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4

不律而自律

 


一句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古老智慧箴言曾经说过:​永远不要和人性对着干,否则你会被人性戏弄得很惨。
自律就是一件违背人性的事情。人总是夸大了自己的意志力,同时又误解了人性的特性,总是觉得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力去改变、征服、压迫、扭曲、役使、塑造自己​的人性。比如说连续一个月吃青菜豆腐认为可以减肥,比如说连续一个月​洗冷水澡认为可以强身健体。然而,人性是热爱美食的,人性是热爱温暖的,无论个人对自律如何推崇,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无声无息地放弃。
与此同时,这世界上的确有人吃了一辈子的素,也有人洗了一辈子的​冷水澡。若你去问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很可能和​你预想的不一样,他们中会有很多人直截了当地告诉你​,这一切和自律无关。他们并没有逼迫自己,勉强自己,命令自己必须要去做什么,​而事情却以另外的方式自然而然发生。这种所谓的自然而然发生,就是通常所说的习惯。在人们眼中看来极度自律的人,他们的自我感知却并非如此,他们并不觉得自己自律,觉得一切不过是习惯使然。
​于是市场上就有十四天养成一个习惯一说,​这种理论认为一个人只要连续两周重复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就可以固化下来成为习惯。然而,这个理论​非常粗糙,并且很容易遭到反驳:既然十四天就能养成习惯,为什么很多人连续上学十六年,却从未养成学习的习惯,在离开校门的那一瞬间​从此就和学习绝缘?为什么那么多人恋爱时说了三年“我爱你”,结婚后两个月​就从此不再提及​?
在这些失败的案例里,都能观察到个人和其人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人性是好逸恶劳的,但是为了成绩,为了文凭,为了给家长一个交代,个人就用意志力去勉强人性,努力扮演一个​学生,然而他的心却并不在那里。​一旦外部约束消失,从校园和考试里走出来,他第一时间就会放弃学习这件事。有些人的人性就是不喜欢表露感情,就是认为如此直白地讲述出来是一种羞耻和虚伪,然而为了满足自己对某人的贪恋,满足自己对长期两性关系的渴望,个人就去用意志力勉强人性,也能脱口而出“我爱你”​。然而,有了一纸婚书的保证,他就觉得可以做回自己​,之前之所以那么做并非是因为情深,而是为了​支付必要的代价。
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到达到某种程度的自律,首先需要解决自己和自己人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解除彼此之间的对立关系,乃至​战争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我向来都很反对“自律”这个字眼。只要这两个字出现,就意味着一个人要和他的人性开战​。既然是自律,那就说明这个人已经相信了人性可以律,可以去控制、规范、勉强自己的人性,他们之间就不​可能存在和平。而这场战争​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无数人已经证明了无数次。
唯有承认、尊重人性,​才能谈得上了解。唯有了解人性作为前提,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依照人性的​特质想出办法来。这种方式不是以对立、冲突、征服和战争作为手段,而是以和平共处、相互合作​、相互提升为手段。​如果能够想明白这一点,那么所谓的“自律”也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人性就是好逸恶劳,人性就是心猿意马,人性就是喜新厌旧---你首先得承认这是个事实,不要想着用意志力去改变它们,而是想着​利用这种特性,想办法把它引导到你需要的方向上来。
比如说你想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那么你就要想到一个现实问题---养成习惯只是你一天要处理的诸多事情中的一件而已,如果每天你有100件事情,200件事情需要去处理,那么,你多半没有办法专门分配时间精力去锻炼这件事上,所以你会遗忘,所以你会嫌麻烦,所以你会不知不觉放弃。
前面提到的“十四天养成一个习惯”​,它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不能说它是错的,​而是说它缺乏必要的前提条件。​什么是它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为了养成习惯,你需要先为自己的新习惯创造必须的条件:
还是每天100件事情,你要么把它压缩为10件,那么锻炼就会从百分之一上升为十分之一,你也就有了足够多的心力、时间和精力去执行。你要么锻炼你的专注力,可以高效稳定地处理100件事情,那么​再多一项也没有什么影响,和之前100件没什么区别。​当然,大多数人只能做到前者,而前者就是在创造​养成习惯的外部条件,为锻炼这个新习惯争取更为宽松的环境。
​即便如此,锻炼还是很辛苦。​然后你又找到了自己的一个人性特点,比如说贪吃。在你家和公司之间,有一家非常美味的冰激凌店,你非常喜欢,但​不能时常去。这时候你每天只需要处理10件事,那么下班的时候还有足够多的体力和心力,你就可以选择​走着去冰激凌店,吃完一个冰激凌再打车回家。因为你的人性是贪吃,所以你和它能够沟通达成一致,为了得到那一口冰激凌,你的人性会支持你走路过去。​那么在于你,这就不是什么锻炼,也不是什么辛苦,而是为了冰激凌而奋斗,​你完全可以接受并且做到---
这同样是为养成习惯创造外部环境​,一个不那么辛苦,一个值得期待,一个​能获得奖励的外部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连续走两周不会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并且,在两周之后你的体力增强了,你可以走更远的距离,而且在重复的​行走中,你又发现了许多之前错过的街边小店。于是,你喜新厌旧的人性再次被激发,你每天下班前就盼着赶紧走路,准备换一家新店吃一下试试。
如此三个月之后,虽然你的体重可能没有降低,虽然你没有刻意养成锻炼的习惯,但是你已经可以从公司一溜烟走回家,​而且你在这一路上发现了很多乐趣,可以满足你的​人性所需。此时你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已经连续走了三个月,于是你突然意识到你有这个能力可以做到,突然发现你在内心并不那么排斥锻炼,你对自己的认知突然转变,在无数次满足你的人性所需之后,在你心中因为自己而第一次升起了成就感,​第一次升起了自信心。于是,你可能在人生中第一次不是简单屈从于欲望的呼唤,你获得了对自身的掌控感,这时候你才真正转化为真正的主动锻炼。
接下去的事情,众人从你身上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所谓“自律”,然而你自己却并不那么看,你认为是冰激凌和美食一条街拯救了你自己。
这就是我的观点​:不要和人性对着干。你和你的人性之间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你要那么想,你要相信可以“律”,那么你​多半注定失败。原因是你不肯接受你的本来面目,不肯接受自己是个好逸恶劳、贪财好色、喜新厌旧、口是心非的人,你要改造它,你要提升它,你要​塑造它,你觉得​自己可以用意志力强行让它服从。​然后它用铁一般的事实一再加以反驳:不,孙子,那不是你,你装不下去的。
你当然可以在好逸恶劳、贪财好色、喜新厌旧、口是心非的同时,也是个坚韧不拔、顽强勇敢、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的人,这取决于你所处的外环境​如何,更容易激发你人性中的哪一个面向。这也取决于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你周围的小环境,为自己​养成某个习惯创造多少便利条件。这些不同的人性面向可能相互矛盾,而所谓的智慧就是让它们和谐相处,发挥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但是引导到你希望的方向上去---非洲的马拉松冠军,他的起点很可能就是为了一箱可乐或者一双炫酷跑鞋,这无非是人性中的贪欲​和虚荣而已。
最后,埃塞俄比亚并没有那条古老智慧箴言,它是我今天写文章时临时编的。没有别的原因,因为人性让人看到埃塞俄比亚,看到古老,看到智慧,看到箴言几个​词汇的时候,会深吸一口气,变得专注起来,觉得自己应该认真看一下。现在,我要祝贺你,祝贺你没有“坚持”读完这篇文章,而是自然而然读完这篇文章。我可以​证明这一点:此时此刻,你是不是莫名其妙想吃冰激凌,想要吃穿一条美食街?


------


2024-01-23

80后和哈佛女孩

 


作为70后,和80后对比,我们的童年生活乏善可陈,物质匮乏,​缺乏娱乐​生活,总体上来说就是穷且枯燥。但也有一点好,在我们的成长时代没有什么虎妈,那本叫做“哈佛女孩”的书横空出世,横扫神州的时候,我们已经成长起来,父母看完书来不及对我们下手,太晚了​,都毕业了,来不及考哈佛了。
​许多人把哈佛女孩那本书,以及那个女孩当作是某种励志符号。​即便不是励志符号,起码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我个人认为,不如说是集体精神创伤更为​合适。因为即便是到了今天,出国留学也是一件和大多数家庭无关的事情,去哈佛留学​更是和绝大多数家庭无关的事情。同样的年龄,类似的经历,别人在哈佛留学,自己在山里种土豆---这世界五光十色,人生有无限种可能,有人甚至已经把这种可能展示了出来,但这些可能我现在就很清楚对自己不可能,​这不是精神创伤又是什么?
因此,当我看到媒体在讨论“哈佛女孩刘亦婷成为美国普通中产”时,一丁点都不奇怪。这和新闻无关,和美国中产究竟是不是成就无关,和所谓的个人人生选择自由也无关,它就是一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压在一代人头上的励志符号如今过得很一般,这件事本身很疗愈,至于事实究竟如何​一点都不重要。
80后在上世纪末面对着我们这些70后不曾面对的新情况---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得主退学写书,中学生写散文央视改编拍成电视剧播出,当然,也少不了​哈佛女孩。这些事情在今天看来,时代和80后签署了一张新的协议,协议承诺,只要你努力,你有才华,你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社会的承认,取得别人一辈子努力都望尘莫及的成就,可以做你任何想做的事情,重点是---协议承诺80后不需要熬到​中老年,在极为年轻的时候就可以拥有这一切。
在那时,人们如此频繁地引述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
相比之下,时代和我这样的70后签署的协议​就要朴素许多:​好好努力,你就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相对有用的人,得到安稳的编制;但是你小学辍学去开出租车、倒腾牛仔裤和音乐卡带​、跑去深圳打工的同学可能赚得更多。
那张新协议到今天也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把时间拉到这个长度重新审视协议执行结果,也就是每个人都过着一套自己的生活,做着自己的一份工作,并没有那么多星光闪耀,万众瞩目。舞台上也早换了新人,现在流行的是海龟一年卖2亿个烧麦,90后直播带货一晚销售N个亿,12岁发论文开公司,而不是什么写书辍学、拍电视剧、念​美国藤校进花街。
我以为大家早已经看出了这个趋势,早已经对一切符号都已经免疫,对一切协议都无感,但没想到还是有那么多人​意难平。不是在连篇累牍地讨论哈佛女孩的中产生活,就是在讨论硅谷的夫妻凶杀案,带着隐约的释然乃至快意,仿佛自己依然活在二十年前,相信存在幸福的彼岸,相信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相信赢家会一直赢下去直到证明他其实是输家,进而相信如果换成是自己来的话,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机会,成为更大的人生赢家。
这就让我忍不住想复诵一些古老的话语,它们的效力要比任何一张时代签署的协议都要强:
​---他人的生活和你无关;
---如果你在此时此地找不见内心的安静和幸福,你在彼时彼处同样找不见;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别人的鞋子永远穿不在你的脚上;
---如果一个人不可以自力自全,独立生活,惯于独处,那么在恋爱和婚姻关系中ta就永远无法满足,永远找不到​ta想要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不可以自立自全,依照自己的内心指引独立生活,一定要找某个参照物,一定要找个锚定物,​那么ta永远都会在人生大海上漂流,为别人的际遇而或喜或悲​;
---从来不存在所谓的“一代人”​,只有一个个单独的人生。


------


2024-01-22

时间定格

 


最近我在追美剧《Reacher》(侠探杰克),看相关剧情讨论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句话,​它如同鞭子一下抽击在我的背上:《星际穿越》已经上映十年了。
这句话没一点问题,资料我查过:《星际穿越》上映于2​014年,到今年11月7日,就是它的十周年​纪念日。问题在于,每当我回想起这部电影的时候,感觉是在三五年前才看过,​一切都还很鲜活。
还有一部片子,叫做《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我认为它是十五、二十年前的​影片。​十五、二十年已经够久远了,不是吗?但事实是,昨天,2024年1月21日,是《月光宝盒上映》​29周年纪念日---它是一部1995年​上映的电影。
​我想不止是我一个人如此,很多人应该会有相同​的感受​。时间在我们这里,并不是按照日历显示的​那样匀速流动。好像坐在电影院里看《星际穿越》的时光流速要慢一些,反复在VCD机上看《大话西游》​的时光流速也要慢一些。不知道在哪里有一个按键,一旦按下切换回日常生活,时光就会汹涌奔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刷”地一下就过去了。
有人说时间并不真实存在,时间只是一种心理感受,​这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电影院里看《星际穿越》的时候,我的感知,我的情感都已经扩张至极限,那几个小时我都在这种状态里​度过。这样的生命体验和日常的刷牙洗脸吃饭完全不一样,做那些事情时我心不在焉,只需要下意识去做就行了,​和梦游并没有多大区别。
所以,在电影院里的每一秒都很鲜活,可以在未来的岁月里一帧帧重放,必要的时候,我可以在一个呼吸之间就让玉米田和老屋在我面前出现,我甚至可以制造出抚摸叶片的触感,听见​木头地板吱吱嘎嘎的声响---这样的时光就过得很慢,记忆也就很难褪色,因为我通过觉知​感受到了足够多,感受得也足够细。
寻常日子过得飞快,也是因为觉知错置的缘故---我们的觉知没有安放在​眼前的每一刻。睡前拿起手机,心里想着刷一刻钟就可以去睡,带着这个念头点亮屏幕,下一次觉知重新升起时,低头一看已经过去了2个钟点。看电视是这样,发呆也是这样,当觉知隐没之后,时钟的指针就转得像是电风扇的​叶片一样---时间非要有“我正在体验什么”的觉知,​它才会恢复正常流速。
《大话西游》不是因为有上下两部而让人觉得长,是因为一旦移情于其中,附身于角色,​他的一生太漫长,经历的事情太丰富,感到的​情绪太痛苦,就会让人感觉到时间特别漫长。《大话西游》里很清楚地表达了​求不得、爱离别、怨憎会、五蕴炽盛​几种苦,故事主线则是​轮回之苦,在500年的跨度里穿梭。你看表知道是看了两部电影,但你在电影里其实活了​两世人,你所感受到诸多苦都非常细致​真实。你不单感受到苦,你也知道​你在受苦。
​周一到周五,每一天感觉都差不多,一月到​十二月,每个月感觉都差不多。因为​大多数时候人既没有感觉,也没有感知,对于时间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某一天回想起来,全然是空白的一大段,​感觉时间怎么一下子过去了那么久。就像是我没有意识到《星际穿越》是十年前的电影一样,问题不在电影那里,问题出在这十年,这十年里我遇见了多少和观赏《星际穿越》等同强度和​水准的生命体验?我感觉是三五年前的电影,那就意味着过去十年里有五到七年时光我在无知无觉中度过。
​反过来说,人完全有可能让时光定格。如果你相当专注于此刻,如果你全然觉知此刻,那么时间​会变得很慢。没有人会看2小时的夕阳,除了2小时夕阳早已经落山这个原因之外,看夕阳的时候心情放松,无思无虑,专注于眼前的光影变幻,​看五分钟感觉就像是过了半小时,所以看一会儿就觉得已经足够久了。当你转头离开,心思在四周随风飘舞​时,时间又开始飞速流动。
最近,我暂时解决了睡眠问题。北京这几天晚上温度会降低到零下12℃,当我准备睡觉时,猫咪会跑到我脸边​躺下取暖,算是极为难得的事情。此时,我会放下手机,抱着猫咪,从头到脚一寸寸捋毛​按摩。做这件事的时候我半睡半醒,但依然做得极为专注,随时注意猫咪是否继续​打呼噜。在那几分钟、十几分钟里,时间过得很慢,我感觉在其中休息了8小时,12小时​,第二天起身,感觉也的确和睡了​8小时一样精神饱满。


------



2024-01-21

节前聚会

 


​这几天,朋友圈里节前聚会的照片多了起来。人们选择在春节前再聚会一次,一起向过去的一年道别,一起举杯迎接新​的一年。在席间,看看彼此都在,可以获得​一些踏实和心安,感觉“自己人”​还很多,世界还是那个熟悉的世界。
我因此看到​许多张同龄人的照片,认识不认识的都有。打开照片都会吓我一跳,这种感觉很奇妙,那些我认识的人即便二三十年没见,我还是能凭借记忆里那张年轻的面孔辨认出来,就像因为儿子而认出父亲---​但与此同时我又震惊于他们容颜的衰老。香烟会让皮肤颜色变得灰败,酒精让整张脸​上的皮松松垮垮,而权力侵蚀则让脸上带着一股阴气,看上去都是一群​一边膨胀一边下坠的中年人。二三十年不见,他们在我记忆里都依然是那帮把单车脚蹬踩到冒火星的牲口,突然看见他们在酒桌前四平八稳、脑满肠肥地坐满一排,后面再站满一排,​让我颇感不适。
那么我呢?​我不参加这样的聚会。但是我忍不住去想,如果我也出现在这些合影里,​我又会是什么样子?和他们是否会有所不同,还是如同牛乳滴入了水中,从此分辨不清?同样的皮泡眼肿,同样的一身横肉,同样地膨胀且​下坠?我怀疑很大可能是后者,那个我自认为特别的“我”,只要站在人群之中,瞬间就会溶解消失,和周围的人变得一模一样,连秃都是大家一样的秃,人人脑袋上顶着反射的弧光,笑盈盈沉甸甸​在照片里化作一大团混沌。
我也有节前聚会,不过是三五好友的小酌小聚,为了一场​冬夜畅聊。我没有那种知道所有人所有近况的好奇心,我需要和每一个人都有足够长的聊天时间。​人少,聊到一半席间就可能陷入沉默,每个人自己想心事,没有人主动挑话头沉默就会继续下去。不像是人多的聚会,从头到尾​聊天就没有停歇的时候。但我在这种沉默里感觉很安然,一定要让话题延续下去,那是陌生人之间的客气。好朋友聚会应该有沉默才对,无声也是一种交流​,邀请对方一起待在沉默里,不用发言去打破,这是​默契的体现。
尤其是在春节前的聚会,在经历了漫长的一年之后,其实​并不想说什么。你一分一秒经历过的一切,​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呢?它的分量还在你的肩头,还在你的杯底​,分量和滋味都清清楚楚,还需要说什么呢?无非是有这样的几个人​,即便是那么面对面坐一下也是好的。感觉自己一个人坐在家里并不是歇息,一群有共同经历的人坐在一起才​是放松。就像是在桑拿房,在那里人人都赤裸,人人都忍耐,​人们在桑拿房里默默流汗但是不说话。
我很感激那些愿意和我在节前小聚的朋友们,大家不聊房子,不聊股票,不聊孩子,​现在也不聊养老。我们的节前小聚从来都不是一次总结的聚会,一次成功的聚会,​一次积极向上展望未来的聚会。所以,它也没有压力,没有焦虑。吃饭时我们专心吃饭,喝酒时我们专心品酒,争吵时我们专心辩驳,我们也会陷入长久的沉默,就像是在家里缓缓陷入舒适的沙发。
有那么一些瞬间,我看到邻座那些年轻充满朝气的脸,看着空中频频举起的酒杯,听着那些笑声掌声嘘声打闹声,听着酒杯此起彼伏清脆的撞击声,会灵魂出窍站在​过道上扭过头来看我们自己。我看见几个普普通通的中年男子,他们面前的每一样餐具,每一朵插花都要比他们更新鲜,更​有格调,更​具活力。他们只是坐在那里,就像是餐厅安放的一些老旧家具​。而在他们之间,在他们眼神交汇之处,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他们的灵魂却在相互激发碰撞,放射出炫目​灿烂的光彩。
我希望你也有自己的节前聚会,​我也希望你在这聚会上能找到让你感觉惬意的沉默。


------


2024-01-20

今日大寒



今日大寒,此刻,我家窗外飘着小雪。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至此二十四节气我们已经全部经历过一遍。下一个节气又要从立春开始,不过今年的立春要特别一点,它并不是农历甲辰年的立春,而是隶属于即将过去的癸卯年---兔年是双立春,一次在年头,一次在年尾,甲辰年没有自己的立春。

大寒下起了小雪,而且就在进入大寒的上午10:07分之后,节气还的确是有些玄妙。我站在窗前,看雪花飘飞,顺着雪花看出去,楼下一个月前下的雪还没有化尽。想起几个月前媒体的连篇报道,说是气象专家预言今年因为厄尔尼诺会是一个暖冬,平均温度应该比往年要低。
话也并没有完全说死,专家还打了一个补丁,说是虽然暖冬,但“也不能排除短时间极端天气出现的可能”。意思是说,暖冬里万一出现了几次大雪也很正常,不要说我们的预报不准。我看着楼下房顶街边没有化尽的积雪,什么都不想说,只觉得自己幸运,没有凭着自己的那张气象工程师证书继续混下去。
否则,这时候我走进附近的酒馆,大概率会有很多人热情地招呼:“菜工,你说的暖冬呢?,“头老,厄什么诺来着?你再说一次”。我只能涨红了一张老脸解释道:“数值模型......计算偏差......微分方程高阶小项.......欧洲预报中心......美国人说.......”,于是哄堂大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相比之下,因为写作而遭受的批评倒更容易接受一些。来来去去无非是什么“你一个文科生不要谈这些话题”,“你一个文人还是谈谈你熟悉的领域比较好”​。听到三本男如此自信地发出指示,留言区​内外也同样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现在,节气对于我而言就是节气,冬天就是冬天,下雪就是下雪。今天是大寒,我唯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中午应不应该尊重北方的传统吃一顿饺子,还是尊重北方进阶传统吃一顿羊汤羊肉,又或者是尊重北方高阶传统吃一顿涮羊肉,甚至是尊重北方至高传统吃一顿烤全羊和羊肉饺子,就着灵魂配菜生大蒜。然后欢欢喜喜送走癸卯年最后一个节气,准备迎接新年到来---哦,不对,应该是癸卯年​倒数第二个节气。

关于羊肉,在大寒这天我要分享一下自己​今年最大的心得:淘宝用各种蒙古族兄弟的视频刷了我整整一个2024年,反复推荐他们的肚包肉,反复推荐他们推荐的吃法---蘸草原韭菜花。大胖子,扎小辫的瘦猴,三七开的国字脸,每天换着人​在蒙古包里吃肚包肉。我专门​找了几家吃过,感觉很一般。肚包羊肉并没有在口感、味道上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反韭菜花咸到喂给老鼠吃完能立即长出翅膀变成​蝙蝠​飞走。要我说,他们那种腌制的韭菜花泥远远不我做的韭菜花味道浓烈刺激,也缺乏​那种独特的鲜​味,只是一味的咸。
真正好吃的东西他们并不推荐,那就是手把肉和​肉肠。手把肉是真的幼滑鲜甜,体现了对食材的真正信心,只需要葱段姜片和粗盐,煮出来味道就很好了。肉肠是真的相得益彰,羊肉和羊肠相互配合,那种油润的香气比什么肚包肉的搭配要合理​一百倍。南方没有这样的羊肉,南方的羊肉柴、紧、膻,​从来都吃不出甜味来。好食材​配上简单烹饪,谁都打不赢。我是搞不懂,忽必烈汗的子孙什么时候变得那么精致,要用棉线扎口,用羊肚包肉,还要用匕首挑着韭菜花酱涂来抹去,又不是用蟹八件吃大闸蟹。
在北京,一个网红肚包肉在店里能卖到​25元,7个肚包肉就相当于一斤手把肉的价钱。那我宁可选择点一份手把肉,就着一碗蒙古咸奶茶​吃完拉倒。​在这个冬季,手把肉就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无论是在哪一家蒙古餐厅。在蒙古餐厅,可以点羊肉烧麦,可以点手把肉,可以点烤羊排,可以不断叫奶茶不断叫店家往里面添加炒米、奶条、奶渣、奶皮子,还可以加那种用黄油揉面蒸过再切出来的面条,但我就是不点​肚包肉,多红多流行我都不点。
今天是大寒,癸卯年即将过去。时令翻新,新年将至,愿​你新春快乐,四季遂愿。大寒下小雪,也希望你和旧友饮新酒​着靓衫,展笑颜,莫要停杯话当年


------



2024-01-17

大家是不是都提前撤了啊



从这几天的阅读量和留言反馈上来看,​我感觉很多人已经提前撤离,回家过年去了。从过往的经验上来看,年前2周左右人们心思浮动而散乱,无心工作,整天在网上摸鱼,会制造出许多​临时的热闹来。等到过年前3天开始,流量就会断崖式下降,人一旦回到家就不会在意网上的任何事情,哪怕是​巨星离婚都没有多少人看。然后要等到大年初三左右,人们在家里过了重逢喜悦的劲头,发现问题依然是问题,毛病依然是毛病,脾气依然是脾气,重新两看相厌,​于是人们才陆陆续续回到网上来。

今年不大一样,​我看网上每天还在制造热点,但是人们并不真的关注和讨论,​参加热闹的态度相当之敷衍,像是纯尽义务。我这里的留言讨论有气无力,留言相互搭楼的情况也少了​很多。许多人体现出无法阅读完长文,阅读完也无法理解的症状,​留言内容相当恍惚,相当于自说自话。​怎么说呢?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些读者都是在长途大巴、高铁上,一边凝视着窗外的冬季风景,一边在手机上随手滑几下​,心思全不在网上。所以我猜测,今年许多人都已经提前撤离都市,​一早踏上了归乡路。与其再耗两周,不如现在就返家。
以前我是在除夕前后进入度假状态,反正国内读者都在过春节,没有多少人会看文章,所以我可以放松一些,主要写给海外的少部分读者看,免得他们觉得自己在春节期间彻底被遗忘,隔离在​故土的火热节日氛围之外。今年我怎么感觉现在我就可以那么做了?
那么,今天我就简简单单讲一个我亲历的地狱笑话吧。
事情是这样的,两个月我自己编了个段子:
什么是解释型学者,什么是分析型学者?
就是说,当老爸打儿子的时候,解释型学者跳出来说:没错!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Nature》最近一期有论文说体罚孩子能提升未来孩子收入水平达27.45%……
而分析型学者看了会说:从历史上来看,家长体罚孩子在 1XXX 年开始就被视为不人道的野蛮做法。从法律上来看,这个行为违反了 xxx 法第 XXX 条第X 款。从社会行为学的角度看,诉诸暴力的教育手段说明当事人缺乏……
无论解释型和分析型学者怎么说,都比不上隔壁王叔叔。他听到了哭喊声,强忍着心痛,默默拨打了报警电话。
这个段子本身就很地狱,它的意思是嘲讽解释型学者总是在给糟糕的事情找合理化的理由,为糟糕的人和事找理论背书​,同时,它也在嘲讽分析型学者滔滔不绝讲了那么多出来,​但是连伸一下手干涉一下现实的想法都没有。也就是说,父母就在自己面前体罚孩子,解释型学者为体罚找理由,分析型学者阻拦一下的想法都没有。所以,真正有用的是隔壁王叔叔,隔壁王叔叔起码会​打报警电话。
​你觉得够地狱了吧?这才到第几层啊​,烧烤晚会都没开始呢。我发完这个段子之后,不止接到一起来自朋友或者熟人的询问:菜头,你说的那篇体罚孩子能提升孩子未来收入的论文在哪里,我​想看一下原文---不是和我开玩笑,都非常严肃,显然是相信在《Nature》上真的有那么一篇文章,文章证明父母体罚过的孩子,未来收入水平会高于平均数的27.45%以上。​显然,他们当真在为体罚孩子找理论依据。而在所有的依据中,我根本没有料到,他们居然会一眼就看中了“提升未来收入”​六个字,他们居然相信这两者之间会有因果关系,他们居然相信存在某种研究方法能够排除其他因素,​凸显出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还记得我小时候我父亲体罚我的情形,他在体罚我之前,要历数我过去一两周的罪状,桩桩件件,一一列举,然后才去取来皮带或者棍子​一通痛打。经常那么搞我就觉得很烦,他妈的不就是​想打我吗?你直接打不就完了吗?打完大家不就都了了吗?非要唧唧歪歪说那么一大堆,为你殴打我找出那么多理由来,让我​趴在方凳上一直那么等着,你不烦我还烦呢​。
我的意思是说,其实,完全不需要《Nature》的,也不需要27​.45%的。谢谢。


------

2024-01-16

和人说话

 


我说演讲能力是领导力的体现之一,我介绍了如何做脱稿演讲的方法,​有读者回复我说: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做任何公开演讲,​不知道看这种文章干什么?我想,支持这个观点的读者应该不在少数,也许还有更多人在腹诽​却没有明言:我可以一辈子远程办公,靠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和​别人打交道的,并不需要​什么演讲。
​有这些想法很正常,因为这些人都缺席了一门课程​:《残酷社会真相》​。如果上过这门课,就知道一个人在这个社会里存在的方式,主要是靠​他人打交道,从来就没有什么独立存活的概念。写《瓦尔登湖》的那个索罗,在书里​描述了让无数人艳羡不已的森林隐士生活。而事实上,他的母亲家距离他的隐居小屋只有2​、3英里,每周末都开车给他送去一篮子食物。即便如此,梭罗也时常夜半穿过森林,回到母亲家,“像一头饿狼”一样翻出家里的曲奇饼干罐大嚼。
我们要和他人打交道,最主要的方式还是面对面​说话。而且,真相是我们自己的90%是靠言辞塑造出来的,行动只占1​0%。中国​古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西方谚语说:事实胜于雄辩。这些话都没错,但是《残酷社会真相》这门课程里曾经详细讲解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没有重要到值得让别人仔细观察你行动的程度,你没有重要到​值得让别人分析你身上的事实是什么,他们只是随便听听你在说什么,给你打个分就走了。
所以,一切都是演讲。区别在于,大多数时候你可能是对有限的几个人演讲,​你认为那不是演讲。极少数时候你可能需要对​几十上百人演讲,你认为那才是演讲。不是这样的,你和商贩砍价的时候,​你陈述对方必须降价的理由,那就是一篇小型演讲。你和倾慕对象开始约会的时候,对方要求你讲一讲“你喜欢我的理由”,那​也是一篇小型而重要的演讲。你和三五同事就如何进行一项任务发生争执时,你想劝说他们接受你的看法,你想拉拢其中几个加入支持你的阵营,那​还是一篇现场演讲。你和一群朋友聚会时,你想要分享自己最近的一次独特经历,或者是一点个人感悟,你希望他们安静下来,愿意耐心听你说完,你希望他们全程跟着你的讲述走,在结尾爆发出笑声和掌声---你需要的​是全套的演讲技巧。
这和一次百人、千人、万人集会演讲没有任何不同。你都需要在一开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你都需要抛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你都需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阐述,你都需要用到大量比喻、故事、例证作为证据,你都需要注意控制节奏,给听众留下思考时间的“气口”,​你都需要用笑话不时调节一下气氛。
我个人很希望那些说演讲无用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拥有足够多的权威,支持和信任度,只要开口人们就会扭头​侧耳倾听。但是以我的生活经验,像这么想的人,往往开口说出第一句话,要么人们根本听不见,要么听完​毫无兴趣转身就走了。​所以,这些人的下一句话就是:我只要有这身本事,​一句话不说又怎么了?不怎么,《残酷社会真相》里说:空无一人的山谷里,花默默开放了就等于是​没开放。你的本事只要不是强到非你不可,你不说,那么你等于没这个本事,​甚至等于你根本不存在,遇见问题的时候没人会想起你来。
我们活在这个社会上,注定要和他人打交道,我们要相互理解,我们要合作,我们要协同一致,我们要相互支持​,然后才能把事情办了,办了事情才能把钱分了。对他人演讲,无论对象是一两个人,还是十几人几十人,我们都是通过言辞作为探针,利用听众的反馈,去探测、分辨、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真实态度,真实​利益诉求。​于是,才会有后面成功的合作、协同、支持。没有这个判断分析作为前提,无论你个人智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你都很难和他人建立共识,认同合作的必要性。
当你存了每一次和人谈话都是一次演讲的念头,那么你就会留心每一次自己不同的说法,引起了​怎样不同的反馈。你就会留心每一次为什么能够说服别人,为什么​得到了反对。你也会留言别人是怎么说,别人的言说方式得到了什么​反馈。你还会通过针对同一个人的各种反馈,认识到这个人是谁,什么言说方式对方最容易接受,​什么样的反馈才是他的真实想法。
当你存了自己​一身本事横行天下,一辈子不演讲也能活,演讲就是对几千几万人说话自己不需要的念头,那么你在人群中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了解不到。​别人赞美你说情商极低,人极固执,​口齿不清。​你得意地回答说:我这人就是直。你他妈都被人群放逐了,还得意个啥啊?你都不能从事需要复杂合作的精细操作,​变成了solo手艺人,还得意个啥啊?
《残酷社会真相》​里说过:你可以有能力而不用,但不可以没有却说自己不需要。内向安静的人不需要社交生活,但并不是说他不能社交,不能表现得体,​不能让人觉得如沐春风,他能做很好只是不愿意去做罢了,这叫天性内向安静。宅男宅女不需要和他人打交道,但并不是说他们不能出门,不能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去合作方的会议室做报告签协议,然后回家换上睡衣睡裤继续宅着。只能在家宅着,​根本没有能力出门和人打交道,那叫废物,和宅男宅女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会和人说话,那就是不会说话,和个人特质没有一毛钱关系。看到面对千人演讲,不能推论出二人面谈三人聊天也是同一回事,服从相同的原理,​这说明个人特质只是蠢而已。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