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7

看别人解题

 


长久以来,我都很关注​微信的解题思路。微信是一款互联网产品,虽然它自称是“一个生活方式”,但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需求,从此岸的现实到彼岸的需求之间,需要建造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工具,也是方法,还是思路​。所以,看微信如何满足某个需求,就可以窥见背后设计者的思路,这是提升自己思考能力的好办法。
微信之前推出了“微信键盘”,现在改名“微信输入法”,之前我做过推荐。推荐之后出现了一种呼声,以否定和批评的形式出现,认为微信输入法连个账号系统都没有,那么一旦更换设备,自己调教好的词库就不能​跨设备同步使用,所以​这个产品很垃圾,根本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
在我理解这就是个需求,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在小心地维护自己的私人词库,以此提升自己的输入效率,对于一些需要经常使用专业词汇的专业人士,或者是职业写作者,他们需要在所有的设备上都能够同步自己的私人词库,同步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常用语。
所以当时我就想,微信可能不得不打破自己的产品原则,放弃简单简洁,不得不为微信输入法做一套用户系统,人们需要在微信输入法里创建账号,凭借账号登录不同的手机、电脑、平板,​以此同步词库。
11月1日​那天,微信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微信​居然还是做到了当初的承诺:无需注册即可使用。​它是怎么做的呢?在11月1日,微信推出的微信输入法1.0.0版本中,输入法设置区里多了一个“跨设备”​。一旦开启这个功能,就会在本机的微信输入法里生成6位数的验证码。然后,你可以在另外的设备里打开微信输入法,同样进行设备关联,这时候输入刚才6位数的验证码,两台机器就关联起来,你的私人词库、惯用语​也就可以实现同步。
事情就是这样,微信利用验证码而非用户系统,实现了​跨设备的词库同步,解决了当初的用户需求。这个解题思路相当古怪,完全超出了我的期待。一般来说,我会把人视为互联网产品的核心,一切产品都应该围绕着某个具体的人,也就是围绕着他的个人账号:我的微信、我的微博、我的​淘宝、我的输入法。所有这​一切的入口,都应该是我的个人账号。
但这次微信输入法的最新版本,似乎把输入法​变成了主体。不需要有个账号,也不需要知道你这个人是谁,两台设备上的输入法之间​彼此握手就可以了,事情是它们之间的相互确认。反而是用户变成了它们之间的信使,帮忙传递一次密码​方便它们彼此相认,然后就没用户什么事了。这样一来,微信输入法是一个统一的名字,就像是“人类”,但是在这个名字之下,微信输入法却会形成无数个小群,每个小群从2个成员到N个成员不等,它们内部使用相同的语言,​就像是一个个小社团。
我想,这大概就是工具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重新确立了工具的主体性。一旦AI赋予工具智能,那么工具允许就能获得​独立和生命。想一想看,未来某个深夜当你已经入睡,你在手机、电脑和平板上的三个输入法在开会,分析你最近这段时间的工作强度,心情状态,以及你​正在对什么领域感兴趣,大家讨论应该给你塞点什么好词​好句,方便你明天​的输入。
利用验证码关联设备这个思路,之前​我也见过,​主要是在数字电视上。数字电视里也会有App,往往和手机​App是一体的。但这样一来,势必需要你在电视机的App里登录账号,而电视机遥控器可不比​手机,想要输入账户名和密码会让人满头大汗。所以,电视里的App厂商就利用了验证码的方法,在App里生成数字验证码,然后让用户去​手机App或者网站上输入验证,于是电视机里的App就直接进入登录状态。
微信输入法这一次把两头都抹去,彻底不需要任何账号,可以说是这种​方式的极致,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让我忍不住把很多事情都换了一个视角去考虑,从非人类为中心的视角再去思考一遍,​许多熟悉的事物都变得有趣起来。比如说互联网隐私问题,人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年,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匿名制和数据安全​上。但现在​换了思路想一想,最极致的互联网隐私保护,不就是彻底没有账号系统,没有登录和绑定么?软件和软件对话,机器和机器关联,那就没有人​的什么事了。
最后,“跨设备”三个字对于小白用户来说,还是​难以理解,缺乏吸引力。所以,微信输入法又在推广和传播上包装了一层:没有主打跨设备,而是主打可以在不同设备之间复制黏贴​内容。 也就是说,你在安卓手机上收到了短信验证码,只要安卓手机和你的Mac电脑安装了微信输入法,它们之间彼此关联过,那么瞬间就可以把短信验证码瞬间传输到你的Mac电脑上。理论上来说,手机、电脑、平板之间通过微信输入法相互传输文件,也​应该能够成立。
就这样,跨平台、跨操作系统的内容传输,通过一个输入工具得以实现---而在一开始,​用户的需求只是要求同步词库,等到微信实现出来,感觉好像又不止是同步词库这一件事​。我忍不住去猜想,微信团队在一开始接到这个需求时,大概没有第一时间满足,而是花了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这个需求背后到底​是什么。等到他们找到答案,​于是就会用出乎意料的方式加以解决。
我忍不住回想起那个古老的互联网笑话:“王总,不行的,你不能在单位电脑上按CTRL C,回家在家里电脑上按CTRL V,就想把内容黏贴回去,这是不可能的”。我记得20多年前​,人们的确找到了解决办法:要么给自己发一封E-mail,要么在QQ里​和自己说一句话。
最后,​目前支持跨设备传输的微信输入法版本情况如下:
macOS 1.0.0版本 正式放出
Windows 1.0.0版本 正式放出
iOS 1.2.0 只有TestFlight内测版,正式版尚未发布
Android 1.2.0 只有灰度版,正式版尚未发布
(以上统计截止于2023年11月7日)


2023-11-06

生日蛋糕

 


生日蛋糕是糖、脂肪、面粉的混合物,有些时候还会加入果仁​或者巧克力​。我曾经非常喜欢生日蛋糕,但是等待正式切蛋糕的漫长时间又是那么的痛苦​。所以小时候我经常打着检查蛋糕是否完好无损的旗号,反复打开蛋糕盒---盒子边缘总是会擦到一点奶油,我就可以用手指刮​下那些奶油舔​着吃,每一口都让我觉得​甜美无比,我一度认为在蛋糕店上班​是最幸福的工作。
转眼之间,生日蛋糕就变成了热量炸弹,变成了碳水炸弹,​我很久都没有吃过一整块蛋糕,最多切一个角下来意思一下​。而且还要先确认是什么奶油,如果不是纯动物奶油,那个小角还要再切一刀,就像是初中时候做几何题时画角平分线,切下来的蛋糕厚薄程度堪比兰州拉面里的​那几片牛肉。甜蜜的感觉如今变成了罪孽和负担,​每一口都让我心惊胆颤。有的人能够在这种沉重的罪孽中含着满满一口蛋糕直升天堂,而我却只能看到​卡路里的地狱在熊熊燃烧,因为在那里为我留了一根​烧得通红的铜柱。
前天在朋友家聚会,来了许多小朋友,满地乱蹿,乐而忘形​。朋友知道第二天是我生日,就在晚餐时为我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所有人都知道,小朋友总是最先吃饭,因为需要大人照顾,把他们按在小椅子上​吃完一餐。等大人们正式开餐的时候,​生日蛋糕就放在桌子正中。
所有的小朋友这时候已经吃好,但是并不像往常一样开始追逐打闹玩游戏,而是都跑来围着餐桌,把小下巴放在桌子边缘,一双双乌溜溜的大眼睛盯着生日蛋糕看,就像是一群兴奋的小狗,​在我身边摇尾巴。我们继续吃饭,​喝酒,聊天,装作没看见​。这时候终于有个孩子忍不住了,过来推我的胳膊​说:你们快点吃。​小朋友们群起响应:是啊,快点啊。
好容易等到打开蛋糕​,点上蜡烛,大家一起唱生日歌。小朋友们的全部心思都聚焦在蛋糕上,目光灼热到让​奶油都快要融化。朋友的意思是要大家一起唱两遍生日歌,​结果第二遍刚起的时候,又是那个清脆的小声音响起:​啊?还没唱完​呢?​我憋着笑,赶紧吹灭蜡烛,切下第一刀,小朋友们的欢乐时光正式开始。
我吃了一小块蛋糕,味道非常好,但是没有很多年前的​那种满心甜蜜幸福。满心甜蜜幸福的是孩子们,他们心无旁骛地沉浸在蛋糕的滋味之中,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热量,什么是碳水,什么是三高,什么是反式脂肪,没有任何东西能破坏他们的快乐​。我在他们中找寻自己童年的身影,在他们脸上感受那种纯粹的​满足,我认定我在其中一个孩子身上见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小娃娃一脸都是奶油,​但是问出了所有孩子都关心的问题:下一次生日​哪天过啊?
当最后一口蛋糕吃完,小朋友们轰然散去,没有一秒钟停留,追逐打闹声立即响起,​就像是他们刚刚吃光的是暂停键。我愣了一下,隐约觉得有所领悟,但是眼前人影飞驰,一时之间又想不清楚到底​那是什么。
今天早上,气温降到 4°C,我在早晨的北风中终于彻底​清醒:​事实上,小朋友们给我上了两课。第一课是他们安安静静凝视着生日蛋糕时,他们​向我展示了专注的力量。当时除了蛋糕,他们眼中的世界再​没有别的东西存在。这个能力童年时人人都有,可惜长大之后却慢慢失去了。就像是我,看到蛋糕的时候会想到热量、卡路里一类乱七八糟的事情,很难​长久地专注在蛋糕本身。这是生日蛋糕不如小时候甜蜜幸福的根本原因,因为我失去了那样专注的心,自然也就无法感受到那样的滋味。
第二课是他们吃完蛋糕的瞬间,没有片刻停留,没有丝毫犹豫,放下叉子和纸盘,掉头就去​玩耍。这种当下立断的能力,也让我​深感羡慕。换了是我,当年吃完蛋糕之后​会回味很久。想着下一次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吃到,​内心就不由得小小怅然起来。然后又感到后悔,觉得刚才不应该吃那么快,​应该留一小块明天再吃。那么一路想下去,糖和面粉在牙床上慢慢分解,就会慢慢变得有​一丝酸味,于是越发渴望完满丰沛的甜​味。
我决定下一次生日还是要吃一片蛋糕,但是这一次我会全心全意地吃,​不要有任何胡思乱想。吃完放下盘子就忘记这件事,无论那一口有多甜蜜有多幸福,接下去喝酒就专心喝酒,​聊天就专心聊天,​不要带着那片蛋糕满世界走。我想,也许只有这样,我才能​再次品尝到童年时的相同滋味。记得毕加索还是谁​曾经说过:你不晓得我花了多长时间,付出了多少努力,才终于能够和一个孩子​画的一样。
毕加索应该也很喜欢生日蛋糕。


------

2023-11-05

生日快乐,和菜头先生



今天是我48周岁生日,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昨天下午在朋友家里躺在沙发上一小口一小口地吞酒,秋天的下午宁静祥和,小院外面是一树金黄的银杏。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清梦,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故人,一杯敬未来的不可知,一杯敬此时此刻一切刚好,一杯敬你依然还在,两鬓尚未全白。
曾经我们要喝那些清雅的,悠长的,微妙的,复杂的,多变的,丰富的酒,曾经我们要喝品味,要喝审美,要喝知识,要喝故事,要喝气候,还要喝满分酒。如今我们把酒临风,却希望它会是热情的,激烈的,迅猛的,简单的、芬芳的,直接的。因为灰色的马车已经在远处隐隐露出轮廓,需要有东西可以驱散它所带来的寒意。
在这一岁里,我喜欢上了许多先前不可能喜欢的东西,热烈而简单的酒只是其中之一。我喜欢上了高饱和度的颜色,喜欢上了彩色缎带和缤纷的圣诞树,喜欢上了不加糖的纯巧克力,甚至还喜欢了一阵子紫砂壶。那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觉得金子的颜色很好看,只是因为它闪耀着近乎永恒的光。
与此同时我多了很多东西。因为长期打字,造成肩颈和背部的损伤,所以我的沙发上全都是大大小小的靠垫,我的床上放着各式各样的枕头,每天我就在这一大堆东西里钻来钻去,找寻一个让我觉得放松舒服的姿势。但是每次起身之后,又觉得拥挤不堪,想把它们全都扔掉。
想要扔掉的不止是靠垫和枕头,过去的365天里我每天都在和AI打交道。这让我感觉回到了2008年,经济危机阴云笼罩,房价不断下跌,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一整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马上就要登场。我忍不住时常去想一个相同的问题:假若AI来临,我还能做些什么?
我已经在用AI做文章插画了,那么文章本身呢?是不是终有一天也要交给AI去写?如果是这样的话,又应该由谁来阅读呢?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只是增加了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还好,我没有把这个问题带到48岁去,而是在47岁之内就已经找到答案。
具体答案是这样的:人永远不应该和机器比拼任何具体的操作能力,AI画一张画,写一篇文章,计算一道题目,回答一个问题,都会比人强。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这些地方。而是人可以根据现实的情景,分析、归纳、整理出真实的问题。发现问题是人独有的能力,无论这种问题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需要有人提出正确真实的问题,AI才能进一步做出解答。
AI可以在几秒钟之内画一张图出来,然而画什么,为什么要画,这是人才能做的事情。同样的,一篇文章需要人先去想清楚,究竟要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它。同样是一篇工作总结,你写和我写就不一样,你用机器写和我用机器写也不一样。所有的工具只是增加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机器本身并不针对任何人。在一支军队里,神枪手的待遇要比其他普通战士更好。但是,军团的司令官并不因为枪法好而获得指挥权。他找寻敌军主力,分析敌军意图,制定作战计划,指挥战斗进程,但他的枪法可能是最烂的一个,他对武器的熟悉程度可能也不是最好的一个。
结论是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阅读科技新闻上,学习使用各种新型AI上,更多的时间应该用于阅读和思考,继续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那是人类的长项,做好人类的长项就好,剩下的交给AI去做。人人都有AI帮忙的时候,每个人的具体想法就很重要。小时候,我们一群小孩子在研究基地里比剑,所谓的剑是用当时计算机的储存纸带卷起来而成。都是纸带,大人们用它去计算高深的物理问题,我们则挥舞着用它做成的纸剑朝着彼此的脑袋上招呼。
机器不曾替代过人,永远是人在替代人。
所以这一岁里我读了许多书,尤其是意识领域和脑科学领域的书籍。原因也很简单,那里是一片陌生和荒芜的土地。关于那里的任何一本书,都在向我展示科学家们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内如何发现问题,从哪里着手,又是如何通过分析锁定,最后则是用怎样的方法加以验证。我自己既往的知识储备不再起作用,阅读这样的书籍迫使我同样从零开始,跟着那些科学家重走一遍发现之路。我并非是为了获得新知而去看这些书,我纯粹是为了训练思维而去阅读。不管有没有AI,AI能否统治世界,这样的能力都是人所必需的。
为此我减少了很多看电影的时间,看剧的时间,看手机的时间。我花了很多时间去陪伴我的猫,一直到他生命终结。我不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恰恰相反,我的猫咪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关于生命的课程。他从我手边暖乎乎毛茸茸的手垫,变成了我电视机前蓝色瓷罐里的一小堆灰烬,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冰冷赤裸裸地在我面前如此展现,就像是此刻的秋风一样具体。
如果不是因为他,我对现状要忧虑百倍。人到中年,谁没有忧虑呢?我每日的祈祷回向名单,一日长过一日,家人,朋友,朋友老病的父母......但是我的猫死了,生命如此脆弱易逝,无论我如何努力,如何挽回,他还是一下子倒头就死去了。而我唯一值得高兴的事情,是他没有一天活在我的担忧里,没有一天活在我的悲伤里,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一生,他的皮毛上不曾沾过我的一滴泪水。除了生命本身之外,没有那么多值得担忧的事情,也不应该让担忧占据心情的大部分空间,否则在一切终结的时候会让人感到懊悔。
无常随时可能降临,因此需要思考生命的意义所在。人们在生日切蛋糕,吹蜡烛,发射纸炮。这些都是美好而快乐的事情,而我认为我此刻要比这样的快乐还要更快乐一些。因为我在这一岁里经历过这些事情,没有让我变得灰暗消沉,反而激发出了我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我并没有因为长期宅在家里,失去了对生活对世界的感受。也没有因为肉体上的疼痛,变得愤怒和暴躁,无法安定地坐上一会儿。因为我的猫给我上过一课,他说:
你此刻悲伤,那么你要清清楚楚知道你悲伤;你此刻快乐,那么你要清清楚楚知道你快乐。你不要在这一刻回望上一刻,也不要在这一刻​幻想下一刻,以至于丢失了此时此刻。我靠在你身边,你就要具体地感受皮肤上的所有暖意。你伸手摸我的头,你就要具体地感受每一根毛发​在掌心里的感觉。你如此度过每一刻,那么每一刻都堪称完满,绝​无遗憾。
生日快乐,和菜头先生。

------



2023-11-04

热情若未变

 


真正热情的人,到后来​看起来都有些薄凉。不是心性变坏,​而是非此不可。
假设你是一名程序员,假设你开发了一款 App,假设它就叫“哪里吃最便宜”好了。一开始你没想着赚钱,只是想练练手,做一个对社会大众有用的工具出来。​所以,你把它做成免费App,放在网上谁都可以下载。
人们发现它的确有用,于是 App 很快流行起来。当你才获得一点成就感之后,​不开心之旅就正式开始了。你去网上搜集用户评论,​看到有人说:哦,那个​什么最便宜啊?它不就是抄袭人家 XX 吗?或者:它不就是 YY 套个皮吗,我花​半小时就能写一个出来。
你去后台看用户反馈,看到​一星期前有人说:我要一个 XXX 功能,你赶紧开发​一下。你正准备回复,看到这个人刚刚又发来一条新反馈:​什么垃圾产品?​什么垃圾技术?那么简单的功能一星期都开发不出来,果断弃​!
既然人家已经放弃了,你也就不用回复,转向下一条反馈,那条反馈相当愤怒:上星期我因为用了你的 App,在那家餐厅吃饭的时候丢失了手机,餐厅还不认,如果不是因为你开发了这个 APP,我就不会有这样的损失,你必须赔偿我一部 XXX 手机,​不然我就举报到你下架!
类似的事情经历几件之后,你​的热情很快就消耗殆尽了,而且对于世界的看法会相当灰暗。你的​逻辑是:我免费提供了一款 App,免费帮助到大众去选择便宜的餐厅,许多人因此受益,那我凭什么要承受那么多的指责,那么多的无礼,​一分钱没有挣到,反而凭空多出来许多责任和义务?感觉自己被一群蠢货给包围了。于是,就会想着彻底放弃这个 App,干脆关掉得个清静。
当然,你是知道的,不止是开发个免费软件这件事情如此,​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如此。你希望帮助别人,你希望提供价值,你希望付出爱心,但是很容易发现自己的热情在面对现实之后飞快地消失了,只剩下​愤懑和委屈。
我在网上写字超过 20 年,​目前还在继续。但是,你很少在我身上看到那种​针对他人的爱。大部分时间我的态度都不冷不热,​更多时候我还可能要阴阳两句。如果对方不客气,那我会变得相当不客气,能不客气到对方后悔自己​当初不客气。​但我坚持认为,我依然算得上是个热情的人。
只不过和 20 年前相比,我的热情不再是普照四方的日光,​它缩成心头的一点火。之所以我要继续写作,我想得很清楚,那是因为我​本身喜欢做这件事情​。并不是为了他人,并不是为了世界,更不用说是为了​外界的赞美或者是肯定。写到十几年的时候,我已经放弃了对于他人的​所有期待。
一开始我还期待有很多人会喜欢我,后来我变成期待部分人能够正确理解我,再后来我变成期待​还有点人愿意看看。现在我没有期待,既不因为一篇文章没有几个人读而懊恼,进而想着去如何所谓提升,所谓优化,也不因为一篇文章得到巨大的关注和认可而满足,进而想着去如何复制成功,​焊死电门。
所以,无论是读者赞美我还是批评我,我都​不是那么太在意。在我身上,不存在什么“只因当初你的一句话,暖暖照亮我到今朝”一类的想法,我拉黑了成千上万人,到今天​其中任何一个人的拉黑理由我都想不起来。​文章发了就是发了,留言看过了就是过了。
读者说再写一篇​,写篇关于XX的,我从来不听。因为当初我要听了,那现在我就是读文章的,而不是写文章的​。读者说你别再写了,你这样的文章让我们老读者失望,​我也从来不听。因为真正有写作需求的人是我,这是所有不确定中的唯一确定,而读者来与去,几时来,读与不读,​都是随机事件。
​这样的一个人,当然看起来很薄凉。但如果不是这样,我可能​写不到今天。我的太多时间和精力会被用去解决读者关系,满足他人期待---当然,说到底这一切也都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妄念​:我付出了就要得到回报和认可,我应该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人才对。于是,留给构思一篇文章,​完成一篇文章的时间就不够了。那种延续日复一日创作的心气,也就在对他人的期待和幻想不断落空中​消亡了。
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而且是打算长期做下去,​那么你得保全你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热情。他人的情感,喜欢或者厌恶,他人的观点,支持或者反对,都​是转瞬即逝。如果你要在意这些东西,尤其是喜欢正面的部分,排斥负面的部分,​那么你的心就不可能安定,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你想要做的事情上面。
回到一开头的那个程序员,唯一能让他继续开发下去的理由,只可能是​:之所以我在做,​完全是因为我想做。没有这样的见地,那么就总是会感到委屈,总是会感觉愤懑,总是会感觉不公平,总是会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意义,​付出如此之多的心血结果只是服务了这样一帮烂人。当他开始那么想的时候,消失的不单是热情,连带他的​内心也被腐蚀败坏了。
热情若未变,这是来自张学友的半句歌词,后面还有半句我觉得​也写得很美:哪管它沧桑变化。


------



2023-11-03

学方言

 


昨天下午,我在一家顺德餐馆点了一份​生焗鱼头作为中晚餐。其实中午十二点我就开始翻美团了,看到一家,想一想味道和做法,就放弃,就这样一直到下午四点才决定点鱼头,这道菜必须用新鲜食材,​也没法提前做好。
45分钟过去了,​外卖没到。点开美团,发现骑手小哥已经​送餐完毕,订单关闭。就在我从震惊滑向愤怒​的短暂瞬间,电话响了。对方是顺德餐厅的老板,普通话讲得极为吃力,​感觉像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力在嚼:唔好意吸,我已经搅了顺丰​。
​于是,我就换了粤语和他讲。电话那头突然感觉轻松下来,也换了粤语​,极为流畅地回答。老板说,中午已经把​葱姜蒜都用完了。生焗鱼头,一定要用新鲜的葱姜蒜才​对嘛。临时又找人去买,买到以后,生焗鱼头要时间的嘛。不好意思,我现在叫了一个顺丰同城送餐​,​马上就能送到。喂,我看你住在XX街,我马上要去你家附近开一家新的餐厅,就在XX大厦对面。以后你不用点餐那么麻烦,直接去我的新店啦,​帮忙捧捧场,我们做的鱼生很正啊,烧鹅也很好,你喜欢生焗的话,我们还有......
就这样,我们聊了大概有两三千字的内容,当然,大部分时候都是​他说。我们的粤语水平怎么说呢​?他讲的是顺德粤语,我勉强能听懂。​我讲的是昆明粤语,他也勉强能听懂。大家都努力在讲自己认为的最标准的粤语,结果​还真的能够顺畅地沟通。如果有广州人能听到我们的电话录音,估计会让他很怀旧,因为对话会让他想起自己小时候收听电台广播时的广告节目---两个操着散装粤语的黄绿医生​在谈男科治疗。
我并不以此为耻,我会很多方言,但都​讲得不怎么样。多年来我有一个习惯,去到哪里生活,就​要学习哪里的方言。我去南京念书,那么我就学南京话,​学会了去夫子庙和衣服店老板砍价。我去香格里拉上班,那么我就学香格里拉的方言,像个当地人一样在一句话加上“啊喂”、“嘎嘎”​。我去深圳创业,那么我就去学粤语,然后去茶餐厅试着点餐​。我认识了个茶叶老板,潮汕人,我在他那里学会了儿子要说“熬祖”,女儿要说“锂鹅”,服务员要说“胡务盐”。
这对于我来说是个乐趣,​并不算是学习,也不算是负担。我也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并不担心我​说得不好或者不标准别人会笑话我。事实上,在绝大部分时候,如果你肯用谈话对象的家乡话和他交谈,对方往往会很承情,​觉得你这个人很亲切。当然,​也不能讲太烂,太烂的话,对方会认为你在学他的口音,是一种公然的嘲讽。所以,你得迅速学会一些方言里的标准表达方法和俗语,对方就知道你是真的懂一点,​真的在讲自己的家乡话,只是讲得不好而已。
而且,我还发现一件非常奇特的事情:如果一个中国人讲外语,比如说英语吧,​会有很多中国人来纠正他的语法错误,告诉他应该怎么说才对。​但是,这些来纠正语法错误的英文警察自己的英文往往也不怎么样。如果一个中国人讲方言,哪怕对方是方言十级的当地人,听到有任何表达错误,也只会笑眯眯地听,绝对不会打断谈话,告诉他什么才是正确的说法​。
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你对当地人讲普通话,和你对当地人讲本地方言,你遇见的会是两个世界,你遇见的也会两种人。感觉中国人习惯于认为自己的家乡话很土,上不得台面,所以有外地人愿意讲本地话,就会觉得​亲近,能够感受到对方的尊重和善意。​当然,这一点北京人和上海人除外。
就像是那个顺德老板一样,他身在充斥着“您丫吃了吗”的北京,在电话里猛然听见一个客人和他讲粤语,一下子​就絮絮叨叨说了5分钟。他知道我不是广东人,他也知道我的粤语不标准,​但是他在意吗?他不在意,方言就像是在他心头开了一个口子,这大城中日日打拼所累积的所有疲惫愤怒孤独,一下子全都倾泻而出,​不可抑制---他想和个“自己人”说说话,然后他那遥远的家乡就会带着雨水和泥土的芬芳从天而降,将他笼罩其中,虽然前后只有5分钟。​


------

2023-11-02

又见小作文

 


我发现台湾人真的很奇怪耶,不晓得为什么那么喜欢写小作文,并且是写小作文让社会大众来讨论自己的家务事。之前有王力宏前太太写小作文,而且还是连载,投诉和指控自己的丈夫。这两天是刘家昌大师写小作文,洋洋万言,破口大骂自己的太太和儿子。
小作文涉及许多法律上的事情,许多利益纠葛,但是他们不上法庭,他们写小作文,他们坐在村口的大柳树下,一边哭,一边用鞋子拍地,一边大声喊:老少爷们,大娘大婶,走过路过,大家都睁眼看看吧!
说实话,都是写小作文,刘家昌大师的小作文对我的灵魂冲击要比王前太太厉害得多。本身我就对老去这件事情心怀畏惧,许多男性老人家老了之后,没见到智慧增长,却感觉是被下了降头,说话行事都变得很古怪。所以我一直很担心自己,会不会老来也会这样?
刘家昌在长篇小作文里大骂自己的儿子不成器,但是我在网上找来他儿子当年自己一手包办的整张专辑,听了其中一首歌,觉得还可以哎,蛮有灵气的,如果一直那么创作下去未必能够成为周杰伦,不过艺能界多一号人物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妈妈当年是大美人,儿子的长相也相当不错。
然后我又找来刘家昌在长篇小作文里所说的那首慈父之爱,就是他自称辞去了全球巡演的机会,为儿子度身打造,最终红遍全台湾的金曲《念你》。听了个开头我就知道为什么这首歌能红遍全台湾---因为实在是太难听了,难听到直接可以送去 B 站作为鬼畜视频素材的程度。
我对变老这件事最大的恐惧就在于这里:一个人有可能老了之后对于现实完全失去任何真实体验,完全活在自己内心的世界里。如果老而柔弱,那反倒是件好事,因为只是和自己较劲,不会为难他人。如果是老而强硬,那周围的人怕是要倒霉了,因为活在自己内心世界里的人,总是会忍不住按照自己内心所想,要对外部世界和他人进行改造,进行塑造,以此符合自己的意愿。
乔布斯身上有这种东西,不过在其中青年时代就已经发作,所以被尊称为“现实扭曲场”。人如果年老了还有这种东西,那就算是生态灾害,甚至是人道灾难。
听完两首歌我蛮同情刘家昌儿子的。爹妈这种存在,一不包邮二不能七天无条件,你就根本没得选。摊上那种东亚式家长,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在孩子身上努力付出,试图把孩子塑造成为他自己心目中认可的模样,结果成功地让孩子成为全社会的笑柄,这就已经够惨的了。更惨的是,时隔多年之后,还要被拎出来在小作文里当众鞭尸---本来以为那么丢脸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小作文一出,所有人又把当年的那首《念你》翻出来重听一遍,再狂笑一遍---这事还有完没完了?
我不是很能理解这种写小作文的行为。硬要理解的话,那可能因为是一个男人在年轻时习惯了凡事亲力亲为,亲手打老婆亲手打孩子。等到自己年老体衰,气血衰微,实在是打不动了,那么就发小作文,英雄贴,呼喊所有人帮着自己一起打。总之,打才是人生专辑的主打歌。
后来我一查,找到我大学时代看过的一篇文章,李敖写的《王八过敏症》,这才有点醒悟:原来把家事变公共事务,为家事召开记者发布会,刘家昌早在 1970 年就干过,而且当时怀里就抱着自己四岁的儿子,也不知道是不是今天小作文里的主角。
这多少让我感觉好一点---人不是老了以后突然变得很乖张,很颟顸,很专横,很喜欢写小作文,那我也就不用太过担心自己的将来。我想,我最好老了以后穿一件白色的圆领老头衫,拿着蒲扇和茶壶在小区院子里笑眯眯地晒太阳。小孩子走过来说:爷爷,我想吃巧克力。那我就去小超市给他买条巧克力。说:奶奶,我想喝可乐。那我就去小超市给她买罐可乐,然后警告她以后别再叫我奶奶。
回家之后儿子惹怒了我,我亲手拿着擀面杖​在满小区撵着打。邻居们拉住我问发生了什么事,我紧闭着嘴一句话​都不肯说。


------

2023-11-01

乌龟崇拜

 


并不存在乌龟崇拜,这是我临时发明出来的概念,但是许多人对经验的崇拜却是发自内心的。今天有位读者留言说,她在我的激励下也还是试着自己用AI绘画。在她写的一大段话里,有这样的一句:
虽然比你们这些大佬摸索AI绘画晚了一年的时间,我这多少有点吃别人剩饭的意思,但我还是很开心。
这句话就是很典型的乌龟崇拜,它的潜台词是说:因为我们这些人画得早,因此经验多,所以​抢占了先机,一定画得更好。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毕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胡须的长度和颜色去判定一名中医师的水准,用手脚上老茧的厚度和面积去判定一名武术师的​功力。不过,如果都是按照这个路数去做判断,年龄越长,经验越多,水平也就越高,那么世间最厉害的应该是乌龟,因为它活得足够长---这就是乌龟崇拜的​由来。
别的领域我不了解,互联网这一块我算稍微熟悉一点,​我可以瞬间就举出很多个反例来:
二十年前世界上最流行的电子邮箱是Hotmail,Yahoo Mail,它们做得足够早,经验足够丰富,抢占了先机,但后来有个叫做Gmail的把它们​全都超越了。十五年前在手机上赚钱最生猛的人,叫做电信增值服务商,每个月做做短信订阅就​赚得盘满钵满。智能手机出现之后,成就国民级APP产品的,​全都是新人,和过去的经验没一点关系。
十年前,有了淘宝,有了京东,人们认为电商领域​的争战早已经结束,不可能存在第三家大型独立电商平台崛起的任何机会。标品的京东和天猫,非标品的淘宝,已经把市场占得严丝合缝,垄断了市场上所有的资源,经验形成的壁垒​是凡人所无法逾越的。但是就在昨天,我们共同经历了拼多多的异军突起。今天,我们正在目睹抖音电商的​攻城略地。
​所谓吃剩饭的人,正在让吃正餐的人没饭可吃---别的领域是否如此我不清楚,但是在互联网领域里​,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每过一段时间,人们就能够看到护城河和城墙轰然倒塌,看似​稳固无比的局面被彻底颠覆,所有的英雄人物每隔五六年就要重新衡量一遍价值,所有的成功经验同样也需要重新被审视和检验​。​当然,所有的口号也都要被重新检验一遍成色。
​所以,我是不相信什么乌龟崇拜的,​尤其是在AI绘画这个领域。接触得早,上手早,那就是单纯的​早而已,和强不强没关系,和能不能也没任何关系。
简单分析一下AI绘画这样的互联网新产物,我会认为它​有两大支柱。一个支柱是技术演进,越好的模型能产生越好的图片,而模型本身也在不断演进,因此,所谓的个人经验和技术演进相比什么都不是。一个人今天对几大模型的经验,​可能在下一个模型到来时就全部作废,需要从头学起。也许在学习的时候,会发现还不如​根本没经验,因为经验可能是学习的障碍。
另一个支柱是个人创意,工具人人手里都有的时候,娴熟程度就是个次要问题。这个世界上能够极度娴熟使用PS的人多了,但其中大多数人并不是伟大的插画师,不是伟大的数码画家。创意很重要,​能够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表达出不一样的主题和画面很重要。​而创意算是才华的一种,才华和年纪和经验没多大关系。你有就是有,没有的​话刷多少年熟练度也没用。
没钱可以挣,有病可以医,但是见地上的错误却很麻烦。一个错误的见地,很容易变成​一个人自我设限的牢笼。比如说乌龟崇拜,它会让人的视线偏离,聚焦在​时间和经验上。时间和经验累积固然重要,但​并非创作和学习的决定性因素。一旦建立起了这样的错误见地,人的心思就不在技能和创造上,而是放在比较胡子长短,​头发多少上,见到白胡子秃顶就自动让路,觉得自己一定不可能超越。于是,果然不能超越。
有个六祖慧能的禅宗公案我很喜欢,​风吹动旗幡,有人问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大师回答说:非是风动,非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有一颗纯粹的心是多么的困难啊​!
因为对AI绘画好奇而一念生起,这本身就是很难得的事情。难度不亚于喜欢玩闹的中学生突然想要试着学习一下,天天宅在家里的宅人突然想要出门​认识一下人。纵然是如此难得,人们却不见得去好好珍惜,而是经常无事生非,用种种念头去打搅它:我学AI绘画​比别人晚了怎么办?我现在开始学还​有没有希望学会?​我学会之后能不能赚钱?我不能赚到钱能不能画出人人点赞的图......
起心动念的第一念是有了,但是保持纯粹却很困难,诸多杂念如同野草在田地里恣意生长,最后把禾苗都完全​掩盖住,把禾苗需要的阳光水分空气养料全都抢走。许多事情纵然能够开头,却难以​继续,多半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什么是乌龟崇拜​的跟脚?乌龟崇拜的跟脚就是和人比量比较的心,这样的心来自于对自我的贪执。就是太爱自己了,太​照顾自己了,太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了。我开始AI绘画的时候,​每天都有读者批评:你画得不像,你的画没有灵魂,你用AI绘画不配称这是绘画只能叫生成......
如果我对自己贪执,那么我就容不得有人这样说我的绘画---因为贪执的缘故,我的自我已经膨胀出自己的肉身,我的画作也是我,我的工具也是我,我​绘画这个行为还是我。​有人批评它们,那就是在批评我。于是,我要为了他们爱我,崇拜我,敬仰我而去​画画,以此饲养我的自我。​这样一来,我能画得出个屁。
​也有朋友的诱惑:你这样画不是艺术,你完全有能力画出艺术品,你要用AI去表达,你要去深入思考,你要用作品给人带去思考......同样的,出于对自我的贪执,我会认为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是好的,获得承认“进步”​也是好的。于是,我就会为了他人的认同、承认、肯定和赞美去画,我日思夜想的是别人如何才会认同我?怎样才能​震惊他们?这样一来,我能画得出个屁。
​第一念是我想画画,接下来我的心思​只剩下一点:我想画我想画的东西,不管别人把它叫做什么。像这样去想,就不容易起疑惑,就不容易​起迷乱---这就是​纯粹的心所带来的安定。于是,乌龟始终是乌龟,我就是我,​我不会费神去想我和乌龟之间有什么关系。它活999岁怎样,它经验值9999​点经验条都换行了又怎样?我的人生地图上不需要在东南西北放置四枚乌龟,用它们​才能来确定我自身的位置和方向。
有这样的见地,很多时候人可以过的轻松一些,​比较不容易自己为难自己,自己绊倒自己。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