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3

吉兆

 


我知道,许多读者正在尝试冥想、正念、打坐、观呼吸等等等等安定内心的法门。尤其是在我推荐《观呼吸》这本书之后,经常收到相关的留言和提问。其中最大的一类问题都是在抱怨或者怀疑,抱怨自己的进展,怀疑自己的能力。
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是去找一位老师。一位道德水准上没有问题,绝不会利用和操控学生的老师;一位技巧上娴熟,经验上丰富,能够针对具体学生具体状况给出具体指导的老师。不过,这样我这里的问题就会密集地转化为另一个:如何找到一位合适的老师?
我回答不了。现代人驱车上百公里去看一座海边的图书馆是可能的,乘机飞上千公里去参加演唱会或者和人约会也是可能的,可一旦说到找老师,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啊,好麻烦的,能不能指定一个给我?最好能在美团上直接点一个入户指导。所以,关于这一部分我没什么好建议,我只能说请你努力做个好人,心中常怀善念,手下常行善事,然后等待老师来找你。
次一等的解决方法,也是大家正在做的,同时也是做得不怎么样的,就是读书。我收到的所有问题,其实大部分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奈何太多人读书不仔细。无论是哪一本教人冥想、正念、打坐、观呼吸的书籍,其中都有丰富的细节和指导,预先回答了读者在实践中可能遇见的问题。换了你来写书也是这样,因为你做过,你教过,你回答过,所以你知道书里一定要写清楚哪些步骤和问题,否则这本书印刷出来就毫无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无论是哪一种法门,只要你选定了一本书,对这本书具有信心,那么你就应该反复阅读。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即便是同一本书,第一次通读和第十次通读下来,你看到的不会是同一本书。同样的,当你按照书中的指导去实践,你是个生手的时候和你是个进阶选手的时候,以及你是个熟手的时候,看到的会是三本不同的书---当时还是个生手时,许多字句就算是摊开来放在你眼前,你都会视而不见---你只是从字面上进行理解,觉得你看懂了这些字句,就一滑而过。
因为你一滑而过,所以你遇见问题的时候就喜欢问人,一点都不会意识到书里就有答案。从很微细的层面上来说,你之所以认为问题是个问题,是因为你先前读书的时候,从书中学到了某种现象是问题,某种现象是障碍。人性就是这样,人性让人读书粗枝大叶,人性让人从字面上进行理解,但是人性也让人在潜意识层面上记忆各种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因为人就是靠这种能力进化而来,从树上的猴子演化为行星际霸主。请思考一下,为什么社交媒体上有那么多文章的标题都是《关于XX绝症你不可不知道的N个征兆》。
不是这样么?你原先哪里会在意自己能安安静静坐多久,哪里会在意坐着的时候有什么念头,哪里会在意自己坐着的时候是昏沉还是散乱?你现在突然在意起来了,觉得这些都是问题。哪里来的问题?你自己通过阅读学来的。无非是当初你在阅读时记住了那些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却没有记住解释和解决办法。
所以,你回头去仔细读几遍就好。尤其是那些按照步骤或者次第做出详细讲解的书,你去查找你所处阶段对应的章节,里面一定有答案。
反复通读是一种方法,然而所有的方法如果没有配合心法是不会发生多大效用的。其实,所有人面对的问题都是同一个:如何让自己想到/愿意/相信自己需要回去反复通读同一本书?
通常情况下人是不会掉头去重读一本书的,为什么?因为第一,人觉得自己读过一遍就是“懂”了,没有什么再去读的必要。因为第二,人觉得自己遇见了问题或者障碍,感觉到自己困扰,于是就想着直接可以解决困扰的方法,而不是重读。甚至有相当数量的人,会觉得自己是因为读了某本书,因而产生了现在的问题---那本书既然制造了麻烦,怎么可能再去求助。
这里提供一种心态上进行转化的方法:无论你是在尝试冥想、正念、打坐还是观呼吸,你应该把你遇见的所有问题、困难、障碍视为一种吉兆。怎么理解这一点?就像是一个人因为某种身上的伤痛去找医师做正骨,当医师开始动手之后,他会发现医师带来的疼痛远甚于平常伤痛所带来的疼痛。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会有什么人因此跳起身来,对准医师面门就是一拳,然后摔门而走。因为大家都知道,目前的疼痛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是解决问题的必要代价。
当你真正触及到了真正的问题时,才会产生问题,才会感知困难,才会遇见障碍。所以,应该把这些人们通常理解为负面问题的东西,理解为吉兆。你可以数小时地走神,做白日梦,那是因为你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走神。一旦你意识到自己在走神,发现专注某个目标5分钟都很困难,就开始沮丧。沮丧什么呢?你已经开始觉察到自己走神了,这不是很好的事情么?
你可以坐在沙发上刷一个周末的手机,稳如须弥山。但是上座之后很快觉得坐立难安,觉得念头纷飞,无法专注于一处,同时觉得腿疼背疼身上痒呼吸急促,但是你勉强坚持下来,感觉自己坚持了半生人,抬手一看表,不到5分钟,于是就感到挫败。挫败什么呢?你拿着手机的时候,这些事同样都在发生,无非是你的心神不在自己心上,不在自己的身上,觉察不了而已。你已经能够觉察你身和心,这不是很好的事情么?你知道你面前专注身心的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这是很准确的观察,这不是很好的事情么?
识字的人有一种虚荣,觉得自己能读完一本书,就等于能做到书中所描述的最高程度。看到一本书里介绍冥想、正念、打坐、观呼吸最终能带来怎样的安定内心,合上书页,就觉得自己懂了,直奔那个美好的状态而去。我就奇怪了,读书人看完超人电影,怎么不会立即红内裤外穿,披上红被单,跑到街上单手高举,准备起飞?为什么看了本修心的书,就觉得自己马上身下有白云,背后有光圈,口中吐金莲,可以拈花而笑了?就不想着可能要先擦一下花瓣上自己的口水吗?
因为有这种虚荣,人就会给自己安立过高的目标,对自己形成过高的期待,于是把一切初学者,入门者遇见的正常现象,当做是一个问题,一个困难,一个障碍来对待,于是失望沮丧挫败,于是从入门直接到放弃。也不想一想,自己花了12年,每天8小时学习,做过无数试卷,最后才有个大学上。为什么觉得以自己这种能力,对于几十年来从未了解和照顾的内心,可以在几天、几周之内就能调伏、训练它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你那么狠,怎么不见你当初10岁上大学呢?
正如在32个学期里,每一个学期开始你都会遇见新问题新挑战一样,你应该把问题视为吉兆,把困难视为吉兆,把障碍视为吉兆。你能遇见它们,说明你在正确的方向上,也证明你在前进。根据牛顿爵爷的解释,在地球上如果你没有感觉到任何困难和阻碍,那你很可能正在做自由落体运动,也就是急速下坠。要停止这种下坠,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你的心。


------




2024-03-12

马丁易老,诺兰难封

 


第96届奥斯卡奖在中文互联网上波澜不兴。波澜不兴是因为毫无悬念,人人都知道这一年会是诺兰导演和它的《奥本海默》,人人也都知道2023年是奥斯卡小年,不会有名作云集的大场面。​
事实上,不是2023年不行,而是过去几年全球的电影都不行。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疫情三年造成了电影行业的不景气。但是,拍摄一部电影好耗费几年时间,这些不怎么行的电影一早就已经开始筹备,最多是在疫情期间拍摄。不行就是不行,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和疫情关系不大。在我看来,好莱坞无好片,除了流媒体平台的袭夺用户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多年来利用漫威和DC电影赚快钱引发的反噬。
在这种情况下,在2024年得奖对诺兰就显得不太公平。哪里是什么获奖,完全就是出来救场,和赵喜娜裸身颁奖属于同一种性质。如果觉得这个结论太过刻薄,那我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哪里是什么获奖,而是补发劳模奖章---行业不景气的时候,终于想起了暗黑蝙蝠侠专业户的好。
不知道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当得知诺兰获奖的消息之后,隐约觉得他之前应该拿过奥斯卡了。然后去查资料,发现这竟然是诺兰的第一座奥斯卡奖?怎么可能?!难道《盗梦空间》没有获奖吗?哦,还真没有。难道《星际穿越》没有获奖吗?哦,也没有。对了,会不会是《敦刻尔克》?哦,那部也没有。
《奥本海默》当然是一部好片。这里的“当然”让我有些心虚,因为今年入围奥斯卡的电影我就看了两部,另外一部是《美国小说》,至于《芭比》它们我压根就不想看。我想说的是,《奥本海默》固然很好,但是诺兰此时已经完全成熟,我作为观众对于他的电影风格已经全然熟悉。这时候我回想当初,就免不了觉得《盗梦空间》完全就是石破天惊,而《星际穿越》则让我到今天都浑身颤栗---那些才是诺兰最美好的时代,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他本应该在那时候就获得应该属于他的认可与荣誉。
而不是到了2024年,在一堆矮子里孤零零站着一个高个子,然后把奖杯毫无争议地颁发给这个高个子。给人的感觉是实在不行了,且让诺兰顶一下,不然门面上实在是太过难看太过萧条了一点。


我并不讳言自己对诺兰的喜爱,公元2000年,还是盗版碟流行的年代,他的《记忆碎片》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人导演,很特别的电影,想看到他拍出更多的影片。这种心态,就像是许多人对于国内导演忻钰坤和他的《心迷宫》一样。有些导演第一次出手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让人产生兴趣、信任以及期待。
诺兰去拍蝙蝠侠这种快钱电影的时候,我也一度觉得失望。但是等他真正拍摄出来,还是忍不住要赞叹一声:硬是要得,生生把麦当劳做成了法餐。一个好的导演,一个真正有想法的导演,题材和类型都限制不了他自身的光芒。外界所有的因素,有利的不利的,都会被他当做是助缘统统接受下来,一口气吞下去然后喷薄出一部完全超出你预期的片子。即便是快餐电影,他也能赋予这种电影以深度和风格,点石成金。
在诺兰拍摄完《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之后,他已经成为表现电影中不可表现题材的第一人,无论是梦境还是时空间,他都有本事把它们视觉化。《奥本海默》不过是个延续,他又一次证明自己可以把物理概念视觉化。所以,早就不是诺兰需要一座奥斯卡奖,而是奥斯卡需要诺兰出席。
我之所以觉得不平,就是因为世事和世人总是如此,总是在别人需要奖项肯定和鼓励的时候,吝啬无比,白眼看天。而等到别人根本不需要奖项的时候,却要双手奉上,殷勤备至。就像是马丁·斯科塞斯老爷子一样,《出租车司机》没有得奥斯卡,《愤怒的公牛》没有得奥斯卡,《好家伙》没有得奥斯卡,等到人都快满100岁了,终于颁发了一座奖杯,结果是那部翻拍香港电影《无间道》的《无间行者》。《无间行者》可以得奥斯卡,那《出租车司机》应该得什么呢?12樽打包一箱送回家吗?
马丁老头拍什么好电影都拿不到奖,奥斯卡可以落在最佳配角身上,但就是不能落到他身上。李奥纳多陪着他拍了不知道多少部电影,尝试过不知道多少角色,做了多少次自我突破,始终颗粒无收。偶然间换一个导演,拍了一部莫名其妙的《荒野猎人》,奥斯卡突然到手。奥斯卡,这是什么意思?想暗示什么?
诺兰终于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诺兰有一位好太太,这是一件更值得高兴的事情。诺兰可以拍好电影,太太艾玛·托马斯是好制片人。有这样的组合,未来并不是非得​好莱坞不可,并不是非得电影不可。毕竟奥斯卡只是个奖项,而视听艺术是一片更为广大深邃的海洋。我期待着诺兰导演走得更远,就像是24年前的那个午后,我依然期待着初逢《记忆迷宫》时候的那种感觉,​有人认真给我讲一个我从未听过的故事的感觉。


------


2024-03-11

颈椎疼痛后续

 


我的右侧颈椎已经持续疼痛了8个月之久,现在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想要分享:好消息是在8个月的折磨之后,在充气颈托的帮助之下,我的右侧颈椎疼痛​已经大为减轻,可以让颈托退役休息;坏消息是最近​我原本相安无事的左侧颈椎又开始疼痛,所以​颈托还没休息几天又要上岗。
昨晚我在淋浴间用滚烫的热水热敷后颈,头往右边扭,隐隐作痛,​若有若无;头往左边扭,​电击针刺一样的疼痛立即袭来,灵验异常。结果就是脑袋只能保持在某个正中的位置,不过可以往右边​多偏转一点。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是左右夹击,东西两线作战,我忍不住哈哈大笑,想起了那句话: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许多读者应该和我一样都是案头工作者,每天要在电脑前花很长时间。有些人可能还不止这点时间,通勤路上,回​到家中,还要花更多时间低头看手机。所以颈椎疼痛的人应该为数不少,作为拥有8个月颈椎疼痛经验的人士​,我看过各种医疗建议,也用过各种方法,这里我想阶段性介绍一下自己的​个人心得:
首先是疼痛问题,疼痛是个症状,​根本不是原因。原因是你每天低头的习惯,这个习惯造成了颈部肌肉持续受力,所以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立即改变生活习惯。但人就是人,人在疼痛的时候只会想着如何解除痛苦,去找正骨师,去拍颈椎CT,去喷云南白药,​去吃止痛片。但所有这一切都收效甚微,​起码对于我而言是如此。
不过所有人在尝试完所有无用功之前都不会死心,​所以该怎么折腾还会怎么折腾。折腾完一圈之后,终于绝望,人不再谋求快速解决,立即治愈这些天真幻想之后,理性会指导人回过头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自己先默默承受​着症状。就我个人亲身体验下来,对于颈椎疼痛最有用的​几个方法如下:
1、​运动。这里的运动不是指跑步,撸铁一类的重量级锻炼,而是指走路散步一类的轻量级​活动。人会本能地认为颈部疼痛就放松肩颈肌肉,但你没有对应的手法,​在逻辑上也不通---身体是一个整体,长期坐着不动,僵直的是全身的肌肉,肌肉通过筋腱筋膜相互连接拉扯,单独放松其中一部分没有多大用处。
走路散步会让全身的气血加速流动,让全身肌肉协调配合,于是就能让​人整体性地松弛下来。又因为在街上走路并不安全,随时都会有电摩斜刺里冲出来要让人死于非命,所以人会很自然地左顾右盼,无形之间也会拉伸​放松颈部肌肉。不要小看走路,它对于颈部的帮助​极大。
2、​颈托。之前我专门写过一篇介绍充气颈托​:《蠢,但是有用》。在颈椎疼痛期,我个人用下来觉得最有效的​东西就是充气颈托。它能够在你做伏案工作的时候,给予颈椎额外的支撑,​有了这一点点支撑,疼痛能够缓解很多。颈椎每天有那么几小时休息时间,恢复起来也会快很多。我是在今年1月份开始使用充气颈托,​一个多月后情况就大为好转。
不单是我,自从我写了那篇文章之后的一两个月内,不断还有读者翻出那篇文章留言,报告他们的近况。许多人专门跑来留言表示感谢,因为充气颈托让他们的颈椎疼痛大有改善。对于新读者而言,不要因为这些话听起来像是广告软文的话术而紧张。你们可以去看一看原文,看看里面有没有任何的具体品牌、型号出现​?
需要补充一点:​我用了一个多月之后,发现好像我的用法和正常人不大一样。大家都是从套在脖子上充好气,但是大多数人是把颈托的结合部放在下巴下,而我是把结合部放在后脖梗。不过我这么用都有效,说明这种产品的鲁棒性很强,​怎么用都可以。
3、​枕头。枕头我个人判断是个玄学,它很重要,因为你要​睡七八个小时,全靠枕头支撑头颈。但是,究竟什么枕头最适合你则是个玄学。我买了一堆枕头,​全部在床头一字排开。不断尝试整晚睡它们中的一个,整晚睡它们之间的结合部,整晚睡它们的某种阵列,以此找到第二天起来最不疼的​那一种。但还是个玄学,之前我睡的某个阵列让我逐渐​康复,但是最近几天这个阵列好像又不起作用了,让我的左侧颈椎发生了落枕。
所以,关于枕头这一部分我没什么​太好的个人经验可以分享。枕头对于颈椎健康很重要,你我都同意这一点。但具体到每一个人,​究竟怎样的枕头,怎样使用枕头最适合自己,是个玄学。我个人建议可以考虑每晚上床睡觉之前,先给枕头上香,鞠躬,念诵赞词​,或许会有帮助。
最后我想谈一谈我对疼痛的个人感悟:
疼痛毫无疑问是一种苦​。苦不是肌肉苦,不是​筋膜苦,不是骨头苦,而是人的心苦。人为什么会心苦,因为你的心想要立即解决疼痛,想要控制疼痛,想要压制疼痛,结果一样都做不到​。因为一样都做不到,​你的心就会受苦。原因是它没有得到满足,它没有得到安乐,它意识到自己对疼痛​无能为力,原理和失恋、饥饿、遭人排挤、考试不及格时人感觉到痛苦完全一样。
因此,即便​非常困难,你还是要试着学习和疼痛和平共处。人家来也来了,你赶又赶不走,打又打不过,忘又忘不记,那就只能试着接受疼痛这件事,​把它看作是你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带着疼痛去上班,带着疼痛去吃饭,带着疼痛去聚会,带着疼痛看书看剧听音乐。
当你决心那么去做之后,疼痛就会从苦下降​为困扰。它就在那里,对生活造成一些不便,但是你的心并不会因此而遭受折磨。​就像是你家的大门不是很灵,关门的时候需要关两次才能锁死。是个困扰,因为你得时常提醒自己​关两下。但不构成痛苦,你只有关门的时候​才需要注意。
疼痛同样如此​。当你决定和它和平共处,带痛生活之后,你会观察到疼痛不是时时都有,​它总有间歇。你也会观察到疼痛不是​同一烈度,同一位置,它总有变化。​这和你的身体不一样,你的手总是手,总在那里,是可靠可信的。疼痛不是这样,它会出现也会消失,它会变强也会变弱,它还会从一处跑到另外一处,所以它是个临时的现象,​并不能时时刻刻困扰你。​观察到这一点,能给人带去很多的宽慰。
真正由疼痛带来的苦是有限的,由内心幻想产生的苦才是无限的。类似“这还得疼多久”、“我还能不能好了”、“这辈子是不是就得那么疼下去了”、“是不是医生和医学都没办法”、“一定存在一个一下子就给我弄好的大师,但是我找不见”之类幻想狂想妄想​才会带来持之以恒的苦。
我的颈椎疼了8个月,具体多长时间我不清楚​。睡觉的时候我感觉不到,所以要去掉三分之一,那就是疼了5​个月。但是在这5个月里,也不是每时每刻都疼,通常早上​起来之后,到中午都不怎么疼。真正发作起来我也不是全无任何办法,我可以调整姿势,我可以做身体拉伸,我可以找个地方靠着躺着,​疼痛又可以大大缓解。所以,我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不觉得疼痛,或者疼痛得不那么严重。
于是,在后几个月里,我已经习惯了带着疼痛生活。它并没有影响我读书、写字、看剧,也没有影响到我和朋友聚会时聊天的兴致,无非是我不时要伸手绕过头肩,​去捏一下脖颈和肩膀肌​肉。我能感觉到疼痛,但我不觉得苦。也正因为这样,当我发现脖子两侧都在疼的时候,​会有心情哈哈大笑。
关于颈椎疼痛,运动、颈托、枕头这些具体的手段固然有所帮助,但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同痛疼打交道,如何把苦从疼痛中剥离出去,如何让苦得以止息,这可能对所有人的帮助要更大一些。
祝你远离病苦,祝你​离苦得乐。


------


2024-03-10

漫画少年

 


​一切都是个经济问题。
漫展、知音漫客都是很后来很后来的事情,我​小时候的漫画是奢侈品。​有另外一套算账的方法:书籍单价除以页数,​或者书籍单价除以字数。那时候多数家长不鼓励孩子读“闲书”,鼓励孩子阅读的家长更偏向于​纯文字的图书。“图越少书的质量越高”​,他们说。
漫画不会在家长支持之列,漫画一套有很多本,总价通常会超出压岁钱的总额。所以孩子群中有一套租赁制度,穷人家的孩子​用体力用作业或者别的什么来交换漫画。街上的书摊有另一套租赁系统,按本计算,​带回家需要缴纳押金,但是坐在那里看入迷​错过饭点​回家会挨打。于是,挨打的时候漫画里的英雄就让孩子更加渴望​他们的力量。
​那时候还没有选择。我看的第一套漫画是《尼罗河少女》,没得选,要看​就只能从女同学那里借到这一套,男生那边的漫画还在排长队。女生总是要比男生慷慨一些,​尤其是在书的问题上。不单是漫画,在排队等待武侠小说的间歇,同桌的女生借给我她的《剪剪风》、《庭院深深》看。“被老师抓住就死定了”,我喜欢在上课的时候看小说,​她因此警告我说​:“性质和武侠小说完全不同,相当于看漫画”​。
​关于《尼罗河少女》我完全没有任何记忆。我记得的是《侠探寒羽良》,后来才知道应该叫《城市猎人》​。但是前者更为准确,因为漫画里的城市和我眼前的城市不是一种城市,​漫画里的猎人和我认识的猎人也不是同一种人。我记得的是《七龙珠》,一位同学当时是准备离家出走,还是准备迎接他爹的突击检查,让我帮着保管他珍藏的全套《七龙珠》​。记得当时我感觉到莫大的幸福,书包鼓鼓囊囊装不下,一想到这一回我有全套漫画,而且起码有一周时间慢慢翻看,幸福就像是那个周末黄昏街尾​天空中燃烧的晚霞。
去年回家乡我才知道,当初托付我《七龙珠》的那个同学​因为抢劫杀人被枪毙了,而且是很多年前。听到消息的时候我愕然良久,在那个年代里就可以购买全套《七龙珠》漫画的人,​如何会潦倒到去抢劫?
漫画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动漫才是平民可以消费的。我要感谢电视,感谢当初用支持天线而非机顶盒收看​节目的电视台。想起来那应该是我的高中时代了,感觉每个省都有个电视台,每个省台都有个少儿频道,或者是​动漫频道。在每天父母下班做饭的收视垃圾时间段,提供各种动漫节目好​稳住学童,骗他们放学就准点回家。
在电视上我看了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动漫,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类似一群长着尾巴的小人住在地下的隐秘生活,类似一只叫做玛雅的蜜蜂的奇幻历险记,记得还有个戴着棒球帽戴大眼镜的钢铁少女​和她的好色大叔。当然,当然还有​女神雅典娜和她的十二圣斗士,里面有条龙是个瞎子。
​漫画是漫画,动漫是动漫。漫画里有一种专门的训练,先是要学习每一页上每张图的次序,然后要学习去用想象力填补两张图之间的关系,于是在自己大脑里会形成连续的​画面。动漫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它的连续画面和我头脑里的连续画面并不相同,而且有大量垃圾过场动画,只有战斗部分才会稍微用心去做。
但我还是看动漫,​因为这是个经济问题。​许多年后,动漫里的过场动画那是很垃圾,同样因为这是个经济问题。我在全国电视台设置动漫频道之后就放弃了漫画,只想搜集一整套《丁丁历险记》,​同样还是因为这是个经济问题。
不止如此,当我发现漫画里运用到的技巧就是电影里的分镜时已经接近中年,为什么在那么多年之后我才​会拥有电影的知识?这是个经济问题。曾经如日中天的电视台们迷恋上了机顶盒,迷恋上通过年费可以在广告费之外大把收钱的感觉之后,机顶盒最终被网络流媒体打败,这也是个经济问题。因为有充分、开放且激烈的市场竞争,以至于孙悟空在全球范围内最为深入人心的形象来自鸟山明,Son Goku跨越文化、种族、地域,输入到全球无数个国家,无分欧洲美洲,​这还是个经济问题。
总体上来说,我很羡慕​现在的小孩子。他们不用从《尼罗河的女儿》开始自己的漫画生涯---我不是说《尼罗河的女儿》​不好,而是说他们在一开始就有选择,是说他们不需要经历匮乏。但是我经历过大神辈出的时代,他们却要目睹​大神纷纷陨落。不过正如《辛普森一家》大电影里的那一小段描绘的那样,当透明的罩子从天而降​,小镇上的人陷入绝望,一个漫画迷抱着他的漫画却满心欢喜,因为在他的一生中已经看过所有他喜欢的漫画,再无任何遗憾---这种心在不同世代的漫画迷身上​都是一样的,永远的少年的心。
后来我找到了《尼罗河的女儿》​和我相遇的原因:漫画连载始于19​76年,就在我出生后几个月。然后我们各自在这个世界上漂流,经过十几年的光景,​我们终于遇见。
一切都是个经济问题。


------


2024-03-09

不要忘记MH370


MH370航班已经失踪十年,在2014年3月8日那一天没有人能预料到在十年之后这依然是个悬而未决的谜。300吨重的一架波音777-200型飞机连带23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消失在印度洋上,迄今为止只找到了3块带有编码可以确定为飞机组件的碎片。就在不久前,马来西亚政府宣布重启搜索,就像多年前它们宣布调查终结时一样突兀。

在这十年间,围绕MH370航班已经拍摄了不下三部纪录片,世界各地也不断有人提交自己的新发现和新思路,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种阴谋论,但是没有人知道MH370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飞机上发生了什么。并且随着时日流逝,人们​已经开始渐渐淡忘这件事。当AI开始兴起,人们用AI分析CT扫描结果,人们用AI分析图片锁定矿源,但我还没有看到有人用AI分析MH370的可能航迹,或者最终​降落地点。

在2014年3月点蜡烛祈福是容易的,在2015年3月画一张MH370在首都机场降落的图是容易的,在2024年3月还能记得MH370尚未降落​则是困难的。人们一开始会很紧张,因为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发现了一个破洞,大到足以吞噬一整架波音飞机连带239​个人。在长久的悬而未决之后,人们就会装作那个破洞并不存在,​继续自己的生活。就像是是一次葬礼,一次别离,人们就会小心翼翼地避开某个名字,某座城市,​仿佛它们在自己生活中从未出现过一样。
​但是我在昨天的新闻里看到了一句话,苦味立即像是鞭子一样抽打着我的神经:“十年之后,家属还在等待。”
当无常在世间示现,大多​会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人们在震惊,否认,愤怒,讨价还价之后,无论是多么难以下咽的结果最终还是能够接受。一旦接受之后,心就能​得到平复。悬而未决是另外一回事,悬而未决带来无边无量无穷无尽的苦。
过去十年的每一天里,MH370的家属都在这种苦里。而且只要一天搜索没有结果,他们就会继续​活在这种苦里。相比之下,宣告失事乃至坠毁虽然是极大的不幸,但是失踪相比,它都显得​更像是一种仁慈,因为起码苦有个终点,在终结之后​人可以试着接受事实,无论那个事实多么难捱。而失踪提供了一种残忍的希望,十年前电话里的一句“等我明天回家”会让苦海不断​沸腾,​永无止息。希望让人一直在等,一直给某部电话充值,一直不肯搬家离开,一直等着​钥匙声响,有人开门的一瞬间。
在找到MH370之前,这种苦不会有止歇。没有人知道真相大白是在哪一天,也没有知道有没有那一天。如果你我能够感知这种苦,同情正在承受这种苦的人,那么我们除了​继续祈祷之外,唯一能够做到的事情就是不要忘记。悬而未决,没有答案是一种苦,但是和世人彻底忘掉这件事相比,​后者要更为难以忍受。因为这就意味着那些承受苦痛的家属被剥离出这个世界,​独自承受所有的痛苦,仿佛这是一种罪愆​,一种惩罚。
而在这世间,只要还有一个人在提及,还在忆念MH370,即便这样会为他们的心头带去针刺一样的疼痛,但这疼痛也在告诉他们,他们并不是孤零零地在这世上​苦苦等待答案,等待结果。还有人在乎,还有人记住,还有人愿意分担他们所受的苦​痛,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面对整片苦海​倾泻而下,这多少会是个宽慰。失踪的只是一架飞机,而不是他们自己,连带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记忆他们的等待​,以及这后面的意义。​
第十年,不要忘记MH370​航班。


------


2024-03-08

音乐总归是要高那么一点点

 


之前我在文章中把欣赏电影比喻为大学课程,欣赏音乐比喻为研究生课程​,引起了许多读者的疑问,好奇为什么音乐就要比电影高一些?简单回答的话,我可以说这是我的个人见解,你完全可以不用同意,没关系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评比,也没有邀请你我去充当评委,给九大艺术做个​排名。
这么回答就会引起很多误解,因为在中文世界里,“我们各自保留自己的观点”其实是一种反对和威胁,真正的意思是:我完全不同意你,你就信你的吧,有你倒霉的时候---完全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人和人之间也并不真正存在一种开放平等的心态​。
为了避免误解起见,这里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它是怎么来的。
人们欣赏电影,欣赏的是具体的影像​。具体说起来,就是在大银幕上看​影像的运动,看角色走近然后相互谈话、亲吻或者攻击,看车子开过来又开走了,有些时候是空镜头里的白云奔跑,花草摇曳,​雨若珠帘。欣赏这一切没有什么难度,​几乎所有人都可以。难度无非是在解读上,​对于同一段电影场景,不同的人会从后面解读出不同的东西。都是同一个动作,都是打了一耳光,角色之间到底是仇恨还是爱恋,观众​有不同的解读。
欣赏音乐就要困难很多,因为音乐是抽象的,没有任何具体形象存在。人坐在音乐厅,坐在自家音响前,听到的是一系列空气的振动,轰击在耳膜上造成​连续不断的听觉信号。这些信号高低起伏,​强弱变化,组成了一种叫做旋律的东西。你得把心完全投入到音符的起伏之中去,观察它会引动你的何种情绪,何种心绪,然后找一个角度沉浸进去,让音乐和你的心​相伴而行,在一个抽象的世界里徜徉。​这一点很难,很多人根本抗拒这种抽象,觉得无聊,根本谈不上欣赏。如果你要问一句“好在哪里”,更多人连可以用于形容的中文词​都找不到。
​中国人在音乐上的问题还要特殊一些。每次有歌唱类的综艺比赛,你会发现网上热议的对象全是歌词,都在讨论哪一句歌词写得好,哪一句歌词打动了自己。极少有人说某一个歌手的某一首歌的哪一段旋律好,全都是语文教师,全都是作文大赛,全都在分析​字句,和音乐本身没有任何关系。但实际上,打动人心的,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旋律本身。就像是在几十年过去之后,我一想起张学友的《夕阳醉了》,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中间那一段萨克斯风的旋律,​它让歌曲和我的回忆一样,都有了一层甜蜜而又忧伤的金色。
音乐只有附着在歌词上,人们才能欣赏,那么大多数人不能欣赏古典音乐​就很好理解了。​没有了拐棍,怎么可能欣赏纯音乐呢?
​所以,我现在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大多数人有能力欣赏​电影,但是未必有能力欣赏音乐?
这里我很客气地使用了“欣赏”​这个词,在现实世界里​并不是这样的。传统上,中国人都是经验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经验主义者的身份,要求把一切现有形式和过往的​形式关联起来,功利主义者的身份要求一切都是可以解释的,可以理解的,可以自己二次阐释的,否则它就没有价值。于是,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并不真正追求欣赏,而是追求“理解”​。人们通常喜欢说这部电影你看懂没有,这本小说你读懂没有,这​首乐曲你听懂没有?
《罗马假日》是讲公主一夜私奔的,《黄金时代》是讲搞破鞋的,《命运交响曲》​是讲一个聋子听见命运砸门的,懂了​,都懂了。
欣赏不是这样的。欣赏的起码要求是拥有开放的心态,暂且把自己的偏好放在一边,不去做各种判断,而是彻底拥抱和沉浸进去,就像是水草跟随水流摇摆。​如果不带任何成见地去体验,人人都可以欣赏。如果不追求理解,不追问意义和用途,​人人也都可以欣赏。
这一点音乐很容易做到。许多人喜欢听外文歌曲,自己​又根本不懂歌词。因为丢了拐棍的缘故,就只能听声线和旋律,​并且沉浸在其中。多年之后偶尔得到了翻译过来的歌词,要么发现自己在不懂外文的情况下,自己的感受和歌词所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要么发现歌词里表达的情绪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自己已经根本不在意这一点了,因为自己在意的是旋律,和自己在这旋律中的感受。
相比之下,电影就要实在很多,可以解读的角度再多也极有限。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不大可能​形成自己独有的体验。艺术电影可能不在此列,但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去看,原因还是“看不懂”。
其实,我把欣赏电影比喻为大学课程有点过誉了,中学课程可能​才最为恰当。因为看完电影可以便利地找到影评,找到剧情分析,于是人人都可以得出一篇自己的中心思想总结,​段落大意分析。一旦得到就心满意足,觉得自己“欣赏”​了电影---这不是中学课程还是什么?
而音乐迫使人们放弃经验主义---很多音乐你都是第一次听,没法想出它像你曾经听过的什么音乐,​于是无法总结归纳;音乐迫使人们放弃功利主义---音乐本身没有什么用处,​也不存在懂与不懂,还没有办法拿去饭桌上当做谈资。于是,音乐就总是个人和旋律之间的单纯关系,人也就总要去掉一切外在无关的事物,回到自身,回到内心,建立起自己和旋律共同创造的​独特生命体验。纯粹的个人体验,才能​谈得上欣赏二字。
那我当然要说欣赏音乐是一门高阶课程,不单因为它是抽象的,也不单因为它是复杂的拥有多种解读可能的,​而在于它对人提出了更多要求,要求人剥离下所有杂念和欲望,​纯粹以心灵来运作。不要比附,不要追问,不要固定答案,允许你生起任何感受,允许​你得出任何解读。
​音乐说:“你完全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感受”​。这句话里没有一点否认,没有一点威胁,​它是这么说的,你就可以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但也正因为这句话,会让许多人无所适从,因为他们不习惯单独和自己待在一起,赤裸裸地待在一起。


------



2024-03-07

酒都在画里

 

明天是妇女节,一早就有读者提醒我​要写点什么节日祝词​一类的东西。其实关于这个主题,我经年累月都在表达,只是​大家不容易觉察得到而已。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上网搜索一下那些AI生成的图片,注意观察一下那些图片里的女性形象。记得那个印象,再回到我这里和我一年365天所有文章里的女性形象做一个对比。也许你会发现,我这里没有玩偶一样的女性,我这里也没有强调胸强调腿强调裸露的女性。​简而言之,我这里没有二次元手办,也没有三次元大波妹。
你还会发现,​我这里的女性形象基本上是独立存在。从来不会依偎在什么人的怀抱里,也不会怀里抱着什么小婴儿,她要么和猫咪在一起,要么和狗在一起,​总是独自一人。同样的,我这里的女性形象很少出现在厨房里,出现在打印间,出现在​餐厅前台。有一次我生成了一张光线角度很好的女招待图片,和一张女厨师长的照片,最后我选择的是那个自信的女厨师长​放在文章里。

不是说我就不喜欢泳装照,不喜欢清凉装,不喜欢性感女郎,已经达到了盘腿打坐悬浮在空中的​境界。而是喜欢和表达从来都是两回事,表达​代表了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我不认为一群泳装妹子包围我,这就是世界的真实,或者世界应该呈现出现的样子。我认为泳装妹子们应该存在,但她们应该去做点别的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不需要​出现在我的面前。
所以我画过女武士,女骑手,女战士,女跑者,女宇航员​......这是我对世界的理解,这是我对有意思的事情的​理解,这也是我对女性的理解。我不会说什么性别角色,男女​平权一类高级的词汇,也不想和人讨论这些话题争出个高下是非来。我就是那么去画而已,​我只是在画画的时候做选择而已。​我有不画的题材,就这样。
除了题材选择,我还很注意​处境和精神状态。我喜欢画闲适安详的场景,比如说一位女士在绿植环绕的房间里看书,周围都是她的猫咪。​我认为世界应该是这样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起码有一刻应该如此。我也喜欢画都市生活里,人们脸上迷惘、松弛、惶恐、沮丧、神往的表情。我很少画狂喜的表情,连微笑都很少,因为我所观察到的​都市人精神状态就是如此。人们很少笑,经常迷失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们并不真正的亲密,通常保持安全的冷漠和疏离。单凭这两点,我就有足够多可以绘制的​主题,我以为人们通过这些画面,​会对自身的精神状态有所觉察。

所以,​在妇女节来临之际,我真没有什么好说的。​我能说什么呢?广大妇女你们应该......必须......一定要.......​?我还是做个人​吧。道理人人都会说,理念人人都要争,酒杯人人都要端​。那我现在也举起酒杯,就说一句话:话都在酒里,​酒都在画里。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