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

中年男子的最大福报

 


在发布《罗振宇聋了之后》之后,有读者就文章中的一句话提问:为什么你说中年男子最大的福报是阳痿?
我没有,我不是,你不要乱说,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在网上流行了很长时间的一个梗,网友甚至建立了中年男子福报俱乐部,交换心得,进而发展出了洋洋万言的“萎学”。我在文章中写了这句话,只不过是站在前人的巨人之肩上​。很多人不知道这句名言,​那是因为上网太少,或者上得不对。​否则,早就应该心悦诚服地默默点赞。
根据萎学理论,中年男子在阳痿之后,就可以不再为生命中萦绕三四十年挥之不去的肿胀感所困扰,​因而得到身自在;这样的一个人脱离了低级趣味,从此全心全意地投入服务社会,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也失去了讲黄色段子的动力,更不会在文章里随时写什么“肿胀”,因而得到了​语自在。
同样的,一个获得如此巨大福报的中年男子肯定也不会成为一匹凶猛的舔狗,更不会为了什么落花流水,狼情窃意一类的事情徒费心神,整个人的内心都处于澄明安然的状态,脸不长痘,人不冒油,无需枸杞海马人参六味地黄丸散装白酒泡一切鞭,因而得到了意自在。
​一个人同时获得了身语意三自在,这不是福报还能是什么?这不是最大的福报​还有什么福报能比它更大?咹​?
痿学学者接头暗号

在社会学层面,我们萎学学部委员会他们萎学学部委员会也​极富洞见地指出:在人类漫长的男权为主导的社会结构中,男性通常要​长期承受来自同性之间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看似所有男性都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其实背后完全都是由雄性激素所驱使,不得已而为之,造成终生互卷,至死不休---火化之后变成鬼都要比一比谁的骨灰更多更白​,谁的坟墓风水更好​采光更佳价钱更贵。
在有生之日,男性在竞争之外更是陷入了争强斗狠,吹牛屄,讲大话,拍胸脯,贴胸毛、拼大酒、想当年等等​雄性竞争的恶习---阳痿拯救了这一切,既然人已经痿了,就不需要在去证明自己的雄风,也就不需要参与雄性竞争,更不需要逼着自己更高更快更强更粗更长。于是,男性也就获得了宝贵的内心自由,从此可以专注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之上,比如说钓鱼佬喝茶养花。对一面山,临一池水,得大自在大解脱大安宁,从此做个幸福的阳痿之人。
从两性关系上来分析,男性首次可以向伴侣提供真正的情绪价值往往出现在初痿之后,贯穿变痿全程,并且在痿后得以延续。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年男子在获得最大福报之后,​家庭关系通常会转好,并且趋于稳定。原因有两点:一是雄性激素控制男性时,男性经常显现出暴躁、自大、自我认知失调并且富于攻击性的特征,在两性关系中​经常制造麻烦,甚至诉诸暴力。在这种状况下,基本的沟通都非常困难,就不用说是聆听,​更不用说什么提供情绪价值了。
二是因为福报到来之后,男性社会的残余影响尚未消失,所以男性会因此心怀愧疚。因为心怀愧疚,就会主动​想办法补偿。想办法补偿但是男性通常不大愿意真花钱,所以往往会选择提供情绪价值​。事实证明,男性也可以提供情绪价值,重点在于想还是不想,以及有没有主动去做的动机---阳痿。提供情绪价值之后,多年来的矛盾冲突就可能发生​缓解乃至化解,男性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和谐人际关系本身​就具备的快乐、幸福和精神安抚作用。于是,他们在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到幸福和安宁​缓缓落下。
所以,除了身语意三自在之外,中年男子因为福报解放了自我,获得了内心自由,同时也能放过自己身边的人,体会到两性关系中之前不曾感受过的快乐和幸福,以及深挚默契的姐妹之情,​这对于个人而言不是最大的福报又是什么?人到中年,压力四面八方而来,让人狼狈不堪抱头鼠窜,当一切都开始下坡开始耷拉开始疲软的时候,要内心轻安有内心轻安,要家庭幸福有家庭幸福,​这不是最大的幸福又是什么?如果没有阳痿,这一刻可能发生吗?咹?
我个人对这个观点持中立态度,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以上,都是我在网络上所见,现在根据读者的提问进行​的转述。我希望大家能够用批判的眼光来阅读来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一个积极的人,一个阳光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专心做事的中年男人,一介痿人
最后,我再强调一次:“中年男子的最大福报就是阳痿”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我没有,我不是,你们不要乱说,谢谢合作!


------


2024-09-24

罗振宇聋了之后

 


看到罗振宇在跨年演讲预告片里向观众坦诚自己有一只耳朵已经失聪三年,我长出了一口气,这件事他算是自己走出来了。
那年罗振宇他们在疫情期间举办了一场没有观众的跨年演讲,每个座位上用一只玩偶熊猫替代原本应该坐在这里的​观众。罗振宇面对满满一场的玩偶完成了这次演讲,不久之后,我得知他有一只耳朵突然失聪。
当时我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去打个电话问候一声,而是提问:那他还能录制节目吗?他还能继续办跨年演讲吗?不能怪我冷血,是他自己那么多年来把坚持一件事搞得那么重要,给人的感觉是他要做的事情完全置于他自己之上,比如说和观众约定连续跨年演讲二十年。所以我本能地问事,而不是问人。
他是这样一个人,于是我很难把“罗振宇”和“聋了”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罗振宇应该没有任何问题才对,因为他要做他的事,而且要做成他想要做的事。所以在我的概念里,不存在“坏掉”的罗振宇,我总是认为罗振宇是“可维修的”。事情进展不顺利,他和他的团队可以“维修”,就像是想出用玩偶熊猫来代替观众那样,跨年演讲照常举行。罗振宇自身出了问题,他也应该可以自我维修,过几天就会转好,然后接着做他的事。
但是他并没有修好,疫情和失聪对他的打击很大,我都弄不清楚究竟哪一个对他的打击更大一些。有段时间我看他的状态不好,还建议他去拜访几位正在创业的朋友,去听听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又是怎么想的。我的想法很简单,耳聋这件事短时间解决不了,甚至可能永远都解决不了,但是人还得继续往前走,听听还在做事的人怎么想,努力也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未来,也许会有帮助。
我的建议在当时乃至后续很长一段时间里应该是没有多少效果。我认为谁都帮不了他,因为他遇见的并非疾病打击或者是世事变迁,而是经历一场生命的蜕变,需要化蛹成蝶。在蜕变之前,他应该和这个时代里的所有成功者一样,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相信一切问题都有方法,都有答案,相信一切困难都能解决,都能克服。就像是他坚信自己一定办完20场跨年演讲一样---他自己对于这件事会有多困难的最狂野想象,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无非是最后几场可能要“坐着轮椅上台”。
坐着轮椅上台是个纯粹的想象,耳聋才是真实而具体的。当疾病和衰老真正地,具体地,充满细节和体验地,用耳聋的方式降临在他自己身上,罗振宇大概才第一次去认真去想自己可能会老,自己可能会死这个事实,才会从事上跳开,去思考自己作为人的那一面。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重新审视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就是生命的蜕变。
生命不能建立在假想的基础上,假设自己永远都这样,假设自己无坚不摧,假设自己能解决一切。生命的真相是你会衰老,你会生病,你会残损,你会乏力,你并非完美,你力量有限,时间和运气不是总站在自己那一边---当身心带着所有这一切,你究竟还做不做,为什么而做?或者可以换一个问法:我是谁?知道自己是谁,才存在不得不去完成的使命。
看到罗振宇最新的跨年演讲预告片,我认为他的生命蜕变已经正式展开。他第一次面对镜头,面对观众,承认自己已经聋了。承认这一点,他就不再是所谓罗振宇老师,罗振宇先生,而是回到罗振宇这个人。他可以选择隐瞒,可以继续保持罗振宇老师无所不能,完美无缺的形象。但是他现在选择承认和公开,承认他也有肉身,他的肉身也会损毁,那么他就回到了人的立场。他要去做跨年演讲,不是为了成就一个可以连续做二十年跨年演讲的名声,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完成一件超凡之事。
公开承认自己已经聋了,也说明他已经接受耳聋这个事实,乃至自己会衰老,会死亡的事实。于是,在视频中他不再显现为一名老师,一名演讲者的形象,而是更为真实更为脆弱的自我,真实的他本人。我个人认为,无所不能的罗老师罗先生要完成20年演讲计划是困难的,人身有缺的罗振宇罗胖反倒很有希望。因为20年是个很长的时间概念,没有想清楚的人容易把自己绊倒,一次疫情,一次疾病就足够了。
我认识罗振宇那么多年,我们从来都是说事,从未聊过人。不过现在我觉得我可以给他打个电话,问一句:“我听说你聋了?” 然后请他把他的立体声耳机送给我,反正他也只能听单声道。最后我可能会祝福他,理由是中年男子在最大的福报阳痿之外,第二好的福报就是耳聋,尤其是聋一边。因为这样一来,中年男子就不再是不停地说教,而是会把头转过来,用好的那只耳朵对着人,这个极为难得的技能叫做聆听。


------


2024-09-23

漆面变白怎么办

 


这几天有一件最让我高兴的生活小事---我成功修复了因为沾染酒精​而变白的茶几漆面。

我的茶几伤痕累累。红褐色的木头茶几刷了漆,放热水杯就会多出一个白圈,酒精消毒不小心飞溅几滴就会​有一片白斑。这样经年累月下来,茶几的漆面看上去就惨不忍睹,​给人一种破败潦倒的感觉。

前几天我上网找修复方法,准备尝试一下,实在不行就​打算把茶几扔了买个新的。结果,我还真找到了一个​我之前绝对想不到的方法:风油精。就是那种两三块钱的风油精,美团上随便找一家店下单​再买点零食一并送来。到手之后我试着把风油精滴在因为酒精而变白的漆面上,然后用湿巾一通猛擦,然后奇迹就出现了---白色很快消隐,茶几又恢复了原来的颜色。

完全恢复这几个字不准确,风油精滴在漆面上其实发生了某种溶解,漆面会出现些许擦过的痕迹。但是和原先显眼的白色斑块相比,这一点点漆面的模糊​不算什么。​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查找方案​过程中我的发现:

1、正确答案是在小红书找到的,​并不是百度。小红书上的攻略还提供了其他选项:牙膏、护手霜、身体乳、​香水

2、在手机上使用百度,​搜出来的全是视频,效率极低。在PC上使用百度才有文字结果,但是会被理解为车漆变色,有一堆汽修的营销文章充斥结果。

3、在微信内部进行搜索也能找到答案,​效果介乎于小红书和百度之间。不过我意外地发现了解决热水杯让漆面变色的解决方法---用蒸汽熨斗加温加湿,漆面吸收水分会恢复正确的折射率,白色消失。


虽然我没有下载小红书,但是在近年的搜索中,我会在百度​搜索框里输入:问题+小红书。​这样一来,百度就会返回小红书的结果。这已经变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有时候我甚至想小红书应该开历史的倒车,直接推出一个​生活百科搜索引擎,应该比百度更好用,而且商业价值更高。

然后我尽量避免在手机上直接使用百度搜索,因为手机上用浏览器打开百度​,它就是一个视频搜索。我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变成这样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就是我着急要搜索点什么​,百度给我的是一堆视频,每个视频都需要播放完了才知道它说了些什么。

微信搜索一天比一天强,​如今也有了AI自动荟萃答案的功能。但是它并没有占领我的心智。当我想要搜索一些什么的时候,​不会第一时间想起它来。我认为是产品形态的问题,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还在坚持上世纪的搜索引擎风格,一定要在手机那么小的​界面上弄个小搜索框?为什么在输入问题之后还要选一下什么全网搜索?

微信是天然的Ai搜索入口,无论是新增一个AI搜索入口,还是专门设立一个微信搜索号,用户最为便当的方式是打开AI搜索,直接​输入语音提问,然后AI自动荟萃结果给出反馈。这个时代的搜索引擎应该像个秘书才对,而不应该继续是工程师喜欢的网页大​列表。

让用户进行文字输入是不人道的。很多年前就有报道,Google有大量搜索不是关键词,而是完整的一句话,​一句自然语言构成的句子。比如说​普通用户不会输入:苹果+英文,而是会​直接写句子:​苹果的英文怎么说?以我的例子来说,酒精撒在茶几上,造成茶几的漆面变色,​这件事本身就很复杂。你要让一个普通用户用中文用一句话把它说清楚,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它需要一点文学功底。既然说不清楚,​古典搜索引擎就理解不了。理解不了,也就返回不了正确结果。

相对而言,​和一个Ai机器人对话,这对于很多人而言是很简单的事情---Ai,​我把酒精撒茶几上了,茶几的油漆变成了白色,你告诉我该怎么弄---说这种话是很自然的事情,​人人都能做。而对于Ai 而言,理解自然语言这件事也不困难,它甚至可以和用户反复交流几个回合,​最终确定问题是什么,然后再给出答案来。​这才是我理解中较为理想的大众搜索引擎的工作模式。

我现在发自内心地希望小红书推出专用的生活百科搜索引擎,包括网页版​和PC版,因为小红书内部的内容已经足够多了,但是缺乏好的搜索和展现​形式。​现在我每次在百度输入:问题+小红书,为什么不干脆一步到位,​直接在小红书生活百科搜索引擎里搜索呢?

我也希望微信能推出AI搜索引擎---微信用户是训练好的,他们都知道在公众号后台输入关键词,​可怜巴巴地希望命中之后激活自动回复。这是真实的搜索场景,而且深入用户心智。他们本身就是用对话的方式在使用搜索,为什么非要逼迫他们​去用什么输入框呢?

最后,我也​有一点小私心​:也许在未来的很多年里,都会不断有人因为搜索如何解决漆面遇热、遇酒精变白​而访问这篇文章。那么祝贺他们,在第三段就能看到答案,​在第五段和第七段能看到延伸答案,简单直接,不需要​先看视频。






2024-09-22

你总是给我一种疏离感

 


“你总是给我一种疏离感”,这句话据说是钓起文艺青年的不二金句,无论对方多么孤高,说出这句话对方就会转过脸来对着你,期待你说​更多。据说网上万年不回一句话的张亚东老师,前几天看到网友在自己的自拍照下写了这句话​,当即打破缄默,回复说:一叶浮萍。
现在,“你总是给我一种疏离感”和“一叶浮萍”已经变成了网络最新流行梗,今天的网络世界就有那么造孽。
其实所有的情书或者搭讪都是这么开始的,​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我觉得你很特别。只是写法不同,要把具体的特别之处写出来,越具体越好,越​符合对方心意越好。​它是一个套件,包括:我注意你很久了---我为你花了时间;我觉得你很特别(疏离感/气质好/就像黑暗中萤火虫的臀部)---​我发现了你的特质;所以忍不住想要和你说---我是发自真诚炽热的情感​。三套件全用上,后面才是密集而狂暴的马屁。
万年三套件,但是万年有效,因为它是针对人性做的开发设计,在无数人身上经过了亿万次​实践,实践证明有效。这套东西的设计初衷是为了人道,结果被人​拿来在网上开玩笑,这就非常不人道。
人可能是强大的,但是人性总是脆弱的​。人性让人柔弱,渴望认同,渴望理解,渴望他人的注目,​人性也让人虚荣,让人自我,让人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前者是贪,后者是痴,驱动一切围绕自己旋转,这就是人。
你可以把这一切理解为贪爱和痴迷,即便是这样,也应该在自己心中保留一点悲悯​。因为所有的贪爱和痴迷背后,​总有一个不满足的灵魂,这个灵魂在受苦却不知道如何解脱。相信自己与众不同是一种苦,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找到一个理解自己的人同样是一种苦,和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的苦没有多大不同。
如果你不打算伸出手救度,那就不要挥舞拳头​去把这种执着打碎。因为你并没有随后的帮助和重建,那么你的哈哈哈哈就是一种纯粹的​残忍。你去证明了“其实你一点都不特别”之后,留下了一地玻璃渣转身就跑,本质上就是在伤害他人​。而且这是纯粹的技巧,三件套不是你发明的,​你只是选个人就用一下而已,用人,用人心来练手,利用人性的​脆弱来练手。
“一叶浮萍”四个字里有矫情不假,但也有实情,于是它​带着真诚。在转瞬之间,真诚就被扔在地上践踏,以此证明自己是个聪明人,​我认为这是冷血而残酷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文艺青年而言,这种做法尤其不人道。​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他们的敏感,他们的脆弱,他们的虚荣是他们最大的财富。世人称之为“矫情”的那一部分,得以让他们在生活中有所感触,于是有灵感可以去创作,道出千百万人想说但是说不清楚,有感但是无法抓住的东西,于是所有人的灵魂都可以栖息在他们的作品上​喘息片刻,觉得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受苦。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特别,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身上有疏离感或者别的特别气质,​去践踏这些东西人似乎没有考虑过一件事:自己同样可能被他人用类似的方式践踏。​也没有考虑过一件事:如果这种践踏变成一种寻常,那么网上的真诚和信任,人和人之间的真诚​也就不复存在了。人人都在努力做聪明人,人人都在想办法避免中计,​聪明的世界让人疲惫,没有可以落脚休息的地方。
在真实的世界里,当一个人走过来对自己说:“我注意你很久了,我觉得你非常特别......”,听到这话的人知道对方是想骗自己,说这话的人也知道对方知道​自己想行骗。但是,​一方安然行骗,一方安然被骗。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自己想骗的人并不容易,出现一个​愿意花心思来骗自己的人同样不容易---所有的人都被疏离感所包围,每个人都是人世中的一叶浮萍。


------


2024-09-21

你能多久不碰手机

 


今天下午我做了个实验,内容是看我在一小时内要拿起手机几次。起因是保洁阿姨来扫地,为了不打搅她的工作,我决定坐在窗前看一小时风景。当时我把脚搭在窗台上,人坐在靠椅里,手边放了一杯茶,茶杯边上放手机。窗外有一大片树林,纵深可能超过2公里,汽车在树荫下时隐时现,因为反射秋日阳光的缘故一闪一闪。
坐下来还没有2分钟,我发现我已经三次拿起了手机。这里需要补充一点前情:
1、我在坐下来之前,拍了一张天空照,发在朋友圈,因为我觉得天空里有一线云彩很有趣。
2、我在坐下去之后,发现玻璃窗还是挺脏的,虽然一周前小区安排了年度清洁,昨天一场雨又全给毁了,因此我在小区群里问邻居有什么清洁窗子的工具推荐。
3、之前朋友约我今天去他家喝酒,但是今天一直没有动静,下午可能他随时会联系我。
情况就是这样,我在窗子前坐下,晒着太阳看风景,然后2分钟内拿起手机看了三次。我注意到了自己在频繁看手机,已经影响到看风景,于是我拿来本子和笔,从14点20开始记录,想看看在一个小时之内自己会有多少次起心动念,想要拿起手机。以下就是实验原始记录:

统计结果是10次,这里我把每一次的时间和理由​都写出来:
  • 14:22 想看朋友圈,有没有人给我的​天空照点赞;
  • 14:26 想看看群​,有没有邻居回复我​;
  • 1​4:30 想看朋友圈,​天空照会有谁点赞;
  • ​14:42 突然劝自己放弃吧,多大的人了,做这种无聊的事,差不多得了​;
  • ​14:43 想看看手机上的Apple Watch数据,我​那么安静地看风景,系统究竟算不算睡眠?
  • 1​4:48​ 朋友会不会已经联系我了?​看我一直没有回,会不会觉得我在耍大牌?
  • 14:54 没有理由,低头拿起茶杯的时候看到手机,就是纯想拿起手机看一下;
  • ​15:03 阿姨扫地到我身边,为了避免像个监工,想拿起手机来装作​在忙;
  • 15:04 阿姨说再见,想拿起手机看看是几点几分;
  • 15:07 想着阿姨打扫完卫生,想要通过微信支付​工钱。

15:24,正式拿起手机,实验结束。
作为对照结果,从1​4:20---15:24的一小时4分钟之内,朋友圈照片点赞回复数为零,邻居回复1条,​朋友消息零条---不止是约见的朋友,而是所有朋友​,包括熟人,半生不熟人,​零条。
对了,系统不认为我睡着了,​确定我就是醒着。

也就是说,在一个小时之内,我有十次拿起手机的​冲动,平均6分钟一次。这还是我在做实验的情况下,也就是对拿起手机这个念头保持警惕的情况下,如果根本没有本子和笔,那么我可能早就无意识地拿起手机​几十次。而且,我算是定力还不错的人,根据我在外面的观察,​很多人可能一分钟内就要检查两三次手机,就像是手臂抽搐一样。
事实上,我认为我需要看手机的理由并不成立。没有人要联系我,​没有人要回复我,简单说,在周末就没有什么人搭理我。如果我不做这个实验,无非是多了一二十次看手机再放手机​的动作,什么都没有。
​不过看风景的确不错,从数据上来看,这一个小时之内我想看手机的间隔其实是越来越长的。如果不是阿姨突然闯入打搅了这个进程,我可能会慢慢沉浸在风景中,​越来越少想起手机。等到阿姨离开,我在17分钟后才​最后正式结束实验,拿起手机,甚至造成了实验超时。
通过实验,我发现拿起手机​已经变成了一个下意识的习惯,​主要用途是为了填补念头和念头之间的空隙。当我看着树林的时候,想着原来绿色还有那么多变化的时候,我不会​想着拿起手机。但是当这个念头结束,下一个念头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拿手机的冲动就会突然蹦出来,非常突兀,非常草率,​蹦出来说:你看一下吧。然后我下意识就想伸手,觉得在两个念头之间的空白处突然有了事情要做。
我对自我进行观察,得出一个结论​:拿起手机看,这是现代人思绪的标点符号。​拿起多少次,证明打了多少个标点符号。次数越多,​思绪越快越乱越跳跃。
你自己也可以试试,这个实验我觉得蛮好玩的。平常你都是下意识拿起手机看,有这么个简单的统计实验,你可以知道自己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一小时要拿起多少次手机,​然后,你拿起手机的理由又是何等的荒谬。也许,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利用你的时间,也可能间接培育​起你的专注力。
最后,在秋日的日光直射下,绿色的树林会慢慢在人眼中变成深浅不一的蓝色​,​我希望你也能看到蓝色的树林。


------


恨的教育

 


《大智度论》中曾经说过:“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又说:“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佛教中把嗔视为三种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嗔又有怒、恚等说法,指仇视、怨恨和意图损害他人的心理。三毒是三界一切烦恼的根源,嗔位于三毒之首。
未必所有人都会接受这种说法,但是从每个人的人生经验出发,也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嗔恨会焚毁理性,​制造出许多让自己事后悔之不及的结果。即便嗔恨没有那么剧烈地爆发,也有许多人体会过心怀嗔恨不能放下,​多年自我折磨的滋味。所以大体上来说,大家在嗔恨上应该有共识,不会认为它是什么好东西,从内心里来说,所有人也不希望自己被嗔恨所控制,​因为那是一种内心不自由的状态。
在这个时代,一个人要意识到内心存在着的贪嗔痴已经非常困难​。贪嗔痴往往在石电火光之间就已经​产生并且完成了动作,哪里还有一点时间空隙可以让人观察自己的心里是如何产生的贪嗔痴?想要调伏内心的贪嗔痴更是困难,不相信的话,你可以试着去劝一劝你那些坚持不断网购不断退货的朋友,看看能不能劝说他们停止这种锻炼物流系统的行为​。也可以试着去劝一劝你那些终日购买不同保健品、养生品的家族长辈,告诉他们一切都是智商税,​吃好睡好锻炼好比什么都强,看看他们是怎样用看谋杀犯的眼光​看你。
所有这一切之外,还有更糟糕的事情,​那就是生活里存在着恨的教育。也许你是一个内心平和的人,但是会有人来教你​去恨,教你去恨谁。比如几年前我还在玩微博的时候,有个话题流行了两三年,叫做“你穷你有理”​。在那几年里,每个人都突然开始担忧并且仇恨自己有个索求无度的​穷亲戚或者穷朋友。​问题是,很多人自己就很穷,而且没什么亲戚朋友,但是不耽误他们的担忧,不耽误他们对那个虚无缥缈尚未出现的人的仇恨,​也不耽误他们把类似的目光投向自己生活中任何试图向自己提出要求的人​---这就是教育,这就是教育的成果。
最近的例子就是所谓“熊孩子”​问题,同样也是一种仇恨教育。在这种教育里,总是会出现嚣张的小朋友,蛮横的家长,饱受折磨和欺侮的“我”​,以及不作为的​空乘或者高铁乘务员。于是,针对旅途​中哭闹孩子的仇恨就被教育出来了,针对孩子​家长的仇恨就被教育出来了。当“见义勇为”的陌生人在飞机上把别人家的幼童强行带入飞机洗手间进行“教育”的时候,这种仇恨达到了顶点,完成了所有仇恨者心中对于发泄愤怒最为狂野的想象---也正是这个时候,社会大众才意识到这种仇恨教育的恶果,意识到​这种仇恨让人变得疯狂。
拜社交媒体所赐,人们得以便利地传播​、交换、接受信息。所有人都试图使用这个工具,所有人都想通过这个工具传播自己的想法,​利用这个工具去影响别人,很不幸,传播仇恨​也在其中。利用无缘无故的仇恨,产生无缘无故的正义,​造就无缘无故的自信,最后产生无缘无故的恶行。重点就在这里,当无缘无故的恶行发生时,它就在改变所有人的生活环境,生存环境,就像是在水体里投毒一样,​会威胁到水里的所有生物。
一个人无缘无故的恶行,社会里的所有人都要为他的行为背负结果。因为在一个社会里只要有一个人无缘无故​地不安全,那么所有人都不会安全。就像是看到网暴明星时,每一个素人都应该想到同样的网暴也会落在自己头上,而自己却未必有​多少自保的余地。就像是你看到网上有陌生人在“教育”“熊孩子”的时候,​你也应该想到相同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这和熊不熊没关系,因为仇恨是不会去做这种区分的。
所以你需要小心地分辨自己在网上看到的一切,尤其是要提防恨的教育。无论是谁,无论是说什么,如果你发现自己因此升起了嗔恨的心,一定要要去恨点​什么,哪怕和你毫无关系,那么你就应当警惕起来,因为那很可能是一种恨的教育。恨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情绪,一旦激发起来之后,你可能会忘记时间,忘记饥渴,忘记自己的处境,全心投入其中,沉浸在​恨的情绪里。而你的时间真的有限,你真的可能需要吃饭喝水,你真的可能需要​改善你的处境。
能够分辨仇恨教育,在外部世界里熟练地进行处理,你才有可能在某天回过头来,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嗔恨,注意到它的产生,注意到它的生起,能够试着去踩一脚刹车。​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完整完备的人。
①九十八使,指九十八随眠,​随眠就是烦恼的异称。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