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6

《蓝眼武士》观后

 


《蓝眼武士》最早是西乔推荐给我,她之前带领我走上 AI 绘画的道路,​在我这里信用度积分极高,所以我就很听话地找来观赏,看完毫不犹豫就去豆瓣打了​ 5 星,并且决定在选片这件事情上也把她的信用值提升到最高等级。
我本人并没有任何理由去主动看这部剧集,首先它是动画片,我到现在《进击的巨人》还没看完第一季。其次是它以一群女性作为叙事的主体,让我以为是那种理念先行的片子​。最后我看了一下画工,动漫作品当然要看画工,感觉​画工相当省钱。
但毕竟有西乔背书,我还是去看了,而且一口气就看​了下去。尤其是看到第五集的时候,​坐在沙发上把大腿拍得青紫,赞叹导演和编剧的​手段高妙,觉得即便是作为一部动画电视剧集也可以笑傲许多电影​。如果你是影视从业者,如果你是电影发烧友,那么你一定要看一下《蓝眼武士》​,一定不要错过第五集,感受一下什么叫看到寒毛竖立​,拍腿致意。
《蓝眼武士》的故事主线是一名蓝眼睛的女武士满日本追杀自己的生父​,同时不断追求剑法的至高境界。故事的起因当然很扯,​但是一旦接受之后并不影响故事的展开。故事本身写得很不错,所有的娱乐元素都有,有点让我想起《杀死比尔》​,一路血腥黄暴不断。但最强的还是人物塑造,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执念,都有自己的使命,所以性格非常鲜明,​所有的行动也都有坚实的理由。
看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并不讨厌女权主义的影视作品,我只是讨厌只有一杆女权大旗没有任何人物和故事的​作品。按说《蓝眼武士》中的倾向已经再明显不过了,所有的故事主线都是女性作为主角,所有的关系都缔结在她们身上,所有的行动和选择由她们发出,所有的剧情也是由她们来推动。
然后,所有的主要女性角色都很健全,无论生理还是心理。​绝大部分的男性角色都是残疾,要么心理残疾,要么生理残疾,没有一个是完整之人。但我并不觉得反感,反而觉得这个隐喻做得很​聪明,完全能够接受。因为整个剧集讲的是勇气,而东亚女性身上通常能够体现出比男性更多的勇气,尤其是追求完整自我和追求个人自由这两点上,这对于我而言算是一种生活常识。


这套片子没有一句台词是在说教,社会怎样怎样,我们女性怎样怎样,​没有。​只有人物的欲望,人物的动机,人物的行动。我作为观众,是通过具体剧情去体会导演和编剧的用意,他们就是要主角​用她的剑道直中取,没有一个镜头是曲中求。所以,这也是一部充满了力量和速度感的剧集,绝对不会让人觉得​沉闷乏味。
编剧和导演本身又对于电影、戏剧、电子游戏和日本文化很熟悉,取舍之间做出了很好的平衡​。既没有变成日本历史科教片,也没有彻底变成日本文化猎奇片。剧集中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日本文化元素,但并不让我感觉是西方导演硬拍一个日本背景的故事,一切都似是而非,充满​西方对日本的想象。
因此,它既有传统的东方拜师学艺故事,也有传统的西方弑父叙事,有如同浮世绘一般的人间烟火,也有勇者斗恶龙一样的英雄​探险。你在其中能够看到导演编剧展示他们的戏剧水平,可以在一整集里用平行蒙太奇以不同载体讲述三个故事,但是彼此又交织在一起​相互表述。你还可以在一部动画剧集里感受到强烈的游戏感---很多时候它给我的感觉是第一人视角的​RPG 电子游戏。
对于影视专业人士而言,《蓝眼武士》里的漂亮分镜,凌厉剪辑,都​是值得学习的对象。虽然画工上的确是便宜了一点,但是在电影技术上一分气力都没省,展现了编剧和导演的最高水准,属于那种让人赞叹不已,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参与的好活。 怎么讲呢,它所带来的振奋程度,堪比当初我看动画电影《蜘蛛侠之平行宇宙》​。
今天是周末,《蓝眼武士》上线已经接近一个月。如果有时间的话,​你可以找来看看。最后,不要在留言区问什么“我能不能带着孩子一起看”之类的蠢话,这是动画剧集,不是所有的动画剧集都是拍给孩子看的,《蓝眼武士》就是拍给成人看的作品。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和你一起去看那些血腥和黄暴的镜头,奇异怪诞的性癖,​那你​随意好了。我反正无所谓,​又不是我的孩子。


------


2023-11-25

晚来天欲雪

 


今天北京初雪,不成规模,连地面都不能全部沾湿​。下雪天​动物会走出巢穴觅食,人也同样。但北京不适合觅食,来来去去就是​涮羊肉、烤全羊。而且是在餐厅里,人声鼎沸,​空气中要么是葱花味,要么是孜然味,回到家​里里外外都腌透了。
2000年香格里拉大雪,大到机场关闭,​上百万的扫雪车都没用,于是我们一群人决定去​碧塔海烧烤。碧塔海是一个高原湖,湖边都是杜鹃花。花开之日,花瓣落入湖中​。湖鱼吃了花瓣,杜鹃花有微毒,于是就会横躺在水面上,过一会儿醒了又游走,被称之为“碧塔海醉鱼”​。
冬天没有杜鹃花,只有大雪山和栈道,边上是干枯的草甸​。草甸上黑色的一大团是牦牛在乘凉,黑色的一小团则是牦牛粪​在等着被捡去做燃料。我们先是开车到碧塔海的入口,然后就再无车路,必须换乘马匹组成一支马队​,在风雪中跋涉七八公里,​才能抵达烧烤所在地。
抵达时大雪还没停,幸好无风,蓬松肥硕的雪花​就那么无声无息直落下来。所有的物资都需要绑在马背上,包括木柴、调料、水、不锈钢脸盆、酥油茶壶​还有猪肉。马队准备齐当,​大家就上马成一条纵队朝着碧塔海深处进发。我前面的一匹马刚好挂了一整扇猪肉,马匹一摇一晃往前走,那猪肉就像翅膀上下扇动,一下一下打​在马屁股上。
当地海拔接近3600米,​又是大雪天。无论人还是马,都呵气成冰。马走得累了,身上汗水流下,随即就和毛冻在一起,变成一绺绺冰毛。​路上没有人说话,马队保持静默。一是因为海拔高温度低,​我们这些人接不上气,也不愿意开口浪费了宝贵的热量。二是因为周围都是积雪,栈道一边是雪山,一边是草甸,都铺满了雪​。雪花能够吸收声音,减弱反射,所以讲话声音变得很小而且失真,让人老觉得自己耳朵出了问题,像是​耳膜上蒙了一层油。
周围的一切都是纯白色的,都是静止的,在这纯白色的凝固世界中,就我们一队人骑着马蜿蜒前行,能听到的只有马脖项下的铜铃铛在此起彼伏​响起。如果那时候有无人机的话,​会看到我们是雪白大地上的一串小黑点。
抵达目的地,大家散开布置​烧烤所需要的一切。云南人都是山民,人均精通放火和烧烤技能。很快火盆就已经生起火来,人们围着火盆取暖,酥油茶​已经煮上。另外一边,木柴已经点燃,变成了巨大的篝火,需要把木柴燃尽,变成通红的炭​,才能拿去烧烤。与此同时两扇猪肉已经被迅速分解为巴掌大小的肉块,放在不锈钢脸盆里倒入酱油、盐巴还有单山蘸水鱼调料搅拌均匀,​开始腌制。
肉在腌制,柴在燃烧,酥油茶在等待煮沸,而大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人们跋涉了六七公里,一口东西没吃,却已经从马背上卸下满满一塑料桶青稞酒,​一人一碗开始喝了起来。​只要青稞酒开始,那么歌声也就开始。只要篝火开始,那么锅庄也​就开始。此时,周围方圆50平方公里之内就只有我们这群人。山上有熊,躲在树后探头探脑地​看热闹。
等到篝火燃尽,我们用铁签把燃烧的木炭打碎,再用铲子全都铲到火盆里去,然后盖上篦子,把肉​块放上去开始烤。直到今天我都认为那是我有生以来吃过的最美味的烧烤,大块的猪排肉在炭火上很快出油,酱油和单山蘸水被烤成了一层焦壳,​锁住了肉汁和肉香。可能是因为反复在马屁股上拍打过的原因,那猪肉的肉质极度嫩滑,又多油脂,胡辣椒还带着一股子焦香,和木柴的炭香味混合在一起,​简直香滑到让人停不下嘴来。
于是更多酒满上,​更多酒洒在地上。更多酥油茶满上,​拿着酥油茶旋转的舞者却一滴都不曾洒落。更多歌声笑声响起,我们这一片土地上的雪全部融化,并且​缓慢向外扩展。所有人都在说笑,都在相互敬酒,白色的蒸汽顺着领口喷涌而出,升到天空中又变成雪花重新落​下,带来一丝丝​转瞬即逝的凉意。雪不停地下,人们渐渐醉了,彼此指着对方​乌黑的嘴唇傻笑。
日暮时起风了,风雪​横吹而过。我们一群人在马背上东倒西歪,双手抓住马鞍头,在风雪里低头赶路​,穿过暴风雪走出​碧塔海。回程时每个马背上多了两个蓝色长条塑料垃圾袋,那是机上物资,算是​航空公司给的赞助。我的记忆就停在了这里,并不记得怎么走出去的,也不记得几时上的车,​更不记得如何回的宿舍。醒来时我发现自己正躺在宿舍的床上,电热毯开着,我穿着军大衣就那么睡到了​第二天早上。
​此后23年间,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的烧烤。也不知道是因为再没有那样大雪,​还是因为再没有那样的风景,又或者是因为再没有了那样的一群人和那样等当好的年纪。

------


2023-11-24

考一下你的听力

 


​今天是周五,适合做点轻松的事情。早起我发现气温是零下8°C,感觉也不适合打很多字​。所以,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吧,估计这个周末它能传播到整个网络世界:

这个视频里,猫咪主人究竟是在说“咪咪”还是“咕噜”​?你会非常肯定地从中选择一个,并且对另外一个选项不屑一顾,认为​这都能听错?我当初就是那么想的,​先在手机上反复听了十几回,每一次都是清晰的“咪咪”​。然后我换了电脑,结果播放出来是清晰的“咕噜”。并且---
在听到“咕噜”之后,我回去再打开手机听,从此就只能听到“咕噜”​,再也听不见“咪咪”​。你也可以试试,用不同的手机,或者用电脑和手机相互切换,​看看你听到的是什么。还可以和其它人,尤其是不同年龄的人​一起试试,彼此对一下答案,看看是否一致。在这里,我预祝你们吵得开心。
之前我们在网上已经有过许多类似的经历,比如说那条究竟是蓝色还是金色的裙子,那个剪纸芭蕾舞女演员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那些小球究竟是在旋转还是做单摆运动,​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所有这些例子,除了好玩有趣,容易引发争议,它们都指向同一件事:
我们的感知是一个人为生成的结果,它里面包含了各种可能,而我们最后感知到什么,全看我们在最初接触​外界刺激的那一个点上,我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接下去我们就可以从这一个点合成出对于事物的​某种完整感知。
就像是这条视频,其实它同时包括了高频的“咪咪”,和低频的“咕噜”​。我在反复播放的过程中,偶尔能听到一开始是“咪”和“咕”两个音同时出现的。年轻人对高频声音敏感,那么多半听到的是“咪咪”,中老年人对低频声音敏感,那么听到的多半是“咕噜”​。
我去找了对音频进行拆分的视频,单独听视频的高频部分,听到的声音接近于“timi”​。当我反复听几遍高频的声音之后,回去再播放原视频,听到的就是“咪咪”​。再过一会儿,我才又重新听回了“咕噜”​。毕竟中老年,耳朵对低频声音更为敏感。
类似的小玩意儿我希望越多越好,因为每一次测试,每一次大家争吵不休,都能提醒我们​:其实我们自己并没有那么“客观”​,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并非就是“事实”​。我们所听到所见到的,不是客观事实的真实表现,而是取决于我们想看​想听什么,或者我们能看能听什么。
视频​是同一段视频,视频里的女生每一次都发出相同的声音。这个声音落在不同人的耳朵上一刹那,声音和听觉相结合,​就形成了感知​。然而在那结合的瞬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知,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也有不同的感知。我们能听到“咪咪”还是“咕噜”,取决于诸多元素的聚合,比如说什么年龄的耳朵,什么品质的喇叭,甚至周围是​什么样的墙壁。它们加在一起,共同作用,​于是你听到了某种特定的声音,甚至是能明晰地听到两种声音的混合。
那么,​真正有趣的问题来了:“咪咪”也好,“咕噜”​也罢,那个声音的真实究竟是什么?或者说那个不为耳朵、设备、环境所左右所改变的实相究竟是什么?从这个问题出发,那么你所见到的所有东西,所有你认为坚固不变的东西,​都会突然开始摇摇欲坠。更不用说你和某个人,某件事之间你所认定的各种恩怨情仇爱恨纠葛了。

------


2023-11-23

办公室怪物


新到任何一处职场,总存在这样一种办公室怪兽,他们如同幽灵一样突兀地飘到你身边,带着神秘莫测的表情,低声耳语:你要小心点,这里的水很深。你扭头望向他,却发现他的目光正凝视着虚空,仿佛刚才他是在对着空气说话。
关于职场我了解得不多,没有办法提供大多数人需要的晋升心得和秘法。但是我个人认为,在我有限的职场生涯里非常幸运地在一开始就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根本不理会这类警告、告诫、劝告,照直走自己的路,把所有人简简单单当做是同事。
要我说,没有那么多阴谋,没有那么多坏人,也没有那么多办公室政治。不是说它们并不存在,而是它们并没有传说中渲染得那么厉害。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之争,有人的地方就有权力之争,有人的地方就有意志之争,人因此会彼此抱团,会彼此攻击,也会有因为历史恩怨形成许多不能明说的潜规则。这些都不奇怪,但是,你来这里是为了工作对吗?
什么叫做“这里水深”?意思是说这里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权力斗争犬牙交错。关键这话是由谁来说?就我个人的经验,喜欢说这种话的人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对权力极度渴求,通常一心想着爬上去,不管怎么爬,爬到哪里去,哪怕能管厕所的手纸,只要头衔和待遇能提上去,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
第二点和第一点完全相反,这样的人往往距离真正的权力极为遥远,对于真正的决策和管理极为陌生。所以他们分析起办公室内的人际关系,办公室政治中的权力斗争,有一种太监写黄色小说的激情和想象力---他们对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事物能头头是道说出一二三四来。而且,他们对于自己的想象深信不疑,觉得凭着《三国演义》和《厚黑学》,自己已经洞彻了一切真相。
如果相信这样的人,那就是盲人瞎马,根本得不到任何真正的认知。但是你学会了防御,你要提防这个人,你要小心那件事,你活在某种密室大逃杀里,隔壁工位上的同事随时可能提刀从背后杀到。
也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选择办公室为工作场所,选择同事为工友,选择工作为工作。相由心生,如果你对人际关系没兴趣,你对办公室政治没兴趣,你对八卦消息没兴趣,那么你的脸上就会出现一层清冷的辉光。你的同事来找你,就只是为了工作。你在他们眼中,就是个打工人,既不多也不少。
但凡你流露出一点听房的兴趣,你身边很快会聚集起一帮办公室怪物,资深办公室政治听床师,每个人都可以向你贩卖一套他们对本地权力运作的想象,指点你一条向上爬的光辉道路。于是,很快你就会从他们那里学会了眼神交流,对任何一份文件、任何一次会议,任何一个决议都彼此表露出讳莫若深且心领神会的表情,从此你们携手进入了办公室里的异次元空间,在那里心怀怜悯地俯视着那些根本不懂权力斗争的芸芸众生。
关于职场这件事,在上班第一天我就得到了最好的教育:我入职的同一天,一位老同事退休。我们之间需要做交接---他把储物柜清空,再把钥匙移交给我。60岁的老头,颤巍巍站在椅子上,弯腰把他值班用的被子从储物柜里拿出来,踉踉跄跄站回地面上,把被子打成一包提起来,另一只手里提着个塑料袋,里面是他的茶缸、饭盒、铅笔盒、还有一些笔记本。然后,就那么转身走了。
后来,当办公室怪物们围上来,努力想要成为我的向导和导师时,我就总是想起那位老同事提着东西离去的背影。我想,我周围这些人大概也会有这么一天。在他们分析了每一次人事任免,分析了每一个权力派系,分析了每一次决策,分析了每一次晋升内幕之后,而且是不间断地分析了半辈子之后,结局还是一手提着被子,一手提着茶缸饭盒,就那么走回家去。最后和所有人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在走出办公室之前的这段时光,他们应该是全然浪费了,没有创造也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那我为什么要听他们的?

生活就是生活,工作就是工作,如果不能亲力亲为,那么就不要浪费时间去听床,更不要浪费时间一堆人聚在一起讨论听床心得。太监起码还有个腰牌,可以在皇宫里进出房间,并不是一直蹲在门外。 



------

2023-11-22

小麻烦

 


在闲置五年之后,我刚刚修好了我的无线小音箱。看到无线而不是蓝牙音箱,你就应该知道这个小东西有多么古老。没错,它压根就没有蓝牙功能,当初它的卖点就是除了线缆直连,还能够连上Wi-Fi,可以让同一Wi-Fi下的手机或者电脑通过它来播放歌曲。
这到今天这都依然是一个优点。比如昨天晚上我看视频时发现自己的手机没有了声音,无论怎么调整音量都没有用。当时我试着把音量调节按钮按住不放,一直升到顶,但是只要一松手,音量条就会自动回弹,依然没有声音。反复试了十几次,我这才想到莫不是蓝牙的问题?打开设置一看,果然是手机不知道为什么连接上了邻居家的音响蓝牙---我衷心希望昨晚他们家里没人,否则很可能失去对居家生活的安全感。
无线音箱就没有这个问题,除非邻居侵入了你的Wi-Fi。我的这台小音箱是朋友早年间赠送的礼物,每次只需要查一下这一款音箱的上市日期,就能算出我们认识了多少年。七年前,我配了一台个人台式电脑,它就一直是电脑的专用音箱。但是用了没多久,声音就变得时断时续,而且经常发出可怕的噪音。一开始还可以用拍打大法暂时恢复,很快就干脆没有了声音。我查了一下售后,说是要邮寄回厂家维修,就彻底放下了修复的念想。
然后就有了更大更强的手机,更轻更快的笔记本电脑,蓝牙也变成了新一代音箱的标准配置。于是我极少去用台式电脑,但在每次路过的时候,看到小音箱一眼,就觉得心头被刺扎了一下。它是友情的见证,它的音色不错,但是它现在是一坨废铁,等待着我去维修,而维修这件事就是个麻烦。
一转眼五六年过去,我并没有忘记它。即便我回老家的时候,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回想起北京家里的猫,想完之后紧接着的念头就是:我家里还有台音箱等着我去修呢。奇妙的是,我拖延得越久,似乎维修这件事带给我的压力就越大。最后,维修音箱这件事对于我而言,就和斩杀恶龙救出公主是同一个级别,是一件非常困难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想起它就觉得烦恼丛生,觉得为什么生活里总有那么多麻烦事?
我当然有充足的理由不去修。现在我又不用台式电脑,现在我有其它蓝牙音箱,我就根本不需要用到它,它是好是坏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但是这种理性的想法没有用,总有一道小声音随时会在我耳边呢喃:你的音箱还没修呢。在我看电视的时候,在我吃晚饭的时候,在我坐在床边脱鞋准备睡觉的时候,它总是会突然响起,提醒我音箱处于非正常状态。于是,我就会心情败坏。
心情败坏也不全是因为音箱,关键是音箱会开一个头。一旦开头,我就会想到冰箱里的灯也不亮,马桶下水有问题,洗衣机要彻底清洁一遍,柜子里的包装盒要扔掉,纱窗裂了一条缝需要换,两把菜刀早就应该打磨了,有几本书好几年前看了一半还没读完......念头一个接着一个,没有一样不是麻烦,没有一样得到解决,等我走马灯一样想完一趟,心情就已经败坏了。感觉就像是卡夫卡手杖上刻的那句话一样:所有的障碍都在粉碎我。
上周我遇见了一个新麻烦,所有戴眼镜的人都可能遇见过:摘了眼镜随手放在枕头边看书看手机,不知不觉看入迷。然后不经意之间一翻身,压在了眼镜上,拿起来就发现眼镜腿彻底变形,又不敢自己去掰---谁没有掰废过几副眼镜呢?没办法,我必须出门,去找一家眼镜店,让专业人士维修。
在去眼镜店的路上,我发现街面上新开了一家电器维修店。很难忽略它,它用了椰树牌椰汁的风格装修,从天头到地脚全是红黄两色的大字,密密麻麻贴满了门头和墙面:电脑维修手机维修电视维修音箱维修游戏机维修网络调试安装专业部线上门维修。我心念一动,回家找了个塑料袋,提着音箱去就去了那里,请师傅帮忙看一下还能不能维修。
前后一共大概就用了5分钟,师傅测试了几下,给我换了一根14块钱的音响线,故障解除。
我一路欢天喜地,蹦蹦跳跳往回赶,准备回去就联上电脑开机听音乐。在路上,我感觉自己整个人由内而外都焕然一新,突然有勇气回去面对冰箱的灯、马桶的下水、纱窗的缝隙、菜刀的刃......诸如此类的小麻烦。曾经它们每一样都很轻微,但是每一样在时间里不断累积下来,就会变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生活中还有巨大的压力和巨大的麻烦,正常情况下人可以暂时不去想它们,可以暂时喘息几口气。但是因为有这些小麻烦存在,你只要想起一件,就能一件件串联起来,你顺着绳头一件件往外拉,最后一定会把最大的麻烦重新拉到你的面前。重点不在于和大麻烦重新见面,而是拉绳头这个过程很容易让人对生活产生负面的观感---我周围就没有一件是好事,每一件每一桩都让人糟心---于是人就快乐不起来。
动物面对巨大的压力会选择跳起来就逃,或者倒下去就死机。你在兔子背后猛拍一下巴掌,它们要们一蹦老高,落地就逃,要么如同木头橛子一样直挺挺地昏迷倒下。人的问题在于既不能能逃,也不能晕倒,只能保持清醒,默默承受。对于大压力小压力都是如此,大麻烦小麻烦都能产生压力。
所以为了降低整体压力,同时也是为了改变对生活的观感,就有必要尽快解决小麻烦,尽量不要拖延。虽然小麻烦不断,但是小麻烦当断则断,不要给它们以累积起来的机会。这样就可以让心有喘息的时间,不要让它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麻烦,都是挫败感。
一个人没有办法立即偿还所有的房贷,也没有办法让孩子一夜之间长大成人,在急诊病房和重症监护室外的时光,一秒钟都可以切分为清晰的360格,一格格在你面前经过,一格格敲打在你头上。但是,人有办法解决眼前的小麻烦。生活就像是揉成一团的纸在面前重新展开,勉勉强强,皱皱巴巴,你很难一下子把它整体还原成一张平整的纸,无法落下一笔。但是你可以从一条褶皱开始,​弄平整它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这样很快你能平整出一小片来,​你就能在上面写字。如此这样继续下去,你会得到一张相对平整的纸,重点是你已经在上面写满了字,也许会是​一篇文章。
我此刻一边打字,一边在听音乐。这台Bose Soundlink Air在今天听起来,效果可能还不如​一部手机的音质好。但是对于我来说,它已经能够正常工作,不再构成一个小麻烦了,不是这样么?


------



2023-11-21

最终赢家

 


首先我要忏悔:
这几天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全程去关注了OpenAI 的狗血剧,没有好好吃饭,没有好好睡觉,没有好好看电影。狗血剧看得我精疲力竭,最后看到当初反目成仇的合伙人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互舔时,简直把我恶心坏了。😵‍💫🤮🤮
以前我觉得马斯克对待他人的方式证明他就是条恶棍,但是现在我不那么想了。马斯克踢人就踢人,道歉就道歉,但从来不舔来舔去,更别说是在公开场合那么当众舔。👅👅👅
因此我要忏悔,为了那些我该吃而没有吃的饭,为了那些我该睡没有睡的觉,为了那些我该看而没有看的电影,无论大小。也为了当初我内心里对马斯克的鄙薄---我只是个凡人,哪里知道这世界的许多。
如果有重来一次这个周末的机会,我会选择用脸贴着我的猫,不看手机,不刷新闻,我们就那么安安静静躺在地板上晒着冬天的暖阳。
请宽恕我。
整个周末,当 OpenAI 的这帮 drama queen,attention whore相互搞来搞去,用爱心表情符你回我我回你的时候,最大的赢家是马斯克。许多人说,最大的赢家是微软,因为 OpenAI 被董事会驱逐的 CEO 山姆要去微软新建立一个团队。这是什么算法?左右肉都烂在了同一口锅里,区别在于隔水蒸还是白水直接煮,请问赢在了哪里?又是怎么个赢法?相反,如果山姆带着一部分员工,去了另外一家公司,或者新成立一家公司拿了新投资,那就是微软的损失。所以,现在的局面最多是不亏而已,哪里来的赢?
最大的赢家是马斯克,我说的。因为 OpenAI 这帮人搞来搞去,舔来舔去,无论是表忠心,还是裱深情,他们全都在 X (前推特)上做这些事。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不是在 Tiktok 上那么做?
作为一个观摩了全过程的人,我想我终于开始有点理解类 Tiktok 的短视频平台,和类微博的短内容平台之间的区别。现在的人都觉得 Tikok 这样的短视频平台才是王道,才有最大传播力和影响力。无论要发布还是售卖任何狗屁,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短视频平台,制作或者投放几条小视频,弄到千万人观看就算是赢了。而类微博之类的互联网产品,早已经过气,无非是在短视频的狂潮下苟延残喘罢了,本身没有多少价值残余,属于典型的鸡肋产品。
但是从周末的 OpenAI 狗血宫斗剧来看,短内容平台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更有短视频平台所无法替代的独家优势。
这种优势来自古老的文字。比如说昨天晚上,许多 OpenAI 的员工都在齐刷刷地发布同一条内容:OpenAI is nothing without its people(没了俺们,OpenAI 啥也不是)。惨遭董事会罢黜的前 CEO 山姆,也比心并且转发了这样的内容,于是让更多员工卷入到喊话的运动中来。


没了俺们,OpenAI 啥也不是”,这就是一句口号,纯文字口号。看到的人一眼就能理解它的意思,随即就能感受到它背后的情绪。如果换成一段视频,会有这种效果吗?换成一个具体的人,面对镜头,要用表情和声音传递相同的情感,能达到相同效果吗?这需要什么级别的演技和什么级别的运镜?在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之前,人们要先看一段视频,这能让人瞬间情绪点燃吗?
一条文字发出之后,OpenAI 的上百名员工可以立即参与进去。动作非常简单,复制黏贴这段话,然后点发送---还可以更简单:按下转发按钮,把这条消息在 X 上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转发就是态度,转发就是行动。甚至还可以更简单:点个赞,让红心的数字加一。然后,这条消息就可以顺着每一个人的社交网络不断在社区内广播,分裂增殖,直到变成席卷社区的风暴。
如果换了是短视频平台,难道要每个员工都自拍一段视频,然后上传么?​传播速度会有那么快,传播效率会有那么高么?短视频算法可以让一条热门视频瞬间让全社区的人都能看到,但只是看到而已,很难产生短内容平台的那种参与感。​观众和参与者完全是两个概念。
这就是短内容平台迄今为止依然拥有的优势:
1、它依然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率的情感和态度表达​工具;
2、它依然是参与门槛最低,所有人都可以主动参与某项活动的工具;
3、它依然是高效传播信息,实现实时同步​跟踪最新资讯的平台;
4、它依然是高效动员,帮助人们实现协同行动的​利器,​也可能是互联网公共平台中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产品形态;
5、只有它们这种产品,​不止于娱乐,​可以承载严肃和正式的内容。
前段时间,因为马斯克残忍地大规模裁员,因为马斯卡开通各种会员骗钱,因为马斯克大嘴毫无遮拦乱放炮,​业界对 X 的评价是一边倒的差评。日活跃用户数断崖式下降,广告投放量直接归零,人们普遍认为 X 已经被马斯克摧残得日薄西山,​来日无多。
但是从这个周末发生的事情来看,人们还是需要一个地方整整齐齐刷同一条帖子,人们还是需要一点地方加颗心再转发同一条帖子,​人们还是需要看到文字版的各种传闻、留言、匿名信源消息和最新的官方​公告。所以,人们还是会回到 X,在骂过马斯克一百万遍王八蛋之后,还是会回到 X,因为那里​才是他们表达和参与的渠道。
马斯克任性妄为,​把正式产品降回 Beta 版,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把成熟公司降回创业公司,​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把规则和常识降回未知,什么都需要重新验证一遍​,什么都可以现在就推翻重来。但他眼光不错,当年他选择收购推特,应该很早就想清楚了这个周末发生的这些事,能且只能在这个平台上发生。​因此,这样一个平台总是有​它的价值,而且很难被替代。
一家世界最顶级的 AI 公司,它的内部权力斗争就这样赤裸裸地,每一步每一个变化都完成地呈现在​ X 上。所有人都可以实时目睹,所有人都可以实时参与,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从网络事件变成现实新闻源头之后,人们又一次把网络本身变成了现实世界里的真实事件的​事发现场。
很多年之后,人们会​提问:OpenAI​ 夺宫之变发生在哪里?是在哪一间公司会议室?哪一家咖啡馆?都不是,​全过程都发生在 X 上。那里是绝大多数人接触​这件事情的第一现场。
如果 X 成为了现实世界在网络世界里的延伸,或者说是另类现场,那么马斯克希望每个用户绑定银行卡,希望每个用户的真实生活和 X 绑定的野望,也就不那么遥不可及,​不再是痴心妄想了。
在整个 OpenAI 事件中,马斯克当然是最大也是最终赢家,不然呢?很遗憾,美好的人虽然美好,事到临头只能相互发爱心符号;​恶棍虽然恶棍,但往往事后证明他们都是对的。

------


2023-11-20

只是一份工作

 


早上起来,我长久地凝望着SpaceX发布的一套星舰发射高清大图,壮观、妖异、绚烂,有如妖王降世。我认为你也应该看看,看看33枚猛禽发动机完全点燃之后是一种怎样的效果:




之前我介绍过一本马斯克的传记,参见《穿牛仔服的国王---<马斯克传>读后》。这本书很多人都是听闻,并不​曾真正读过。那些少数购买了这本书的读者,许多也只是买回家放在书架上,并不真正打算翻看那500多页​纸。
应该读一下的,如果读过那本书,现在当你看到星舰发射的图片时​,个人感受可能会更加丰富复杂。根据书中所说,所有SpaceX的员工都是在非人的压力下工作,去完成那些非人时限下的非人任务。事实上就在上周,有新闻报道说SpaceX的工人拥有​远高于同行业的因公伤残率。
同样还是那本书,它说每个人都被马斯克压榨出所有的能力和贡献---用比较正面的词汇来说,那就是每个人都被马斯克激发出个人的最大潜力,完成自己从未曾敢于想象的​成就。然后用尽即弃,马斯克一旦判断一个人潜力已经耗尽,不能跟上自己前进的步伐,就会毫不留情地一脚踢​开,没有丝毫的犹豫,也完全不会顾念所谓的辛劳​和贡献。
现在,你再看看那几张星舰的​照片。这是它的第二次发射,第一次发射时有几个猛禽发动机没有点燃,​升空验证成功,发射失败,火箭自毁。很快,SpaceX又重整旗鼓,完成了新的一次发射,升空后失去联系,依然失败,火箭自毁。这些人现在应该在准备第三次发射,​你问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没有结束,他们的目标是在未来每天都可以发射一枚​星舰上天。那么,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困惑:
究竟是什么,让这帮人面对如此可怕压力,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如此冷血王八蛋的老板,​还在继续狂热投入工作?
​工作和工作是不一样的,我想。
怎么样把广告弹窗上的按钮设计得更小一点,更容易让用户误点击,这也是一份工作​。怎样让一个APP能够黏住更多用户,让他们每天投入更多时间,​这也是一份工作。让有钱的用户消费和订阅,让中等的用户点广告,让贫困的用户小额贷,不能让他们中有任何一个闲着,必须源源不断地创造利润,​这也是一份工作。
聪明才智,时间精力,激情和创造力,这些东西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把它们投入一份工作,都会产出薪水、地位、名声、个人成就感​,诸如此类的东西。但还是不一样,只有少部分的工作会让人感觉到它就是自己这一次来地球的使命,认为自己就是为此而生。所以可以忍受一切辛劳,一切痛苦,一切漫长而无结果的付出,因为人在其中会感觉这份投入​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了质量和意义。
人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最糟糕的一类莫过于你需要工作,但是工作并不需要你,起码不特别需要你,于是你不得不承受最低的工资,获得最少的个人成就感。稍好的一类是你不需要工作,但是工作需要你,于是你可以获得最高工资,而且不会缺乏尊重​和礼遇。更好的一类是你不需要工作,同时工作也不需要你,口含金钥匙来到世上的人就是这一种,纯粹的地球观光客​,参加人世体验游。最好的一类则是你需要工作,工作刚好也需要你,你们相互成就,通过实现彼此​的需要圆满了自己,找到了存在于世间的意义,于是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
此刻能够上网,有能力阅读长文的人​,大多不属于第一类。多多少少工作都需要你,​你多多少少有点经验,有点资历,甚至有点头衔,所以你工作需要你。在每一次晋升、转职、跳槽中,​都是工作需要你,不然你就会落回去,甚至​落下去。而在这一路向上的人生历程中,始终隐藏着一个变数,那就是个人提升的边界。它会出现在你的个人收入超过个人能力和个人贡献的那条线上方一点点,只要你越过了这条边界,​很快就会从工作需要你,变成你需要工作,这也是许多职场人不快乐的缘由​。
如果能够找到一份​和自己彼此需要的工作,那么这将会是一件幸福的事。并不需要人人都去开发机器学习模型,也不需要人人都去制造火箭---并不一定是伟大的事业,并不一定需要改变​世界改变历史改变人类。需要改变的也许只是相信,比如说不再相信关于无尽上升阶梯的承诺,不再相信努力就会有结果的​定律。那么在停止相信的一瞬间,就会​出现许多原先并不存在的选项。之所以之前它们不成立,只是因为你始终抬着头,望向阶梯的上方,更上方,在自身的努力上下注,​下重注,所以你看不见其他方向上的选择,你看不见是因为你相信只有一个方向才是正确的,其余的都是错误选项。
在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什么工作,让你早上​6点半心甘情愿地起床,而且因为可以马上投入其中而感到振奋。它也能让你无视由此而来的辛劳乃至风险,你甚至可以完全承受无结果和失败,反而会乐观地​去想:起码我证明了这些方法不奏效,那么​从剩下的方法里选中成功方案的几率就大大提升了!所有这一切的原因在于​:当你和工作彼此需要时,​你就是个自由人,自由人无有担忧,无有恐惧。你知道你的所做所为全然是为了自己,但又不是那个小我,而是超拔其上的那个​和工作使命相结合的大我,因为这种成就,你获得了内心的解脱,​于是得到自由。
​这时候你同样可以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评价说:只是一份工作。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