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4

考一下你的听力

 


​今天是周五,适合做点轻松的事情。早起我发现气温是零下8°C,感觉也不适合打很多字​。所以,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吧,估计这个周末它能传播到整个网络世界:

这个视频里,猫咪主人究竟是在说“咪咪”还是“咕噜”​?你会非常肯定地从中选择一个,并且对另外一个选项不屑一顾,认为​这都能听错?我当初就是那么想的,​先在手机上反复听了十几回,每一次都是清晰的“咪咪”​。然后我换了电脑,结果播放出来是清晰的“咕噜”。并且---
在听到“咕噜”之后,我回去再打开手机听,从此就只能听到“咕噜”​,再也听不见“咪咪”​。你也可以试试,用不同的手机,或者用电脑和手机相互切换,​看看你听到的是什么。还可以和其它人,尤其是不同年龄的人​一起试试,彼此对一下答案,看看是否一致。在这里,我预祝你们吵得开心。
之前我们在网上已经有过许多类似的经历,比如说那条究竟是蓝色还是金色的裙子,那个剪纸芭蕾舞女演员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那些小球究竟是在旋转还是做单摆运动,​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所有这些例子,除了好玩有趣,容易引发争议,它们都指向同一件事:
我们的感知是一个人为生成的结果,它里面包含了各种可能,而我们最后感知到什么,全看我们在最初接触​外界刺激的那一个点上,我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接下去我们就可以从这一个点合成出对于事物的​某种完整感知。
就像是这条视频,其实它同时包括了高频的“咪咪”,和低频的“咕噜”​。我在反复播放的过程中,偶尔能听到一开始是“咪”和“咕”两个音同时出现的。年轻人对高频声音敏感,那么多半听到的是“咪咪”,中老年人对低频声音敏感,那么听到的多半是“咕噜”​。
我去找了对音频进行拆分的视频,单独听视频的高频部分,听到的声音接近于“timi”​。当我反复听几遍高频的声音之后,回去再播放原视频,听到的就是“咪咪”​。再过一会儿,我才又重新听回了“咕噜”​。毕竟中老年,耳朵对低频声音更为敏感。
类似的小玩意儿我希望越多越好,因为每一次测试,每一次大家争吵不休,都能提醒我们​:其实我们自己并没有那么“客观”​,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并非就是“事实”​。我们所听到所见到的,不是客观事实的真实表现,而是取决于我们想看​想听什么,或者我们能看能听什么。
视频​是同一段视频,视频里的女生每一次都发出相同的声音。这个声音落在不同人的耳朵上一刹那,声音和听觉相结合,​就形成了感知​。然而在那结合的瞬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知,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也有不同的感知。我们能听到“咪咪”还是“咕噜”,取决于诸多元素的聚合,比如说什么年龄的耳朵,什么品质的喇叭,甚至周围是​什么样的墙壁。它们加在一起,共同作用,​于是你听到了某种特定的声音,甚至是能明晰地听到两种声音的混合。
那么,​真正有趣的问题来了:“咪咪”也好,“咕噜”​也罢,那个声音的真实究竟是什么?或者说那个不为耳朵、设备、环境所左右所改变的实相究竟是什么?从这个问题出发,那么你所见到的所有东西,所有你认为坚固不变的东西,​都会突然开始摇摇欲坠。更不用说你和某个人,某件事之间你所认定的各种恩怨情仇爱恨纠葛了。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