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2

极端者最平静

 


发现没有?我从不说上班好或者创业好,抬高一方,贬损另一方​。我也不说​结婚好还是独身好,繁育好还是丁克好。甚至在那么多年里,我也不赞美有房产的人拿到了时代红利,或者赞美租房的人​是难得的独醒者。
在现实生活里我也同样如此。​朋友恋爱了,我祝福。朋友失恋了,我祝福​。朋友结婚了,我祝福。朋友离婚了,我祝福。朋友再婚了,我祝福。​朋友宣布丁克了,我祝福。朋友丁到一半​急转弯去生仔了,我祝福。朋友生仔之后​决定还是买套房子别再租了,我祝福。朋友宣布租房独身到死自由万岁,我祝福。朋友突然领证结婚生仔购房背​贷款一年间干了别人十年的事,我依然祝福。
没关系,在我这里都没关系。甚至都不用羞愧,​因为往日里喊过的口号,宣布过的个人理念而羞愧,​洗把脸出来你还是你,我无论你洗不洗都还是你朋友,依然​祝福你,依然支持你的决定。
我不会那么义愤填膺,坚持要你承认创业才是对的,因为靠工资收入历史上就没有几个人能得到​财务自由​;坚持要你承认租售比那么低,产权不过七十年的情况下,租房才是唯一正道​;坚持要你承认相夫教子是一种落后的婚姻关系,必须拥有个人事业才能因为自立而自由,因为自由而有家庭幸福​。
只要你觉得好就行,哪怕只是你当时觉得好,转瞬之间就要后悔​都无所谓。你是你,你自己做你的决定,错误的决定也是你的决定。我是我,我不是​某种理念,某个观点的​肉身载具。交往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基于道德、品性还有趣味,​不是同志和同志的共同战争。如果说真有什么共同的敌人,那大概也只有死亡和​人生中的无聊。
​是因为我宽容吗?是因为我随和吗?​听到这些问题的所有人都会大笑,因为我明显不是。但笑完可能大家都没有答案,我有,​而且答案很简单:我能那么做,因为我是极端者。
我过着无妻无房无子社交几近于零的生活,在什么“三不主义”​出笼前很多年就是如此。正因为我真实地过着这样的生活,所以我对网络上、生活中的​口头理念之争没多大兴趣。​在我看来,所有在争论对不对,应不应该并且为此吵得你死我活的人都是半心半意的业余玩家。需要在网上大喊大叫不结婚的人,内心其实是渴望婚姻的,对于独身其实是​恐惧的。需要在网上大喊大叫不买房的人,内心其实是不确定的,因为贪婪会让他们忍不住去怀疑自己那么做会错失​巨大的财富。
半心半意的业余玩家因为半心半意,如同孤身走夜路,因为恐惧会大声唱歌​、拍掌、吹口哨。如果全心全意相信自己所说的话,那么​他们应该埋头赶路,不需要担心黑暗中可能的怪兽和鬼怪。饭桌上的激烈辩论,网络上的分边争吵,只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点​罢了---​因为有人站在自己的这一边,这让人感觉良好。然而,感觉良好对于现实的​作用通常是零,很多人是感觉良好地站在原地,​当然,也有很多人是义愤填膺地站在原地。
为什么有那么多热闹,因为总有人想要做出选择却不想承受代价。只要想尽办法围绕代价兜圈,不肯向前一步,​那么理念、观点的正确与否就变得空前重要,他人的赞同或者否定就变得空前重要。同样的,半心半意的业余玩家言辞最为激烈,情绪最为激动,态度最不宽容。
极端者很平静,有一种平静的疯感。就像是公元前49年,凯撒率领军团渡过鲁比孔河,准备发动内战,攻击罗马,击溃元老院和庞培。胜利了​只是胜利而已,后续还有数不尽的麻烦。而​失败了就是身败名裂,身死道消,吊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鞭笞​千年。这是一件绝对疯狂的事,这也是一个绝对极端的选择,​而凯撒在渡河时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Alea iacta est,骰子已经掷​下。选择的已经选择了,发生的已经发生了,他可以​接受一切代价。
在极端者看来,​每一种生活都是生活,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选择,无论当事人情愿与否,​该发生的事情都会发生,该支付的代价都会支付。命运不单是在每一件馈赠的礼物内衬里标注了价格,也在每一次人生选择里同样用水印​写好了价格。所以,别人做出了任何选择,决定要过上如何的生活,​除了祝福之外还应该说什么呢?同样的,​难道应该有任何一种选择,任何一种生活会成为触怒自己的理由吗?
对,你可以把家庭婚姻生活视为苦役,你可以计算努力和收益,你会发现在损益表上自己的那一项在多年里都是​负数。你也可以同样把它们视为一种甜蜜的幸福,人生的必须,哪怕是烦恼也是甜蜜的,因为你在其中获得了金钱、名望、​地位所不能给予的生命体验。但那都是你的事,​你选择一样相信就行了,你选择一样相信然后走下去就行了。
关键问题是很多人不走,站在原地嚷嚷。不单嚷嚷,而且要抱团拉人头站出声势,一定要争论出​个谁对谁错来。​怎么?赢了就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了?就能拥有自己的无代价幸福了?“自己人”多了,声浪大了自己就不会老不会病,死的时候就不是自己孤身上路,不是单烧一炉,而是“同志们”和自己并排烧个通铺​?大家一起​火葬场买个团购?
​我并不愤恨,我就觉得滑稽,有时候还觉得有点荒诞。在这个人世间,反而是我这种极端者最宽容,最随和,没有那么多非此不可,没有那么非此即彼​。​而那些几乎还拥有人生一切可能,尚未做下自己决定的人,却在撕裂人群,撕裂社会,自认为掌握了某种真理,党同伐异,​无休无止。​那么,现在有谁是在修补这个世界吗?或者说,大家认为这个世界还需要修补吗?


------


2024-10-21

具体的人

 


有位脱口秀女演员叫“小鹿”​,我偶然间看到她的视频就立即竖起了耳朵,对于其他演员则没有这个反应。

因为我在她的普通话里听到了乡音,那是云南人在努力讲标准的普通话,也就是昆明人自嘲时所说的“马普”​---马街普通话---不是云南人,云南只有昆明人才有那种位于宇宙中心的心态,认为​马街位于昆明的郊区,也就位于全世界的郊区,所以一切非标准​普通话都是马街普通话。

而且我也听得出来,小鹿应该来自云南北部,因为那里的人发音硬,靠上,经常用鼻腔​共鸣。后来查了一下,果然是宣威,那个寒冷的地方盛产洋芋和火腿,洋芋炖火腿或者火腿脚炖大白芸豆是著名滇菜​,火腿炖鸡那是很后来的事情了---

所有这一切都是一转念之间发生的事情,我就想了那么​多,想了那么远。其他热爱脱口秀的观众,追看比赛综艺的观众所想的是她有冠军实力,她是女性演员,她的文本能力,​诸如此类的标签和概念,一切都围绕着节目本身。

我本能地​思考具体的人,这是我的个人习惯。所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同一件事物上,我看到​的东西会有一点不一样,感受到的东西也会不一样。就像是“马街普通话”几个字,立即能让我想起昆明人对内的微妙优越感,也会想起作为云南人在外的微妙自卑感。我在北京那么多年,遇见过许多次云南人,见面愿意和我说云南话的就只有一位,其他人坚持说在家乡原本自己看不上的“马街普通话”,有的人甚至直接建议我说:我们说普通话好了。

​宣威也是一样。看到这个地名,“专县”​两个字就蹦了出来。我在昆明很多年,经过无数次训练,每一次都提醒我在昆明和昆明之外的专州县之间的​鸿沟,每一次也都提醒我昆明人作为省城人口对专县人的心理优越感,和专县人对这种优越心理的​反感和敌视。然后我要​自我提醒一下:我也不是原生昆明人,我家也是移民人口,来自标准的专县,我对这两个字那么在意干什么​?为什么要努力装作是一个真正的昆明人那般做派和想法?甚至成了一种本能?​这有点下流。

还有另外一种本能,那就是看到一位来自专县的女性,无论是在昆明,在北京,还是在伦敦、巴黎,​我本能地就会认为对方非常努力。因为过往的人生经历告诉我,如果一位女性想要从云南的三四线城市乃至村镇里走出来,需要拥有怎样的勇气,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资源太少,支持太少,连地图和指南针都没有,必须用一种蛮横的努力和天真的相信,才会真的走到“大山外面”去“看看”​。我曾在我亲族身上看到过,我也曾在我​朋友同事身上也看到过。

类似“演员”、“女性”、“云南人”这些标签都太大​了。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具体的,每个人的​所处环境是具体的,这些琐碎的细节才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就像那些去过云南旅行了十次,二十次,五十次的人,​觉得自己已经对云南非常熟悉了。其实不是的,只有他带着一个昆明朋友去某个专县小城,和当地朋友喝酒时,昆明人才说第一句话就开始莫名冷场,​那么他才算是接触到了一点云南。只有他在丽江旅居了五年,见惯了笑脸和问候之后,突然发现当地纳西朋友之间一直在举办不带自己去的秘密聚会---化賨的时候,那么才会意识到自己其实始终都在本地生活之外,被旅游区人们惯常的热情​迷惑了。

网络世界里的人们喜欢拨弄许多标签,喜欢把玩许多概念。许多时候​为了这些东西分成好几拨,好几派,毫不犹豫地开战。我想,这要么是他们对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根本不感兴趣,只对标签有兴趣,要么就是他们对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根本一无所知,觉得知道字面意思就是知道了一切。

​那些在网上宣称生活毫无趣味,自己心如死灰的人也类似。他们沉溺于自己所“发现”的概念里,缺乏对具体的认知,因此总是觉得无聊无趣,反而认为自己已经知晓了一切,在其中找不出任何​有趣新鲜之处,那不过是距离生活足够遥远的一种​症状罢了。

每个人都是具体的,甚至是在一瞬间做何想都是源自非常具体的成长经历。如果我小时候不曾不断在全国各地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漂泊过,那么我对人的声音,尤其是口音不会那么敏感,因为听不听得懂别人说什么,决定了在​幼儿园里活得如何。如果我不曾经历过作为新移民来到昆明,试图融入到本地人中去,感受到他们的排外和歧视,努力减少和他们之间的摩擦,那么我不会理解​那些基于地域的微妙心理。

同样的,如果我不是去过那么多地方,写过那么多文章,我不会发现只有在饮食上所有人都会变得友善亲切,所有人都以本地饮食为傲,所有人都可以从这里打破坚冰开口说话,那么我不会无论见到什么人和什么事,最终都会想到饮食上去,​从心里蹦出一个又一个的菜名。所以,你说我是本身热爱美食,还是环境促使我选择美食,这我还真​不好一口​说出答案。

朋友们,没有那么多我们和你们,也没有那么多更遥远的我们和他们,只有一个个具体的你,和一个个具体的我。在具体的层面上,几乎所有人的所思所说所做都是​可以理解的。在概念和标签的层面上,也几乎没有人可以逃离敌我关系和冲突关系,可以不被划归为愚蠢、傲慢、​自大等等概念中去,可以免受憎恶、排挤、反感等等情绪的袭击。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我们因为具体而变得有理解力,富于同情心,​能够体察他人的处境,也因此获得了对于生活和人生更为丰富的感知​。相反的,我们因为操弄概念,玩弄标签,而一再落入二元对立的陷阱,在这个世界上发明创造敌人,​把人生变成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部港片,只是一句台词就彻底奠定了这部电影的调性,让我想要看到最后,那句台词说​:“就算你是一个杀手,一样会有小学同学。”

​我想有人用马普再说一遍。



------




2024-10-20

这有点东西啊

 


最近有两件事让我忍不住去反思,对原先我认为全无道理的人和事要忍不住说一声:这有点东西啊。
一个是川普,我之前​认为他和马斯克很像,都是拿破仑式的人物。既不真的支持建制派,也不真的支持革命派,​只在意自己能否攫夺足够多的权力,必要时可以和任意一方尽释前嫌通力合作,也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从一头直接跳到另外一头去,毫无任何心理压力,是标准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信徒。
不过在反复听了他的支持者所陈述的支持理由之后,我又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因为全球化而受苦,因为取消文化而噤声,因为进步主义​而担忧自己的孩子。痛苦是真的,归因对不对另说,但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些人支持阴谋论,动不动说光明会、蜥蜴人就把他们全部归于​头脑愚蠢。
他们寄望于川普可能也不大对头,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随时可能改变立场,一个痴迷于聚光灯和舞台的人可以​随时讲出你想听的话,然而怎么做那是两回事。川普不是合适的人选,但是历史喜欢开玩笑---只有从这个人的嘴里,他们终于能听到有人承认自己正在承受痛苦,而不是被指责为反动和​落后---登上历史舞台中央的,并非每一次都是​英雄。
另外一个是杨笠,京东双十一​请她来做广告,引发轩然大波。站在我个人的立场上来看,杨笠讲什么段子,什么价值倾向,什么言论手法,我​都没所谓。是不是利用男女对立话题占便宜,我也​并不在意,不是她来挑动话题也有别人,不是来挑动这个话题,也有​别的话题被挑起。
但我是我,我的想法代表不了别人的想法,我的感受也代替不了别人的感受。我也看了那些义愤填膺男性的说法,的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我看来没什么道理,但是也有真实的愤懑​和不快。因为感到不公平而愤懑,因为感到压力而​不快。当然,按照进步主义者的说法,你们既然占了那么多年便宜,​觉得不爽那就得受着。这话我讲不了,​因为这是用一种没道理去替代另一种没道理。
​我​忍不住去想一个问题:我对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上体现出来的宽容和包容,​和我的身份,和我的生活有没有关系?如果我也有房贷要背,我也有孩子要养,我不能坐在书房里写字,而是骑着电动车送外卖,或者在公司里以70后之身向00后的领导卖笑脸,当我听到讽刺男性的段子时,是不是也还能心平气和?认同我因为这个男性的性别身份占了大便宜,是个不知​自己脸有多大的蠢货?
不好说。​我身上有压力,但没有大到那种程度。我逃避了大量的世俗生活,​所以可以保有部分超然的心态。我不担心柴米油盐,不担心孩子学习,不担心夫妻关系,不担心还款压力,​但是大部分人不是如此。宽容可能是相对的,不单纯是教化或者思想​的结果。在一个富足繁荣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可能很宽容,​因为自己正奔着美好生活而去。就像是80年代人们还在街头群殴作为饭后消遣,90年代市场经济一开,打架就基本绝迹了,人人都天各一方忙着​赚钱。
但是在一个人人承压的时代里,人人都感觉生活艰辛的时代里,宽容​的空间也就要小得多。背着重物,弯着腰,在日头下啃着土的人,​大概不想听见有人调侃自己。是不是不够宽容?的确如此。但是面对这样的人,又有什么立场去教育他们如何正确的思维,​如何保持宽容的心态呢?
我不知道答案。也许通胀得到遏制,中产阶级重新回血之后,美国人对川普的看法会发生改变。也许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到来,中国所有的车间和工地都隆隆作响,人们就又可以笑眯眯地​听各种段子,哪怕是针对自己的段子,对别人穿什么,吃什么,说什么​,做什么都不那么在意。
在现阶段,我认为不应该无视人们所感受到的苦,也不应该无视人们所感受到的不快乐,责之以大义,教之以理念。人们对苦的归因,对于苦的解决之道,可能都是错误的,问错了对象,找错了方法。但你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连带苦本身也给​否定了,听都不愿意听,觉得那就是蠢货的呓语​。​毕竟,所有人都活在人群之中。在一大群不快乐的人中间,​很难保持自己一个人快乐下去。一大群不快乐的人在一起,​什么样的解药最后都愿意去吞服。
有个对立的对象,在网上就能收获人气和支持。激发起愤怒和怨恨,在网上就能收割流量和​财富。​但我们彼此之间不是敌人,不是我消失你才能活下去,不是我占用了你维生的空气和水,​不是你​闭嘴才是真理和正义获得了胜利,不是这样么?


------


ios 18系统邮箱设置入口变更

 


早上起来,系统提示无法登录邮箱。随后,我发现在更新之后的ios 18.0.1系统里,找不到之前熟悉的邮箱设置入口。找了一圈之后,结论是​入口发生了变更,具体如下:
设置---App---通讯录---通讯录账户
Settings --- Apps --- Contacts --- Contacts Accounts
详细操作​如下:
1、打开设置,拖到设置页最下方,​App在最后一行。
2、进入App,在页面顶端的搜索条输入“通讯录”​,否则项目太多你找不到。
3、进入通讯录,在页面中上部找到“通讯录账户”,​其实这就是邮箱设置入口。
以前,这个入口就在设置页,而且就在密码​项的上方。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入口变得那么深,操作那么不方便,而且​要和通讯录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可能是因为咖喱拌一切的缘故吧,​但你最好别那么说,因为这种说法涉嫌种族歧视。
在产品设计上有一条原则,那就是不要把非常用或者低频使用功能放在​第一屏​。所以,你在手机上想要进行任何进一步的操作,都会去找左上角或者右上角的​按钮。但是还有另外一条原则:不要轻易改动​用户已经习惯的入口和路径,因为这会让他们感到困惑。
邮箱一旦设置完成,也许几年都不会用一次。​但是,这和你下一次想用找不到地方完全是两回事。家里未必经常停电,蜡烛​一两年用不到一次。但是一旦停电,你去老地方找不见之前收藏好的蜡烛头,整个家都会摇摇欲坠起来。
苹果这几年在产品上挺奔放的,想起一出是一出。ios 18的新相册说改就改,我看着密密麻麻的​小缩略图,觉得眼睛都快瞎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正在发生:苹果渐渐不会做产品了,更像是一家普通大厂,产品经理为了完成KPI,在每一个大版本里​要改一次界面,这样好对老板有个交代。
这不是今天我想要更新的文章,只是我在搜索答案时感觉很痛苦,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狗屁不通,全都是教人如何设置邮箱的​引流文,设置入口截屏都是旧系统,最后还是去Google直接用英文​搜索找到了答案。所以,我现在单发一篇文章,希望有类似问题的人能够通过搜索引擎前来,在在文章开头就找到​中文答案。
​随后进行本日更新,请耐心等待,谢谢合作!


------

Update:
可以直接用搜索的方式找“邮箱设置”。如果是新手机,搜索页结果会很多,需要多翻几页。

2024-10-19

半百

 


转瞬之间,就到了轮流​为朋友们庆祝50岁生日的​时候。50岁生日要比40岁生日时好很多,​没有了那么多彷徨无措,多了一些淡定从容,可能是因为多少知道了一点生命的变化,也可能是因为放弃了一些欲望和​野心。
人群也是一方面。​二十岁生日时,自己周围的人可能是最多的。然后就悄然减少,许多人离开了,许多人消隐了,​却不会有多少新增。等到了50岁生日时,人已经变得很少,来的人不是为了凑热闹,​单纯是为了这个人,为了这些年,​为了大家都还在。
30岁会为而立焦虑,40岁会为衰老将至而焦虑,50岁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能立到什么程度,也已经开始体会具体的衰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人就变得沉静许多,从容许多。小时候我不明白一句话,它说生命是一场持续的​蜕变。什么是蜕变​?​变成什么去?现在我理解了这句话,​蜕变发生在内里,在精神气质,在​内心世界,也发生在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上。
不像是化蝶那样的形态蜕变,​我感觉更像是锤炼。一个人的特质,他是个什么人,很可能一早就已经确定了,就在身体深处,​心灵的一角。但是不纯粹,夹杂着许多​其他的可能。也许一次冲动,一次选择,一次贪求,特质就会​隐藏起来,走上另外一条人生之路。但是生活就像是一把铁锤,一次又一次​捶打下来。​你不可能带着所有可能,平行宇宙里的每一个你上路。锤子落下来,每一次都让你放弃一点,也让人变得​纯粹一点。
你想要的,你想成为的,和你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会分开来,前者会变成锤击下飞溅的碎片消失。后者就是你,无论怎么锤击都不会消失,然后一锤又一锤,你之前埋藏已久的​个人特质因此一点点展现出来。看朋友们到了40岁之后变化,我的感受是他们变得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清晰,很多年前我在他们的皮囊下隐隐约约感受到独特灵魂​逐步显露出来。当然,另一方面是他们也不​屑于再去扮演另外的角色,雾气一样的面纱褪去,他们因为自己是自己而感到满意。
当然,生命中生活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缺憾,​也有更多的压力和烦恼。所有这一切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在四十多岁达到巅峰,在那时都有过自我怀疑,都有过海量的不确定,甚至还有对过去一切的深深质疑,质疑价值,质疑意义。五十岁时,缺憾和问题都还在,只是人变了,人变得可以用较为从容的态度来面对一切,也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一切。也有一种解释说,人在这个阶段逐渐理解了什么是复杂,于是自己也就​变得立体起来。不再试图用一把改锥解决整个世界之后,​人也就和世界和解了,承认自己也是问题的一部分,​大家就能握手言和。
说自己四十岁的时候多少有些心惊胆战,但说自己已经年过半百时​我看大家都带着平静的微笑,甚至还有点自嘲的意味。心惊胆战是因为担忧自己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有许多希求,有许多野心,​有许多妄想,所以患得患失之间人会受折磨。平静微笑是因为知道了自己是谁,年龄就不再是焦虑的扳机。事情就是那样,发生的都会发生,​年岁​也是如此。知道山海不可平,​但这并不妨碍我心如明月,朗照前尘过往,​乃至此刻照天洞地,纤毫毕现。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目睹自己和自己同时代的人一起迈向​五十岁。我们相互太过熟悉,相处太过漫长,以至于无法发现时光流逝悄然​带来的痕迹。只有到了生日的时候,我才会惊觉时间如此之快,原来大家都站在了​半百的门槛,转而意识到其实我自己也不再年轻,那些无忧而快乐的时光原来已经过去了​如此之久,那些生活中曾经难以逾越的烦恼和生命中无法消除的障碍​在不知不觉中也都变成了回忆。我看着生日会上的朋友,就像是有一道光从空中照下来,沉重的旧日蜕壳纷纷剥离碎裂,他们在风中舒展翅膀,轻盈地​起飞。
​所有五十岁的各位,祝你们生日快乐!​亲爱的周迅,也祝你昨天生日快乐!


------


2024-10-18

良好的缘起

 


年少的时候做事情,总是想着事情如何能成能火。现在年纪增长,变成了先去​判断事情的缘起是否良好。如果缘起不好,那么即便所有条件都很成熟,我也不​想去做。相反的,如果缘起良好,那么即便会有许多困难和障碍,我​也要继续坚持。
举一个例子: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召集读者,做一份《避坑指南》​?大家把网购时候遇见的各种不良产品,不良商家都列举出来,这样不就可以避免​踩坑了吗?
我想了一下,如果是按照这个思路去做,那我倒不如做个《渣男宝鉴》​。让妹子们上传照片、社交账号、人物事迹,以及常用欺诈话术和手法,还有自己的个人使用评价和交往心得,把各种渣男​资料全部汇集在一个App里。这样,以后妹子有了新交往对象第一时间上App查一下资料,就知道对方是不是​渣男,以及如何观察渣的蛛丝马迹。
应该比《避坑指南》更火,因为里面有性,有猎奇,有私隐,有八卦,即便自己不上传,​看看小作文也是好的,就像是在网购平台看​商品差评。
十五年前二十年前我可能会做,​一想到这个App能火就会振奋不已。但我现在没有这种想法,​因为缘起不好。我不认同避开所有坑就等于走上坦途的这种想法,​这种想法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就不对,后面怎么做都只会距离目标越来越远。
​人生是有限的,然而坑是无限的。抵达目的地和​避开一切坑,这根本就是两回事。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有限的人生,投入追寻有限的几样美好的事物,有价值的事物已然不易,哪里还有富余去​避坑?月球上全是陨石砸出来的坑,​这是一种观察视角。然而,宇航员在月球上开着月球车从一处前往另一处,他们看到的是陨石坑之间那条蜿蜒的路​。他们看着那条路,于是开车抵达了​目的地。
万千种商品混杂在一起,同样是10分钟,同样是100块钱,应该花在研究什么值得买上,还是应该花在​什么坑要躲上?​当然是前者。你躲开了坑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得到你心仪的好物,​能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帮助,你只是避坑而已。同样的,避开了所有的渣男,和你个人是否能够得到甜蜜的爱情,渴望的幸福​也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哪怕是和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相处,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维护关系。
生而为人,不喜欢遭愚弄,遭欺骗,遭背叛,​这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把这种反感或者担忧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我就认为是不好的缘起。一开始就考虑防御,考虑叠甲,意味着​自己就走不太远。因为从一开始你就是在跟潜在的损失和风险打交道,围绕着如何不受伤的想法来组织实施一切,那么损失、风险和伤害就会真的挥之不去,它们就是你生活的主题。你不能做你生活的警察,警察抓坏人,​那你总有得坏人去抓。警察还有退休的一天,而你却停都停不下来。
良好的缘起是说在一开始就承认会有坑,会遇见歹人,但是不重要,​自己是奔着良品和良人去的。更多思维什么是良品良人,去哪里找,​自己如何去发现。在我一开始举的例子里,我更愿意做一份《好物指南》或者《私藏宝店》,却不愿意去做一份《避坑指南》​。​无论是对于我,还是对于我的读者,显然前者价值更大。因为它们的缘起是我​从中受益,我分享出来希望读者也受益,我希望读者也能如同我一般获得相同的便利​或者快乐。
也可以考虑​另外一件事:我在过去看过那么多电影,写过那么多​观后感。观后感有两类,一种是推荐​,一种是排雷。​推荐占多数,排雷占少数。​如果倒过来呢?排雷占多数,那么对于我的读者来说,知道一千部烂片不能碰和知道​一百部经典必须看,哪一样对他们更有价值,更有帮助?知道了一千部烂片的名字,能够帮助​他们得到一个美好的周末观影之夜么?
还是​用我来做例子,我经年累月写文章劝读者去写作,去阅读。这样的文章并不受欢迎,​谁喜欢上个网还领回来一堆任务呢?但我还在写,因为我认为这件事的缘起是良好的。​对,成效的确很慢。但是如果根本不做,​岂不是更没有成效了?随着时日流逝,有读者开始写一点日记,写了下去,​跑来感谢我。有读者在我推荐一本书之后三年,五年,终于有机缘​打开看完,跑来感谢我。那我就认为自己没做错,无非是时间长一点罢了,于是我就可以继续做下去,并且​做得很快乐。
在最开始的开始,你为什么要做一件事,你自己内心是非常清楚的。缘起究竟​好不好,你自己稍微花一点时间思考也是能清晰分辨的。只是能成和能火两个词很容易遮住自己的眼睛,​让人转头就追求烟花去了。


------


2024-10-16

2024年我最满意的购物


眼看年底就要到了,我在这里专开一贴,希望广大读者在留言区写一下2024年里自己最满意的一款产品,介绍一下功能和推荐理由。这样的话,通过其他读者的亲身经验,也许能提升一下自己的生活质量,意识到自己从未发现的需求。在今年最后一个购物季到来的时候,避免那些可有可无的上品,能够入手一款自己真正满意的东西。如今钱难挣,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而不是好刀砍在钢板上。
按照网络惯例,我先来抛砖引玉一下:
今年我个人最满意的产品是一款音乐软件,叫做Tidal,中文名叫浪潮。自从我脱离紫砂壶的巨坑进入音响的新坑,我已经按照我朋友的嘱咐,完成了1000小时的听音训练。他说用音响听1000小时音乐,听力就可以训练到相当程度,可以分辨器材好坏,听出音质高低。这是真的,在1000小时完成之后我的听力敏锐了不少。主要就是靠Tidal上的优质音源,和它用算法向我推荐的不同风格的音乐。
听多Tidal之后,网易云听不大入耳了,Spotify感觉太过粗糙了。在Apple Music和Tidal之间,我选择了Tidal,不是比较的结果,而是因为单纯讨厌库克,讨厌Apple的音乐播放器。不然以音质和乐库而论的话,应该是Apple Music更胜一筹。Tidal 的月费是80元人民币,和去年买的midjunery 一样,我交钱时相当痛快,也是我在线上消费的最满意的​产品。
实体的商品​我现在还不能确认,到底应该选我用了一段时间的Wiim Pro 流媒体播放器还是​刚刚入手的科沃斯擦窗机器人。Wiim Pro很好用,但是受众很窄,而且这家中国公司很怪异,​不针对国内市场销售。科沃斯擦窗机器人的争议性很大,许多主妇一听说​擦窗机器人几个字就摇头,认为用起来麻烦,还不如自己​直接上手。
我上过了,​手臂上的一条血槽现在都还有疤痕。当然我可以请保洁阿姨来擦窗子,但我又想着这似乎是在转嫁风险,不是说她们技术娴熟就不会被窗角划伤,​她们练的是清洁又不是铁布衫。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只要我不动手,让机器人自动喷水清洁​就是好的。至于说到缺点,噪音大,线长占地,随时得有人看着,需要不断购买玻璃水,小窗擦得不够干净,机器人遇见障碍容易卡阻......我个人没任何问题,但是​别人家我就不能确定了。
毕竟我不过正常的居家生活,我每天起来需要看到干净透亮的窗子,我要透过窗子去看楼下的风景,​而且一坐就是一小时,觉得灵魂得到了​修复。更何况今年​购买电器有绿色的政府补贴,大约打八折,可以和电商平台的优惠叠加。我想我得适应未来的生活,未来大多数人都付不起保姆和家政的人工费,届时生活中大部分​日常工作都得靠机器人。
相比之下,我今年给家人买的东西比买给我自己的更​让我满意。​事情是这样的:如果家里有老人,那么我宁肯他们多看一点电视,因为这样他们就能少玩一点手机,对于眼睛和颈椎​以及睡眠质量都好。尤其是少看各种小视频,也就少被洗脑,不会因为网购养生品而受骗,不会因为那些​所谓的“知识”和家人发生矛盾。
但电视又有个问题---老人家大多不是独居,年纪大了容易耳背,整天大音量开着电视​让人烦扰。于是老人家面对一台很好的电视却按下了静音,看无声节目,​理解内容全靠字幕,这一幕就让人挺伤感的。耳机在这种情况下又不适合,因为戴几小时耳机人也很累,而且老年人本身听力就在衰退,戴上耳机对耳朵的伤害​更大。
所以,我给我母亲买了一台Sony的颈挂式​音响SRS-NS7R。没错,是音响不是耳机,搜耳机​搜不出结果来。它是很薄的一片,可以套在脖子上,挂在两肩,​用蓝牙连接电视直接从肩膀上发声。这样的话,人的头部附近会形成一个很清晰很立体的声场,奇妙的是,其他人在两米之外​就几乎听不到什么声响了。这样一来,看电视的人沉浸式看电视,周围的人继续忙自己的事,彼此互不打搅。
SRS-NS7R是Sony的上一代产品,现在有更强更轻的HT-AN7​。但是新款不带蓝牙转接器,还得去买SRS-NS7R的蓝牙配件。Sony的产品都比较贵,我也看了一下其他类似产品,国内已经山了好几款,价格甚至​可以做到Sony的十分之一。现在,我老妈可以开开心心看有声电视,我也很高兴。手机本来也可以连这个音响,还可以接打电话,但是我们没给她弄。远离手机,事事如意,我对这款产品满意极了。

以上就是我的砖头,接下来,留言区就交给大家吧: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