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边往事
和菜头的博客 Hecaitou's Blog
2023-09-02
当一个人离去
这几天我在网上看网友的悼念文字,纪念他们的共同好友,遇见了大量的形容词。我并不是说他们的悼文不好,也不是说他们的情感不够真挚,但是每次看到这些文辞时,我总是感觉形容词太多。
中国人在悼念谁的时候,缅怀的文字较少,较多的是重定义。就是说,在人去世之后,亲朋好友会重新定义一遍这个人。比如说:他是个热情的人,她是个善良的人,他是个乐观的人,她是个勤奋的人......你看了就感觉是他们在写学期末的操勤评定,这些形容词可以落在某甲头上,换在某乙头上感觉也很合适。所以你看来看去,觉得他们悼念的也就那么三五个人。
但每一个人无论高低贵贱,彼此都是不相同的,不是么?每一个人和你无论远近亲疏,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是么?为什么从悼文上来看,一个中国人一旦死了,人们就会在他身上放置满了各种所谓的溢美之词,用重重叠叠的形容词把他给包裹住,感觉是用这种方式来取悦鬼,然后赶紧把它送入幽冥世界。感觉是只有活着的人才可以谈脾气性格,死去的人就变成了集合名词,都叫鬼,都是面目模糊的一群,彼此相差不大。
我上初中的时候,美术课由一位非常美的女教师来教。她讲的内容我大部分都忘记了,但是有一课我至今都还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在上美术史,讲中国古代艺术家。介绍到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时候,她讲顾恺之曾经给裴楷做过一张画像,在这张画像上,顾恺之着意描绘了裴楷面颊上的三根毛。
她说,一个人脸上长着三根毛固然看起来不是那么的美,但是这三根毛就是裴楷这个人最显著的特征。顾恺之非常用心地画这三根毛,画出来之后,当时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画出了裴楷的神韵。她的结论是,艺术必须要抓住表达对象的特点。
这堂课对我的影响很深。我写过许多篇关于人物的文章,我也写过许多篇悼念某人的文章,在所有这些文章里,我都会努力去找寻顾恺之笔下的“三根毛”。在写作过程中,我反复会问自己两个问题:1、这个人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2、这个印象可以用什么事件,什么对话,什么行动表达出来?
如果这两个问题有明确的答案,那么我就可以避开一切形容词,只需要用名词和动词。而描述一个人的那些文字只和名词、动词有关的时候,这个人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他都会在纸面上栩栩如生。
比如说我会这么写一位大姐:她每次和人吃饭,无论是旧识还是新交,她总会拖着一个行李箱去赴宴。去到坐下开始吃饭喝酒,吃着吃着,她就会告罪起身,拖着行李箱出去。过一会儿,又拖着行李箱回来,但是身上已经换了一套全新的衣服。一晚上吃饭,她能出去洗手间换两三套衣服。
我不需要写“她是个......的人”。我就写她吃饭换衣服这件事,因为这件事是她所有的言行举止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她得以和所有人区分开来的原因。如何看待这件事,如何定义这个人,不是我的事,而是读者自己的事。读者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和我当初在现场目睹这一切时候的感受是一样的,于是这个人就鲜活地站在了所有人面前。
悼文是同一个道理,人们悼念一个人,不是悼念一堆抽象的概念,而是悼念这个人曾经的生命,而曾经的生命是由鲜明的小细节构成。比如说作家李敖,在他和胡因梦的相恋结婚到离婚的全过程里,他的态度他的言辞他的行为,以及前后的变化,最能说明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再比如说作家金庸,他在香港这个码头上,每当有著名文人学人路过香港出国,他必然会请别人吃顿饭,必然会赠送对方1000美金。这种行为,这种金额,同样也能从细节里窥见他的性格和内心。
人们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做起来却是另外一件事。对一个中国人的悼念,往往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公开的层面,比如说悼文、祭文之类公开发表的内容,里面全都是大同小异的溢美之词,近乎于夸张和失真的赞美与肯定。一个中国人活了一世,在他活着的每一天里,都会遇见大量的否定和贬低,遭遇大量的的嘲讽和批评。而一旦他死了,他就可以收到他这一生中最多最大的赞美,就像是一种社会补偿。
与此同时,在私密的层面上,比如说亲友的群里,在葬礼后的私人宴请上,人们却记得关于这个人所有的生动小细节,所有趣事和糗事,所有的优点和毛病。人们聚在一起,一点点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在那种私密的层面上,亡者才真当得起音容宛在四个字。一个更真实,更鲜活,更具体的人,在这种私密的层面上得以复活,也只有这种时候,才有真正的悼念之意。听了这些对话,才感觉这个人曾经真的活生生来过世间,才感觉到失去他之后大家内心上出现的一片空白。
所以,一个中国人一生之中会有两次葬礼,也可以说是两次告别。一次是作为一枚形容词而死去,人们要庄重严肃地重定义他,一定要证明他是个好人,并且作为好人离开这个世界。死亡只是针对他的肉身,但是在道德上人们证明了他的永恒。
另一次是作为名词和动词而死去,人们亲昵地、小声地讨论他的过往,公平、公正,略带着些幽默感,把他从一个火化掉的形容词恢复为真实的名词,飞快的动词,于是除了悲伤之外,还可能激发出更多情感和更多回忆。人们在这个时候真正缅怀一位曾经在这个世间行走的血肉之躯,一个具体的人。
前一种葬礼只维持数小时,数日,数周。但是后一种葬礼会持续很久,直到最后一个人不再提起那些名词,那些动词,这个人才真正死去。因为他失去了具体,失去了细节,终于为灰色的死亡之幕所笼罩,变成彼此无法分别开来的亡灵。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胡适应该感谢江冬秀在1923年的那把菜刀,这几乎让他在漫长的历史中因为怕老婆而成就不朽。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较新的博文
较早的博文
主页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近期热门博文
重开博客
我打算重开博客。 最近应该有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而他们在当年无一例外都开设过自己的独立博客,是很早之前就开始上网的中古网友。 他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重开的契机是网友左耳朵耗子猝然离世。本来死亡是一个终结,但是大家发现左耳朵耗子多年来坚持深耕的博客还在,还记录了他这些...
我的2024年年度之书《轨道》
有网友说:“布克奖的获奖作品要比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更让人阅读”,我同意。有网友说:“2024年布克奖获奖作品 《轨道》(Orbital) 是一本难得的佳作”,我同意。我还想加上一句:萨曼莎·哈维(Samantha Harvey)的这本《 轨道 》是我的2024年年度之书...
询问各位订阅者一个问题
我注意到我的博客 www.hecaitou.com 最近的访问量有明显的上升,看了一下数据,从搜索引擎而来的流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改变。所以,我有一个猜想:阅读数的上升似乎是和 RSS 订阅器 Follow 的正式公布同步。 那么,各位是从 Follow 新来的么?谢...
人人都应该读的生活秘笈
每过一段时间我都要做个测试,看我的大脑是否被网络和手机损害。 方法是找一本书来,看看自己能否一口气从头读到尾。 许多人已经做不到了,中间要跳开无数次,我知道。 昨天我的测试对象是 《匮乏大脑》(Scarcity Brain) 这本书,看完第一章我就向朋友和亲属推荐。这当然会风...
不太聪明的人
不太聪明的人想得慢,凡事总是慢一拍。所以不能把握最好的时机,不能抢占潮流的先机,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最合乎时宜的表态。他得想一下,想一下一切就都慢了。 我花了很多年努力想要做个聪明人,看起来有个聪明样子,讲起来有个聪明腔调,做起来总是先人一步。很可惜,不是很成功,这世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