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7

老生常谈

 


手机上可以看电子书---这是一句废话,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无需赘言的常识。如果多问一句:电子书从哪里来呢?可能有些人就要迟疑一下。因为电子书可以通过在线书城购买,也可以在线订阅,还可以从外部导入,人们并不是对每一种方式都熟悉。
什么叫在线书城,什么叫订阅,什么是导入,不同在线书城的电子书彼此能不能通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要说清楚其实并不容易。如果要谈外部导入,又要谈到导入的工具和方法,谈到文本格式转换软件,谈到排版和乱码的处理,甚至要比​前面这些问题更为复杂一些,​技术问题足够阻拦大多数人。
但是大家基本上对这个问题无感​对不对?因为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这些技术性的东西,大家在 99​%的时间里不会遇见。没有什么在线书城,在网上看​电子书对于个人而言非常具体:我在微信读书App 看,我在起点中文 App 看,我在番茄读书 App 看免费书,​等等等等。也没有什么订阅,什么购买,只有手机支付,也不管是直接付钱,还是购买代币书券,反正​付了钱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书。这就结束了,没有​概念问题,也没有技术问题。
现在,还剩下 1​%的例外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会出​问题。比如说有一本英文书、德文书、法文书、日文书,你因为工作、专业、兴趣的缘故,需要从中获取你必须得到的信息或者知识,但是它根本就没有中文版​,这时候应该怎么办?于是,就那么一下子,​上面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成为了问题。
你需要找到书的电子版,​这就涉及渠道和支付问题。你得到了电子版,还有翻译​和排版问题---有些时候,为了确切地​了解原文含义,你需要双语排版,方便你对照检查。
十年前,哪怕五年前,我都觉得​去了解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最重要的事情。按照这些年的流行话语,这叫做​增强自身竞争力。你有别人不具备的技术,你有别人没有的信息和知识,那么你就有了别人​所没有的竞争力。现在我不那么看了,​因为我成熟了,也因为我的数学更好了---
这是 1%的人​会做的事情,99%的人对此无感。前面我已经分析过了,99%的人在 99%的时间里根本不需要​。他们不需要亚马逊今天上线一本新书,​明天自己就能开始阅读。他们也不需要去找一本德文专著去研读,​去看读过的人写的笔记和总结就好。如果一本书对于自己很重要,但是没有中文译本,那么也没关系,因为“迟早都会有出版社翻译引进的”​。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他们不需要?而不是为什么如何普及电子书的知识,普及导入翻译​排版电子书的技术。知识、技术这些东西,通常被人们视为某种“干货”​,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动机、渴望、内心动力、自我认知这些东西,则是水货,都是心灵鸡汤,任谁都可以说,一听就懂,没有任何价值。
我现在就认为​水货比干货更有价值。喜欢干货的人,就是人群中的那 9​9%。同样是面对一本尚未翻译的新书,​他们喜欢说:何必么?急什么呢?这么做有意义么?这么做有什么价值么?而剩下的 1%的人会理解一点:​如果存在某种获得新知识新资讯的通路,和某一本具体的书,某一种具体的方法,某一个具体的观点相比,去学习和掌握这种通路要更为重要。
而为什么要保持通路通畅,这不是干货所能回答的,只有水货才能解答,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如何理解他自己,如何理解自身和​世界的关系。当然,因为是水货,所以也就总是有人轻蔑地评论说:这是老生常谈。
如何调伏自己的心,如何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如何解决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大多都是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敏锐的观点。​但是,那些表示轻蔑的人之中,又有几个人做到了呢?他们的心已经训练​完备了吗?他们的精神世界处于稳定状态吗?​他们正在安然和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相处吗?​既然如此,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表示出轻蔑来呢?
​这个世界上有一万种方式训练自己的内心,​强调专注的重要性。​于是,专注这个说法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老生常谈。那么,说这话的人能在​一个目标物上集中心念多久?5 分钟?10 分钟?怕是​ 30 秒都困难。越过了山丘的人,可以说老生常谈这种话,​不过往往带着唏嘘和感慨。还在山丘这一侧的人,说什么老生常谈呢?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这和​老生常谈是两回事。
没有知识分子稳坐书斋还有饭吃的命,就不要感染知识分子喜欢点评一切的病。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