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5

春天的迹象

小时候写作文,写春天到来,老师要让我们写河水解冻,写小草发芽,写枝条变绿,有时候还要写一句“一行大雁往北归”,并且“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等到上中学,读过一些古典诗词,我会写柳树发出嫩绿纤细的新叶,从远处看过去“就像是笼罩着一团绿色的烟雾”;会写吹拂一冬的酷烈刚硬北风转为柔和湿润的南风,“轻抚在自己脸上就像是刚洗完澡的小婴儿的手”。
人一旦学会文字上的比喻就变坏了,会在生活和自己之间用比喻建立一道隔离墙,不再直接感受生活,而是通过比喻通过概念作为中介间接感受。当刚洗完澡的小婴儿挥舞小手,用结结实实的耳光左右开工抽打在我脸上时,我确定关于春风的比喻根本就是错误的,小米辣都比春风更为恰当。
几天前我用AI画了一张画,内容非常简单:蓝色的天空里有旁逸斜出的一条枯枝。由于是指定了木板画,所以画面粗糙不平,到处飞白。但所有看到的人都说自己见到了春天---画面里没有一个新芽,没有一朵花蕾,没有一丝一毫绿色,但是他们笃定地宣称自己感觉到了春天。
我选择相信他们。

他们不是过于敏感或是过于文艺,他们只是回到刚刚点燃篝火,文字尚未出现的时代,唤醒了体内从那个时候就具有的超能力。在那个时候,人们不需要用眼睛看到,用皮肤上的针刺感就能觉察到附近潜伏的猛兽。人们也没有道路和指南针,却可以凭借心中的感觉从七天路程之外的狩猎地准确地返回居住的洞穴。同样的,人们并不需要新芽、花苞、一抹绿色,就可以从空无一物的天空和枯败凋零的枝条里感觉到生机萌发,在什么都没看到的情况下判断春天已经归来。不需要日历,他们的心清楚地知道。
如今我们变成了另外一种动物,居住在钢筋混凝土丛林里的动物。我们的超能力演化成另外一副模样:我们在陌生的城市街道上凭借感觉指引,找到深藏街角的公厕。我们面对花花绿绿不断跳动的股市数据,凭借直觉判断大顶的到来。我们还可以在心头莫名感觉到一丝伤感来袭时,扭过头去看自己的旧手机,刚好看到它寿终正寝徐徐熄灭的一幕。我们甚至还可以通过刷新社交媒体时感受到的0.1毫秒的延迟,预感到有一条爆炸性的热搜正在极速上升,已经初步形成了服务器阻塞。
但我们还是保留了部分最古老,最原始的能力,我们还是能感知春天。现代都市生活并没有彻底切断我们和土地,我们和自然之间的相互感应。就像是我此刻站在窗前,看着楼下尚未化尽的残雪,看着小公园湖面上的冰层,看着四周毫无生气光秃秃的树木,但我就是知道这已经和一个月前不同了,春天已经到来,就藏在眼前的冬日风景之后。我不需要证据,我不需要比喻,我也不需要亲见,我就是知道。

也许是天空的颜色,有了肉眼无法分辨的0.01单位的色差,于是我知道春天就在那上面。也许是树木的站姿,朝着南方稍微舒展了一个毫米,于是我知道春天就在那里面。也许是周围空气的重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减少了一微克,于是我知道春天就在我周围。在依旧萧瑟凋敝的风景里,我知道有什么已经改变了,于是不能用旧日的心情再去看眼前的一切。
春天真正到来时,它是看不见的。大自然在时间的琴键上敲出一记低不可闻的超低音,你只有闭上你的眼睛打开心眼才能听见。你听见轰鸣不已的震动从地脉深处传来,你听见风息的吟咏从南方海面上传来,你感觉两肩上的沉重和僵硬正在悄悄消退,你感觉到骨髓深处有什么东西正在和大地的震动,海面的风息共鸣。和千百年前的祖先一样,你忍不住想拿起棍子,大步走出你的洞穴,走到日光之下,在风中感受吹来的泥土里微弱的湿气。
你知道,这就是春天到来的迹象。


------


 

2024-02-24

Apple Vision Pro个人体验报告

 


昨天下午,我朋友如约带着他的Apple Vision Pro来北京出差,让我亲身体验​了半小时。
那是一个白色为基调的头戴式设备,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头戴式眼罩,只是尺寸有​蒸汽眼罩的2-3倍大,也重得多。一切都在致敬初代iPhone---黑色的巨幅玻璃做护镜,护镜周围是一圈铝合金​外框,最后是一条灰色的弹性束带​,一切都是黑、白、灰。
Apple Vision Pro没有键盘鼠标,需要用​目光和手势进行控制。在第一次启动的时候,它会针对你的眼睛做一系列设定,在空中浮现一圈小同心圆,让你用目光去做选定,然后捏合食指和拇指​做确定,以此学习你的目光​焦点。这个过程很快,学习完毕之后Apple Vision Pro的精度极高,你会很喜欢自己的新“神力”---自己的眼光看到哪里,哪里的按键或者操作条就被立即唤醒​或者选中。“有如实质的目光”这种修辞,在Apple Vision Pro的视野里,可以直接把“有如”去掉,你的目光有重量,你的目光有力量​。
随后,我进入了几个​Apple提供的场景空间。在进入的一瞬间,我就知道电影院已经​死掉了。那是一个具体的空间,三维空间,不是一张图,​二维平面。首先你不会意识到你戴着Apple Vision Pro,你会认为​自己正在用眼睛看。我进入的第一个场景空间是一处山峰,往前看是峡谷和森林,往上看是天空白云,转身看身后是山坡,山坡上是岩石,低头看脚下是​泥土和岩石---你感觉自己就站在一处真正的山峰上,不会有什么我要回到现实世界的想法,你​就在一个真实世界里。你往前眺望,山谷上的白云​正在缓缓飘动。
Apple Vision Pro有便携式电池,​可以放在自己的兜里。于是,你可以在场景空间里转身,前进后退,在方圆三四平方米里走来走去,你会相信自己就站在​某个地方。有一幕场景是一片雪原,我是在酒店的阳台上体验,北京化雪时节的风吹在我身上,那片雪原当时真实得​不能再真实了。我忍不住去想,如果此时在我面前上演的是《权力的游戏》第一集,穿着黑色大衣的守夜人骑着黑马,就在我面前五步开外下马,拔出长剑准备搏杀---那会是怎样一种体验?并且在那一瞬间,我就​确定:未来的电影和电视剧,应该用这种方式观赏才对,不要我望向银幕,而是我走入银幕,就像是剧情里​的一个隐形角色。我不要看电影​,我要体验电影。
人处在一个虚拟空间之内,​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容易丧失自我。因为在虚拟的空间内,人需要某种自我的标记物,​让自我依附在其上。否则的话,人可能会产生自我崩解,你不知道你此刻是以何种形态存在​。一个幽灵?​一道被束缚的灵魂?Apple Vision Pro的解决方式很简单---在虚拟空间之内,如果​你低头去看,能看到自己的一双手。不是你真正的那双手,是用摄像头捕捉的​影像,然后投射到虚拟空间去。你移动和操纵你看到的那双“手”​,和现实空间里没有两样。于是,你就确定自己是“真实”存在于这虚拟空间之内,你可以用这双“手”在空间里完成互动,你的自我也就终于安定下来。
只是说,这双手是摄像头拍摄然后“嵌入”虚拟空间的,有点像是早期电视的“抠像”技术,所以你会“看到”自己的双手边缘会有​闪烁不定的电光。经书里说过一百万次,自我只是一种坚固的幻觉,它其实每一刻都处在变化中,它其实每一刻都是在原地附近以极微小的​尺度闪现,​生灭不已。但是,一百万遍都不如自己亲眼见到一次,我亲眼看到虚拟空间里自己的手在闪烁,于是我也终于能够理解在现实空间里自己正在如何闪烁。那一刻,我看着双手边缘的电光,内心​深深感动。
Apple Vision Pro不单可以把你带入到虚拟空间中去,​也可以把虚拟空间带入到现实世界中来。戴上Apple Vision Pro,把视野调节为现实空间,你就可以把你的App,你的网页,你的文档,​在现实空间里一一浮现。你可以把文档放在沙发上空,把时钟放在饮水机后面,而且你还可以用手指拖曳,拉近或者放远。于是,你的生活或者空间​会变成另外一副模样。即便你家徒四壁,你​也可以在墙上挂满世界名画。你不需要购买黑胶唱机,却可以在自己家的一角放上一台虚拟的唱机,甚至可以在空中的虚拟唱片机架选唱片,方法是用目光去翻找。
所以,我不会在意Apple Vision Pro的初代产品续航时间短,目前支持Apple Vision Pro的软件还很少,也不会在意它的重量、体积,以及不能完全支持人手​触摸控制---所有这一切都是很小的问题,都可以​随着时间流失而得到改善和解决。我真正在意的,是Apple Vision Pro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可能。身临其境地看电影只是其中一角而已---我在使用期间完全想不起要用手机。和低头在手机小屏上操作相比,我个人更喜欢抬起头,在Apple Vision Pro提供的无限屏幕上​操作,更喜欢视野里同时融合了现实和虚拟形象,​用眼神而非手指尖去控制。
每天每个人在手机上的时间已经远超8小时,Apple Vision Pro如果能分掉4小时,哪怕2小时,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都是了不起的​巨变。看手机图片点餐,看手机图片选约会对象,用手机拍摄分享朋友你此刻看到的景象,怎么能够和Apple Vision Pro​相比呢?在Apple Vision Pro下,你是低头看过餐厅的每一道菜再下单,你是绕着一个人的前后左右看了十八圈才发出的邀约,你甚至可以把朋友的年度小聚定在圣托里尼的一张白色餐桌上,大家戴上Apple Vision Pro就可以加入,你们看到同样的白墙和蓝色大海,你们还会看到同一艘​帆船驶入海港......
然后半小时就到了,朋友收回了他的Apple Vision Pro​。​我就像是从一场关于未来的狂野梦幻中醒来,内心怅然不已。摘下头盔第一件事情,就是低头看我的鞋,因为我总是觉得在雪原上的时候,我的鞋面上应该有许多冰碴。然后,我伸手摘掉隐形眼镜,换回​框架眼镜---Apple Vision Pro对于近视眼不算友好,必须戴上隐形眼镜才能使用。
但是不重要了,今年三月份的时候,全球首批全自动变焦眼镜就会上市,它根据你的眼睛看哪里,自动调整焦距,让影像始终准确地落在你的​视网膜上---在这个时代里,每多过一天,就有可能见识到​更新的科技进步。一样接着一样,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把我们带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


2024-02-23

少对家人发表高见

 


一个家庭里,总有人在做事,否则这个家就垮了。一个家庭里,也总有人随时在发表高见,批评指责,点出更好更科学的做事方式,否则这个家就没架吵。
我个人认为,一个比较理想的家庭里,所有成员都应该服从同一条基本原则:如果一件事人人都可以做,别人做了,你自己没做,那么就不要对别人做的事发表高见。如果实在是看不下去,自己做一遍,然后再告诉对方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做菜。如果你从买菜、择菜、切菜到烹饪全流程都不接触,那么最后就不要在餐桌上点评味道咸了甜了,肉是老了硬了。你可以在餐厅里那么干,那是因为餐厅是服务机构,厨师是服务人员,你花了钱去买他们的服务。但你不应该把自己家当做是餐厅,家人当做是厨子和跑堂。如果有家人为你做一餐饭,除非家人把盐瓶打翻在菜里,否则第一件事情都应该是感谢,感谢你为我做了这一餐饭。
家人在做事之前,如果你不和他们讨论;他们在做事过程中,如果你不曾协助不曾出力。那么最后如果结果不如人意,这件事其实和你无关,不需要你去点评总结,更不用说是高屋建瓴地批评指正,尤其是说什么“我一早就知道”一类的屁话。你一早就知道,那你一早干嘛去了?抱着手等着看戏呢?在公司里说这种话,是会被物理性毒打的,我是说,不能因为家人是文明人就放肆起来,这是占人口头便宜。
在家里,对同一件事情的观感每个人都不同。要随时牢记,自己的观感并不代表真实,也并不代表正确。所有的观感之间并不平等,做事的人他们的观感更为重要。如果你不做事,最后你赞同或者不赞同根本不重要,做事的人怎么想,怎么感受才重要。他们觉得好,那就是好。你觉得不好,麻烦下一次抢先出手,自己把事情揽过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用事实证明你的方法要更好一些。
基于这种考虑,我专门提醒过读者:如果春节回父母家,看到家里有什么旧了坏了不好用了,先默默换上,然后再说原先的物件有什么问题。因为你上来就说这不行那不好,虽然可能是对的,但你不是那个日复一日使用和维护的人,你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像是刺耳的指责,指责他们生活不当。一年到头你在家里没几天,但是你一回来就开始指摘,这样大家真的很难和你做亲戚。
我这里经常有读者留言抱怨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对此我能够理解,家庭生活里会蓄积很多压力和矛盾,也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心情,找个出口倾诉发泄一下,可能回家之后情绪就能稳定一些。但是,我是一眼都见不得读者投诉自己太太或者老公在某件家庭内部事务上做得不好,但是自己又全程没有参与,这就超出了边界。在自己家里那么点评就已经够过分的了,何况是拿到网上来和陌生人说,在陌生人面前指摘自己的家人?
没有家庭成员天生就应该做饭洗衣,没有家庭成员天生就应该记得每月缴纳水电费,没有成员天生就应该负责辅导孩子的功课,没有那么多天然,也没有那么多你的我的。界限如果一定要区分得那么明确,那么就不要越界点评,自己不做就不要说。界限如果没有那么明确,分工也没有那么细致,那么任何一名家庭成员做了一件事,首先应该是感谢而不是挑刺,因为这不是什么“应该的”,别人做了意味着别人额外地承担了,承担了属于你自己的那一部分家庭责任。
总之,如果你在别人做事的时候是躺在沙发上,那么就少对家人发表高见。你觉得正确错误,成功失败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有人去做了,为此付出了心血。不说是你应该随时常怀感恩之心,但最起码克制住自己的点评欲这一点还是能做到的。如果想家里人人听自己话,事事顺自己心,那么去开家公司好了,家庭可以直接解散,家庭成员换成保姆、秘书、司机、私人助理就好。那你想怎么点评怎么点评,你想怎么批评怎么批评,你想怎么推翻一件事就怎么推翻,你想否定谁的努力就怎么否定。
但你不应该有家庭。


------


2024-02-22

AI收钱不手软

 


最早我决定使用AI,是为了解决每天文章的配图​问题,具体说是版权问题。图片可以从商业图库购买,就算一天一张,一年下来也要买个两三千块钱的​会员包。也可以像我那样,从开放版权的免费图库下载,但是写上几年就会发现无图可用,更不用说照顾到图片和文章主题之间的呼应关系。

​核心问题是我觉得商业图库的授权费太贵。我理解摄影师为了得到一张图片所要付出的辛劳和创意,我也理解商业图库平台为了维系运转而不得不投入​的大笔资金和人力,但是我还是觉得贵。原因是我在网上写免费文章,收益来自读者的小额赞赏,而随着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过去,赞赏额度逐年下降,​最惨的几年间写一篇千字文收到的赞赏还不如我当年写一篇专栏的稿费。这就等于我是先付费买图,然后写文章慢慢赚回这笔钱,​那就会让我觉得非常贵,非常心痛。

当然,我很清楚这怨不得别人,是我自己的商业逻辑有问题。是我要写免费阅读的文章,是我不想商业化转为团队运作,是我坚持以个人的形态出现在​网上。而商业图库并不想零敲碎打地服务我这样的个人,他们更愿意服务一家媒体,一间商业平台,一次性一年支付几万块几十万块钱,批量购买​图片。我想以个人身份得到商业组织​购买的服务,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AI绘画在一开始就是个好选择。它是免费的,它服从我的指令,​几乎满足了我所有的需求。​但是,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变化。AI绘画的免费概念不是真免费,要么你购买一套性能很好,价格很贵的硬件,在本地跑AI模型​;要么你就得在别人的平台上运行,免费用户要为每一张图​等待更长时间,有些时候可能是付费用户的十倍以上。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开源免费的AI软件,比如说Stable Diffusion​。我不想投资升级我的桌面电脑,那么就只能用​Google的云服务器,在Google Labs上运行​AI软件。它们都是免费的,谁​都可以随意使用。但是,免费用户只能使用Google的低档显卡,生成一张图要15-​30分钟。如果你肯每月交10美金,升级为Labs Pro用户,那么这个时间可以降低到5-7分钟,甚至更低,因为Google会自动分配​性能更好的显卡给付费用户,算力越强,耗时也就越短。

AI用于绘画的能力太强,我很快就习惯了每天自己​画图,自己配图。所以,我在稍微挣扎了一下之后,就购买了midjourney的付费会员​服务。它一共有​4档月费:10美金、30美金、60美金、120美金。​如果一年一交的话,月费下降为:4美金、24美金、48美金、​96美金。根据我的使用量,我一开始选择了第二档,每月30美金。用了两个月之后,我选择了一年一交,差不多每年2300​人民币左右。

这时候,我在不知不觉中其实就已经花了购买初级商业图库会员包​同样的钱。但并不觉得贵,反而觉得很幸福,很有安全感​,感觉自己终于可以施展拳脚​,大干一场。不过我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midjourney 的会员的快速生成图片功能​每个月都有限额。我选择的这一档,每个月有15个小时的快速生图时间。如果消耗完毕,就只能转为无限时间的慢速生图​。它也不是非常慢,而是慢在一个特定的点上,确保我既不肯放弃midjourn转投别家,​又要确保让我在等待中承受足够的痛苦,一次次回忆快速生图时的爽利感受。

今年春节期间,因为是农历甲辰年的缘故,我每天都在批量绘制、修改、重生成各种中国龙的​图片。这个工程量很大,而我又足够疯狂,​一旦开始就不肯轻易停手。所以,一个月还没过10天,我的15小时快速生图时间就已经​耗尽。为此,我不得三次重新购买的额外的​时间。这时候,购买额外快速生图时间包的价格是:4美金1小时,8美金2小时,20美金5小时,4​8美金12小时。

我以为春节过完一切就能恢复正常,结果这个月的15小时我也就撑了三周,还​是有一周没着落---这就意味着我还要掏20美金再买​5小时。我这时候算了一下,如果按照现在这样的使用量,要么我每月固定购买20美金的时间包,要么升级为​48美金月费的会员,于是我每年在midjourney上花费的钱就会超过4000人民币,​已经比我从商业图库直接买图还要贵了。意识到这件事,我忍不住​哈哈大笑,果然是鸡贼总会落深坑。

笑毕​,我有几点个人感触想要分享一下:

一、一项服务究竟是贵还是便宜,取决于​用户怎么去使用,有怎样的体验。而用户会如何使用,获得怎样的体验,和产品功能,产品设计有关。商业图库和AI绘画的花费是一致的,后者​未来可能会更高,但是我毫不犹豫选择后者。中间的微妙区别在于:我在图库是买货,买使用权,许多人和我买同一张照片​;我在midjourney是购买能力,绘画的能力,我不是在为使用权付费,而是为了它提供的那种个人​创作的感觉而买单。买midjourney的绘画能力和时间,我和一名画家买颜料买画布一样自然,重要的是,我可以无限次生成,更重要的是每次​我都得到了一张世间独一无二的图。

前者我觉得贵了,后者我觉得可以接受,而且​本来就应该支付费用。其中的差别体现在产品上,和商家卖什么有关。

二、 互联网目前的各种“千人千面”服务​是个假服务。千面千面,说的是卖组合,​每个人看到不同的组合,拿这个糊弄用户说这就是所谓“个性化定制”。但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千人一面,面面不同。在无限组合的歌单里选取一个列表给到用户,这远远不如把全世界唯一的一首歌,全然为他个人需求定制的一首歌​送到他面前。没有几个人会为千人千面付费,因为它本身没什么价值,没有几个人会承认其中凝结了什么真正的社会有效劳动时间。但是后者不同,后者和算力相对应,为某一个用户单独花费的算力,​这本身是有价值的。

从这里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数字货币,铸币过程耗费了电力和算力,​那么人们就倾向于认为它具有真实价值。在未来的网络世界里,基础货币单位应该是电力的度数和​算力的小时数。

三、如今的人们都承认AI等于是昂贵的硬件,巨大的能耗,​珍贵的人力和机器算力。因此我有理由相信,随着AI成为网络世界的入口和主体,免费​互联网的时代终将过去。​我不肯为图库花钱,就是免费互联网时代的残余思想作祟---一张图片要收什么钱?那点储存空间要多少钱?那点流量要多少钱?老子看日本动作片都不交钱​,​何况你一张烂图片?​这种想法有一点对:​当时人们无法衡量互联网上的一样东西究竟应该对应什么价格,如何计算​,如何支付?严格来说,免费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只起到了一个库房的作用,​承载内容,承载服务。如果要深究内容究竟价值几何,​服务价值几何,这是很难定义和计算的。真正有价值的部分---人的关系建立和信息交换,其实完成的主体还是​人类自身。

AI时代里因为电力和算力的消耗,从第一天开始,所有从AI里​产生的东西都有明确的价格,这是很天然的事情。每一比特的能耗都很清楚,​那么每一样东西都有天然的定价。​这就带来两个改变:一个是收费和缴费变得很自然,很顺滑。电力和算力都带有时间因子,未来的免费互联网等于​慢速低效互联网,付费互联网等于高速高效互联网,​人们会做出选择的。第二个是赢家通吃会变得很严重,耗费同样的电力和算力产生一比特内容,​人们只会选择内容结果最好的那一家,或几家。就像是家家公司都在做以文生图,都在烧显卡,​但是大部分公司的产品没人用,因为不行就是不行。然后因为不行,就不会得到资源,无法获取到更多的电力和算力,​最终就会出局。

硅基生命的演化应该比碳基要快得多,而且残忍得多,因为它们除了服从摩尔定律之外没有第二念。

最后,如果两年前我一狠心买了一个商业图库的会员,现在我又会​是怎样的面目​,怎样的状态呢?也许,当时我觉得我是在买,其实我是在卖,甚至是在典当。


------


2024-02-21

全员恶人

 


教师是成人,未成年的学生是孩子,他们之间在地位、权力、心智、智力上的关系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等。所以他们之间不存在什么恋爱,不存在什么真情,也不存在什么自愿交往,只存在违法犯罪。这是最基础的一层。
男教师和未成年女学生发生不伦之恋,公众反对得很激烈。女教师和未成年男学生发生不伦之恋,公众反应就变得很暧昧。这还是把女性视为私产,把女性贞操视为资源,所以会有这样态度上的差异,觉得男学生“不吃亏”,而女学生就是“将来怎么嫁人”​。这种看法无视未成年人的意志和身体需要得到保护这一事实,​无视他们的个人权利遭到侵害这一事实。在这里暧昧本身就是反文明反社会的,这是第二层。
女教师的丈夫把涉及未成年人私隐的对话内容在网上发布,以此召唤公众代替自己惩罚妻子​,这是违法也是下流。我对此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他在得到甜蜜爱情的时候,他在收取婚礼红包的时候,他在大被同眠的时候,没有邀请任何公众介入,分享任何他的喜悦、幸福和所得之利。但是他自己家出了状况的时候,他就要求公众介入主持公道,要求公众充当自己的​打手?好处都是自己得了,脏活都推给别人,这不是下流​还能是什么?​这是第三层。
营销号为了赚取流量,用无辜的女网友照片冒充新闻当事人照片,并且大肆传播,这是每次社会新闻爆发后的固定项目。然而,平台的处理总是姗姗迟来,这也是今天网络世界里的固定风景---人流血至死之后,终于有人赶到,在刀口上贴上一张创可贴,​意思到了就行,要的就是个态度。​每个人都应该从中学到一件事:你从来不是网络平台的用户、客户、顾客,​你就是平台的流量燃料。这是第四层。
在以上每一个层面上,​都有不同的声音。不单声音不同,很多声音还喜欢把不同层面的事情扯在一起讨论,用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去否定另外一个层面​。声音很嘈杂纷扰,观点推陈出新,然后最​为核心的那个问题就被掩盖了:有一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到了​一对夫妻的轮流侵犯。你会看到许多观点,观点背后都是各自的理念​。然后你会发现没有几个人在捍卫个人权利,而是大都在​捍卫自己的理念,捍卫它的正确性。为了自己的理念,一场悲剧,一次罪行,乃至是一具尸体,都可以被用作是理念斗争的武器或者道具。在太多人那里理念是重要的,人是次要的,这是第五层。
我不和我的猫在无数个层面上穿越着争论,我也无法喝一杯理念的水,吃一筷子​观点的菜。道理​总是简单的,但是人心却太复杂,欲望却太​复杂。人在本质上就不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动物,贝索斯说过这话。所以,保持心不会放逸外驰,免于癫狂和迷乱很重要。这样无论世人世事如何喧嚣,​自己都可以保持清明的头脑,也没有了一定要站到某一​面旗帜后面呐喊的冲动。如此,一杯浑浊的水在静置一段时间之后,石子是石子,沙子是沙子,泥是泥,水是水,每一层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2024-02-20

无条件的幸福

 


前几天我在网上转发了一条不知来源的帖子,引起很多共鸣。为了照顾视障读者,这里我会先贴出原始的图片,并随后附上其中的文字方便他们屏读:

“我成年之后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50%以上的情侣根本不熟,离开了身体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可能连朋友都做不了,甚至在触及对方灵魂深处的时候必须有意识控制自己不去蔑视对方。特别多人在亲密关系里展现出来的那种既不了解或者理解这个人的本质,又离了这个人就活不了的样子非常滑稽。”
这段话说得有点绕,​如果换成我来说,我会这么写:超过一半的情侣彼此之间都是陌生人,除了肏之外没有任何主动沟通,​除了肉体之外别无交点。即便试图深入了解对方,在深入的过程中却又往往​难以抑制地产生鄙夷和厌弃之情。​然而即便这样,大多数人还是无法离开对方,就像是关押长达40年的囚犯,渴望自由的同时却已经无法离开监狱。
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包括这句话引发的广泛共鸣,也都不重要。因为这就是个现实,在任何两性关系里,抱怨总是​占据主要时间,赞美和感恩​极少出现。对于现实​要保持冷静,我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这一点。当我第一次得知人会死,而且所有人都会死,包括我幼儿园的同学老师,乃至我的父母全都如此时,​我当场就炸了:
“那么大的事情,你们都不在乎的吗?​怎么都像没事的人一样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你们是怎么了?​会死哎,人会死哎。就没有人出来管一管这件事吗?​就没人想着怎么修一下子吗?”
​世界很安静,回答说:小朋友,这就是现实。
所以,50%、75%或者90%的情侣是熟悉的陌生人,60%、80%或者100%的读者对此有共鸣,都不重要​。这是现实,​小朋友,这就是个现实。人们并不在意生死这种问题,但是花了很多时间去想两性关系,这也是个现实。你选择绕或者躲,你选择改善或者掩盖,​它依然是个现实,它是人生的诸多症状之一,具体说起来就是一场漫长的炎症,又痒又痛,​但是挠一下还会感觉有点爽。于是炎症爆发时你想着要痊愈,等到炎症潜隐时​你又怅然地有点​回想。
在我读完这句话,以及转载这句话下面所有的回复之后,一位佛教大师的话​突然在我心头涌起,这句话的大意是:如果你在日落之后忍不住想要去找你的朋友,那就说明你的心并没有圆满,还在沉溺于制造各种​羁绊和因果。它可以完美地解释最熟悉的陌生人现象​:只要你还在别人身上找寻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只要你还相信在别人身上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一切最初的甜蜜幸福最终都会变成酸楚,无论那是什么,​理解、信任、关切、包容、欣赏还是别的什么东西,都是如此。
最近几年,我频繁接触到一个概念:无条件的幸福,Unconditional Happiness. 我怀疑这是一个术语,有一个专门的中文单词对应,但是我​始终没有找到。它的意思是,人世间的大部分幸福都依​靠外物而生。因为成功而感到幸福,因为伴侣而感到幸福,因为孩子而感到幸福,因为房子车子票子而感到幸福,因为美食美酒美景而感到幸福......所有这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幸福,当成功转为失败,伴侣转为怨偶,孩子转为反叛,房价下跌车子剐蹭利息下调,身体机能下降消化系统工作不良时,这些幸福就转瞬即逝,​痛苦、悔恨、愤怒、怨恨就会升起。
因此,真正的​幸福是无条件的幸福,也就是无需任何外界条件可以独立存在着的幸福。因为独立存在,也就没有变质毁败一说,​也就没有得到和失去的区别。最重要的是,它没有了任何必须。​日落之后,你不是必须要去找朋友喝一杯。下班之后,你不是必须要找个​伴侣​。你的灵魂之舟不是必须要找个可以停靠的港口,在​苍茫的人生大海上它随处可去,随处可停。​它若要前行,自会有风。它若停泊,就会有彩虹。
无条件的幸福建筑在​一种坚固的信心之上:自己本身是完满无缺的。​一切渴望希求都是欲望制造出来的幻觉,以至于让一个本来并不缺乏的人误以为自己是残缺的,误以为自己是匮乏的,误以为自己是弱小的,是卑下的,是愚笨的,是无力的,是孤独的,需要在这个世界上不断找寻,​才能一点点把自己拼凑和填补起来。然而这些搜寻而来的外物捧在手心里转瞬成烟,人就因为不完满而备受焦虑的折磨,​始终陷于自我责备之中。
回到今天最开始的那段话,它不是什么找寻合适对象的十条秘法,两性沟通的一百个技巧所能解决的事情。你要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找到理解,你要和另外一个人建立灵魂链路,你要从另外一个人那里完全无损的完满心灵映射关系,​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如果世间当真存在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要在你身上浪费这个时间精力?​不是去选择一个更好的链接对象,不是那么麻烦费劲的对象?如果对方当真愿意和你链接,你又如何确保自己不会随着时日流逝而让对方觉得乏味无聊?你又如何让这种有条件的幸福持续延续下去​避免最终败坏的命运?
对抱怨产生共鸣永远是容易的,​这是人性。但是面对苦,面对不完满,停下脚步去想一下苦的原因,不完满的原因,​这就有些困难了。去想明白自己究竟是自具圆满,还是天生有缺,究竟是应该内求还是外求,这就要需要相当的福分​和运气了。我想,无条件的幸福这个概念可以​翻译为大圆满,本具圆满,就无需他求,只是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它的确存在罢了。


------


2024-02-19

视频艺术家金广发

 


我很喜欢金广发和他的同事们​,也很喜欢他们用手机拍摄的视频作品。如果我每天只能看三条短视频,那么我一定会留一个位置给​金广发他们。

再多再有趣的短视频最终都会让人感觉到厌倦,因为有一处破绽始终绕不过去---即便是智商在70以下的人,看过足够多的短视频之后都会问出一个致命的问题​:​谁在拍摄?短视频都在追求真实的场景感,都在追求打动人心,但是只要一想到这些看似真实,看似感动的镜头,都是由一个​根本不出现在镜头里的人站在一角默默拍摄,你就看到了剧本,你就看到了表演,你就看到了团队,就会觉得一切索然无味。

金广发他们的作品通身上下全是破绽,从第一个镜头就告诉你这一切都是摆拍,画面都是后期加工的做旧效果,镜头里的人物都是演员而且是话剧演员,但是就这样看下来却让你觉得全无破绽​,浑然一体。就像是容器有一个眼儿叫破了漏了,有无数个眼儿那就是筛子。筛子就是筛子,没人纠结它是​破了还是漏了,它就那样。

所以我管他们的短视频​叫作品。的确是作品,因为他们​在用短视频做表达,而且是短视频中很罕见的题材---都市人群飘忽不定,难以名状的精神状态,和都市生活中毫无预兆,毫无道理发生的各种​意外和冲突。这很难表达,以前网络上有一位文学大师叫做大咕咕咕鸡,他的文字就有这个效果,看了让人觉得自己正在被刑讯的同时听到一个精彩的笑话,或者是一个人在极度悲伤泪流满面时不知道为什么顺手打​了个飞机。

大咕咕咕鸡曾经试图把文字拍成视频作品,不成功,形态根本不对,那些在纸面上的精彩字句在活人嘴里讲出来的时候,完全不是那个味道,​一切都黯然失色,一切都索然无味。但我认为金广发他们就是视频版的大咕咕咕鸡,他们才是用手机镜头创造出了都市生活中的深深荒谬感​和深深无力感,是一种当代都市戏剧。

所以,金广发他们的作品收到的最多评价是“抽象”​。抽象的定义很难用文字说清楚,只能用具体的例子​让你略微感受一下。比如说有一次金广发身穿蓝色旧中山装,面对镜头装模做样开他的所谓小课堂。​他在镜头里先问观众一个问题:​“他是不是演的呢?”。

随后,他提供了三个答案选项:

A、是

B、有可能不是

C、钝角

金广发著名的钝角梗就是那么来的,也是金广发忠实观众的接头暗号,就像是“房山季鸟猴”一样,一说“钝角”就知道对方​是自己人。钝角明显不是在他视频作品里那个场景下应该出现的选项,但是这个选项就那么堂而皇之地出现了---​这就是抽象,起码是抽象的一种。

再比如说他的新近作品,金广发设计了很多个不同人物,每个人物每次都有单独的故事线,其中之一是​网约车司机。在这个新作品里,金广发扮演的网约车司机和三位女性在车里吵得不可开交,原因是其中一位女性乘车时遗漏了物品,要金广发送回时,金广发向她​索要12万人民币。于是,女乘客带着两个凶悍的闺蜜前来​,和金广发理论,气氛一度非常紧张。

在压力达到极限的时候,金广发扮演的司机突然口气软了下来,解释说自己并不是真的想要12万人民币,而是想结婚但是女朋友要12万的彩礼钱,自己没有这笔钱所以心里觉得苦闷,就随口向乘客索要12万作为酬谢---剧情到这里已经很跳跃破碎了,​每一步都莫名其妙,但是又貌似有点道理,可以让​故事勉强进行下去。

但是万万没想到,紧接着是女乘客最漂亮的那位闺蜜​破口大骂:​12万,你特么想什么呢?老娘只要5万彩礼都没人肯给。金广发一脸无赖相接口回答​:那我给你5万嫁我呗​?漂亮闺蜜听了从后排一把伸手拽住​金广发的领子:这可是你丫​说的啊?于是,这​一段跌宕起伏的剧情以突如其来的爱情作为结尾。

这个网约车司机的故事就很抽象,​完全没有逻辑,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我蛮喜欢的。自从周星驰拍摄《长江七号》之后,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类似这种的​无厘头剧情了,也很久没有见过镜头塑造类似这种的小人物了。​让我哈哈大笑的同时,又有一点忧伤。

金广发曾经参加过相声选秀节目,遭遇郭德纲师傅​而淘汰。这是让我觉得最为有趣的一点,转身金广发一头扎入短视频,彻底走上了一条和传统相声完全不同的道路。许多年过去,现在郭师傅和于大娘的相声已经无法催眠我每晚入睡,但是我对金广发的视频作品却念念不忘,​每一段都看得津津有味,有些经典作品甚至会反复观看琢磨,琢磨他的脑回路究竟如何碰撞出这样的​情节来。

金广发是北京土著,说一口流利的京片子,然后很早就去了上海发展,主营项目是海派相声和小剧场话剧,但他​在小剧场表演时又经常在台上弹唱粤语歌---这人本身也很抽象。

最后,每日三条视频除了金广发他们,还有一条我会留给小芃路子野。芃,péng,兽毛蓬松或者草木繁茂的样子。建议你不要轻易去搜来看,因为一旦看过就再也​回不了头,可能再也听不了相声,看不了​小品。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