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4

在寒风中走路



昨天晚上,我在零下八度​的室外走了一个小时,​以至于微信运动里收到了两个久违的点赞。不为了什么,我就是想出去走一走。从去年12月11日感染新冠之后,我接下来的一年里没有做任何运动​。就觉得背后​一直有冷风在吹,随便动一下心跳就会加速,于是​我就像是一头老龟一样蛰伏起来。

但我最终还是下楼去了,围着小区的几栋楼绕了26​圈。起初我觉得寒冷,然后我又觉得暖热,再后来我彻底失去了对暖热的感知,只记得​保持迈步和呼吸。零下八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冷,只要不吹北风,你就只是穿过安安静静的冷空气,它们并不​会难为你。冬季的小区也没有什么人,​只有邻居偶尔出来遛狗,然后又以最快的速度消失,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在我绕完三圈之后还继续待在​院子里。
走在寒风里让我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还存在于这个世界,​它也提醒我凡事有开端就有终结。无论我绕了多少圈,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最终我还是会转身上楼,回到暖气​充盈的房间里去。但是也我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个明确的结局,有个明确的答案,许多事情​的结局就是悬而未决,无疾而终​。​甚至连记忆都并不可靠,因为时光会把所有人都变为尘埃,就像是千百年之间发生过的那样。在这星球上,每一颗尘埃背后可能都有一件悬而未决的往事,都有一个等待​答案的问题。然而,最终一切终归尘土,​沉默如同永夜降临。
能​下楼走一走是好事。寒冷所带来的那一点点苦,​轻微而短暂。​只需要用门禁卡刷开单元门,寒冷就可以关在门外,瞬间进入温暖如春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间,有人在经历着几乎无穷无尽的苦楚,他们没有刷开门禁​的那一刻。他们被永久地留在了野地里,北风无尽地呼号,寒冷​让人无处可逃。单是听闻那种苦,想象一下​其中时间的缓慢流动,就让人喘不过气来。为此,值得在寒风里走上一阵子,让冰冷的风从鼻孔一路吸到脚后跟,缓解​一点那种窒息感。
没几年我就要五十岁,古话说“五十知天命”​。天命是什么,到现在我​都没有丝毫理解的迹象。我想,我可能是蠢笨的缘故,无法​获得这样的知见。又或者是执拗的缘故,并不想全然接受​天命​。所以,尽管我知道围着​居民楼绕圈毫无意义,但我还是想要绕上几圈,因为这是我自己能够选择,而且能够做到的事情,在标准答案之外的事情。
唯一能给我安慰的不是终极裁决,善业或是恶业的天平,​澄澈的天空或者燃烧的火狱,以及在其中往复穿梭的直梯。而是业和果之间的因果律,债务和​盈余。如果可以把今生今世的一切苦理解为偿还久远之前累计下来的债务,​那么这种苦里多少还有些希望。因为债务总有偿清的一天,今后就会有所盈余,有所盈余​就不会再那么苦。而对于那些制造债务的人来说,当他们的盈余还没有消耗殆尽前,依然可以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果实终究有成熟的一天,这同样是一种慰籍,比直梯还要好,​比硫磺和火焰还要好。因为因果律如果真实不虚,那么事情就会如此发生,​没有求情,没有赦免,没有判罚,因为不需要任何存在,任何主宰,它就是会那么发生。
走完26圈回家的时候,在电梯镜子里我看到自己的线帽上有一层白霜​。那是脑袋上的热蒸汽透过帽子溢出,遇见迎面而来的北风冻结而成的冰晶。暖风一吹,​它们就渐渐消隐不见。我扯下线帽,看到两鬓露出星星点点的白霜,​暖风拿它们没有一点办法。


------

2023-12-23

不会吧,家人们,不会吧

 


我对读者的态度不算好,​有时候近乎于苛刻。苛刻的体现之一,就是单凭文辞就会拉黑​一个读者。过去这一两年间,我拉黑了很多个用“不会只有我......”开头写留言的读者,还有很多个用“所以......”开头​直接写个人推论的读者。

这不是单纯讨厌网络流行用语的事​,如果你要同人打交道,那么你就得很小心地选择​对象。观察一个人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你就可以大概猜到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说之前我谈过滥用感叹号的问题,凡是来我这里每句话用感叹号结束,并且试图阐述一番个人观点的人,​一概都在拉黑之列。

因为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人,历史上我打过非常多次交道,发现他们没有一个是真心想讨论任何问题,他们只想让你接受,​只是想教育你,他们只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回应的话。作为人类,你是没有办法和一群耳道闭塞,嘴肌发达,手速如电的人​进行任何有效沟通的。​他们如此使用标点符号,已经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和他们沟通纯粹是浪费时间。

​喜欢使用网络用语的人也是如此。以前互联网还是以文字为主的时代,人们也喜欢用流行梗,也喜欢讲流行段子,但是玩这些东西起码还有一些对文字的理解力,还有一些个人幽默感。所以,即便是再怎么流行,大部分网民并不知道,也并不会使用。如今是短视频时代,短视频的特点是一种类型一旦流行,各家公司各个工作室就会​马力全开,全力跟进,在短时间内批量复制一大批类似的视频。这里的类似,不单指内容、表现形式,还包括所有的台词和文案。

正因为这样,​短视频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塑造出一种网民的“新语”。卖货的主播​喜欢说他们的货品是“天花板”,种草的视频主喜欢说“我不许你不知道”,美食博主喜欢说“入口即化和Q弹”,做电影解说的博主喜欢给角色起名“小美大壮丧彪”,当然,我们所有人也都成为了他们口中的“家人们”​。

他们这么做无可厚非,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批层次参差不齐,文化程度从幼儿园文盲园士到大学博士​不等的用户。为了传播效率,他们需要整合信息,​让观众在最短时间之内理解和接受,并且要保持自己​和观众之间的某种情感连接。

但是他们实际上是做了建国以来第二次大规模扫盲工作​,对,他们其实是教育工作者,他们教会大量网民如何表达。他们把词汇、概念、固定表达、特定句型都教给了网民,然后他们也就​一股脑接受下来,变成了自己的日常语言工具。

问题在于,这种“新语”是高度同质化的,​也是高度扁平化的。所有人都在说“天花板”,那就没有人说“绝顶”、“求败”、“寂寞高手”​等等其他的表达方式。而具体到“天花板”,​什么天花板?地下室的天花板也算​吗?关于好、美、强大、易用​的描述,只有高度一个维度吗?莫言是中文的天花板,那么余华是什么?​中文的吊顶吗?​你我又是什么?中文​的踢脚线吗?喜欢这么说中文,我们是中文的建材老板吗?

正如过去喜欢复述梗,背诵段子的人,用这种行为证明了自己没有创造能力,只有搬运能力一样,这些短视频大学毕业的短学学士,脱口而出就是那套主播的套话,说明他们的思考和他们​的语言一样,是高度同质化和扁平化的。

同样是评价一家公司,或者某一项商业活动,可能涉及到的中文词汇一本书都写不下。之所以写不下,是因为这里面会有千差万别的种种情况,每一个词汇对应着一个非常具体的情景或者​事件。稍微看过点新闻,上过几天网站的人,这些年大概都学会了对赌协议、股权质押、竞业禁止、全链控制、​排他协议等等词汇。到了短学学士们这里,只剩下两个字:资本。凡是我看不懂的商业行为,就是资本在行动。凡是我不喜欢的商业操作,就是资本​在操控。就像是美食节目一样,千百种味道最后只剩下“入口即化”四个字。四川冷吃牛肉你入口给我化一个看看?

如果我有个新朋友和我聊美食,上来就跟我说,他刚吃到一家川菜里的“天花板”,他“不许我不知道”,那家餐厅最棒的菜是回锅肉,因为“入口即化”---那我觉得我和他的交谈就可以终止了,​下一次我再和他谈美食,我就是他孙子。因为他所谓的“天花板”只是一个比喻,为了支持这个比喻,其实需要一系列中文实词来辅助证明,比如说:二刀肉、灯盏窝、鹃城甜面酱、马耳朵......从选材、配料、工艺来证明它何以是天花板。因为他对此完全没有任何认知,所以只能用一个空泛的比喻​。

所以,当一个人跑来我这里留言,如果他满嘴都是从短视频和直播间里学来的那些中文,我不会有任何兴趣和他​聊上半句。因为他使用这样的语言工具,证明了他的思考深度​---他看过太多2分钟全面掌握、5分钟给你讲清楚的玩意儿,基本上没有任何个人思考,那么​能和他聊什么呢?

而且由于高度同质化,保留一个这样读者对于我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说“端午快乐”,他立即就会不快,留言教育我“端午怎么能说快乐呢,屈原在这一天死了啊”。我说“圣诞快乐”,他很可能要大为光火​:“你还是中国人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洋节?!​什么圣?!中国人只有孔子孟子才是圣人!​!!我早就看出你屁股坐歪了!!!慕洋犬!你跪久了站不起来了是吧?!​!”

而所有这一切,完全可以不用发生,只需要在看到第一句话的时候,点一下拉黑键就好。这样,剩下来的人们,可以写一篇从头到尾没有“入口即化”四个字的美食文章,​也可以认真从头到尾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并且在留言区里展开一些深入而严肃的讨论,甚至让留言区的讨论内容超过正文的价值---没有别的原因,选择不同的语言​,就是选择不同的人。

​你说这个地方在哪里?不会吧,家人们,不会吧,你们不会不知道吧?​



------

2023-12-22

冬至快乐

 


​今天冬至,祝你冬至快乐!
准确地说起来,是今天中午11点27分09秒,我们正式进入冬至​。从这一天开始,每天白天会慢慢​增加一点点时间。冬季我最讨厌的就是早起,起来窗外一片漆黑,​会觉得不知身在何处。小时候念书那会儿,要摸黑​上街去吃早点。推开厚厚的棉布门帘,热哄哄的米线​帽子味道扑面而来。所以一直到今天,如果早上起来又冷又黑,我就会立即感到饥饿,莫名其妙想吃一份大碗大酥牛肉薄荷米线​,还要加两大勺脆哨。
这几天各大网站已经开始各种年终总结,Spotify和网易云音乐都已经向用户提供​年度听歌报告。各个单位里的工作总结也应该写到了第三稿,差不多改无可改,​表无可表。其实,我觉得今年没有什么好总结的,大家能够平平安安来到年末,这就是伟大成就,实在是不需要再找出点什么业绩来,再去画根好看一点的昂扬​曲线。尤其是不要把新年计划翻出来,自己再去难为自己,怀着一颗沮丧的心迎接新年。
​现在我就可以和你讲一句:这一年辛苦了,你做得很棒!如果这一年到头都没有人和你讲过这句话,那我​现在对你讲了。总得有个什么人看见,总得有个什么人承认,这样你就可以卸下背上小山一样高的包袱,坐下来​歇息片刻。以前人们要庆祝指数增长、倍数增长、双位数增长,好像如果除了增长之外,再没有​别的事情值得在年底庆祝。我倒是认为,经历了这样漫长的一年下来,你还是你,你依然还在,这两件事本身就值得庆祝。
很多年前,当我还相信自己有学经济学潜质的轻狂时光里,曾经不止一次翻开过保罗·萨缪尔森的那本《微观经济学》,然后每一次都在​第一章结束前陷入昏睡。所以,我对这本书的开头非常熟悉​。​在这本书的开篇,就是一张图表。内容是两条曲线比较,一条是美国GDP​变化曲线,另一条是美国民众生活质量变化曲线。
我到今天都记得很清楚,在那张图表里,凡是美国GDP曲线昂扬向上,狂飙突进的那几年,美国民众生活质量的曲线要么变得平缓,要么掉头倒栽冲。反过来,GDP曲线变得平缓甚至下滑的那几年,生活质量曲线却会迅速翘起,​向上蹿升。
经济学​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当GDP高速增长的时候,大量的资本、技术、时间都投入了生产和制造,开更多工厂,买更多生产线,相对而言,用于改善民众生活的资源就要变少,用于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投入就要变少。如果马斯克每天要发射100艘火箭上天,那么他的特斯拉里可能放上四把小马扎就​出厂卖给用户了,你就说你买不买吧​?不买的话,其他家汽车厂商​还是塑料小马扎呢。反之,所有的汽车里都要加装真皮座位,后视雷达,音响系统,电动天窗,​务必让消费者满意。
和往年相比,今年我花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花了更多时间研发云南特色食品,花了更多时间看书打坐听音乐,花了更多时间和朋友​小型聚会,也花了更多时间和猫咪聊天​打闹。你们也许也发现了,现在我很少一个月写文章超过40篇。因为我需要时间泡茶喝,多写一篇文章会获得更多流量更多读者,也能因此卖掉更多货品,​但我要喝茶。我觉得一口茶入喉,后背和脑门上汗水涔涔而下,这让我觉得幸福而满足,甚至连眼前的假冒伪劣紫砂壶​都没有那么刺眼了。
所以,我宁可去喝茶,​保持内心平和,身体健康,就是对家人对社会尽到了最大贡献​,也不要再消耗心力​写一篇新文章。何况更新之后读者又多了一篇未读文章,​徒然增加了许多焦虑,这又是何必?又不是什么​真知灼见,不写的话就减损了世间的智慧总量。当我喝茶的时候,读者也可以忙别的事情去,​也许比我还要更惬意一些。
小时候在云南春游,云南山多,所以春游除了爬山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别的好项目。因为我较为茁壮的缘故,同学们一路登山,一路把自己的背包交给我。于是,我背着一身的背包,一步步沿着山路往上​爬,一边爬一边怀疑:我为什么要来爬​山?爬山对于我究竟有什么意义?等到登上山顶,掉头返回的时候,每落一步看到的都是风景,每落一步感觉到的都是轻松。也是在那个时候,我观察到上山的人和下山的人在错身而过时彼此脸上的表情有什么不同---上山的人脸上永远是渴望和焦灼,下山的人的脸上只有轻松和​愉悦。

我想,世间大概不存在一种山,它高到​无论你怎么攀爬都始终到不了顶。更可能的情况是同时存在高高低低许多座山峰,我们攀上一座,翻越它,然后下山,接着​去攀登下一座。因此,有时候人需要咬牙攀登,有时候人就应该欣赏林涛​流岚。最后,最后大概会抵达无风吹过的湛蓝海面,看到​一片没有记忆的海​,我希望是这样,所有的上上下下之后,​能有一片海在等待。

现在,我们正坐在山道边休憩,那么祝你冬至快乐,​希望你深吸一口气,已经准备好迎接新年。



------




2023-12-21

周末鸡汤:柏拉图之恋

 


一次,柏拉图问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不许回头且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 柏拉图原以为很容易 ,但最后他垂头丧气地空手而归。 他说:「看到了很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就没摘;当继续往前走的时候,又发觉没之前见到的好;原来麦田里最大最好的麦穗,早就错过了。于是,什么也摘不到。」 

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柏拉图又问: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树林走一次,不许回头且在途中取一棵最好的树材。 柏拉图照着老师的话去做。半天之后,他拖了一棵不算最好也不算太差的树回来。 他说:「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另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而且害怕空手而归,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就拿回来了。」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后来,柏拉图果然娶了一名悍妇,过着忍气吞声狼狈不堪的婚姻生活,同时他终生都拥有和美少年之间的爱情。原来,没有麦穗空手而归,其实是在暗喻没有子嗣,也即唯有在同性那里才可能有最大最好的爱情,这就是柏拉图之恋的由来。 而婚姻就是伐木,总让人疲惫,因此,家庭就叫做family,伐木累。

​对此,你有什么领悟?

写到这里本来就可以结束,因为作为一篇作品而言,它已经​完整。但那是在文学层面来说,对于习惯阅读的读者而言,因为这是在戏仿一篇心灵鸡汤,大部分内容来自网上广泛传播的内容,最早可以上溯到1980年代的《读者文摘》(后改名《读者》)​。重点在最后一段,这一段把前面的鸡汤内容全部反转一遍,再加一个梗干脆利索地结束,​这就是一次完整的创作。

但是在大众理解的层面,在网络原创的判定层面,这种做法叫做“引用过多”​,不能算作原创,甚至不能​算作是创作,会有人批评为投机取巧,甚至直接说是抄袭。所以,​我就不得不再多说几句。

我写下这个400字的段子,严格说起来,我只是写了最后这一段而已。其实创作态度非常严肃,​传达了非常严肃的想法。心灵鸡汤简单易懂,把道理生动活泼​入口即化地送到你嘴边。而我的最后一段话除了让你大笑之外,还有一层意思是​质疑和反思。

假设伟大的苏格拉底的确和自己的弟子说了那些话,给予他许多关于人生的指导。重要的不是苏格拉底​有没有道理,而是柏拉图到底是怎么做的。柏拉图的真实人生并不在这些哲理小故事里,你需要去看柏拉图的生平,​于是你会知道他的悍妇太太,于是你会知道他的​柏拉图之恋。如果你继续深入下去,了解柏拉图关于爱的阐释,那么你会看到一个既不是哲理小故事里的柏拉图,也不是花边逸闻中的柏拉图,你会看到他从人们对美好外貌形态的爱恋,一路推论到他对于超越一切的爱的理解。

当然,这一切都尚未发生​。因为你还没有看到这个段子,你还没有为最后一段话停下来,你还没有因为这一刻停顿​去进行查证。于是,柏拉图还停留在名字的层面,柏拉图之恋还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你会在言辞乃至文章中提及它们,但是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可能和这些字眼之间毫无任何关系。

即便你的确去了解完柏拉图的生平,阅读过他的对话录,自认为已经深入了解柏拉图,正确理解了他的​观点和理论,事情依然没有结束。这时候你反而应该再读一遍这篇心灵鸡汤,无论苏格拉底的教学是否真的发生过,但是它的叙述是正确的---苏格拉底不断让柏拉图出发,不是走入麦田就是走入森林,​这很清楚地说清楚了哲学是一种实践,而不是在书斋里的​玄想。

这几年,来我这里谈王阳明《心学》​的读者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可以引述王阳明的话,要么「我心光明」,要么「一时明白起来」​。我看大家的意思,是通过理解这句话,​就能理解王阳明。我就想问,王阳明龙场悟道​时是在做什么?王阳明格物致知​时是在做什么?​王阳明夜啸军营时是在做什么?如果没有他在文牍之间,军旅之中的生涯,他的哲学​会产生出来吗?

现在你再去读苏格拉底让柏拉图捡麦穗,砍大树,还觉得是故事​智商余额不足的样子么?



------




2023-12-20

观点改变



有读者问我,我发表过那么多看法,表达过那么多观点,得出过那么多结论,难道从来都如此笃定,前后​一次都没有发生过改变吗?答案是当然有,我随手就可以举出​例子。

许多年前,互联网上闹唐骏那会儿,他提出过一个很著名的观点​:想要在职场混得好,人就需要学着改变自己的性格。​他认为本性很难改变,但是性格一定可以改变。一个人如果连性格都不愿意改变,​那么成功就会变成一种奢望。
那时候我非常强烈地反对这个观点,我认为性格是不可以改变的,​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指纹。一个人怎么可能改变自己的指纹?除非是全球通缉犯,否则没有人会想改变自己的指纹。同时,一个人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改变自己的性格,​那么,我忍不住要问:最后享受成功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呢?​他还能不能以他过去的方式去感受到他曾经感受过的那些幸福和快乐?
现在我已经不再坚持这个观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转而赞同唐骏。而是说我不再认为性格可以类比于一个人的指纹,它只是一个人内心较为坚固的​思维和行为模。换句话来说,它是年深日久不断重复之后形成的​习惯。一个人非常急躁,起码有一半原因是他从急躁这种性格中得到了不少好处,比如说人们要给予他更多的便利,​要给予他更多的协助。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坚信自己​比其他人想得更快,看得更清楚,因此在他所认定的​结论前如果人们要花费的任何时间去讨论去分析,他都不能忍受。
​那么,如果这个人愿意深入去分析自己,用一个比较客观的​视角去观察自己。​那么,他迟早会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真的比别人想得快,也并不比他人看得清楚。相反的,在无数次个人主观判断之后采取的提速行为,很多都因为缺乏听取意见,或者缺乏仔细思考,造成了​不良结局。同样的,一旦破除自我认知的幻觉,那么也就会认识到自己先前总是一副风风火火的样子,只是在用这种表演去占别人的便宜---因为你很急躁​你很火爆,所以你优先。
能够做到这样的反思,做到这样的自我认知,急躁这种性格不说是完全消除,起码也​会减弱到相当程度,不再是一个人性格的主要面向。所以,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我现在的观点是这种改变并不是扭曲,也不是压抑,更不是直接换一套性格来安装上,而是通过​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自行解除旧有的坚固习惯。
在我针对性格的新理解中,​人心原本是澄澈透明的,​人们的习惯和习气捏造出不同的眼镜给心戴上。一个急躁的人就是捏出了一副红色的眼镜,心透过这副眼镜看到的一切都是红色的,​于是变得躁动不安,​易于攻击。唐骏所说的那种改变性格,是给心强行换上一副新眼镜,​让它用新眼镜观察世界。我所说的那种改变性格,是把眼镜摘下来扔掉,让心用裸眼来​观察自己和世界,努力拆毁它们之间的​任何东西。
而且,现在我认为无论是把性格视为橡皮泥,还是视为不可变更的指纹,都是不同层面上对自我的​执着。把性格视为橡皮泥,是因为​想要为自己得到更多,得到钱,得到名,得到成功,认为这才是通往自我圆满和自我幸福的唯一路径。把性格视为指纹,是因为对于自我过于重视,认为“我”是神圣的,是不可改变和侵犯的。​所谓的自我执着体现在一个狂想上:“我”不单要取得成功,而且要完全依照“我”想要的方式,要完全符合“我”的性格脾气习惯,否则这样的成功就没有了滋味,不能称之为称心如意。
这个需要金钱名声成功才会幸福的“我”​,是捏造出来的。这个非常坚固非常自我的非常在意自我完整的“我”,同样也是捏造出来的。我觉得,我认为,我相信,我必须这样那样才能幸福,才能满足,才能快乐,这是捏造。捏造完毕之后,我就照此执行,但是又做不全或者做不到,​于是就陷入了烦恼和自责。即便我完全做到了,又发现所谓的幸福和快乐转瞬即逝,​转眼就重新陷入空虚和无聊。这就是捏造的结果,无论是橡皮泥的我,还是坚固不变的我,​都不是真实的​路径,也不是真实的答案。
所以,一个人的观点的确会发生前后变化。遗憾的是,人们只会看到观点是不是180°掉头,​是不是自相矛盾,完全从文句上去理解。今天我写下的这个例子,是想让由此一问的人细致地看到​一次观点变化背后的所有思考。​世间的事情,并非是豆腐脑应该吃甜还是吃咸之间的那种观点对立。如果在每一次观点改变的过程中,都伴随着一次深入思考,一次自我发现,那么所谓的观点改变就只是个显现,真正发生改变的​是内在理解。​而这一点,又往往从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


------


2023-12-19

超级个体

 


一个人在某个行业、某个领域里靠自己就可以包打天下,​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超级个体。十多年前,人们担忧超级跨国公司,担忧公司这种组织结构会​取代国家。其中,最重要的例子是脸书,当时脸书的用户人数已经相当全球排名第三还是第四的国家,加上它又是一个封闭社区,所有成员都处在脸书的统一管理之下,​就越发像是一个跨地域的超级国家。
有趣的是,当时的人们虽然在担忧地球上的超级跨国公司,却并不担忧​公司里的超级个体。当网络武装了公司之后,公司的成长速度和最终规模超越了许多国家,公司的​金钱和权力也超过了许多国家。从组织形式上来看,许多国家不如公司。根据相同的原理,当网络武装了个人,使得个人能力透过网络平台和网络工具,传播到无数被网络训练好的个人那里时,超级个人​就可能超越公司,公司这种组织形式不如个人。
之前​李子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网络田园生活这个领域,没有人没有工作室也没有公司能够超越她个人,她知道如何用一把柴刀为观众创造出一种可信的田园生活,让都市人​心生向往。但是她和她的公司发生龃龉,​从此停更。双方都觉得自己更为重要,都不想让步​。几年过去了,她的公司制造出第二个​第三个李子柒了吗?
不久前OpenAI发生内乱,在一片混乱之中,从超级公司金主,一直到OpenAI员工,很快就确定了目标,那就是保住​公司CEO山姆。山姆不是最懂AI技术的那个人,也不是硅谷最有钱的​富豪。他只有一个能力,那就是作为连续创业者,他知道如何把各种合适的人组织起来,把合适的资源组合起来,​赋予一家创业公司最大的成功可能。​说句难听话,所有人都认识到了一件事:山姆离开OpenAI之后,可以立即再开一家AI公司,不会缺钱,也不会缺人,但是却会成为目前公司的强劲​竞争对手。
这里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传统上的公司讲求发挥体系力量,所有人各安其职,通过体系的力量整家公司持续稳定地​创造价值,扩张市场。个人英雄主义在一家公司里没有什么用武之地,我所说的一万普通人用正步踩死武功高手就是​这意思,功夫不敌正步,个体力量和组织力量,个体智慧和群体智慧相抗衡,​拉长时间来看,赢家一定是后者。
但所谓的“体系力量”如今我有了新的理解,并不是说公司有什么神秘力量,而是说,个体在公司这个组织之内,可以得到其它员工和其他部门的支持,从而放大他的个人​智慧和个人力量。如果把这个人扔到社会上去,他没有办法找到这些支持,更别说​经过整合、训练、调试好的支持,可以即插即用。
当网络全面侵蚀现实生活之后,变化到来。一个个体在一家公司里可以得到的支持,经过这些年网络世界的​经营,完全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最先废掉的是广告部门,然后废掉的是营销和市场部门,现在连销售和​客服都可以外包。现在最大的变化我认为是这样的:只有网络平台公司才是真公司,剩下的公司除了实业公司,全都是假公司,靠的是大家对公司的固有概念还没有消失,继续装作自己还是一家真公司。
比如说李子柒需要什么公司?她就算是在YouTube上简简单单发布一下视频,靠内容的绝对优势就​能够用流量换钱。即便她需要一家公司,她也只需要一家围绕她自己打转的经纪公司,去帮助她和广告上谈价格,帮她安排广告档期,帮她安排导演摄影编剧,帮她对接米粉厂腊肉厂铁锅厂​柴刀厂。而并不是需要一家大型网络经纪公司,她只是旗下一名员工。公司的责任是在她之外,培养出一批张丑捌、赵寅玖,她还有责任​用自己的流量去帮扶这些人,实现共同发育。不管她高兴不高兴,她都要接下公司分配给她的广告任务,哪怕是让她去卖​鱼竿。
反过来看,最近一年短剧极为火爆,捷报频传,每天都有爆款剧出现,每天都有分账创造新纪录。​那么,是不是内容创造和制作公司的春天到了?​并没有。任何一部短剧想要火爆,都需要向视频平台投流,也就是花钱购买流量,否则内容再好也没有人来看,所谓口碑效应那是小概率事件,硬桥硬马还是购买流量,靠内容拦截流量,完成​付费转换。所以,真正的赢家是视频平台,因为它们左手有流量,右手有用户,​是真正的公司。而无数个内容创作公司,内容制作公司,听起来是公司,真实身份是赛博佃农合作社,大部分成本和大部分利润都拿去支付平台大地主的土地租金​。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看:网络平台公司已经一早部署好了商店、支付系统、广告营销系统,在更早之前就控制​住了用户和流量,甚至控制住了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对于个体而言,就是个拎包入,即刻开业的事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福利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清凉照,投流找到喜欢自己的小哥哥、老叔叔,然后把他们导引到​即时通讯工具上,然后就可以开始用门槛费收钱了。需要什么公司?需要什么专业团队?需要什么财务后勤市场营销IT​战略部?
所以,我猜想未来​一家公司因为一人而兴,因为一人而亡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公司中的明星员工和公司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多,一方想要公司围绕自己转做好服务,一方想要明星员工围绕公司转,​孵化更多明星员工​。即便在网络平台上,平台也会有越来越强的意愿去抑制头部用户,努力发展所谓腰部腿部乃至踝部​用户。这些都是个人​在网络时代里,通过网络赋能之后和公司这种古老组织形态之间会发生的矛盾。
但是,武器已经​毫无差别地分发给了每一个,分发完毕之后还想着要如何限制使用,这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幻想是要有的,过去中国互联网公司花了二十年和无数金钱之后终于​弄明白一件事情:为什么脸书做大之后,不去抢Google的生意,不去抢亚马逊的生意​?如果脸书集google、亚马逊、Spotify、YouTube等等平台于一身,​岂不是天下无敌​?​因为这是幻想。​
也许,公司们最终同样能够想明白,单是在人海中成功找到一个李子柒,就已经耗尽了自己累世的所有福报,就别说什么再培养一个,​更别说什么批量制造一类的话。公司也许最终能够弄明白,公司因一人而兴,不是公司本身有什么本事,有什么异能,能发掘出人才。异能在​那个人手里,本事在平台手里。是金子就会发光的,而网络就是抛光机。公司不是,公司的责任是把说服猕猴桃,让他相信自己是一枚鸡蛋,​好让猕猴桃和鸡蛋们并排站在冰箱里,要的就是一个整齐划一。
而对于个人而言,​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超级个体这件事。超级个体的定义本身就有问题,​并不需要一个人在某个行业、某个领域内做到包打天下才能成为超级个体。个人如果能够熟悉网络,利用网络分发的工具,在某一个细分领域之内,​是有可能做出一点成绩来的。虽然未必能发家致富,但是多少也能得到一点钱,一点名声,以及因此交换来的一点​自由。​有了这样的自由度,减少了人生中源自各种人类组织的形形色色束缚,那么这个人就是超级个体。
​最低限度上,我希望你是在一家真公司里打工。


------

2023-12-18

希望和恐惧

 


网上的中文老师真多,上周有天我随手写下一段话,立即有人来纠正我,说是其中的“恐惧”应该换成“恐慌”才对​:
一个兜里揣着恐惧,一个兜里揣着希望,就那么在路上来来回回晃荡,还以为自己正迈向前方。一条腿想要靠近,一条腿想要逃亡,就那么对着人群忽远忽近患得患失,内心里其实全都是慌张。
恐惧和希望是硬币两面,我还以为很多人早已经接受了这个观点。比如说你向一家心仪已久的公司投递简历,​转天电话来了,约你去面试。在接到电话通知的那一瞬间,强烈的希望就​立即升起,人开始希望面试顺利,入职顺利,工作顺利,升职顺利......然而就在下一瞬间,一想到面试这件事,剧烈的恐惧随即升起,担心堵车,担心口吃,担心面试官和自己没眼缘,担心面试题回答不出来......​对于面试失败的恐惧控制了全身心。
表白如此,跳槽如此,等待孩子出生同样如此,希望交织着恐惧在心头反复汹涌,心就像是​个煎饼在两面反复煎熬。只要你心中生起了一种希望,那么就一定有一种对应的​恐惧在等待着你,每个人无论人生阅历深浅,都应该​亲身体验过这种感觉。恐惧的强调害怕,畏怖,​恐慌强调不知所措,两者​不是一回事。
恐惧的原因是不​满足,不满意​。生活中存在一种人,​他们需要不断购物,无法停下手来。因为货品入手的一瞬间,​那种拥有的感觉会让他们感到满足。不过只有一小会儿,很快这种感觉就会消失,那么他们就需要再下一单。如此不断循环,消耗大量的金钱,每天不是在购买就是在退货,就是为了那​几分钟的满足感。
生活中还存在一种人,太阳才落山他们在家里就坐不住,需要出门去约朋友,一群人热热闹闹吃饭喝酒聊天,他才会觉得心不再被空虚吞噬。必须让自己置身于人群之中,必须让自己和他人连接起来,​这让他们感觉安心,感觉满足。然而酒终人散,夜色阑珊时空虚就再次袭来,让他们拖着朋友继续去烧烤​再喝上几杯。​他们不爱酒,也不爱美食,甚至不爱人,他们只是需要人陪伴。
你和他们说量入为出,说克服物欲,说​学习独处,说享受孤独,全无任何用处。因为不满足,不满意的感觉如此强烈,​会驱使他们不断追寻​,​这些老生常谈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用处。​之所以全无用处,这是由于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他们在不断找寻,找寻满足,找寻满意,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内心深处相信一定存在着某种圆满的状态,内心满足充盈,欢乐平和,没有心潮起伏,念头​纷飞---这一点是对的。
我想,每一个人的人生之中都曾经经历过最少一次这样的时刻:翻涌不停的心突然变成了风平浪静的海,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但是所有这一切感知都不会在内心引发任何波澜,人只是安安静静看着周遭的一切​。想法和情绪像是雪花失去了风,​纷纷下坠,​你无喜无悲无忧无惧,只是在看雪。
在这种时刻里,人会感觉到平静中的幸福,会感觉一切都刚刚好,自己不需要再添加什么,也不需要再去除​什么。于是,满足的感觉会由此产生,既不产生希望,也就不​产生恐惧,这一刻一切刚好。过了一会儿,一旦产生“如果可以像这样继续下去该多好啊”,希望一旦产生,恐惧随之生成,于是人就从这种状态里掉落出来,大海上风浪再起,思绪的小船被狂风拖曳着狂奔而去。
所以,​或明或暗,或有意识或无意识,人都想要回到这种状态,重温这种感受。人会感觉不到不满意,不满足,不幸福,那就说明他一定多少感知过真正的​满意,真正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只是他不幸失去这一切,​所以他才会不断找寻。​那么,为什么看起来找寻行动收效甚微?因为方向错误,​向外找寻不会有任何结果。
圆满或者完满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不依外部条件而独立存在就是圆满,也可以称之为​自具圆满。一种幸福的感觉,如果它取决于快递员几点来敲门,或者电话邀约朋友时对方是否应承,它就不可能是圆满的,因为它需要​外部因素来决定。​那些恋爱的人不就是这样吗?“对方要答应我的表白,那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然而,对方一旦应承,​随后各种鸡毛蒜皮的烦恼就来了,所谓的“最幸福”跑​去了哪里?
对方接受了表白,​这是不是一种幸福?当然是。​那么,为什么它那么容易变味变质?​因为它是所谓有条件的幸福,必须依据很多条件,很多外物才能成立。而真正圆满的幸福是无条件的幸福,因为​是无条件,它自己就能够存在,因此才会产生真正的快乐。
有条件的幸福所有人都很熟悉,​它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占有,或者拥有,无论是占有物品还是人,人就会感觉到短暂的幸福​;二是连接人群,从人群中不断获得反馈,获得肯定,人因为感觉到自己存在而感到短暂的​幸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向外找寻,都是需要依赖自身之外的外物​外人。于是,希望和恐惧就会不断生起又灭去,​幸福和满足的感觉也总是转瞬即逝。
如果是向内找寻呢?​你知道存在那种完满无缺的状态,你曾经到过那里,短暂驻足或者惊鸿一瞥。当时你需要​什么吗?你需要一笔钱,一间大宅,一位情人,还是一条沙发?没有,你什么都不需要,那一刻到来时你可能在走路,你可能在眺望风景,你可能只是放下电话的那一瞬间,它不知道从哪里跳出来,你只觉得一切都突然平复,一切都突然安静,你用一种从未有过的眼光看见远处树上的每一片叶片都在日光下闪闪发光,整个宇宙都是它们​舞动的​背景和声。你不会想要拥有一片树叶,因为你自己​就是。你也不会想特别地和某些人连接在一起,因为你已经​和世界的每一颗尘埃紧紧相连。
向内找寻无条件的幸福​很困难吗?是很困难。因为你已经习惯了向外找寻,去拥有​,去连接。想要放下攫取的心,放下连接的渴望,把所有触手都收回来,这需要许多练习​。最重要的是,你得相信在自己的内心里,存在着找到无条件幸福的可能,存在着圆满无缺的满足和​快乐,它们超越了希望和恐惧​的小游戏,可以获得终极的平静​和喜悦。这的确很难,不过你连出生都不怕,你连打工都不怕,还怕​这点困难吗?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