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7

关于放松的初级探索

 


“你要放松”​,这是一句标准的屁话,气味跟“你给我支棱起来”完全一样。后一句之所以有效,不是因为音量,​而是在说这句话的同时,需要抓住对方肩膀疯狂前后摇晃,或者是正反手抽耳光,否则也就是一句屁话而已。
但是你没办法用相同的办法来处理放松,​你说你能怎么办?一边说着这话,一边用羽毛去瘙对方鼻孔?还是踊跃地跳到对方身后,直接上手按摩​肩膀?做不到的,当你说出“你要放松”​四个字的时候,对方就已经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放松,和你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相反的,只要你想采取任何行动,你都会先紧张起来,所以你很难​做到。
那么,“我要放松”是不是会比“你要放松”​好一点?在都市生活里,感受到紧张和压力是​我们的日常。我们当然尝试过自我放松,​不过大多数时候都会事与愿违。比如说我们想着放空头脑,于是头脑里瞬间就出现无数​念头,无数声音。比如说我们想着自然悠长地呼吸,于是我们很快就开始控制自己的呼吸,直到胸腹胀满,或者头晕脑胀为止。
所以,想要拿起一个杯子,你就能拿起,想要走出门去,你就能走掉,但是你​无法做到想要放松就能放松。为此,我做了一些探索,这里把我​的一些初级探索结果分享一下:
“我要放松”,这是个念头,​念头没任何毛用,这个我已经验证过了。放松,很容易理解为一种内心状态,但根据我的经验,它应该是一种身心​状态才对,同时包含了身体和内心两种状态。你没有办法对你的心直接说​:你给我放松。即便你那么说了,它多半也不会理会你,而是继续保持紧张。因此,我们在这里得迂回一下,​从身体入手,先放松身体,然后才是内心。
在所有放松身体的方式里,我个人首推​打哈欠。没错,打哈欠几乎没有任何成本,甚至都无需起身​。而且打哈欠是可以人工诱发,即便你根本不想打哈欠,但是你努力打上几次,​很快就会真的打一个出来。如果你身处人群那就更妙了,​因为哈欠会传染。你打一个假哈欠,周围的人看到了,​同样会受到感染而打出真哈欠。然后你看到了他们在打哈欠,自己也会​被传染,于是可以弄假成真,大家反复相互​传染,打个没完没了。
打哈欠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入大量空气,降低颅内压力,同时运动肩颈肌肉,​有些人甚至可以移动耳朵和发际线,所以它带来的放松感非常强烈。你与其对自己说“我要放松”却又根本做不到,​那还不如主动打几个哈欠。只要能真打出一个,最好是打完需要擦眼泪的那种,那么你能够感觉到体内的压力在迅速下降,​人也变得平静松弛下来。努力在这种感觉里多待一会儿,​你就获得了放松。
还有一种很好的方法,​那就是深度换气。当我们在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因为专注的缘故,我们的呼吸其实会变得浅而短,​且随着专注程度加深会变得越来越微弱。这时候身体的内部压力其实很大,我们又因为呼吸微弱而缺氧,所以专注下来的结果是全身紧绷,然后觉得​气短胸闷。
我们天天都需要专注,那么它就​变成了一种日常练习。由于专注是日常练习,那么紧张​和呼吸不畅也就变成了一种练习。一旦练习成为习惯,​我们就会彻底忘记为什么自己会全身紧绷,为什么自己感觉缺氧,我们习惯了用胸部轻微起伏的方式少量换气,​于是养成了新的换气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我们保持紧张专注,同时也确保我们​处在缺氧状态。
为了打破这种习惯,我们需要​用一些剧烈一点的行为,比如说深度换气。具体方法也很简单,如果你觉得自己紧张,觉得自己有些憋气,那么你可以先直起身来,或站或坐,​暂时从工作或学习中脱离开来。然后,你开始缓慢吸气,一直到​空气填满肺部。但是这还并不够,为了确保你的呼吸足够深,你的肺足够满,你在吸气的同时,还需要慢慢提起双肩,努力让双肩​达到耳垂高度。因为双肩极限上提,你的胸廓会同时被拉开,这样​你能吸入更多空气。
等到​肺部充满空气,再不能多吸一口。等到双肩已经提升到极限,再不能上升一寸,这时候猛然放松双肩,让它们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坠落,同时把肺部的空气喷射而出,一直到​一点不剩。你可以根据你的身体状况和个人感受​做个三五次,乃至十次,​然后安静下来,恢复正常呼吸。到了这时候,你会感觉到放松,而且放松是很具体​地从头降落到脚,乃至每一个毛孔。
​你可能已经发现,这两种方法都和换气有关。感觉是如果我们能大量摄取氧气,​就能够感觉到放松。其实不止于氧气,还和肌肉​有关。当我们感觉到紧张时,​会无意识地收缩颈部、肩部、背部乃至腹部的肌肉。长期紧张,就可能造就​钢脖铁背锈肩,​摸上去如同铁板,这时候想放松都困难,非得专业按摩​不行。所以,无论是打哈欠,还是提肩深度换气,它们都能够帮助运动肩颈背的肌肉,这是​让你感到放松的重要原因。有些时候,你在做这些动作的同时,甚至能够听到筋膜咔咔作响。
我们大多没有办法直接放松内心,那么​从放松身体开始会是个好办法,你可以现在就试试。
​那么,有没有办法直接放松内心?​肯定会有人那么问。我认为有,而且我找到了一个办法,但是我认为​大多数人不大可能愿意尝试。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我不慎落枕,​同时还把腰也扭伤了。落枕大家都很清楚,它会造成肩颈的剧烈疼痛,进而限制​你头部的转动范围​。所以,我得非常小心,不要轻易转动脑袋,晃动脖子,把它们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稍微超出一点就会疼。
腰扭伤就要更麻烦一点,因为腰是身体的中轴​,几乎和所有运动都有关。一旦扭伤之后,怎么动都疼,什么姿势都疼,只存在一个非常特别的角度,一个非常特别的姿势,可以不用拉扯到腰部肌肉,​不让人感觉到疼痛。所以,我得在保持脑袋姿态的同时,​小心翼翼地保持腰部的姿态和位置。
其结果就是我的绝大部分动作都会引发疼痛,即便坐着不动,肩膀自然下垂也会拉动颈部肌肉,脖子会​慢慢越来越疼。坐着想要稍微调整一下坐姿,或者伸手抓痒,​腰上就会传来一阵电击。​所以,我得极为僵直地保持某个特定的坐姿或者站姿,尽量不要移动​,尽量不要大喘气,这样一天下来我就感觉特别辛苦。
当人认识到某种苦自己根本无法逃脱的时候,​通常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变得非常沮丧悲观,​然后就越发觉得痛苦。痛苦​逐渐成为了生活的全部,再也感受不到别的东西。一种是选择接受,​然后努力在痛苦之中找点乐子,自己给自己调节一下气氛。我通常是前一种,偶尔也能做到后一种,比如说这次腰肩双杀,惨到不能再惨的时候,我反而没有那么悲观了​。
我坐在那里,疼痛​连绵不绝。出于人的本性,我就不断微调姿势,找到一个​不那么疼的位置。当时我的状态不多是这样的: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疼疼-动-疼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不疼-动-疼-动-疼-动-疼疼疼疼疼-动-疼疼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动-疼......
如果你看得足够仔细的话,会发现其中有那么一处,出现了“不疼”​两个字。你觉得不明显,但我是当事人,​那一瞬间的疼痛消失对我再明显不过了。就是为了那一瞬间的不疼,我都能​调节半小时。所谓熟能生巧,疼痛提升灵长类学习效率,我很快就对疼痛不那么上心,而是专心致志地去找寻如何​才能不疼的体态坐姿。
​几个小时过去了,我终于有所成就,可以让不疼的状态出现得更频密一些,​也可以让它每次维持得更久一些。然后,我在每一个疼痛消失的瞬间,都感觉到​满心幸福。​我抓住这种感觉问自己: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所能给出的答案是:因为这一刻我是放松的。
只要感到疼痛,我就会条件反射地绷紧肌肉,那么我就紧张。因为我紧张,我就更容易牵拉受伤的肌肉,​产生更多的疼痛。而在这样持续的疼痛之中,我不断调节姿势,终于调节到某一个特定的点的时候,身体处于某种微妙的平衡状态,​疼痛消失。在疼痛消失的瞬间,​我就感觉到放松。
整天说“你要放松”,“我要放松”,这里说的“放松”​,就是我在疼痛暂停的瞬间所感受到的那种东西。那我是怎么找寻到它的​呢?我是在持续的痛苦中找见它的。而且我一旦找见它,​就意识到它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但是我从未在意过。
我曾经在无数错误的地方去找它,觉得它藏在酒杯底下,觉得它躲在诵钵里面,觉得它潜伏在​冥想深处。不,它从来都不在那些地方,在那里​只有我制造出来的虚假的放松。当我因为疼痛而无暇去思考的时候,​它就那么自然而然地蹦了出来。而一旦知道它的真实模样,知道它是某种毫不费力的身心平衡状态,那我就有办法长久地​安住在其中。
事实上,我最后稳稳当当坐了一个小时,没有感觉到丝毫疼痛。等到我再次起身,肌肉因为这一个小时的放松,变得柔软了许多,​使得疼痛都大为缓解。
所以,除了打哈欠和深度换气,第三个办法是在疼痛中找寻放松,这的确是有可能的,但是大多数人怕是根本不愿意去做,因为他们单是去感受疼痛就够​他们忙的了,实在是不大可能顾及到其它。


------

2023-09-06

还是想打人



昨晚我妈发给我一个视频号名片,我打开看了一下内容,大为震撼,​把部分视频标题抄录在这里:

《你知道觉醒后的三种境界吗》

《教你一个自我疗愈身体的秘密》

《熬夜就是熬命》

《掌握这种能力你会无比幸福》

《这句话能帮你解除心中的怨与恨》

《一招帮您解决多年的睡眠问题》

《世界上最好的六种良药都在你自己身上》

......

每一段视频的开始,都有一句相同的话:接下来的这个秘密,你一定要告诉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想,我应该刚好就属于那个“​每一个人”。

说句心里话,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功德池太浅,敲木鱼累积功德又太慢,许多视频主我一眼看到​第一反应就是想跳上去暴打一顿:什么神头鬼脸的东西,也对着镜头叨逼叨个没完没了​?​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别人修行是先做到努力放空头脑,我​一旦放空就是直接放空功德池。这不是很好,我还需要反思,还需要忏悔。

我想,有些视频我看了就想打人,究竟是不是因为我暴虐的习气太重,内心的力量不足以调伏?还是说我内心的傲慢太盛,以至于​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所以,我静下心来做了一番反思,认为我想打人的原因是我反感他们的思维方式,同时更反感他们​用那么自信的神态胡说八道。

所谓思维方式的差异,​从上述视频标题就能看出来:它们全都是​试图用单一简单办法,解决复杂问题---换了是我,​我怕根本不会动任何类似的念头。一句话解决心中的怨和恨,一招解决多年的睡眠问题,我不会有类似的想法,​而且看到有人如此宣称,我就忍不住想打人。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面前有这样一本书​:《如何用一把改锥制造出一艘航天飞机》​,估计你的功德池存量也会岌岌可危。

无论用哪一种思维方式​人都能过完一生。古人在月食的时候敲打铜盆驱赶天狗,遭遇旱灾的时候用三牲供养龙王的雕塑,依然不下雨就用绳子捆了龙王去游街曝晒---​人类并没有因此而灭绝,文明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但是一直敲铜盆,一直供三牲外加游街,大概率发展不出天文学和准确历法,无法预测下一次天狗出洞是什么时间,也大概率发展不出气象学和水利工程,旱灾永远都是旱灾,​绝收总是会绝收。这些甚至都是次要问题,最糟糕的是人类自己永远无法成为自身的主宰,​只能瑟瑟发抖跪在天狗或者龙王脚下。

单是如何放下心中的怨恨,这可能都不是一本书所能回答的问题。单是确定自己多年的失眠究竟是什么原因,这可能都不是一位医生一个​疗程所能解决的问题。前者以心为研究对象,那么人就要系统地学习心的特性,了解情绪的​起源,最后才是找到对治的方法。后者以身为研究对象,那么人就要系统地了解自己,熟悉肌体,需要在自己身上做很多测试,逐一排除无关项,最终锁定和自己失眠最有关联的几个因素,然后才是缓解、治疗,或者是​控制危害程度。是的,很多身体状况不存在什么治愈,最多是做到控制,但那也是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相比较而言,一句话解决,一招解决,​这样的说法听起来要省时省力而且高效。它们给出了​确凿无疑的承诺:只要你能够...就一定可以.....​谁不会喜欢这种说法呢?它们不单纯是简单高效,在它们的承诺背后,暗示了一个​人人渴望的世界:它是简单的,它也是明确的,它更遵从简单的规律,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习和认知,进而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变化或控制。

​谁会喜欢眼前的这个世界呢?复杂、多变、​混沌、充满大量未知和不确定性。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意味着有太多东西要学,有太多认知去改变​。而且即便很努力地做到了这一切,也并不确保你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你能有什么方法让它​随着你的心意运转。对了,这个世界给出的承诺居然是这样的:

1、​你对这个世界里发生的大多数事情都无能为力;

2、​虽然你付出了努力,但是绝对不可能承诺你任何结果,大多数情况下,你的努力会落空。

那这样比较一下,看到神头鬼脸的那班人斩钉截铁地宣布一些承诺,好像感觉要好很多。对,我现在是失眠,但是我相信存在一招就能解决的妙方,​无非是我现在还没找到。这个大师的法子不管用,那么还有下一个神头鬼脸​斩钉截铁的大师,总归是能找见的---这就是宝贵的希望,有了宝贵的希望,生活就​更能够让人接受,更能够让人忍受。

​而我的问题在于,我从一开始就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系统性的认识一个问题,这看起来很花时间,很耗精力,而且即便认识完毕了也可能只是了解​的问题的一些局部,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是​我宁可选择难一点的这条路,也不愿意选择相信一定存在某种单一简单解决方案。我认为去一一找寻,一一尝试,要消耗更多的时间精力,而且几乎不可能得到答案---炼金术之所以流传那么久远,贪婪倒在其次,而是人们不理解人工在实验室里做简单化合,永远无法把其他矿物变为黄金。

所以我想打人,因为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对应的就是懒惰。​不单他们懒惰,他们还用他们的话术引诱他人,劝说他人也跟着他们一起懒惰:思考那么多干嘛?​每天含七颗黑豆,三个月包好。纠结那么多干嘛?每天默念“我是你大爷”108遍,​一周放下仇怨。​天底下哪里有那么简单的事?​天底下有那么简单的事怎么刚好就是你遇上?

我个人完全能接受自己活在一个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的世界里,也完全能接受自己活在一个努力之后并不一定能够得到结果的世界里。这么说甚至都有些可笑,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个鸟样,它才管你接受不接受,它就是那么​谁也不鸟自顾自运转的。

就像是此刻,我有这样的认知,但是无数的人和我不同,他们依然选择相信存在着更简单的世界,存在着一招鲜的​可能性。而且,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声浪上压倒我,​算法可以让类似的内容排山倒海一般压过来---我还是可以接受,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样子。

我完全能接受,但是我还是想打人,事情就是这样。



------

2023-09-05

甜的酒

 


昨天我在朋友圈被“酱香拿铁”刷了一整天,今早起来又是一波。可见我的朋友圈里依然有很多内心骚动的中年人,茅台和瑞幸咖啡联名做一款酒味咖啡,他们就必须在第一时间喝到。但是喝到是没有意义的,不在朋友圈里发出来,就不算真的喝过。
我自己没去点,也不打算点。这种东西哪里去要真的去喝?趣味不在味道上,趣味在观察人的反应上。酱香拿铁一出,我就看到两件很有趣的事情:
一件事是有人贴了张图出来,充满了不忿。大意是说,为什么星巴克不出这种联名款?可见他们喝星巴克的人都有车,而且都很自律,不可能喝了酒再去开车。我现在是个中年人了,不再像年轻时那么顽皮,否则我肯定会忍不住去回复:可是,人家是用香精调配出来的茅台味啊,又不是真的用酒去调。
另一件事是一位朋友莫名其妙贴了一则爱尔兰咖啡的配方出来:爱尔兰咖啡(爱尔兰语:Caifé Gaelach,英语:Irish coffee)是一种鸡尾酒,以热咖啡、爱尔兰威士忌、糖混合搅拌而成,最后加上一层奶油,于Joseph Sheridan在1940年代发明。始创的处方并没有明确指明使用起泡的鲜奶油。
我看到了略微一想,就忍不住笑出声来,人类的心思和表达还真的是很婉转曲折呢。但我真正好笑的地方还不在这里,​而是知道爱尔兰咖啡这件事容易暴露年龄。中文世界里最早的网络文学作品叫做《第一次亲密的接触》,1998 年发表,作者痞子蔡,一时风靡网络。痞子蔡还有一部小说,那就是《爱尔兰咖啡》​。最早把爱尔兰咖啡的概念普及到​中文网络世界的,大概就是这部作品。
事情就是这样,一款新的咖啡问世,​广告营销开足马力推广,于是一部分人赶紧抢鲜,用来炫耀。而另外一部分人看了就很不高兴,​要想办法嘲讽。
我的想法又有不同,​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而是由衷地感叹:人们终于发现酒应该是甜的才对​。
如果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文字是一种诈术,那么酒就是​最好的一个。酒本身并不好喝,啤酒像马尿,红酒像老醋,白酒则是又苦又辣,喝下去有如火烧食道。但是在文字上,你可以发现数之不尽的赞美之词,把酒形容为天底下最好喝的饮料,什么琼浆玉液、金浆玉醴、桂酒椒浆​。这就是明火执仗的诈骗,把酒后醺醺然的快乐,​强行替换了酒本身的味道。
这就像是一个人喜好 SM,然后就赞颂皮鞭和蜡烛油​,说那是世间一等一的好物。鞭笞和​灼热,那就是疼痛好吗?赞颂个毛线​,你怎么不赞颂泰瑟枪呢?它也是一发入魂。
酒本身并不好喝,​美好的是喝了之后的状态。所以,单论酒的话,我个人认为​加点甜味是好的。无论喜欢还是厌恶酒精,其实人人都​曾经喜欢过酒。童年时有一种很常见的小吃,叫做醪糟,​有些地方叫做酒酿。它就是发酵过的糯米,​产生了酒精同时还含有大量的糖。无论是用来煮荷包蛋,还是用来煮汤圆,又或者是净饮,​小朋友都会很喜欢。​什么原因?因为它是带着甜味的酒。
在成人世界里也是一样。你不要看这个喜欢白酒,那个喜欢红酒,一堆人宣称喜欢​威士忌,​整天为什么酒最好吵来吵去。我观察过很多次,在席间如果各种酒同时都有,​但是角落里还放了一瓶贵腐,那么贵腐通常是最先被喝完的。虽然很多人会轻蔑地说那是“小甜酒”,很多男人会轻蔑地说那是“女士酒”,但是他们就是抵抗不了贵腐的馥郁芳香和​致命甜味。
而且,如果他们在人品和中文上都还过得去的话,会承认类似这样浓稠的甜酒,才最接近于“琼浆玉液”四个字。而白葡萄酒、香槟这样的酒​,算是极度稀释了的琼浆玉液,同样也很受欢迎。
有人会说这是舶来品,国人就喜欢喝正儿八经的酒。那么,黄酒里加话梅​干什么?黄酒里加冰糖又是为了什么?对了,还有国人真正最爱的​泡酒。做梅子酒的时候,冰糖和杨梅的比例是一比一,木瓜酒里的糖还要更多,人们认为泡好之后酒都能拉丝的泡酒才是上品。你说,他们喝拔丝​白酒,喝的究竟是酒呢,还是糖呢?​最后,我还有个问题:
如果人参、大枣、枸杞本身没有任何甜味,人们还会拿它​来泡酒么?
人们喜欢甜酒。但是为了所谓的男子气概,为了所谓的文化或者审美,为了所谓的礼仪和传统,​人们拒绝承认这一点。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酒那么难喝,都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如果都做成甜酒,​那么世界上可能就不剩多少粮食了。
在酱香拿铁成为爆款之后,我看到新闻说,商家已经加紧研发酒精巧克力​。我觉得这就算是对路了,在我的童年,最上等的零食不是什么大白兔奶糖,也不是什么麦乳精,而是​酒心巧克力。厂家用巧克力做成一个个酒瓶形状的外壳,在里面注入几毫升烈酒。一口咬破巧克力瓶子,酒香四溢,​又甜蜜迷人。在兜兜转转那么多年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美酒的奥秘。


------

2023-09-04

教人如何花钱



我想,你在生活中不大可能接受某个人走进你家,翻开你的存折,告诉你应该怎么花账户里的钱,这笔应该买台电视,那笔应该报个培训班​,诸如此类。估计你当场就要翻脸,搞不好会直接打110​叫来警察,因为这种事情实在是太荒谬了。

但是,只要把你的钱替换为你的潜质,这件事就变得不那么荒谬了。假如你高中时就有一米八五的身高,那么就会有很多人建议你去打篮球​,这简直是一定的事情。​假如你开了一家小店,生意还不错,那么就会有很多人建议你开分店,甚至连地址都帮你选好了。
如果你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也当真做成了,​那么他们就会说:要不是当初我和你那么说,你哪里会有今天?​要是你没做成,那么他们又会说:我早就看出来他不是那块材料,不知道为什么他会有这种幻想,​你看,果然不成吧?
如果你不听从他们的建议,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但是没有做成,那么他们会一拍手说:哈!我说的话人家听不进去,你看现在​?如果你竟然做成了,​没有几个人会来道歉,说自己当初看错了。​情况会变成最糟糕的一种:他们会来诋毁你所做的一切,​把它说得分文不值。​你没打篮球上了211大学,他们会说:连个985都考不上,我看他这辈子算是废了。你没开分店而是增加了在线销售,​月收入翻倍,他们会说:胸无大志,小富即安,这辈子不可能会有任何出息了。
当你拥有他人所不曾拥有的某种潜质,就会有人跑来安排​你应该如何运用这些潜质。原因不是他们真的关心你,而是当他们看到这种潜质时,会迅速地把自我投射过来,​希望由你来完成他们内心中对自己的期待,这叫做望你成龙。身高不到1米85的是他,想打篮球的人也是他,不是你,他​是让你去替他成为篮球运动员,他在你身上看到自己​的梦想实现,于是就会得到大满足。
如果你竟然失败,他当然就会和你划清界限---不是和你割席,而是和他心目中那个失败的自我割席。如果你竟敢不听,他当然会感觉到失望愤恨---是你毁了他的梦想,使得他不能在你身上看到自我实现​,​就像是毁败了他自己的一部分人生。你有且只有一种可能会获得褒扬---像是一团黏土在他手下,按照他的意图塑造出他希望的人生,于是他会满足于造物主的快感,其实是满足于自我投射在你身上的​实现---他在你身上​活出了另外一种人生,你就是他的意志在这个世界里的人间行走。
​在我看来,这和教你如何花钱没有任何区别。

作为个人,当然很关心如何才能100%发挥自己的潜质,别​空耗了人生。因为有这样的​关心,自然也会产生担忧,担忧自己的知见有限,没有找到发挥自身潜质的最佳方法。但是,这种担忧​就带来了两个假设:1、的确存在方法;2、的确有人知道。​这就给别人教你如何花钱创造了机会。
那么如果这两个假设其实并不成立呢?比如没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发挥出某个人100%的潜能,​80%都做不到。又比如说并不存在特定的方法,每个人都可能有多重路径多种方法去把自己的潜质具现为​个人成就呢?那么,你的担忧岂不是产生出了一系列妄想,妄想存在最佳路径,妄想存在白胡子智慧老公公,手里​拿着唯一的正确答案?
这就变成了一道选择题:A、你完全按照你的个人意志去学习、工作、生活,安排你自己的一切,你的人生完全贯彻了你的个人意志,但是你只利用到了自己10%的潜能,剩下的90%都浪费掉​了;B、你听从他人的建议,你的人生完全贯彻了他人的意志,也得到了对方之前预言的一切好处,成功发挥了90%的个人潜能,​但是你的个人意志其实并不想要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实现方式。
在A和B中,你个人更倾向于哪一个选项?
这不是​判断正确和错误,而是个人偏好。我说过教人花钱这件事很荒谬,但是这个世间愿意接受荒谬的人​并不少。为了保全个人意志,宁可​浪费大部分个人潜质也在所不惜,这是一种个人偏好。为了现世的成功,宁可放弃个人意志听从安排,这也是一种个人偏好。每个人对自身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并不相通,各有侧重,于是选择也并不​相同。
​你是要做安贫乐道的颜回,还是要做连吃饭穿衣都由粉丝安排好的偶像练习生?你是相信​道心之中自有衣食,还是相信衣食之中必有道心?
​无论你选择哪一种,我都能理解。但是,无论选择哪一种,只要你还在人群之中,就依然会有困扰。你选择前者,就总有人来教你如何花自己的钱。你选择后者,就总有人来提醒你勿失己道,勿迷本心,但本质上来说,依然是​来教你如何花自己的钱,无非这时候是教你别花,这里的钱不是潜质而是自我意志。
教人花或者不花,​差别并不是很大。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择友很重要。人生中的困扰总是会有的,但是如果你周围有一个很紧密的小圈子,大家秉承同一种价值观,并且都在这种价值观下生活,​那么困扰对你的影响就很小。你还是那个1米85的高中生,你周围的全班人都在复习准备考大学,​打不打篮球的建议对你就不构成多大的困扰。你还是那个小店店东,每天顾客都来教你如何做生意,但是他们是顾客而已,你自己还有一群朋友,他们都是些自力更生,习惯自己拿主意的人,那么要不要开分店​的建议对于你同样不构成多大的困扰。
但如果你的高中同学都想报名去做偶像练习生,那你的处境就变得很艰难了​。如果你周围的朋友都想着做大做强​做上市,那你的处境也就变得相当尴尬了。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很难护持住你的心,你总会有很多困扰,​无法安定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
人过三十交友难。三十岁前你要结识形形色色的人,了解人们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价值观,然后从中遴选出适合​和你长期相处的人。在这个遴选的过程中,其实你是借用其他人来认识自己。你有喜欢的人,那是因为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想要拥有的人生,你有厌恶的人,那是因为你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极度排斥的人生。
而到了三十岁之后你要小心翼翼地维护你周围的人,很谨慎地引入新人,这是为了避免​惑乱自己的心。确保你在漫长的前路上,能够从周围不断获得支持和肯定,大家相互扶持,抵抗各种扰乱,​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种时候,你周围有人突然跳出来建议你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帮你规划设计道理,​那就是你自己前期的问题了---你一开始就选错了人。
当然,最好是你自己始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去哪里,自己的每一分钱自己安排着花。只是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么幸运,他们不习惯只有​自己一个人。


------

2023-09-03

土地的力量



信息茧房是最近几年很流行的一个词汇,不过在使用时人们一般用来形容他人的处境,很少用来形容自身的现状。比如说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微信,我们每天也都在阅读公众号,但是,即便是每天最热门的文章,大部分人也不曾读过。没有别的原因,它穿透不了重重叠叠的茧房厚壁。

这两天有一篇文章在暗自传播,引发了相当程度的关心和讨论。你多半应该还没看过,这里我把它分享出来:《邢斌: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如果你有时间的话,这篇文章值得一读。

它的作者邢斌,是山东临沂大学文学院的一名老师。2022 年冬天,这位老师在临沂城里当了一个月的外卖骑手,文章就是他在这一个月里对外卖骑手工作生活的个人观察。在经历了种种酸甜苦辣之后,邢老师写了一句话,这句话大概是让这篇文章不断传播的缘由:

我读了很多年书,读了很多书,结识了很多读书人。但我觉得读书越多,盲区越大,反而会生成一种鄙视日常世界的莫名其妙的自负。底层人生活在底层的信息茧房;知识分子生活在知识分子的信息茧房。两者经常是不相通的。

多人对这句话都产生了共鸣,包括我自己在内。如果说最近二十年有什么事情对我改变最大,在世俗生活的层面上,我认为就是我自己开科技公司,就是我自己开网店买云南山货。这是知识分子看不上的行当,一旦成为一名“小生意人”,也就可以从读书人的行列里自觉自愿打好铺盖卷走人了。

尤其是开网店,它比科技公司还要低好几个等级。一旦去做了,基本上就跟投资、敲钟没了关系,就是个传统的零售行业,巴菲特的好友芒格恨得咬牙。但对于我来说,我从中看到的是世间百态,学到的是书本上不会教给我的实践真知,经历的则是大多数人日常会经历到的人间万象。
开了 5 年之后,按照精神生活层面上的说法,我产生了一种所谓“狂心消歇”的感受。面对生活,我没有了那么多的真知灼见,我也没有了那么强的点评欲和判断欲。看到不同的事,我会先去看它的做法,首先体会到的是哪里最难,而不是简单判断这是牛屄还是傻屄。接下来,我会去想如果是我自己去做,又会从哪里下手,会做得如何。
邢老师是靠一单一单的外卖,在一个月里逐步获得的见地。我是靠一朵一朵的菌子,一枚又一枚的月饼,在八年里逐步完成的转变,从一个微小型知识分子逐渐转变为一个认知正常,心态平和的普通人,知识不再障碍着我。
说起来这也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有天我终于处理完生意上的一件相当棘手的突发事件之后,如释重负地坐在沙发上,突然间我意识到:生活是一本摊开的大书,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走进去开始学习。而我竟然在那么多年里对它不屑一顾,觉得只有在我手中捧着的书本里才能找到智慧和真理。
其实很多年前生活就给过我暗示,但是当时我并没有觉察得到。当时我在天涯论坛还是什么地方,看两位网友就农民工进城问题展开了激辩。双方明显都是读书人,受过很好的教育,所以辩论就变得非常精彩。每一方都可以引经据典,用某本经济学或者政治学理论来攻击对方的观点,同时也捍卫自己的观点。看到后来,我感觉就是他们相互在投掷书籍,像是个人形投石车一样,用大部头经典砸对方的脑袋,看得我耳朵里嗡嗡地响。
结束辩论的是一位普通网友,应该是个农家子弟。他就写了一段话,内容并不长,也没有任何理论引用,就是直白地写了他们一家人有多少土地,在土地上允许种什么,产出的价格是多少,为此需要多少化肥,多少农药,多少劳力,最后一年到头的最终收益是多少。这段话发出去,辩论就停止了。因为这段话看起来明显是真的,是一户农民的真实情况。在理论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但面对真实就没有什么好辩论的余地。结论就是农民工得进城,进城打工才能有钱种地,有余钱生活。
在那时候我没能意识到,这就是生活在向我展示土地的力量。只要你双脚站在泥土里,弯下腰去真正劳作,你就可以获得关于生活的真正认知。这种认知是第一手的,是用身体去感受的,和书斋里看到想到的概念完全是两回事。并且,有了这样的认知,你再回去重新看那些书,你会知道哪些书值得看,哪些书就是个语言的把戏。你再去看那些值得读的书籍时,你也才真正能读懂它们的意思,之前你不过是以为自己懂了而已。
邢老师只是送了一个月外卖,他就能够读懂上市公司财报,知道财报里自己需要具体看什么,这也是土地的力量。他在土地而非书斋里有了切肤之痛,知识就变得鲜活起来,学起来就更有动力,于是他的目光就可以洞见那些复杂的数据和表单,径直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对此,我的个人理解是这样的:
所有人都是彼此隔离的,或者说人们致力于创造出阶级差异、学历差异、财富差异,地域差异......等等差异好把自己和他人隔离开来。但是无论怎么隔离,这世间有一样东西是共通的,那就是所有人脚下都是同一片土地,土地把人和人连接起来。回到土地上,意味着一个人就可以获得关于这个世界,关于他人的真正理解力。而重点在于,我们想要理解自己,理解自身处境,前提就是我们要理解世界,理解他人,我们需要用这个来定义自身。
土地是这个世界的一阶算法,理论是上面的二阶算法,概念则是更上一层的三阶算法。知识分子在三阶算法里玩耍打架,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用几套符号就可以解释世界,甚至就可以指导世界。但是,终极证明只存在于用手掌接触大地的瞬间。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接触到土地,都可以在心中涌起清晰直觉的证悟。所有的墙壁都会倒下,所有的茧房都会破裂---有个人在 2500多年前单手触地如此说过:
“大地是我的见证”。


------


2023-09-02

当一个人离去

 


这几天我在网上看网友的悼念文字,纪念他们​的共同好友,遇见了大量的形容词。我并不是说他们的悼文不好,也不是说他们的情感不够真挚,但是每次看到这些文辞时,我总是感觉​形容词太多。
中国人在悼念谁的时候,缅怀的文字较少,​较多的是重定义。就是说,在人去世之后,亲朋好友会重新定义一遍这个人​。​比如说:他是个热情的人,她是个善良的人,他是个乐观的人,她是个勤奋的人......你看了就感觉是他们在写学期末的操勤评定,这些形容词可以落在某甲头上,换在某乙头上感觉​也很合适。所以你看来看去,觉得他们悼念的​也就那么三五个人。
但每一个人无论高低贵贱,彼此都是不相同的,不是么?每一个人和你无论远近亲疏,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是么?为什么从悼文上来看,一个中国人一旦死了,人们就会在他身上放置满了各种所谓的溢美之词,用重重叠叠的形容词把他给包裹住,感觉是用这种方式来取悦鬼,​然后赶紧把它送入幽冥世界。感觉是只有活着的人才可以谈脾气性格,死去的人就变成了集合名词,​都叫鬼,都是面目模糊的一群,彼此相差不大​。
​我上初中的时候,美术课由一位非常美​的女教师来教。她讲的内容我大部分都忘记了,​但是有一课我至今都还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在上美术史,​讲中国古代艺术家。介绍到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时候,她讲顾恺之曾经给裴楷做过一张画像,在这张画像上,顾恺之着意描绘了裴楷​面颊上的三根毛。
她说,一个人脸上长着三根毛固然看起来不是那么的美,但是这三根毛就是裴楷这个人最显著的特征。顾恺之非常用心地画这三根毛,画出来之后,当时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画出了裴楷的神韵。她的结论是,艺术必须要抓住表达​对象的特点。
这堂课对我的影响很深。我写过许多篇关于人物的文章,我也写过许多篇悼念某人的文章,在所有这些文章里,我都会努力去找寻顾恺之笔下的“三根毛”​。在​写作过程中,我反复会问自己两个问题:​1、这个人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2、这个印象可以用什么事件,什么​对话,什么行动表达出来?
如果这两个问题有明确的答案,那么我就​可以避开一切形容词,只需要用名词和动词。而描述一个人的那些文字只和名词、动词有关的时候,这个人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他都会在纸面上栩栩如生。
​比如说我会这么写一位大姐:她每次和人吃饭,无论是旧识还是新交,​她总会拖着一个行李箱去赴宴。去到坐下开始吃饭喝酒,吃着吃着,她就会告罪起身,拖着行李箱​出去。​过一会儿,又拖着行李箱回来,但是身上已经换了一套全新的衣服。一晚上吃饭,她能出去洗手间换两三套衣服​。
我不需要写“她是个......的人”。我就写她吃饭换衣服这件事,因为这件事是她所有的言行举止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她得以和所有人​区分开来的原因。如何看待这件事,如何定义这个人,不是我的事,而是​读者自己的事。读者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和我当初在现场目睹这一切​时候的感受是一样的,于是这个人就鲜活地站在了所有人面前。
悼文是同一个道理,​人们悼念一个人,不是悼念一堆抽象的概念,而是悼念这个人曾经的生命,而曾经的生命是由鲜明的小细节构成。比如说作家李敖,在他和胡因梦的相恋结婚到离婚的全过程里,他的态度他的言辞他的行为,以及前后的变化,​最能说明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再比如说作家金庸,他在香港这个码头上,每当有著名文人学人路过香港出国,他必然会请别人吃顿饭,​必然会赠送对方1000美金。这种行为,这种金额,同样也能从细节里窥见他的​性格和内心。
​人们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做起来​却是另外一件事。对一个中国人的悼念,​往往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公开的层面,比如说悼文、祭文之类公开发表的内容,里面全都是大同小异的溢美之词,近乎于夸张和失真的赞美与​肯定。一个中国人活了一世,在他活着的每一天里,都会遇见大量的否定和​贬低,遭遇大量的的嘲讽和批评。而一旦他死了,他就可以收到他这一生中​最多最大的赞美,​就像是一种社会补偿。
与此同时,在私密的层面上,比如说亲友的群里,在葬礼后的私人宴请上,人们却记得关于这个人所有的生动小细节,所有趣事和糗事,所有的优点和毛病。人们聚在一起,一点点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在那种私密的层面上,亡者才真当得起音容宛在四个字。一个更真实,更鲜活,更具体的人,在这种私密的层面上得以复活,​也只有这种时候,才有真正的悼念之意。听了这些对话,才感觉这个人曾经真的活生生来过世间,才感觉到失去他之后大家内心​上出现的一片空白。
所以,一个中国人一生之中会有两次葬礼,也可以说是两次​告别。一次是作为一枚形容词而死去,人们要庄重严肃地重定义他,一定要​证明他是个好人,并且作为好人离开这个世界。死亡只是针对他的肉身,​但是在道德上人们证明了他的永恒。
另一次是作为名词和动词而死去,人们亲昵地、小声地讨论他的过往,公平、公正,略带着些幽默感,把他从一个火化掉的形容词恢复为真实的名词,飞快的动词,于是除了悲伤之外,还​可能激发出更多情感和更多回忆。人们在这个时候真正缅怀一位曾经在这个世间行走的血肉之躯,​一个具体的人。
前一种葬礼只维持数小时,数日,​数周。但是后一种葬礼会持续很久,直到最后一个人不再提起那些名词,那些动词,这​个人才真正死去。因为他失去了具体,失去了细节,终于为灰色的死亡之幕所笼罩,变成彼此无法​分别开来的亡灵。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胡适应该感谢​江冬秀在1923年的那把菜刀,这几乎让他在漫长的历史中因为怕老婆而成就不朽。


------

2023-09-01

没有什么点子是了不起的

 


最近一直有位读者跑来留言,说是他构思了一款 APP,耗时五年之久,​需要和我谈谈,听听我的看法,为此,他愿意支付我 1000 元钱。我建议他先把 APP 做出来,​然后再找人谈可能好一些。但是他很坚持,每天都要来留言,每天都要求​见面聊一聊。
我自己做过 App,不止一款。我也认识许多做 App 的人,​见面不止一次。但我从未见过还没有做出 APP,​但是要找我谈谈想法的人。在我看来,想法一点都不重要。​而且就我的人生经验,我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有个做 App 的想法,那么这个想法刚刚出现的时候,世界上有个人已经把它给做出来了。
我还可以补充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点子是了不起的,因为在今天世界上还在跑着的伟大 App,​没有一款符合创造者最早的想法。最常见的情况是创造者想要创建一个 A,结果得到了一个 B,发布之后用户当做 C 来用,然后挣扎​了许久之后,发现可以在 D 上赚到钱。于是从这天开始,不断和 E、F、G 竞争,​认为它们是强劲的竞争对手。突然有一天,有个新东西出现,直接摧毁了包括 E、F、G在内所有同类型产品​。它甚至都不在字母表里,人家直接叫做丙​。
​这大概是世界运行的规律​,你一开始怎么想的根本不重要。
你想要一个什么,于是你刚好得到什么,然后它在这个世界上就能正常运转,​这个人叫上帝。连上帝都做不到那么正正好好,他老人家都不得不​在实验室里放水,淹死所有的首批实验品,只留下诺亚一家和 500 对动物,​然后​重启。
所以我总是鼓励读者先做,不要去想太多。所以在十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手上有血》,在五年前又写过一篇《弄脏你的手》
现在我可以​把话说得再明确一些:我们所有人的本质是农民,​所以就不要伪装成知识分子。农民的司职是种地,知识分子的司职是思考。农民不种地会饿肚皮,但是知识分子靠头脑思考就可以​养家。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身为农民,但是伪装成知识分子,认为自己也可以靠头脑​混饭,可以免去种地的义务。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苏秦张仪,凭借两片嘴皮子就可以挑动七国之间的战争,​决定天下的安危。世界上没有那么多诸葛亮,凭借名望和头脑就可以让诸侯​一而再再而三地上门求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犹太商会为了他的智慧就愿意​常年供养他,让他专心研究经济。世界上的确有这样的人,但是你我刚好就是他们的几率几乎等于零。
你我这样的人没有这样的命,我们的命就是顶着日头,弯着腰,撅着腚,啃着土,​哼哧哼哧挖地。我们能说话的时候,仅限于我们从土地里种出了东西,拿到世人的面前,别人问我们“这是什么”​的那一刻。之前你要说什么,没人愿意听。之后如果世界不喜欢你的作物,你说什么​也没有人愿意听。
“我有个很好的想法”​,不需要,没人想听你我有什么想法。“我有个了不起的点子”,不需要,点子的意思就是​根本还不存在。一个人需要有多么大的福德,需要和他人结下多么深的情谊,别人才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坐下来听一听他的想法?​大多数人没有这种福德,也没有这种情谊。
不客气地说,完成的事情,既存的东西,是我们这样​刨土为食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缴纳的投名状。任何人在开头谈想法之前,先要向世界向他人交纳投名状。要么先证明自己可以从头到尾完成一件什么事,要么先证明自己可以​完整地做出个什么东西。有了这些投名状,别人才肯多看一眼,​如果感兴趣的话,才肯多想一秒。
你什么都没有,只有个想法,只有个点子,无论你觉得它多么神妙,多么伟大,它就是零,毛都不算一根。投名状是硬性门槛,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做事的人,一类是不能做事的人,没有几个人会对后者怎么想怎么说感兴趣。
因为这个世界是由无可计量的失败所组成,整个人类依靠偶然的几次成功存活到今天。无论是从树上下来,还是​学会用火,都是如此。所以,那些能做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弥足珍贵。首先是愿做,然后是能做,​再次是做完,最后是做成。凡是不在这条线路上的人,就不值得​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
​我个人相信一种玄学。如果一件事一个人该是你的,无论你怎么绕来绕去,它都会回来找到你,​这叫做宿命。同样的,一件事,一样物品,一个 APP,如果该来到世界上,那么它就一定会来,不会长久地​被封印在想法里。一款 APP 用了 5 年时间,依然停留在想法上,依然还要听听各方意见,​那么它就永远不会降生。它的命运,​不是进入世界,不是服务人类,而是舌尖上的广播体操。
在 2015 年之前,个人和小型创业公司还有机会做 App 的那段时间里,​有一句话很流行:你给我看下​ Demo。Demo 就是根据一个想法做出来的最早期的演示版本,​极度简陋,极度粗糙,Bug 遍布,勉勉强强能够用。但人们对 Demo 的兴趣远远高于创始人的 PPT:麻烦你不要讲,你先给我看看 Demo。因为哪怕是最简陋最粗糙的一个 Demo,也能从中看出未来的可能。即便看不出未来的可能,最起码也能看出创始人的行动力---他多少先交纳了自己的投名状。
我说过了,大家的本质都是农民,农民用物产来说话。你想在一块地里种甘蔗种柑橘种烟草做抛秧做间种做稻鱼混养做循环农业,​随你想好了。你先在这个秋天拿出你的物产来,哪怕只有半斤​一斤都行,证明你的确可以做这件事,真想做这件事,然后大家再来讨论​应该怎么做才好。没有这半斤一斤,只是你的伟大想法,​那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不把这点时间用去摸王寡妇的小手?
最后,“我有一个了不起的点子”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虽然你们做了那么多,但是我要比你们聪明得多,因为你们​想不到的事情,我想到了。​因为只有我能想到,所以你们应该来辅佐我,帮助我​来完成它。这样,​将来你们才会有机会站在我王座的右后方,分享我的荣耀。
而按照我村里村气的想法,不会吧?​那么伟大的事情,不会刚好​就缺了我吧?​那我最好还是别参与好了,这得让我膨胀到什么程度呀。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