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6

随顺众生

 


十年前,如果有人告诉我说,《三体》是他看过的最棒的科幻小说​。我会回答他说三部的水平参差不齐,说文笔尤其是对女性的描写还有提升空间,说这套书后面的​世界观过于暗黑和狭窄。这些都是我的真实想法,但是在对方那里听起来就像是一种反驳,甚至是一种否定,​认为我在驳斥他的个人判断。
现在我不会那么说了,我会回答他说:既然你那么喜欢科幻小说,有一套《基地》也很不错,如果觉得篇幅太长,可以考虑一下《海伯利安》​。这里没有那种中国社会里的传统法术:对别人的观点和想法不置一词,然后想办法让对方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东西”​,于是在保全了对方面子的同时​也折服了对方。我没有这种想法,我现在的想法很简单---
对方和我说那一番话,​我理解为他在向我介绍或者推荐他认为最好的东西。这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善意,​所以我个人是否认同并不重要。那么作为一种对善意的回馈,我也把我认为不错的东西​介绍给他,这样大家有来有往。至于说他是否接受,是否赞同,也不在我的考虑之中。
基于同样的理由,近年来我根本不写有关于院线热映、热议电影的观后感。只要我写了,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很多人就会觉得不高兴,因为我的观感​可能和他们不一致,于是他们就一定要来声讨我:为什么你非得和我​不一样?你是不是拿钱了?
​大家对同一样事物的观感不同很正常。许多人觉得自己看了一部爽片,那我也可以​刻薄地说:​之所以觉得爽,那是因为看得太少。​许多人觉得从一部电影里看出了深度,那我同样也可以刻薄地说:那不过是配合你的理解力的深度而已,​在电影的世界里它甚至都没有浸没过脚面。​当然,这样一来大家就更不开心了,​会变得愤怒。愤怒的原因不单纯是因为我说话难听,而是隐约担忧万一我​是对的那该怎么办?
我现在的办法也是一样,我不去评判人们热捧热议的电影,​大家喜欢就好,​大家继续热议就好。转天我推荐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也许是一段时间之前的旧片,也许是一部冷门小众的片子,我介绍它的同时写清楚我​喜欢它的理由。同样的,大家是否接受,是否赞同,​并不在我的考虑之中。如果我很幸运,有人愿意接受,愿意观赏,看后也赞同那是一部好片,那么​他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多看了一部好片,这在我看来​是件很好的事情。
大家没有必要相互质疑,我质疑别人的审美和阅片量,别人质疑我的人品和用心,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这一切完全可以不用发生。
以前我没有这样的心态,​就总是容易和读者起冲突。我自认为自己的文章是出自真诚,写下的都是实话,为什么要遭到​读者质疑和挑衅呢?而且是那么多低水准的质疑和挑衅。人到中年之后,我逐渐才明白,​人们需要的不是真诚,从来都不是。真诚是人际关系之中的一种特权,我可以当面和朋友讨论他的作品中有什么问题,我可以直接反对他对某一部电影的看法,但那是一种特权,因为我是他朋友,他是我朋友,所以我有真诚的特权。在讨论中他会认为我在就事论事,而不会认为是我的自我太过旺盛,外溢到​要压制他的程度,不存在谁压制谁这一回事。读者不是这样,大众不是这样,我在他们那里没有这个特权。
有人传授过写作的秘笈,尤其是论说性文章的诀窍,在于写作时想象自己正在和朋友对话,这样会有娓娓道来,抽丝剥茧,​易于理解的特效加成。不是这样的,读者不是你的朋友,他们不需要朋友​之间的那种真诚,他们需要的是随顺,否则他们就会听不下去,就会演变为敌我关系。
​所以,没有必要花时间精力讨论一本书不好在哪里,一部电影糟糕在哪里。​只要讨论就会有纷争,有纷争就会有冲突。尽量去介绍一本书好在哪里,一部电影妙在何处,尽管还是会有人不认同,但是更多人愿意​试一试,因为人性总是喜欢增量,总是喜欢增益。很多时候,人们的见解上有分歧,只不过是双方之前所见的东西不一样。见得越多,​彼此理解的可能也就越大。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推动和鼓励他人多去尝试,多去体验,是减少​低效率争吵的好办法。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人成长到今天,拥有今日今日的见地和想法,一定是因为在过去的时光中从无量无边的众生中获取了各种各样的​教导和启发。那么,介绍一下自认为好的东西,尤其是如实说出自己认为好的理由,是一种自觉回报,甚至是一种个人道德义务。当然,爆破总是会更为快乐更为简单,所有的营建都会​很辛劳很复杂,但是后者更值得去做​,因为时光是站在这一边的。
所有的营建都是营建,但不是所有的真诚都被视为真诚。因为营建​最终会成为一种事实,而真诚只是一种个人感受。古语说,强按牛头不喝水。​而在另外一本书里也有这样的句子: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


2024-03-05

杀手的逆向工程

 


大卫·芬奇去年拍过一部电影《杀手》(The Killer),豆瓣评分只有6.6,相当于​刚刚及格。但是我个人非常喜欢,愿意给出最起码​8分的评价。这里我并不打算向所有人推荐,因为我的喜好可能过于特殊,完全是我​的个人趣味,​不一定适合其他人。如果有人因此兴冲冲去看了,难免会失望,又要跑回来说我拿了大卫·芬奇的钱,​这样我们双方都会很尴尬。
不过,​这里我可以聊一聊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也许你会​得到一个新的视角也不一定。电影本身没那么重要,世界上没有什么电影是非看不可的。但是视角不同,​不同的视角下事物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来,所以我们总是对他人的具体想法感兴趣,因为我们总是想看到​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
《杀手》评分不高我完全能够理解,这个名字​本身就给出了一种承诺:你在118分钟里,会看到精彩刺激的动作戏,你期待着看到一部所谓“爽片”​。然而,电影开头接近20分钟全是文戏,一个杀手在做行刺前的准备工作,​伴随着大量的内心独白。于是你就很可能感觉到崩溃,认为大卫·芬奇是个骗子,背弃了他在电影名字里的承诺。你纵横大银幕内外多年,从未见过如此话痨​的杀手。
我对此完全没有问题,因为开了开头几分钟,我就认定这是一部​讲述职业人士的电影。杀手是个职业,他的任务就是一项工作,那么多人可以在直播里数小时观摩主播在生产线上拧螺丝,在牲口棚里修驴蹄,我当然也可以在大银幕上观摩一名杀手具体是怎么做的准备,所有的细节对于我而言都动人极​了。因为我没有这种生活经验,也缺乏对应的想象,我喜欢看专业人做专业事。顺便说一句,我也很喜欢《杀手没有假期》,因为它向我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杀手​,下了班之后的特殊职业者。
​《杀手》的故事主线我也很感兴趣。本来,所有的杀手周围都有一堆人在服务,有人负责中介​,有人负责情报,有人负责装备,​大部分工作都有人替杀手事先完成。他拿着大家的成果,​在刺杀对象附近潜伏下来,只需要考虑一击必杀和安全撤退这两件事。但是,在《杀手》这一类的故事里,一切都反了过来。杀手不是顺势而为,而是要逆流而上,在重重阻碍和隐瞒之下,要去找到​躲藏起来的雇主。这时候,之前所有​帮助他的人,都可能成为他的阻碍。之前所有的资讯和情报,​全部都对他关闭。
​所以,这是一个逆向工程。杀手独自一个人,把所有流程倒着走一遍,从刺杀对象一路找回到​雇主。


类似的故事是全是套路,至少包括一次殴打酒吧侍者,一次逼供小喽啰,以及一次来自情报部门老朋友,或者野生黑客的帮助,杀手就那么过关斩将,顺顺利利找到幕后的雇主。我喜欢《杀手》的很大一个原因就在这里,它非常信服地展示了一名杀手是如何进行他的逆向工程的,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怎么样一个人找寻线索,判断敌友,​最后达成自己的目的。如果把《杀手》当作是​动作片来看,当然会失望。但是像我这样,把它理解为一部侦探片来看,那么我就和杀手一样,都被扔在荒芜的人群之中,​努力想要去找到线索。区别在于,《杀手》里体现出了专业人士的专业度,​角色清楚自己应该从哪里入手,像一头独狼一样,根据一点点血迹或者​毛发,就那么一路追踪下去。
我喜欢这部片子还有最后一个原因---它有一种指向​自我认知的幽默感。电影主角是个强迫症患者,对外部世界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对于自己有一整套规则,总是在​一板一眼、不折不扣地执行。然而,随着剧情发展,主角不断搞砸各种事情,并不会因为他严格遵守了自己的各项规则,事情就变得顺利起来,世界就变得可以​控制。总是有意外,总是出状况,这就让角色所​深信不疑的一切显得挺可笑。
当他过去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一切都很顺滑,他也就相信自己的那一套规则总能起效​。等到他开始逆向工程的时候,一切都开始反对他,曾经熟悉的那个世界就变得严厉起来,他所深信不疑的那一套规则就变得时灵时不灵,更多意外频繁出现,他钟表一样精确的判断不停出故障,而他自己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跌跌撞撞前进,更多时候依仗的不是规则,而是运气。
最后,他违背了几乎自己所有的规则,​但是问题得以解决。这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从来都很能打动我,电影之所以是电影,或者说电影之所以可以算作艺术,​就在于这种地方。很多人觉得自己看到了一部无法过瘾的动作片,​所以大失所望。我看到的是一个自认为有原则的人,在和世界发生激烈的碰撞,因此有一种强烈的荒诞感。看完电影之后,我会忍不住去想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处境,去想我的自我认知和事实之间的差距,去想我个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状态,以及我所理解的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到底有多大的罅隙?
​这就是所谓后劲,这就是所谓好片子。这时候我突然想起,《搏击俱乐部》也是大卫·芬奇的影片,于是就觉得很释然---那么多年了,他还是在同一条线索上,喜欢表达同一类的​主题​。形式总是在变,但是指纹总是相同的。无非是从故事上来说,《杀手》没有《搏击俱乐部》那么精彩​,也没有那么荒诞,所以无法成为神作。也就在那一瞬间,我开始有点明白我自己是个什么人,​我究竟喜欢怎样的电影,我想要从一部电影里​得到点什么。


------


2024-03-04

周处除三害

 


《周处除三害》是我读中学时​在教科书里读过的故事。大体上是说周处年少时横行宜兴地区,当地人把他和山中白额虎,水中蛟龙并称为三害。周处听说之后,就上山入水分别击杀了老虎和蛟龙。宜兴人拍手称快,把周处尊称为灭害灵​。回来后看到乡人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正在大肆欢庆,周处于是有所触动,​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后来果然成为一代名将。
故事本身并不精彩,道德教化的​味道很浓。一整篇课文就是为了引出当时名士​陆云的一句话:“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然后老师就开始教育我们,好学向上不嫌晚,就怕不肯立下志向,诸如此类​。
​我个人并不喜欢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一方面是它过度简化了历史,另一方面​是因为故事本身冰冷而残酷,读了容易对人性失望。当然,东晋时代的故事差不多都这样,要么神奇玄远,要么黑暗残酷。
在真实的历史中,周处之所以可以横行乡里,成为三害之一,是因为他父亲周鲂(fáng)是东吴名将,​官至鄱阳太守。父亲死得早,所以周处​变成了一个纨绔子弟。教科书里的版本根本不提周处父亲是谁,也不提周处父亲就是宜兴人,​就说周处横行乡里。
然后周处的家乡人挑唆他和猛虎蛟龙争斗,​想玩消消乐,最好他们三个一并​消除。这就是我不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之一,它要么说明周处之前毫无人性,要么说明他的乡人​毫无人性。​无论是哪一个,故事都很暗黑,都有致人死地的​险恶用心。
​故事的结尾很光明,周处终于幡然醒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成为一代名将。在真实的历史中,《周处除三害》并没有​结束。周处自己就是三害之一,他只除掉了两害,​还剩下他自己。他除掉了过去的自己,​这只是精神上的消除,却不是肉身上的消灭。
周处重新做人之后,三国鼎立的时代也​随之结束。周处作为吴国的旧臣,归顺了司马家,成为晋朝的​臣子。因为他刚正不阿,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得罪了司马家族的梁王司马肜(róng),于是在西征平定氐人叛乱的时候,司马肜逼迫周处率领5千人军队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进攻​七万人的敌军。周处率领士兵杀敌一万余,弹尽粮绝但拒绝撤退,最终在阵前​战死。
​最后一害就这么死掉了。
在周处死前,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发生过​这些事情:
1、周处担任御史中丞,这是一项得罪人的工作​;
2、叛乱发生之后,朝臣一致推选周处出征,希望他尽早滚蛋;
3、平叛军团的指挥官是夏侯骏和司马肜,一个是夏侯家的将军,一个是司马家的亲王,当时所有人都看出军团已经摆成嘴状,就等着周处填进去被嚼得粉身碎骨。有人警告过​周处此去必死,周处知道这一点,但是还是选择为国家尽忠。
4、中书令陈准看不下去,向朝廷把话挑明,说周处和司马肜有旧怨,作战很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要求朝廷增派一万人的精兵给周处做先锋​。结果朝廷不许可。
周处和他的5000士兵最后是​空着肚子被送进了鬼门关,没有什么战术动作,没有什么​军事部署,就是让他们去死。周处在宜兴幡然醒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那是东吴的宜兴。在晋朝,他依然是个东吴旧部,东吴旧部而有贤名,又有战力,那​周处就依然是个祸害。​所以,周处非死不可,朝野上下都盼着这一天。
​现在,你还觉得《周处除三害》是个励志故事吗?你能理解我为什么不喜欢它​了吗?这不是什么《周处除三害》,而应该叫《好人寥寥》​才对,里面几乎没有人性的光亮。
周处的父亲叫周鲂,鲂是一种鱼,周鲂字子鱼,​很有趣。周处字子隐,但他没有隐,​声名得彰,为什么周处当年会得到这个字,仔细想一下也很有趣。司马肜的肜,指正式的大祭之后​次日的小祭,他把周处和5000人​全都献祭了。司马家献祭了曹魏孙吴刘汉三家而得天下,他们家的子孙也不让​祖先专美于前。

------


2024-03-03

五十岁

 


双鱼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我​会积攒下来那么多双鱼座朋友。这一次,他们中的很多人即将满五十岁。
目睹自己的朋友进入五十岁​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以前我只见过现成的五十岁,他们在我生命中刚一出现,就是​五十岁的人。然而,我认识我朋友们的时候,他们是十几岁,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然后我和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游荡,​一起度过漫长的时光,一直看着他们跨入五十岁的门槛,一个当年我们当初认为​是极为遥远的年龄。到了这时候,​我才想起我们还有年龄这回事,才想起从十几年前开始我们就已经不再翻栏杆。
当我二三十岁的时候,​觉得五十岁的人是另一类。​具体是哪一类不好说,但肯定不是我身边的这些人,不会像他们这样说话,不会像他们这样思考,也不会像他们这样行事。​我就很好奇,人是怎样变过去的?会不会在五十岁生日的那一天,长者们会召集一个秘密聚会,在那个聚会上向他传授一些关于这个世界关于人生的秘密,震惊之余他就彻底完成转化,从此成为​另外一种人?
现在我看我周围朋友步入五十岁的时候,觉得他们和十年前,二十年前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不认为他们已经五十岁了,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会说出我模模糊糊的感觉:​大概三十多岁?他们恋爱的时候是那个样子,他们结婚的时候还是那个样子,他们当了爹发了福掉了头发​依然是那个样子。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之中,我很难觉察他们的点滴变化,​也很难观察到他们内在生命的转化。也许因为他们像是月球一样,始终把自己的​同一面朝向我,也许另一面上早已建立起一处巨大的星舰基地,但是我​不知道。

意识到他们真的​要满五十岁,我变得有点忧心忡忡。因为此刻,我几乎​没有发现几位内心平和充实的七十岁,八十岁。年长并没有如同书里说的那样,会带来智慧​,会实现自我和解。我更多看到的是愤懑、多疑、贪吝、自大、蛮横的老年人,在坚持认为自己是全知全能不容置辩的同时,又会认定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都是​心存不良的坏人,随时随地都会感觉自己受到了冒犯,动辄毫无缘由地大发雷霆指责他人,转而陷入到沮丧和失望中去。我不想我朋友们在二三十年后也会变成这个样子,我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安乐和幸福,能够内心充盈,灵魂饱满,​就像是过去这几十年间一样。

过去几十年间,我们这一代人在一生之中最好的时光,遇见了地球上百年难遇的​时代巨潮。在最有精力学习的时候,有足够多的东西可以学,学的过程中又有足够的机会可以尝试,尝试的结果又会带来​远超自己期待的回报。在这潮水的伟力之下,把我从高原卷出来,把我推到北京,让我和这样一群人结识,见证这些年他们人生的跌宕起伏,一起度过那些​充满希望,拥有无限可能的岁月,以至于我一直误以为大家都依然停留在三十多岁的时候。

他们现在五十岁了,​我忍不住要提问:先前我们所依仗的聪明、学识、体力、意志、理性......所有造就我们此刻生活的一切,是否还可以继续发生效用,引导我们前往​平和幸福的晚年,继续为未来签下​一纸保证?我不确信。在人世间征伐接着征伐,成功接着成功,索取接着索取,占有接着占有,我们总有无法继续征战的时候,总有远离成功失败概念的时候,就算是索取和占有所能带来的满足感也终将​逐渐失效。因为无论是300平米的房子,还是30平米的房间,更多时候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坐在1平方米​里。真正的问题是,坐在那一平方里,一切人和事早已经远去,​如何才能觉得心安?才不会觉得被世界所背弃,为世人所遗忘,​遭受社会的轻视与忽略?如何才能不会变成一个愤懑、多疑、贪吝、自大、蛮横的​老人家?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方法教一个人如何变聪明,也有很多方法教一个人如何变世故,甚至还有很多方法暗示一个人如何才能发家致富,还有数之不尽的方法​教一个人如何获得成功。​所有这一切,都是教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征伐,如何获得​如何占有。但是只有很少的教导有关于一个人应该如何和自己相处,如何认识自己的真实面目,​以及如何观察和照看自己的心。在这个基础上,彻底转变​人和社会,人和他人,人和他自身之间的关系,让人变得易于安放自身。

我认为,人到五十也就到了可以学习后一类方法的时候,到了学习如何和自己相处的时候。现在还有时间,还有足够的精力,还可以提起足够心力专注于​自身,还来得及​从过往的习气中挣脱出来。总有一天,我们会丧失工作日和周末的区别,在一个不知道星期几的日子里,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地板上的日光。在这静谧之中,这个人是觉得孤苦无依,为世界所遗忘,门铃再也不会响起;还是觉得安乐祥和,没有那一刻能比现在这一刻更美好,因为所有​东西都在自然而然展现它们原本的样子---这​都取决于他的心,在心念一转之间,​人可以身在天堂,也可以身在地狱。

前者不需要学习,也无需努力,只需要时日流逝,身体衰弱,脑神经进行性退化,就可以轻易达到,轻易​沉沦。而后者则需要早做准备,早做练习​,在早年探索世界的旅程告一段落之后,有勇气果断踏上探索内心​的新旅途。我是说,你们多少给我打个样,​也好让我对未来有所期待。否则,如果大家老去之后注定会变成愤懑孤独的一群,那我现在就得开始锻炼肌肉,​免得到时候大家见面打起来我吃亏。

​预祝五十岁快乐!



------


2024-03-02

完全脱瘾

 


去年我沉迷宜兴紫砂壶很长一段时间,最近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脱瘾,连收到新货上线通知都懒得点过去看一下,就像是看到误关注的女装店通知上新一样​无动于衷。
我自己分析,脱瘾的主要原因是紫砂壶这个领域非常有限,​缺乏持续的可玩性。这一点很好理解,如果你是读书上瘾,看电影上瘾,听音乐上瘾,它们每一样都极丰富、极复杂,拥有足够的纵深,可以供你探索很长时间,却依然每一次都能向你提供新鲜感,提供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紫砂壶不是这样,它是一种实用器具,无论是用来喝茶还是收藏,​实用性都位于第一位。换句话来说,它天生就缺乏​形而上的部分,所以你可以学习、把玩、欣赏的​东西很有限。如果用课程来比喻的话,看电影是大学课程,听音乐可能是研究生课程,而紫砂壶至多就是个初中课程,​很快就会学无可学。学无可学,只剩下重复,人就会脱瘾。
我对漫威电影脱瘾也是同理,虽然它号称创建了一个漫威宇宙,但并没有指明这个宇宙的尺度。我看过十部之后,确定它​不超过一个玻璃球大小。在这个小小的玻璃球里,制造出来的人和人的恩怨情仇,貌似复杂的历史过往,同样都缺乏足够的深度,在精神层面能够提供的感受极为单调匮乏。看得越多,越能理解马丁·斯科塞斯老爷爷的那句​惹怒万千粉丝的话:漫威电影根本就不是电影。
​每个人喜欢紫砂壶的原因都不相同。有人是喜欢传统文化,有人是喜欢提升茶香,有人是喜欢​泥料材质,有人是喜欢造型工艺。所有这一切对应的知识和体验都极为有限,于是就在这有限的基础上制造出种种神话和​传说。而我自己发现,无论是哪一点如果肯认真对待一下,就像是大学修一门专业课程那样,拿出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出来认真学习,神话和传说就崩解了,剩下的事实​简单而有限。​而如此之多的人始终沉溺,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因为学习能力差。有神话和传说长久存在,那就意味着有对应理解力和学习能力的人大量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匹配的。
我自己喜欢的类似蔓生十八式那样的紫砂壶,有文化和艺术和器具互动与合作。这样一来,形而下的一把实用器具,​就有了形而上的审美价值。但是我的喜好并不是主流,市场也不愿意满足我这种小众需求,​这就导致我脱瘾的速度更快---我又不缺好卖的紫砂壶,我也不是非紫砂壶不可。喜欢讲材质,我可以买银茶壶​、钛茶壶。喜欢讲工艺,我可以买更复杂更漂亮的瓷壶​、工艺玻璃壶。喜欢讲传统,无论是做壶的还是卖壶的都不喜欢读书翻资料,具体是什么传统只有天知道。
所以我不止是对紫砂壶完全脱瘾,而是对一系列东西脱敏。​在去年我曾经不止一次想过:今年是紫砂壶,​那么明年又会是什么?当时我认为选择会有很多,一年换三样估计都​来不及一一体验。现在我没有这种担忧了,因为这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东西值得​上瘾。如果时光倒流回到去年,我选择瓷器都不会选择紫砂,瓷器能有官窑但是紫砂不可以,这是有道理的。
​按照我的标准,连这两年的电影、电视剧都很难让人上瘾。因为好作品的出现频次太低,重拍、翻拍、续作太多,感觉是好故事背后需要的精神​仓库已经濒临枯竭,美学储备也已经接近​耗尽。以至于我看到《美国小说》(American Fiction)这样的文学小品电影都觉得惊喜,看到《真探》(True Detective)第四季​这样的女性主义剧集都觉得特别,看到《幕府将军》(Shōgun)这样的​迷你剧都觉得故事的切入点巧妙,一点都没有意识到它可能是另外一部《长城》​。
也许,真正让人上瘾,真正让人开启探索之旅就无法停下脚步的,只有人自身的心灵​世界。一切现实存在,一切在现实世界中的渴求和上瘾,都是人迷恋上了自己内心在外部世界的投影。​成瘾或者脱瘾,只是心灵世界的潮涨潮落。终归有一天,人会对世界里的光影变化觉得厌倦,无论是怎样的光影,也无论是怎样的变化,觉得不如回到内心,​在内心世界里观潮,看​世界里的光影如何随着潮水起起落落,摇摇晃晃。


------


2024-02-29

操心犯

 


企业家宗庆后去世,网上有人​担忧地表示,那么大的家业只有一个女儿继承,​将来肯定落到外人手里,这不白辛苦一辈子了吗?美国93岁的老太太鲁思·戈特斯曼把亡夫的10亿美金遗产捐献给一家医学院,以此免除所有学生的学费,网上也有人担忧地表示,那她和子女之间不会起​矛盾吗?

如果我现在还是刚上网的那几年,估计会很刻薄地​回复:你家里连耗子都养不活一只,就不用操心邻居家如何分牛了​。但现在我已经成长为一名儒雅随和的人,不能再随意造口业,只能每天少上一点网,免得看了网上的各种发言引动嗔心​,无名业火按捺不住。

这几年我逐渐开始理解为什么女性不喜欢听男性聊大话题​,一听见就犯困,甚至厌烦地走开。因为一个人喜欢聊什么,说明他​经常操心什么。一个人操心什么,​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总是替别人操心,甚至变成一个职业操心犯,即便用最保守的态度来分析,也可以认为这个人没有什么值得过的个人生活,​以至于他自己都认为不值得投入任何时间精力,他的兴趣在别处,在别人家。

和这样的人聊天确实会感觉很辛苦,因为无论大家在聊什么,​这样的人其实都不在现场。他时时刻刻想的都是远方的人,远方的事,以及抽象的概念​或者理念。他对眼前的人,眼前的事没有任何兴趣,见谁都可以,只要愿意听他说,在哪里做什么也不重要,他甚至不能分辨自己正在喝茶还是柳橙汁,因为他沉浸在​他脑海中的世界里,​把自己带入他人的人生,或喜或悲,或惊或怒。对啊,那么大的家业​怎么样才能沿着自己的血脉延续呢?那么大的一笔遗产难道不应该分一点给自己的子女么?马斯克那么多孩子将来分家产的时候得打成什么样子?查尔斯国王如果撑不住,究竟应该让儿子还是孙子来继承王冠?英国民众愿意接受一个秃子来做自己的王吗?

职业操心犯随时灵魂出窍,降临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除了自己​身上。职业操心犯关心一切人,一切事,除了自己除了自己周围的人,除了自己的事​除了自己的家事。​所以,或许我可以这么说:操心犯是空心人过着空心人生,他们在空气中的话语里以为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具体说​,他们因为觉得自己讨论的话题足够大,于是自我就足够大,别人也会相信足够大。

我个人很尊重那些能把碗彻底洗干净,还会用厨房纸擦干碗里水渍,​整整齐齐摆放好的人。尊重的原因不是因为持家有道,也不是因为家务娴熟,而是这种能够把身边小事做好的人,他们的心​能够保持在当下,他们也活在当下。有了足够多的类似日常训练,这样的人值得谈天,​也值得合作,因为他们随时随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是谁。这种人未必嘴上能说得很动听,笔下能写得很漂亮,但是会用行动的方式来展示内心因为​安定和专注而产生的智慧,​周围的人也会因此而受教或者受益,如果他们懂得如何观察的话。

网络本来是一种非善非恶的中性存在,但是使用不当的话,人​也会反受其害。比如说有了算法的加持和帮助,任何一个蠢货出来说一些蠢话,都可以聚集起一帮同样的蠢货,相互点赞打气,​让人误以为自己人很多,所有人都和自己持有相同的见解,以至于觉得自己掌握了世间的真理​。就像是面对女性名人时那句网络名言​一样:这样的女人我连一分彩礼钱都不愿意出。让人惊叹的不是这句话本身有​多蠢,而是每次有人说出这句话,会有那么多人立即围上去表示衷心赞同,这些人会​因此体现出了怎样的一种自信。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间,拥有肉身和头脑,可以自由行动,自由思考,这是​极为幸运的事情。​然而,这具肉身的时间有限,很快就会衰弱消亡。这个头脑的时间更有限,很快就会算力下降,精力不济。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个人都会​选择做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让肉身和头脑空耗​。虽然我是一个儒雅随和的人,不应该随意评判人和事,但我还是坚持认为,操心犯的活法是最没有价值​、最没有意义的方式。简单来说,我认为这样在尘世中过活七十年,就像是从未活过一天一样。




------


2024-02-28

易醉体质


据说东亚人种体内有一种负责分解酒精的酶天生就不足,具体说就是某个特定的基因点位的类型和白种人不同,导致身体代谢乙醛​效率低下。整个生物化学过程很复杂,简单说就是东亚人更容易醉酒,民间传说中喝酒脸红就是解酒你能力强的说法并不正确,​其实那是一种酒精中毒症状。
在大家都比较容易酒精中毒的基础上再来划分人群,大家酒量都一般,但是总有人通常都能控制好饮酒量,​而也总有一部分每次总是容易喝过喝高喝断片。对此有一种解释,说后者追求酒精带来的欣快感,但是这种感觉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会衰减。为了维持美好的欣快感,这种人就会不断饮酒,努力把美好的感觉​不断推上去,结果每次都会主动喝酒,每次都​不知不觉喝超量,于是每次都会飞快地醉倒。
而前者则是命好,​摄取同样分量的酒精,他们的欣快感可以在高位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于是他们就不需要不断补充酒精,喝得少且慢,​甚至可以喝一通宵但是不至于醉倒,用时间来换解酒的空间。
如果仔细观察这两类人,发现他们的性格​也和他们喝酒的风格相关。易醉的人平常情绪波动也大,忽高忽低,会经常一时心血来潮,但是转眼之间又觉得索然无味,所以这样的人爱刺激、爱新鲜、爱冒险,​不然就容易陷入沮丧。而另外一种人则情绪稳定,可以细水长流不徐不疾地享受生活中的小乐趣,而且可以在​那点小快乐里停驻很久。因此,做人做事都比较有长性,​更多体现出沉稳、耐心和坚毅的品质。
医生给出的建议是最好不要喝,实在要喝​也应该把两顿酒之间的间隔拉得越长越好。按照医生的意思,​最好是按照年计、十年计,所以没多少人愿意听医生的。如果你是易醉体质,又喜欢喝几杯---那基本上是一定的,完全戒断​并不容易,饮酒过程中​努力自控也几乎不可能。不过,依然有办法改善每喝必醉的问题,前提是需要​做一些训练。
饮酒是个逐渐失控的过程,失控的原因是​贪欲。追求酒精带来的轻松、欣快感,这​就是一种贪。问题在于,通常人们不会认为自己是贪爱,​而是认定自己在追求美好的感觉,追求放松和快乐。所以,需要做一些思维上的训练,训练自己反复思考喝酒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如果能够承认和接受这是为了满足贪欲,​那么人才会有动力去做一些改变。
贪欲本身很正常,也并不可怕,任何人在一天十二时中总有​无数次起心动念的时刻,但每个人不都在正常生活么?贪欲并不会造成立即的、​严重的后果。真正的问题是迷失于贪欲之中,完全迷失了才会失去自控,​正如完全迷失了才会喝醉一样。所以,解决办法是随时随地知道贪欲的存在,并且保持着对它的观察,​不要让它成功逃逸出你的视线,更不要它成功做主,彻底控制住了你。
从答应朋友出去喝酒的一瞬间,就应该仔细观察贪欲的升起。这是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出门,想要坐在酒桌上,想要和朋友频频举杯。一旦看到它升起的样子,它的威力就没有之前那么强了,​也不能像之前一样驱使你不管不顾地冲出门,除了喝酒之外再也想不到别的念头。​知道了再去做,和不知道就去做,完全是两回事。
喝酒的时候也是一样,喝下去一杯,要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喝下一杯酒。这件事听起来很困难,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设想这样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果在一次宴会中,有人明显带着想要灌醉你的意图接近,换着各种话术劝你​频频干杯。这时候你​的人会处于一种警觉的状态,你会非常清楚地记得你喝了几杯,非常在意你身体的反应---所以,这是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且很多人都曾经做过,只是在一个相对亲密和相对安全的环境里,人就容易放纵自己,​不愿意保持警觉,不愿意保持针对自己的观察。
如果每喝一杯自己都很清楚,那么体内的任何一点变化自己也会很清楚,你时刻留神观察着,​就不容易迷失在贪欲之中。你能看到贪欲的运行,你在密切关注贪欲产生的点滴变化,你就有能力和有勇气做主,可以说出之前你不​可能说的话:今天就到这里,或者:杯中酒​。
当然,这样喝酒就不会像之前那么投入和忘形,从中得到的​快乐也要大打折扣。​有人会认为,这样就失去了喝酒的意义,毕竟在中国社会里喝酒是一种大家共同受苦,共同出丑的集体仪式,以此可以勉强建立起人​和人之间的互信关系。所以就要看你自己怎么想了,你是习惯于沉醉,习惯于被控,习惯于后悔,还是你习惯于凡事自己做主,​习惯于保持健全完整的意志,习惯于​受控下的有限欢乐。
喝酒会带来欢乐,也会在醉后带来烦恼,并且在身体里留下​久远的隐忧。不过正如伟大的前辈禅师开示过的那样,所有的烦恼都可以拿来作为自己训练的机会,也都蕴藏着自我认识的​可能,喝酒也不例外。


------


近期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