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2

又在网上配了一副眼镜

 


​前段时间我在1688买了一批镜框。主要原因是不服,镜片这种有点科技含量的东西贵点也就罢了,镜框这种量产批发的东西动辄卖大几百上千,​商家还脸色难看,懒得帮​我找货​。我去送钱还要看脸色,世间哪里有这样的道理?
但我又是个儒雅随和的人,不可能在网上发布一篇帖子,​对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庄严宣布:我现在正式取关、拉黑这家店,​永不复购。没必要,关闭了和小二的对话框,我掉头就去了1688,​买了三副镜框:
1、黑色粗框素颜韩版女学生镜架,加运费实付7​.99元;
2、亮黑欧美个性复古近视镜架,加运费24.00​元;
3、欧美圆形宽边板材粗厚镜框,加运费151.​00元。
共计182.99​元,不到200块钱。
买第一款是因为淘宝上这一款非常流行,但是7.99这个价格还是让我​震惊,所以买来了解一下是什么情况。情况一般,7.99只能买到柔软的塑料镜框,缺乏质感,但是工艺还过得去,该有的都有。我想,如果我要戴这一款镜框扮演韩国女学生的话,可能需要去夜场​才行,这样许多细节看不清楚,那就和网红款在形状上没差别。
第二款其实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在24块钱这个价位上,你说光泽、质感、材质、工艺这些东西,和那些号称五六百的镜架有多大不同,反正我​是看不出来。到手之后,我只是摸了摸,在脸上试了试​,就有直接配镜的冲动。不过,一想到我需要配对焦点镜片,价格烫手烫嘴,​我才强行忍住。
​第三款镜框我个人非常非常满意。它是仿Moscot的宽边板材镜框,镜框宽度达到了惊人的149mm,戴上它,​那么多年来第一次我感觉到自己脸小。入手之后,我发现实物比商家的图片还要好看,算是我多年上网购物为数不多的经历​。当然,最让我满意的一点,就是我都能想象朋友们看到我戴着这副眼镜出现时,会怎样的​劣评如潮。一想到会让他们感觉到气忿不适,我就忙不迭地抱着新镜框下楼去​配镜。


​这次配镜绝对是个败笔,因为我去找了线下店。​之前我经常去楼下的一家眼镜店修镜腿,换螺丝,做清洁。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我要给钱​店员也不肯收,就弄得我很不好​意思。这次就想着既然麻烦了人家那么多次,​那我多少也照顾一下别人生意吧。反正我是做不到附近小区里大爷们的那种气度,进门恶狠狠地把眼镜往柜台上一拍,用鼻子哼出一个“洗”,​洗完了抓起眼镜转身就走。毕竟是小地方来的人,先天腰软。

然后就是1​480​块。看到价格的时候,我觉得眼前一黑,就想直接晕倒,​眼镜什么的也别配了,拿笔汤药费回家压压惊。我翻了一下记录,上次我在淘宝网店配的全套眼镜,1.67的超薄渐进多焦变色片,​700块搞定。线下店给我的1.60的超波渐进多焦片,1480块,如果是要一样的1.67​片,价格是1600块。

当然,当然眼镜店里给的是品牌货,​有名有姓,有家有口,不是我那种国产杂牌镜片可以比拟的。不过差别真的很大么?700和1480之间,视觉上的感受有两倍的差异么?我知道,我知道,品牌溢价,研发成本,营销成本,吧啦吧啦吧啦,​你都对好吧,我这么问是在商业社会耍流氓好吧。

今天早上,我看了一个哥们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在1688上的配镜清单:

1、蔡司智锐1.74镜片,1336元​;

2、蔡司原厂加工费,80元;

3、tr90镜框,15元;

4、​运费,12元。

共计1​443元。

比我这一套加起来都还便宜,问题是,他的镜片是蔡司智锐1.74​,买到后可以在蔡司官网查验真伪,而我的所谓品牌1.6​和蔡司相比,毛都不算一根,但是​要价1480。

​现在,我非常不高兴。如果不是我要去线下店配镜片,而是用我自己上次的那家淘宝店,那么镜框150+镜片700,我可以创造850元配镜的个人新录。现在好了,更烂更厚的镜片,但是花了比​别人更多的钱。无非是将来再去眼镜维修清洗,我没有了心理压力​。

​我想,这应该是我在线下店配的最后一副眼镜。和线上店相比,大家在时间上没什么区别,​线下店不能自己磨镜片,也要邮寄到外地,但是网店舍得给我用顺丰,反而还要快一点。在价格​和质量上,线下店没法和线上店相比。线上店千元以内可以搞定一副复杂的渐变多焦点眼镜,如果是单一镜片且度数较低,甚至可以控制在​小几百块。即便要追求蔡司,一千出头就可以​达成目标,让你用上中高档的镜片。

线下店唯一能够拿捏人的,现在就只剩下两个武器​。第一是验光,不配镜不给验光,医院验光和眼镜店验光不是一回事。但这个问题也已经有解:说是现在可以在美团和抖音上直接购买眼镜店的验光套餐,价格是50-8​0元。第二是信息不对称,​人们觉得配镜贵,但是不知道别的购买渠道。这个问题我也已经在解决了,之前我就发布过一篇探索​教程:

网络配镜

当时是纯用淘宝购买,加上今天这一篇纯用1688购买的介绍,我想,这应该相当全面了。在网络配镜》里,我谈到了如何选择镜框宽度,对很多大脸朋友都有​帮助。在这一篇的结尾,对于那些对渐变多焦点镜片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尤其是那些人到中年同时近视且老花的读者朋友,你们在配镜之前也许要去了解一个​概念:点瞳高。

预祝大家都能买到满意的眼镜,​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实处。​



------


2024-01-11

AI时代微信最应该有的新功能

 


昨天很多人莫名其妙跑来问候我,​读者也是如此。但是又闪闪躲躲,不肯说​为什么,只说是看到了我的名字,然后“嘻嘻”一声就跑掉了。以我对中国人的了解,这一准就没有什么好事。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在无数张满屏都是厚厚的电子包浆的截屏中,我好容易找到​一张相对清晰的:

看到之后我长舒一口气,​原来和我没关系。一位企业主想要把人矿矿渣攥出油来,引用了虎嗅2017年一篇关于姚晓光​的文章。而我的名字,​刚巧出现在那篇文章的标题里。还好还好,不是我的文章给攥油提供了理论基础,吓我一大跳。这就有点像小时候看学校的处分通告,一瞥之间看见正文里说“公然在教室内用西红柿和菜头相互投掷打闹”,​心脏差点都骤停了---企业主们应该不喜欢转我的任何文章才对,毕竟我是“世界是个草台班子”理论的支持者。
虚惊一场,不过这件事情​还是让我产生了一些新的灵感。我强烈地感觉到,随着AI时代的到来,一项​微信的新功能已经呼之欲出,那就是---朋友圈自动识别标注老总并且屏蔽发言。
大家都很清楚,对于朋友圈伤害最大的三类内容是微商、业务广告和领导发帖​马屁楼。微商让​人觉得朋友圈是卖场,就没有了分享生活的欲望。业务广告让​人觉得朋友圈里的朋友不再是朋友,而是公司业务员,​觉得陌生遥远得很。最糟糕的就是领导发帖马屁楼,让人觉得私人生活被工作入侵,下了班但是还得去朋友圈上朝,跟着一群人喊“臣附议”、“臣点赞”、“圣断无双”​。
结果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发朋友圈,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动态,对外宣称自己的朋友圈已经关闭​。我现在一整天刷下来连条狗的照片都看不到,更别说健身房里穿健美裤的​自拍照了。搞鸡毛呢?
在朋友圈三害之中,最糟糕最恶劣的是​最后一种。因为它是明火执仗地用粗鄙来蛮横地​摧毁生活。​什么是粗鄙,公私不分就是粗鄙。朋友圈的名字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朋友圈。这是私人的领域,设计之初的理念是现代人联系容易见面难,所以提供一个​图文列表功能,每个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动态,这样朋友之间即便不见面,也可以通过朋友圈动态了解亲友的近况。
各种总下午三点下了班,吃完龙虾喝完茅台K完歌桑完拿,回家打开朋友圈发一条上谕,等着看点赞如云,​跟帖如影,心中好不快活---这就是粗鄙。自己入侵了别人家人朋友交流的地方,挺着自己的头衔,用手头的权力入侵​到别人的日常生活中去,这种公私不分不是粗鄙还能是什么?任何体面人,​回家会让家人称呼自己X总么?任何体面人,加下属加员工的微信,第一时间不屏蔽对方​的朋友圈权限么?任何体面人,在朋友圈里发言不是以个人身份​么?不是暂且把头衔身份放在一边,和​亲朋好友保持平等关系么?不是使用自己在​亲友之中的社交身份么?
就算是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的小老板,许多人都知道​在请员工年头年尾吃饭的时候,自己坐十分钟,发完红包敬酒三杯之后就可以起身滚蛋,这样员工们会吃得开心一点。​因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公司宴请,不是大家陪老板吃饭。
朋友圈权限是个老问题,人们喜欢加人,但是不喜欢精细管理权限。所以,即便知道这是个问题,设计了三天可见,分组可见,特定人不可见等等功能,​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朋友圈三害。

不过现在有了AI,AI可以根据人们的行为​进行合理性推断,推断双方之间是什么关系。从点赞、回复以及ID备注,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哪些人是来朋友圈上朝的。对于这些人,可以直接对他的下属、员工屏蔽​内容,根本不予显示,内容只开放给他的家人朋友​,以及他的合作伙伴看。这样一来,在家人朋友的教育和合作伙伴的帮扶下,这些人应该很快发现真实的自我,理解在朋友圈​里发什么言才是正确和得体的。
​业务广告也是一样。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朋友圈是个资源池,自己发业务贴可以​扩大影响力,可以传播业务内容。​所以,许多公司不单自己发业务广告,还要求员工转发,却根本不考虑支付别人的朋友圈广告坑位费。​许多老总喜欢用员工是否发业务广告贴,来衡量员工是否热爱公司,是否支持业务。
这种内容和行为模式,同样可以通过AI​学习加以掌握。然后,让类似的内容对所有人​自动屏蔽,只对同业显示。​不是喜欢影响力么?同业对于自己才​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群人。你们就相互发广告吧,看了对方的广告​,优化自己的广告继续发,你们就在朋友圈相互卷去吧。
这个新功能也有很正面积极的一方面​:通过算法,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什么人是你在朋友圈里最在意的​那一个,有时候,也许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是你的点赞、回复、浏览对方个人主页行为,​在算法看来是再清楚不过的证据。所以在新功能的帮助下,你最在意的那个人一旦发朋友圈,​就会自动置顶,确保你第一时间能看到。对于微信这个产品而言,即便用户加了太多好友,朋友圈有太多消息看不过来,只要能做到第一时间就能看到自己最关注的人更新,那么人们就还是会打开朋友圈,而且觉得​它总能让自己看到想看到的消息。
回到2012年,​那时候的朋友圈多有趣啊。我觉得我这辈子看过的所有人脸,在那一两年内就看过了9​0%。不像现在,屁味之浓,​点根火柴朋友圈就能沼气爆炸。在这屁味之中,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显示其上,尤其让我觉得不愉快。​所以,微信赶紧上AI新功能吧,朋友圈是你们定义的功能,你们有责任​让人们在那里和亲友愉快、亲近、无负担地社交,并且保持体面和优雅,远离​粗鄙​。


------

2024-01-10

再回首



姜育恒是我初中时代非常流行的歌手,《再回首》是那个时代​里他最流行的歌曲。歌流行到什么程度?90年代昆明街头会有人家搬出电视机和麦克风做露天卡拉OK,一条街上都是这样的​摊位。走完一条街,最起码会听到十次是《再回首》​。人​流行到什么程度?琼瑶阿姨当时是两岸三地当之无愧的电视剧天后,她的剧一播出​,街上基本就没有了女性。而琼瑶阿姨的电视剧要请姜育恒来演唱片头曲,比如说《梅花三弄》​。

到今天我都还会唱姜育恒的《朋友别哭》、《驿动的心》、《跟往事干杯》​这些歌曲,中学时代记性好,记文史地理一塌糊涂,但是记流行歌词却​毫无问题。姜育恒的歌大多苦情,青春期也有很多苦,虽然两种苦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过中学生找的是情感出口,​随时随地可以强行共鸣。
更何况姜育恒他们​卖相好。我记得当时烫头且戴金丝眼镜穿西装的,就只有姜育恒和谭咏麟,看起来斯斯文文,​让人觉得这就是成熟男性的范本。当然现在我知道了,他们当时的造型都是唱片公司包装的结果,而且风格上完全沿袭​当年的日本​流行风潮---脑门正中顶着一朵烫出来的大牡丹,​花衬衣领口打开,不然的话要系一根丝巾。
这些东西很快就随风而散,​因为接触到张国荣之后就知道了什么是风华绝代。况且风潮一吹就过,大陆人眼界渐开,有霹雳舞和迪斯科了,谁还看什么​西装哥?皮衣牛仔裤露指手套​才是王道。但是,那么多年过去之后,姜育恒的《再回首》依然还拥有生命力,我不时还会找出来听听。就像是谭咏麟再怎么折腾,我反复去听的还是他的《水中花》​。
《再回首》里唱道: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在1​980年代,这些歌词早了一点。那时候人们正在一切向钱看,喜欢苏芮的《跟着感觉走》​。才开始吃上肉,你叫人家怎么​去认同平平淡淡才是真?几十年过去,现在再来听这两句,就觉得唏嘘里带着无限感慨,自己又说不出什么来,只能再下一瓶啤酒,​拿起麦克风继续唱这两句。
我觉得少年时候学,中年时候唱《再回首》最合适不过。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恍然如梦是真情实感,我心依旧是自我恭维,而无尽长路伴我行则是​真正的中年风景---长亭复短亭,一路上尽是告别,最后只剩自己一个人。中年时再来唱这几句歌词,不需要太多酒精,也可以顺滑地进入那种四顾无人,业风从八面吹来的状态。唯一的遗憾,是姜育恒这首歌的调门太高,少年时飙得上去但是并不理解,中年时心印契合但是却连嚎都嚎不​上去。
有时候我想,李宗盛的《山丘》怕是打不赢姜育恒的《再回首》​,虽然今天的中年人好像更喜欢唱《山丘》​。《山丘》还是有李宗盛一贯的幻想,​幻想山丘后面还有人默默等候。而在1980年代,《再回首》就很清楚地说​: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没有任何幻想,只考虑​如何独行。也许,几年前喜欢唱《山丘》的中年人,心中还有一些​幻想留存吧。
蒋捷在​《虞美人》中写道:“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说起来,《再回首》算是在那条客舟上听到的雨声。​


------



2024-01-09

作者的阅读理解

 


好像杭州的中学语文老师比较喜欢来我这里选取文章给学生做阅读理解,​所以经常有小同学跑到我这里来求助。​最新的一条留言是这样的:
“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但是他千不该万不该出现在我的阅读理解上。”
​这位小同学所指的文章是我在2019年写的《捕鸟记》,他还很娴熟地从文章页切换到公众号对话页,​写下了这样的对话:“你的阅读理解我不会,我可以问一下你怎么写吗?就你那篇捕鸟记。
看到这些留言和对话,我​感觉到了他的中文老师正在感受到的头疼。这是一个不大能说清楚话的小朋友,或者说,对书面表达​并不擅长的小朋友。我不知道他说的是阅读理解还是读后感,如果是阅读理解的话,他并没有提到具体是什么题目,我也就无从解答。如果是读后感的话,​明显又和阅读理解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这位小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作者​会不会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我不是指完成某张学校给出的语文试卷,我是指作者在写完发表之后,是否会读自己的文章,然后​重新做一番理解?
我不知道其他的写作者,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是不大会写完之后回头看的。写完就是写完了,剩下的事情都是读者的,和我再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在我心底有一种​私密的想法:一个写作者如果把自己写过的文章拿出来反复分析,咂摸欣赏,感觉像是自己在抚摸自己,​相当色情。如果是当众那么做,那么​大家就可以直接打电话报警了。
当一篇文章完成之后,我作为写作者就永久地失去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像一个对这篇文章一无所知的读者那样,​从第一个字开始阅读,其余的部分依旧保持不可知。不可能的事情,就像是装修包工头在一套房子里前后忙了三个月,熟悉每一条管线,熟悉每一个角落,但他永远体会不到业主在装修好之后推门进来​时的那种心情,也不会有那种视角。
所以,小朋友要问我如何做阅读理解,​我这里没理解,我只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那么写,完全都是工程学,根本不涉及到理解。以捕鸟记》为例,​我在开头不得不使用两个段落去介绍我童年时候的处境。这一点比不上东北垮掉现实主义作家们,​类似的事情在他们那里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句话就够了。他们写:“那年,我父母下岗了。”​ 这就足够了,只凭着这一句,读者就已经获得了对于故事背景、时代、氛围、情绪的准确理解,​甚至自己都已经做好了情绪上的准备。 
​我不行。我的童年不在所有人耳熟能详的某种生活中,所以我需要​交代这种童年生活是何等的封闭,何等的无聊。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无聊的,都在等待中度过,这是大家共同经历的部分,​并且不分时代不分国别。只是人们长大之后就会忘记当初那种无所事事,白日漫长​四下蔓延的感觉。从工程学的角度,我需要一个地基,这个地基真实可信地描述出我当时的生活。有了这样坚实的地基,​才会让后面的捕鸟变成了无聊生活里的一抹亮色,也才值得读者继续读下去。
只是我的手艺不行,如果是换了好作家,他们也许用一段话就足够,​甚至只是一句话。我做不到,所以要用两整段,文句上反复对倒,然后再加一个例证,不算是​经济的做法。从结构设计的角度来看,故事是讲述从无聊生活中走入更为无聊的​一个事件。你要问我如何理解​文章?​如何理解为什么要那么写?​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结构是合理的,​它能够保持悬念到最后。并且,这里对于我而言不存在理解的问题,​因为这是我的亲历。当我在亲历的时候,很少会想起​我为什么在这里,我在这里做什么。
至于说为什么最后写成了这个样子​?​写作的逻辑和阅读的逻辑完全是相反的。在捕鸟记》之前,文章的​最后一段先发生在我身上---我是发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我见到了亡故的父亲。当我醒来之后,回忆梦境中的场景,发现是当年我们捕鸟的那个​所在。于是,记忆复苏,我想起了多年前捕鸟的那个​下午。
所以,我在捕鸟记》的一开始,就知道文章要收在哪里,它会结束在多年后的一个梦境里。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抵达那个结尾,方法有很多,正如我在前面分析的那样,我手艺不行,所以用了比较笨的​方法。阅读理解是从开头读到结尾,按照​文字的排列顺序去理解,那我本身就从未按照这个​顺序去构思过。​即便我对文章有什么个人理解,这个理解也和正常的阅读理解无关。
那我有没有想过要写一篇​缅怀父亲的文章?​有没有想过写一篇回忆亲子时光的文章?有没有想过让草丛中蹲伏的父子,和天空中盘旋的鸟夫妻形成​映射关系?这些可能是阅读理解需要回答的问题,但我自己​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
因为按照阅读理解的做法,当一个人思维“缅怀”两个字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缅怀的真意。当潜意识入侵我的梦境,在梦境中重新为我制造出父亲的形象,编造出我们不曾经历过的人生经历时,缅怀或者思念的动作已经完成了。我所拥有的不是一个关于缅怀的念头,或者关于表达缅怀的冲动,​对于我来说,缅怀已经发生,并且终了,因为我已经发了那样的一个梦,我拥有的是那样一个梦,那样的一个梦和多年之前的一段经历​相连接,并且把它从记忆深处唤醒。
我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而不会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产生的原因。至于说创作的过程,​也从来不是我先有一个缅怀的念头,然后去构造故事,​并且把这种行为称之为表达。没有这种事情,从来没有,这又不是联欢晚会​节目,主题确定在先。我自己想要的表达的是胸闷,​就是生理上的胸闷。当我从梦中醒来,一方面惊异于梦境的离奇情节和逻辑跳脱,另一方面又因为梦境临近结束时那种上穷碧落下黄泉找不见的感觉而​胸闷。
把往事和梦境都记录下来,一旦清晰地落在字面上,​我就没有那么胸闷了,这就是我的创作初衷。至于说人们通过这种记叙和讲述,产生了什么情绪,产生了什么理解,​那都是他们的事情。我不能阻拦他们分析,​不能反对他们的看法。他们需要某一种诠释,某一种理解,通过这些东西和一篇文章连接在一起,​再用文章和自己某种深层的情感和体验连接在一起。所以,他们一定需要某种​确定的逻辑:作者为了......所以写了......这样,他们自己就始终是理性的,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就是符合逻辑的。并且,他们把这种逻辑视为一种工具,可以以此打开更多文章,进行​解读和连接,甚至还可以出题考试。
读者和作者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并不相通的,经历、体验、感受、观念、想法......​彼此差异很大。但是,但是在情感这个点上,它可能超越这一切,产生某种​共鸣。我想,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原因。


------



2024-01-08

紧急撤离2

 


到今天我终于有勇气点开日航旅客在飞机遭受撞击之后,在机舱里录制的8分钟视频。之前不想看,是担忧我对机舱的幽闭环境再次激发起恐慌---2004年处理完空难之后,起初我还是能正常乘坐飞机。但是在几个月后的一次登机过程中,我坐在靠窗的位置,放完行李准备回到座位坐下,这时候我注意到所有旅客都站在走道里,都拿着行李。然后就有一个奇怪的念头浮现:像这样是无法完成紧急撤离的。

这个念头一旦生起,就像是野火一样开始蔓延。我开始假想现在需要紧急撤离,那么我唯一的选择就是翻越一排排椅背,朝着逃生出口方向爬去,因为通道上都是人,都拿着行李,把通道堵得严严实实。我想到一切都会阻碍我逃生,旅客、行李箱、椅背,于是我开始感觉到机舱过于狭小,过于封闭,我感觉自己被封闭在其中动弹不得,很快就真的呼吸急促,血压上升,视物模糊。

但是最后我还是看了那个视频,从飞机降落滑行到机舱外起火机舱内冒烟,一直到空乘确认哪一个紧急出口安全,最后到旅客们从滑梯平安落地,在停机坪上奔跑,越过正在喷水的消防车。不出所料,当我看到烟雾缓缓渗入机舱,在机舱顶部凝成淡蓝色的一层,旅客们的咳嗽和喊叫声此起彼伏,而空乘们还是没有打开应急门,烟雾缓缓从机舱顶向下蔓延时,即便知道这些人最终都得以逃生成功,熟悉的窒息感还是再次出现。

感谢互联网,感谢网友,正是他们的热烈讨论让我迅速摆脱了这种窒息感,将我注意力从机舱的幽闭环境中彻底转移出来,转移到扯淡上。我很奇怪地看到,有两帮人正在吵架,吵架的主题是“日航这一次算不算是教科书级的紧急撤离”。一方赞颂日本人的纪律性,另一方用打开的行李架反驳。一方赞扬日航的撤离程序,另一方对着时间进程逐一挑错。

对于类似的事件,我的个人看法是大家应该从这些事件中学习如何正确、快速地撤离。在2023年9月10日,我为此专门写过一篇《紧急撤离》。同样是一次从飞机上的紧急撤离,我最在意的是有旅客抱着行李箱从应急滑梯上降落,因此写文章分析为什么不应该那样做。在我看来,讨论大和民族牛屄还是傻屄,日航是牛屄还是傻屄,对于现实没有任何意义,对于航空安全没有任何帮助,对于所有的航空旅客的生命安全没有任何益处。

这次我通过旅客的第一视角观察了紧急撤离的全过程,另外又想到了两件事:

现在看起来,被撞击的民航客机上没有一位旅客死亡,算是个大团圆结局。这时候,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看旅客录制的机舱内视频,会发现许多正面的价值,正面的情感。但是,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我忍不住地去想,如果客机的火势蔓延很快,烟雾扩散很快,这段视频来自旅客遗物呢?当人们看到的视频内容是机舱内烟雾越来越浓,咳嗽声和人声渐渐消失,最后只有燃烧和爆裂声,他们又会是什么想法呢?

可能是讨论飞机算不算是安全的交通工具了吧?我不知道,但是肯定发现不了那么多正面价值,也不会激发多少正面情感。但是,紧急撤离程序不在任何一种价值里,也不在任何一种情感里,并不会随着一次撤离的成败而发生改变,这是关键。否则,撤离成功那么一切都对,都赞扬,撤离失败那么一切都错,都批评,人从中就学不会任何东西。

第二件事是在第一件事的基础上往前再推一点,推到极端的程度:假设还是这架飞机,这次航班,还是发生了撞击。现在,航班乘务员要求所有旅客伏低身体避免吸入烟气,要求所有旅客保持冷静耐心等待。不过,这一次随着时间流逝,乘务员并没有打开任何一个逃生通道,她们始终无法确认哪一个门是安全的。你在座位上焦急等待,看着机舱里的烟雾越来越浓,舷窗外的火势越来越大。此时:

你知道你此刻正在严格执行紧急撤离程序,你也知道这个程序是在历经无数实践总结下来对逃生帮助最大的方案。与此同时,你也认为随着时间流逝,你的生命处于极大的威胁之中,而且看起来机长和乘务员们还在找解决方案。那么你的选择是什么?你是选择继续保持应急姿势,伏低身体,哪怕就这样最后因为窒息而亡,因为做正确的事情最重要。你还是选择违抗机组人员的指令,放弃紧急撤离程序,起身找一个逃生通道,强行将它打开?哪怕因此你身受烧伤摔伤,其余旅客因此葬身火海也在所不惜,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你会选择哪一样?

看类似的空难新闻时,每个人都可以娴熟地说:听从机组指令,不带行李,有序排队,依次撤离,这才是正确的保命之道。而我的看法是这些正确回答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话语得以执行,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去执行?

开车的人都知道,在高速路上遇见紧急情况,标准处置程序是连续点刹车,不要一脚踩到底。肯定有许多人都开车经历过这种情况,当时你的本能是一脚踩到底,你觉得这样车子才能完全停下来,你觉得这样才是对自己最安全的。但是,在那0.1秒的时间内,也有人想起标准处置程序,硬生生控制住自己的脚,切换为点刹模式。区别在哪里?

区别在于后者认为规则和程序高于自己的本能。虽然本能强烈地想要把刹车踩到底,虽然自己之前只是听说从未实践过,但是后者在那0.1秒之内,决定放弃自己的本能反应,选择完全相信规则和程序,把自己的性命托付给它们,因为那是无数幸存下来的人给出的经验,就是要违抗自己的本能,就是要去做自己内心不想去做的事情。

踩下刹车的那一秒再来决定已经晚了,在更早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踩点刹的司机早已经接受和习惯了遵守规则。紧急刹车的一瞬间,无非是把类似的选择再做了一次而已,保持相同的习惯,保持相同的行为模式,此时点刹的行为选择更像是一种惯性。

因此到了最后,关于紧急撤离的讨论就可以摆脱所谓国民性,所谓民族天性之类的玄学词汇。它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一个人为什么会选择遵守规则?因为规则曾经证明了自己是可遵守的---当你遵守了,就一定能够得到期待中的结果。而如果遵守规则的结果和不遵守没有什么差别,甚至遵守规则的每一次结果都不同,那么规则本身就消亡了,人也活得很随机,但这也并不妨碍人们在网上大谈特谈谁牛谁傻,并且可以治愈我的机舱幽闭恐慌。



------

2024-01-07

虽然审美不是唯一标准

 


审美是衡量诸多事物的标准之一,​并不是最高标准,也不是绝对标准。作为个人而言,我觉得我这些年做到了两件事:始终支持自己的审美,同时也理解​大众的审美。
比如说同样是年画、招贴、手机壁纸一类的图画,下面两条龙我更喜欢前者,但是我也​能够预判多数人会更喜欢后者。我喜欢前者是因为它看起来更像是手绘,有许多粗糙和不规则的地方​。我理解人们喜欢后者,是因为黑色配金色,让人们觉得很“贵气”​。那如果你要让大多数人来选的话,贵气意味着财富、安全、地位,这些东西当然要比所谓的美重要得多,更容易唤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


作为纯粹的创作者,迟早会理解到一件事,那就是​无论是坚持自己的审美,还是理解大众的审美,对于自身而言其实都是一种束缚。我觉得第一张彩色水墨青龙在审美上更为优秀,那么,偏好手绘,偏好浮世绘风格,​对于自己而言是不是一种束缚呢?如果我面对一条赛博风格的金属龙,或者抽象表现主义的一条墨带,画家宣布这是一条龙,我是否还会认同,还能欣赏,甚至还能产生​喜爱仰慕之情?
对于大众的审美,​人人都知道迎合是不对的。但是,排斥和回避不也构成了一种束缚么?因为你一定不要,所有的要形成了你的一条运行轨道,那么所有的不要不也​划定了一个特定区域么?我不要庸俗的,我不要甜腻的,我不要精致的,我不要典雅的,我不要对称的​......所有这些不要或者禁止加在一起,不也明确标定了一个小世界不可逾越的边界吗?
​所以,自己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有一位德国作家,中译名叫做​聚斯金德,又翻译为徐四金。他写过两部很著名的小说,一部叫做《鸽子》,一部叫做《香水》,有些中文版也翻译为《香水谋杀案》​。后者非常有名,​在全世界广受欢迎,并且还拍成了电影,小说的创意影响到后续一系列电视剧。
​两部小说我都看过。《鸽子》写得很现代,从头​到尾讲述一位独居的老头,面对一头偶尔飞进公寓的鸽子所产生的种种恐慌不安。《香水》写得极为传统,是标准的古典文学叙事,但是讲述了一个极为诡异或者说充满哲理和暗喻的故事---一个在极为污秽之地出生的孩子,出生就失去了自己的气味,他用一生学习香水制作技术,杀死少女萃取她们的体香做成香水撒在身上,让自己终于拥有人味......
《鸽子》属于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碰的小说,因为它不是故事,而是讲述人的处境和心理状态,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任何刺激人心的元素。《香水》就不同,人们翻开之后就停不下手,一定要追着看完,​看主人公到底要做什么,要做到哪一步,最后会有什么结局。你可以把它当作是一个传奇故事来读,当《故事会》​来读都没有关系。但是,你如果愿意继续思考一下,你又会觉得它不是章回小说,不是传奇故事,不是逆袭爽文,而是一部深刻和黑暗的文学隐喻作品。虽然在手法上看起来很像是通俗文学,看起来很像是在讨好大众,但是换一种讲述方式,我觉得《香水》就是石黑一雄的《被埋葬的巨人》​。
聚斯金德是刻意那么去做吗?用《鸽子》来讨好文学评论界,用《香水》来​赢得大众读者?我不那么看。我觉得他在创作每一本小说的时候,​都用了他认为最合适的创作手法,表现方式。对于他而言,《鸽子》和《香水》之间的差别没有读者读起来那么大。所以,我觉得他是自由的创作者,内心不存在“当代文学才厉害”,“古典和流行文学太老土”​一类的想法。他随心所欲地创作,为了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母题,他可以采用一切文学素材,一切文学手法,这中间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合用不合用的​区别。​于是,即便是用非常传统的叙事方式,他也能讲出《香水》这样内涵极为丰富复杂的作品。

但我也并非支持相对主义,并没有告诉所有人说“都一样,全都一样,没有任何区别”​。聚斯金德可以自由地在各种风格,各种文体,各种手法之间穿梭,那是因为他精于此道,他知道​形式之下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大多数人并非如此,他们只是单纯地喜好或者偏好。比如说我现在画的这张古代战将图画,许多人应该会​很喜欢,觉得人帅,盔甲帅,​宝剑帅。但是在我看来,​它就是流行元素的堆砌。浮夸的盔甲,倒霉的头套,​你把它理解为小鲜肉主演的仙侠也毫无违和感,宫斗剧里的世子出征也​没问题。所以它就有问题,这种审美内部不存在一个箭头,指向任何一种​美学或者表达上的方向。
而即便是流行元素,​其中也可能看出创作者的指纹来。能看出来,说明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思考,对于创作结果有要求,这就是他的个人审美。不信的话,最后我再给你一张我用AI绘制的图片,你觉得​这是谁的作品?


------






2024-01-06

猛龙

 


让我直接说好了:萌的龙并不存在。之前用AI画过几张龙,就有读者投诉:这些龙看起来太凶残了。对不起,但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龙。龙在十二生肖里,并不是家畜,也不是野生动物,它是中国先人认定的图腾。图腾的首要功能是保护接受和敬拜自己的人,所以,图腾都会显示出自身的力量,往往以凶猛残暴和孔武有力的形象出现。
我知道现在的人都喜欢所谓的萌化。多年前,南派三叔向我总结说:开发了那么多个版本和风格的漫画,画工有高有低,风格有强有弱,但是最后看下来萌版漫画才最受欢迎。其他所有的风格,只要有人明确喜欢,就一定有另外一帮人明确讨厌,很难让所有人满意。唯有萌版,管你主角配角还是僵尸怪物,画成大头娃娃就没错,人人都喜欢。
还好,我不是一个需要人人都喜欢的人。有读者说“太凶残了”,这让我越发觉得兴奋起来,要画一些更为凶残狞厉的青龙。当然,画一些可爱的大头宝宝龙对于我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我为什么要那么做呢?就像是民间的门神从来都是尉迟敬德和秦琼,要么就是神荼和郁磊。虽然后两兄弟是神人,但是通常和前两位同事一样,都画成武将的造型。为什么不画成哆啦A梦、海绵宝宝甚至是JK妹短裙呢?因为门神的功能是驱邪镇宅,换上大头娃娃谁都不信他们能做到。


对,现代人更喜欢萌版造型。因为有人喜欢粉红色、棉花糖、泡泡裙,所以我就一定要提供么?我觉得这不关我的事。别人的喜欢不是我必须满足的义务,别人的不喜欢也不是我必须关照的义务。不喜欢不喜欢好了,我喜欢就行。在我看来,在香甜软糯全然无害之外,衡量一件事物还有别的标准和别的维度。比如说风格。
风格越是鲜明,喜欢的人就越发喜欢,讨厌的人也就越发讨厌。风格越是模糊暧昧庸俗,喜欢的人数也就越发众多,赞美肯定的人数也就越发蓬勃。我很清楚这个定理,但我就是喜欢有风格的东西,特别的东西,甚至是粗糙的、丑陋的、不规则的东西。因为这样的东西就是生命和生活的本来面目,野草并不认识什么阡陌,森林也无法自行生长为园林。当然,阡陌纵横看起来的确是很规整,园林移步换景走进去也的确是很精致。问题是,欣赏这些东西不需要花费多少气力,学会欣赏野趣则需要思考和阅历---这有点像是什么呢?像是在扑克牌的方片8中间发现存在一个隐形的白色阿拉伯数字8。
有人讨厌凶猛的龙,而我讨厌现代人娇柔病态的审美偏好。就像是新闻里总有人在野生动物园下车去摸“虎虎”,在熊山翻墙进去摸“熊熊”,我觉得这都是电视看多了,脑子里灌输了无数萌版动物的印象,灌输了无数人和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误解。在那些节目里,动物都是毛茸茸、萌呼呼的小可爱。问题在于,虎虎和熊熊它们也看电视,也看视频吗?也接受这种教育吗?如果不是的话,管你怎么看待它们,它们看到你时只会看到外卖上门。

龙也是一样。龙是神话中的动物,证据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龙化石。如果我们要接受龙,那么就要接受关于龙的一切神话传说。接受龙能够行云布雨,接受龙性淫荡龙生九子,接受龙由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构成,接受龙族控水执掌河流湖泊水井池塘大海,接受北京北新桥下的井里锁着一头真龙,接受鲤鱼逆流而上拼死越过龙门就可以鱼化龙,接受佛陀在人间只留下少部分较为简单的佛法,而把甚深教法交给龙族请他们代为保管.......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我认为龙就是一种凶残狞厉大力威猛的神话生物,随时可以呼风唤雨,必要时可以大打出手,降下雷霆暴雨,催动洪水淹城决堤。没有什么萌版的龙,就像不存在娘炮黑社会一样,就像不存在什么你可以抱着玩耍的虎虎和熊熊一样。
所以,在我这里就只有这种形态的龙。虽然我们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龙,但我知道什么不是。在所有的油漆和冲饮电视广告中,都会出现一尘不染,所有人面带微笑相亲相爱的家庭生活场景,颜色高饱和,光线极温暖柔和,人物皮肤极光滑极有弹性。但我知道这种家庭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因为这样的家庭需要150m²的储藏间,每月电费5000块以上,保姆还要兼职化妆师,夫妇靠意念接触就可以有丝分裂出完美的孩子。我知道,这就很萌。而黄脸婆和黑脸汉坐在沙发上放着闷屁刷手机,看到熊孩子又拿起画笔在墙上准备画大头人,当场拿起拖鞋就去砸他后脑,这才是真实,只是上不了电视而已。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