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博客”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博客”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3-06-18

十五年后爱情的模样


2023年6月15日,电影《藏地白皮书》杀青。它改编自2008年出版的同名畅销书,作者是江西姑娘傅真和香港小伙毛铭基。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就是他们在非典流行的那一年,如何在西藏相识相知相爱的亲身经历。

我先是在网上看到了傅真的文字,看完深受打动,于是就在自己的博客里向读者推荐。然后有一名图书编辑在上海看到了我的博文,看完也深受打动,于是就有了这本《藏地白皮书》。一经出版,就是畅销书。
2014年2月13日傍晚17点30分,傅真在微信里很振奋地告诉我说,现在书要改编为电影了,筹备工作已经正式开始。然而一转眼很多年过去了,我隐约听说过彭于晏要担任主演,我又听说过剧本一直难产,我还听说过项目暂停和项目重启的消息。我知道这本书很难改编,但没有想到会那么难,哪怕是在中国电影最为狂热的那几年,居然都没有正式开拍。
终于,在《藏地白皮书》出版15年以后,电影《藏地白皮书》立项9年以后,在换了一轮又一轮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之后,在最后一任编剧万玛才旦老师突然逝世之后,电影杀青。
傅真很感慨地对我说,这部电影真的是几经坎坷,希望不会辜负万玛才旦老师。后来我想了一下,却觉得天道至公。要知道,傅真毛铭基他们两个人当初是花了二十多年时间,还要加上一场非典,加上雪域高原的加持,才能遇见这样一场原本希望极为渺茫的爱情。然后有了婚姻,然后有了女儿,然后和所有寻常夫妻一般无二地步入中年。
这段准备了二十多年才发生的爱情,又用了十五年终于变成电影,我觉得很公平。我作为《藏地白皮书》最早的读者,在这十五年间看着这对小夫妻天南地北飞来飞去相聚,看着他们好容易定居下来,看着他们得到了一个小女儿,看着他们的朋友圈照片从世界各地的风景变成了女儿的生活点滴。
当初我在《藏地白皮书》的序言结尾说过:我曾经亲眼目睹过爱情,它的确存在;我曾经真的见过幸福,以及这幸福的由来。那我的确花了十五年时间,观察爱情的延续,观察幸福的平凡。爱情和幸福从来都打动人心,然而十五年的生活则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不是看过傅真的新书《斑马》,我大概永远不会知道他们曾经面对过的痛苦和绝望,更不会知道那个小女儿的得来不易---
知道他们在快乐的爱情故事结尾之后,同样承受着生活的锤击,一方面让我觉得释然,另一方面却让我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情感,觉得当年他们的爱情故事变得更加真实,也更加可信。因为他们是经过了生活试炼的一对夫妻,那么当初的相爱也就不再是单纯出于青春的冲动。菲比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就像是一对龙虾在海床上相互扣着大钳子并肩散步---他们刚好都是龙虾。
我很高兴得知电影《藏地白皮书》杀青的消息,并且期待着它在大银幕上上映。为了它,也许我会打破疫情三年来形成的习惯,再一次走入电影院---因为我知道了爱情的后续,那我还想再看一遍它的开启。

附:《藏地白皮书》代序
  • 《给读者的一封信》
  • 和菜头

非典到来的时候,我们有逃难的行动却没有逃难的心情。
我曾经抵达过那圣地,看见星光落满湖面,也见过白雪从大地吹起。
我期待过宁静如煨桑的白烟一般笔直;
我幻想在世界的屋脊上奔跑有如羚羊。
我曾走过市镇,经过转经筒,却只是因为走过而已。
我以为那只是旅行箱上的标签,地图上的红色标记,直到
我遇见了你。

朋友,你好!

我不知道你在什么地方,又是因为怎样的缘由遇见了这本小书。很可能你根本不认识这两位作者,也不明白为什么书前面有个人莫名其妙地要给你写信。但是我觉得这样正好,这本书本身就是各种偶然和巧合的结果。只要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点,出现哪怕一丁点问题,那么就不会有现在的相遇。而它的结局是完全开放的,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你就成为这个故事的一部分。然后,我们一起成为传奇。

事情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是一个充满恐慌的年代。当时的空气里充满了白醋的味道,舌头上满是板蓝根的苦涩。似乎没有什么地方是安全的,人们不知道应该走还是留,走又可以走到哪里。我想你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如果你的脸上也曾经戴上过N95。有些人决定走出家门,无论将要发生什么,人这一辈子总会想着去一个什么地方。不为了什么,去到那里就好。比如说我就一直很想去智利,大陆的最南端,去看看"世界尽头的火车站"。

这本书的两个作者当时并不认识,但是他们几乎同时决定去西藏。在抵达西藏之前,他们并不知道后来会发生那么多事情,甚至根本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来自香港的工程师铭基不爱说话,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冷漠和傲慢。来自内地的江西姑娘傅真性格开朗,但是她就像一片云在天空里飘来飘去,让人很难捉摸她的心思。西藏有千千万万间房子,在那一天,他们刚好走进了同一间。

就像一切老套的银幕爱情故事一样,他们相遇,相识最后相爱。拜托,不要二战时去卡萨布兰卡,二战以后就去西藏好不好?这不是在哄抬物价,恶意提高爱情准入门槛和成本吗?不过,请注意一件事:这不是演习,不是小说,不是电视剧。而是的确发生在非典时期的爱情,虽然名字是《藏地牛皮书》+《爱情白皮书》的模式,旅游+韩剧,正应了那句歌词:年轻的朋友一见面啊,做什么都可能。

不过,爱情并非因为海拔高就会自动绽放。而这本书也会告诉你,在雪域高原上并没有因为缺氧而使得彼此越看越美丽。和所有邂逅一样,双方心有所动,但始终默默无言,最后又各自返回各自的世界。真正的爱情需要那么一点时间分离,好教人做个判断:在没有你的生活里,我是否还能正常呼吸。等到铭基握住傅真冰凉的小手,超越一切语言文字的那一刻来临,已经是很后来的事情了。而且不是在白云壁立的拉萨,而是在风花雪月的大理。

谁都有可能经历这种煎熬。你在一个美好的地方偶遇一个美好的人,一切如此美好以至于你开始怀疑这不是真实的。每秒钟你的心念如同瀑流倾注,但是你闭紧了嘴,不肯泄露一个字。因为你不确信对方也是这么想,同时你觉得心里保有了一个甜蜜的秘密,只要一张开嘴它就消失不见了。这种事情是无法用笔墨形容的,我们可以讲述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但是哪怕用完了所有的中文技巧,也不能描摹内心风暴的一角。就像是哑子食蜜,蜂蜜的味道渗透了他的全身心,但是他不能告诉你那是怎样一种感觉。

幸运的是,铭基和傅真生活在网络时代,这个时代里提供了一种叫博客的东西,可以让人记录下自己的一切心情。铭基和傅真分别在各自的博客上记录了这一段时间里的心路历程,老天安排他们去西藏,又让他们在网络上写日记。现在双剑合璧,就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

我以个人名义向你推荐《藏地白皮书》,原因有三:

首先,这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虽然所有的爱情故事都非常土,但是它是爱情啊!其次,其中有整个西藏之行的介绍,可以作为背包西藏游的指南,了解一路上可能要面对的问题。
第三,博客里有男女双方的细腻心理活动全过程,对于尚未恋爱或者处于恋爱中的人,可以作为参考。

结合以上三点,我可以告诉大家,这就是一本现代爱情指南。很多人憋着想写一本《非典时期的爱情》想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相互辉映。但是,从二○○三年到现在,鸡都感冒三遍了,还没看见中国的作家写手弄出个前言来。如今,有了《藏地白皮书》,足以弥补这一空白,证明爱情远比病毒更伟大。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拒绝承认这段爱情很传奇,很动人。其实都很一般啦,不就是进了回西藏,恋爱了一把,克服两地分居问题,跑了整个地球两周半结婚了吗?无非是两个人的文笔比较好,大家在无意识地状态下进行作文比赛,所以在现世的爱情之上又造就了一个美好的文字爱情世界。所以,千万不要觉得西藏有成就爱情的魔力。数百个世纪以来,从未有任何一位伟大的修行者曾经如此授记。之所以他们能够找到,我觉得是因为他们还信仰爱情。

故事还有个有趣的后续。由于我自己的博客上力荐了这段佳话,建议谁帮忙出本书,就真的有编辑杀将出来,完成了这件事。现在,《藏地白皮书》即将出版,一个构想就要变成现实。看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虽然给朋友介绍别人老婆这种事情很糟糕,但是能发现一段故事,提出一个想法,又在别人那里得到了响应,最终成为现实,我想说:这种感觉太棒了,Fucking Amazing!一个香港人,一个江西人,在西藏发生一段故事。被一个云南人在高原上看到,把故事在美国的服务器上介绍给网友。再被湖南籍的编辑看到,在上海的办公室里变成一本书,再被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看到。这是我喜欢的故事,里面有爱情,有巧合,有奇迹,还有个跑龙套的我充当笑料。一切完美得和当年烟雾缭绕的录像厅里看到的香港录像一样。

现在,这本书到了你的手里。在你拿到这本书之前,我们彼此都还是陌生人。可现在不同了,你和我一样,成为了一个爱情故事的见证人。虽然大家分散在全球各地,但是有一种超越时间和地域的东西把我们联系起来。一如当初它让铭基遇见傅真,一如它让我在网上偶遇他们的博客。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我曾经亲眼目睹过爱情,它的确存在;我曾经真的见过幸福,以及这幸福的由来。

和菜头
二00八年三月十六日
于昆明




------

2023-06-04

很久没有拍摄天空了

 


这是今天我拍摄的天空,在手机屏幕上看完全和电脑屏幕上看到的是两个效果。我去又拍翻查了一下我的相册,找到2004年我在丽江每天拍摄天空的旧照。当时是用一台佳能的卡片机,价格不过是现在一台手机的十分之一,但是在当时我却在心里非常朴实地想着:我为了一个爱好花了那么多钱买了那么贵的相机,千万不能拍几天就放弃啊,否则就亏大了。

我的确拍了很多张照片,奇怪的是,虽然当时我有很多机会去山明水秀的地方,也都带着那台珍贵的卡片机,但是我并没有留下几张照片,最多的照片依然是每天的天空,仿佛根本拍不厌一样。

当时的照片放在今天来看,像素极低,只有800*600这种尺幅。在很多年之后再次看到的时候,和我的记忆完全不能吻合,没有拍出当时我双眼所见的千分之一:


就像是这张玉龙雪山的照片一样,当时我还住在香格里拉大道边上的居民楼六层,拍摄玉龙雪山永远避不开对面楼顶的两根杆子,它们总是在我所有照片的右下角顽固地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那天清晨并不是照片里的这个样子,朝阳照在玉龙雪山上,迎光的那一面其实是明亮的金黄色,山顶的毡状云是漂亮的粉红色,而在山脚横穿而过的一条冷云则是明确无误的透亮白色。

山色本身也有深浅,我站在六楼的窗口看出来,能够清晰地分辨哪些地方是树林,哪些地方是草坂,哪些地方则是岩石,从深黑色到青色,从青色到亮白都有。云层更不是现在这样模糊的一团,我当时看到的是《天气学》教科书级的天空,低云、中云、高云都有,它们在天空里层次清晰,可以看出彼此之间的高低远近关系。

当我这么回忆的时候,耳边仿佛还能听见那两根杆子背后的小村里,每个清晨因为宰杀牲畜而传来的猪的哀鸣声。但是在这张照片里没有,这就是一张低画质的数码相片,前后远近景物都压缩成一张薄片,就像是我在记忆里的那些压缩保存着的日子。

又拍曾经是中国非常有名的网络相册,几经改版和易手之后我丢失了那些旧照片。有一次我在我的公众号上说到这件事,冯大辉(Fenng)看到了就去和又拍的人说,于是我的这些照片又失而复得。当初我博客里所有的图片都直接引用自又拍图床,所以在多年之后我打开又拍,发现后台记录我的可用流量是负数,负19.925G。

今天我又拍摄了一次天空,还是不一样,这里没有云南的那种云,也没有云南的那种蓝天。我应该在在2004年的时候有一部今天的手机,而我在今天其实是用当初的卡片机也就足够了。有那样的年岁,有那样的体力,有那样的激情时,人却没有好设备。等这一切都消耗殆尽,换来了钱可以买好设备的时候,却不那么喜欢拍摄天空了。

更何况,如今AI 随便画的比我努力拍的还要更好。



------

2023-05-21

重开博客的一些技术细节




我在公众号里说我“准备重开博客”,并没说我“已经重开博客”,但还是有很多人很敏锐地已经先期抵达。所以说,并非所有人都丧失了逐字逐句阅读长文的能力。

这个博客还是基于我最熟悉的WordPress 搭建,因为我对它最熟悉,当年在上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和我三十多岁时写博客不同,这次我没有从零开始搭建一个完整的WordPress 独立博客。看起来这里是通过域名:

www.hecaitou.com

www.hecaitou.net

直接访问,感觉很像是一个独立网站。但其实我是在使用Google 的Blogger.com,只不过没有使用它提供的二级域名,而是绑定了我自己一级域名。这样的好处是我不需要再去做多少二次开发,也不需要做什么技术维护。后台的部分交给Google 就好,我可以专注于前端展示的内容。

当然,会有读者给出这样那样的建议,认为WordPress 已经不够潮了,要上HEXO或者Hugo 这样的静态博客,Host在GitHub上才够劲儿。甚至还会有人推荐基于Web 3的博客,这样区块链和赞赏一并都有了。

如果我现在还是三十岁出头,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其中之一,也许会借着这个机会一头扎进Web 3,选用最新的、最潮的、基于区块链的博客系统。但是现在我已近50岁,想法和十多年前已近完全不同。

我已近不那么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了,我也不那么在乎我自己是不是在潮流顶端。现在的我会关心一些我年轻时根本不在乎的事情,比如说维护一个博客系统我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博客所在的平台是不是足够可靠,足够稳定,以及最重要的:短时间内不会因为资金、技术、经营方向的问题而倒闭。

Blogger.com,或者说Blogspot.com 是一家很古老的博客公司,在被Google 收购之后,上述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对,它很古老,它也很老土,我注意到连Google 自己人在开AI 新项目的时候,启用博客都不使用自家的Blogger.com,而是另外自行搭建一个。但对于我而言,这样的一款古老产品已经足够了,除非新的博客系统能够额外提供非常明确和有价值的新特性。

那么,我认为静态博客不是,支持Markdown 语法也不是,能Host 在GitHub 上永久免费依然不是。在我创业那几年里,我从中学会了一件事:程序员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尝新,会向你推荐新的技术框架,新的开发语言,这样他们就可以做一件他们认为很酷的事情。然而,用最朴素的话来说,那就是:凡是很酷的新东西,往往都没有库。

C 语言很土,Java 也很土,PHP 也很土,现在Python 也变得很土。但是那么多年来,无数程序员基于他们已经开发出了无数轮子,无论你想搭建一个什么东西,实现一个什么功能,都有成品可以参考,而且不止一个。但如果你使用全新的技术框架,全新的开发语言,意味着需要自己重新发明一遍轮子,结果最后工期就会严重延迟,做出来的东西也未必好用。

我被社会毒打过,所以我选择WordPress。土就土,落伍就落伍,反正使用的人是我,我会用,觉得好用才是最重要的。

和过去自己搭建独立博客相比,这一次重开博客,我个人觉得唯一值得拿出来讲,也是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对于https 的支持。当初我写博客的时候没有这件事,博客搭建好,域名指过去,事情就已经结束。今天就不一样了,整个Web 世界的基础要求是网站要支持https ,如果还像过去那样直接上http,那么用户访问网站的时候就会遇见安全告警,说是即将访问的网站不安全。

想要博客支持https 意味着需要有SSL 证书,而这个玩意儿现在已经很贵,每年都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年费。考虑到这一点,其实就已经极大地减少了开设博客选择的可能。一个方案是使用Blogger.com ,Google 为所有前来开设博客的人提供免费SSL 证书;另一个选择是把域名Host 在cloudflare 上,cloudflare 也会提供免费的SSL,而且还有免费的CDN 套餐可以使用。

我自己就被开通https 折磨了好几天,而答案简单到能气死人。为了让后来人减少一点麻烦,我把我的经验写在这里,网上到现在都没有教程直接说出这个简单答案,让我非常奇怪:

1、Blogger.com向自己的用户提供免费SSL 证书;

2、这里的用户指使用Blogger.com 分配二级域名的用户,也指使用自己独立域名的用户;

3、在Blogger.com 开通博客,以及绑定独立域名之后,不要立即发布文章,不要立即向搜索引擎提交收录申请,而是去后台,找到设置---HTTPS---HTTPS 可用性,打开这一项后面的开关;

4、重点:只是打开HTTPS可用性的开关,不要顺手把下面的HTTPS重定向开关打开,否则博客会立即无法访问。打开之后,系统可能会报告你无法确定HTTPS的状态,上面有状态“未知”字样。不要紧张,如果绑定独立域名而且可以成功访问博客,那么请你在保持HTTPS 可用性开关打开的情况下,耐心等待24小时

5、如果你的域名服务商不是太怪异的话,24小时之后SSL 证书会自动生成,HTTPS可用性下面会出现“可用”状态。这时候,你再去打开HTTPS重定向。

一句话总结,那就是打开https 可用性开关,然后等24小时,什么都不需要做,等待Google 帮你生成证书。然后你的博客就自动升级,支持HTTPS 访问。

然后你再去发布文章,向搜索引擎提交收录申请,那么所有的文章和所有的收录结果都是正确的网址。而无数前人已经证实,https 的网址在搜索引擎那里的权重要高于http 网址。

剩下的事情当然还有很多,开设一个博客还有许多细节要去处理。但是它们都没有那么致命,也没有那么重要,可以慢慢来。


------

重开博客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年来的想法,并且继续在他身后向整个互联网世界开放,继续分享​他的知识和技能。
也就是说,只要他的博客还在,搜索引擎还在运转,那么左耳朵耗子就不会轻易被人们忘怀。​他所建设的那一小方天地,依然是互联网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这批曾经的博客作者想去重开自己的博客,应该是人到中年对自己,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追求一点意义。
我的理由则比较简单。一直以来,我都在用DNSpod​的服务,用它来解析我购买的域名,哪怕是它被腾讯收购,年费增长我也​依然没有放弃。前段时间我在上面续费,不小心选错了域名,结果把我很久没用的hecaitou.com​一下子续费三年续费五年,​想要退款,却发现使用条款里有一条:支付成功之后​不得退款。
没办法,钱已经交了,退也退不回来,​那就只好启用这个域名。​启用之后干点什么好呢?想来想去,它本来就是我博客的域名,那现在怕也就只能恢复我的博客,不然​的话,难道还要我自己新建一个网站么?
博客算是网络近现代史上的一款老产品,在中国早已经式微。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大规模地转移到App里去​,​不再写长文,而是以发短文字、图片和视频为主。所以,博客在中国已经完全过气,而我这样的行为​应该算作是一种复古。
但是我在今天重新审视博客,发现博客还是有其他互联网产品所替代不了的优势。比如说我发布博客之后可以​随时修改内容,非常方便。再比如说一篇博文如果有什么后续,可以直接在文章后面加一段Update,不断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比如说我可以在文章里添加任意外部链接,​方便读者跳转访问,别人也可以做相同的事情,于是大家的博客​就会彼此链接,形成一张信息网络。
除了这些微观的产品特性之外,从宏观角度来观察互联网世界,​我觉得自己正在面对“Web复兴”的可能。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通过学习AI ,我发现绝大多数AI 产品虽然也提供了App,但是为了流畅实现所有功能,用户就不得不去做许多重型操作,而要完成重型操作,最方便的工具还是电脑​,最方便的场所还是Web 页面。所以,Web在复兴,虽然我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是我猜测过去的一年里,Web上的流量应该有所增长。
如果Web真的复兴了,像我这样的人在Web 上没有种一块田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第二点,是我认为在App​ 里面的流量内循环已经走到了头。就是说,每家大公司建立起一个平台,把内容和用户全部集中在自己的App 里,并且在App ​里解决大部分用户需求,于是流量就在App​ 内部不断循环。如今各家各户都没有了流量红利,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头。那么,​这种之后Web 上的公共流量就变得珍贵起来,它能打破内循环。
对于我这样的创作者而言,流量内循环用算法​对自己实施的流量分配也就有了突破口。不可能一直指望平台在App 内部分配流量给自己,如果对于自己的内容有自信,那么依靠内容可以在Web 世界里​获得应该有的那一部分流量。
第三是我认识到一件事​:只使用手机上网的人,和同时使用台式机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人,​完全是不同的两类人。简单说起来,只会用手机上网的人不大适合阅读,他们的行为习惯是​快读扫读,然后就要留言发表看法,并且喜欢在留言区里骂人。会使用电脑,熟练进行Web上操作的人,毫无疑问眼界要相对宽广一些,多少见识过一点世界,这些人还保留有阅读的习惯,也知道讨论的形式和规则,所以应该是​长文字比较理想的读者群,他们的留言和讨论甚至可以丰富​正文。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读者群和这样的讨论,一旦产生之后就可以保留在互联网上,可以为搜索引擎所查找,于是就对所有人提供了永续的价值。我就曾经无数次在电脑故障答疑帖里跟帖区里,找到了​我想要的特定答案。但是类似的事情在App 里却很难发生。​这里我还有​一个反向的例子可以作为旁证:我经常在Web 上看介绍文章,得到淘宝里某个商品的链接。但是如果我看完记住名字,跑到淘宝App 里搜索,却​不能找到我要的结果---App页面大小有限,搜索结果应该尽量展示那些投放了广告费、推荐费​的店铺。​我能理解,但不好用。
时代变了,我们这些人等于是重新发现了Web​。虽然这么多年它一直都在,但是它的价值,它的意义被​长期低估了。重开博客是一个开始,Web 上可以做的事情未见得​就只有这么点东西。你在GPT 的手机App 里能解决的问题,和你在GPT 的Web 页面里能解决的问题,​怕根本就是两回事,所能创造的价值怕也是两回事。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