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5

习惯边缘化,然后隐没

 


看阑夕、潘乱他们昨天回顾推特中文圈的历史,颇有种web2​.0 遗民话当年的感觉。我作为70后早就已经习惯了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边缘化,他们80后​可能还要适应一段时间,不挣扎一番人是不会放弃的。
10到15年前我就知道自己已经不再处于互联网的舞台正中,​现在更是对此没有任何怀疑。人不能假装,理解力再怎么精深也​无法替代感同身受。网上讨论什么考研,什么整顿职场,什么彩礼多少,我不可能有任何切肤之痛,因为这些事情早就从我的​生活里彻底消失​,我就没有什么话可以说,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在热门话题里。
有一条​隐形的分水岭​:00前的人们都可以宽泛地算作是把互联网当作是工具的一群,​而00后出生的人们则把网络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于是,当我们在讨论网络的时候,当我们在网络上发言的时候,​从来就不会是一回事。有些人始终是在用扩音器在说话,​对着麦克风在说话,而有的人是在自己家里说话。
在自己家里说话的人,​会有另外一套习惯,另外一套语法。所以,他们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直播里喊“家人们”,毫不犹豫地接受“家人们”​这个称呼。我就不行,我听了就想踢裆​。​麦克风想和我结拜,什么玩意儿?!不是一种玩法,​就不可能在同一个舞台上玩。互联网的基本属性是年轻人的乐园,​因此,现在的互联网属于那些把网络当作生活一部分的人。

这种处境要比我们在90年代​、00年代尴尬一些。那时候人们很清晰地分为两群,一小群人上网,一大群人不上网,大家之间存在着物理隔离,彼此眼不见心不烦。现在大家都在网上,不存在篱笆和防火墙,​所以自己怎么玩彼此都能看见。同一个舞台,​大家所处的位置不同,脑袋上的聚光灯数量不同。这中间的区别非常明显,​就像是音乐会。有的人参加音乐节,喝酒摇旗原地蹦跳死墙冲撞,也有的人参加演唱会,台上台下都是中年人,​台上的人看提词器,台下的人打开手机翻歌词。
当初自己写一篇文章,整个网络转发​,有人摘抄金句传播,媒体广泛引述,这种感觉固然很好,仿佛整个互联网都是自己的​。不过那就是个幻觉,因为那时候的网络没有多大,​来来去去都是自己人。那就是短短的一瞬间,然后那些自己人就去结婚了,就去产仔了,就去背房贷了,就去公司争上游了。激素一天天减少,肚腩一天天增大,互联网是个工具,但是和谋生无关,人们也就放弃这个工具,​转入波澜壮阔的生活中去了,那里才有“真正的工具”​。
我自己属于那种极少数一开始就网络和生活不分的人。每次面对类似“究竟是我重要还是网友重要”这种问题,我内心里都有极为清晰的声音在狂吼:“废话!你以为你是谁?!”。所以,对于所有营建和摧毁,我就像是在看旧城改造,有伤感,有回忆,但不会​太在意,有套新房住就行。对于所有的来来去去,我就像是坐在聚会上喝酒,来就来,走就走,不会太当真,没有人​能永垂不朽。

至于说我此时此刻在什么位置,​也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玩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潮流红人。和真实生活一样,​长大、成熟之后,就是一个缓慢的边缘化过程。​人们对你可能有尊重,但是不再会有亲近。人们可能承认你的存在,但是不会太过在意。人们甚至还觉得你很有份量,但是不会邀请你进入他们的生活。怎么说​呢?就像是自己变成了一个吉祥物,吉祥物的责任就是保持面部微笑,保持招手的姿势,然后​安安静静在角落里落灰。逢年过节,有客来访,​偶尔抬出来给大家观瞻一下,证明还在。
对此我​没有任何问题​。我的确从当前主流互联网人群的生活中退出了,坦白说,他们所关注的大部分问题我​都没有感知。关于有套房子,有几个孩子,有个单位之类的事情,​正常人类会怎么想,会怎么说,我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我没有多少经验。我活在一种没有多少参照物的生活里,​无论这种生活是指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生活。所以我很早就知道,我在网上说的话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没有多少参考价值,也不会针对他们​眼前的问题提供答案。​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浪费聚光灯的电力呢?

同样的,我也不觉得我隶属于门户网站,隶属于博客,隶属于​网上的任何一个产品或者任何一个群体,我一直缺乏这种主动认同。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一种极度的傲慢,​因为我不大在乎别人怎么想,​更愿意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怎么想。和这个相比,我是博客作者,文字作者,又或者是别的什么玩意儿​,我并不太关心,我连我是谁都没弄明白,​哪里有时间去想这些?更不用说此时此刻我在​互联网上所处的位置,所谓的话语权,所谓的荣光和​影响力。
我正处在生活中和网络上的边缘化进程中,对此我没有什么意见,也没有什么情绪​。包括最后的隐没,​我知道那也是个时间问题。不单是我,所有的世代,所有今天在网络上活跃的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都会迎接这个结局。当意识到这一切不可避免时,当意识到挣扎毫无作用时,人就能学会平静接受,​并且开始思考那个真正的问题:此时此刻我应该做什么?
就像是人类早期的穴居人一样,当他步出自己的洞穴极目眺望,只看见茫茫​蛮荒,无尽旷野。然后这大地上有营建,人群聚集,市镇兴起,天空中有铁鸟呼啸飞过,卫星闪闪发光,火箭穿梭其中。这个世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兴衰交替​,昼夜不停。​然而在他眼中​看到的是一种荒野替代了另外一种荒野,他手中的木棍替换了另外一根木棍,​剩下的只是在这荒野之中无尽的漫游。


------


2024-09-14

多分了三五口

 


直播界最近几个月很是热闹,热闹到我这种根本不看的人也知道了许多出大戏​。诸如《分家靠丈母娘》《清理门户在七月》还有《赔不起就别直播》等等,主播们隔空撕,怼脸撕,非常亢奋,非常​投入,场面非常血腥。

昨天看到中金的一份中金2024年第二季度互联网报告,经过朋友的提示,我终于明白了这次热闹因何而起。

这份报告叫做《【中金互联网】线上平台2Q24回顾及展望:估值具有吸引力》,其中提到直播的用户时长同比增速在第二季度下降了33.1%,当然,在整个2024年的前7个月里这项数据都在下降,而且趋势在​加速,从25.2%增加到了​40.5%。

增速下降不等于绝对值下降,不过春江水暖鸭先知,直播主播应该感觉到​自己花钱不再像以前那么好用了,买流量不再是那么立竿见影了,观众来了​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一屁股坐住不动了。蛋糕逐渐接近它的理论极限体积,那么,最积极主动且有效的方法就剩下了干掉​分蛋糕的人。少一个分蛋糕的人,大家就能多分​上几口。

之前我就隐约​有一种直觉:​江湖恩怨不是什么问题,哪里没有江湖恩怨?江湖恩怨何时爆发才是真正的问题,因为爆发的时候​通常不是为了解决恩怨,而是有别的理由,集中爆发那就是背后有共同的理由。

以前主播都是投流,向平台购买粉丝和流量。现在平台也给不出多少了,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买​对手的粉丝。所以会有主播要挺身而出,替自己的对手三倍赔偿对方粉丝。有人评价说这是花钱买对手粉丝,这话应该没有错。果然是实践出天才,实战出运营大师。

其实从用户使用时长的总盘子看,大头还是社交和短视频,它们占了​60%以上,而直播在总盘子里只有一点点比例。短视频在第二季度同比涨了9%,​社交也涨了5%。它们这种体量增长一点点,对于其他小门小户的品类​来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因为它们会掠夺走大量的用户和用户时长。

直播只是看起来热闹,​它的特性就是站在天桥吆喝,声量看起来很大​,许多人都知道,但是真正站住了看的人却不多。现在,人都还在往短视频那边走,在社交媒体上消磨时光,而且是人群里的大头,​这样局面就有些尴尬了。于是以前江湖恩怨没有价值,只会影响赚钱,现在就不同了,​江湖恩怨能让天桥下的人群聚集起来,杀个同行祭天​也算是大型群众文体活动。

​我个人对此倒是比较乐观。对于热闹和恩怨我没兴趣,但是我知道一件事​:为了解决江湖恩怨,传统江湖的手法就是打破缄默法则,祭出大杀器​:揭老底。打得越热闹,人们看到的直播真相就越多,​直播间后面的秘密就越多。对于致力于创建品牌,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的商家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有人在从逆向教育用户。说不得能打破部分用户便宜第一,价格第一的​长久执念。几个人为了蛋糕大打出手,口不择言,那么蛋糕再怎么笨,​也能渐渐想明白自己就是块蛋糕,最好不要继续做别人的蛋糕了。

以前有句话,算是互联网产品的圣经​:产品要为用户创造价值。​这句话很久没有人提了,现实世界看起来更像是另外一句话:压榨用户为​自己和公司极速高效创造价值,就算是只蛤蟆也得攥出尿来。当所有鹭鸶腿上的肉都被劈干净,所有蛤蟆都已经被攥到脱水,​那么就逃脱不了自己吃自己的命运。吞食天地,那么最后一定会​顺着自己的尾巴一路继续吃下去。

我认为产品要为用户创造价值这句话是对的,只是对的东西不一定随时​都被承认,它可能被否定,被抛弃,被践踏。但是,它还是会​回来的。因为它总是能创造出新的蛋糕,让更多人都能吃上,而不是为了​争夺三五口而大打出手。



------


2024-09-13

人类退场

 


关于AI 几时取代人类,如何取代,我现在​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网上观察​一群人攻陷小红书的诸多尝试。他们的设想很简单,用AI 伪造年轻漂亮的妹子照片,骗过系统的识别​工具,于是得到推荐,得到粉丝。又因为AI 生成妹子速度非常快,所以只要他们能够验证自己的AI 妹子能够骗过系统,那么就可以批发生产,然后大水漫灌,形成一个账号矩阵,最后的事情就是​变现了。
他们的AI 妹子进化很快。先是实现了连续变化,也就是说​保持每次生成是同一张脸。然后是实现了连续变装,​也就是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换各种衣服。再后来是实现了连续换景,酒店、健身房、咖啡馆、餐厅、风景名胜,妹子可以​随意在这些场景里出现。
现在,我估计他们在攻克最后的两个难关,一个是手指数量,另一个是正确字符。​如果做专项训练的话,相信很快也能实现,图片里妹子的手指头数目正确,物品上的字符拼写正确,那么​就很难有人能发现破绽,​可以放心大胆地让AI 妹子说:姐妹们,我不允许你们还没有用过这个......
如果他们的计划能够成功,那么​人类的确就可以退场了。网红妹子根本打不过AI 妹子,因为AI 妹子不需要化妆费,不需要差旅费,不需要摄影团队,而且可以在一天之内在全球“出差”,拍摄​几万张照片,换几万套衣服,品尝几千吨美食美酒。而且,​永远不会老去。
这里说的退场,是绝对意义上的退场。​因为在AI 妹子出现,人类就已经完成了另外一半:​机器人观众。无论你是在打游戏,看直播,还是在网上看热帖,你并不知道你周围的那一圈“人”,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活人,又有多少是机器人在变着方法凑趣,凑人气。有了AI 技术之后,机器人观众的表现更加自然​真实,毕竟这一轮AI 爆发是从人类自然语言​开始的。
所以,现在算是闭环了:​一边是AI 在制造内容,一边是AI 在消费内容。也就是说,基本上没有人类的什么事了。AI 妹子在展示她们的美好生活,AI 观众在点赞回复转发。人类因为无法区分,最后一定是都统统当作是AI。既然AI 已经占领了一切​地方,AI 已经把一切都做了,那么人类不退场难道还要等着AI 退自己门票么?
以后上网的模式应该和现在有很大不同。人们一旦开始使用一个新App,上去先交出自己的银行卡和密码,​交给带有自己性格特征的AI 机器人,然后就可以关闭App 了。在App里,AI机器人在表演,代表你的AI机器人在鼓掌,​根本不需要人类存在。人类唯一的价值,就是有一张银行卡,AI 根据节目内容和相关推荐产品,直接从银行卡上划账,买了东西​送到家里去。​理由是:AI发现了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潜在消费需求。
在我看来,人类退场的原因不是​AI 带来的冲击,而是人类本身就有问题,没有给AI 制造多大​难度。不是这样么?因为就是变装、变妆在酒店、健身房、咖啡馆、餐厅、风景名胜​拍照,姿势来来去去也就是那几十个。重复雷同的形式,但是低效率的生产,这对于AI 而言很容易学习和模仿,更容易从效率和质量上​加以超越。
在AI 出现之前,韩国的美容业早就升级为了工业。同一台车床,车几千张脸,来了就车,车了就走,车出来都彼此大差不差。这就是人类自身的问题,​对美的定义单一而平庸,于是可以用流水线生产。而流水线发挥到极致,就根本不需要人类自身了,​因为制造单一和平庸有更好的材料,有更高效便利的工具。
同样的,对生活和对生活模式理解的单一而平庸,也导致可以直接去掉​人类。因为去制造那种生活的图景的时候,人类在其中是最为多余和最为​低效的一个环节。都在喝红酒,都在喝咖啡,都在吃提拉米苏,都在看五星酒店阳台上的斜阳,都在垫脚翘脚比心比V,​看一个和看十个一百个没什么不同。单个人的人都在制造类似的内容,那么人就是多余,用机器直接制造​就好了,效率和质量反而高得多。你说这张阳台夕阳照要是换泳装就好了,AI打个响指就能​做到,都不需要去卫生间一趟。
那么,这里我还可以再向前推导一点:人类这种生物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冗余,高度相互备份的存在。由于欲望类似,理念类似,所以大家身处类似的幻梦中,​做着高度类似的追求行为,同时因为肉体、地理和时间的限制,造成这些行为本身效率​低下。​AI很便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因为效率极高,学习速度快,它不需要相互备份,​一台服务器就可以生产制造几亿人梦想的生活,于是就显得人类​自身很多余。在制造幻梦​、展示幻梦这件事上,AI 才是专业的。
几万年前,一群穴居人躺在山洞里抓痒吃浆果的时候,有一个离群索居的穴居人走入森林,蹲下身来,凝视着眼前因为雷击而​燃烧的树干。思考这些橘红色不断跳动的小东西是什么,它为什么会那么温暖,为什么它能够让食物变成另外一种味道,怎样才能弄一点带回山洞去,也许冬天的生活因此会变得不那么​难捱---
在这件事情上,AI可能帮不了他太多忙,于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多余,​而是相当重要,​世界需要他的登场。


------


2024-09-12

他看不见我


今天我想讲两个小故事,都和老师有关。
在差不多十年前,我曾经有机会通过朋友引荐去拜见一位很伟大的导师。由于我对他倾慕已久,朋友一提我就立即答应,兴冲冲跑去了。当时不止我一个人,同去的还有二三十人。去了之后,当场就有很多人拜师。我在人群中看到两张脸,都认识,并且我对这两个人极度反感,评价极低。我站住了开始想:“嗯,我说什么都不可能和这两个人做同学的,丢不起这个人。”
于是,人群向前涌去,我开始慢慢地一点点向后撤,一直撤到门边。
这一耽误就将近十年,兜兜转转,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导师。他的学生很多,要忙的事情更多,和我又不在同一个城市,逢年过节我只能在微信上问候,但是很少得到回复。我知道,每到这个时候会有很多同学都给他发节日问候或者生日祝福,肯定不缺我的这一条。但是我还是会发,并不在意我这一条是百分之一还是千分之一。
人是会变的。十年前我拒绝拜师,那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很重要,比学习本身重要,比导师本人重要。因为我觉得自己很特别,比其他同学更特别,值得特别对待。十年后我不再那么想,我认为我对导师表达我的感激之情这件事,要比导师是否看见我,是否另眼相待我重要得多。我甚至认为,导师就根本没有看我发的问候也没什么,我没有那么重要,没有那么特别,需要他特意在人群里多看我一眼。
读书的时候我习惯于做那个特别的学生。有特别的发言,有特别的成绩,会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特别喜爱,从小学到大学我认为事情就应该是这样才对。做好学生就很容易升起这样的心,然而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因为它和学习无关,和尊重师长无关,一切的一切不过是饲养自我。发言是饲料,成绩是饲料,甚至老师的目光也是饲料,让自我肥硕地膨胀起来。
生起这样的心,直接的后果就是让我在十年前错过了一位导师。因为我重要,我很特别,我不能容忍自己和我看不上的人做同学。在这十年里我逐渐明白,不是我拒绝了老师,而是我拒绝了十年的教导,拒绝了十年前本就可以开始的学习。而我站在那位导师的角度去看,十年间他无差别地摄受弟子,传授教导,他在完成他的事业,他的弟子在完成他们的学业,甚至是那两个我看不上的人,他们也在学习和领悟。我呢?我给自我抛了十年光,打了十年蜡,刷了十年漆,锃光瓦亮地站在原地不动。
等我浪费了十年时间,终于有了自己的导师之后,我发觉我原先的心消失了。我不希求导师给我最高级最深奥最独特的教导,他教我什么,我学什么,并且全力学好。我也不希求经常能见到导师,随时可以得到耳提面命,得到特别的关照和重视,因为这些和我学到什么,学成什么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和随时嘘寒问暖,随侍身边相比,我认为哪怕是一年只能见一次导师,能在见面时说出“导师,我做到了”、“老师,我完成了”更为重要。对于老师而言,这才是最大的尊重,和最好的侍奉。
也正因为把学习置于自身之上,我的心中才有毫无造作的感激之情,无需激发,无需勉力。不会去思维自己的祝福语夹杂在一千条一万条祝福中导师能否看见?不会去思维自己做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这种事有什么意义?更不会去用导师看得见看不见我作为我去不去做的理由。感激并不是个买卖,我付出50块钱的感激,就应该收获半百的目光或者微笑。
回到10年前,我特别地不能和某两个人做同学,于是我特别地不能成为一位学生。我以为那天我成功地躲到了人群最后,从导师目光中消失。其实是我的自我极度膨胀,顶天立地,充塞宇宙,于是他看不见我,那才是真的看不见。

-----


2024-09-11

库克的防腐工程

 


在乔布斯时代,自从推出​iPhone之后,他的每一场发布会我都会看。等库克接任之后,我的日程表里就再也没有了半夜起床​看发布会这一项。加上疫情之后,苹果喜欢拍短片代替真人,发布会视频就彻底进入了我会直接跳过​的程度。

昨天我看了一天耳机和VR眼镜,库克治下的苹果已经很久没有推出​什么让我眼前一亮的新玩具了。Vision Pro算是个例外,但现在看起来​库克也不打算继续推进,估计过几年会换个颜色,或者充电口​原价再​卖一遍。

网友 汉尼拔火罐 看完苹果昨天的发布会之后评论说:“(在发布会上)你看到的是乔布斯腐烂的过程,烂了十几年还能这样,可见他的伟大…​...”。我认为这个评价虽然刻薄,却也精准贴切。

我能理解伟大不可能继承,如果库克比乔布斯还要伟大,这么一代代下去,地球人也许很快就可以乘坐苹果的产品前往火星​了。乔布斯是一座尖峰,这意味着在他之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一地寂寞,只是我低估了库克的无趣​无聊程度,就像是一个管家继承了主人的别墅,他比主人还熟悉别墅的一砖一瓦,随时在​清洁维护,打蜡抛光。但是重点根本就不是这个,是​在平地上出现一栋别墅,不是么?​乔布斯的苹果当年就是干这个的,不是么?

说实话,到今天我都没有转投安卓阵营,把手机换成三星或者是谷歌,不是因为库克的新品,而是因为乔布斯的遗产。是乔布斯创办的苹果产品生态系统,乔布斯开创的iPhone​手机和这种手机代表的一切使用体验。我不关心库克给iPhone又换了几种颜色的壳子,​那是诺基亚当年干过的事情,而诺基亚坟头的草已经比姚明还高。我也不关心库克在iPhone背板上用几个摄像头能玩出多少个排列组合来,​他高兴就好,供应链不嫌麻烦就好。

只要乔布斯的承诺还有效就行,他说过​:一部电话,一个音乐播放器,一个​网络浏览器。我到现在还是在用这三个核心功能,这三个功能的确能打,而且​提供了最为便捷的使用方式,最友善​的用户界面。因为有它们在,​甚至还能养活世界上一大批外设厂商。

库克所做的工作让苹果不再那么酷,也不再让人觉得期待。所以昨天我看完新产品参数之后,转身就去研究耳机和​VR眼镜去了,想找一款支持无损音乐的无线蓝牙耳机,想找一款可以自动调焦解决远视和近视问题,甚至可以提供更强视力的​眼镜。库克所做的,就是让iPhone手机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我所需要的不止于此,我需要全新​的,让人振奋的电子玩具,那我就只能寄希望于其他厂商的单项突破。

苹果用户很难伺候,乔布斯开出的那张支票​库克兑付不起。今天早起,我看到两张网图,人们对库克的嘲讽之情​简直溢出屏幕:



总是会忍不住问那个问题​:如果乔布斯还在的话,今天的iPhone能变成什么样子​?当柔性屏和折叠屏不再是个技术问题之后,乔布斯会用什么大家意想不到但是一经推出又觉得​大喜过望的新方式来实现?或者也可以这么问,当家家手机都可以接入AI功能的时候,乔布斯会用什么方式​在iPhone里运用这种能力?他一定不会和​各家一样提供一个语音助手而已,他应该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设计出不一样的产品来。
现在一切都停住了,乔布斯​已经死去,库克在做他的防腐工程。沿着乔布斯的最后一个版本iPhone原型,笔记本上记录的最后一个想法,一纳米一纳米地推进,努力让人们不要看出一切其实都是在原地打转。
有人赞扬说,库克在乔布斯之后极大提升了苹果公司的利润,极大地拉升了苹果股票的价格,同时利用他的供应链技术让苹果产品始终保持​稳定的品质。我认为这些话都是对的,但是现在马上我要去吃中午饭,因为刚刚我在我的iPhone 15背板上打了一个鸡蛋,现在它已经煎好了,我看见蛋边都有点焦了​,得挤点牙膏​蘸着吃。


-----





2024-09-10

最好的老师

 


今天是教师节。多年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无论你在教师节​怀念任何一位好老师,在留言区总是能激发起许多读者的痛苦回忆,想起当初粗暴​甚至残忍对待自己的那一个。
即便是那些公认的好老师,​也并不是那么完美。​要找的话,人们也总是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出问题来。就算是云南丽江华坪女高的张桂梅老师,也被人批评她的工作是增加了云南学生的“内卷”​,向学生提供的​是纯粹的应试教育。
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提出的要求极高,认为教师除了专业教学技能,能够教导学生掌握知识之外,还要求他们能让学生“成才”。成才还不够,教师还必须符合人们的道德要求,比如说奉献精神,不是蜡炬成灰就是​落红化春泥。又或者是具有道德标杆的功能,有所谓“为人师表”的说法。
教师们看到这样的要求或者说期许,都头大如斗,避之不及,觉得这些话比唐僧给孙悟空的紧箍咒都​还要可怕。一旦自己落入其中,就会被道德五花大绑,做成龟甲缚​给人欣赏。他们的看法是​:教师就是一个职业,干活拿钱,拿钱养家,请勿强行上意义。面对工资条的时候大家要​保持起码的诚实,别在街边店点​石斑龙虾。
然后就是“你怎么可以这样”、“我凭什么就得这样”​的老戏码。
天底下应该有不少好老师,​甚至也可能存在最好的老师,符合人们的一切​要求,一切期许。但是,从统计学上来说,​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极少数。这些极少数老师落在自己头上的概率,我认为​并不比中彩票高多少。极好的老师和极糟糕的老师都是少数,大多数都是中不溜老师,学生同样如此。
所以这个世界上关于教育的真实图景,应该是大量的中不溜学生​匹配大量的中不溜老师,教育就是中不溜们之间的互动。不过这样也够了,人类社会并没有因此而崩溃,草台固然是草台,​但是该有的都有了,该出现的也都出现了,并没有退回石器时代。
但是人类很特殊,​人类可以说是自然界中最为积极进取的动物。对于中不溜学生配中不溜老师这一点,很多人不满意​,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配方:中不溜学生+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这很科学,很进步,很积极,看起来也​很合理。
只有一个小问题,在过往的经历里我发现,​即便是同一班的同学,对于同一位老师的判断都是不同的。毕业之后大家聚会回顾,​有些同学会认为那是一位好老师,对自己的帮助极大。而有些同学会认为那是一位糟糕透顶的老师,败坏了自己对学习的信心​。还有些同学​则会认为那是一位极度平庸的老师,上他的课是在浪费时间。
同一位老师,在不同的学生心目中有不同甚至是彼此互斥的评判​,这是很常见的现象/有位著名物理学家就曾经把一位老师关在箱子里请大家观察,观察结果显示,同一位老师可以同时是好老师、差老师和平庸老师,这被称之为“薛定谔的老师实验”。伟大的薛定谔通过这个实验告诉世人:观察结果不是独立事件,它会受到观察者​的影响。
一位好老师只会出现在相信他是好老师的同学眼中,或者可以保守一点说,一位中不溜老师之所以是好老师或是坏老师,取决于学生第一时间在他身上观察到了优点还是缺点,感觉到亲切还是排斥。尽管教师的真实水平​服从正态分布,两头少中间多。但是对于单一的某个学生,在他自己的观察之下,他所面对的教师团总是一头大,这得看他​以怎样的习惯去观察他人。
当一个学生观察到自己周围好老师占大多数的时候,虽然这是一种虚幻的个人感受,并不符合统计学的真实,但是这种虚幻个人感受却可以为他制造出真实的教育环境,让自己相信​正在接受最好的老师的最好教育,最后也就那么学成了。反过来说,一个学生在全国特级教师组成的特训班里,同样可以感觉自己身在地狱,​这帮老师狗屁不通,自己的成绩没有任何改善,对学习的兴趣没有​半分提升。
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系和我同一级的同学超过85%以上来自农村,大学一年级的宿舍夜话通常都有关于种地和放牛。他们的教育环境,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没有办法和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小孩子相比。​无论好学校差学校。好老师糟老师,他们没有选择,也不能像我们一样去上补习学校,找补习老师。但是我们在同一所学府里相遇,那我就认为他们的老师​很不错。
当然​,一定会有人反驳:​那是因为这帮孩子本身就很聪明,所以乡村教师也能把他们给带出来。这也是我今天想要谈的重点:本质上说,人从来只能靠自己,人也只可能​自我教育---人都是自己把自己教出来的。人生的诸多选择,人生的诸多判断,来自存在于自己内心的,内在的​老师所给予的指引。内在的老师先于外在的老师存在,内在的老师对外在的老师做​判断做选择。
一个中不溜的学生在面对一批中不溜的老师时,​感觉他们都很糟糕,那是因为内在的老师本身就很糟糕。如果感觉他们都很​优秀,那是因为内在的老师本身就很优秀。一名老师站在学生面前,​可能同一时间内体现出了100种个人特质。而在学生的观察中,着意观察到哪些特质,根据这些特质给出怎样的判断,和老师本身无关,和学生的​心有关,是心的偏好在做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做合成,合成出一个好老师或者是糟老师,然后决定自己的态度​。
在生活中,人们会瞬间爱上一个第一次见面的人,或是瞬间反感一个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你能看见什么,取决于你自己是个什么人。同一盒新鲜杨梅放在面前,有的人看到的是酸爽可口,​有的人则看到无数小虫潜伏。同样一个机会放在面前,有的人看到的是蹦床跳板,有的人则看到​陷阱捕鼠器。奥妙的地方在于,最后人们都会如愿以偿,有的人真的得到酸爽可口,得到蹦床跳板,有的人则真的得到一堆白色虫子,得到陷阱捕鼠器。
这世间的确存在最好的老师,​这位最好的老师就在你的心里。他如果存在,那么你在世间就永远不会缺乏好老师,总能遇见,总能给你帮助和指引,甚至他们总是会​穿越茫茫人海来找寻你。否则的话,他们即便是站在你面前,你也​认不出来,这不是他们的问题。
祝各位老师教师节快乐!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