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8

游戏人间

 


刚刚读完朋友送我的凯莉·克兰西(Kelly Clancy)的新书:《把玩现实---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Playing with Reality---How Games Have Shaped Our World)​。差不多是同一时间,我也学习了一段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内部讲话稿,内容是一家互联网高管对下属游戏公司​全员的训话。两下对照,​让我笑得不行,感觉这本书是对这次训话的​完整回应。
​虽然我个人很喜欢,但我不推荐大众读者阅读这本书。我也要提前向游戏业者打一剂预防针---这本书并不是介绍如何设计游戏,也不是在讨论​如何用游戏从现实世界赚到钱。
事实上,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喜欢研究社会学,研究人类行为学和心理学的​阅读者。因为它讲述的主题是人类如何发现游戏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人类又如何从现实中简化和抽象出游戏来,然后又是如何从游戏中发掘和总结出博弈理论,最后人类又是如何在现实中利用或者是误用博弈理论,因而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对现实造成了真实影响---正面或者是负面。
我不向大众读者推荐的原因,除了阅读和理解这本书有门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中文语境下很难说清楚「玩」和「游戏」。英文中的「Play」 意涵要远比中文的「玩」丰富,可以是玩耍,可以是演奏,可以是扮演,可以是播放,可以是打比赛,还可以是发挥出,表现出的意思。
同样的,「Game」 通常被翻译为「游戏」​,一个偏娱乐消闲的词。但是在英文中,「Game Theory」 的意思是博弈理论,算是相当严肃的一个​学术名词。而「Game」本身也有游戏、竞赛、计划、策略、​对象、心情等等等等含义。这就造成我翻译书名都相当困难,一方面我把它翻译为《把玩现实》,又觉得并不贴切,所以在另一方面我用今天文章的标题做了尝试,试图翻译为《游戏人间》,也依然觉得​不甚满意---无论哪一个都没有体现出这本书讨论的是严肃主题,中文的「游戏」和「玩」总是会把人的观感​、预期带偏。
但是,如果你对博弈论有基本认知,如果你对人类的观念、行为的形成好奇,如果你对这个社会背后运行的机制感兴趣,那么这本《把玩现实---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会让你像我一样感觉​相当过瘾。作者凯莉·克兰西作为神经科学家和物理学家,脑机接口发明者,人工智能 Deepmind 曾经的参与者,她其实怀着极大的野心写了一部《人类游戏史》,从公元前的小游戏,一直写到现在的 AI。从军棋帮助德国军人发明出新战术,一直写到博弈论​影响政府和企业决策。
我不向所有人推荐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凯莉的写法。很久没有在类似的专著里看到作者有如此充沛的情感了,这样一本专著居然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写就,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她也在猛烈地​表达个人观点,对​事实进行评论。造成这本书的比例有些失衡,看到中间的时候我陷入了困惑​:为什么作者会花了那么大篇幅跳开主题,连续狂喷博弈理论的缺陷和误用?​攻击别有用心的学者和决策者利用博弈论误导公众?
当然,这种评论本身也相当精彩,让人换个角度重新衡量自己内心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流行观念,看它们是不是站得住脚,是不是偷偷放大了前提和​限制条件?但是,这些观念纠偏在我看来是这本书的次要部分,​它最珍贵的部分还是讨论游戏。我从未见过有人用如此热情和雄辩的态度来讲解​游戏:
「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在其经典著作《游戏的人》中提出,游戏是人类创新的方式,从新工具到新社会契约,都是如此。人类从来没有被给予过彼此相处的规则,他们需要建立有时则是打破社会规则,以探索新的组织原则。游乐场就是这样一个实验室,例如,大多数文化都有狂欢季,此时放松社会限制,允许社会阶层之间进行新的互动。游戏具有创造力,是一种集体思维的形式。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一种基础性的文化技术:『文明在游戏中生产并展开。』 爱玩耍的个人和群体可能表现得更好,因为他们更疼善于产生和采用新的行为方式」。
​「游戏是文化和创新的熔炉;它是设计本身的核心」​。
​「游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或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框架,帮助人们建立彼此的精神模型。由于游戏教会了人们如何理解他人,所以会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改进。游戏队员必须理解其他队员的信仰和偏好,才能确保自身获得最佳结果,这被称为心智理论:即建立他人(包括他们的情绪、欲望、信仰和知识)精神状态模型的能力。​可以说,摔跤比赛的发展是为了帮助动物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罕见的眩晕状态,从而帮助它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同样的,游戏队员可以发挥想象,体验新的思维模式和角色,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游戏是安全的社交实验:了解对手的工具,尝试新的身份,测试人际关系」。
​类似的引文我可以抄上一万字,但是都不如原书的论述更为完整和精彩。它通过对游戏的讨论,再一次把人,人和人之间的协作、配合,​置于人类历史的舞台正中,把人所相信的信念而非算法、模型、法规作为​人的行为理由。于是,它也就否定了人类对量化标准,绩效主义的追求,认为那不过是掩人耳目的​糟糕游戏设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职场 PUA 也是一种游戏,并且为什么它是一种糟糕的游戏,可能永远也无法得到​当初期待的结果---人们对于量化指标指导创造和工作的迷恋在历史上不绝于缕,但最终都不能获得成功---现实不能​如此简化为游戏,人就是游戏本身而不是​游戏对象。
《把玩现实---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是一本太大,太长,太丰富,太激烈、太左翼、太复杂的书。​但是,和它所引发的思考相比,这一切都不算是什么。最后,让我用这本书终章开头引用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人类只有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时候才会游戏,而他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Man plays only when he is in the full sense of the word a man, and he is only wholly Man when he is playing )。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本书是2004 年出版新书,目前没有中文版,英文版亚马逊地址:Playing with Reality---How Games Have Shaped Our World


------

2024-12-07

猫不需要洗澡

 


许多人养第一只猫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养宠物的经验,于是就会有很多想当然。​比如说:猫要定期​洗澡。我当初也是那么想的,现在则完全放弃了这种想法,并且因此提升了​亲子关系。
人们经常用「你妈妈觉得你冷」、「你奶奶觉得你冷」来开玩笑,觉得这是小一辈和老一辈之间的思维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其实差异并没有那么大,只要小一辈养只猫大家就立即殊途同归,因为「铲屎官觉得猫脏」。
猫不需要洗澡,需要洗澡的是​铲屎官。这是一条真理,所有养猫人都可以把它抄下来,镌刻在自家客厅的墙上作为​自我提示。
从未养过猫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理解,一只猫进入自己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需要照顾一个小生物的吃喝拉撒睡,还意味着你需要照顾小东西的身体和心情,更意味着你的生活里从此要接纳满天飘飞的猫毛、猫味、猫尿味、猫屎味、猫叫春声和各种​猫咪带来的财物损毁---这是家里多了一个生物​所必然带来的代价。
可爱是不能单独购买的,尤其是猫咪的可爱,​那是一整个打包的盒子。打开盒子,最上面是猫咪的可爱,掀开这一层,​下面就是猫咪带来的种种麻烦,种种需要你适应和容忍的特性,随着可爱到家,它们也随后释放。
我见过许多铲屎官,​他们最后坚持的底线是猫咪不能上床。那具体办法是什么呢?是在床脚铺一块毛巾或者垫子,猫咪躺在那一小片地方---​百分之一万的自我欺骗,猫脚只要不直接踩在床单上,就不算是上床。要这样说的话,是不是药片带着糖衣​吞服,就不算是吃药?
即便是最孝顺的铲屎官,也可能觉得猫咪整天在地上玩,在家里钻来钻去,​所以身上会很脏,需要定期洗澡。这不是事实,而是自我投射​。铲屎官看着猫咪猫跑来跑去,钻来钻去,就会附身其上,感觉自己浑身不对劲,然后就认为猫需要洗个澡---那​不是猫的做法,那是人类自我清洁的方法。
猫只需要舔自己就好。​一只好猫每天白天要花一半的时间舔自己,从小手和脸开始,一只舔到尾巴尖,就像是晚上要出席什么重要宴会似的。猫咪自己唯一搞不定的部分是后脑勺和后背,所以铲屎官帮它们挠一挠,抓一抓,猫咪就会觉得很幸福,​幸福到打呼噜。当然,最好是帮它们也舔一舔后背,​但是对于生活不要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大家都是对付着活。
类似人类那样的洗澡​对于猫咪而言是一种惊吓。当然,肯定又有人要拿出视频来作为证据,向我展示​有小猫咪多么温顺多么享受地洗澡。那不是常态,而且,猫咪可以安安静静洗澡,我这样的铲屎官就忍不住去想,在镜头之外的​真实生活中,那些猫咪过着怎样的日子,以至于有这种狗一样的服从性。
​猫也有神情的。吃猫条时候有贪婪的神情,挠痒痒的时候有舒服的表情,而在被揪去洗澡之后,猫脸上会有深深的厌恶和绝望的神情---猫咪对全身打湿这件事情深恶痛绝,猫咪对不得不洗澡出来等着晾干这件事情深感绝望,你看着他们一边抖毛甩水,一边走向房间角落的的样子,活像是一个在赌场里输光所有身家,随后被​赌场打手暴殴一顿强行签了高利贷协议扔出来的倒霉赌棍,对生活充满了绝望。
猫不喜欢水洗,​猫也不喜欢吹风机。而每次洗澡这两样东西都得来,猫咪的内心就充满了恐惧。我曾经在给猫弟洗澡时,发现水变黄了---他​在浴室里直接吓尿。我曾经在给猫妹吹干时,发现吹出一滩黄水---她在吹风机​的噪音里尿了。而且,和喂食、挠痒、玩耍不同,每次洗完澡之后,猫咪都会陷入抑郁的状态,目光看向我时,充满了破碎的不信任感,​就像是一个被家暴的小孩子。
我家猫妹已经很久没有洗过澡了,因为在「我觉得猫咪不干净」和「我看到猫咪不开心」之间,​我做出了选择。我选择接受这种「不干净」,试着理解猫咪和人一样都爱干净,但是我们彼此之间对「干净」​的定义和理解不同。作为人的理解是水和沐浴露,作为猫的理解是​舔过,舔干净,舔顺滑。
如果我坚持要求猫咪接受我的标准,那我就是要求他们在短暂的一生中超越数十万年的进化,几千年的文明史,学会像人一样去思考。或者,不妨我们简单一点,我作为数十万年进化和几千年文明进程的结果,试着理解一下几千万年来生物就是这样生活,它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也活得很好。
​我甚至可以想得更深入一些:​相对而言,洗澡是一种最简略的照顾方式。对此对应的,是每天给猫咪梳理毛发,用湿纸巾帮它们从猫砂盆走出来后擦干净小脚爪,是定期帮它们检查皮毛、耳道、眼角、​牙龈并且做清洁---一种​动物之间相互舔毛的变形。选择脏了就一个月一洗,还是选择日复一日用猫咪的方式去照顾,这其实是个投入度的问题,​也是人和猫之间关系的问题,更是人本身的问题---你是个怎样的人,你就会选择用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对待动物。
所以,​现在我不给猫咪洗澡,除非猫咪自己去浴室打开喷淋头。我选择干擦,我选择湿擦,​我选择脸擦,我选择相信猫咪的自我清洁方式。同样的,我也选择​生活在猫毛飘舞的房间里。至于说到脏不脏的问题,我增加了保洁阿姨打扫卫生的​频次,然后就可以和猫咪并排躺在地板上晒太阳。
可能我永远也无法改变猫的行为模式,那么我就去改变​家里的卫生条件。​如果我自己可以放心躺在地上,那么我也就不用担忧猫在地上跑究竟脏不脏,大家可以一起赤脚在家里走来走去,无非是我并不会跳到餐桌和冰箱上蹲着而已。
说句实话,对于一名铲屎官而言,猫洗澡这种事情实在是​太次要不过了,生活里有更多值得关注的事情​,做好了​对自己和对猫都更好。一定要强按着猫头扭送去浴室洗澡的人,也许他们自身的问题才​更大一些,总是忍不住手提扳手上前一步,把他人和世界硬​要拧成自己想要的那种样子。


------


2024-12-06

新川菜,旧川菜

 


昨天很凑巧,​中午和晚上连着吃了两顿川菜。中午是宜宾驻京办的招待所南翠花店,晚上则是眉州东坡的1996·​主厨餐厅。这两家之前我都去过,印象美好,这次算是认真复习,​仔细思考。
北京的各地正宗美食要去​各大驻京办,这是个共识。陈晓卿当年带我去吃正宗安徽臭鳜鱼,就是在西四环上的一处安徽某​地驻京办。而我第一次学习红柳烤串则是在​巴州办事处,后来又在乌鲁木齐驻京办复习过多次。说起来宜宾这家南翠花店要特别一些,号称「京城第一川菜」​。
门店很破旧,80 年代​商场风。但是中午挤满了人,还有很多人在门厅​排长队。给我的感觉怀旧又亲切,就像是去到了四川的​某个三四线小城,​在当地人最追捧的一家餐厅吃饭。
1996​·主厨餐厅则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北京,名字里加点的餐厅​一看就知道是奔着米其林、黑珍珠而去的。比如说我们滇菜在北京最贵的店,名字就叫「泓·0871」,0871 是昆明的电话区号,不是暗示从公元​ 871 年开始创建。和菜头,一看就知道是街边夫妻小炒店。和·菜头,那就暗示了菜头都是用分子料理的方式做出来,巨大的白瓷盘子,中间有一小撮菜,点上一些​泡沫。
眉州东坡是北京的著名川菜饮食集团,1996 年是第一家店开张的​年份。这家主厨餐厅是在原有餐馆上的升级,单独弄出来的一个高端品牌,做​新式的川菜。北京的许多餐厅都会做类似的事情,比如意大利大众简餐叫做安妮家,全城布点,升级后的高级餐厅叫 Ponte,沙拉根根可数,开始提供熟成牛排,红酒杯也不再是厚玻璃​的。
两家川菜吃完,​对比很是强烈。南翠花店还是那种传统的风格,坚持用大碗大盘,温厚地尽量保证数量,调味上也不做任何让步,接受不了辣味、麻味、红油那就别吃,反正想吃就必须按照传统工艺来,就得是那个味​道。 2024 年了,客人再多,利润再高,依然保持着县城小饭馆的​布局和格调。
1996·主厨餐厅有很多创新,​如果菜式不做创新,那么食材就要做创新。都不创新,那么器皿上就要做创新。讲究一个似有似无​、似是非似之间,​型虽然变了,但是神还连着。说实话,我吃过那么多川菜,看到川厨做过那么多千奇百怪的创新,但是昨晚当我看到一个托盘上 8 个高脚杯里放着 8 种泡菜端上来时,​还是有点崩不住---我自己吃过,也泡过四川泡菜,我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所以高脚杯和泡菜​这种组合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其实这两顿饭吃下来​,我个人的最大感受是困惑。因为我已经模糊了关于川菜的标准,什么是好川菜我失去了​相关概念。
南翠花店亲切友好,味道正宗,但我都已经快五十岁了,菜式却和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变化不大。在另外一方面,我又的确认为川菜厨子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一类人,在川渝地区,餐饮是个时尚流行业,​过几年就要推出几种新菜新吃法,川厨就不曾停下过脚步。就算是重庆火锅,只有这个名字是不变的,这个吃法是不变的,而所有所谓的名店都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
1996·主厨餐厅毫无疑问要更现代一些,但是 399 元一份的麻婆豆腐实在让我感觉到陌生。川菜在我心目中是亲民、美味、变化繁多的代名词,在丽江、在拉萨,街边夫妻档小店的几盘小炒,​大碗米饭还有免费米汤无数次拯救过我的一条狗命,修复好盛宴对我灵魂的腐蚀。如果他们当时也开出 399 一份的价格,那我怕是会倒在街头​不起。
对于餐饮界「创新」两个字,我现在​看了全身上下会有一种麻感。比如说我们滇菜的创新,我就吃过一道​鲟龙鱼筋炒干巴菌。干巴菌是云南极为名贵的野生菌,请​吃干巴菌意味着情深意重,视金钱如粪土。但是,干巴菌味道那么浓烈的菌类,味道都压不住鲟龙鱼筋的腥气。确实是创新,确实是用很贵的食材加上更贵的食材,​就一个问题:味道呢?
然而尴尬之处在于,我对于传统​也并不是全然买单。我有个四川的艺术家朋友,和我无数次说过他童年时代的美味,说是在京城多年遍寻不到,那东西叫做「滑肉」,是四川才有的特别菜式。然后我们吃饭的时候,我搞来了一份,他才吃第一口就大赞,说​就是当年的味道。我吃了一口,觉得​相当一般般,心里忍住了一句话​没问:兄弟,你吃过福鼎​肉片吗?福建的一种小吃,​满北京都有。
所以我两头不落好。我个人欣赏​旧川菜,但是又觉得他们原地停留了太多时间。因为有无数忠实拥趸,自身就缺乏求新求变的​动力,就像是​去吃一家前天的餐厅。我个人寄望于新川菜,但是又觉得他们经常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贵而贵上加贵,脱离了川菜的本色。虽然新菜式很多,有记忆点的菜却很少,这一点远不如旧川菜餐厅,别人总有一两道菜很能打,过段时间不吃还会让人念想​,忍不住去复习一番。就像是望京一号的双色花椒鸡,眉州东坡的肘子,望京宜宾燃面店的燃面​,双井老妈兔头的兔头。
回想川菜第一次北侵的时候,董竹君在上海这种十里洋场第一次为本地饕餮客带去了川菜,​而且就此站稳了脚跟。那家店的中文名字朴实无华,叫做「锦江川菜」。英文名却有些特别,叫做「金刚」(KingKong),电影《人猿泰山》​里的那个金刚。那么,她当时做​对了什么?她又如何选择取舍?她如何让食客接受和喜爱川菜?​我很好奇。


------



2024-12-05

全靠这一点爱

 


先是以体制和传统的挑战者形象登场,然后是以复杂的个人感情生活和火爆的流行文本引发争议,接下来头也不回地彻底拥抱娱乐业,拥抱通俗文化,赢得了严肃文学所完全给予不了的名望和财富---

我说的是咪蒙。

文人和大众的关系总是那么奇妙。作为新人的时候,需要冒犯大众,但注意不要刺激过度,否则大众会在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毁了​这个新人。合理冒犯​就能获得大众关注,于是就会获得名气。因为冒犯,有人会很厌恶,有人会很支持,大家吵来吵去,于是​名声就变得更大了。

其他文人和知识分子前来,试图提纯和升华这种冒犯,在其中找寻精神价值,于是这个新人就被接纳下来,这一次则获得了名望。然而世间的一切赠予背后都有代价,名望的代价是成为武器,需要那个在一刀砍开的破口​那里深入下去,​再深入下去---唯有成为武器才能承载价值,就像是关老爷的忠义需要寄托在一把青龙偃月刀上,​以及那把刀下的滚滚人头之上。

但是这时候总有人做了别的选择,突然掉头而去,拒绝成为武器,重回大众怀抱。什么理念,什么价值,什么意义,统统都放下,收起峥嵘头角,收敛爪牙羽毛,为大众提供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于是,曾经冒犯自己的人又被大众所接纳,提供栖身之所,甚至给予了​惊人的回馈。曾经的冒犯,曾经的挑战,以另外一种更为温和更为微妙的形式​展现出来,双方都对此心知肚明,​但双方都绝口不提过去。

比如说​:爱。

当一名新人作家讲述禁忌之爱,不伦之恋时,​这肯定是一种实质性的冒犯,也是一种挑战者的姿态。大众甚至可能都不是厌恶,而是用厌恶压制内心的紧张刺激和暗中的期待,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不能公然地表示喜欢这个形式​,那是在道德上反对自己的脸面。

那换个形式就好了。禁忌之爱,不伦之恋是极端的,极端在人伦和道德上。换个角度,换个形式,讲述极端之爱,讲述为了爱不顾一切,讲述爱才是世间唯一值得追求的事物,​选择这样的极端方式就没问题了。当文学批评家说​「感觉这些人每天除了爱来爱去,并不需要吃饭喝水一样」​时,事情其实就已经成了,大众接受下这份礼物,并且迫不及待地​打开品尝。

​文学批评家有书斋,不需要为吃饭喝水操太多心。而大众每天为了吃饭喝水而奔波,那点爱成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奢侈品,​就像是拉磨的驴子头顶吊着的那根胡萝卜。爱不单是是美好,而且是必须美好,不单是存在,而且是必须存在,干苦力活的​伙计们嘴里得含着一小块糖,才能让肌肉收缩​到极限压榨出所有力量,不然怎么能拉得动抬得起​呢?

确信有爱存在,确信有人会爱自己,确信自己有人值得爱,​这些就是生活里的小糖块。幻想爱的确存在,幻想有人经历千难万险前来找寻自己,幻想自己可以放下​眼前的现实不管不顾飞奔迎上,这些就是生活了蜜糖了。卖蜜糖的,总归要比卖刀的收入更​多一些,更受欢迎一些,这是常理。

​曾经的冒犯,曾经的​挑战呢?


那是个定义权的问题。同样是「私奔」这个概念,它可以是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是就成为了反抗父权,反抗封建的​一种行为。它也可以是一种个人选择,一种个人理念践行,因为个人相信​生命中唯一值得做的事就是追寻爱情,甚至都不提个人自由---全看是谁,谁来定义,如何定义。

因为人人都知道世间没有多少可能去不管不顾地爱,没有什么放下一切只选择爱情,在全无可能处的反叛和挑战是安全的,​也是大众愿意乐于接受的。在红药丸和蓝药丸之间,哪怕明知道蓝药丸吃下去之后看到的还是虚假的世界,多数人会选择蓝药丸,因为红药丸吃下去太他妈苦了​。

通俗文艺的蓝药丸​承诺说会有爱情,会有义气,会有快意恩仇,在那个你永远也不会去的后花园或者是叫江湖的地方。那就口服,连​一杯水都不用,连一刻都不会停留。关于蓝药丸的所有批评都是对的,文艺批评是对的,舆论批评也是对的,甚至道德批评都没有多大问题,​问题是没有多少人想要吃红药丸。人们为蓝药丸付费,黑压压的人头高举着手挥舞着钱大声嚷嚷​:​「拿去!拿去!」。

吃下红药丸的人看到这个世界,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目睹真实世界的那一瞬间,谁又忍心把别人口里的糖块抠出来呢?谁能忍心​夺走别人睡觉时手里紧抱着的布娃娃呢?就因为糖块和​布娃娃不对么?

我其实说的是琼瑶。




------


2024-12-04

擦边

 


当你看不懂网上舆论风潮的时候,我有一条判定标准​可以送给你:
如果在什么议题上,原本处于极端对立的两群人取得了观点的高度一致,形成舆论上的「合流」,那么这个观点就不可信。
比如说道德极度保守主义者和女拳师都反对所谓的「擦边直播」、「擦边视频」,那么很大概率他们这么反对既不是为了道德,也不是为了女性权益。而是通过​限制他人自由,来彰显自身的话语权。也就是说,他们不关心具体的人,具体人的具体处境,他们更关心自己秀肌肉。
这是极度虚伪的行为,让道德出现了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这种道德在严厉地指责乃至惩罚网上的人,尺度极为严格,站方也极为配合。另一方面,你却看不见这些义愤填膺的人,无论隶属于什么群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按照统一标准去约束自己周围的人。
在网上,女生露出锁骨以下膝盖以上的部位都不可以。但是当这些人的亲戚、朋友、同事在出轨、婚外情、包养情人、洗脚嫖娼的时候,却并没有什么严厉的谴责和激烈的反对。​陌生人擦边都不行,自己人到处插入却没问题,这就是虚伪,这就是双重标准---在道德和性的问题上,「我」和「我的自己人」有更高​的权限和更大的自由度。而之所以「我」喜欢挥舞道德大棒,今天「鉴婊」,明天「鉴擦」,只是因为​这样可以很方便顺手地殴打他人而已,「我」天然地不在大棒​范围之内。
双重生活,双重面孔,双重标准,所以每次我看到人们在网上就道德问题发表激烈言论时,我都​会觉得很好笑,​觉得很荒谬。如果大家都是真正的道德清教徒,从里到外,从私人生活到公众生活,完全以道德为先,​那我觉得没多大问题。问题是​这里的道德带着明确的双重性,那你让我怎么可能去相信呢?​一群羊为什么要听一头狼关于素食好处的讲演?
说得刻薄一点,网上的这些道德狂在现实生活里并不敢触碰自己的亲戚,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同事,自己的老板,知道在道德问题上攻击他们会踢到铁板,所以选择网络来拍胸脯、贴胸毛、表演现代版的沉塘、浸猪笼​。原因是后者成功的几率很大,而且成本极低,​代价几近于零,如此惠而不费彰显自己力量的机会,​为什么不呢?而在现实生活中维护一下道德,代价​可能自己完全承受不了,他们很清楚这一点,​于是选择性监督,选择性执法。
前几天,我在文章里贴了一张​龙纹身小婴儿的照片。立即就有人来抗议:​婴儿纹身这种图片影响不好。我当场就直接拉黑,没有一秒钟的​迟疑。​这种人只要出现第一个,就会出现第二个,很快就会出现一群。你满足他们在网上提出的一个道德要求,很快他们就会合唱起来,​监督你的每一张图,每一个字---不是他们真的关心内容,也不是他们真的关心内容的社会影响,而是他们喜欢这种用道德硬控他人的感觉,​方便又顺手,而且很有个人成就感。

​所有执行双标的人我认为都不可信,他们的话都不可听。当人们在网络上讨论「擦边」的时候,并没有几个人真正关心性,关心心理健康,关心社会价值导向,他们真正关心的是禁止。道德狂大多是控制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这种控制狂推导出来的极限理论,因为这样甚至可以控制别人的生命。
正如一句古老的互联网箴言所说:「唯有魔法能够击败魔法」​。控制狂不止一种,有基于道德的控制狂,也有我这种​基于拉黑的控制狂。所以我常年维护数万人之众的黑名单,目的就是在我这里,除了我自己这唯一的一个控制狂以外,不存在其他任何一个控制狂,​更不用说形成一群控制狂。
​我是控制狂,但也是人人所见,人人所知的控制狂。虽然有社会危害,但是因为是个人,因为完全公开,所以危害程度有限,​而且人人对此都很警觉。同时,我也知道我是控制狂,控制文章内容,控制文章插图,控制留言区内容,我知道这一点,却不用什么「为你好」、「为社会好」​的大义名分做掩饰。
至于说到我自己,我并不看所谓的「擦边」视频。因为我记得很清楚,当初老师和媒体告诉过我,看这些东西会让人分心,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无法考取大学​。同时,也会让身体变得虚弱,影响发育水平,造成长不高、眼镜近视、​肥胖等等问题。更糟糕的是,它会在侵蚀我的道德,诱使我走上淫邪乃至违法犯罪的道路,过上快乐而放纵的人生,再也无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我现在正干等着我发育呢。



------



2024-12-03

网络户口

 


今天我遇见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早上我看到新闻说字节跳动的 AI 即梦升级 2.1 版本,这个版本里支持 AI 绘画可以加入准确的中文​字。也就是说,可以做中文的海报、封面​,诸如此类的东西。

我就想跑去试试,结果注册的时候​要求我用抖音 App 扫描二维码。问题是我没有下过抖音,​我就想着按照互联网传统,应该还有别的注册方式吧?果然可以用手机+短信验证。我又试了一通,成功验证,但是不允许我登录,要求我必须先去下载一个抖音。

哦豁,我上了快三十年网,第一次被注册流程给卡住了,理由也很奇怪​:我没有抖音,也就没有了字节系列产品的户口。没有户口,就不让我用。

不止是抖音,知乎也封闭了入口,​如果不登录账号的话,就看不到回答全文。我很早就卸载了知乎,结果​用密码账号登录网页都不行,依然要求我下载 APP,通过 App 来验证身份。

在古早时代的互联网,注册登录方式起码有邮件和手机两种,​后来又增加了社交网络账号授权登录。即便是在今天,我用 Discord、OpenAI这样的网站或者 App,也允许我使用多种注册和登录方式,甚至还支持 Google ID、Apple ID、FaceBook ID。所以,当我在 2024 年被网络户口阻拦时,​有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

当然,我知道我​是极少数人。​抖音是国民级应用,谁还没有个抖音账号呢?我没有,​而且我也不打算下载。当然当然,这样我就用不了​字节的其他服务,​那就不用好了。AI 正确绘制中文字符是个问题,​但不会永远是个问题。现在英文字符已经解决了,我使用的中文又不是什么爪哇语一类的小众语言,​AI 训练到可以识别中文只是个时间问题。

​我只是觉得,为了使用某个服务,就必须下载一个 App 这种事情很难理解。我不喜欢下载 App,一直到今天,我使用京东时都通过微信内部的小程序​,尽管这样会造成一些不便,京东也想尽一切办法希望我去下载它的 App。但我不过是点开买个东西的事情,我为什么要下载 App,走一遍流程,然后一个月就打开几次,每次打开前还要去找​ App 在哪里?

对了,我还有些 APP 一年才用一次:报税、车险、​居住证......我专门给它们建立了一个文件夹,叫做「一年一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年打开一次,一次只能办一件事,然后每次打开时我都会忘记密码,需要重新找回一次​,​每年也都得折腾这么一次。

有一个人下载 App,那就是完成了一个KPI,让​年度报告上好看一点。然后为了这点好看,要麻烦用户去下载、注册,专门领个互联网户口​。说实话,我并不是很理解​这里面的用意。我还一直以为互联网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用户,怎么方便​就怎么来呢。现在看来,​好像是怎么麻烦怎么来才对,好像是利润​必须且只能出自麻烦才对。

还好,到目前为止网上的服务没有几个是必须使用​的,​我总可以绕一下,替代一下。网络世界曾经是平的,在我这里还是可以​在那个世界的旧日余晖里有所选择。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