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2

有人在说你

 


「有人在说你」,这句话其实并不需要告诉我,我​不认可这个行为。
在我的私人生活中,有时候会有关于我朋友的负面报道,有时候也会有批评和抨击,还有些时候干脆就是污蔑和羞辱,但我从来没有转发​过任何相关内容给他们。「有人在说你​」,这不是我会讲的话,也不是我会做的事。
因为每个人最关心的都是自己,​关于自己的任何资讯总会第一时间知道。无论个人修养再怎么好,负面资讯也会让人不开心。我再去转述一遍,相当于我以朋友的身份再去提醒一遍,引发一次重型的不开心,因为「现在连菜头都看到了​」。​我为什么要那么做?
​如果当事人竟然幸运地没有看到,或者多年来已经习惯了类似的事情,​并不在意。但是当我卷入其中,以朋友说身份提醒对方去认真阅读一遍,那么这等于是我努力去败坏对方的心情,虽然打着「我是关心你」​的旗号。​我为什么要那么做?
所以,多年来我只转和朋友相关的​正面消息,这同样可以表示自己在一直关心和关注对方。除此之外,也代表了一种个人的祝贺和肯定,有时候来自朋友的认可​会让人感觉更好一些,​免得自己不好意思主动分享,内心憋得厉害。
事情在我自己身上​也是同样。我已经写了那么多年,​什么批评我的文章我没见过?什么​蹭我名字的文章我没见过?什么要给我戴上的各色帽子我没有​见过?​人家要说,人家要写,那是人家的自由,我又没有那个能力让别人写下「和菜头」三个字的时候自动变成「***」,​那我那么在意干什么呢?
​我觉得一切都很公平。我写文章的时候经常批评他人,也经常臧否人物,那么别人来批评我,乃至于诋毁我,​我觉得很正常,这就是​毫无疑问的因果报应,这是确凿无疑的公平合理。​哪里有只允许我写别人,不允许别人写我的道理?
杀人者人恒杀之,说人者人恒说之。所以不需要来专门告诉我一声​:「有人在说你​」。我不认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也不存在什么正确的批评和错误的批评之间的差异,​什么善意的批评和恶意的批评之间的差异,非要我去辩正一番,才能正本清源,玉宇澄清万里埃。
当然,读者一定要找我来说一声也没问题,这也是个人自由。只是看得多了,我想提醒各位一句​:你们来我这里提醒我是可以的,​因为我不在意。但是在你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最好戒掉这个习惯。对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朋友,最好不要多嘴说那句「有人在说你​」,免得变成朋友圈里的报丧鸟,​坏消息总是第一时间从你这里得来。
我个人认为,如果你真的在意别人说了自己亲友什么,如果你当场做不到把对方拖到洗手间,把脑袋按进马桶按下冲水键钮,那么你就不用事后去做什么​传话的小灵通。因为「有人说你」这是一句本身就有残缺的话,它的完整形式还有后半句​:我已经帮你收拾过了。有了这后半句,整句话才完整。否则,只有前半句,那就总是逃脱不了挑唆亲友下场​,自己好看热闹的嫌疑​。
事情到自己这里就了了,不要带着问题去找亲友,不要给他们增添本来没有的烦恼,​我觉得这应该是个常识才对。但是好像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觉得自己的传话是某种忠诚、​负责、关心的态度。我不那么看,说句实话,我觉得这种行为无限接近于奸佞,也是较为​入门级的权谋法术。​搞这一套的人,和听得进去这一套的人,我认为都是同一类人,在生活中最好敬而远之,否则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会被拖下水去。
这么说​很多人看了也许会不开心,觉得自己好心被我当做了驴肝肺。问题是我的确不需要这样的「好心」,​也从未做过类似的请求。这里有一个冷知识:如果不是书籍、论文和专稿,我一般​不看别人写什么,因为我觉得看多了别人怎么写,会坏手气​,哪怕是骂人都会没有多少创意。


------


2025-03-21

在网上



从 1997 年开始接触网络世界以来,网络生活已经非常自然顺滑地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并且在很多年里甚至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主要部分---我待在网上的时间远比待在现实生活的时间长。
你知道,当一切都非常自然顺滑的时候,人就不会停下来去想。其实这是一种巨大的改变,生活模式的改变,也许还带来了人生的改变。只是人在事中,且日复一日,就不会察觉这种变化。
前段时间我仔细想了一下,我如今的朋友大多是从网上得来的,我的收入大部分都是从网上得来的,连我这个人是谁,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世界定义出来的。现实世界里的那个人,顶着「赵德柱」实名的那个人,只是「和菜头」的肉身载具而已。人们想见和菜头,所以才不得不去面对那个赵德柱,否则的话,大家大可以只在网上相见。
如果有人冷不丁问我一句:「你是谁?」。我的下意识回答肯定是:「和菜头」。至于说我的本名,我已经很久不曾使用,通常也不用那个名字来指称自己,有时候听到有人大声叫出那个名字,我会无来由地感觉到惊吓,就像是另一段隐秘的人生被人喝破。
不过这几年我还是有所改变,待在网上的时间和待在现实世界里的时间已经持平,而且后者还在略微上涨。这是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我每天多出来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占用了我原本上网的时间。不止于此,大部分人现实世界里多出来的事情通常意味着更多的出门,更多的交往,更多的沟通,我不是,我在多出来的所有事情都是我自己和自己待着。所以,严格说起来,我应该是同时从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里脱身而出,和自己独处。
这样我就会从以往习以为常的生活里看出一些不同来。从现实生活里撤离出来,投入网络世界是一回事,而从这两者同时撤离出来和自己待着,则是另外一件事情。现实有现实的迷乱,网络有网络的迷乱,从一种迷乱投入另外一种迷乱,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而自己和自己待着,则是纯然的清醒,清醒到在一开始让人难以忍受,把打开手机或者开门出去视为一种甜蜜的奖励。
不出门,外界的所有刺激和干扰就会降低到最低程度,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因果因此杜绝了产生的可能。不上网也是同样,网络世界意味着更大的刺激和更多的干扰。事实上,以有用作为设计初衷的那个网络世界早已经消失,现在的这个网络世界一切以黏住用户作为初心。为了牢牢黏住,网络世界前所未有地针对每一个人给出最个性最贴身的服务。也就是说,但凡你有一个「我」,那么这个「我」在今天的网络世界里会得到最大最多的满足。
20 多年前,我还要去访问中心服务器,看编辑手工遴选的每日要闻。今天新闻会被推送到我的面前,而且一定是我自己关心的那些内容。更不用说我搜索的机会越来越少,逐渐习惯于直接向 AI 提问,变成一对一的服务,我可以一直问到我完全弄清楚为止。
这样的一个网络世界无时无刻不在用类似的服务提醒使用者:你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你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在围绕你而旋转。在这个基础之上,它的基本运转法则已经全面绩效化,每个人只要进入这个世界就要接受绩效考核,核心指标就是注意力​---这世界里的硬通货。能吸引多少注意力,意味着能得到多少流量分配,能攫取多少​流量,意味着能够转化为多少金钱。现实时间都不曾做到的这一点,​网络世界无摩擦地完全实现了。
所以,我逐渐产生出了出离网络世界念头。我看到人们​哀哭,但是却没有见到眼泪。我看到人们争吵,但是却没有见到愤怒。​我看到人们言说,但是却没有看到倾听。​怎么解释这种感受呢?有那么一句话​:「眼泪是灵魂的彩虹」,在今天网络的世界中我极少看到彩虹,​于是我进而怀疑是不是其实也并没有多少灵魂的存在。
在上了那么多年网之后,​我开始产生这种疑惑。在网上奔波一天之后,临睡前我坐在床边,一边摸着猫咪的背,一边在​回想一系列问题:这一天我都做了什么?我都看到了什么?我都思考了什么?我都收获了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又转化​新的系列:我和昨天相比,知道了​之前不知道的事情了吗?获得了之前不曾有过的想法了​吗?​学会了之前不曾掌握的方法了吗?
很多时候我坐在床边,迟迟不愿意躺下,因为我迟迟不想得出答案,因为感觉自己像是一块驱动网络世界运转所需的人肉电池,​而电池是不需要睡觉的。
于是我抽身而出,选择​自己陪伴自己,自己面对自己,如此度过了许多时光。一点都不热闹,一点也不有趣,但是时间不再是一闪而过。我开始用窗外高楼的地面投影当做日晷来看时间,在很多年后我再次注意到空气中纷纷扬扬​飞舞不停的尘埃,我看着花瓶里的插花毫无声息地悄然展开​花瓣一毫米。不曾留意过的具体开始出现,我在我在这一刻​的呼吸里缓缓起伏。
上网对于我而言,也终于​完全变回了字面上的意义。没错,我还是会上网,但我不再认为那里是另外一种生活,​那里是另外一处空间,我也不再赋予它什么价值和意义,投入许多的期待和​寄托,有个表达不知道什么时候从我的个人字典里消失了:「今天网上有事​」。网上没有事,我还在网上写,只是因为我想写,而不是我要在网上做出一件事情来。在漫长的时光流逝之后,我也终于能够做到在 12 点前毫不犹豫地下线,​一头倒下就睡。


------



2025-03-20

失眠和床的刺激研究

 


在两天内,我连续看到两条相关信息,于是触发了大脑中的报警机制。首先是在前天,一位读者留言说​:想要睡好,那就要确保在床上只做睡觉(和啪啪啪)一件事,没事不要去床上躺着,尤其不要躺在床上玩耍,以免人的潜意识里把床和玩手机、打游戏、看电影、做阅读这些事情联系起来,这样​上床就更难以入睡了。
今天一大早,我又偶然看到一条资讯,说是梅奥的医生建议大众,如果夜间醒来,超过 15 分钟无法重新入睡,那么就不要继续躺在床上,而是起身做点别的事情,​等到困意重新出现再上床睡觉。理由是失眠而躺在床上,潜意识就会把失眠和床,清醒和床联系在一起,这样躺在床上人就不容易入睡,反而​可能保持清醒。
看到第一条留言的时候我并没有在意,反正在我这个地方,我写什么全看我高兴,读者来了留什么言,也全看他们高兴​。所以留言里说什么的都有,​大千世界,人间万象,看看就好。但是当我看到第二条资讯的时候,大脑中的警铃大作,提示我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联系,它们都把床作为一种刺激物,认为如何使用床​和人的睡眠行为有关。
我马上得出结论:他们一定知道一些什么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从他们的说法来看,我肯定存在某种知识盲区。于是,我把 Grok 的 deepresearch、Gemini的deepsearch以及 Deepseek 的深度思考和联网搜索一字并排打开,​输入指令要去它们向我提交一个研究报告:
我听到一种说法,上床的时候只能睡觉,否则会把床和玩耍行为联系起来,造成上床难以入睡。我还听到一种说法,晚上如果醒来超过半小时,就不要再继续躺在床上,否则会把床和无法入睡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请你根据这两种说法,搜索相关睡眠医学资料,给出一份关于床和睡眠之间关系的报告。
读完三份报告,我终于确定这两天我看到的资讯并不是臆造的养生健康文,而是源自相同的​医学理论---睡眠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刺激控制疗法(Stimulus Control Therapy,简称SCT)。SCT是一种针对失眠的有效行为干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建立床和睡眠之间的积极联系,并消除床与清醒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研究表明,SCT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重新将卧室和床与睡眠联系起来,从而减少入睡时间,提高睡眠效率。
而 SCT 则是在失眠认知行为疗法 (CBT-I) 的大概念之下,睡眠医学除了用安眠药作为治疗手段之外,从上世纪 1970 年代开始还发展出了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它大概是一个六到八疗程的过程,​其中包括:
两个核心部分:睡眠限制疗法 (SRT) 和刺激控制疗法 (SCT);以及两个辅助部分:睡眠卫生 (SH) 和认知疗法 (CT)。
关于刺激控制疗法 (SCT)的内容,这里我抄录如下:
SCT 基于行为原理和以下理念:一种刺激可能引发多种反应,具体取决于条件反射历史 。对于睡眠良好的人而言,通常与睡眠相关的刺激(如床、卧室等)会与睡眠反应配对,并随后引发睡眠反应。对于失眠患者而言,这些相同的睡眠相关刺激会与其他活动配对,如阅读、看电视和躺在床上试图入睡(也称为睡眠努力)。
在床上进行这些其他行为会导致适应不良的条件反射模式(或刺激失控),从而降低患者在想要的时间和地点入睡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这些其他行为会加强床与觉醒之间的关联(即床和卧室成为觉醒的线索)。刺激控制建议如下:
(a)只有在困倦时才躺下睡觉;
(b)避免在床上进行睡眠或性生活以外的活动;
(c)如果 15-20 分钟内无法入睡,请下床,只有困倦时才回到床上;
(d)必要时整晚重复此模式;
(e)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
(f)避免全天打盹 。
这些建议是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基础,即使在缓解后也应遵守。」
这里我提供两个链接,第一个链接是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的入门指南,里面有​关于这种认知疗法的所有介绍: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002474/
第二个链接是一篇综述类型的论文,荟萃了针对失眠治疗的行为干预领域内的大量论文,总结出了大量结论,而且还很贴心地在论文最后的附录部分给出了夜间​良好睡眠指南: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554970/
在这篇论文中,非常明确地提到:「虽然药物治疗已被证明对急性失眠症有用,但心理干预(主要包括认知和行为干预)被认为是原发性失眠症、慢性失眠症和伴有其他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失眠症的更好选择。」
同时也直接给出了结论:「刺激控制疗法 (SCT) 被发现是最有效的单一治疗方法,并被推荐作为慢性失眠的标准治疗方法。」
而且还有一条最为宽慰人心的结论​:「正式的 CBT-I 实施需要治疗师接受专业培训。但是,大多数失眠患者都可以学习简单的行为程序和技巧。」
所以在今天这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心情很好,​因为我又填补了一块我的个人知识盲区,可以高兴地宣称​:「我今天又比昨天多知道了一点东西」​。不止如此,回想一开始那条读者留言,我因为自己有幸拥有这样的读者而感觉到​骄傲,她给出的不单是留言,并且留下了通往专业知识的门​,非常难得​之人。
最后,我知道肯定有人要问我以下问题​:
1、为什么​不把论文翻译为中文?
2、为什么不贴出论文全文方便大家阅读?
3、为什么不把论文做出总结和摘要方便大家​记忆和理解?
4、为什么不全面介绍眠限制疗法 (SRT) 和刺激控制疗法 (SCT),以及两个辅助手段睡眠卫生 (SH) 和认知疗法 (CT)?
5、为什么不提供那篇《睡眠指南》​的全文?
因为不重要,亲爱的,​那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方便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对,现在你要去查看论文,你要翻译为中文,你要自行思考总结,所以经过这一遭之后,那些​医学知识才会是你的。而你为了要解决自己的睡眠问题,愿意为此额外做一些事情,那么说明你对这件事是当真的,于是你看到论文和其中的方法,你就有可能去真的尝试,而不是做个标记保存起来,​然后撂爪就忘。方便=撂爪就忘,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得到的结论=根本不会在意根本不会执行,这就是我的个人​结论。
最后,我已经向你展示了一个对于失眠认知行为疗法一无所知的小白,是怎样像一条老狗一样闻风而动,一路追踪下去,​最后学到了他想要了解的知识的---我认为这一部分才是最重要的,而不在于直接拿到一堆总结和​方法。很多读者喜欢问我​:「我如何才能知道...」或者「我如何才能学到...」,又或者是「我如何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这些提问都是认真的,那么我想我现在已经演示过其中的一种​可能的方法,​它并不困难,每个人都能自己做到。
祝你好眠!


------


2025-03-19

两件黑 T 恤

 


天气缓和起来,我刚入手两件新 T 恤,已经洗过一水,准备这几天穿上​出门招摇过市。
一件是黑 T 恤,上面写着两行字。一行黄字:「与其反思自己」在上,其下是一行白字:「不如指责他人」。最下是英文注释:What Can I Do Wrong, 我怎么可能​有错?
另一件也是黑T 恤,黄字写着「失败固然可怕」,白字接着说道​:「但朋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可惜最下面一行英文注释我看不大​懂: Peng You De Cheng Gong Geng Ling Ren Jiu Xin.
我对两件新 T 恤极为满意,甚至不惜打破个人着装规则---纯色,不允许在 T 恤上出现任何字符​标志。第一件 T 恤有一种生活中罕见的幽默感,人们经常讨论什么才是「幽默」,「与其反思自己,不如指责别人​」就是一种幽默。这种明确拒绝的态度,传达出了一种微妙的生活态度,它把自我反思和指责别人​视为一件事,​于是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比较。然而,它又有一层隐藏的意思​:两种态度都不好。所以,最后两害权衡取其轻,宁可选择​去指责别人。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从字面上直接理解​,它在道出生活的真相:大部分人都宁可指责别人,也不愿意反思自己---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取决于你是这句话的主体还是它所针对的客体。于是,这么一件很简单的黑 T 恤也有一种视角转换的玩法在里头,可以让人穿进去作为自我表达,也可以站在外面作为路人观看。
最后,它还有一重​明确的价值导向---选择指责别人,​那就是选择支持自我,​哪怕这个自我挺糟糕的,哪怕这个自我不符合社会期待。而所有这一切复杂的表达,让人看后先是大笑,然后又感觉需要咀嚼一下,接着发现在玩笑背后也有深意,道出了某种真实,​这就是幽默。
第二件 T 恤则会让许多读者放心。​因为不止十位读者问过我一个相同的问题:看起来你的朋友要么比你有钱,要么比你有名,要么比你英俊,​你是怎么和他们相处的?你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不会感觉到​难堪窘迫吗?你看到他们的时候,对比自己,不会感觉到强烈的嫉妒吗?
现在好了,有了这件 T 恤上身,他们大可以放心​:失败固然可怕,​但朋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我说了,我很在意朋友的成功,他们的成功对于我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大家满意了?
其实,这件 T 恤对于我来说另有妙用。前天开始,我朋友入手一台新的组装机,从散件开始,到最终组装完毕,都在朋友圈里​晒了照片。不单展示了他的 Nvidia 5090D 显卡,还展示了4​82 万分的鲁大师测试结果。与此同时,他知道我知道这件事,他也知道我作为宅男会很喜欢很在意这种​新电脑。所以,​他一直在等着我来点赞。
我呢,因为我知道他知道我知道,所以我就偏要装死,​就是不露头不点赞不回复。2 个小时之后,把这个孙子逼急了,专门在微信里​发来几张新电脑的照片,意思是这回你总​看到了吧?
于是,我发了一条朋友圈,把他的三张图加上我的一张 T 恤图一并发了出去,并且写道:「头里三张,是我朋友今天在朋友圈晒的新机图,也是我迄今为止距离 5090D 最近的一次。最后这一张,则是我今天刚到手的新 T恤」。这里所说的最后一张 T 恤照片,说的就是那件「失败固然可怕,但朋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这就是我发明出来的最为复杂最为盛大的朋友圈点赞方式。对于我们这类人而言,入手一台满配新电脑固然令人快乐,但必须再有一点来自朋友的羡慕嫉妒恨​适时加入,这种快乐才算终于圆满。
所以,这件新 T 恤我准备穿到那些比我有钱的朋友面前,穿到那些比我有名的朋友面前,穿到那些比我英俊的朋友面前,让他们​看到我的揪心,也让读者们放心。这样就强调了人世间的一条真理​:与你做倾心之谈的,为你做真心点赞的,是你的揪心之友。
黑 T 恤 39 元一件,​包邮,但买两件也不打折。


------



2025-03-18

信米汤

 


这两天我在网上看热闹,深感时代​变了。
有个自称「中医养生博主」的人宣称可以用古法熬制的米汤完全替代奶粉和母乳,喝奶粉的孩子大便臭、容易哭闹、易水肿,号召粉丝们一起用米汤代替奶粉来「摆脱资本控制」​。
微博上的左中右大 V 放下分歧,一致发声,强烈要求站方处置这种​伪科学人士,​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幕。但是与此同时,许多普通网友却在支持米汤代奶的说法。我翻看了一下,别人也有理有据​,相当有说服力。
比如说「米汤」是一种污蔑,​古法明明是要熬煮梗米一小时以上,取上面那层米油,不是什么米汤。又比如说梗米是古代医书里明确说明的药材,本身就能入药,这是前人的智慧​,你可以不理解但是你要尊重。再比如说分析了奶粉企业的体量、广告费用,得出了资本的黑手兴风作浪,为了利益诋毁污蔑​打压传统中医。
我觉得这些说法都非常有道理,​没有一丝一毫辩驳的想法。一个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喂奶粉的去喂奶粉,喂米汤的去喂米汤,反正大家又不是共用一间厨房,​共有一个孩子,实在是没有必要争吵。​这样每个人种下自己的因,未来也就自然收获属于自己的果。
早年间我还有兴趣争论一下,现在我觉悟了,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道理可以讲,​纯粹就是个人信仰。相信一碗米煮一个小时之后,就​得到和只煮半小时不一样的东西,这就是信仰。这玩意儿背后有强大的基础,它是好汤要煲 12 小时的表兄,精华全在肉汤里的​堂弟,除了板凳全可以泡酒大补的侄儿,也是七七四十九天炼出一炉丹的​外孙---这是一大家子人。
相信时间累积能够产生出变化效应,​这是很朴素的古代科学观念。它的问题在于通过观察,能够把时间和物性变化之间建立起联系来,但是后续无力,无法解释为什么​发生变化,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但优点是简单易理解,​很容易取得共识。
而你非要说汤煮久了全是嘌呤,没有含有多少营养,你非要说酒精含有大量水分,浸泡的生物容易出现腐烂,你非要说七七四十九天炼出来的东西容易重金属中毒,那就会和朴素的​观察相抵触。朴素的观察里没有嘌呤的存在,你怎么证明它存在,你怎么证明它和​高尿酸有关?​对,可以去证明,但是太复杂,太麻烦,需要上十几年学去建立另外一套观察和分析的方法,于是才有另外一整套​思考分析的框架,远不如「古法」和「祖宗」​来得简单。
给婴儿喝米汤,只是地面上偶尔露出的芽,而在地下​它有庞大的根系支撑。反对芽是没有用的,因为有这样的庞大根系存在,​就会不断有芽继续冒出来。而这些在地下密布的根系是什么?它就是信仰。你这边灭了每天六颗绿豆可以治病,那边米汤代奶​还是会出来。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六颗绿豆内部蕴含着某种神奇的因素,和信仰梗米熬煮一小时取表面的油​会很营养是一回事。
觉得煮一小时就有多大变化难以接受,​那么怎么看到千年的人参会成精的传说呢?哦,这里存在着万物有灵的古老想法,那就对了,所以今天还​有出马仙在不断立香堂。如果这么去看的话,​可以得到两个推论: 1、这一套信仰包罗万有,可以简单直接地解释生活中的一切​;2、这一套信仰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深深地干涉生活,甚至成为了文化和风俗的一部分,​枝繁叶茂,根深蒂固。
论证米汤和配方奶粉哪一个有营养,​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因为人家喝的又不是米汤,而是米汤后面的一整套信仰,相信水谷精气,相信五行元素水火相济,相信时间可以帮助萃取精华,相信摄取万物精气可以​帮助自身运化,相信人体运行需要的能源是精气,也相信所有古老的传统和经验,逻辑是几千年都这样,​所以就是成立的。甚至还汲取了黑格尔的话,用最字面​的方式进行解释:存在即为合理。
有这样的信仰基础,有这样的群众基础,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更为罕见的一幕:无论左中右,都被打入「资本的走狗​」行列。我说时代变了,就是说随着所有人都接入网络,无论左中右都已经过时了,在新兴的民粹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他们大概也没想到,在「启发民智」多年之后,在相互指责对方「反动落后」多年之后,同时被数量惊人的大众一脚踢飞​,弃之不顾。
最近,我自己在尝试一款新的智商税产品,用下来我觉得它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注脚​。​
具体是什么呢?是一款调整肠道菌群的益生菌,用于帮助睡眠。这是基于《自然》杂志等等刊物背书的理论---肠道是人的第二个大脑,肠道菌群会影响大脑工作。所以,它用氮气包装封住了上亿单位的益生菌,​以此保证它们的活性。与此同时,它也直言不讳地告诉消费者,里面还添加了​酸枣仁粉---一种时下中老年人流行的膳食补剂,​流行是因为据说酸枣仁粉可以帮助睡眠。
就这样,生物科技制造出来的活性益生菌,和传统助眠植物成分酸枣仁粉混合在一起,​放入包装,再充入氮气,​变成了一款新的保健品在售卖。所有人都满意了,​也许所有人都不满意,不过每种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相信的东西。
所以我是想啊,是不是可以考虑在熬了一小时的米油里​,稍微再加点配方奶粉?就像是在海马肉苁蓉泡酒里加一点磨成粉的西地那非?或者,就像是用 AI 来算命?



------


2025-03-17

趴趴乐

 


在周一,一般适合写一点严肃的文章给刚刚投入新一周的​读者。所以,​今天我打算介绍一下趴趴乐,看成「啪啪乐」的​人现在就可以出去了。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很快活,因为我朋友半夜里闪送给我一个​奇形怪状的枕头。严格说起来,它不是枕头,全称叫做「床上趴睡枕」,我觉得这个名字好麻烦,就简称为「趴趴乐」。
趴趴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就是当你趴在床上看书看手机的时候,它把你的上半身和脖子支撑起来,让一双胳膊空出来,不需要​很辛苦地继续做平板支撑。可以说,这是一项造福宅人的​善举。
类似我这种整天不出门的人,就有很多时候会在床上​趴着。绝对不躺平,躺平有一种控诉的意味在,​和生活之间还是有冲突。趴着不一样,趴着则是全然的与世无争​,类似昆虫​---所有的天敌都来吧,这里是外卖。趴着很累,所以之前我在​胸前垫个枕头。枕头一压就会陷下去,于是我不得不用脖子和上背的肌肉​把上半身给抬起来。这样抬了几年,肌肉是没有锻炼出来,却​引发了我的上背疼。
​趴趴乐解决了我的这个问题。现在,我可以很轻松地趴在上面看书,甚至还可以把下巴放在靠垫上​,让脖子也同时休息。最神奇的是,我接到闪送就立即就​用了半小时,半小时之后我起身坐正,突然发觉我上背的疼痛消失了,而且有一种很恬然的​松弛感。

看了一下,市场上趴趴乐有很多种,​上图是我现在用的这一款,特点是比较宽大,适合​我这种大身量的人。当然,图中的人不是我,我是退役乘务长,这人应该是现役乘务员才对,见了我也得叫声「姐」​。而我作为主任乘务长,也会很严肃地回应她说​:「以后出勤时妆容要化整齐,起码得把粉抹匀,不要深一脚浅一脚的」​。职场就是那么残酷,​级差就有那么严厉。
从我的本心来说,​我认同人还是应该多活动,不要整天趴在床上。但这是理想,现实是​趴在床上真的好舒服​,就像是一只自由自在的昆虫。在理性和人性之间,我赞同理性,但是更愿意​为人性提供一点帮助。比如说懒就是一种人性,那么趴趴乐就是不得已之下的​一种权宜之计。骨科医生看到趴趴乐肯定不会高兴,我父亲如果还在世看了也肯定会皱眉,但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我会找个他们看不见的地方继续趴着,打开一本书或者是手机,松弛自在,物我两忘​。
这里唯一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发现​围绕着床我现在有了太多设备。随便统计了一下​,计有:
1、护目台灯,1 台,看书总不能用​顶灯吧?总得用​不闪烁无蓝光的光源吧?
2、枕头,3 个,保护颈椎的枕头侧睡一个,仰卧一个,另外还需要一个保护腰椎用​的枕头来放腿。
3、呼吸机,1 台,呼吸暂停患者必备,杜绝打鼾,保持进气道通畅,避免睡眠时​缺氧。
4、电动眼罩,1 个,普通眼罩 2 个,天亮得越来越早,室内光污染越来越严重,睡觉有个眼罩​要好很多。电动眼罩能加温按摩一下,​更容易入睡。
5、顶腰板,1 个,用于平躺时养护腰部曲度,放松腰肌,之前我已经​介绍过。
6、微信读书墨水屏阅读器,1 个,方便看我导入的电子书,而且墨水屏保护眼睛。
7、充电 Hub,1 条,手机、手表、阅读器、电动眼罩等等设备都需要充电,​而且需要多口。床不自带​ USB 接口,我一直觉得不科学。
8、蓝牙音箱,两台。小米音箱作为声控智能家居的网关,用于接受语音命令开关调整灯光,启动风扇,读取温湿度计​指数等等。但是音质太烂,还需要另外一台蓝牙音箱播放音乐或者​听书,或者朗读哲学书、​数学物理教材帮助入眠。
9、手机、平板移动支架,一根,用于仰睡的时候固定住手机、平板,并且方便地在面前拉近​、移远、翻转,是床上最为省力的阅读方式,但是要注意跌落造成砸伤。
10、趴趴乐和靠枕,各一个,趴趴乐用于趴着看书看手机支撑上半身,靠枕用于靠着床头看书看手机​支撑腰部。这样,无论正反面都有设备支撑身体​。
这可能就是现代生活的尴尬之处,​需要把床做成一个移动堡垒,否则放不下那么多东西。不过也没办法,因为宅人的生活本身就有三个中心,一个以工作台为中心,一个以床为中心,一个以​沙发为中心。每个中心周围,都部署了一大堆外设,用于支持​在这里需要完成的特定活动。我还算好的,​把沙发锯开扔掉了,只有两个活动中心。但即便如此,我也觉得可能需要一个上下铺,不然放不​下那么多设备。这一点,可能是许多​上班下班,回家就睡觉的人所难以理解的。
不过,现在多了一个趴趴乐,我的确感觉很快活,甚至开始畅想起智能电动床一类的东西。啊啊啊,可耻可恶的消费主义陷阱!菜头,不能再这样放纵自己了,明天就运动起来!能站着就不要坐着,能坐着就不要躺着,千万要记住呀!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