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4

周处除三害

 


《周处除三害》是我读中学时​在教科书里读过的故事。大体上是说周处年少时横行宜兴地区,当地人把他和山中白额虎,水中蛟龙并称为三害。周处听说之后,就上山入水分别击杀了老虎和蛟龙。宜兴人拍手称快,把周处尊称为灭害灵​。回来后看到乡人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正在大肆欢庆,周处于是有所触动,​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后来果然成为一代名将。
故事本身并不精彩,道德教化的​味道很浓。一整篇课文就是为了引出当时名士​陆云的一句话:“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然后老师就开始教育我们,好学向上不嫌晚,就怕不肯立下志向,诸如此类​。
​我个人并不喜欢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一方面是它过度简化了历史,另一方面​是因为故事本身冰冷而残酷,读了容易对人性失望。当然,东晋时代的故事差不多都这样,要么神奇玄远,要么黑暗残酷。
在真实的历史中,周处之所以可以横行乡里,成为三害之一,是因为他父亲周鲂(fáng)是东吴名将,​官至鄱阳太守。父亲死得早,所以周处​变成了一个纨绔子弟。教科书里的版本根本不提周处父亲是谁,也不提周处父亲就是宜兴人,​就说周处横行乡里。
然后周处的家乡人挑唆他和猛虎蛟龙争斗,​想玩消消乐,最好他们三个一并​消除。这就是我不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之一,它要么说明周处之前毫无人性,要么说明他的乡人​毫无人性。​无论是哪一个,故事都很暗黑,都有致人死地的​险恶用心。
​故事的结尾很光明,周处终于幡然醒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成为一代名将。在真实的历史中,《周处除三害》并没有​结束。周处自己就是三害之一,他只除掉了两害,​还剩下他自己。他除掉了过去的自己,​这只是精神上的消除,却不是肉身上的消灭。
周处重新做人之后,三国鼎立的时代也​随之结束。周处作为吴国的旧臣,归顺了司马家,成为晋朝的​臣子。因为他刚正不阿,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得罪了司马家族的梁王司马肜(róng),于是在西征平定氐人叛乱的时候,司马肜逼迫周处率领5千人军队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进攻​七万人的敌军。周处率领士兵杀敌一万余,弹尽粮绝但拒绝撤退,最终在阵前​战死。
​最后一害就这么死掉了。
在周处死前,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发生过​这些事情:
1、周处担任御史中丞,这是一项得罪人的工作​;
2、叛乱发生之后,朝臣一致推选周处出征,希望他尽早滚蛋;
3、平叛军团的指挥官是夏侯骏和司马肜,一个是夏侯家的将军,一个是司马家的亲王,当时所有人都看出军团已经摆成嘴状,就等着周处填进去被嚼得粉身碎骨。有人警告过​周处此去必死,周处知道这一点,但是还是选择为国家尽忠。
4、中书令陈准看不下去,向朝廷把话挑明,说周处和司马肜有旧怨,作战很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要求朝廷增派一万人的精兵给周处做先锋​。结果朝廷不许可。
周处和他的5000士兵最后是​空着肚子被送进了鬼门关,没有什么战术动作,没有什么​军事部署,就是让他们去死。周处在宜兴幡然醒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那是东吴的宜兴。在晋朝,他依然是个东吴旧部,东吴旧部而有贤名,又有战力,那​周处就依然是个祸害。​所以,周处非死不可,朝野上下都盼着这一天。
​现在,你还觉得《周处除三害》是个励志故事吗?你能理解我为什么不喜欢它​了吗?这不是什么《周处除三害》,而应该叫《好人寥寥》​才对,里面几乎没有人性的光亮。
周处的父亲叫周鲂,鲂是一种鱼,周鲂字子鱼,​很有趣。周处字子隐,但他没有隐,​声名得彰,为什么周处当年会得到这个字,仔细想一下也很有趣。司马肜的肜,指正式的大祭之后​次日的小祭,他把周处和5000人​全都献祭了。司马家献祭了曹魏孙吴刘汉三家而得天下,他们家的子孙也不让​祖先专美于前。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近期热门博文