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30

从150人1000物中撤退

 


我有个新理论,尚未完全成型,但是不妨记录在这个地方:
人为什么会时常感觉到累?可以从人和物的角度进行分析。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要维持一个稳定的人际关系网,这个人际关系网的人数上限是150人,也就是所谓的邓巴数。类似的,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为了维系生活正常运转,需要拥有一些物品,这个物品的上限我猜是1000,再多就用不到,或者根本记不得。
在150和1000这种数量构成的个人生活中,一个人要对这150个人投入时间精力进行维护人际关系,也要对1000样物品投入时间精力去使用或者维护。问题还不在于时间精力的分配和消耗,而是久而久之,人就会认为自己对这150人和1000物负有某种责任,需要去照看它们,需要让它们保持良好状态。
这种责任感会极大消耗心力,产生大量“必须要”做的事,而且没完没了。更糟糕的是,这些事一旦开始你就不能停止,否则你在道德上就容易被指控,要么是“自私”,要么是“反复无常”---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是让人觉得累的根本原因。
观察生活,观察他人,你也能发现人类会在感觉自己太累的时候自动启动自我保护程序,他们会脱离人群,隐没起来,然后大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异常,而我认为这是一种不算成功的断联重启。因为在我看来,这和出去旅行没什么本质区别。旅行大家都认为是一种积极正面的行为,但它难道不是一种临时切断吗?难道不是和日常生活切断,和那150个人中的大部分人切断,和那1000件物品切断,然后在一个新的地方临时开展一段新生活?人之所以在旅行中会觉得兴奋和快乐,不是因为他在切断后重连接,这一次只是和有限的新鲜人新鲜事连接,他的心力能够照顾得过来么?
我说不算成功,因为它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一种被动自我保护---实在承受不住了才暂时跑开,而且在暂时跑开的时候内心认为自己还会回来,回来之后还会选择继续背负---那我当然不能说它是一种成功的重启。

在我二三十岁的时候没有人教过我,否则从那个时候开始,依照我今天的理解,我会主动选择断联重启,把它当做是一种人生的定期操作。就是说,不需要等到自己活得精疲力竭,只要稍微有点疲态就立即停下来,脱离那150人和1000物,退到一个安静的角落里,感受一下断联的快乐。因为人退出了,就不需要耗费时间精力,那么内心之前分配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东西上的力量就会悉数回收。
因为心回收了自己的力量,从人群之中,从万事万物中撤离,就会重新变得强大起来,有足够的力量去进行思考:1、在之前的150人和1500物里,究竟哪些对于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2、在之前的150人和1500物里,谁是自己内心的能耗大户前十名?能够最多去掉其中的几个?
根据这个思考的结果,解除撤退状态,重新回到生活中,重新建立起自己认为必要的连接,这个数目应该比之前少得多。于是,内心的力量就变得充裕很多,还会有许多库存,应付日常生活就会变得从容一些。又因为数目变少,每一个连接的对象所能分配到的时间精力其实是增加的,那么其实双方都会因此而获益。而在过去,你对女儿和客户分配相同的时间精力这种事是不可理喻的---既没有因此发家致富,也没有因此而获得美好家庭生活,人还觉得很累。
这种从万事万物中撤退,回收内心力量重启之后重连接的行为,我认为应该列入人生中的定期维护项目,而且应该全程都是一种主动选择。没有这种定期维护,人就会倾向于维系所有的连接,哪怕因此而把自己耗得油干灯尽也不肯放手。这是绑架,用某种虚无缥缈的荣誉感,道德义务进行的绑架。来人世一遭又不是来做力夫的,背得越多越光荣,我们是来做旅行者的,看的是走多远看多广,而这取决于内心的力量多寡。
保全自身性命,这是人生存的物质基础。保全内心力量,这是人得以生活,感知生命的精神基础。所以,个人真正的责任和义务是保持内心的电量充足,然后才可能照亮他人,使用物品,而不在于长期维持所有连接。如果你内心的每一份力量都指名道姓有去处,都被瓜分殆尽,那么你哪里还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呢?你哪里有富余的力量呢?
当然,我这种说法肯定会被说成是极度自私。但是,在我最重要的三五七人之外,在我最常用的百来件物品之外,他人说什么一点都不重要,反正撤离过后的空地上很快又会密密麻麻铺满了从别处而来的新的电线。


------


2024-09-29

如何拥有创造力

 


里克·鲁宾(Rick Rubin)是一位获得9次格莱美奖的音乐制作人。他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100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并被《滚石》杂志评为最成功的制作人。
他最为让人称道的能力并非只是制作音乐,而是挖掘音乐家的创造力。他最为经典的案例是帮助乡村歌手约翰尼·卡什从过气状态中逆转,重振个人演艺事业,再上高峰。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能力,让包括阿黛尔、红辣椒、侃爷、Slayer、史密斯飞船等等音乐人和乐队找他合作,从这些名字你也能看出里克的创造力能够让他自如纵横于各种音乐类型之间。
因此,里克就创造力这个话题发表过很多演讲,去年还出了一本书《创意行为---一种存在方式》(The Creative Act: A Way of Being),希望国内能够引进,估计很多创作者会因为它格言警句的形式,和内容上的前后自相矛盾而争吵。
以下是里克·鲁宾关于创造力的一些说法,来自英文世界里网友的总结,我翻译为中文。​作为一名长期创作者,我对于其中的观点不单赞同,而且认为比我说得更好。总有读者问我,为什么我可以长时间不间断地写作?如何保持足够的创造力?我想,这个问题由里克来回答比我更为合适,而且这种简洁缩略的形式大家可能也更为喜欢:
  1. “我没有技能,我对音乐一无所知。” --- 里克·鲁宾

  • 成为专家这件事被高估了。
  • 有创意的人擅长处理无形的事物。
  • 理论/教育往往淹没了艺术。

创造力并不意味着高效或有才华。
  1. “最好的艺术能让观众产生分歧。”

• 摆脱你的安全感。
• 允许人们和你意见不合。
• 反对你的人能帮助你的作品走红。
如果每个人都同意你,那你创造的东西就是垃圾。
  1.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艺术。无论是挑选衣服、创作歌曲还是做晚餐,都不重要。这一切都关乎感觉和共鸣。”

• 我们都很有创造力,即使我们不这样认为。
• 艺术是让人有所感受。
  1. “尽快把完整的想法写下来。当你看到事情全貌时,你会发现事物因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机会。”

    • 初稿是必要的。
  2. • 去掉自我。
    • 让想法自然流出。

一件完成的作品胜过一堆草稿,未完成的草稿只会让你看起来像个业余人士。
  1. “怀着盲目的信念上路,除非被证明是不可能的,否则始终相信会发生好事。”

  • 创造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自信。
  • 如果你相信它是好的,别人也会相信。首先说服自己。
  • 创造力是主观的。发布出去,让世界来决定。

  1. “完美作品的出现并不在于无可再加,而在于再无可减。”

  • 为了真正的创造力存在,你必须去掉所有的填充物,确保没有多余的东西妨碍它。
  • 很少会出现不足的情况,通常是过多。

杰作总是简单的,且层次更少。
  1. “创造力并不是一种稀有的能力。它并不难以获得。创造力是人类的基本特征。它是我们的与生俱来的权利,也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

  • 我们生来就富于创造力。
  • 企业和社会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

让创造力成为一种习惯,以重新找回它。
  1. “不耐烦是你与现实的争论”

如果你追求一夜成名,创造之旅将无处可去。
• 放慢脚步
• 付出努力
• 每日保持心流状态
• 保持沉迷
  1. “用最少的信息去表达观点会拥有巨大的力量。”

  • 愚蠢的人让事情变得复杂
  • 创造性的人简单表达,因为这就是创意建立的方式

如果一个说法听起来很聪明,那它就是废话,要不然就是来自麦肯锡顾问的回答。
10.“创造力来自于寻找意想不到的事物,并走出自己的经验。”
  • 你认为你自己知道的东西对你的创造是一种干扰。
  • 真正的创造力是谦逊,是意识到自己一无所知。
  • 创造力不遵循计划或策略。它是一种混乱、疯狂与失控的结合。

11.“你无法控制人们的解读。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 没有人知道你的创作是否优秀。
• 别再试图成为算命师。
观众对你作品最好的反应总是你意想不到的。
12.“有些错误实际上是在潜意识里解决问题。”
  • 创造力充满了错误。
  • 这就是为什么完美的人缺乏创造力。

真正的艺术充满缺陷,而这些缺陷使艺术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
13.“有时候,错误正是使某样东西变得伟大的原因。人性在错误中呼吸。”
• 人类是不完美的,因此不完美的艺术更显人性,这就是它更能引起他人共鸣的原因。
去写一些满是错别字的东西吧。
14.“不要想着你想被记住什么。相反,专注于你想创造的东西。”
  • 为了身后名而创作是愚蠢的。
  • 为什么要关心你死后会怎样?

令人满足的永远是今天的创造性工作,你死之后那项工作的结果与你无关。
我这里有许多读者是作者,编剧,音乐人,广告人,公司PPT手......​他们的工作都和创作有关,和创意有关,和灵感有关。我希望里克的这14条建议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尤其是那些刚刚准备踏上这条道路的人,他们可能需要一些莫名的勇气和信心,以及来自前辈的经验。虽然有或者没有,并不会改变他们距离自己目标的远近,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可以从中获得一点启发,甚至是轻呼一声“啊,那我做对了呀”。
当然,肯定也会有人鄙夷地说:都是些空洞的教条,居高临下的​说教,二次包装的​陈年心灵鸡汤。这也很难避免,你如果仔细观察花园里的每一朵花,​它们的枝干之下无非也就是土而已。


------



2024-09-28

好笑话,烂笑话

 


​在网上看到一个很烂的笑话,但最后我还是笑了:
小鸡买彩票中了头奖,去彩票中心领奖。
小鸡:“你好我中了头奖,over.”
工作人员:“好的,请出示您的彩票。”
小鸡:“好的,请看,over.” 
工作人员:“......为什么您每说一句都要加over?”
小鸡:“因为我现在是兑奖鸡,over.”
​为什么觉得它是个烂笑话,因为它用了谐音梗。为什么​觉得它还是很好笑,因为它用了谐音梗,谐音梗总是有效。
我还看到一个笑话,但是这个笑话就要深得多​:
一位妻子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开悟时刻,说她想要了解一下人工智能,就​找来相关资料学习,但是才看到GPU和CPU的区别就彻底晕了。她去找自己的程序员老公问,老公这时候正在埋头组装新电脑,听到她的提问突然就愣在了​原地,当场宕机。这位妻子说,在那一瞬间她弄懂了​GPU和CPU的区别。
​说它比较深是因为它和所有的程序员段子一样,都需要某些背景知识。CPU​算力强大,但是只能一次执行一个任务。GPU​没那么强大,但是却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这个笑话是在讲程序员的头脑都是一条直线,每次只能处理一件事,同时处理两件事就会卡住。
第一个笑话很浅,大部分人听完都会笑,第二个笑话较深,​小部分人听完才会笑。​你认为哪一个是好笑话,哪一个是烂笑话?
这全看你如何定义笑的功能,你觉得笑就是一种放松,​那么毫无疑问前一个笑话是好笑话。但是如果你觉得笑代表了一种思考,那么你会投后一个笑话一票,哪怕你觉得其实它并没有那么好笑。这种区别有点微妙,因为后者通过对笑话定级,以此巧妙地维护自己的​品位,所以这种选择里面有一丝隐晦的傲慢。
但我不想讨论对立概念,​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这样,要么好笑但是很烂,要么​高级但是不好笑,然后让你必须在两者中选出一样来。类似屎味巧克力和巧克力味屎,人头鱼身美人鱼和人身鱼头美人鱼​,必须选一个。​别这样,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局和动物保护主义者会来砸门的。
事实上,大众喜爱的欢脱和类知识分子要的思考之间并​不存在冲突。有人、有节目可以统一这两件事,非要从其中选一样,只能说明本身就做得不好。以前我喜欢用乔治·卡林举例,他就是能让所有人都大笑的同时又能​引发思考。但是他死了,所以我换个新的例子:艾迪·格里芬(Eddie Griffin),他在奈飞的专场里有一个经典的段子《耶稣吹口哨》:

这一段我自己看过不下十次,每次看完都会笑,​而且每次都会重新思考一遍艾迪真正想要说的话。我认为这是很好的笑话,主题、内容和技巧都很​让人赞叹。​为什么我会那么想?

因为我个人判断笑话有一条标准,那就是它有没有一个真实的观点。《耶稣吹口哨》有很明确的个人观点,而且是驳论的观点​:因为宗教而产生的人类冲突​是很白痴的事情,反对一切神圣化。整一段表演都围绕这个观点进行,一层层论证,最后还推出了非常强有力的个人​思考结果。
他用质疑的方式去讲笑,然后在笑声让人们去思考,让人们在笑声中​拆掉了神圣的基石。他用了两个论据:1、神圣的书籍其作者是凡人,凡人记录,凡人装熟人​;2、如果真如书中所说,​世间一开始只有一对夫妻,那么他们儿子的妻子又是从何而来?
因为艾迪做了这样的反驳,那么就会涉及到一个很严重的指控:亵渎。然而,他却做出了巧妙和强力的反驳:如果真如大家相信的那样,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那么人类灵魂​里的幽默感上帝那里同样也有,也许上帝此刻​正笑得厉害。这个反驳非常厉害,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自我辩护,但同时它也是一种极为虔敬的表达,即便最原教旨主义的宗徒也挑不出任何毛病,反而觉得自己​和艾迪相比,信心太小太浅。
当然,如果你看得足够仔细的话,会发现在这一段表演​的开头,艾迪就已经下了钩子:​那些不言自明的真理并不需要有人教授我们,我们生下来心里就知道。这段话可以简单地在​生活经验层面理解,但同时也能够在神学层面上​获得启示,全看你是哪种人了。
读者总劝我去看看最近的几个脱口秀节目,我​始终提不起任何兴趣。原因不是豆瓣文艺青年​说的那样,脱口秀都没有冒犯还算什么脱口秀。不是这样的,要冒犯你首先得有个观点,现在大部分的脱口秀节目没有观点,​只有逗乐,成分是逗乐​加上谐音梗,也就是重复“肥婆掉进水沟里”这种场景故事,​然后水声刚好谐音的。所以没观点,没观点就是没表达,没表达看某甲或者某乙​没区别,今天看明天看没区别,看相声还是脱口秀也没区别,​只需要半边大脑欣赏的笑话不是好笑话。
​我是这样理解的:能说好笑话的人,需要在讲笑之前比听众多数十上百倍的时间去思考,只有他们思考得比观众足够深远,他们才能在坚固现实的外壳上找到缝隙,在缝隙处他们精心打眼,​埋下观点的炸药,然后当众爆破。在爆破的一瞬间,有清新的风和明亮的光照进来,于是观众会从心底产生一种难言的喜悦和松弛,这种喜悦来自内心觉悟,这种松弛来自灵魂解绑,它们和单纯的乐不是一回事。

------


2024-09-27

帮我把照片里的其他人P掉

 


求大神帮我把照片里的其他人P掉,这句请求​在网上很常见,意思是请求Photoshop高手精修自己的照片,把其他人全部都抹掉,让照片里只剩下自己。每个人都爱自己,都希望自己都在画面焦点,都希望自己完全占据一片风景。

我没有做过类似的请求,​也从未有过这样的打算。​因为对于我而言,真实可能更为重要。我去到一处风景,如果那里到处都是游客,乱哄哄抢角度拍照,那么事实就是如此,我那天见到的风景就是如此。拍一张这样人头攒动的照片,我不会觉得有任何问题。

有那么多人和我分享同一处风景,​我也不觉得这有任何问题。我​是他们中的一个,而不是在他们之上。我不需要独占美景,像是一个​土财主在自家花园里漫步。尤其不需要装作如此,装作我可以独占​,​装作我是唯一焦点。

多年前我曾经做过一个梦,印象很深​。那是一片荒野,天空是晦暗的深红色,大地上只有石头和泥土,我在荒野中不断前行,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寂静中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我感觉到​极度干渴疲惫,极度孤独恐惧,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无法停下脚步。而且在梦中我有种明确的感觉,这种跋涉​没有尽头。

我问过其他人这是什么,有人回答我说,这就是无间地狱​的景象,苦无间,一身无间,时无间,行无间​,并且广阔无边,求出无期。


所以,每次看到有人请求说“求大神帮我把照片里的其他人P掉”​时,​我会忍不住想:他们是在生时就想看见自己在无间地狱里的景象吗?​那里的确是只有自己,没有第二个人存在。自己可以拥有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时间,以及无限的泥土和石头​构成的风景。如果自我如此重要,自我如此需要独占一切,​那么的确可能需要一个无间世界,那里绝对不会有人和自己抢。

不止是PS照片,人们还喜欢PS现实,​想要P掉现实里的一切麻烦和障碍。我也曾经动过这个念头,搬去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搬去一个寥寥几户的小镇,然后我就可以获得内心安宁,然后我就可以避开​社会竞争,用很少的钱就能生活下去。​对了,说不得我还可以买套自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有这个能力,我的确可以PS现实世界。

不过,当我看到PS先行者先是纷纷出走,然后又纷纷回归时,我就知道​PS现实会出问题。人在当下享受一切时会觉得理所当然,忽略所有自己获得利益,只能看到​缺陷。觉得远方才有解决这些缺陷的方法,只有​远方在存在着答案。等到真去到远方,按照自以为的理解去生活时,相同的事情再次发生---置身其中时,​一切又都理所当然,满眼又都是缺陷,人又开始想要逃离。

所以后来有朋友去过某处人间桃源之后回来问我,说什么以后大家去那里养老如何时,​我回答说:很好,等你心脏病发,大家把你拉上拖拉机,估计能够出村,但是还没有到镇上你就已经挂了,来不及到省城的医院。不过,大家正好掉头回来拆门板让你躺平晾凉了好下葬,能省不少汽油钱。

说完这些话,我忏悔了好几个月。但是朋友也为之默然,取消了PS现实的计划,突然觉得自己现在周围的拥挤、喧嚣、压力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海棠无香,杨梅有虫,全看你​盯着哪一部分看了。

到现在我也没有搬走,搬到山明水秀,清静自然的​桃源。因为我知道桃源不在别处,​知道一切所得后面都藏着代价,知道心若不安靠PS现实不解决任何问题。一个想要放下一切逃离到桃源的人,依然忘不掉在那里买一套房子,那就是十二生肖属蜗牛,​带着壳子能逃到哪里去?

当然,我也没有请求任何帮我​P照片。因为对于我来说,人群是风景的一部分,拥挤杂乱​同样是风景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这么说,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因为这种反差,反而让我​感觉风景更美更幽静更壮阔更动人了。我想,​相对于幸福顺遂,生活里的麻烦和障碍也是同样如此,我P不掉。也不应该P掉,它们是幸福的底片,生命的水印。




------


2024-09-26

楼下装修

 


三年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我写过一篇《楼上装修》。此时此刻,我家楼下正在装修,就隔了一层楼板,电钻能让我的脚掌感到震动。
和三年前相比,我已经完全不受困扰。三年前,我还需要等到开始专心写文章之后,才能因为进入心流而听不见装修噪音。现在我完全不需要,电钻声就像是空调风声,彻底变成了一种环境背景音。注意力稍微集中一下,比如说去倒一杯茶,噪音就消失了。
一旦对心进行过训练,事情就会变成这样。
这件事情的微妙之处在于,三年里的每一天我都会不时感觉到沮丧。因为我随时会发现自己在走神,随时发现自己陷入胡思乱想,随时发现自己有强烈的情绪生起,心完全不受控制的样子,让我忍不住怀疑训练的成效。三年之后,当邻居的装修声再起,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训练的确有效果,自己的确有所进步。
这是许多人在训练心时都会遇见的问题,错误地把进展当作了失败。事实上,未经训练的人走神就彻底走神,很难意识到这件事正在发生。胡思乱想就陷入胡思乱想,不会觉察到自己已经进入思维的螺旋。正是因为训练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人才会知道自己在走神,在胡思乱想,在生起各种情绪。能够觉察,就是巨大的进步,心已然不是无知无觉径自狂奔的盲马。
只是说人通常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对于真实世界的样貌缺乏认知。许多人会认为,我已经开始训练我的心了,已经训练它专注于一处,已经进入了放松和平静的状态,于是自己就应该可以长久地安住在某个放着光明,散发香气,透明澄澈温暖的状态里。一旦发现现实并非如此,就会觉得很沮丧,觉得自己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真实世界不是这样的。没有光环,没有白云,没有翅膀,没有香气,变化并不会以你想象你认定的那种方式到来。就像是我现在这样,通过三年的前后对比,才知道的确存在心的变化,才知道什么是变化,才知道应该​去观察什么---这一切,在之前的日复一日里,​都被自己忽略了。
邻居们在小区群里抱怨噪音,和三年前没有任何不同,​可能修辞上更加生动活泼了一些。​这就是没训练,没变化,所以噪音依旧是一种困扰。三年前噪音怎么对他们的心起作用,三年后同样如此。换句话来说,三年时间过去,他们被束缚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之下,同样遭受困扰,​同样产生烦恼,​事情没有得到任何一点点改善。
稍微放大一下条件,​不是几家邻居,而是所有人;不是三年时间,而是三十年---这就是我们称之为日常生活的存在。总存在困扰,总存在苦恼,但是人还是一次又一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无休无止,这就是不自由,所有人都被牢牢绑缚在那批狂奔的盲马身上,一次次从同一处悬崖跌下,如此往复循环,​日复一日。身处循环中的人认识不到循环的存在,而能够觉察循环存在的人,则有可能打破身上的锁链,暂停乃至中止循环,​这就是自由的曙光。
而对于为数甚少的后者来说,走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胡思乱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瞬间生起情绪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能够和习惯对抗的也只有习惯。对心的训练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不要因为一时无法觉察成效而沮丧,更不要因此而​颓然放弃,而是要日复一日坚持下去。因为既然我们一开始无法觉察和认识到真正的变化是什么,​那么就不要想当然自行判断有还是没有。
不间断地对心进行训练,训练成一种新的习惯,那么旧有的习惯就会慢慢变弱,不再能够随时​随地控制自己。而每一个觉察到走神、胡思乱想、生起情绪的瞬间,其实都是在旧习惯上​爆破出来的孔洞,一次中断,让它不能顺畅​地连续发生下去。持续​那么爆破,它就有断裂中止的一天。但重点就是不能停,需要日复一日的训练,一点一滴​去积累,不要让自我怀疑随意​中断了这个过程。
可以代入自己去想象一下人类最早那批环球航海家,他们只是理论上知道地球是圆的,​朝着东方或者西方一直航行下去就能回到出发地。当他们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一个月,三个月,半年都见不到陆地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当年应该不止一只环球航行的船队出发,但只有那些最具信心的人最终航行成功,因为在他们尚未眼见之前,​他们心里已经无数次抵达。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到这里​,这不是个多数人会喜欢的话题,以年计以十年计的持续训练,不会让人喜欢,人们更喜欢​一瞬之间,一夜之间就要见到成效。于是,装修的噪音变得更加恼人,那匹盲马也跑得​更加狂野,无尽的循环​加速到有眩光发出。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