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产品”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产品”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3-07-10

完美无瑕的网络小世界



今天凌晨2点,扎克伯格的新产品Threads注册用户达到9700万。到了大约6点,Threads用户数破亿。

按照7月6日上线计算,在整个欧洲无法注册使用的情况下,Threads 达到1亿用户用了4天,打破了之前Chatgpt创造的3个月破亿纪录,以及更早之前Tiktok的9个月纪录。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算法:Threads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生App,而是成功导入了大量Instagram 的用户,他们可以用原先的账号一键平滑入驻Threads。因此,如果从Instagram 的上线时间开始计算,那么Threads 用户破亿用了12年零9个月。
我在Threads 高强度使用了3天时间,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感受:
几乎所有的大V都抱怨过微博对他们的关注和关心不够,对他们的推荐和曝光不够,那他们应该试试Threads。除了在远古时代的封闭式BBS,我还没有见过哪一款产品像是Threads 这样完全围绕服务大V展开功能。
在Threads,你点开任何一个人的资料,页面里唯一的数字是他有多少个粉丝,但不会显示他关注了多少人,分别都是谁。显示粉丝数,就像是展示家里的汽车和家具一样,算是私产的一种。
在Threads,无论你关注了多少人,首页上并不会按照时间顺序显示他们的发言。也没有一个选项,可以让你专门阅读关注对象的发言。Threads 使用了推荐算法,不断向你的首页推荐各种名人大V网红的发言,展示他们炫酷华丽精致的生活和妆容,是网络版的卡戴珊家族真人秀。
正因为这样,Threads 在整个网络世界里显得异乎寻常的干净、整洁、漂亮,一尘不染。我曾经转载过一张漫画,内容是一个人揭开身上的创可贴。创可贴上写着“玩梗”,创可贴下露出血迹未干的刺青,那是两个字:焦虑。这张图我转出来没有半小时,就让Threads 给删除了。
网上的福利姬们按照互联网传统风俗,从来都是最早入驻新平台的先锋。她们如同潮水一般从推特涌入Threads,又像潮水一样回退推特。因为在Threads 里,自己的图片或者视频稍微擦点边就可能被删除,更别说像是在推特那样纤毫毕现。但也可以理解,Threads 是一款服务于12岁以上用户的产品,并不是18+。不过,在Ins 上曾经获得过认证的日本女优,Threads似乎又要对她们的内容宽容许多。
没办法,女优也是成名大V,谁让这里专注于服务大V呢?
于是这里是一片网络净土,乱糟糟网络世界里的一个完美无瑕小世界。这里没有战争,没有血腥,没有暴力,没有恐怖,没有色情,没有垃圾广告---根据Threads 团队的说法,这里甚至是对政治经济科技充满冷感的,因为他们并不打算鼓励人们在Threads 提供所谓“硬新闻”。
Threads的一切都是明亮的,美好的,正面的,积极的,欢乐的,柔软的,香甜的,太阳从2023年7月6日升起之后就再没有降下过,这里处于永恒的光明之中。点开你的首页,永远是名人明星在开演唱会,在开大趴体,在唱新歌着新衫化新妆,就算是一杯咖啡出现也永远有拉花。如果说还有任何一点允许的尖锐,那大概就是大量讽刺马斯克的梗图,表现他面对Threads的崛起如何彻夜哽咽难眠。偶尔也有讽刺扎克伯格的,但留言区里会有一堆人教育他如何正确认识小扎,我记得术语管这个叫“护驾”。
有人说,Threads是推特的对标产品。我不同意,我觉得它的对标产品应该是小红书才对,而且还是大V版的,没有小红书那么粗壮的腰部。
自从互联网出现,人们就对这里因为自由所带来的各种混乱和无序而产生困扰和反感,渴望有某个世外桃源的存在。现在好了,大家有了Threads,这里只有正面没有负面,只有积极没有消极,只有秩序没有混乱,只有规范没有妄为,只有确定没有意外。只不过有一点点代价而已:Threads 决定你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Threads 决定你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并且暗中鼓励你去做一个积极向上、快乐无忧,终日分享你美好生活的大V。在Threads 里你只需要为一件事焦虑就对了:你的粉丝数量,因为那是让你通向首页的大门。
我并不打算批判或者反对Threads,恰恰相反,我认为它的出现极有价值。网络世界中需要有推特这样的混乱之地,也需要有Threads 这样的完美世界。人们在这两个世界之间穿梭,可能会更有助于自己理解自由的精义,理解自己真正所需,因而真正地理解生活和选择生活的代价,同时最终也认识真正的自我。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当然不会去讨论Threads为什么不增加搜索功能,为什么不增加标签功能,当然也不会去讨论它能走多远,或者能否战胜推特一类的问题。它是网友在网络世界中的可选项,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可能超越了对与错,正义与邪恶,进步和保守。我甚至很想让齐泽克和龙虾教授都来注册使用一下,然后谈一谈他们作为大V的观感,因为我认为这是检验他们是否诚实的极好机会。

------

2023-07-06

小扎对马斯克的一记重击


小扎扎克伯格的新产品Threads 上线了,​而这一切都是个阴谋。
Threads 在一开始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意味,小扎先是预告自己会用这个产品打击​马斯克的推特。然后马斯克在众人面前做出了暴跳如雷的姿态,公开约架小扎,说是大家不妨进入无限制格斗专用八角笼​,一次性把问题解决。​于是,小扎和小扎的新产品Threads 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但是在互联网世界中,有关注有热度不等于有用户。任何新产品上线,都会在短时间内涌入一批网友,尝试、评论、吐槽、破坏之后就掉头而去,​并且一去不回,人们形象地把他们称之为“网络蝗虫”​。谁也没想到,这一次马斯克竟然放出了最为华丽的大招---在Threads 上线前4天,史无前例地悍然对推特进行限流​。关于这件事,可以参考互联网历史学家在当时的记录​:《一场互联网大型戒断实验》。
推特作为全球第一大社交媒体平台,马斯克此举在数亿用户心中激发起了极大的恐惧,认为推特的服务不可靠,老板是个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的混蛋。从7月2日开始,​他们就在全世界范围内疯狂地找寻替代产品。比如说一些日本的漫画家,就迁入了微博,在那里用日本平假名撰写所谓的“伪中国语”​,和中国网友进行交流互动。
经过了这一系列操作之后,7月6日,也就是今天,小扎的Threads 正式上线。网友如同潮水一般涌入,当他们看到由小扎旗下Instagram 团队亲手打造的产品时,优美的界面,流畅的操作,让他们忍不住喜极而泣,奔走相告。留下了​“这就是推特2.0?”这样的惊呼,即便是最为挑剔的用户,此时此刻​也只是说了一句:马斯克是根恶棍,小扎也是根恶棍,​但是小扎这一根多少要细一些,那我还是用用这个小恶棍的产品吧。


目睹了这一切的我,也忍不住热泪盈眶,评价说:在这个人心不古的时代里,如果马斯克和小扎之间不是爱情,还能有什么​是爱情?
Threads 由于是Instagram 团队打造,所以可以用ins 账号直接无痛平滑注册,注册的同时,会把​那边的关注关系也平移过来。如果你在注册过程中选择关注自己在ins 里关注的人,那么只要你开始正式访问Threads ,时间线上就都是你​熟悉的关注对象,不至于进去​面对空荡荡的一片。
它和ins 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ins 一开始专注于图片分享,是全球最大的图片分享社区​。当然,现在也加入了对视频的支持。但Threads 一上来就是支持文字内容,图片是作为一种附件加在文字之下,所以它的对标物就是​推特。
我用下来有种感觉,那就是​ins 团队多年来一直在隐忍。一方面是隐忍推特,觉得这东西做那么烂,自己怎么做也应该比它强,但是人家的江湖地位放在那里,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再漂亮再好用,用户的习惯是刷推特看新闻看动态,没有任何把握能击败甚至仅只是在推特的阴影下​活着。
另一方面ins 自身也越来越臃肿,它自己从图片分享起家,但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多年来不断往里面加新功能:Reels、直播、快拍、新贴。我想,ins 团队何尝不想维持一个整齐划一,聚焦在图片分享上,同时具有一定新闻属性的​产品呢?但是积重难返,​谁也不想得罪用户,谁也不想操刀减肥。
所以,Threads 给我的感觉是这种多年的隐忍终于一朝得到释放。instagram 团队终于能够放开手脚,酣畅淋漓地根据自身的想法,做一款基于文字​的社交媒体。管它能不能成,能不能击败推特,自家老板都要下八角笼对殴了,那自己还​需要担心什么?
对于我个人而言,在未来可能会选择Threads 去记录我的碎碎念。因为我喜欢这个界面,也喜欢目前的​环境。不像是某些粪坑,算法不断推荐一些妄人过来,伸手往你脸上抹屎​,​他们可以长期那么干却屁事没有。但如果你胆敢回手,那么就轻则禁言重则封号。也不像是推特,黄推泛滥,广告满天,​打开任何一个中文帖子,下面的跟贴都是奶子和大腿,只能坐在马桶上偷偷看。
至于说未来Threads 会不会变成Instagram 一样,不得不在广告夹缝里看​新贴,我也说不好。但是起码此刻,它看起来​是个让人有发言欲和记录欲的地方。最后,Threads 的​网址是:Threads.net. 说是.com 的域名太贵,小扎舍不得买,于是就买了便宜的.net。虽然便宜,但是Threads 他们的野心并不小​,也想建立一个超级平台:

对了,我在Threads 上还叫hecaitou,​不是中文,而是拼音,欢迎来​关注我。

------

2023-06-13

关于微博收购 Github 的建议



根据当前旺盛的用户需求,我认为微博收购 Github 不单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理性决策,也是迫在眉睫的必要行动。

​自从李靓蕾创造了微博PK作文流之后, 许多人因为体恤法院工作辛苦,毅然选择了作文流,整天你来我往,不亦乐乎。前夫妻之间隔空写作文,艺人和前经纪人之间隔空写作文,乃至公司之间也在隔空写作文。一时之间,法院和律师事务所门可罗雀,作文实在是方便,最后连个红章都不用盖。
这样也就带来一个问题,群众们经常会跟不上作文进程。眼前突然刷到一篇新作文,但是不知道它在整个序列中处于什么位置,也不知道它回应的上一篇作文是什么,更不知道这篇作文之后对方有没有做出回应。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天性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理解和接受事物,这种长期的时间乱序作文展示,会对人们的脑部造成损害,直接威胁到其中的逻辑和储存单元。
这个问题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微博现在的产品形态,无法满足用户看作文的基本需求:线性展示、时序排列、因果关系清晰。
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最合适的方案,我认为除了 Github 之外不存在第二选项。Github 是全球最大的程序员交友网站,本身就具有社交属性,其基本功能刚好完全符合现在微博的实际需求。
Github 的最基本功能是代码库,微博一旦收购 Github,就可以利用这个功能建立作文库。考虑到这些年各种作文种类繁多,主题各异,已经足够涵盖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际冲突的可能,所以这个库可以成为所有致力于作文 PK 的人们急需的素材库。
Github 的另一重要基本功能是 Fork,它的本意是看到别人的代码不错,可以立即复制一份到自己的代码库里,这就是 Fork。那么多人,那么多机构整天在微博写作文,Fork 功能对于他们而言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瞬间就可以得到一篇优质作文,自己修改一下之后就可以发表,简直可以说是战争利器。
当大家写作文你来我往时,也可以使用 Fork 功能---把对方的作文先 Fork 过来,然后写回应作文,写完一并发表出去。这样广大群众可以清晰地知道两篇作文之间的前因后果,绝对不会糊涂。如果存在多个回合,那么双方 Fork 来 Fork 去,也同样能形成一条清晰的作文链,任何时候群众都可以点开,从第一篇开始依次阅读。
同时,在任何一次作文 PK 过程中,都会卷入越来越多的人写作文。比如说甲乙二人在写作文,写到一定程度之后,甲方的二舅可能要出来作为娘家人讲几句公道话,乙方的小学同学可能要出来回忆一下当年的这个人,同时认识甲乙双方的老丁可能要出来劝说两句,并且补充新的背景资料。
这样就很乱,让群众分不清主线支线。而 Github 还有一项很强的基本功能,叫做 branch,意思是分叉,或者是打分支。如果微博收购了 GitHub,这个功能可以立即就用上。主线上是甲乙双方你来我往,fork 来 fork 去,所有第三方都可以在主线上来个 Branch,硬生生新开一个剧情分支,方便群众跟进。这样主线归主线,支线归支线,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然后 Github 还有打分系统,可以给代码评星。同样的,这个功能也可以运用在作文上。作文你来我往写得很热闹,各自动员不断转发点赞,这没有任何意义,一点都不直观。有了打分系统之后,每一篇作文,每一篇分支作文都有分数,群众支持谁非常具体直观。作文 PK 的热度变化,同样也非常具体直观。简直可以说是不锈钢调羹---吃瓜利器了。
最后 Github 还支持 Wiki 百科。任何一次小作文PK 过程中都会涌现出大量的人名,物名,地点,专业梗,事件术语,人称指代,往往让后来的群众摸不着头脑。有了 Wiki 百科,任何人都可以相当方便地查找词解,理解术语,任何时候都可以快捷简单地增加词条,不断丰富和完善。
通过以上的叙述,你是不是也有同感,越来越觉得微博收购 Github 是一桩天作之合?Github 目前的所有功能,都完美地契合了微博现在的需求?这事就有一点小小的障碍,微软几年前花了 75 亿美金收购了 Github。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粗略地这么看:
整个法律系统和传媒行业因为作文比赛而损失了 75 亿美金?


------

2023-06-06

我想要一台Apple Vision Pro


今天早上醒来,看过苹果凌晨举办的发布会,我唯一的想法就是今天标题里的这句话:我想要一台Apple Vision Pro。

我很珍视这一想法,它让我回到乔布斯发布初代iPhone 后的那几年,当时我渴望得到任何一款苹果的新产品,哪怕是一个iPad 皮套。之后这种心态就消失了,我不再晚睡,坚持在凌晨观看Apple 发布会直播。至于说库克推出的新产品,我的反应大多数:唔,还不错,但可有可无。
Apple Vision Pro 不太一样,它具体是什么,为什么会让我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感觉,这里有一段9分钟的视频,推荐你在继续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先行观看,感受一下我曾经感受到的冲击:


在Apple Vision Pro 之前,不是说没有类似的产品。但是却没有苹果的产品人员考虑得那么透彻,那么细致。别人更多考虑的是功能,苹果考虑的是具体使用场景。别人更多考虑的是单一产品,苹果考虑的是整体生态。别人更多考虑的是制造电子产品,苹果考虑的是提供新的生活方式。
当然,时代早就到了这个时刻,时代呼唤万屏之主,万屏入一屏,一屏见万屏,一屏驭万屏。人们总是心存这样的想法,有什么新产品可以把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电影屏、以及形形色色的液晶面板全部统合至一处,而不是让人在其中不断切换。Apple Vision Pro 现在看起来,就是他们所需要的答案。
不止于此,以前的类似产品总在谈沉浸式体验。在这种思路背后隐藏着一种世界观:通过目镜所见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完全隔绝在现实世界之外的独立数字世界。而从目前宣传片的介绍来看,Apple Vision Pro 的想法是把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在一起,它不是提供一扇通往神奇数字世界的大门,而是重新武装了现实世界,为它提供增益服务。
你的冰箱也安装了微电脑,但是你坐在沙发上并不能看到它的小液晶屏上的任何内容。信息就在那里,但除非你走过去,或者是用手机App,才能读取信息。有了Apple Vision Pro 之后,透过它的目镜,你依然可以看到肉眼能够看到的冰箱形体、颜色、材质,但你同时还可以直接看到原本只在液晶屏上显示的信息---你甚至都不需要坐在冰箱附近,甚至都不需要能够直接看得到它。
同样的,你可以用目镜直接读取电脑、手机、电视屏幕上的内容,并且在它们之间快速地切换,使用眼睛、手势和声音进行控制和操作。于是,你在现实世界中就获得了某种超能力,例如超级视力,超距控制力。在你自家的客厅里,你也可以像个魔法师那样施法,隔空读取和控制不同的物品。
当然如果适当地展开一下想象力,也许在未来你坐在自己家沙发上,看到自己的特斯拉在地库里发出的告警提示,就可以戴上Apple Vision Pro 降临到特斯拉的摄像头,身临其境地观察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同样的,当你的手机收到孩子的智能腕表的心跳警告,你也可以立即降临到他的手表摄像头,看他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
如果Apple Vision Pro 的确能做到现实世界的增益,和个人能力的延伸,那么它就不会局限于看电影、打游戏这样有限的使用场景里。人们会12小时都不间断佩戴,然后用这种增强的视界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大量事务,这就是我在一开头所说的:苹果谋求向人们提供新的生活方式。
现在就已经可以预感到它对现实生活的冲击。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Apple Vision Pro 能够达到它在宣传片里承诺的观赏电影的效果,那么对于电影院而言是极度致命的打击,但是对于电影业本身却是极度利好的消息。如果Apple Vision Pro 的性能也真的如同在宣传片中表现的数据那么强悍,那么这就意味着一群人可以在各自的家里开着通讯软件的同时,一同观看同一部电影,一边讨论剧情,一边观赏。于是,电视机生产商的日子要难过了,所有的视频平台也会沦落为内容供应商,而电视剧制作公司的天空却变得明亮起来。
迄今为止,我没有看到Apple Vision Pro 有成为生产工具的可能,但我的确认为它是在脑机接口出现之前,人类奶头乐的终极形态,非常适合我这种不大愿意出门的人。所以,这让我非常迫切地想要得到一台,并且打算从现在就开始攒钢蹦。不是因为有了它的出现,所有的大片和毛片都值得重新再看一遍,而在于我迫不及待想要进入一种新的数字生活模式。在iPhone 出现之前和之后,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一次,也许又到了这样的时刻,在Apple Vision Pro 出现之前和之后,同样会有两个不同的世界。
今年才过去一半,年初有AI 带来的震撼,年中又有Apple Vision Pro 带来的新世界承诺,这让我有一种感觉:整个世界在低沉地发出轰鸣声,下一刻就会振翅飞起。
一首古代歌谣曾经如此吟诵:
One Screen to rule them all, 
One Screen  to find them, 
One Screen  to bring them all 
and in the darkness bind them.




------



2023-05-27

微信输入法全体到齐



这篇文章在两天前就应该写好,​但是被孙燕姿的作文给耽误了。​事情是这样的:5月25日,微信上线了微信键盘的Window 版,这样一来,加上之前已经发布的安卓版、iOS 版、Mac 版,微信输入法终于​全体到齐。

全家福地址:https://z.weixin.qq.com/

可能有人会感觉奇怪:一会儿是微信键盘,一会儿是微信输入法,请问你究竟在说什么?其实很简单,微信键盘是微信团队开发的输入法,但是他们非不叫输入法,为了和其它输入法有所区别,他们管它叫做“微信键盘”​。

这样看起来,微信曾经做过微信电子相册,曾经做过微信读书电子书,但是未来就不大可能出品微信青轴机械键盘了,因为届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才好---微信打字机?​微信手工垂直输入器?

在去年12月20日,我写过一篇《好物推荐:微信键盘》,介绍微信键盘iOS 版​;在今年4月3日,我写过一篇《微信键盘Mac版上线》,介绍微信键盘Mac 版。今天是2023年5月27日,我的Windows 电脑上也终于有了微信键盘,​这样一来,我在自己的所有设备上都已经完成了输入法替换。

通过5个月的使用,我觉得微信键盘甚为顺手,而且在审美上​符合我的个人喜好。​使用iOS 版之后,我在手机上的输入准确率得以大大提升。使用Mac 版之后,​我唯一的想法就是Windows 版什么时候出?我喜欢快速流畅的输入,更喜欢简洁明快的界面,​以及工具在使用时的极低存在感,这一切​微信键盘刚好都能满足。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目前上线的微信键盘Windows 版只是个早期版本,​所能提供的都是基本功能,只能满足中英文​输入,甚至连全键盘都没有,也就谈不到什么输入特殊字符一类的事情。所以,现在​你能做的是尝鲜,不要像以往一样不断留言问我:

-​--为什么没有双拼?

---为什么不支持五笔?

---为什么​没有本地词库?

---为什么不支持表情包?

​---为什么没有语音输入?

---为什么不支持繁体输入?

---为什么没有算术​符号支持​?

关我毛事,又不是我开发的。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微信键盘,都内置了反馈入口,麻烦去那里提问和提出建议。也可以去看一下微信键盘的主页,那里有他们的开发动态,你可以根据不同版本的新功能上线时间,推断一下大概还要开发多久。

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告知读者​一件新鲜事而已。我对这件事情感兴趣,除了自己想用之外,就是因为它本身的逆潮流而动---现在所有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奔着AI 去了,微信团队却去开发了这样一款古老的产品:输入法。以前我还会问一句为什么,现在用下来我的想法​却变成了三个字:搞快点。

事实上,我认为所有的工具都值得​仔细做一遍。今年是互联网诞生30周年,时间并不算太长。在这个新世界里的工具,很多都是被用户需求驱赶着紧急开发出来的东西。当初开发者并没有仔细想清楚,用户的要求也不过是能用就行。就像是输入法,一直到Google 拼音出现,我才觉得终于有了​能用的中文输入法,而那已经是我上网多少年之后的事情了?

而作为的“古老产品”,在多年的追新逐异之后回头再看,却又能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比如说博客,当我重新启用之后再次看见来自搜索引擎的自然流量涌入,​不禁潸然泪下---我差不多都忘记了这种景象,忘记了没有社交网络,没有算法推荐的时代里,人们还可以通过邮件订阅,通过浏览器收藏夹,通过搜索引擎​访问内容,还可以通过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那么无尽地跳下去,就像是二战在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跳岛作战。

我觉得A​I 出现是件好事。它资金密集,资源密集,​形成了极高的入行门槛,使得互联网​创新和创业不再是人人可以为之的事情。于是,迟早大家都会狂心消歇,坐下来打磨点小东西。也许不那么新,也不那么酷,但也许会因此打磨出一点真正有用的,真正好用的产品,比如说是输入法。这样,互联网产品研发就会恢复到老路上去,那条没有喧嚣,没有热闹,孤独寂静的道路上去,这样往往会诞生出好产品。

最后,微信键盘地址:

https://z.weixin.qq.com/


------

2023-05-21

重开博客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年来的想法,并且继续在他身后向整个互联网世界开放,继续分享​他的知识和技能。
也就是说,只要他的博客还在,搜索引擎还在运转,那么左耳朵耗子就不会轻易被人们忘怀。​他所建设的那一小方天地,依然是互联网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这批曾经的博客作者想去重开自己的博客,应该是人到中年对自己,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追求一点意义。
我的理由则比较简单。一直以来,我都在用DNSpod​的服务,用它来解析我购买的域名,哪怕是它被腾讯收购,年费增长我也​依然没有放弃。前段时间我在上面续费,不小心选错了域名,结果把我很久没用的hecaitou.com​一下子续费三年续费五年,​想要退款,却发现使用条款里有一条:支付成功之后​不得退款。
没办法,钱已经交了,退也退不回来,​那就只好启用这个域名。​启用之后干点什么好呢?想来想去,它本来就是我博客的域名,那现在怕也就只能恢复我的博客,不然​的话,难道还要我自己新建一个网站么?
博客算是网络近现代史上的一款老产品,在中国早已经式微。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大规模地转移到App里去​,​不再写长文,而是以发短文字、图片和视频为主。所以,博客在中国已经完全过气,而我这样的行为​应该算作是一种复古。
但是我在今天重新审视博客,发现博客还是有其他互联网产品所替代不了的优势。比如说我发布博客之后可以​随时修改内容,非常方便。再比如说一篇博文如果有什么后续,可以直接在文章后面加一段Update,不断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比如说我可以在文章里添加任意外部链接,​方便读者跳转访问,别人也可以做相同的事情,于是大家的博客​就会彼此链接,形成一张信息网络。
除了这些微观的产品特性之外,从宏观角度来观察互联网世界,​我觉得自己正在面对“Web复兴”的可能。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通过学习AI ,我发现绝大多数AI 产品虽然也提供了App,但是为了流畅实现所有功能,用户就不得不去做许多重型操作,而要完成重型操作,最方便的工具还是电脑​,最方便的场所还是Web 页面。所以,Web在复兴,虽然我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是我猜测过去的一年里,Web上的流量应该有所增长。
如果Web真的复兴了,像我这样的人在Web 上没有种一块田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第二点,是我认为在App​ 里面的流量内循环已经走到了头。就是说,每家大公司建立起一个平台,把内容和用户全部集中在自己的App 里,并且在App ​里解决大部分用户需求,于是流量就在App​ 内部不断循环。如今各家各户都没有了流量红利,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头。那么,​这种之后Web 上的公共流量就变得珍贵起来,它能打破内循环。
对于我这样的创作者而言,流量内循环用算法​对自己实施的流量分配也就有了突破口。不可能一直指望平台在App 内部分配流量给自己,如果对于自己的内容有自信,那么依靠内容可以在Web 世界里​获得应该有的那一部分流量。
第三是我认识到一件事​:只使用手机上网的人,和同时使用台式机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人,​完全是不同的两类人。简单说起来,只会用手机上网的人不大适合阅读,他们的行为习惯是​快读扫读,然后就要留言发表看法,并且喜欢在留言区里骂人。会使用电脑,熟练进行Web上操作的人,毫无疑问眼界要相对宽广一些,多少见识过一点世界,这些人还保留有阅读的习惯,也知道讨论的形式和规则,所以应该是​长文字比较理想的读者群,他们的留言和讨论甚至可以丰富​正文。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读者群和这样的讨论,一旦产生之后就可以保留在互联网上,可以为搜索引擎所查找,于是就对所有人提供了永续的价值。我就曾经无数次在电脑故障答疑帖里跟帖区里,找到了​我想要的特定答案。但是类似的事情在App 里却很难发生。​这里我还有​一个反向的例子可以作为旁证:我经常在Web 上看介绍文章,得到淘宝里某个商品的链接。但是如果我看完记住名字,跑到淘宝App 里搜索,却​不能找到我要的结果---App页面大小有限,搜索结果应该尽量展示那些投放了广告费、推荐费​的店铺。​我能理解,但不好用。
时代变了,我们这些人等于是重新发现了Web​。虽然这么多年它一直都在,但是它的价值,它的意义被​长期低估了。重开博客是一个开始,Web 上可以做的事情未见得​就只有这么点东西。你在GPT 的手机App 里能解决的问题,和你在GPT 的Web 页面里能解决的问题,​怕根本就是两回事,所能创造的价值怕也是两回事。




------

2023-05-17

抱怨前想想自己的年纪



网上每天都能看到抱怨,但我认为那是年轻人的特权,不大适合中老年人。今天我看到一个中年男子,在网上抱怨AI 绘画工具Midjourney 难用。这让我一下子来了兴趣,因为我已经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感觉相当不错。

他抱怨的理由是Midjourney 没有提供一个他熟悉的工作界面,而是要让他去另外一个叫做Discord 的聊天软件,在软件的聊天频道里生成图片。看到他的理由,我觉得在检讨Midjourney 的得失之前,他应该先去检查一下自己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
几周前,中文互联网上有一批流行帖子在介绍Midjourney ,传播的核心点是“11个人的小团队支撑起AI 绘画方向的巨头公司”。这是个事实,Midjourney 团队没几个人,但是拥有上千万用户,创造了上亿美金的营收,比当年的Instagram 还要厉害。不过,在这些介绍Midjourney 的帖子里,却极少提到他们使用Discord 来运营和推广自家产品这个神来之笔。
在国内,假如今天你作为初创互联网公司,想要推广一款自家的AI 产品,你能去哪里呢?首选是小红书,请人在那里写关于你家新产品的笔记,然后靠着好姐妹传播。次选是B站,请Up 主在那里拍摄使用你家新产品的教程,分享使用心得和成果。最后是抖音和微博,在那里增加一点曝光量,让人们知道这款新产品的存在,以及它能做什么。
Midjourney 它们早就不走类似的道路了。许多海外的互联网新产品,目前都是直接入驻Discord,在那里建立起聊天频道。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是:用户可以直接教用户。当一名用户想要生成一张图片的时候,他需要在聊天频道里公开输入自己的指令。Midjourney 的机器人收到指令之后,会在频道里公开返回生成结果。其他用户如果觉得图片还不错,可以立即找到对应的指令,马上就能开始学习和模仿。
在Discord 的聊天室里,大家在不断输入指令,系统在不断返回图片,如同流水一般连绵不绝,看起来大概像是下面这个样子:


比如说,你现在看到这张机械狗的图片,觉得大有可为,自己也想做一张类似的。那么在图片上方就是具体的指令---corgi humanoid, h.r. giger 。一个完全不懂英文的中国用户,看到这行字也能立即通过翻译软件进行查询和学习:
corgi,哦,这是小短腿柯基的英文;humanoid,哦,这是类人机器人;h.r. giger,哦,这是瑞士超现实主义艺术家Hans Ruedi Giger,他擅长画人形机械生物,当初是电影《异形》的设计者之一;Style,斯待,风格的意思。整条指令加在一起理解,那就是依照画家Giger 的风格,绘制一张柯基的人形机械人的画。
频道里所有的人都能看到,看到了就能学习,学到了当场就能自己亲手尝试一次---所以我说这是新产品运营上的神来之笔,完全是思维模式上的不同。无论是小红书,还是B站抖音微博,目前的传统推广模式还是自上而下,从某个大神,某个大V 开始,自上而下教育其他用户。但是在Discord 频道里,却是用户之间相互平行教育,相互平行启发,学习速度和效率不知道高了多少倍。并且,这种现场教学现场尝试的方式,在吸引用户扩大传播上,速度和效率也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关于这种运营模式,我其实之前在《教小朋友用Midjourney》一文的中后段有过详细的介绍。
回到那位抱怨Midjourney 不好用的大叔,​他大概从未意识到这种问题。在使用了​没几分钟之后,就开始了抱怨。我能理解这种抱怨,他真正抱怨的是Midjourney 官方没有按照他的习惯,他的偏好,给他提供一个网站​。在那个网站里,做好一个巨大的输入框,方便他输入​绘画指令。​在输入框的右下角,有一个大大的“生成”按钮。最后,页面下方是他过去生成的图片历史---
如果Midjourney 把自己的产品做成这样,他就会感觉到熟悉和亲切,这就是他认为的​互联网产品,尤其是互联网工具应该有的模样。而这里所说的“应该”,其实并不是表示一种真理或者规定,​它的真实意思是:人们过去是这么做的,那么现在也应该依然那么去做,否则的话,就值得抱怨一番。
所以我建议他去检查一下自己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就像是我曾经做过的那样。上网​二十多年,越到后来我越明白一件事:互联网世界​从根本上是偏向新生代的,是偏好年轻人的,总是会优先满足他们的喜好和需求。我觉得什么新产品不好用,不顺手,尤其不是功能上的缺失,而是我个人使用习惯上的不适应,那么我会去看一下我的身份证,问自己三句话:​
---我是不是太老以至于学不会新东西了?
​---我是不是太老以至于觉得我年轻时的一切都应该是圭臬?
---我是不是太老以至于拒绝去理解​我所不熟悉的形态下面的真实用意?
经常问这三个问题,​我就可以克服自己内心的惰性和抗拒,减少很多无谓的抱怨。为了学习使用AI 软件绘画,我得学习如何在本地部署Stable Diffusion 这样的开源软件。为此,我必须重新学习在VScode 里面使用命令行进行操作​;同样的,我也得学习如何使用Midjourney 这种封闭商业软件。为此,我必须前往对于我而言全然陌生而且功能繁多的Discord,从零开始​。
在一开始,内心会有畏难情绪,情绪会有焦躁不安,但通过反复问这三个问题,​这一切负面因素都能克服,注意力最终还是能转回学习上去。今天在互联网上所有我感到顺手的存在,都源自我的年轻时代​,不是因为我的缘故。​因为那时候我年轻,互联网世界围绕着我这样的人做服务。今天在互联网上所有我感到艰涩的存在,原因是我自己已经不是互联网服务的主要目标,所以我得加紧两步赶上,因为没有人会等我,互联网的​列车上并没有设立中老年人专座。
​二三十岁时,抱怨是活力的象征;​四十岁之后,抱怨是衰老的征兆。​可能有很多人会不同意,但我就是这么想的。

Power by Midjourney V5.1
Prompt: woman in blue dress standing near tree branches, in the style of floral surrealism, samyang af 14mm f/2.8 rf, terracotta, hyperrealistic fantasy, light crimson and sky-blue, distorted, exaggerated figures, tabletop photography, --v 5.1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