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

面向读者写作

 


很多时候文章里出现的“我”​,并不是指作者本人,这是个文学常识。比如说昨天我写的《感了什么冒》,作为我个人,我没有什么疑惑的地方,也没有​什么需要医疗救助的地方,甚至我只有身苦​并没有心苦。​那我为什么要写?​有读者说,你得病了还能写那么长的文章是不是闲的?​有朋友看完上微博评论说,胖​贱人就是病娇情。
因为这是面对读者写作,​都是写给读者看的。它看起来是一段个人亲身经历,​但是通过描述已经向读者传递了他们可能关心的信息:
1、如今存在五种可能的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甲型、乙型)、支原体感染、新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2、想要判定是哪一种感染,目前通过网络平台可以买到抗原试纸,甚至某些地区还可以线上购买上门核酸十二合一检测​服务。
3、对于这些服务价格的合理心理预期​。
4、怎么看试纸检测结果,每一项​英文缩写是什么意思。
这些是我的个人亲身经历,​写下来是因为我不知道吗?写下来是​我在无病呻吟换取​关注和同情吗?写下来是因为读者有可能需要,所以我才不厌其烦地解释fluA是甲流,Flu是流动的意思,​MP是支原体的意思,不是“马屁”的缩写。​是因为我需要学英文吗?​是因为我看不懂吗?写下来是希望不通英文的读者​能够识别,并且印象深刻,万一有天他们要用到呢?
这就是面向读者写作。我不是在写自己,我是在写一个读者将来可能要面对的问题,并且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写个人经历,原因是人类从来都是一种经验动物,和背诵一本小册子,十几条注意事项和处置流程相比,他们更记得具体的某一个人做了什么具体的事,于是,他们就从他人那里得到了应对所需要的经验​---别人曾经那么做过,那么我也可以。

如果专门针对我自己,那么一半以上的文章是不需要写的。没这个必要,我知道应该如何想,知道应该如何做,而且多半已经不声不响地做掉了。另一半文章只会是写自己的独立思考结果,分享某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就像是我写2000年的大雪天,我们一群人骑马去香格里拉​碧塔海烧烤一样。
因为在大雪天骑马去海拔3500米的高原湖边烧烤,喝酒唱歌跳锅庄,这不是多数人会有的人生经历,也不是我的人生里会常有的​体验。而且那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如今不可能让游客在景区点火烧烤,也不大可能看见山上探头探脑的熊,甚至连碧塔海这个名字作为独立景点​的日子也远去了,如今它属于一个叫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
为什么上面这一段文字我不写在​相关的文章里?因为这是讲解,这是针对读者​做的阐释。在那篇文章里根本不需要,他们不需要知道这些背景,也不需要知道这些资讯,他们跟着作者前往他的记忆深处,​体验他分享的独特个人经历就​够了。如果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点点魔幻色彩,那么对于作者而言就再好不过,因为大家有了共鸣,在文字之下​达成了相互理解。当时落在我脸上的一片雪花所带来的清凉感觉,我已经无漏地传递给了某个陌生读者,在很多年后同样地落在了ta的脸上,并且​在ta的脑回路里激发出同样的神经火花。
面向读者写作,和​面向自我写作是两回事情。前者就像是采访​,后者就像是对谈。采访者​会问巴菲特:您是从哪一年开始进入股市的?​纯粹的白痴问题。​难道在采访前他不做功课的吗?不研究采访对象的吗?当真不知道巴菲特哪一年进入股市的吗?当然知道,这个问题是为​观众提的,不是为自己提的。当观众听到一个久远的年份时,他们对巴菲特的资历就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对谈不需要,芒格和巴菲特之间的谈话只需要他们两个人听得懂就行,最多让从事投资的人​听懂就行。会有大量术语,会有大量半截话,因为对方能听懂,因为这样讨论更有​效率。这样的对谈更接近于研究某件事,不需要普及任何​基础知识,规范基本定义,可以​从一开始就极深入,​因此它根本不需要照顾到听众的水准。
正因为常识匮乏,如今的人们才会定义一本书里的角色是渣男渣女,进而定义作者写出这样的人物,就是所谓“三观不正”​,​就是道德败坏。我算是比较幸运,因为我不创作小说,不塑造人物,​我写的人物通常只有我自己。但即便这样,还是有读者要和我急眼:​你为什么不看医生?你为什么不吃XXX药?你没力气​看病吃药,你倒有力气写文章?你应该吃XXX才对症,懂?
爹味比十二月​北方的北风还要凛冽。
​最后,分享一点写作心得:没有人喜欢看说明文,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里,说明文经常会以记叙文的形式出现。任何一件电子产品都有说明书,为什么还会出现拆箱视频?​大家看说明书好了,每一个功能点都写得非常清楚,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写得非常清楚,但是​人们就是要看拆箱,拆箱是某个具体的人用镜头写的记叙文。
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不是单纯地用肉身和物质世界打交道。在任何时候,我们的感知都如同触手一样从四面八方伸出来,紧紧抓附​住我们所关心的物质对象,所以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情绪更为重要。说明文用三个字就可以写完的“看医生”,但对于人类而言,他们还需要知道好不好挂号,要不要排长队,​候诊要等多久,有没有免费热水泡方便面,护士和医生是否态度友善耐心?这是记叙文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在记叙文中人们需要某种主观视角的全程体验,于是就相当于自己也经历了一遍,这让自己在尚未体验前就获得了经验,​而这种经验则是人们安全感的由来。
​我已经不咳嗽了,就这样。



------

2023-11-29

感了什么冒

 


前天在寒风里等车,​昨天起来我就觉得嗓子上糊了一层水泥砂浆,鼻子也实现了单通道​呼吸。我认为我已经感冒了,然后就为自己具体得了哪一种而​困惑。
按照现在的状况,我需要在以下​病情中选择一种: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甲型、乙型)、支原体感染、新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当然,我可以去医院找医生诊断。但是考虑去到那里之后,遇见的都是罹患以上五种疾病的病患,加上我自我感觉病情轻微,所以​我不想去医院。
以前我没有遇见过类似的情况。感冒就是感冒,大概分为三种,一种是需要吃药,然后盖上被子​好好睡一觉的感冒;另一种是吃药,然后控制鼻塞喷嚏​咳嗽等症状,该干什么干什么的感冒;最后一种,就是“医生救救我”,医生说“你怎么才来”​那一种。
自从去年体验过新冠,​我就多了一重顾虑。感染过一次的人都知道,那玩意儿的滋味不好受,尤其是嗓子的痛苦,想一想后背都会出冷汗。也就是说,如今只要我出现感冒症状,​整个人就对未来病情走向很紧张。
在这个冬天里,几个​类似感冒的选项都不怎么样。根据目前已知的情况,新冠还是会带来肉体痛苦,支原体一旦罹患要病情缠绵很久,​而且药物不是很管用。当然,流行性感冒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它戴着感冒的​棒球帽,但真实身份是黑社会打手,和感冒没多大关系。
我就去翻箱倒柜,找到了去年珍藏的​新冠试纸。​测了一下还好,阴性。不过问题和去年一样,试纸显示为阴性,但是不确定是没有感染,还是感染之后病毒量还不足以激发​试纸的阳性反应。​不管了,就当是没有。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剩下的几样怎么样做判断了​。
​朋友告诉我说,现在有99元上门检测服务,在线上就可以下单。我想也行,就当是吃了两份好盒饭​。可惜的是,线上真没有这种服务,但是​平台懂我,直接给我推荐三合一试纸,说是可以同时检测甲型流感、乙型流感和​支原体感染,自己在家就可以完成,而且可以闪送上门。就这样,我买了一套三只“我靠你怎么不去抢”​试纸。

检测盒在桌子上一字排开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有些恍惚。去年12月份,我在桌子上放了一排新冠测试盒,观察色带颜色每天​的变化趋势。现在,新冠测试盒还在,边上加上了更宽更大的三合一​测试盒。上面的Flu意思是流动,FluA就是甲流,FluB就是乙流,MP不是“马屁”的缩写​,而是支原体。试纸显示,全部为阴性。
排除四种可能之后,现在我已经可以确诊自己只是受风着凉,​得了普通感冒,属于喝点热水或者吃点药,盖上厚被子睡一觉​的那一种。带着一点淡淡的怅然,​我开始找可以治愈普通感冒的药物。还是有必要进行一下治疗的,在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之后,我感觉我的病情正在讪讪地自行加重,​希望能够引起我的重视,不要因为它是普通感冒就​完全不放在心上。
我感到了它的心意,感到了它沉甸甸的嘱托。然后我就去查找最新的医疗进展,看现在的医生对普通感冒有没有更新更新的​治疗方法。很遗憾,和过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于五十年没什么不同,​还是同一句话:对于普通感冒,如果选择吃药打针七天即可痊愈,选择什么都不干则需要​一周之久。


------

2023-11-28

互联网不工作那一夜

 


昨晚我差点打不到车,在滴滴打车上点击了发送,页面就停滞不前,只有个灰色的漩涡在页面中心不断旋转,​就像是时间的终结。前几天的11月12日那一晚,我正在和一家深圳电子配件淘宝店主商讨,想把转接头的图片发过去,结果得到了满屏的红色感叹号,提示我图片发送失败,嘲讽的感觉​达到满分。
每次都是第二天我才后知后觉,看到​互联网平台服务宕机的新闻。而我在当时,对平台的信心如此之强,以至于我在零下6°C的夜里打不到车,却怀疑是我的手机在低温下不工作,在发不出图片的时候,认定是我不小心改了什么​系统设置。​我首先检查自己。
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遭遇互联网平台的宕机事故,让我对​它们的信心有所动摇。以前我在民航做事,如果出现类似的事情,甚至不需要出现真正造成任何后果的事故,只是连续出现两起事故征候---意思是距离酿成事故只有一步之遥的不安全事件,那么可怕而严厉的行业安全整顿马上就会全面展开。因为在民航业界,连续出现事故征候,说明存在系统性的问题,如果不加以紧急自检和纠正,那么​距离真正的事故就不远了。
我不知道这科学不科学,当初甚至不需要判定前后两起事件是不是独立事件,具体有没有关联,​安全整顿就已经开始了。所依据的理论​无非是一句话:十件不安全事件会造成一件事故征候,十件事故征候会造成一起事故---术语和等级年深月久我记得不大清楚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所谓航空安全领域内的蟑螂学---你在家里看到一只死蟑螂的时候,意味着地板下起码藏着10只活蹦乱跳的蟑螂,飞行事故也是一样。
根据这种不知科学与否的民航事故理论,我不在意淘宝发生了什么,也不在意滴滴发生了什么,我在意的是大型互联网平台在短期内连续出现了运行事故,而且是相当严重的​事故。那么,它们还会出现吗?那么,其他平台​呢?它们为此做了自纠自查​了吗?它们​确认自己的备用方案依然有效了吗?
我作为消费者,同时也是应用程序用户,​我已经习惯了打开手机什么都有的生活。但是在连续经历了两次宕机事故之后,我感觉这种打开手机什么都有的感受和信心不是那么真实。一个月遭遇两次,说明这种建筑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互联网服务上的​数位生活,其实很脆弱。所谓的容灾设计,所谓的备用程序,所谓的故障后的柔性可用,究竟是真的有,还是​只在PPT和宣传稿里有?​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些都是成本,而人们并不一定在所有时节里都愿意支持这些​成本。
昨晚,当我站在北风凛冽的北京街头,想着要不要打开一辆共享单车时,甚至都没有想过如果共享单车平台也宕机了怎么办​?​支付平台也宕机了怎么办?我的钱包里常年只有一张十块钱和一张五块钱的人民币,仅够​出租车的起步价。当然,我还有银行卡,可以去附近的ATM取现金​。问题是,如果地图软件​也打不开,我找不到ATM怎么办?
你可以说,无数和生活息息相关的App都是彼此独立的,都隶属于不同的互联网公司,同一时间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几近于零,这就是分布式的强大。​那么我也想反问一句:​机房也是分布式的吗?​云服务器也是分布式的吗?​DNS服务器呢?
所以我决定还是有必要做一下个人演练,起码一个月抽出一天时间来,演练一下在没有手机的支持​下,如何生活一整天。复习一下用纸币交易,复习一下挥手叫车,复习一下用电话联络朋友,复习一下看纸质菜单点菜,复习一下看街头和商场的地图。对了,还有复习步行,复习一下自家周围的​小商超,复习一下在商店购买电池调料​手纸是怎么一个流程。
我担心如果不做这些复习,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变成一个手机软件打不到车,就那么傻呆呆站在街头,不断刷手机的​人。​仿佛我想要的东西都卡在了手机屏幕后面,我只需要等待和不断刷新,就能把它们刷出来一样。如果当真出现互联网不工作的那一晚,我希望我能有其他选项。


------


2023-11-27

寒号鸟

 


​一谈到过冬,南方人就会羡慕北方的暖气。而我在北方这几年,每一年冬天都在为了暖气头疼。搬入我现在这个小区的第一年,暖气热到冬天需要开窗吹北风​,否则坐在沙发上都会默默流汗。​然后每过一年,暖气就变得微弱一些。到了今年,开暖气的效果已经相当于吹电风扇,​房间里到处都是冷风。
我已经连续三年不断请师傅上门来检修,每一年的师傅都不同​,每一年师傅都说暖气不热是因为​某个隐藏在天花板后面的开关没有打开。昨天上门的师傅还是同样的话术,​就让我感觉很惊悚。​因为每年师傅上门都会打开那个开关,然后接下来的一年里没有会碰开关。但是每年冬天,新来的师傅总是宣布​开关已经被关闭。这就让我忍不住怀疑家里有什么非人的存在,就藏在天花板后面,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用积攒了一年的灵力把我的空调开关关闭,可以称之为“关阀鬼”​。
​当然,还有一种更为简单的解释:物业是个草台班子,维修师傅是二把刀,他们对于开关在某个位置究竟是开是关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在北方很常见,这么多年我没见过什么师傅有过手册图纸一类的东西,他们上门时随身携带的除了工具之外,就只有他们的经验和​自信。有些时候经验起效,有些时候经验无效,​但是都不妨碍他们的自信。
今年我很幸运,师傅宣称自己打开开关之后,室内温度有所回升,从21°C上升到了24​°C​,连猫咪也变得不那么热情,不再继续贴在我身边。​但是我依然觉得很迷幻,因为我很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在客厅里热得坐不住,记得我曾经打开窗子让北风灌进来,就像是要把整个北方请进来。以现在24°C的水平,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于是我就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年岁大了,已经分不清楚哪些事情是真实经历,哪些事情是来自我的梦境或者想象?
​我坐在沙发上艰难地回忆,回想去年发生了什么。我很清楚地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也是在小区居民群里哀嚎​暖气不热。当时我​说了句话,让邻居们笑得东倒西歪:我现在都不敢撒尿,全靠膀胱当作暖水袋取暖。于是我的记忆开始复苏,我想起了​当时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当时我们应该经历了有人阳性被社区送走,整个单元被封闭,整个小区被限制出入的​一两周。然后还经历了不断下楼在小区里做核酸检查,连续出现十混一​的情况。所以,那时候大多数人都待在家里,24小时体验暖气​。也正因为如此,居民那一年对暖气的怨气也最​强烈,在​居民群里围攻物业。
最后物业被逼急了,解释说供暖系统老化,就算是用上全力,也​就只能到这个温度。想要再升温,那么锅炉就得​爆。不然大家同意动用维修基金做改建工程?居民听了不服,说为什么前几年不是这样,供暖系统性能怎么可能下滑得那么​快?物业说这是因为每一年的新业主入住,装修时都对暖气进行改造,在家里​加装很多暖气片。暖气的消耗逐年增长,​分到每一户头上的热量就不足了。谈到装修改造之后,​群里就陷入了沉默。
那是我唯一一次看到物业​解释为什么暖气不暖。之前或者之后,从来都没有这种对白,永远只有一句“我这就让师傅上门看看”​。改造供暖系统是不可能的,去掉各家各户​私装的暖气片更不可能。当现状无法改变的时候,​人就倾向于遗忘,忘掉了暖气为什么不热。但是当冬季到来的时候,房间里​气温不够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所以事情就变成现在这样:
人们在冬季哀嚎暖气不热,师傅上门检修,宣布一个原因。​这样,双方都彼此有个交代,类似于心理抚慰。比如我家就是开关处于关闭位,现在已经打开,房间里“很快就会暖和起来”​。​至于说真正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且讳莫若深。但是出于人性,人总是要哀嚎。出于职业责任,师傅总要上门维修。​这是一个仪式,所有人都要认认真真做一遍。​做一遍之后,大家都能感觉良好一段时间,好像这样就可以从一种现实跃迁进入另外一种现实。
​但是我自己找了个定位器---我在所有房间所有过道都安装了​温湿度仪,很小巧的电子仪器,商家还贴心地提供了双面胶,​我在所有的开关上都贴了一个,在师傅来上门之前一周就部署​好了一切。所以,房间究竟有没有升温变暖我很清楚,​因为我已经不间断地在各个位置监控了一周室内温度,我甚至可以计算出​大门口到阳台窗子之间的温度梯度,了解冷暖空气的分布情况。
事情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讨厌的家伙,在师傅维修完毕之后,​我说:​还是很冷。



------

2023-11-26

《蓝眼武士》观后

 


《蓝眼武士》最早是西乔推荐给我,她之前带领我走上 AI 绘画的道路,​在我这里信用度积分极高,所以我就很听话地找来观赏,看完毫不犹豫就去豆瓣打了​ 5 星,并且决定在选片这件事情上也把她的信用值提升到最高等级。
我本人并没有任何理由去主动看这部剧集,首先它是动画片,我到现在《进击的巨人》还没看完第一季。其次是它以一群女性作为叙事的主体,让我以为是那种理念先行的片子​。最后我看了一下画工,动漫作品当然要看画工,感觉​画工相当省钱。
但毕竟有西乔背书,我还是去看了,而且一口气就看​了下去。尤其是看到第五集的时候,​坐在沙发上把大腿拍得青紫,赞叹导演和编剧的​手段高妙,觉得即便是作为一部动画电视剧集也可以笑傲许多电影​。如果你是影视从业者,如果你是电影发烧友,那么你一定要看一下《蓝眼武士》​,一定不要错过第五集,感受一下什么叫看到寒毛竖立​,拍腿致意。
《蓝眼武士》的故事主线是一名蓝眼睛的女武士满日本追杀自己的生父​,同时不断追求剑法的至高境界。故事的起因当然很扯,​但是一旦接受之后并不影响故事的展开。故事本身写得很不错,所有的娱乐元素都有,有点让我想起《杀死比尔》​,一路血腥黄暴不断。但最强的还是人物塑造,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执念,都有自己的使命,所以性格非常鲜明,​所有的行动也都有坚实的理由。
看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并不讨厌女权主义的影视作品,我只是讨厌只有一杆女权大旗没有任何人物和故事的​作品。按说《蓝眼武士》中的倾向已经再明显不过了,所有的故事主线都是女性作为主角,所有的关系都缔结在她们身上,所有的行动和选择由她们发出,所有的剧情也是由她们来推动。
然后,所有的主要女性角色都很健全,无论生理还是心理。​绝大部分的男性角色都是残疾,要么心理残疾,要么生理残疾,没有一个是完整之人。但我并不觉得反感,反而觉得这个隐喻做得很​聪明,完全能够接受。因为整个剧集讲的是勇气,而东亚女性身上通常能够体现出比男性更多的勇气,尤其是追求完整自我和追求个人自由这两点上,这对于我而言算是一种生活常识。


这套片子没有一句台词是在说教,社会怎样怎样,我们女性怎样怎样,​没有。​只有人物的欲望,人物的动机,人物的行动。我作为观众,是通过具体剧情去体会导演和编剧的用意,他们就是要主角​用她的剑道直中取,没有一个镜头是曲中求。所以,这也是一部充满了力量和速度感的剧集,绝对不会让人觉得​沉闷乏味。
编剧和导演本身又对于电影、戏剧、电子游戏和日本文化很熟悉,取舍之间做出了很好的平衡​。既没有变成日本历史科教片,也没有彻底变成日本文化猎奇片。剧集中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日本文化元素,但并不让我感觉是西方导演硬拍一个日本背景的故事,一切都似是而非,充满​西方对日本的想象。
因此,它既有传统的东方拜师学艺故事,也有传统的西方弑父叙事,有如同浮世绘一般的人间烟火,也有勇者斗恶龙一样的英雄​探险。你在其中能够看到导演编剧展示他们的戏剧水平,可以在一整集里用平行蒙太奇以不同载体讲述三个故事,但是彼此又交织在一起​相互表述。你还可以在一部动画剧集里感受到强烈的游戏感---很多时候它给我的感觉是第一人视角的​RPG 电子游戏。
对于影视专业人士而言,《蓝眼武士》里的漂亮分镜,凌厉剪辑,都​是值得学习的对象。虽然画工上的确是便宜了一点,但是在电影技术上一分气力都没省,展现了编剧和导演的最高水准,属于那种让人赞叹不已,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参与的好活。 怎么讲呢,它所带来的振奋程度,堪比当初我看动画电影《蜘蛛侠之平行宇宙》​。
今天是周末,《蓝眼武士》上线已经接近一个月。如果有时间的话,​你可以找来看看。最后,不要在留言区问什么“我能不能带着孩子一起看”之类的蠢话,这是动画剧集,不是所有的动画剧集都是拍给孩子看的,《蓝眼武士》就是拍给成人看的作品。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和你一起去看那些血腥和黄暴的镜头,奇异怪诞的性癖,​那你​随意好了。我反正无所谓,​又不是我的孩子。


------


2023-11-25

晚来天欲雪

 


今天北京初雪,不成规模,连地面都不能全部沾湿​。下雪天​动物会走出巢穴觅食,人也同样。但北京不适合觅食,来来去去就是​涮羊肉、烤全羊。而且是在餐厅里,人声鼎沸,​空气中要么是葱花味,要么是孜然味,回到家​里里外外都腌透了。
2000年香格里拉大雪,大到机场关闭,​上百万的扫雪车都没用,于是我们一群人决定去​碧塔海烧烤。碧塔海是一个高原湖,湖边都是杜鹃花。花开之日,花瓣落入湖中​。湖鱼吃了花瓣,杜鹃花有微毒,于是就会横躺在水面上,过一会儿醒了又游走,被称之为“碧塔海醉鱼”​。
冬天没有杜鹃花,只有大雪山和栈道,边上是干枯的草甸​。草甸上黑色的一大团是牦牛在乘凉,黑色的一小团则是牦牛粪​在等着被捡去做燃料。我们先是开车到碧塔海的入口,然后就再无车路,必须换乘马匹组成一支马队​,在风雪中跋涉七八公里,​才能抵达烧烤所在地。
抵达时大雪还没停,幸好无风,蓬松肥硕的雪花​就那么无声无息直落下来。所有的物资都需要绑在马背上,包括木柴、调料、水、不锈钢脸盆、酥油茶壶​还有猪肉。马队准备齐当,​大家就上马成一条纵队朝着碧塔海深处进发。我前面的一匹马刚好挂了一整扇猪肉,马匹一摇一晃往前走,那猪肉就像翅膀上下扇动,一下一下打​在马屁股上。
当地海拔接近3600米,​又是大雪天。无论人还是马,都呵气成冰。马走得累了,身上汗水流下,随即就和毛冻在一起,变成一绺绺冰毛。​路上没有人说话,马队保持静默。一是因为海拔高温度低,​我们这些人接不上气,也不愿意开口浪费了宝贵的热量。二是因为周围都是积雪,栈道一边是雪山,一边是草甸,都铺满了雪​。雪花能够吸收声音,减弱反射,所以讲话声音变得很小而且失真,让人老觉得自己耳朵出了问题,像是​耳膜上蒙了一层油。
周围的一切都是纯白色的,都是静止的,在这纯白色的凝固世界中,就我们一队人骑着马蜿蜒前行,能听到的只有马脖项下的铜铃铛在此起彼伏​响起。如果那时候有无人机的话,​会看到我们是雪白大地上的一串小黑点。
抵达目的地,大家散开布置​烧烤所需要的一切。云南人都是山民,人均精通放火和烧烤技能。很快火盆就已经生起火来,人们围着火盆取暖,酥油茶​已经煮上。另外一边,木柴已经点燃,变成了巨大的篝火,需要把木柴燃尽,变成通红的炭​,才能拿去烧烤。与此同时两扇猪肉已经被迅速分解为巴掌大小的肉块,放在不锈钢脸盆里倒入酱油、盐巴还有单山蘸水鱼调料搅拌均匀,​开始腌制。
肉在腌制,柴在燃烧,酥油茶在等待煮沸,而大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人们跋涉了六七公里,一口东西没吃,却已经从马背上卸下满满一塑料桶青稞酒,​一人一碗开始喝了起来。​只要青稞酒开始,那么歌声也就开始。只要篝火开始,那么锅庄也​就开始。此时,周围方圆50平方公里之内就只有我们这群人。山上有熊,躲在树后探头探脑地​看热闹。
等到篝火燃尽,我们用铁签把燃烧的木炭打碎,再用铲子全都铲到火盆里去,然后盖上篦子,把肉​块放上去开始烤。直到今天我都认为那是我有生以来吃过的最美味的烧烤,大块的猪排肉在炭火上很快出油,酱油和单山蘸水被烤成了一层焦壳,​锁住了肉汁和肉香。可能是因为反复在马屁股上拍打过的原因,那猪肉的肉质极度嫩滑,又多油脂,胡辣椒还带着一股子焦香,和木柴的炭香味混合在一起,​简直香滑到让人停不下嘴来。
于是更多酒满上,​更多酒洒在地上。更多酥油茶满上,​拿着酥油茶旋转的舞者却一滴都不曾洒落。更多歌声笑声响起,我们这一片土地上的雪全部融化,并且​缓慢向外扩展。所有人都在说笑,都在相互敬酒,白色的蒸汽顺着领口喷涌而出,升到天空中又变成雪花重新落​下,带来一丝丝​转瞬即逝的凉意。雪不停地下,人们渐渐醉了,彼此指着对方​乌黑的嘴唇傻笑。
日暮时起风了,风雪​横吹而过。我们一群人在马背上东倒西歪,双手抓住马鞍头,在风雪里低头赶路​,穿过暴风雪走出​碧塔海。回程时每个马背上多了两个蓝色长条塑料垃圾袋,那是机上物资,算是​航空公司给的赞助。我的记忆就停在了这里,并不记得怎么走出去的,也不记得几时上的车,​更不记得如何回的宿舍。醒来时我发现自己正躺在宿舍的床上,电热毯开着,我穿着军大衣就那么睡到了​第二天早上。
​此后23年间,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的烧烤。也不知道是因为再没有那样大雪,​还是因为再没有那样的风景,又或者是因为再没有了那样的一群人和那样等当好的年纪。

------


2023-11-24

考一下你的听力

 


​今天是周五,适合做点轻松的事情。早起我发现气温是零下8°C,感觉也不适合打很多字​。所以,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吧,估计这个周末它能传播到整个网络世界:

这个视频里,猫咪主人究竟是在说“咪咪”还是“咕噜”​?你会非常肯定地从中选择一个,并且对另外一个选项不屑一顾,认为​这都能听错?我当初就是那么想的,​先在手机上反复听了十几回,每一次都是清晰的“咪咪”​。然后我换了电脑,结果播放出来是清晰的“咕噜”。并且---
在听到“咕噜”之后,我回去再打开手机听,从此就只能听到“咕噜”​,再也听不见“咪咪”​。你也可以试试,用不同的手机,或者用电脑和手机相互切换,​看看你听到的是什么。还可以和其它人,尤其是不同年龄的人​一起试试,彼此对一下答案,看看是否一致。在这里,我预祝你们吵得开心。
之前我们在网上已经有过许多类似的经历,比如说那条究竟是蓝色还是金色的裙子,那个剪纸芭蕾舞女演员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那些小球究竟是在旋转还是做单摆运动,​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所有这些例子,除了好玩有趣,容易引发争议,它们都指向同一件事:
我们的感知是一个人为生成的结果,它里面包含了各种可能,而我们最后感知到什么,全看我们在最初接触​外界刺激的那一个点上,我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接下去我们就可以从这一个点合成出对于事物的​某种完整感知。
就像是这条视频,其实它同时包括了高频的“咪咪”,和低频的“咕噜”​。我在反复播放的过程中,偶尔能听到一开始是“咪”和“咕”两个音同时出现的。年轻人对高频声音敏感,那么多半听到的是“咪咪”,中老年人对低频声音敏感,那么听到的多半是“咕噜”​。
我去找了对音频进行拆分的视频,单独听视频的高频部分,听到的声音接近于“timi”​。当我反复听几遍高频的声音之后,回去再播放原视频,听到的就是“咪咪”​。再过一会儿,我才又重新听回了“咕噜”​。毕竟中老年,耳朵对低频声音更为敏感。
类似的小玩意儿我希望越多越好,因为每一次测试,每一次大家争吵不休,都能提醒我们​:其实我们自己并没有那么“客观”​,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并非就是“事实”​。我们所听到所见到的,不是客观事实的真实表现,而是取决于我们想看​想听什么,或者我们能看能听什么。
视频​是同一段视频,视频里的女生每一次都发出相同的声音。这个声音落在不同人的耳朵上一刹那,声音和听觉相结合,​就形成了感知​。然而在那结合的瞬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知,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也有不同的感知。我们能听到“咪咪”还是“咕噜”,取决于诸多元素的聚合,比如说什么年龄的耳朵,什么品质的喇叭,甚至周围是​什么样的墙壁。它们加在一起,共同作用,​于是你听到了某种特定的声音,甚至是能明晰地听到两种声音的混合。
那么,​真正有趣的问题来了:“咪咪”也好,“咕噜”​也罢,那个声音的真实究竟是什么?或者说那个不为耳朵、设备、环境所左右所改变的实相究竟是什么?从这个问题出发,那么你所见到的所有东西,所有你认为坚固不变的东西,​都会突然开始摇摇欲坠。更不用说你和某个人,某件事之间你所认定的各种恩怨情仇爱恨纠葛了。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