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0

回礼----如何正确地接受善意

 


回礼,名词或者动词。做名词时,指回赠对方的礼物;做动词时,指一种许多人都头疼的复杂计算。

我们都知道,从小到大,人们都用互相赠送礼品的方式表达善意。我们也发现,礼物会带来两重痛苦,第一重是不知道该送什么,痛苦程度轻微;第二重是不知道应该回赠什么,痛苦程度中等到剧烈,因为每次都需要做大量运算,会导致脑细胞严重过载,出现心慌、焦虑、血压上升等不同症状。

从痛苦程度来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给与比接受要好,赠礼要比还礼轻松,做一个愿意给与和分享的人要快乐很多。那么回礼呢?回礼为什么给人感觉压力很大?这是因为人们从未仔细分析过这件事情,也没有发现其中的诀窍所在。关于赠礼和回礼这件事,法国大思想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曾经给出过非常清晰的解答:

一方赠礼,一方回礼,这就是一次礼物交换。礼物交换和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交换礼物的价值,另一个是交换礼物的时间。这样就会产生四种不同的情况:

(1) 交换的礼物等值,交换的时间分前后,这就是借贷;

(2) 交换的礼物不等值,交换行为同时发生,这就是贸易;

(3) 交换的礼物等值,交换行为同时发生,这就是拒绝;

(4) 交换的礼物不等值,交换时间分前后,这是赠礼和回礼。

第一种情况在婚礼上最为常见,中国人在参加婚礼的时候都要随礼,赠送一个大红包。有些地方还要专门请人来做账,一笔笔记录下每个客人的礼金数额。为什么要那么做呢?因为将来别人结婚的时候,是要把这份随礼还回去的。别人当初给了多少,将来只能多不能少。那为什么要随礼呢?因为新婚夫妇刚刚开始自己的婚后人生,有那么一笔钱,可以让新婚生活变得容易一些。换句话来说,是大家一起帮助新婚夫妇展开新的生活。那么,大家为什么愿意帮忙呢?因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现在给出去的礼金,将来还能收回来。这就相当于亲戚朋友之间的一笔小额贷款,每次结婚的人都可以先拿去用。所以,这种情况下的赠礼和回礼本质是一种借贷。

像我这样在四处漂泊不定,去许多座城市参加过婚礼并且不断随礼的人,就不算是借贷,而是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第二种情况也很常见,有些时候会让人很生气,而有些时候则是皆大欢喜。比如说你看到朋友的新手链,觉得非常喜欢,于是你请他送给你,北京话的术语叫“切”,切朋友一条手链。而你朋友刚好很喜欢你的钥匙链,于是你说:不如我们换吧,我送你钥匙链,你送我手链。这两样东西可能是不等值的,但是双方经过交换,每个人都得到了心爱的东西,都觉得在这次交换中自己赚了,这不就是贸易么?商人做贸易,最早不就是以物易物,而且双方都觉得自己赚了,否则这桩生意就根本做不起来。当然,如果对方拿走的是你的新手机,而且立即回赠你一根雪糕,表示大家这就算是扯平了,那就会让人相当恼火。

在藏区或者西南部地区,许多少数民族有一种共同的习俗:如果朋友或者客人对自己家里的什么物件大加赞美或者是流露出喜爱之情,主人就应该直接送给对方,但不可以求回报。我希望北京上海地区也能流行这样的风俗,那我就可以去挨家挨户赞美朋友家的豪宅了。

第三种常见于求人办事,或者追求对方。你送上一瓶茅台,对方立即还你两瓶五粮液。你送对方一束玫瑰花,别人立即送你一个游戏卡。算下来彼此的价格都差不多,那么对方其实就是在用这个方式拒绝你。赠送礼物是一种善意,你在这个善意上附着了个人的要求。那么对方就可以用立即回赠等值礼物的方法,把这份善意不多不少退还给你,同时也就把附着的个人要求也退给了你。这个方法含蓄而不伤人,算是社交生活中比较温和的拒绝方式。只有情商低的人才会欣喜若狂,觉得别人回赠自己酒是表示一起预祝成功,别人回赠自己游戏卡是表示对自己的关心在意。记得:同一时间,别人立即回赠等值礼物,意思是拒绝。

我希望你看到这条的时候,不要恍然大悟,这样许多往事重新泛起,有了新的理解,可能会让人觉得十分感伤。

所以,真正的表达善意,真正合格的给与者和接受者,是第四种情况。别人赠送你礼物,你第一不要回赠等值的礼物。因为等值礼物的意思,要么是把你们之间的关系视为借贷,是一借一还的关系;要么是你表示拒绝对方的善意,坚决不肯占对方便宜。无论是哪一种,对方拿到回礼的时候心里都不会舒服。那些性格刚直的人,坚持要在礼物上对等,其实是一件很伤人的事情。

第二不要立即回赠。等一段时间的意思,是表示你确实接受到了对方的善意,你承对方这个情。对方赠送你礼物,其实就是想让你接受善意,体会一下给与者的那种快乐。如果你破坏了这个默契,立即回礼,那就会让对方感觉你不承认这是善意,而是像接到了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球,烫得厉害,你要立即把这个火球扔还给对方。所以,如果你的确承对方的情,也心怀感激,那么你应该过些时候再回礼,而且最好回礼的价值略低于赠礼的价值,否则,会让人觉得你有些傲慢,把一件好事变成了斗气斗富。

这里我要赞美一下皮埃尔·布尔迪厄,他用如此简洁清晰的方式,就说清楚了赠礼和回礼之间的关系。几乎是一劳永逸地解除了我们回礼的痛苦,让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方式,向对方表达出不同的心意。同时,我还想说一点:用这四种情况去和你的回礼方式做一下对比,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在给与和接受这件事情上存在着误解。你所以为的礼貌和得体,其实让表达善意变了味道,要么显得过于功利,要么显得不近人情,要么显得距离感过强,唯独没有坦然的给与和坦然的接受,就像是躲在一个坚固的壳里。这样的话,怎么可能有真朋友呢?

最后,许多年来,我以和朋友吃饭不买单而闻名。有的人曾经讥讽地说过:你见过和菜头每次来吃饭买过哪怕一次单么?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每次朋友请吃饭,我都吃得很开心。因为我觉得吃得开心,就是彻底接受了他们的善意。而我对他们的回礼,并不体现在饭上,否则友情就是放贷还贷,大家的关系是饭费互助组。所以,我的真朋友从来没有因此埋怨我哪怕一次。可见他们是真的喜欢我,真的想让我吃得开心,也知道我是真的开心。

这一讲就到这里,记得要请我吃饭。



附言:
这是我当年在《得到》发布的一篇课程,我感觉写得很好,能够帮助人们廓清关于回礼的​常识,因而可以穿越时间,体现出恒常的价值来。最近,遇见类似问题的人有点多,所以​重新发布一次,免得一次次回答那么麻烦。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