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

当一个男人决定去消费

 


观察男性的消费习惯​会很有趣。比如说去到朋友的城市,朋友如果是女性的话,会给出一张很长的备选餐厅列表,问你想吃什么风味,​请你选择其中一家。朋友如果是男性的话,情况会完全不同,他们会宣称这座城市里有三五家馆子是自己的“食堂”,“和老板熟得很”,然后​执意要带你去他的食堂来一顿。

​这还不算完,女性朋友可能临时决定带你和她一起去尝试一家新店,并且觉得这很正常​,丝毫也不担心踩坑,而是兴高采烈地邀约你去一起探险。而男性朋友则会带你去到他的“食堂”,点他最喜欢也​是最熟悉的几道菜。你指着菜单上另外一道菜问他如何,他会一脸茫然地看着你回答说​:​啊?还有​这道菜?我之前吃过那么多次,怎么从来没发现?

为了简略起见,这里我就不再举更多例子,而是先给出我观察的结果。决定男性是否去消费的基本理由有三​:

1、消费环境中有最少一项他熟悉的元素​;

2、此处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在质量上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3、产品或者服务保持​稳定,获得产品或者服务的路径​单一。

如果能够满足以上三点,男性就会选定某个商家,而且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复​进行消费。

“食堂”就是如此,它包括熟悉的元素:老板、​菜品。​满意的产品或者服务:菜品、环境、服务员​。​产品或者服务保持稳定:总是吃其中几样菜,几样菜从来都是“味道就没变过”,于是可以放心推荐给朋友。同时,怎么去到这家店,每次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如果要转车三次,那么一次都不会少。

可能从穴居人时代开始,男女之间就存在着这样的差别。如果在洞穴外 5 公里处发现了一些美味的草莓,男性穴居人会​一去再去,而且每次走的路都类似,每次可能稍微优化一些。女性穴居人吃了草莓也觉得很美味,但是等到草莓成熟时,还是会​建议说:要不我们这次试试那种​红色的蘑菇?万一很​好吃呢?​而男性穴居人听了之后就开始觉得头疼,并且情不自禁地抓头发。

男性对稳定可控​相当看重。质量过得去就行,满意更好,但是更重要的是每次都可以稳定获得,​过程可控,最好不要有什么意外。所以,如果曾经在一家鞋店买到一双满意的鞋,那么世界上就不​复存在其他的鞋店。如果曾经痛下苦功学会了如何用苹果电脑,那么就不大愿意用回​ Windows 电脑。如果去到一家新餐厅,发现了一道满意的菜,刚好听到童年时熟悉的音乐,见到一个像二舅的老板,那么他不单会一去再去,而且可能会一次点两份​、三份同样的菜。

一旦满足稳定可控的要求,男性就像是被稳定可控给魇住了,被一种追求熟悉,追求复制过往经验的冲动所控制。草莓成熟时,男性穴居人低着头顺着路就直奔那片野地而去。在路上,虽然看到了巨大的霸王龙脚印,新鲜到还有污水正在渗出,折断的树枝还散发着刺鼻的树汁味道,但是他就像是没看到一样,继续朝着草莓进发。直到一头撞见正在龇牙咧嘴笑着用小短手鼓掌的霸王龙,​最后听见的声音是:哈哈,​我的外卖到了!

所以,电商平台在男性用户下单之后推荐同类商品会让男性消费者非常​不快,​因为这是一种侮辱。在一个充满未知和凶险的外部世界中,自己好容易选择了一家可信可靠的商家,千辛万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商品,​你一下子推荐一大堆同类产品是什么意思?是说我眼光不行,我脑子不行,还是在否定我之前的选择?

当然,这样​的代价也很明显:也许会只能吃一辈子草莓,​永远也不知道蘑菇的滋味。甚至是永远离不开自己的洞穴,无法兴建第一个​树屋。但是,一定程度上来说,草莓或者洞穴就是男性自我的表征,就是他们自己,一样熟悉可靠的事物,一处安全稳定的环境,一种稳定单一的​路径,就是自己本身。

曾经有一句名言说: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男性是唯一的性别,同时更是一种习惯​?

【后记】
今天这篇文章是我在 Apple Vision Pro 上写的​。朋友如约送了我一部,​我花了大约一周时间折腾:熟悉操作界面,学习如何连接手机和 Mac,在淘宝购买山寨近视镜片,购买蓝牙键盘和鼠标,试着解决如何扫描 Apple Vision Pro 里出现的二维码......现在,我在使用最为简单的模式:把 Apple Vision Pro 设置为 MacBook 的虚拟屏幕​。于是,我的 14 英寸屏幕变成了巨大的​ 40 寸显示屏。我并不觉得头盔沉重而难以忍受,但是我的确因为长时间凝视虚拟屏幕而引发两侧​太阳穴上方的疼痛。


------


2024-10-10

活在概念里

 


15°的坡​会有多陡?是个平缓的坡,还是一个​陡峭的坡?大概除了做工程的人之外,大多数人对此都没有什么​真实认知。
前几天看到一张截屏,内容是一个人颐指气使地命令装修工人按照自己要求,在自家洗手间里修出15°的​坡面来。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语气​:
“准备铺瓷砖了,师傅没有按我的要求地面倾斜15度,跟他协商,要求他重新改,因为我再三说的东西肯定是重点,这边师傅已经接受整改,毕竟顾客是上帝,我只需要师傅按照我的方式来,不需要你按经验跟你以前的做法。卫生间该留洞放置东西就要达到我的要求。”
然后有个哥们看不下去,就做了一张图,让她看看15°的坡​具体是什么样子:

我猜想,这位要求15°斜坡的业主也许以前曾经为​洗手间下水所苦,所以对于坡度有​执念。但是我不知道15°这个数字是从哪里来的,根据建筑给水排水的国家标准,洗手间地面和排水管之间的坡度不应该少于1°,以免排水不畅,也不应该​高于5°,以免污水倒灌。15°实在是个很夸张的数字,意味着每天要爬到坡顶去洗脸蹲坑。就这样,一种苦被另一种苦所替代。
人活在概念里大概就会是​这样。“顾客是上帝”,​这句话商家作为恭维可以那么说,但是顾客就未必需要真信了。因为这个概念是虚妄的,没有任何实指。如果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顾客的一切意志必须遵照执行的话,那么​这个权力从何而来?是因为顾客也可以分开红海让车队通行吗?​还是因为顾客也能弹指间毁灭索多玛?
小时候,人就被灌输概念:学生就应该有个学生样子。那么,“学生样子”是什么​?应该是怎样的?​从来就没有具体的条款。这个概念从诞生开始,针对的就是不是行为举止,而是要求​服从。
工作了,要努力过一种“中产阶级生活”,“都市白领生活”,​具体又是什么?有什么内容?是指私有住宅,三室两厅,地库有车,一年两次旅行,​还是别的什么?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接受了这个虚空无边的概念,开始在自己生活里设定各种目标,因为“所有人都这样”,因为“生活就应该这样”,​于是就可以背负起形形色色的压力,并且开始忙忙碌碌了。
会不会坚持所有这些概念,其实就是相信在“顾客是上帝”之后,坚持要修一个15​°的坡呢?会不会自己根本不知道15°的坡用来干什么,自己也根本不需要一个15​°的坡呢?结果是每天爬坡去刷牙,​在高岗上蹲坑?
​最近我在自己身上做一个实验:从三周前,我就停止刮胡子​停止理发。因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认为我忍受不了连续三天不刮胡子,我忍受不了超过2​周长出来的头发。如果我满脸胡子,一头乱发,我会认为“那就不是我应该有的样子”​。我认为胖子就该把胡子刮干净,​不然会像熊。我认为秃子就应该留寸头短发,​不然越发显得秃。
就这样,我每天剃须,一周自己给自己理发一次,​如此过了很多年。三周前的某一天,我​突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一切是为什么?​这些应该如此的概念是从哪里来的?是别人塞给我的,还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会觉得自己像熊吗?我​能看见自己的秃顶吗?​都不是。是我认为我在他人眼中可能会是这样,是我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干净利索的胖秃子,接受所谓把自己收拾齐整是对他人的尊重这种社会生活信条。
于是我就怒了,对自己说​:老子倒是想看看你有多忍不了?所以我现在顶着一头花白的乱发,一脸横七竖八​的胡子。然后带着这幅造型,去见了我的家人,见了我的朋友​,感受了一下他们的目光,接受了几轮他们的询问。还好是现在,如果早几年那么做,​大概我会收到很多鼓励,劝慰我不要放弃生活。
但我​自己感觉到解脱和自在。因为在头发胡子的问题上,我再没有了“必须如此”的​想法。现在我可以马上去理发剃须,我也可以让它们继续​那么缠绕生长,没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不需要费力去想对不对,应不应该。“必须如此”的心熄灭了,​我的心里也就没有了紧张和对立---只有觉得必须如此,才会在没有如此的时候感觉到不安。“我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概念消失了,自然也就没有了符合不符合的比较,正确或者错误的对比,​怎么都是对的,怎么都是好的。
​活在概念里是一种折磨。“我们这样的家庭每年就应该出去旅行两次”,那么旅行在​自己抱定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已经索然无味。因为是应该去做的事情,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旅行的快乐立即就会被购票、订房、规划行程之类的事情所替代。因为是必须去,应该去,心就转向去思考​怎样才能做成。重点在做成,而不在于​旅行有什么快乐,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什么​意义。所以,一旦出行就会有埋怨,有指责,​因为所有人都需要为按时按量完成旅行这件事负责。
跳出概念活着,同样是旅行,睡过头的就是睡过头了,想去看看就去看看,不想去看觉得在宾馆里舒坦​那就待在宾馆里。不去景点拍照打卡也没什么,和咖啡店招待或者菜场小老板闲聊​也很好。因为这是旅行,这是度假,是你在去旅行,去度假,意味着是你用眼耳鼻舌身意去感知,去经历,​没有什么感知是糟糕的,没有什么经历是错误的。没有一种存在“正确的旅行”存在,​指引你经行的不应该是攻略,而是你的好奇心---这种东西本来就随着年岁增长而不断减少。
有人会因此说你疯狂。必须遵照某种概念生活才是真正的疯狂,和那道15°的​室内斜坡同样疯狂。


------


2024-10-09

不请爹自来

 


有读者问我:“最近写小感悟老是被莫名其妙的人抨击…...虽然大多时候不理解且不认同,但还是免不了难过。想问菜头叔是怎么习惯这件事情的呢?
我​当时给出的回答是:“我写了二十多年,头十年是这样的,的确会比较难。但是如果你写的气力比他们骂你的气力要大,那就没关系了。他们骂累了就会休息,而你还在写。
留言区存在字数限制,​所以我只能给出这样简略的回答。在有限的字数里,给到安慰(我也一样),给到鼓励(十年后会变好),给到勇气(而你还在写)就够了。但是这个问题的全貌不止于此,它涉及到一个人在世间应该知道的一些默会知识,书本上只会讲方法,不会讲为什么。​这里,我把这部分默会知识整理一下:
首先,人只要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做什么,都总会有人​来抨击。我认为这不是一个观点,​它更接近于一条公理。如果有《生活》这门课,这句话应该用​加黑粗体字写在扉页正中。
在它之下,有两条引申出来的​定律:
1、你之所以会受到抨击,只是因为你做了他们生活中​没做过的事情。
这件事可能是写作,可能是徒步,可能是丁克,可能是创业,只要他们的生活里没有​,而你去做了,那么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一种冒犯,他们就要找个理由来抨击。
2、你之所以会受到抨击,只是因为你做了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情。
这件事可能是做饭,可能是育儿,可能是购物,可能是看电影,只要他们觉得自己对此很熟悉,​就要和你做比较。而且,在比较一开始,就存在着明显的倾向---贬低你,​否定你的做法。
两条定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原始公理的正确性​:无论你做什么,都总有人​来抨击。
这里不涉及善恶那种道德​问题,而是纯粹的人性使然。每个人无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都普遍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每个人无论怎么抱怨自己的生活,但普遍认为自己正在过着的生活才是正确的,正常的,主流的。这是一种执着,也是一种固执,如果没有的话,自我就裂开了,​生活也就毁灭了,所以它是人性。
​很多时候,这种执着会过头。对于那些超出自己生活经验之外的人和事,人们会认为那是一种异常,一种变态,乃至于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威胁。​心理活动很明确:你怎么​敢不过和我一样的正确生活?潜意识层面其实是一种​恐慌:万一他们的写作/徒步/丁克/创业真的比我的生活有趣有价值有意义怎么办?于是就要批评,就要否定,乃至​坚决诋毁。
而在那些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之内的人和事,人们又倾向于把自己置于专家​/大师的顶端,自己才是最厉害最精通的那一个,别人都是混混而已。同样一件自己熟悉的事,有人的确做得比自己好,​那么心头就扎了一根刺,感觉到很不舒服。​因为一旦有这样的存在,会使得自己,使得自己的生活黯然失色。所以你做饭不如我香,育儿不如我科学,购物不如我实惠,看电影不如我理解的深刻,我要竭力证明这一点给你看,我要想尽办法打击你,于是我就可以继续坐在王座上。
生活里有社会规范和礼仪对人进行约束,所以这些否定和​抨击会以迂回微妙的形式展现。比如老张家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同事​王先生评论说:“那个孩子从小就很努力。”努力这个词在这里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指这个孩子不聪明,脑子不够用,所以只能​下苦功才能上个大学。
网络上没有这些约束,​于是人们就会本能且直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这个词在这里不是很准确,应该说是“释放”或者“发泄”才对。我在网上写作头十年,听到的说法是我的文章是“哗众取宠”,我的写法是“小聪明走不下去”​。写到今天,换了一批人接着说“怎么还在写”,“真不要脸,一直写垃圾”,“一把年纪了没完没了”。如果我现在不写了,那么又会有人说​:“哈哈,果不其然,江郎才尽”,“什么热爱写作,都是装的”,​“我早就说过,这人品格不行,坚持不了”。
而等到我一旦死了,不再对现实生活有任何影响,那么以上所有这些人又会出来说“一个网络时代结束了”,“和婶一路走好”,“上帝需要天堂里多个文书”。还会有很多篇《我和菜头二三事》,《菜头教我蒸水蛋》,《和菜头是这样拉黑我七个号的》​,《震惊!和菜头当年竟然说过这样的话》,《和菜头人生箴言69条》。
这里就得到了一个重要补充​定律:人只有在死掉的那一刻,​才会收获人生中最多的善意和褒奖​。​它还有一条推论:尸体稍微凉一点之后,因为纪念的声浪太高,挖坟别动队就会开始挖历史黑幕,证明这个死人其实​生前也不怎么样,不值得那些溢美之词。然后,人们就把尸体晾在一边,相互开打,证明自己的悼念/​黑幕才是对的,才是真的。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最近写小感悟老是被莫名其妙的人抨击…...虽然大多时候不理解且不认同,但还是免不了难过。想问菜头叔是怎么习惯这件事情的呢?
会难过,问题就出在“理解”和“认同”​两个字眼上。别人不请自到,猛烈地爹上来,​这是我执的结果。自己想要得到理解,得到认同,这同样是​我执的结果。​一种我执撞击另一种我执,当然会让人很难受。
你改变不了别人,正如你改变不了​公理,无论你做什么,总会有人突然爹上来,要抨击你,否定你​。那么,你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放弃我执。不再相信如果自己再努力一点,再提升一点,这些声音就会消失,人们就会来主动理解自己,​就会认同和认可自己。放弃这样的想法,集中注意力在你想做的事情上,而不是你自己身上,那么这些声音虽然还是存在,但是对你的影响​会少很多。
放弃我执很困难,那么接受我说的公理,理解我说的定律​应该容易一些。你接受了世界就是如此,世人就是如此,那么你也就能理解你的遭遇其实和你自己其实无关。因为即便不是你,换任何一个人来做和你一样的事,​相同的遭遇都会发生,那并非是针对你,而是针对所有做事的人。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这里最为核心的问题最好一早想清楚:你怎么看待你自己?你认为你是通过你的行动,你所做的事情而成为你自己,还是说你认为你是通过他人​的言辞,他人的印象,他人对你的态度和评价而成为你自己?无论选择哪一种,爹都会不请自来,​但是你的个人感受可能截然不同,你得尽早选一边站好,​别想着自己可以劈叉。


------


2024-10-08

你怎么还不上车

 


这几天婉拒了好几次​进入股市的邀约,叫我赶紧上车。我没说具体理由,事实上,从2006年离开股市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回头,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他们说年纪增长带来的唯一优势就是知道什么是周期​,剩下的则全都是福报。我同意。类似现在这样的邀约我见过很多次,也是这样万马奔腾,也是这样​热血沸腾,也是这般无二的呼朋引伴。但我更清楚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在历次股市的周期涨跌之中,​我很明确一件事:
等大涨的消息传到我这里,等到我周围的人叫我上车,等到我奔赴这场财富盛宴前拉开椅子坐下,肉菜盘子里大概率只剩下一些葱头、大蒜和香菜,然后很快就到我买单的时候了。
没出息吗?是的,就是没出息。一个​人想要出息需要一早扎马步,我从来就对经济和金融毫无兴趣,别说是知识,就算是常识对于我来说都是​个人短板。我不认为在自己没有投入过多少时间精力的领域内会有任何优势,​也就不相信自己在股市里能够赚钱。如果我都赚钱了,那对于那些努力学习和研究的人来说,未免太不公平。
而且我知道我自己贪婪。2006年那一次创伤会发生,就是因为我起​了贪心。看到所有人都在讨论股票,当时我还在丽江上班,专门​乘早班机回了昆明,落地就直奔交易所去开户。​人一旦起了贪心,就会前所未有地勤奋。我本身在航空业,专门去找人了解了三大航的财务和营收状况,然后​挂单购买。结果在那一轮里涨得最好的是海南航,不在三大航​之中。我买的航空股涨的时候虽然涨幅很慢很少,但是跌得很快,成功地把我给套牢了。
我这人就这点好,挨打了不单会立正,而且会总结分析。我认为我在股票这个领域里没有任何优势,​这件事自始至终就和我无关。而且,我还认为和自己周围那些宣称斩获甚多的人也没​多少关系。​我经济学不行,但是分析文本的能力还是有的。我分析过大量的赚钱故事,发现有​结构残缺。也就是说,他们永远在讲自己赚了几个涨停板,翻了几倍,但是从来不会说事情的另外一些关键数据​:
1、​有没有赔的,赔了多少?2、​赚钱的股票在个人总仓位里占比多少?3、​从进入股市开始,到现在总体的盈亏水平如何?
英明神武的故事总是局部,故事的全貌最多也就是个不赔不赚,​或者略有盈亏。买对一只股票可以讲十年,与此同时,​剩下的股票可能沉默地套牢十年。问多了无非是一句话:​我等得起。
又没常识,又贪婪,又爱听故事,​好在我听了不信,那我这样的人最好还是不要去碰股票。会担心错过​这一趟财富快车吗?​早就不了。担心会错过就是一种贪婪,​而我知道我贪婪。不知道自己贪婪才会想着去坐车,知道自己贪婪​就会知道自己大概率是推车的命,推完可以站在站台上挥舞手帕​和上车的人道别。
后来又有几次牛市,但是都和我无关​。​有朋友赚到了钱,我为他们感到高兴,也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他们请吃饭的绝佳理由,而且还可以放肆地点好酒。我没赚到钱,但是我也就没有受到自己贪婪之心的影响。说起来每天不断刷新大智慧或者同花顺,因为数字的涨跌而揪心​,那是一件相当耗神的活。看着数字变化,一会儿想着发家致富,一会儿想着万劫不复,那也是相当​的折磨。
​你说我现在看着别人宣称一周赚了一辆车的钱动心吗?​当然会动心。那我为什么不​行动?因为这就像是我参加别人的婚礼,看到新娘穿着婚纱美若天仙,我也会心一动,但是没道理我自己跳上台去和新娘并肩​站在一起,或者自己回去也办一场。看看就好,祝福就好。
关于大行情到来时的景象,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可以说是形容得穷形尽相​:“跑路的疯狂跑路,入场的疯狂入场,擦肩而过时连互道一声‘傻屄’的时间都没有,来不及,根本来不及。
​我觉得在这人间的无尽剧场里,来得及,一切都还来得及。


------


2024-10-07

不为今天此刻所困

 


有些时候不经意之间的一句话就能让人​深受触动,有些时候我写几千字不如​文章中隐藏的一句。最近一两年来,我写了六七百篇文字,而我最想说的那句话在昨天终于​有机会直接写出来了:​不为今天此刻所困。
知道我这几年是如何看待人们找我​诉苦的吗?无论对方是朋友还是​读者。我会很小心地听他们的烦恼,但是我又并不在意他们​口中具体的烦恼,我甚至为他们有形形色色的烦恼而感觉到高兴。
因为我知道他们虽然是这样倾诉着,在他们的言辞之外,在我所看不见的地方,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一个膨胀到了极限的气球,或者是一口快要爆的高压锅---他们的烦恼只是这高压下从小罅隙里喷射出来的​气流,正因为有这种对外泄露,内在的压力会得到一点点纾解。那点烦恼是他们愿意让我看到的部分,我们都小心翼翼地回避烦恼后面的存在​。一个说,另一个听,一个只讲麻烦,另一个努力别去猜,大家等着​压力慢慢降下来。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事,能说出口的都不是问题,能哭出声的都不是​真苦,不是么?成年人的真正诉说都在震耳欲聋的缄默里,不是这样么?
从我上网以来,接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从未见过像现在那么多读者把我这里当做是树洞,来这里讲其实和他们真实处境和真实问题无关的​小烦恼,小麻烦。他们具体说什么人什么事不重要,​他们真正的问题是困在了今天,困在了此刻,这是他们不愿意谈的​,也不愿去触碰的。他们会对我说,今天和同事吵架了,新买的鞋把脚磨破了,常去的那家店关张了,诸如此类​。答案简单到就在我嘴边,​但我知道那不是我应该说的话。
首先是有这样的困住,然后才会满眼看到的都是各种​麻烦,然后选择其中一个去不高兴,因为这样的不高兴也许会是有用的。房间里有一只苍蝇,​所有人都会拿起苍蝇拍去驱赶,为自己能做点什么而感到高兴。而如果房间里有一头大象​或者一头犀牛,那么所有人都会装作看不见---我不去看它,它就不会看我,我不去动作,它就不会动我---但是人也就和大象困在了​一处,看起来人都若无其事,其实一举一动、心心念念都围绕着​大象进行,出不去那个房间。
所以当我说“不为今天此刻所困”时,虽然知道这句话没有什么用,​但是很多人还是会有所触动。因为这句话越过了无数琐碎的麻烦,触碰到了真正的大象。有个人知道自己房间里有一头大象,​这件事本身就能让人感觉到宽慰,两个人一起看恐怖片​就没有一个人看那么恐怖了。

也正因为这样,我总在反复说那些生活中的小事,我也总在说那些关于​目光和全景一类的话---总是盯着大象,总是看着房间,就总会感觉自己无力,​困境也就总不能解除​。说那些小事是为了把视线转移开去,​人就可以喘息一下。走不出去迷宫,但并不会妨碍巧克力的香甜,​碳酸饮料的爽口,可以停下来先​来一口。大象带来的是抽象的恐惧和担忧,而所有生活小事都是具体的,​都是可以真实掌控的,​它们能够抚慰人心。
说目光长远,说看到全景​是因为比例问题。人生中任何一个时刻自己面前的万丈深渊,等自己走过去之后回头再看,大多都是一条​小沟。站在近前看,和站在远处回头看,​看到不同是因为比例问题。困在今天此刻,那就没有明天,没有前路,没有远方,​只能盯着眼前的大象看,越看大象越大,越看大象越坚不可摧。而哪怕是强迫自己抬起眼睛往前看,哪怕什么都看不见但是骗自己一下,想象前面还有一条向未来延伸下去的道路,那么​再看大象也就没有那么大了,更像是一只绒毛玩具。
事实上,每个人在人生中都有无数次越过万丈深渊回首变水沟的经验,但是大多数人每次遇见新的万丈深渊时​总会回到第一次,并不会用上以往的经验---人对自己的信心总是不足,人的目光总是会切换回近距离模式,人总是会缩在房间一角双手抱膝坐着,不敢抬头看大象。所以,得有个人提醒一声。提醒的内容也不​复杂:嘿!你之前走过的啊,不信你起身踮起脚抬起头再看看​?
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论证:此时此刻,你自己就站在当初你认为抵达​不了的明天,那么​这一刻也是同样。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证明,​所有的大象都是幻像,都会过去,都会消失。
但就那么直接讲出来没有人会相信,也没有人愿意听,所以得写上几百篇文章,绕来绕去,每次提及一点,每次暗示一点,每次平复一点,然后在某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最后把它突然说出来。即便这样,在一开始我们也得从应该怎样​吃饭这种琐事开始讲起。​
现在,假期结束,把你的​大象收进冰箱里吧。



------



2024-10-06

请照顾好你的船

 


如果有人问在我二十多岁时有什么真正值得后悔的事情,我的答案是不应该在值完24小时班之后,吃下一整盆加了猪油和酱油的白水煮面就去睡觉。
突然说起过去,是因为我看到一位读者留言,说自己最近兜里没钱,所以从我这里买了一些云南鸡枞油卤腐,准备​就着馒头吃,可以解决每天三顿饭。按理说,作为一名卖菜卖土特产的小老板,我应该鼓励他那么去做,赞美他那么去做,暗自希望他买更多​。
但我不是什么正经的小老板,所以我有另外一些话想说。
太年轻,太没钱,胃口太好,​人就会迷恋碳水。碳水补一切,碳水解千愁。​但是作为过来人,我不认为应该那么做,更不推荐那么​做。像我当初那样,一盆白面条吃下去,胃部饱足,浑身温暖,高碳水带来的高血糖冲击让人昏昏欲睡,丝毫没有觉察到​高血糖冲击对身体带来的损害。这样经过十年,二十年,发现身体出现胰岛素抵抗,血糖飙升,皮肤上出现黑色素沉积的小黑点,疲惫,易怒,随时口干舌燥,​这时候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越是年轻,越是处境困难,就越不应该把米面这样的碳水作为​基本膳食。当然,我知道碳水直至今天都是最为廉价、最易获取供应、最方便食用、最为充足的​能量来源。很多时候,人们的选择并没有那么多,​不是没有钱,就是没有时间。
知道这很讨人厌,但我还是想要坚持​说一句:请尽可能地保持膳食平衡,把碳水摄取量从每日饮食的占比降下来,最好不要超过40%。购买猪肉牛肉的压力太大,可以考虑​鸡蛋。购买鸡蛋的压力也很大,那么可以考虑更为廉价的植物蛋白,​比如说各种豆类制品。无论如何,想办法每顿都要有一点绿叶菜,哪怕是去食堂的​汤桶里打捞菜叶子呢?
最后,是补充油脂,获取动物脂肪困难,那么就用植物油。油脂的好处在于排空时间长,能量充足,能够解决人们“不吃饭容易饿”的​坚固信念,不再每餐必须吃几大碗米饭,啃几大个馒头​。这样,不需要腹部高高隆起也能精神抖擞地​度过一天。一天又一天,人就不会习惯性地追求胃部的涨满感,不会觉得唯有这样才会踏实安心,才是所谓“吃饱”​。
是不是因此会​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是的。很多人认为在吃上花时间最不值得,有那时间不如拿去赚钱,拿去休息,​吃饭这种事情对付一下就可以了。我不说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但我的确不​能赞同。​如同我之前说过无数次的那样:
“你的肉身是你横渡人生所必须的船,为了得到人生幸福,为了你周围人的幸福,你有责任照顾好你的船。”
花点时间精力在吃上,努力搭配好一点,​均衡一些,甚至学习一点营养学的常识,就是在照顾你的船。不能说我现在忙着​怎么去活,顾不上这些小事。事情不是这样的,人生不是​百米跑,人生是马拉松。前半生努力赚钱,后半生用赚来的钱医治因为赚钱而得的病,那么个人​幸福又体现在哪里呢?
而且,从我的个人经历中总结的话,我认为人的处境越是艰难局促,​目光反而要放得更为长远。如果只是盯着眼前,最多盯着明天,因为你所见是近的,是窄的,于是你的处境就反而会变得更加局促,你所见到的选择​反而会变得更少。
从长远一点看,大多数人在年轻时候都活得很​局促,很尴尬,很勉强。然后无论是做什么,随着时日流逝,年岁增长,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自然增长,无论是经验、阅历、智慧还是收入、家底。中年之后,​人们才终于活得从容一些。所以,一个人在年轻时急是急不来的,顿顿馒头也不会缩短这个​进程多少。而这个人在年轻时如何照顾他的身体,却会极为真实地决定等他终于生活从容一些之后,还有没有胃口吃一餐好饭,还有没有身体可以​享受一点人生,自己是周围人的助力还是负担---由此,也决定了​后来晚年的生活质量和​个人处境。
在进入社会的早期,面对机会和经验需要勇气和果敢,需要忽略​恐惧和代价;但是在面对生活和自身的时候却需要谨慎和细致---你需要跑很多路,所以再贵你都得弄一双好的鞋子,让你在每天结束时还留有精力。你需要在宿处休息,所以再贵你都得弄一张好的床垫,让你有6​小时高品质的休息。同样的,你还需要三顿过得去的饭,所以再怎么麻烦你都得吃好,吃均衡,确保​是在补充和修复身体而不是损伤---
这是在照顾好你的船,让它可以平顺​轻快地航行更远。也才会让你有更长远的规划,​可以去想象事业、婚姻、家庭、晚年。
云南鸡枞油卤腐本身没有问题,这种各地叫做卤腐、腐乳或者酱豆腐的东西本身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它是超地域超​阶级的存在。我那些住大宅的朋友冰箱里也放着好几瓶,他们也拿来就早点。无非是他们会把馒头切成片,然后两面烤成金黄色,最后再涂抹一层​油卤腐,而大多数人家可能没有切片和​烤制这个环节。
但是,顿顿都是油腐乳配馒头是不行的,这不是省钱或者省事,这是在​凿你的船底。在离开学校走入社会的时候,​父母都会叮嘱孩子:今后你要照顾好你自己。​我不是父母,我只是个不正经的小老板,所以我只能再说一次:请照顾好你的船,请你爱惜你的船,愿你​一路航行顺利,不要为今天为此刻所困,最终能够看见更为辽阔的大海,得见我不曾见过的风景。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