抗关系随之消弥,曾经的困扰就不再是困扰,曾经的苦就不再是苦---自力解脱是可能的,境随心转也是可能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的心都是散乱的,就像是一只猴子从一个念头跳到另外一个念头上去,一件事情才想到一半就跳到了下一件事去,没有一刻安宁。但有意思的是,人在受苦或者生气的时候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变得非常专注。比如说Burger 在那班北京飞重庆的航班上,我敢打赌从小婴儿开始哭出第一声,他的全部注意力就都集中在那哭声上。
因为他是如此专注地观察,体验那哭声,如此确定那是一种障碍,一种打搅,一种冒犯,于是Burger 就可以非常具体,非常细致地体会内心承受的每一点折磨,大概能感受到声波刮擦自己耳膜的震颤,哭声戳刺心脏的尖锐。在我看来,人会受苦多半是专注力放错了地方,于是变成一种自我惩罚。
而当Burger 把同样的专注力转移到婴儿母亲身上时,当他观察到母亲持续不断,永无厌倦的安抚声时,在一瞬间内心的连锁反应就开始发生,战壕和鹿砦就开始分崩离析,温柔的回忆开始泛滥,百炼钢就变成绕指柔---如果他的专注力不曾移动,还是用于观察“敌人”和“敌情”,忙于做出抱怨或者咒骂的内心反应,那么这一切就都不会发生。
人们其实会在无意识下做类似的事情,感觉非常苦,非常受困扰,就去找朋友倾诉,就去自己喝几杯,就去自己找点什么事情做一做,本质上来说,还是想把专注力转移开,减少自己的苦。只是这些方法都不得究竟,聚会散场之后,酒醒之后,消遣完成之后,苦又会回来,可能比之前变得更糟糕。
Burger 心中的那一转念,把专注力从小婴儿转移到母亲身上,我认为这是智慧的闪光,或者是福德的显现。因为福德具足,因此会得到一次机会,体验到心境转变的全过程,窥视到苦的本质,并且从中体验到境随心转的一次真实经验。
没有这种智慧,那么多半是怨恨和咒骂了一路,乃至在重庆落地之后吃完一场红油火锅都没停过。没有这种福德,那么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的第一反应就是人是歹人,世界就是个垃圾场,而我一个人在受苦,总有贱婢想要害朕。而过去所有类似的思量成功地败坏了个人的福德,以至于在需要转念的时候,除了怨恨和愤怒之外没有任何别的选项。
所谓的福德从哪里来?就Burger 这个例子来说,我认为是登上这次航班之前,当他遇见无数的人和无数的事的时候,内心曾经升起过足够多次的善念,把人往好里想,把事往好里想。因此,内心深处始终保留了一块柔软天真的部分,这就是可以培育他福德的福田。而那些认为自己可以凭借蛮力和机巧在世间横过,认为世界就是个黑暗森林的人,在自认为理性和聪明可以把他人玩弄于掌股之上的同时,其实已经在翻云覆雨纵横江湖的同时把自己的福田给当掉了。
那么很自然的,他们肯定不会体验到智慧驱散烦忧,慈悲之心如同大日朗照,驱散一切不适的感觉。也不会体验到自己和他人紧密连接在一起,拥有共同体验共同情感的基本人性。更不用说体会一次自己内心从狂暴的瀑流转变为宁静宽广的河流,体验一次那种深沉的宁静和喜悦。就像是Burger 在航班飞行中经历的那样:
在喷气引擎的巨大轰鸣声中,在小婴儿的尖利哭喊声中,​母亲的慈爱如同流水一般覆盖他的身心,以至于这些让人烦扰的外境变成了美好​心情的背景音,丝毫不影响他感受到自己曾经被如此深爱过,​曾经被如此呵护过,如同重回小婴儿时代,在母亲的轻言温语中缓缓下沉,​就像是一条柔波里的水草。
这样的内心境界谁都无法影响,谁都无法夺走。


------


2024-08-27

我不理解



我曾经服务于民航业十一年,在这期间和之后的岁月里读过许多份情况通报,而以下截图里的这一份对我来说可以算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说实话,我不是很能理解这件事里的各方。究竟是什么航司,什么飞行机组,什么祖父母,什么同行旅客,会允许两个陌生人把一个据传只有一岁多的小女孩带到封闭的洗手间里进行所谓“教育”?为什么?凭什么?这难道不是机上劫持人质和非法拘禁未成年儿童吗?这样的事情为什么可以毫无阻力地在航班上发生?

不敢想象一个一岁多的小女孩,被两个陌生人强行从熟悉的祖父母身边带走,单独关进狭小封闭的机上卫生间里是什么感受。人类不会做这种事情,哪怕动物都不会让自己的幼崽处在这样的状态下。剥夺安全感,人身控制,亲人分离,空间幽闭,这是什么一种行为?指望不上自己信任的亲人,被陌生人强行带走禁闭,这对于孩子是一种怎样的伤害?ta能理解发生了什么吗?ta还能相信自己身边的什么人和事?

最先人们只是在网上控诉旅途中遭遇的“熊孩子”,然后是指责“熊家长”,所有这一切都限于言论的范畴。最先带孩子的家长只是在网上陈情,讲述自己带孩子的艰难,请求大家将心比心。然后带孩子的家长最先开始行动,上飞机之后就要给所有旅客发糖发小礼物,事先争取理解和原谅。

现在旅客开始突破了言论的边界,也采取了行动,针对孩子的行动。在这之前,我认为无论言辞如何锋利,那是文明人之间的互动和冲撞,也是成年人之间的互动和冲撞。这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大家有不同意见可以辩论,可以争吵,甚至可以相互辱骂。通过这种互动和冲撞,大家可以确立相互相处的方式,也可以增强相互的理解,虽然过程可能不大愉快。

现在,有人越过了这条大家心照不宣的底线,不再把事情维持在成年人之间,而是突袭儿童,这在我看来就是恐怖主义。只有恐怖分子才不去区分“我反对孩子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哭闹”的言论和“我要抓住小孩子给他们上一课”的行动之间的区别,因为恐怖分子不会在意后者可能触及法律问题,更不会在意后者可能产生的伤害。事实上,他们要的就是伤害。

面对这种恐怖主义行径,孩子祖父母、飞行机组、同机旅客安静如鸡,任由两个旅客对幼童施为,这种静默和许可我不理解。仿佛是之前网上的海量小作文,汹涌的声讨声已经把所有人魇住了,人们针对公共交通工具上儿童哭闹不假思索的反感和愤怒,已经变成了一种公共意识,认为它已经接近于一种非法行为,认为它必须得到纠正或者中止,具有某种不言自明的神圣性。

从来就没有这回事。在公共交通中,承运人的责任是确保旅客安全、准点地从A地前往B地。旅客所能得到的服务,就是安全、准点地从A地抵达B地。这中间不包括所有旅客都应该洗干净,身上不带异味,不包括所有旅客在睡觉时不打鼾,在旅途中不生病---所有这一切,旅客们都在忍受,认为这是旅程的正常组成部分。

人们真正会抗议的是在机舱里有人打开手机平板外放,抗议有人用脚踩在椅背顶端或者反复踩踏,抗议幼童不断用行动骚扰周围旅客---会抗议是因为这些行为原本是可控的,可以避免的,但是有人任由它们发生。

儿童哭闹算是哪一类?一两岁的幼儿哭闹算是哪一类?属于旅途的正常组成部分。幼儿因为气压变化因为机舱噪音因为陌生环境而哭闹,和旅客有狐臭,睡觉打鼾,突发急病,在你身边吐了一地一样,是会对人造成不便,是会让人不悦,但这就是旅途,这就是人。在票面价格提供的安全方便快捷之外,​每个人还需要负责自己忍受的那一部分,因为有天别人可能也需要同样忍受你自己。

你可以表示反感,你可以表示厌恶,你甚至可以表达你的反对,要求打鼾乘客和狐臭乘客单独组成​一个航班飞行。但是,认为自己有权去“教育”别人家的幼童,那是​两回事。这种权力主张和中小学后巷里的小流氓没什么不同,他们也认为自己有权去“教育”从学校里走出来每一个学生,乃至有权向他们“征税”​。

而这件事情的流氓之处在于,老板模样的人在机上打电话他们不阻止,壮汉踩踏座椅靠背他们不呵斥,刺青大哥不允许他们放平椅背他们不抗争,面对老人和幼儿的时候,他们果断出手了,要带人去洗手间​讲道理了?是因为老人和幼儿无法反抗吗?​成功选取了最弱的环节吗?

以往发生任何针对儿童的恶行,网上的父母就会闻风而动,​带入自己和孩子,陷入狂暴的状态。这一次很奇怪,大部分人​安安静静。我认为这种默许是一种不祥之兆,因为它​给陌生人“教育”自己家孩子开了绿灯,给外人破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纽带开了绿灯。那每家每户最好现在就开始祈祷,祈祷自己家孩子没有做未来也不会做任何网民反感的事情,否则陌生的叔叔阿姨就有权单独把孩子带到小黑屋里去,而周围所有的人都会安安静静看着。

这就是大家想要的社会吗?这就是未来小孩子​需要面对的社会吗?整件事情里,最让我难过是通报里小朋友父母​说的话:​同时对机上两位旅客提供协助的行为表示理解。

​我不理解。




------


2024-08-26

愚勤

 


我很小的时候在《365夜童话故事集》里看过一个故事,​一直记到今天。故事里说,一个小牛倌负责放牧一头小牛,​从村子出来到草场中间要经过一条小河。小牛不敢涉水,于是小牛倌就抱着小牛​跳过河去。日子一天天过去,小牛一点点长大,小牛倌的气力也在一天天增长,他依然每天抱着牛跳过河去,最后小牛倌就成长为一名大力士。

故事当然不可能成立,因为牛的发育速度要远远高于少年。​如果居然是等速的,那么小牛倌可能要被暴打,因为他把牛给养残了。要么他当真天赋异禀,是许褚或者李元霸那种恨地无把恨天无环的​神力者,只是那样的话对普通人而言就没什么意义了。

但是这种故事很有市场,因为许多人内心​深处愿意为这种故事买单,相信通过重复简单的动作,当重复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就会量变产生质变,​能产生惊人的效果。

他们管这种成功学叫做勤奋。我这里小声翻译一下:勤奋≈吃苦,吃苦≈成功,持续勤奋​=持续吃苦大成功。在没有任何论证的前提下,请允许我做个猜测---

这种想法背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观,在这种人生观里,自己​处于一种不配的地位:不配得到美好生活,不配得到个人成功。于是,要用自我折磨、自我惩罚的方式作为献祭,以“苦”换取美好生活和个人成功,唯有付出了海量的苦,才会在拥有之后觉得​心安。

因为苦实在是太苦,世人都不愿意接受,于是就在它的表面刷了一层名叫“勤奋”的糖衣,那么​许多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来口服,连一口水都不需要。

看我写了那么多年字,看我似乎写出了点名,​于是经常有人问我:我连续写1000篇能不能大成?我连续写十年能否变成​真正的作家?这么问本身就已经隐藏​着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勤奋和坚持可以达成一切,或者什么人前显贵人后受罪一类的套话。

​事情不是这样的。勤奋如果不能和聪明相搭配的话,​勤奋本身并不会产生什么成效。在写作这个例子里,所谓的聪明是说在自己写字前起码知道什么是好文章,起码知道起手需要从模仿开始,起码知道自己可能更擅长写​那一类文章,起码懂得观察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有什么不同。

于是,一名新手首先知道什么才是好,然后知道去抄,再后来知道自己的长处,最后通过有目的的针对性训练提升自己​,并且确认自己是否得到了提升---一般而言的勤奋其实是用在这一部分,而按照我理解的勤奋,则是在前一部分,​勤奋地做准备工作。

没有这一部分,恕我直言,无论是写一千篇还是一万篇,持续写十年还是写五十年,意义都不是很大​。因为实际上很可能只是在同一水准上的重复,​个人不会得到任何提升。第一篇和第一万篇差别不大,第一天和第十年没有区别。因为这是愚笨的勤奋,愚笨的勤奋其实是一种懒惰,想用最不动脑筋的方式,用纯粹体力消耗的方式,达成​自己的目标。

​如果勤奋的目的是为了这一次比上一次强一点,那么再小的勤奋度都是有效的。如果勤奋的目的是为了单纯增加一个次数,等待次数累加产生奇迹,那么再大的勤奋度都没有任何意义。而知道什么是强,怎么变强,这​是聪明的功用。

这样的话大多数人都不爱听,觉得是歪理邪说,腐蚀良家子弟的朴质灵魂。如果勤奋你都不支持的话,普通人还能指望什么?指望闻思修啊,​这是几千年前就有的结论。从学习开始,然后思考,继而行动。重复这个过程,带着行动结果再去学习,再次思考,调整​思路再次行动。世间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这么达成的,​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学习别人怎么做的,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做,然后着手去尝试。尝试失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返回,重新学习,循环这个过程,通过点滴提升,逐步​达成目标。

勤奋是勤奋在这个循环上,​而不是每天抱着牛跳过河。

如果那么喜欢抱牛过河的故事,我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不过是真事。传说东南亚有一种酷刑,把受刑者绑缚在竹林的地面上​仰面躺着。然后竹笋会从地面下发芽长出来,然后缓慢而坚决地穿过人体​长成竹子。有人专门用类似人体组织的材料做过试验,结论是大约七天左右竹子就能穿过​人体,大概率人当时还活着---很明显,人体皮肤组织的抗磨损和自我愈合速度远远比不上竹子的生长速度​和硬度变化。

从一开始,就有一百种方式可以训练牛犊凫水或者跳过小河,​但是都很麻烦,有失败的风险。不如抱着牛跳过河,​这个方法最简单最省力​最少失败。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