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3

像个中产阶级那样去骑车


​最近我在看自行车,感觉骑车的趋势已经稳定崛起,不大像是玩飞盘一样成为过眼​云烟。前几天我见了个朋友,几周不见,虚胖尽去,​摸上去又是一条铁打的汉子。问是怎么做到的,回答正是骑车,周末从家里骑到北京潭柘寺,到了不看红叶,掉头直接再骑回家,自然就变成了铁男。

我查了下地图,往返120公里。

回想我初高中时代,99​%的男生确乎都如同柴狗一条。那时候人人都骑车,上学骑车,聚会骑车,郊游骑车,到哪里都骑着一辆凤凰永久​或者飞鸽。夏天的时候昆明日头大,一个个晒成​精瘦的黑狗,​脑门黑得发亮。冬天的时候昆明北风烈,一个个吹得满手都是皴裂,小脸​两团锅巴。

我永远都记得一群人骑车去郊游,5公里的盘山路上所有人都趴在自行车龙头上撅着腚用力踩踏板。我落在后面,一抬头前面都是一枚枚生动活泼的屁股在​左右扭动。瘦归瘦,那时候没有人​想一辈子骑自行车。想的是骑摩托,没有轻骑,​有辆边兜三轮摩托也是好的。还有风帽和护目镜,戴起来很神气,​就像是陆地飞行员。
转眼间各奔东西,转眼间追求汽车去了,转眼间又追求​电动汽车去了。我还没想好要不要换电动汽车,他们又开始调转头骑上了自行车。我就想大喊一声停:当初当年大家在山路上爬坡的时候,明明不是这样说的。当时说的是将来除了上厕所自己亲自动手之外,​不想再动一根小指头。现在的自行车​又是怎么一回事?
说话间就去登山了,说话间就去健身了,说话间就去徒步了,说话间就去马拉松了,说话间你们铅华尽洗,片腿骑上了自行车。我在朋友圈看着,这些年看过高尔夫球杆又看登山杖,看过登山杖又看钓鱼竿。在体力劳动者的朋友圈看过最多心灵鸡汤,在中产阶级的朋友圈里看过最多体力运动。体力劳动者肌肉发达,皮肤紧致,​但是自拍照裹得严丝合缝。中产阶级换着运动背心和瑜伽裤,不断展示松松垮垮的肉体,胳膊下的两片hello肉就像是​蝴蝶扇动翅膀。
王菲说:蝴蝶飞不过沧海,谁又能忍心责怪?
​看下来自行车是迄今为止我最想参与的运动。今年我感觉一切都在复古,旧日里的各种生活习惯换了个方式​又回来了。比如说以前的扫街嘴,从街头吃到街尾,现在叫做探店,不单不花钱,还可能靠直播和视频节目赚钱。以前没事上街闲游浪荡的人,叫做社会青年,现在换个名字叫City Walk,大家就毫无心理负担地​浪了起来,自拍会得到很多点赞。自行车回来也没什么奇怪的,我都做好打算等有了自行车,周末骑车到朋友家​去拷电影。
于是,我对比着各种晒出来的图片,去​电商平台做了些搜索和研究工作。其中价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许多人的自行车已经达到半辆乃至一辆汽车的价钱。再算上各种专业配件和装备,那​就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原来是我浅薄了,我以为这是复古,大家又重新回到1980年代,一群人骑着自行车在山路上​爬坡。不是的,就算是回到1980年代,​今天骑车的人,也是当初在我们身边呼啸而过的摩托车手---我们并不在同一条赛道上,从来都不是。
我欲火全消,就有点像是2014年,我在高尔夫球训练场以50块钱一小时的价格练了一小时发球,然后自信满满地问了一下高尔夫球卡的价格之后情形一样。我对生活的热情立即退烧了,但是我对自己的认知却更深入了,我对生活的认知也更真实了。
做出选择并不困难,我决定继续​用手机刷共享单车。虽然那车上贴满了小广告,虽然蹬起来比较费力费膝盖,虽然过减速带时能把人尾椎都震裂,但是我每次出行所需要的距离就只是骑​一块五的,足够了。​而且,无论我骑哪一种自行车,街上都不会有人多看我一眼。当我骑在自行车上时,无论是看起来是黑铁一坨,还是​猪肉两扇,没有人会在意。
​人总是需要解决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要么就需要工具,比如说在自己和世界之间放上一根鱼竿,一辆自行车,​一双跑鞋注入此类的东西。用工具解决就比较昂贵,钓鱼也可以钓到​需要半仓库的设备。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通过​调整自我认知的方式解决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这就不需要任何工具,比如说我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是如何​得来的呢?​主要还是靠邻居。有几次我胡乱穿上衣服下楼吃饭,吃完饭在星巴克顺便买两杯咖啡回家(一杯用星星兑换,一杯直接买)。我提着星巴克纸袋子在小区院子里往回走,顺手摸出一杯来喝一口,然后再放回去。这时候我每次都能看到周围邻居恐惧和厌恶的目光,就差把“外卖员偷喝咖啡啦”几个字写在了脸上。



------




2023-11-12

第一年

 


一年前的今天,因为防疫“二十条”发布我写下《前路迢迢》;一个月之后,因为感染我写下《阳了》。现在我重新翻看这些文章,​有些感慨,有些唏嘘,​一年时间就那么过去了。
在这一年里,我还是一次电影院都没去,新习惯已经养成。我换了一台大电视,朋友送了一套不错的回音壁,我习惯了坐在沙发上​通过电视看电影看剧。我曾经以为自己会一直是个铁杆影迷,《天堂影院》就是我这类人手心里的五角星。关了灯,银幕亮起,我会在电影院里度过无数个夜晚---但是没有,​无论多么根深蒂固的习惯都是可以改变的。
我不记得具体是从哪一天开始,​进出各种大门口不再需要查绿码。但是我记得三年间,因为不让堂食,我在​店门口的马路边上吃过的每一顿饭。去年这个时候,我在心里默默列了一张清单,上面是我​要逐一访问的餐厅。计划执行得并不好,​到现在我都没去过几家---我习惯了在家里吃饭,去朋友家吃饭。从​元旦到现在,今年我出门的日子并不比去年多。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人们在为疫情而烦恼,为了十混一而烦恼,为转送方舱而​烦恼,每天在留言区都能看到有读者在吐露​类似的心声。所有这些烦恼在今年年初之后都消失了,然而,​对于生活的热情和感激之情只维持了一个月,就我的观察而言。接下来依然是新的烦恼,学生为了考试,职人为了就业,夫妻为了孩子,恋人为了情感,小店主为了生意,业主们为了房价,各式各样的烦恼,​退潮只有一个月,烦恼的潮水就重新又把人们包围。
在我的后台留言里,有且只有一个人看不出涨潮落潮对他​/她的影响。这人每天都会走一万步,​每天走完都会发给我一条消息。昨天​的消息是这样说的:每天一万步,连续打卡第576天。翻看过去几年的留言,都是相同的​这句话,不同的是数字每天加一。
我觉得我自己和这人有点像。
每个人都驾着一叶扁舟,横渡这​浩瀚无边的时间之海。有些人专心操控着自己的船,​晴天是这样,暴风雨来袭也是这样。更多人一边开船,一边内心起伏,心波如浪涌,隔着很远都能感受到,甚至比​波涛还要猛烈。他们在晴天波动,在风暴中波动,在​静风的洋面上照样波动。
要知道,当小船闯入狂暴的风雨之时,狂风要把船帆撕碎,巨浪把船高高举起然后又深深砸下,​在无数个恐慌的瞬间,总会出现片刻的安宁。那是一门课程,让人感受那种片刻安宁,感受其中的无喜无悲,无忧无惧,一切烦恼悉数展示在面前,​又因为和面前的风暴相比变得无足穷重。学会这门课程,​就会少很多烦扰。只需要记得船只被海浪高高起,或者向下深深坠落的那些瞬间,超重或者失重的瞬间,回想起那些全然安宁的瞬间,眼前的诸多烦扰就会失去力量。
因为你会知道,有一种不可见的,不可预测的,不可感知的缘由,​会让你的小舟漂浮在水边上继续航行,它要比土地更加坚实,比金钱更加可靠,​比真理更加可信,比疼痛更加真实。尽管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但你​认为自己可以去学​。
​一年过去了,所有没有倾覆的小舟还在海面上扬帆启航。人是一样的人,船是类似的船,心却未必还是一样的心。


------

2023-11-11

双十一购物成败总结

 


​今年的双十一购物对于我而言早已经结束---双十一早就不是11月11日开始,按照商家的心愿,能从1月1日开始才好。我又不想11月11日之后遇上快递大堵车,所以在​10月份就已经购物完毕,而且都是我当时就需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也用了一阵,现在总结一下成败:
沙发上的沙发---
这玩意儿在我今年买过的东西里​以怪异程度而论,可以排第二。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上海人穿衣服就很讲究,当然,他们一向都讲究。夏天的时候,当地男性也穿西服,因为天气炎热,他们就发明出一种衬衣,它只有领子和下面的一小截,胸部以下什么都没有。可以打领带,看起来也有领子,公摊面积部分很像是一件衬衫,实用面积几乎等于零,说是男性有领​文胸也不算错。
沙发上的沙发也类似,它是一个没有底座的单人迷你小沙发,靠背扶手头垫一应俱全,​但没有底座。使用的时候,你得把它放在你的客厅大沙发上,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安乐窝。客厅沙发普遍比较大,容易坐下去就深陷,腿短的人脚不能沾地。有了这款沙发上的沙发,坐在沙发上的时候背部和颈部有支撑,双肘有地方摆放,双脚可以平放在地板上,非常适合长时间​看电视或者打字。
你也可以把它放到床头,​开了床头灯看书,感觉就像是有个巨人从身后抱着,再不需要把​一堆枕头叠起来放在身后。我买它主要是为了解决久坐时背部和颈部的支撑问题,​同时,也避免长期悬肘对肩膀带来的压力。个人可以给它打90分,只是还不够大,还不够厚,缺乏足够的包裹感,也就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当然,真要做成那样,估计很多人会带着去上厕所,放在马桶上,重温童年的感觉。
---抱枕
​为什么需要抱枕这种东西呢?从我个人的需求来说,如果我在侧卧的时候想要舒舒服服地睡,就需要在​上面那条腿的膝盖下面垫点东西。只要垫起来一点,我就会觉得腰椎一阵轻松,人就很容易​陷入梦乡。后来看到医生生说法,说是有一类人侧睡的时候,下半身容易过度向前翻转,这样就始终让​腰椎受到向前的牵引力。不单不舒服,​不容易入睡,更可能因此引起腰痛。
据我所知,许多夫妻在睡觉的时候,​都有在对方身上搭腿的习惯。​有些家庭一方喜欢搭,一方喜欢被压,这样就很幸福。而有些家庭双方都喜欢搭腿,一晚上睡觉双方都在梦中斗腿,你压上来,我就反压下去,如此不断循环。早上起来的时候,比插了一夜秧田还要累,起身之后​大转子骨酸痛难耐。这样大家心中有怨气,就不用容易​幸福。
我之前已经买了很多枕头,​想着既然都买了那么多枕头了,也不缺一个抱枕的预算,所以就顺手也买了一个。用下来的结果只能给68分,因为我发现人在梦中是无法​摔跤的。侧卧分左侧卧和右侧卧,如果你要翻身,那势必需要把抱枕拿起来,放到身体另外一边去,就像是在摔跤场上,把对手从​自己的一侧身体甩到另外一侧去。梦里不可能做这个动作,每天早上我起来​,都发现抱枕被我踢到了地上。
这个项目算是失败了,最好用的抱枕我总结​下来还是厚被子。被子足够大,足够厚,你就可以​用被子搓出任何形状来。保证盖住肚子和后背的同时,你总是有足够的被子搓​成一座小山,然后把腿搭上去。最妙的是,无论你怎么翻身,在梦中摆弄被子这件事都是一种个人本能,根本不需要特别​在意。
---电动枕头
参考《电动枕头体验》一文
---意外之喜
本次双十一最大的惊喜​不是来自购物,而是来自维修(参考《这个时代的台式电脑》一文)。我把我的台式电脑送去维修,​前后花了一周时间。工程师说是机器太古老,市场上找不到备件,需要他去​咸鱼淘。最后还真的让他找到一块二手主板,​换上之后一切如新,电脑再也没有反复重启的问题。
为什么说是意外之喜呢?因为换了一块二手主板,两次上门服务,​一共收了我100元。当工程师哼哧哼哧背着机箱上门,咔擦咔擦装配完毕之后,对惴惴不安的我报价100元的时候,那种猛烈升起的喜悦和满足感,超越了今年的任何一次​购物。如果说购物总是会在快乐中带着一丝遗憾,或者带着些许肉疼,那么这次维修电脑带给我的是纯粹的喜悦满足。甚至都让我忘记了当初买这台电脑的时候,主板的价格是100元的几十倍,我应该为这种​通胀感到愤怒才对。
写下这一段个人经历,是想说明一个大部分电商平台一直在回避的问题​:双十一如果想要让消费者欢喜,其实很简单,​就三点,第一点是价格,第二点是价格,第三点还是价格。什么券,什么满减,什么跨店,什么预付,什么限时秒杀,所有这一切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浑身汗味,胖乎乎的中年电脑维修工程师​嘴里说出来的一句话。

------




2023-11-10

现代的残酷

 


​古人很残酷。战争胜利的一方会把失败一方的头颅悉数斩下,在通衢大道边垒成金字塔,叫做“京观”,以此炫耀武功和​警示敌人。更不用说军事集团首领下达“高过车轮的男丁一律处斩”那样的命令,或者把降俘钉在道路两边的十字架上,让他们在哀嚎声中精疲力竭地缓慢​死去。
但是古代世界是小世界,即便两个国家打得热火朝天,​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是并不知道的,更不用说亲眼目睹战争和杀戮。现代世界不是这样,现代社会有网络,有摄像头,有无人机,可以把死亡以短视频​或者直播的形式传播到全世界。​如果今天的战地上出现一个京观,那么全世界人都可以看到,而且很难不看到,而且不止一个角度,不止一段视频。
在今天的战争中,每一辆坦克被击中,最起码会有三段视频加以描述。描述伏击的准备工作,描述进攻的过程和殉爆的画面,描述硝烟散去​之后的残骸。如果​战争中前后摧毁了1000辆坦克,那么人们就能看到3000段视频,充斥所有社交媒体。人们会反复看到礼花盛放一般的殉爆,也会反复看到​坦克乘员一身火焰从车身爬出来。当然,这一切都是无声的,​彩色的无声电影。
在每一天里,​无论每个人距离前线有多远,他们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无人机操作员的视野。在电脑和手机屏幕上,无人机的摄像头里会有摇摇晃晃挂在机身上的榴弹,会有广袤荒芜的原野,会有原野上的散兵坑和战壕,​还有蜷缩在其中的士兵。榴弹晃晃悠悠落下,落在人群之中,然后火光一闪,白烟腾起,地面上的士兵在逃跑,在翻滚,​最后不动。当然,这一切也都是无声的,无人机悬停在空中拍摄,所有人和操作员​看到的是同样的画面。
我觉得这要远比古代残酷。
古代人不需要人人目睹战争,不需要人人亲见杀戮。古代人起码还有桃花源,在那里可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现代人做不到,现代人只要还用手机,只要还看电视,就逃脱不掉全球同时见证战争的​命运。无论这是海湾战争时战斧导弹起飞,还是乌克兰战争时投弹,又或者是加沙地带某辆皮卡车后箱里​像个战利品一样蜷缩着的女人。所有人都会看到,所有人都​是战争的参与者,没有什么人能够逃脱。如果古代有战争PTSD,那么是一村,一城,最多一国的人会​有。​而在现代,是全球的人都可能PTSD---古代残酷不到这个程度。
那些关于战场杀戮的遥远的镜头,模糊的画面,无人机的距离所带来的安全感,消弥了战争自身的血腥和残酷,让夺取生命的暴力行为变得像是​一场电子游戏。​无人机启动,无人机巡逻,无人机发现,无人机攻击,无人机撤回。除了没有存档和重新读取,​这和3A游戏没有什么两样。具体的人,具体的生命,在这个时代抽象为视频画面里的一个活动目标,因为距离足够遥远,人们看到不到痛苦和绝望,看不到生命和死亡,只能看到屏幕角落里的记分牌上出现一个+1​,电视新闻滚动条里的一行数字​。
我觉得古代​无法残酷到这个程度。古代只是杀人,现代不但剥夺了人们选择是否目睹的权利,而且还要扭曲人们对战争对生命的​体察和认知。
战争的双方都在以正义或者复仇的名义,不断发布类似的内容,以此炫耀自己的​战功,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恨不能在每一颗子弹上都绑上一个微型摄像头,完整记录下从出膛到黑屏之间的一切,去表现杀戮艺术的精准​。
在所有最近关于乌克兰战争的影像资料里,最让我个人动容的是一张照片,照片内容是一件破旧污损的防弹衣,来自乌克兰军队的一位战地医务官,呼号“法国人”。他穿着这件防弹衣拯救过许多次战友,自己也身受重伤。在这件防弹衣上,他写了这样一句话:
“上帝,如果我死了,请允许我进入天堂,因为我已经在地狱里了。”
我认为这位医生是这个时代里难得的正常人,​他道出了战争的残酷本相。因为在大地上,在战场中,在战壕里,他所亲历的一切,都是​无人机镜头里的你我所看不见的。无人机悬停在空中,冷静地,俯瞰地,无声地传回画面。医生在镜头下跑,在躲,在匍匐,在被气浪掀翻,​他也在听,在看,在嗅,他在感受不同温度的血流过他赤裸的手掌,​他看到那些血都是同一种颜色。
镜头里看不出他来,他也不会出现在新闻​讨论节目中。​在防弹背心上写过那句话,他就失去了这些机会。因为他拒绝影像化,他拒绝游戏化,这是他无从参与的杀戮游戏,在这样的游戏里他没有​多少价值---但他起码知道自己身在地狱。

------



2023-11-09

短句,长文以及说话

 


类似在微博、即刻、豆瓣广播、朋友圈这样的地方,可以写一些短句,许多人用来记录生活,记录感受,记录转瞬即逝的​想法,有些人甚至还想着有天可以把这些短句用于写长文。

我个人有个发现,那就是我自己很难做到短句和长文兼顾​。如果我短句发得很开心,​那么我转身去写长文就会出问题。如果我长文写得很尽兴,那么我想要写一条精彩的短句就会​有故障。​它们对于我而言,并不能彼此兼容。

​原因可能是这样的:​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可能有十件事在十个瞬间让我有所触动。如果我在发短句的状态,那么我会在有触动的瞬间,拿起手机就把这种内心产生的​冲动记录下来。有时候可能还需要展开再写两三条,这样​一天下来能发十几条短句,于是内心的冲动就得到了释放。

长文不是这样。同样是十件事,同样有十个瞬间,但是它们无一例外​当场就被抑制。在这一整天中,它们十个在我心头反复翻腾,相互竞争,看哪一个我始终无法放下。只有那个最终的赢家可以​幸存下来,值得我去仔细想一想,反复思考它是什么,因何而起,走向何方。最后,它有希望变成一篇长文,我会对它进行详尽地表达。

短句写得手滑,意味着内心有任何触动,当场就予以释放​。​那么对于我的心而言,这件事其实已经了解,不需要再花时间去想。这样做对写长文极为不利,长文需要反复思考,需要时间发酵,需要透过感受,透过事物的表象,​思考下面究竟是什么东西。写长文需要心里有一件事悬而未决,等完全无法抑制时才会转化为文字。

同样的,习惯用长文表达,就会觉得短句的空间不够,​讨论和分析无法展开。把上千字压缩到一百个字以内表达,​这让人觉得非常艰难。由此而来的简化,又会让人觉得一再压缩之下已经脱离了自己的原意,不由得觉得兴趣索然。就像是让一个习惯了使用长枪的武士,​换了短刀去近身格斗,哪里都觉得别扭。鲁迅所说的所谓投枪和匕首,那也就是说说而已,他基本上就是个近战​战士。

说话也是一样。最糟糕的说话方式是​喝酒之后,酒精麻痹了大脑,让人滔滔不绝。很多人在没喝酒的情况下,​讲话比喝了酒还糟糕。面对着这样的人,就像是站在水库下游,看着水库的闸门升起,大水汹涌而来。

人在说话的时候,脑子运转得很快,​一瞬间都会有许多个想法升起。那么,应该表达哪一个想法,如何表达,这需要停顿片刻,或者降低语速,​先思考后说话。最简单的办法是多听少说,这样​自己说话时才不会洪水泛滥却又言不及义。

说话因为门槛低,许多人喜欢脱口而出,​结果对方的斧头就会脱手而出。所以心怀慈悲的人,就发明了“学会聆听”四个字​来挽救人际关系。我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在自己说话之前,要弄清楚​两件事:1、我是否真正理解了对方所说的话?2、我是否真正理解了对方说这些话的​真实意图?​而很多人一上来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如何回话才得体漂亮?把​自我置于他人之前,怎么可能有什么得体漂亮?

在我看来,​说话更类似于写长文。你和一个人对话,听对方说的同时,大概每分钟都会产生​很多种理解,很多种想法。这里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选择的前提是​正确的理解,选择的标准是哪一个想法在当前的情景下最值得去说​?而所谓的最值得,标准究竟又是什么?​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还是站在自身的立场?

​当然又会有人说:说话而已,何必那么​累呢?​那我也可以这样说:如果说话言不及义,如果说话造成​更多误解,那么这对于人而言就是一种耗散。你说话,对方总得​要能接得上才对。对方能接上,就会给出有价值的反馈,于是你就得到了对方的部分思想,于是说话就得到了反哺​,不再是一种耗散。见过那种两人对话,彼此都在拼命讲自己想说的话,话茬根本都对不上,这样相互狂喷一晚,​回家的时候双双都精疲力竭,因为他们把对口相声活活说成了单口相声,​这种情况在父母子女和情侣之间很常见。

相反的,人们也经常评价和某人的一次谈话“很有启发”​。什么叫很有启发​?那就是首先对方听懂了你的话,​不单听懂了,而且现场就进行了思考;不单思考了,而且思考​比你先前更为深入。所以,在他给你反馈的时候,你听到了你从未想过的方向,意识到你从未注意的问题,​于是你觉得受到了启发。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对方当时只在大谈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你是否还会觉得深受启发?

不要觉得说话很容易,​我就是因为这一技能不过关,所以很少出门,很少见人,极少接电话。但也正因为这样,连家里的猫都​烦我。



------

2023-11-08

电动枕头体验

 


一周前我买了个电动枕头,别瞎想,别看见“电动”两个字​就产生奇奇怪怪的​联想。前段时间我抱怨说人类不行,几千年了都没法设计出一款合适的枕头,能让我这种肩膀​太厚的人侧身睡个好觉。于是读者朋友们就向我推荐了很多不同款式的产品,我逐一了解过它们的原理之后,决定买一款电动枕头试试。
它的原理并不复杂,枕芯部分是一个气囊,然后枕头下缘有一个长垫片,可以​感应你的睡姿。如果监测到你在仰睡,那么它就自动放气,​让枕头高度降低下来;如果监测到你在侧睡,那么它就自动充气,把枕头升高,​为肩膀腾出位置来。整个过程都是无声的,也是全自动的,而且运动缓慢轻柔,​不容易觉察。
那么​对我有没有用呢?通过使用电动枕头,我才惊奇地意识到​自己的头有多重,肩膀有多厚。这么说吧,我的电动枕头在侧睡的时候,高度调节从 1 到 10 有十个档位,枕头计算出我需要的高度就是 10,最后也调节到 10,但是即便是枕头充满了气,调到最高位置,我还是觉得肩膀不得舒张,还是觉得​受到挤压。​当然,比之前的大多数单一枕头都要强得多,只是依然不足够好。
这个发现让我对枕头行业比较绝望。像他们这种做电动枕头的厂商,事先肯定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统计过中国人睡觉最为合理的​枕头高度范围---我明显在范围之外,就像是衣服的尺码一样,我需要的尺码永远都​极少,要么干脆就是缺货。
幸运的是,从第四晚开始,我就睡得很舒服,颈椎的状况大大​缓解。正骨师之前帮我解决了十分之九的问题,现在​最后的那一分里又去掉了十分之九。​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之前我​不是买了一堆枕头吗?我把它们全都放在床头和身侧,睡不舒服就随手拽一个过来​换上。
第五天早上起来,我在迷迷糊糊之中觉得脖子很舒服,肩膀很自在,枕头高度简直就是完美​实现了我的梦想。翻身起来一看,发现是我在睡梦中不知道怎么一回事,拽来一个网红枕头,垫在了电动枕头的边缘,我的脑袋就枕在两个枕头​的交界线上,那个高度和软硬刚好合适。
​当时我翻身下床,恨不能立即把它们塑封起来,谁都不让动,永远保持这个位置,这样我每天晚上就可以撕开塑封,对准这个位置​躺下去。
现在,我每晚就躺在这条交界线上。通过反复地尝试,​我已经可以很熟练地用两个枕头叠合成我需要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我的颈椎和脊椎呈一条直线,我的肩膀有足够多的空间,​不受挤压,可以灵活移动。当我侧睡的时候,​我的脸会拉着头自动爬上去,​找到合适高度的瞬间跌入深眠。当我仰睡的时候,会自动翻身跌落,依然躺在电动枕头上,电动枕头放气,我随之​安然睡去。
如果你​问我说:电动枕头究竟怎么样?我很难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有用或者没用回答你。因为我的身体结构​异于常人,我对枕头的需求也异于常人。最终,让我安睡的枕头不是单纯的电动枕头,也不是单纯的网红枕头,而是它们的设计者都从未想过的一种​使用方式。

回到电动枕头本身,回到所有正常人的需求,我个人认为电动枕头的优点很明显:
---高度可调可变,完全配合睡姿;
---气囊柔软,自然呈现高度差异​;
---​全程自动运行,无声无感;
---完全根据个人特质,定制​变化高度;
---小程序控制,无需下载 App,使用界面​方便简单直观。
​同时,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价格偏高,​一个枕头要一千多;
---需要电力支持,电池用完​需要充电;
---因为下缘有一块很大的感应板,没法伸手放在枕头下面,也无法改变形状​;
---元件很多,意味着出现故障的可能​随之提升,需要定期更换的部件也多;
---厂商是单店卖单品,让人担忧未来能否长久生存,以及能否稳定获得配件和服务​支持。
说到底,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枕头本来是一种寝具,​由面料和填充物组成。电子枕头彻底是另外一种东西,它是个小家电。人类枕在小家电上睡觉这件事情,目前还是个新鲜事物,可能还需要许多优化,许多新发明,填平很多坑,才能让这款小家电完全超越​传统寝具的水准。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人本身​是一种灵性生物。医生说最好的枕头应该让人在侧睡时颈椎脊椎成一直线,​这完全就是扯淡---我的眼睛长在前面,我怎么知道后面的骨头​直线不直线?即便我用镜子反射,或者找人来看,骨头在皮肤下面,每个人的颈椎情况不同,又怎么知道​皮下的骨头是什么状况,直或者不直?​所以,这些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但是在睡梦之中,理性完全退场的情况下,整晚人在床上都会不断自动调整,不断​自动摸索。一张脸不断探来探去,带着脑袋滚来滚去,一边用手无意识地抓挠,把床上一切可以用的资源堆叠起来,弄出一个合适的​枕头---这就是人类的灵性,在睡梦中创造工具。
所有人的枕头厂商都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它们的单一解决方案,​想法是很好,但实际上方案未必能够解决睡眠问题。所以,我的结论是​一点:多买枕头,都放在自己身边,努力睡去,然后让身体自行找寻,自行组合,你的身体会知道怎样的枕头最合适​。因为在睡梦中,人不会自己骗自己,​非要让自己去接受所谓的正确。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