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为什么您每说一句都要加over?”为什么觉得它是个烂笑话,因为它用了谐音梗。为什么觉得它还是很好笑,因为它用了谐音梗,谐音梗总是有效。
一位妻子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开悟时刻,说她想要了解一下人工智能,就找来相关资料学习,但是才看到GPU和CPU的区别就彻底晕了。她去找自己的程序员老公问,老公这时候正在埋头组装新电脑,听到她的提问突然就愣在了原地,当场宕机。这位妻子说,在那一瞬间她弄懂了GPU和CPU的区别。说它比较深是因为它和所有的程序员段子一样,都需要某些背景知识。CPU算力强大,但是只能一次执行一个任务。GPU没那么强大,但是却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这个笑话是在讲程序员的头脑都是一条直线,每次只能处理一件事,同时处理两件事就会卡住。
第一个笑话很浅,大部分人听完都会笑,第二个笑话较深,小部分人听完才会笑。你认为哪一个是好笑话,哪一个是烂笑话?这全看你如何定义笑的功能,你觉得笑就是一种放松,那么毫无疑问前一个笑话是好笑话。但是如果你觉得笑代表了一种思考,那么你会投后一个笑话一票,哪怕你觉得其实它并没有那么好笑。这种区别有点微妙,因为后者通过对笑话定级,以此巧妙地维护自己的品位,所以这种选择里面有一丝隐晦的傲慢。但我不想讨论对立概念,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这样,要么好笑但是很烂,要么高级但是不好笑,然后让你必须在两者中选出一样来。类似屎味巧克力和巧克力味屎,人头鱼身美人鱼和人身鱼头美人鱼,必须选一个。别这样,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局和动物保护主义者会来砸门的。事实上,大众喜爱的欢脱和类知识分子要的思考之间并不存在冲突。有人、有节目可以统一这两件事,非要从其中选一样,只能说明本身就做得不好。以前我喜欢用乔治·卡林举例,他就是能让所有人都大笑的同时又能引发思考。但是他死了,所以我换个新的例子:艾迪·格里芬(Eddie Griffin),他在奈飞的专场里有一个经典的段子《耶稣吹口哨》:这一段我自己看过不下十次,每次看完都会笑,而且每次都会重新思考一遍艾迪真正想要说的话。我认为这是很好的笑话,主题、内容和技巧都很让人赞叹。为什么我会那么想?
因为我个人判断笑话有一条标准,那就是它有没有一个真实的观点。《耶稣吹口哨》有很明确的个人观点,而且是驳论的观点:因为宗教而产生的人类冲突是很白痴的事情,反对一切神圣化。整一段表演都围绕这个观点进行,一层层论证,最后还推出了非常强有力的个人思考结果。他用质疑的方式去讲笑,然后在笑声让人们去思考,让人们在笑声中拆掉了神圣的基石。他用了两个论据:1、神圣的书籍其作者是凡人,凡人记录,凡人装熟人;2、如果真如书中所说,世间一开始只有一对夫妻,那么他们儿子的妻子又是从何而来?因为艾迪做了这样的反驳,那么就会涉及到一个很严重的指控:亵渎。然而,他却做出了巧妙和强力的反驳:如果真如大家相信的那样,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那么人类灵魂里的幽默感上帝那里同样也有,也许上帝此刻正笑得厉害。这个反驳非常厉害,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自我辩护,但同时它也是一种极为虔敬的表达,即便最原教旨主义的宗徒也挑不出任何毛病,反而觉得自己和艾迪相比,信心太小太浅。
当然,如果你看得足够仔细的话,会发现在这一段表演的开头,艾迪就已经下了钩子:那些不言自明的真理并不需要有人教授我们,我们生下来心里就知道。这段话可以简单地在生活经验层面理解,但同时也能够在神学层面上获得启示,全看你是哪种人了。读者总劝我去看看最近的几个脱口秀节目,我始终提不起任何兴趣。原因不是豆瓣文艺青年说的那样,脱口秀都没有冒犯还算什么脱口秀。不是这样的,要冒犯你首先得有个观点,现在大部分的脱口秀节目没有观点,只有逗乐,成分是逗乐加上谐音梗,也就是重复“肥婆掉进水沟里”这种场景故事,然后水声刚好谐音的。所以没观点,没观点就是没表达,没表达看某甲或者某乙没区别,今天看明天看没区别,看相声还是脱口秀也没区别,只需要半边大脑欣赏的笑话不是好笑话。
我是这样理解的:能说好笑话的人,需要在讲笑之前比听众多数十上百倍的时间去思考,只有他们思考得比观众足够深远,他们才能在坚固现实的外壳上找到缝隙,在缝隙处他们精心打眼,埋下观点的炸药,然后当众爆破。在爆破的一瞬间,有清新的风和明亮的光照进来,于是观众会从心底产生一种难言的喜悦和松弛,这种喜悦来自内心觉悟,这种松弛来自灵魂解绑,它们和单纯的乐不是一回事。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